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控加工工艺分析与设计论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数控加工工艺分析与设计论文.doc(2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毕 业 论 文题 目 数控加工工艺分析与设计 专 业 数控加工与维护工程 班 级 学 生 指导教师 西安工业大学函授部二 0 0 九 年摘 要当今世界各国制造业广泛采用数控技术,以提高制造能力和水平,提高对动态多变市场的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此外世界上各工业发达国家还将数控技术及数控装备列为国家的战略物资,不仅采取重大措施来发展自己的数控技术及其产业,而且在“高精尖”数控关键技术和装备方面对我国实行封锁和限制政策。总之,大力发展以数控技术为核心的先进制造技术已成为世界各发达国家加速经济发展、提高综合国力和国家地位的重要途径。 控技术是用数字信息对机械运动和工作过程进行控制的技术,数控装备是以数控
2、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对传统制造产业和新兴制造业的渗透形成的机电一体化产品,即所谓的数字化装备,其技术范围覆盖很多领域:(1)机械制造技术;(2)信息处理、加工、传输技术;(3)自动控制技术;(4)伺服驱动技术;(5)传感器技术;(6)软件技术等。在此,我们主要探讨数控加工中的工艺分析与工艺设计。关键词: 工艺分析 工艺设计 数控技术 路线 目 录第一章 数控机床概述1.1控机床的产生1.2数控机床的发展趋势1.3控机床的组成1.4控机床的分类1.5控机床的工作原理第二章数控加工工艺分析2.1机床的合理选用2.2数控加工零件工艺性分析2.3加工方法的选择与加工方案的确定2.4工序与工步的划分2.5
3、零件的安装与夹具的选择2.6刀具的选择与切削用量的确定2.7对刀点与换刀点的确定2.8加工路线的确定第三章数控加工工艺设计3.1毛坯选择时应考虑的因素3.2粗基准原则3.3精基准的选择原则3.4加工阶段的划分3.5顺序的安排3.6的集中与分散总结参考文致谢 第一章 数控机床概述1.1数控机床的产生随着生产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社会对机械产品多样化的要求日益强烈,产品更新越来越快,多品种、中小批量生产的比重明显增加,同时随着汽车工业和轻工业消费品的高速增长,机械产品的结构日趋复杂,其精度日趋提高,性能不断改善,激烈的市场竞争要求产品研制生产周期越来越短,传统的加工设备和制造方法已难以适应这种多样
4、化、柔性化、高效和高质量复杂零件加工要求。因此,对制造机械产品的生产设备机床,必然会相应地提出高效率、高精度和高自动化的要求。在机械产品中,单件与小批量产品占到70%80%。这类产品的生产不仅对机床提出了“三高”要求,而且还要求机床应具有较强的适应产品变化的能力。特别是一些由曲线、曲面组成的复杂零件,若采用通用机床加工,只能借助画线和样板用手工操作的方法来加工,或利用靠模和仿型机床来加工,其加工精度和生产效率都受到了很大的限制。数控机床就是为了解决单件、小批量,特别是高精度、复杂型面零件加工的自动化并保证质量要求而产生的。1947年美国PARSONS公司为了精确制造直升飞机机翼、浆叶和框架,开
5、始探讨用三坐标曲线数据控制机床运动,并进行实验加工飞机零件。1952年麻省理工学院(MIT)伺服机构研究所用实验室制造的控制装置与辛辛那提(Cincinnati Hydrotel)公司的立式铣床成功的实现了三轴联动数控运动,实现控制铣刀连续空间曲面加工,它综合应用了电子计算机、自动控制、伺服驱动、精密检测与新型机械结构等多方面的技术成果,是一种新型的机床,可用于加工复杂曲面零件。该铣床的研制成功是机械制造行业中的一次技术革命,使机械制造业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揭开了数控加工技术的序幕。数控机床的定义,国际信息处理联盟IFIP(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Inf
