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基本状态数据分析报告.doc

上传人:laozhun 文档编号:2941067 上传时间:2023-03-05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27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基本状态数据分析报告.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基本状态数据分析报告.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基本状态数据分析报告.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基本状态数据分析报告.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基本状态数据分析报告.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基本状态数据分析报告.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基本状态数据分析报告.doc(1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基本状态数据分析报告通过对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基本状态数据库中各项数据的分析,依据2010年江苏省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手册要求,对照指标逐一衡量各项工作,总体评价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达到“合格”等级。现形成如下分析报告。 一、总体情况分析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自2001年成立以来,在“依托行业办学校,依托市场设专业,依托岗位定方案,依托基地训技能”的办学理念指引下,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确定人才培养目标。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贯彻执行学院“四个依托”办学模式,按照学院的发展规划,制定了切实可行的专业发展规划,确定了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积极探索“工学结合”的人才培

2、养模式,紧密依靠产业、行业办学,与企业开展深度合作,人才培养质量逐步提高,专业特色逐步彰显。1.招生规模稳中有增,新生报道率高,就业情况好本专业2001年9月开始招生,名称为“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分为两个专业方向: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方向和机械电子方向,2004年按照教育部下发的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规范为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招生及就业情况见表1和表2。表1:近三年招生情况年份计划找招生人数实际录取人数实际报到人数报到率平均率2008年20020018793.5%93.1%2009年20022120090.5%2010年1751039895.15%表2:近三年就业情况

3、年份毕业人数一次就业人数就业率专业对口率平均率2009年4646100%75. 7%80.17%2010年888596.59%85.07%2011年169169100%79.74%2.师资队伍情况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现有教师25人(包括专业带头人1人),校内专任教师18人,校内兼课教师5人,校外企业兼职教师2人。表3:校内专、兼任教师师资结构表学年人数年龄结构(人)专业技术职务结构学历结构学位结构3536-4546-60高级中级初级硕士研究生大学本科硕士以上学士人数比例(%)人数比例(%)人数比例(%)人数比例(%)人数比例(%)人数比例(%)人数比例(%)2009231362834.7813

4、56.6228.6417.41982.61460.86939.1420102311931460.86730.5428.6417.41982.61565.2834.8表4:企业兼职教师基本情况一览表序号姓名性别出生年月学历专业领域职务/职称单位承担的课程名称1钟毅男1955.07本科机械工艺技术部长/高级工程师江苏清江拖农业装备有限公司机械制造基础、机械加工工艺与夹具、课程设计2孙中林男1969.03本科机械工艺副厂长/工程师现在师资队伍数量有较大增长,结构日趋合理,素质不断提高。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教学经验丰富,专业技能熟练,教学质量评价98%为优秀,多人获得青年教师竞赛奖。91%专任教师中具

5、有“双师”素质,具有企业生产一线工作经历的教师有5人,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14人,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教师15人。3.积极推进“2+0.5+0.5”教学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本专业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以培养学生就业竞争能力和职业发展能力为目标,根据机械制造技术领域和职业行动能力的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与行业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发符合职业能力发展的课程,重构突出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培养的人才培养方案。在前四个学期实施2年的文化课程和专业课程教学,主要培养学生的基础职业素养和专项职业能力。专业课程教学采用了“理实结合”的教学模式,把教学内容分成一个个小任务,强调“学中做”。

6、在第五学期,部分课程采取“项目(或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工学结合,突出“实境”,强调“做中学”,强化训练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实现与企业生产的最大化的一致性。在第六学期实施半年的“就业与实习结合”的顶岗实习,产学结合,突出岗位工作的学习,强调“岗中学”,提升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4.依托市场设专业,依托岗位定方案,专业建设水平稳步提升专业设置能够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跟踪江苏省制造业的发展趋势,并针对淮安周边区域、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按照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实际要求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形成了该针对性与适应性相结合,灵活性与稳定性相结合,多样性与普遍性相结合的特点。根据本

7、专业面向的实际服务领域特点和人才市场需求变化或行业企业要求,实事求是地调整专业方向或动态优化专业内涵。教师定期走访企业,与企业专家共同论证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的教学设计、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与6家企业建立了较为紧密的实习基地,基本满足了教学需要。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根据学生可持续发展和岗位能力要求,参照相关职业资格标准,重构课程体系,初步制订16门专业课程标准,逐步优化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并要求将实践教学作为专业教学的重要核心环节,纳入课程体系进行整体设置,要求实践类课程教学学时不少于总学时比例的50%。5.积极开展学生职业技能鉴定,推行“双证书”制度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积极推行毕业生“双