6、ormation Processing) 将其定义为:数控机床是一种装有程序控制的机床,机床的运动和动作按照这种程序系统发出的特定代码和符号编码组成的指令进行。国标GB81291987将“数控”定义为:用数字化信息对机床运动及其加工过程进行控制的一种方法。1.2数控机床的发展趋势数控机床自上世纪50年代问世到现在的半个世纪中,数控机床的品种得以不断发展,几乎所有机床都实现了数控化。目前,已经出现了包括生产决策、产品设计及制造和管理等全过程均由计算机集成管理和控制的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Computer Integrated Manufacturing System),以实现工厂生产自动化
7、。数控机床的应用领域已从航空工业部门逐步扩大到汽车、造船、机床、建筑等机械制造行业,出现了金属成型类数控机床、特种加工数控机床,还有数控绘图机、数控三坐标测量机等。1. 高精度化 普通级数控机床加工精度已由原来的10m,提高到5m和2m,精密级从5m提高到1.5m。2. 高速度化 提高主轴转速是提高切削速度的最直接方法,现在主轴最高转速可达50000r/min,进给运动快速移动速度达30-40m/min。3. 高柔性化 由单机化发展到单元柔性化和系统柔性化,相继出现柔性制造单元(FMC),柔性制造系统(FMS),和介于二者之间的柔性制造线(FTL)。4. 高自动化 数控机床除自动编程,上下料、
8、加工等自动化外,还在自动检索、监控、诊断、自动对刀、自动传输的方面发展。5. 复合化 包含工序复合化,功能复合化,在一台数控设备上完成多工序切削加工(车、铣、镗、钻)6. 高可靠性 系统平均无故障时间MTBF由80年代10000h提高到现在的30000h,而整机的MTBF也从100200h提高到500800h。7. 在智能化 网络化方面也得到较大发展现已出现了通过网络功能进行的远程诊断服务。 1.3数控机床的特点加工精度数控机床是按数字形式给出的指令进行加工的。目前数控机床的脉冲当量普遍达到了0.001mm,而且进给传动链的反向间隙与丝杠螺距误差等均可由数控装置进行补偿,因此,数控机床能达到很
9、高的加工精度。对加工对象的适应性强在数控机床上改变加工零件时,只需从新编制(更换)程序,输入新的程序就能实现对新的零件的加工,这就为复杂结构的单件、小批量生产以及试制新产品提供了极大的便利。自动化程度高,劳动强度低数控机床对零件的加工是按事先编好的程序自动完成的,操作者除了安放穿孔带或操作键盘、装卸工件、关键工序的中间检测以及观察机床运行之外,不需要进行繁杂的重复性手工操作,劳动强度与紧张程度均可大为减轻,加上数控机床一般都具有较好的安全防护、自动排屑、自动冷却和自动润滑装置,操作者的劳动条件也大为改善。生产效率高数控机床主轴的转速和进给量的变化范围比普通机床大,因此,数控机床每一道工序都选用
10、最有利的切削用量。由于数控机床的结构刚性好,因此允许进行大切削量的强力切削,这就提高了数控机床的切削功率,节省了机动时间。数控机床更换被加工零件时几乎不需要重新调整机床,故节省了零件安装、调整时间。数控机床加工质量稳定,一般只做首件检验和工序间关键尺寸的抽样检验,因此节省了停机检验时间。良好的经济效益在单件、小批量生产的情况下,使用数控机床加工,可节省划线工时,减少调整、加工和检验时间,节省了直接生产费用;使用数控机床加工零件一般不需要制作专用夹具,节省了工艺装备费用;数控机床加工精度稳定,减少了废品率,使生产成本进一步下降。有利于现代化管理采用数控机床加工,能准确地计算出零件加工工时和费用,
11、并有效地简化了检验夹具、半成品的管理工作,这些特点都有利于现代化的生产管理。 1.4数控机床的组成数控机床一般由控制介质、数控装置、伺服系统、测量反馈装置和机床本体组成 1.5数控机床的分类1按加工工艺方法分类普通数控机床为了不同的工艺需要,普通数控机床有数控车床、铣床、钻床、镗床及磨床等,而且每一类又有很多品种。数控加工中心数控加工中心是带有刀库和自动换刀装置的数控机床。典型的数控加工中心有镗铣加工中心和车削加工中心。多坐标数控机床多坐标联动的数控机床,其特点是数控装置能同时控制的轴数较多,机床结构也较复杂。坐标轴数的多少取决于加工零件的复杂程度和工艺要求,现在常用的有四、五、六坐标联动的数
12、控机床。数控特种加工机床数控特种加工机床包括电火花加工机床、数控线割机床、数控激光切割机床等。2按控制运动的方式分类点位控制数控机床这类机床只控制运动部件从一点移动到另一点的准确位置,在移动过程中不进行加工,对两点间的移动速度和运动轨迹没有严格要求,可以沿多个坐标同时移动,也可以沿各个坐标先后移动。采用点位控制的机床有数控钻床、数控坐标镗床、数控冲床和数控测量机等。直线控制数控机床这类机床不仅要控制点的准确定位,而且要控制(或工作台)以一定的速度沿与坐标轴平行的方向进行切削加工。轮廓控制数控机床这类机床能够对两个或两个以上运动坐标的位移及速度进行连续相关的控制,使合成的平面或空间运动轨迹能满足
13、零件轮廓的要求。轮廓控制数控机床有数控铣床、车床、磨床和加工中心等。3按所用进给伺服系统的类型分类开环数控机床开环数控机床采用开环进给伺服系统,伺服驱动部件通常为反应式步进电动机或混合式伺服步进电动机。闭环数控机床闭环数控机床的进给伺服系统是按闭环原理工作的,带有直线位移检测装置,直接对工作台的实际位移量进行检测。伺服驱动部件通常采用直流伺服电动机和交流伺服电动机。半闭环数控机床这类控制系统与闭环控制系统的区别在于采用角位移检测元件,检测反馈信号不是来自工作台,而是来自与电动机相联系的角位移检测元件。4按所给数控装置类型分类硬件式数控机床硬件式数控机床(NC机床)使用硬件式数控装置,它的输入、
14、查补运算和控制功能都由专用的固定组合逻辑电路来实现,不同功能的机床,其结合逻辑电路也不相同。改变或增减控制、运算功能时,需要改变数控装置的硬件电路。软件式数控机床这类数控机床使用计算机数控装置(CNC)。此数控装置的硬件电路是由小型或微型计算机再加上通用或专用的大规模集成电路制成。数控机床的主要功能几乎全部由系统软件来实现,所以不同功能的机床其系统软件也就不同,而修改或增减系统功能时,不需改变硬件电路,只需改变系统软件。按数控装置的功能水平分类按此分类方法可将数控机床分为低、中、高档三类。 1.6数控机床的工作原理1.的图样与工艺规程,用规定的代码和程序格式编写加工程序2将所编程序指令输入机床
15、数控装置。3数控装置将程序(代码)进行译码、运算之后,向机床各个坐标的伺服机构和辅助控制在发出信号,以驱动机床的各运动部件,并控制所需要的辅助动作,最后加工出合格的零件。 第二章 数控加工工艺分析 数控机床加工中所有工步的刀具选择、走刀轨迹、切削用量、加工余量等都要预先确定好并编入加工程序。一个合格的编程员首先应该是一个很好的工艺员,他对数控机床的性能、特点和应用、切削规范和标准工具系统等要非常熟悉,否则就无法做到全面、周到地考虑加工的全过程,并正确、合理地编制零件的加工程序。数控加工工艺性分析涉及内容很多,在此仅从数控加工的必要性、可能性与方便性加以分析。2.1机床的合理选用 在数控机床上加
16、工零件时,一般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有零件图样和毛坯,要选择适合加工该零件的数控机床。第二种情况:已经有了数控机床,要选择适合在该机床上加工的零件。无论哪种情况,考虑的因素主要有,毛坯的材料和类、零件轮廓形状复杂程度、尺寸大小、加工精度、零件数量、热处理要求等。概括起来有三点: 要保证加工零件的技术要求,加工出合格的产品。 有利于提高生产率。 尽可能降低生产成本(加工费用)。 2.2数控加工零件工艺性分析 (一)零件图样上尺寸数据的给出应符合编程方便的原则 1零件图上尺寸标注方法应适应数控加工的特点在数控加工零件图上,应以同一基准引注尺寸或直接给出坐标尺寸。这种标注方法既便于编程,也便于尺寸