8、证书”制度,强化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明确要求学生必考的证书及等级,近几年毕业生双证书获取率逐年提高,近三届毕业班职业技能证书累计通过率均达到90以上。有30%以上学生获得两个以上的职业资格证书。表5:职业技能证书序号工 种学 期颁证部门技能等级1英语4高学校英语应等用能力考试B级B级 2计算机2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 一级3车工3劳动局中级4CAD4全国CAD网络中级5数控车工5劳动局中级6电切削工5劳动局中级二、专项数据分析1.专业建设(1)社会需求和行业背景。目前,江苏省制造业面临着良好的发展条件和难得的机遇,江苏制造业由南向北转移将加快。在工业化过程中,江苏在全国比较早地遇到

9、了环境和资源瓶颈问题,转变发展方式的加快,将促使江苏率先在制造业发展与环境资源之间求得平衡,率先解决制造业发展中的环境保护和资源集约利用问题,进而提升江苏的制造业竞争力。淮安作为苏北重要中心城市,“十二五”期间,产业特色上实现培育6个全国特色产业基地、8个全省特色产业基地、10个全市特色产业基地,构建极具特色的现代工业体系,把淮安打造成为长三角北部地区先进制造业基地,成为江苏新兴的先进制造业的基地。(2)人才定位。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主要面向现代加工制造企业及相关产业,从事机械制造领域内的设备操作与维护、机械产品工艺编制、机械产品设计、生产管理,机械加工工艺编制与实施,数控机床操

10、作、计算机绘图及辅助设计等“能操作、懂工艺、会维修”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技能人才。(3)本专业毕业生主要面向机械制造行业,主要就业岗位见表6。表6:主要就业岗位就业面向机械制造行业就业部门机电产品制造部门、设备维修部门、质量控制部门等。就业岗位通用机床操作工(车工、铣工等)、数控机床操作工、车间工艺员、机电产品和设备的维护、营销及售后服务等工作。获得职业资格证书维修钳工、电切削工、车工、CAD、数控车工等。专业建设存在主要问题:(1)专业建设特色不明显,专业定位需要进一步明晰,专业建设发展的思路尚不够清晰,实训(验)场室和师资等重要教学资源需要扩充。(2)教学改革力度有待加强,人才培养模式改

11、革、教学模式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还不够深入。(3)专业教学资源建设的投入力度有待加大,在资源建设规划并合理配置上需要下功夫。解决对策:(1)根据学院“十二五”专业建设规划,明确专业建设思路,培育特色专业。积极与企业合作,开展“订单班”培养,打造自身的专业特色,建立具有真实企业环境的“生产性”实训基地,拓展具有深度合作的校企合作单位。(2)继续加大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力度,根据专业特点,积极推行“工学结合”培养模式。(3)深入企业调研,召开实践专家访谈会,进一步合理确定典型工作任务,及时将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转化到学习情境中,完善学习领域课程。(4)加强学习领域课程网络资源建设,

12、精心策划、组织设计教育目标、教学对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活动,搭建企业、教师、学生共享互动平台。2.实践教学条件本专业现拥有实验、实训室14个,大型实训车间1个,机加工教学设备100多台套,实验、实训仪器800多台套,计算机400多台。CAD/CAM实训室、数控加工实训中心、制图模型室、机械零件陈列室、液压实训室、机械测量实训室、学生创新实验室等。实验、实训设备齐全,整体建设水平较高,能够满足学生的实训需求。设备总价值达1114.874万元,近三年实验投入170多万元。完善和规范了实验实训室管理和运行制度,制定了实习实训标准,开发了实训指导手册。营造浓厚的实训环境,为实施教学

13、做改革创造优良的条件。为了给学生提供真实的实训环境,与淮安清拖制造有限公司、江苏金象减速机有限公司、富士康富盟电子科技公司、南京百事可乐有限责任公司、苏州三星电子有限责任公司等企业单位中建立了20多个实习基地,以满足学生认识实习、生产性实训、顶岗实习的需要。表7:校外实习基地一览表序号实习基地名称实训项目名称可容纳学生数签约时间备注1苏州三星电子有限责任公司机电设备运行与维护实习1002000.52南京百事可乐有限责任公司电气控制实习502000.53富士康富盟电子科技公司机械制造工艺、先进制造技术502007.94江苏金象减速机有限公司机械制造工艺实训40200075淮安清拖制造有限公司制造