17、之间的相互协调,在保持设计基准、工艺基准、检测基准与编程原点设置的一致性方面带来很大方便。由于零件设计人员一般在尺寸标注中较多地考虑装配等使用特性方面,而不得不采用局部分散的标注方法,这样就会给工序安排与数控加工带来许多不便。由于数控加工精度和重复定位精度都很高,不会因产生较大的积累误差而破坏使用特性,因此可将局部的分散标注法改为同一基准引注尺寸或直接给出坐标尺寸的标注法。 2构成零件轮廓的几何元素的条件应充分 在手工编程时要计算基点或节点坐标。在自动编程时,要对构成零件轮廓的所有几何元素进行定义。因此在分析零件图时,要分析几何元素的给定条件是否充分。如圆弧与直线,圆弧与圆弧在图样上相切,但根
18、据图上给出的尺寸,在计算相切条件时,变成了相交或相离状态。由于构成零件几何元素条件的不充分,使编程时无法下手。遇到这种情况时,应与零件设计者协商解决。 (二)零件各加工部位的结构工艺性应符合数控加工的特点 1)零件的内腔和外形最好采用统一的几何类型和尺寸。这样可以减少刀具规格和换刀次数,使编程方便,生产效益提高。 2)内槽圆角的大小决定着刀具直径的大小,因而内槽圆角半径不应过小。零件工艺性的好坏与被加工轮廓的高低、转接圆弧半径的大小等有关。 3)零件铣削底平面时,槽底圆角半径r不应过大。 4)应采用统一的基准定位。在数控加工中,若没有统一基准定位,会因工件的重新安装而导致加工后的两个面上轮廓位
19、置及尺寸不协调现象。因此要避免上述问题的产生,保证两次装夹加工后其相对位置的准确性,应采用统一的基准定位。 零件上最好有合适的孔作为定位基准孔,若没有,要设置工艺孔作为定位基准孔(如在毛坯上增加工艺凸耳或在后续工序要铣去的余量上设置工艺孔)。若无法制出工艺孔时,最起码也要用经过精加工的表面作为统一基准,以减少两次装夹产生的误差。 此外,还应分析零件所要求的加工精度、尺寸公差等是否可以得到保证、有无引起矛盾的多余尺寸或影响工序安排的封闭尺寸等。 2.3加工方法的选择与加工方案的确定 (一)加工方法的选择 加工方法的选择原则是保证加工表面的加工精度和表面粗糙度的要求。由于获得同一级精度及表面粗糙度
20、的加工方法一般有许多,因而在实际选择时,要结合零件的形状、尺寸大小和热处理要求等全面考虑。例如,对于IT7级精度的孔采用镗削、铰削、磨削等加工方法均可达到精度要求,但箱体上的孔一般采用镗削或铰削,而不宜采用磨削。一般小尺寸的箱体孔选择铰孔,当孔径较大时则应选择镗孔。此外,还应考虑生产率和经济性的要求,以及工厂的生产设备等实际情况。常用加工方法的经济加工精度及表面粗糙度可查阅有关工艺手册。 (二)加工方案确定的原则 零件上比较精密表面的加工,常常是通过粗加工、半精加工和精加工逐步达到的。对这些表面仅仅根据质量要求选择相应的最终加工方法是不够的,还应正确地确定从毛坯到最终成形的加工方案。 确定加工
21、方案时,首先应根据主要表面的精度和表面粗糙度的要求,初步确定为达到这些要求所需要的加工方法。例如,对于孔径不大的IT7级精度的孔,最终加工方法取精铰时,则精铰孔前通常要经过钻孔、扩孔和粗铰孔等加工。 2.4工序与工步的划分 (一) 工序的划分 上加工零件,工序可以比较集中,在一次装夹中尽可能完成大部分或全部工序。首先应根据零件图样,考虑被加工零件是否可以在一台数控机床上完成整个零件的加工工作,若不能则应决定其中哪一部分在数控机床上加工,哪一部分在其他机床上加工,即对零件的加工工序进行划分。一般工序划分有以下几种方式:(二)工步的划分工步的划分主要从加工精度和效率两方面考虑。在一个工序内往往需要
22、采用不同的刀具和切削用量,对不同的表面进行加工。为了便于分析和描述较复杂的工序,在工序内又细分为工步。下面以加工中心为例来说明工步划分的原则: 1)同一表面按粗加工、半精加工、精加工依次完成,或全部加工表面按先粗后精加工分开进行。 2)对于既有铣面又有镗孔的零件,可先铣面后镗孔。按此方法划分工步,可以提高孔的精度。因为铣削时切削力较大,工件易发生变形。先铣面后镗孔,使其有一段时间恢复,减少由变形引起的对孔的精度的影响。 3)按刀具划分工步。某些机床工作台回转时间比换刀时间短,可采用按刀具划分工步,以减少换刀次数,提高加工效率。 总之,工序与工步的划分要根据具体零件的结构特点、技术要求等情况综合
23、考虑。 2.5零件的安装与夹具的选择 (一)定位安装的基本原则 1)力求设计、工艺与编程计算的基准统一。 2)尽量减少装夹次数,尽可能在一次定位装夹后,加工出全部待加工表面。 3)避免采用占机人工调整式加工方案,以充分发挥数控机床的效能。 (二)选择夹具的基本原则 数控加工的特点对夹具提出了两个基本要求:一是要保证夹具的坐标方向与机床的坐标方向相对固定;二是要协调零件和机床坐标系的尺寸关系。除此之外,还要考虑以下四点: 1)当零件加工批量不大时,应尽量采用组合夹具、可调式夹具及其他通用夹具,以缩短生产准备时间、节省生产费用。 2)在成批生产时才考虑采用专用夹具,并力求结构简单。 3)零件的装卸
24、要快速、方便、可靠,以缩短机床的停顿时间。 4)夹具上各零部件应不妨碍机床对零件各表面的加工,即夹具要开敞其定位、夹紧机构元件不能影响加工中的走刀(如产生碰撞等)。 2.6刀具的选择与切削用量的确定 (一)刀具的选择 刀具的选择是数控加工工艺中重要内容之一,它不仅影响机床的加工效率,而且直接影响加工质量。编程时,选择刀具通常要考虑机床的加工能力、工序内容、工件材料等因素。 与传统的加工方法相比,数控加工对刀具的要求更高。不仅要求精度高、刚度好、耐用度高,而且要求尺寸稳定、安装调整方便。这就要求采用新型优质材料制造数控加工刀具,并优选刀具参数。 选取刀具时,要使刀具的尺寸与被加工工件的表面尺寸和
25、形状相适应。生产中,平面零件周边轮廓的加工,常采用立铣刀。铣削平面时,应选硬质合金刀片铣刀;加工凸台、凹槽时,选高速钢立铣刀;加工毛坯表面或粗加工孔时,可选镶硬质合金的玉米铣刀。选择立铣刀加工时,刀具的有关参数,推荐按经验数据选取。曲面加工常采用球头铣刀,但加工曲面较平坦部位时,刀具以球头顶端刃切削,切削条件较差,因而应采用环形刀。在单件或小批量生产中,为取代多坐标联动机床,常采用鼓形刀或锥形刀来加工飞机上一些变斜角零件加镶齿盘铣刀,适用于在五坐标联动的数控机床上加工一些球面,其效率比用球头铣刀高近十倍,并可获得好的加工精度。 在加工中心上,各种刀具分别装在刀库上,按程序规定随时进行选刀和换刀
26、工作。因此必须有一套连接普通刀具的接杆,以便使钻、镗、扩、铰、铣削等工序用的标准刀具,迅速、准确地装到机床主轴或刀库上去。作为编程人员应了解机床上所用刀杆的结构尺寸以及调整方法,调整范围,以便在编程时确定刀具的径向和轴向尺寸。目前我国的加工中心采用TSG工具系统,其柄部有直柄(三种规格)和锥柄(四种规格)两种,共包括16种不同用途的刀。 (二)切削用量的确定 切削用量包括主轴转速(切削速度)、背吃刀量、进给量。对于不同的加工方法,需要选择不同的切削用量,并应编入程序单内。 合理选择切削用量的原则是,粗加工时,一般以提高生产率为主,但也应考虑经济性和加工成本;半精加工和精加工时,应在保证加工质量
27、的前提下,兼顾切削效率、经济性和加工成本。具体数值应根据机床说明书、切削用量手册,并结合经验而定。 2.7对刀点与换刀点的确定 在编程时,应正确地选择“对刀点”和“换刀点”的位置。“对刀点”就是在数控机床上加工零件时,刀具相对于工件运动的起点。由于程序段从该点开始执行,所以对刀点又称为“程序起点”或“起刀点”。 对刀点的选择原则是:1.便于用数字处理和简化程序编制;2.在机床上找正容易,加工中便于检查;3.引起的加工误差小。 对刀点可选在工件上,也可选在工件外面(如选在夹具上或机床上)但必须与零件的定位基准有一定的尺寸关系。 为了提高加工精度,对刀点应尽量选在零件的设计基准或工艺基准上,如以孔
28、定位的工件,可选孔的中心作为对刀点。刀具的位置则以此孔来找正,使“刀位点”与 “对刀点”重合。工厂常用的找正方法是将千分表装在机床主轴上,然后转动机床主轴,以使“刀位点”与对刀点一致。一致性越好,对刀精度越高。所谓“刀位点”是指车刀、镗刀的刀尖;钻头的钻尖;立铣刀、端铣刀刀头底面的中心,球头铣刀的球头中心。 件安装后工件坐标系与机床坐标系就有了确定的尺寸关系。在工件坐标系设定后,从对刀点开始的第一个程序段的坐标值;为对刀点在机床坐标系中的坐标值为(X0,Y0)。当按绝对值编程时,不管对刀点和工件原点是否重合,都是X2、Y2;当按增量值编程时,对刀点 与工件原点重合时,第一个程序段的坐标值是X2