14、工艺实训、顶岗实习30200076南京德邦金属装备工程公司机加工实训、顶岗实习402011.7主要问题及对策:校内专项实训基地偏少,基础性实训室设备需要更新,还不能适应“教、学、做”一体化或理实一体化教学改革的要求。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要逐步加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偏少,不符合高职教育的实践环节的要求,系正创造条件,争取在“十二五”期间,建设2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加强校外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满足学生生产实习和顶岗实习的需要。进一步加强顶岗实习指导教师下企业指导学生,并将此举措与专职教师下企业顶岗实践结合起来,计划在五年内,通过轮换机制,使所有专任教师都有机会下企业实践锻炼,加强与顶岗实习企业指

15、导教师的沟通和联系,做好实习学生日常指导和考核。3.课程体系(1)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社会需要为中心,确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根据企业社会需求,开展职业岗位任务分析,参照机械类职业资格标准,对专业课程体系不断进行改革和重构,对专业课程内容进行改革和重构,根据课程内容选择相应的教学方法,注重实践和理论的一体化教学,但是,课程体系改革力度不大。 (2)构建与职业技术应用能力相适应的理论教学体系。通用能力 1.入学教育、军训2.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3.毛泽东思想、特色理论体系4.体育5.高等数学6.计算机应用基础7.大学英语8.大学生就业指导专业基本能力 专业核心能力 1.机械制图2.机械测量技术3

16、.机械设计基础4.电工电子技术5.液压与气压传动技术6.工程材料7.AutoCAD8.UG-技术9.机电设备维修技术1.机械制造技术2.机械制造工艺与夹具3.机床电气与PLC4.数控机床编程与操作5.特种加工技术专业综合能力 1.机械制造工艺实习2.金工实训3.机械零件课程设计4.数控加工技术实训5.特种加工技术实训6.PLC控制设计图1 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图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以培养就业竞争能力和职业发展能力为目标,根据机械制造技术领域和职业行动能力的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与行业企业共同开发符合职业能力发展的课程,重构突出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培养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

17、体系见下图:(3)以“技能训练”为中心建立与专业培养目标相适应的实践教学体系。以专业培养目标为依据,注重学生的技能训练和能力培养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环节包括实验、基本技能实训、专项技能实训、专业综合实训、毕业综合实习、毕业设计等。理论课与实践课的时数比为1:1,对实践教学的具体安排、实践内容、能力考核应详细计划,以体现以能力为本位的职教特色。课程改革存在主要问题:(1)精品课程建设力度有待加强,从平台看,省级精品课程只有1门,而且是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程没有精品课程(包括院级)。需加大对校级和省级精品课程扶持和建设力度。(2)课程改革力度需要加大。本专业课程改革的力度小、范围小,专业课

18、程没有改革,从数据可以看出,教师对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学生职业持能为本位的专业建设与发展理念的理解还不够,工学结合的课程改革处于探索阶段。对于课程设计的改革(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机械制造工艺与夹具课程设计等)进行尝试,最大限度发挥学生的创新才能,使理论应用于实践。解决对策:(1)鼓励教师参与精品课程与专题学习网站的建设,全面推进教材建设。力争本专业重点建设4-6门专业核心课程,以精品课程建设带动其它课程改革。(2)深入开展专业核心课程项目化教学改革,推行“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方法,加强课程网络平台建设,改革考核评价方式。(3)积极探索基于工学结合等人才培养模式,加强与企业合作共同开发课程,

19、特别是实践课程或环节的合作和开发。(4)企业合作开发机械制造工艺与夹具课程,编写与生产实际紧密贴近的工学结合教材,合理选取课程内容,突出实践应用能力。4.课程设置(1)基本情况。本专业结合“能力本位、工学结合”的教学改革手段,以服务企业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改革专业课程体系。2011级人才培养方案中,开设课程33门,其中,技术基础课程10门,工作任务课程6门。实践教学比例为52.77%。已经完成了所有课程的教学文件编写(包括课程教学大纲(课程标准)和实训项目指导书)。(2)课程建设。我们将主干课作为建设的重点,启动了包括机械制图、机械设计基础、机械测量技术、数控加工技术和机械制造工艺与夹具等课