29、、Y2,不重合时,则为(X1十X2)、Y1+ Y2)。 对刀点既是程序的起点,也是程序的终点。因此在成批生产中要考虑对刀点的重复精度,该精度可用对刀点相距机床原点的坐标值(X0,Y0)来校核。 所谓“机床原点”是指机床上一个固定不变的极限点。例如,对车床而言,是指车床主轴回转中心与车头卡盘端面的交点。 加工过程中需要换刀时,应规定换刀点。所谓“换刀点”是佰刀架转位换刀时的位置。该点可以是某一固定点(如加工中心机床,其换刀机械手的位置是固定的),也可以是任意的一点(如车床)。换刀点应设在工件或夹具的外部,以刀架转位时不碰工件及其它部件为准。其设定值可用实际测量方法或计算确定。 2.8加工路线的确
30、定 在数控加工中,刀具刀位点相对于工件运动的轨迹称为加工路线。编程时,加工路线的确定原则主要有以下几点: 1)加工路线应保证被加工零件的精度和表面粗糙度,且效率较高。 2)使数值计算简单,以减少编程工作量。 3)应使加工路线最短,这样既可减少程序段,又可减少空刀时间。 度等情况,确定是一次走刀,还是多次走刀来完成加工以及在铣削加工中是采用顺铣还是采用逆铣等。 对点位控制的数控机床,只要求定位精度较高,定位过程尽可能快,而刀具相对工件的运动路线是无关紧要的,因此这类机床应按空程最短来安排走刀路线。除此之外还要确定刀具轴向的运动尺寸,其大小主要由被加工零件的孔深来决定,但也应考虑一些辅助尺寸,如刀
31、具的引入距离和超越量。 在数控机床上车螺纹时,沿螺距方向的z向进给应和机床主轴的旋转保持严格的速比关系,因此应避免在进给机构加速或减速过程中切削。为此要有引入距离1超越距离2。和的数值与机床拖动系统的动态特性有关,与螺纹的螺距和螺纹的精度有关。一般为25mm,对大螺距和高精度的螺纹取大值;一般取的14左右。若螺纹收尾处没有退刀槽时,收尾处的形状与数控系统有关,一般按45o收尾。 铣削平面零件时,一般采用立铣刀侧刃进行切削。为减少接刀痕迹,保证零件表面质量,对刀具的切入和切出程序需要精心设计。铣削外表面轮廓时,铣刀的切入和切出点应沿零件轮廓曲线的延长线上切向切入和切出零件表面,而不应沿法向直接切
32、入零件,以避免加工表面产生划痕,保证零件轮廓光滑。 铣削内轮廓表面时,切入和切出无法外延,这时铣刀可沿零件轮廓的法线方向切入和切削,并将其切入、切出点选在零件轮廓两几何元素的交点处 加工过程中,工件、刀具、夹具、机床系统平衡弹性变形的状态下,进给停顿时,切削力减小,会改变系统的平衡状态,刀具会在进给停顿处的零件表面留下划痕,因此在轮廓加工中应避免进给停顿。 曲面时,常用球头刀采用“行切法”进行加工。所谓行切法是指刀具与零件轮廓的切点轨迹是一行一行的,而行间的距离是按零件加工精度的要求确定的。第三章 数控加工工艺设计3.1毛坯选择时应考虑的因素(1) 零件的材料及机械性能要求 零件材料的工艺特性
33、和力学性能大致决定了毛坯的种类。例如铸铁零件用铸造毛坯;钢质零件当形状较简单且力学性能要求不高时常用棒料,对于重要的钢质零件,为获得良好的力学性能,应选用锻件,当形状复杂力学性能要求不高时用铸钢件;有色金属零件常用型材或铸造毛坯。(2) 零件的结构形状与外形尺寸大型且结构较简单的零件毛坯多用砂型铸造或自由锻;结构复杂的毛坯多用铸造;小型零件可用模锻件或压力铸造毛坯;板状钢质零件多用锻件毛坯;轴类零件的毛坯,若台阶直径相差不大,可用棒料;若各台阶尺寸相差较大,则宜选择锻。(3)生产纲领的大小大批大量生产中,应采用精度和生产率都较高的毛坯制造方法。铸件采用金属模机器造型和精密铸造,锻件用模锻或精密
34、锻造。在单件小批生产中用木模手工造型或自由锻来制造毛坯。 (4) 现有生产条件确定毛坯时,必须结合具体的生产条件,如现场毛坯制造的实际水平和能力、外协的可能性等,否则就不现实。(5) 充分利用新工艺、新材料为节约材料和能源,提高机械加工生产率,应充分考虑精密铸造、精锻、冷轧、冷挤压、粉末冶金、异型钢材及工程塑料等在机械中的应用,这样,可大大减少机械加工量,甚至不需要进行加工,经济效益非常显著。3.2粗基准原则选择粗基准时,主要要求保证各加工面有足够的余量,使加工面与不加工面间的位置符合图样要求,并特别注意要尽快获得精基面。具体选择时应考虑下列原则:(1) 选择重要表面为粗基准 为保证工件上重要
35、表面的加工余量小而均匀,则应选择该表面为粗基准。所谓重要表面一般是工件上加工精度以及表面质量要求较高的表面,如床身的导轨面,车床主轴箱的主轴孔,都是各自的重要表面。因此,加工床身和主轴箱时,应以导轨面或主轴孔为粗基准。如图4-25所示。 (2) 选择不加工表面为粗基准 为了保证加工面与不加工面间的位置要求,一般应选择不加工面为粗基准。如果工件上有多个不加工面,则应选其中与加工面位置要求较高的不加工面为粗基准,以便保证精度要求,使外形对称等。(3) 选择加工余量最小的表面为粗基准 在没有要求保证重要表面加工余量均匀的情况下,如果零件上每个表面都要加工,则应选择其中加工余量最小的表面为粗基准,以避
36、免该表面在加工时因余量不足而留下部分毛坯面,造成工件废品。(4) 选择较为平整光洁、加工面积较大的表面为粗基准 以便工件定位可靠、夹紧方便。(5) 粗基准在同一尺寸方向上只能使用一次 因为粗基准本身都是未经机械加工的毛坯面,其表面粗糙且精度低,若重复使用将产生较大的误差。实际上,无论精基准还是粗基准的选择,上述原则都不可能同时满足,有时还是互相矛盾的。因此,在选择时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分析,权衡利弊,保证其主要的要求。3.3精基准的选择原则 制订工艺规程时,定位基准选择的正确与否,对能否保证零件的尺寸精度和相互位置精度要求,以及对零件各表面间的加工顺序安排都有很大影响,当用夹具安装工件时,定位
37、基准的选择还会影响到夹具结构的复杂程度。因此,定位基准的选择是一个很重要的工艺问 题。 选择定位基准时,是从保证工件加工精度要求出发的,因此,定位基准的选择应先选择精基准,再选择粗基准。选择精基准时,主要应考虑保证加工精度和工件安装方便可靠。其选择原则如下(1) 基准重合原则 即选用设计基准作为定位基准,以避免定位基准与设计基准不重合而引起的基准不重合误差(2)基准统一原则 应采用同一组基准定位加工零件上尽可能多的表面,这就是基准统一原则。这样做可以简化工艺规程的制订工作,减少夹具设计、制造工作量和成本,缩短生产准备周期;由于减少了基准转换,便于保证各加工表面的相互位置精度。例如加工轴类零件时
38、,采用两中心孔定位加工各外圆表面,就符合基准统一原则。箱体零件采用一面两孔定位,齿轮的齿坯和齿形加工多采用齿轮的内孔及一端面为定位基准,均属于基准统一原则。(3) 自为基准原则 某些要求加工余量小而均匀的精加工工序,选择加工表面本身作为定位基准,称为自为基准原则。(4) 互为基准原则 当对工件上两个相互位置精度要求很高的表面进行加工时,需要用两个表面互相作为基准,反复进行加工,以保证位置精度要求。例如要保证精密齿轮的齿圈跳动精度,在齿面淬硬后,先以齿面定位磨内孔,再以内孔定位磨齿面,从而保证位置精度。再如车床主轴的前锥孔与主轴支承轴颈间有严格的同轴度要求,加工时就是先以轴颈外圆为定位基准加工锥
39、孔,再以锥孔为定位基准加工外圆,如此反复多次,最终达到加工要求。这都是互为基准的典型实例。(5) 便于装夹原则 所选精基准应保证工件安装可靠,夹具设计简单、操作方便3.4加工阶段的划分那些加工质量要求较高或较复杂的零件,通常将整个工艺路线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粗加工阶段主要任务是切除各表面上的大部分余量,其关键问题是提高生产率。 (2)半精加工阶段完成次要表面的加工,并为主要表面的精加工做准备。 (3)精加工阶段保证各主要表面达到图样要求,其主要问题是如何保证加工质量。 (4)光整加工阶段对于表面粗糙度要求很细和尺寸精度要求很高的表面,还需要进行光整加工阶段。这个阶段的主要目的是提高表面
40、质量,一般不能用于提高形状精度和位置精度。常用的加工方法有金刚车(镗)、研磨、珩磨、超精加工、镜面磨、抛光及无屑加工等。 划分加工阶段的原因: (1)保证加工质量粗加工时,由于加工余量大,所受的切削力、夹紧力也大,将引起较大的变形,如果不划分阶段连续进行粗精加工,上述变形来不及恢复,将影响加工精度。所以,需要划分加工阶段,使粗加工产生的误差和变形,通过半精加工和精加工予以纠正,并逐步提高零件的精度和表面质量。 (2)合理使用设备粗加工要求采用刚性好、效率高而精度较低的机床,精加工则要求机床精度高。划分加工阶段后,可避免以精干粗,可以充分发挥机床的性能,延长使用寿命。 (3)便于安排热处理工序,