20、程在内的重点课程建设项目。其中,机械测量技术课程为省级精品课程,机械制图为厅级精品遴选课程。在聘请企业兼职教师任课的同时,计划与清托集团公司的技术人员合作开发机械制造工艺与夹具课程,编写与生产实际紧密贴近的工学结合教材,合理选取课程内容,突出实践应用能力。在加强优质核心课程建设的同时,并在部分过程性强的优质核心课程中推行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方法。如机械测量技术、计算机绘图CAD、特种加工技术等实行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同时,对于优质课程,建立了“学习网站”、“专题网站”等。(3)理实一体化课程。目前实行理实一体化教学改革的课程有计算机绘图、UG基础和机械测量技术、特种加工技术,占总课时的6.8%。

21、(4)教材选用制度科学合理,根据市场和技术发展,有序更新教材。选用符合教学大纲要求的优秀高职高专教材,近三年出版的教材选用比例98%。5.师资队伍及教学团队建设(1)教师队伍整体结构优、素质高、数量足,能充分满足专业教学的需要。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经过多年来的团队建设,形成了以专业带头人为核心的25人的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教学团队既有专任教师又有企业的兼职教师;既有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又有年富力强的中青年教师;团队结构合理。完全能满足本专业的教学要求。本专业现有校内专、兼任教师23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13人,占61%;中级职称7人,占30%;初级职称2人,占9%。硕士研究生学历和学位14

22、人,“双师型”教师21人。企业兼职教师2人,均具有高级职称。有高水平的专业带头人1名,专业骨干教师2名,能充分满足本专业教学的需要,年龄、学历、职称等结构合理。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首批中青年科学技术带头人1人;淮安市“十百千人才”培养对象2人。表8:专业教师近三年科研、教研情况统计总表国家级省部级市级总计项目科研项目89教改项目11教材专著教材88专著0论文(作品)三大检索核心(以上)其它总计科研论文112839教改论文11920(2)校外兼职教师实践经验丰富。 为推动专业的发展,保障专业人才培养规格符合市场需求,同时为了与企业深度融合,专业聘请行业企业专家、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担

23、任兼职教师,直接授课或指导学生实践教学(包括顶岗实习)。目前,已聘请校外兼职(授课)教师2人,顶岗实习教师兼教师 30人。校外兼职教师实践能力强、工学结合特点突出,能满足专业技术与实践教学的需要,教学效果好,学生满意度高。(3)团队建设。专业教学团队建设是实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的关键。学院制定了“双师”素质与“双师”结构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规划。按照规划,近年来,一方面我们通过派教师出去进行各种实践技能进修并取得技能证书,提高教师实践技能与素质,鼓励教师积极申报工程师等第二职称;另一方面,积极从企业引进优秀人才充实专业教师队伍(兼职上课),并委派专业带头人及骨干教师对他们教学能力进行指导。以此建立

24、了一支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学团队,专任教师中具有“双师”素质教师占91%。 主要问题:(1)专任教师“双师素质”水平需要加强。虽然双师素质教师的比例达到90%以上,但是,教师的工学结合能力、实践水平与教学要求有一定差距,需要进一步提高。(2)企业兼职教师的数量偏少,所承担的教学任务单一,对校外兼职教师的教学能力培训有待进一步加强。(3)教学团队的水平需要进一步提升。(4)教师的教研、科研能力有待提高,发表论文层次低、篇数少,省级课题没有,研究课题少,反应深入企业、与实践结合的能力低,有待提高。解决对策:(1)提高“双素质”水平。利用假期或下企业挂职锻炼的形式,加强教师的“双素质”培养。一是紧紧

25、围绕机械制造专业群建设和人才培养目标,了解企业的生产实际及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情况,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改进教学方法、充实完善专业知识;二是加强学院与企业的沟通与联系,为“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建立桥梁和纽带;三是了解企业的生产组织方式、工艺流程、产业发展趋势等基本情况,学习所从事专业在生产实践中应用的新知识、新技能、新工艺、新方法;四是切实提高青年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更好地完成各项实践教学任务。(2)健全企业兼职教师管理制度,加大兼职教师教学能力培训力度。建立企业兼职教师资源库,为进行生产性实训和顶岗实习打下基础。(3)充分利用学院的政策,切实加强教学团队建设,力争建成院级优秀教学团队,

26、再争取上更高层次。对团队建设要抓住一些教学改革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如教育教学观念更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人才培养方案改革、人才培养机制改革、课程体系改革、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实践教学改革等方面,充分发挥集体协作的优势,勇于实践、开拓创新,实现教学改革的实质性突破,特别是要创见性地解决教学工作中存在的影响教学工作成效的诸多问题,取得一批标志性建设成果。(4)积极探索基于工学结合等人才培养模式,加强与企业合作共同开发课程,特别是实践课程或环节的合作和开发。(5)鼓励教师深入企业,解决生产实际问题,联合进行科技创新、技术改造,积极申报科研项目;深入开展教学教研活动,对当前职业教育进