41、使冷热加工工序配合的更好粗加工后,一般要安排去应力的时效处理,以消除内应力。精加工前要安排淬火等最终热处理,其变形可以通过精加工予以消除。 (4)有利于及早发现毛坯的缺陷(如铸件的砂眼气孔等)粗加工时去除了加工表面的大部分余量,若发现了毛坯缺陷,及时予以报废,以免继续加工造成工时的浪费。 应当指出:加工阶段的划分不是绝对的,必须根据工件的加工精度要求和工件的刚性来决定。一般说来,工件精度要求越高、刚性越差,划分阶段应越细;当工件批量小、精度要求不太高、工件刚性较好时也可以不分或少分阶段;重型零件由于输送及装夹困难,一般在一次装夹下完成粗精加工,为了弥补不分阶段带来的弊端,常常在粗加工工步后松开
42、工件,然后以较小的夹紧力重新夹紧,再继续进行精加工工步。 3.5顺序的安排(1)切削加工顺序的安排先粗后精先安排粗加工,中间安排半精加工,最后安排精加工和光整加工。 先主后次先安排零件的装配基面和工作表面等主要表面的加工,后安排如键槽、紧固用的光孔和螺纹孔等次要表面的加工。由于次要表面加工工作量小,又常与主要表面有位置精度要求,所以一般放在主要表面的半精加工之后,精加工之前进行。 先面后孔对于箱体、支架、连杆、底座等零件,先加工用作定位的平面和孔的端面,然后再加工孔。这样可使工件定位夹紧稳定可靠,利于保证孔与平面的位置精度,减小刀具的磨损,同时也给孔加工带来方便。 基面先行用作精基准的表面,要
43、首先加工出来。所以,第一道工序一般是进行定位面的粗加工和半精加工(有时包括精加工),然后再以精基面定位加工其它表面。例如,轴类零件顶尖孔的加工。 (2)热处理工序的安排 处理可以提高材料的力学性能,改善金属的切削性能以及消除残余应力。在制订工艺路线时,应根据零件的技术要求和材料的性质,合理地安排热处理工序。 退火与正火退火或正火的目的是为了消除组织的不均匀,细化晶粒,改善金属的加工性能。对高碳钢零件用退火降低其硬度,对低碳钢零件用正火提高其硬度,以获得适中的较好的可切削性,同时能消除毛坯制造中的应力。退火与正火一般安排在机械加工之前进行。 时效处理以消除内应力、减少工件变形为目的。为了消除残余
44、应力,在工艺过程中需安排时效处理。对于般铸件,常在粗加工前或粗加工后安排一次时效处理;对于要求较高的零件,在半精加工后尚需再安排一次时效处理;对于一些刚性较差、精度要求特别高的重要零件(如精密丝杠、主轴等),常常在每个加工阶段之间都安排一次时效处理。 调质对零件淬火后再高温回火,能消除内应力、改善加工性能并能获得较好的综合力学性能。一般安排在粗加工之后进行。对一些性能要求不高的零件,调质也常作为最终热处理。 淬火、渗碳淬火和渗氮它们的主要目的是提高零件的硬度和耐磨性,常安排在精加工(磨削)之前进行,其中渗氮由于热处理温度较低,零件变形很小,也可以安排在精加工之后。 (3)辅助工序的安排 检验工
45、序是主要的辅助工序,除每道工序由操作者自行检验外,在粗加工之后,精加工之前,零件转换车间时,以及重要工序之后和全部加工完毕、进库之前,一般都要安排检验工序。除检验外,其它辅助工序有:表面强化和去毛刺、倒棱、清洗、防锈等。正确地安排辅助工序是十分重要的。如果安排不当或遗漏,将会给后续工序和装配带来困难,甚至影响产品的质量,所以必须给予重视。3.6的集中与分散 过以上所述,零件加工的工步顺序已经排定,如何将这些工步组成工序,就需要考虑采用工序集中还是工序分散的原则。 (1)工序集中就是将零件的加工集中在少数几道工序中完成,每道工序加工内容多,工艺路线短。其主要特点是: 可以采用高效机床和工艺装备,生产率高; 减少了设备数量以及操作工人人数和占地面积,节省人力、物力; 减少了工件安装次数,利于保证表面间的位置精度; 采用的工装设备结构复杂,调整维修较困难,生产准备工作量大。 (2)工序分散工序分散就是将零件的加工分散到很多道工序内完成,每道工序加工的内容少,工艺路线很长。其主要特点是: 设备和工艺装备比较简单,便于调整,容易适应产品的变换; 对工人的技术要求较低; 可以采用最合理的切削用量,减少机动时间; 所需设备和工艺装备的数目多,操作工人多,占地面积大。 在拟定工艺路线时,工序集中或分散的程度,主要取决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