27、行实践探索,不断总结,丰富实践内容,写出有深度、有广度、有思考、有实践的论文。(6)鼓励教师参与校企合作开发教材的编写,深入企业调研,加大课程改革力度。6.顶岗实习与就业(1)顶岗实习。从数据平台7.7可以看出,本专业要求学生毕业前顶岗实习时间累积半年以上,制订了完善的顶岗实习管理办法,充分利用电话、QQ群等方式,实现了实习指导不断线。2011年应届毕业生顶岗实习毕业生164人,企业录用顶岗实习毕业生数133人,录用毕业生比例81.1%,顶岗实习对口率89.94%。(2)就业情况。本专业毕业生就业前景看好,近三年来毕业学生初次就业率均达98以上。就业情况较好。2009年毕业生46人,一次性就业

28、46人,就业率100%;专业对口率75.7%。2010年毕业生88人,一次性就业86人,就业率98.87%;专业对口率85.07%。2011年毕业生169人,一次性就业169人,就业率1001%。专业对口率为79.74%。2010年毕业生,用人单位对本专业毕业生的综合评价满意或基本满意率为100%。岗位升迁率为7.86%,转岗率14.6%。7.职业资格证书与素质培养(1)资格证书获取。2007级学生“中级车工”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平均合格率为90,CAD证书通过率85%;2008级,获得证书的毕业生数169人,毕业生获得中、高级证书人数343人,获得证书率100%。(2)素质教育。通过组织学生参加

29、青年志愿者活动、三下乡服务活动和暑假社会实践,培养学生服务社会、报效社会意识,提高学生实际工作技能。 积极组织、指导学生参加各届江苏省机械设计创新大赛、机器人比赛,积极参加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均取得优异成绩。鼓励指导学生创新、发明。从大一新生开始为学生配备人生导师,在学业上关心、帮助学生,从思想、生活、心理、道德品质、职业生涯规划等各方面关注学生的成长,营造了教师人人是导师,学生人人受关爱的生动和谐发展局面。表9:机电工程系2010年参加比赛获奖情况统计获奖项目名称获奖等级获奖时间获奖人主办单位2010中国机器人大赛暨RoboCup公开赛中型组省级一等奖2010.7朱翔、王博文、姜云凤、叶

30、强中国自动化学会机器人竞赛委员会 RoboCup中国委员会 科技部高技术研究发展中心2010中国机器人大赛暨RoboCup公开赛双足竞步机器人大学组(狭窄足印)比赛省级一等奖2010.7高玮、张庆发2010中国机器人大赛暨RoboCup公开赛轮式机器人短假游中国比赛省级一等奖2010.7高玮、张庆发2010中国机器人大赛暨RoboCup公开赛双足竞步机器人大学组(交叉足印)比赛省级二等奖2010.7高玮、张庆发全国职业院校2010机器人竞赛“设计与制作”省级一等奖2010.9张庆发、张朝伟、范晨晨中国电子教育学会、中国机械工业教育协会、江苏省教育厅全国职业院校2010机器人竞赛“人形足球”省级

31、二等奖2010.9张庆发、张朝伟、范晨晨第三届江苏省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往复式可控高空火险逃生器”省级三等奖2010.6任建成、马宪亭、朱绍胜第三届江苏省机械创新设计大赛“智能救援灭火机”省级三等奖2010.6沈腾、万苏文、何时剑第三届江苏省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地震逃生车”省级三等奖2010.6胡希森、喻步贤、王宏臣第三届江苏省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多功能管件切割器”省级三等奖2010.6胡希森、刘永利、王宏臣第三届江苏省机械创新设计大赛“空气阻尼缓降器”省级三等奖2010.6朱云华、王宏臣、潘洋宇主要问题:(1)学生获得职业资格证书的一次通过率偏低,大多数获得中级证书,高级证书较少。获得证书较为单一

32、,主要是车工和数控车工,特种加工技术的获证率较低。(2)参加机械创新活动的面较窄,每个班级参加的人数较少;只参加了省级比赛,没有参加过全国比赛,层次低,而且获奖的分量不重。(3)人生导师制没有全部展开,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有待提高,导师的指导方式、方法需要改进,指导效果的检验需要更加合理。解决对策:(1)提高学生对职业资格证书的认识,加强指导,为学生考取证书提供更多的机会。鼓励学生拓展职业视野,提高职业技能。(2)争取资金和场所,为学生进行机械创新设计活动提供大力支持,鼓励团队教师参与指导学生中,早准备、早动手,积极发动,开阔思路,不断创新。(3)不断丰富人生导师活动内容,创新指导方式,制定切实可

33、行的计划,把制度落到实处,突出效果,注重实效。三、建设不足和努力方向通过专业剖析等活动,认为该专业还存在如下问题:1.提高对教学质量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发展道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千百万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2.专业建设重点不突出、特色培育不明显。在全省80家高职院校中,开设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的院校有12家,相近专业(机械设计与制造)7家。根据服务地方和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专业要错位发展,这方面做的不够,专业特色不

34、明显,工学结合的教学改革明显不足。3.课程建设与改革需进一步加大力度。本专业虽然已经广泛开展了说课活动、基于高职课程观的课程标准编制等工作,精品课程建设启动迅速并初见成效。但是,课程标准在教学过程中未得到充分体现,有的教师教学观念还相对陈旧,对先进的教学方法了解与实践不够,导致课程建设水平不高;校企合作开发课程水平还有待提高。4.师资队伍建设亟待进一步加强。随着专业建设规模不断扩大,本专业能起领衔带头作用并在行业或同类高职院校有一定知名度的教师缺乏;教师的“双师型素质”有待进一步提升;专兼结合、双师结构教学团队的建设工作,需加大力度形成氛围。5.“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工作需全面展开。我们在这方

35、面的差距还比较明显。“校企合作”的深度广度还不够,“互惠互利”的运作机制还需要更多实践;“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还没有凸现;专业服务社会的功能还待进一步加强。6.专业建设中资金投入少,实验实训基地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强。基于以上问题分析,在今后工作中明确努力方向,重点采取以下整改措施:1.进一步加强高职教育教学理论学习。深入学习领会教高200616号文、教职成201112号文,学习更新教育思想观念,加强对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研究,实践与推广高职教育理论最新成果。增强专业建设的开放性,广泛开展对外调研、交流和合作。2. 围绕一个中心。坚持以提高教学质量为中心,作为一切活动的出发点。通过对培养目标、课

36、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教材、培养方式、科研训练、社会实践进行改革与创新,提升教师队伍素质,提高办学条件,以提升教学质量。3. 突出两大特色。建设突出“校、政、企”的专业办学特色和服务地方经济特色。突出专业办学特色,即以行业为依托,加强学校、政府管理部门、企业三方共建;坚持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紧密结合、互为提升的特色办学模式;突出服务地方经济特色,即本专业建设定位于能够为地方和行业提供人才支持,贴近地方和行业发展的需要,明确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合格人才的培养任务。充分考虑学生的整体、个体差异,因人而异,因材施教,突出自我进步,把目光瞄准职业特色,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为地方经济建设的发展提供有力

37、的人才支持。4.进一步加大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力度。要充分利用产学合作单位的有利资源,积极主动与行业、企业单位加强合作,积极共同开发课程和教材;要立足于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根据职业岗位能力要求,改革课程内容,形成课程标准,在院级精品课程建设基础上,力争在国家级、省级精品课程有所突破,并以此推动学院课程建设整体发展;要鼓励和引导教师教学研究的主动性,通过院级及以上教学改革课题的申报与研究,形成积极进行教学改革的良好氛围。计划与企业合作开发机械制造工艺与夹具课程,编写与生产实际紧密贴近的工学结合教材,合理选取课程内容,突出实践应用能力。5. 改革教学手段与方法。按照培养目标具体化、课程结构模块化、

38、任务实施项目化、教学方式情境化、教学环境职场化、教学资源优质化的特色专业教学改革思路,不断深化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突出探索“教、学、做”一体化情境教学,积极探索现场教学、案例教学、项目教学、探究式教学、任务驱动等教学方法,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融合,强化学生能力的培养,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6.加强双师素质的师资队伍建设。根据专业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完善师资队伍建设长效机制和管理制度,不断优化师资队伍结构,提高教师的专业理论水平和教学技能;继续落实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培养和激励措施,关注青年教师的培养与成长;注重教师培养“双师”素质提升;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吸引企业的技术专家和能工巧匠到本专业担任兼职教师。通过“优秀教学团队”、“教学名师”评选等举措,推动师资队伍建设。机电系工程系 机械制造教研室2011年12月3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