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心理学第八章运动归因.ppt

上传人:文库蛋蛋多 文档编号:2946999 上传时间:2023-03-05 格式:PPT 页数:42 大小:7.1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运动心理学第八章运动归因.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运动心理学第八章运动归因.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运动心理学第八章运动归因.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运动心理学第八章运动归因.ppt_第4页
第4页 / 共42页
运动心理学第八章运动归因.ppt_第5页
第5页 / 共4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运动心理学第八章运动归因.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运动心理学第八章运动归因.ppt(4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三章,运 动 归 因,重要问题,归因的各种理论Weiner归因理论的三个维度利用所学的归因理论解释运动情景中的成败原因青少年运动中习得性无助感的成因正确的归因方法,克服运动中的习得性无助感影响运动归因的内外部因素提高青少年运动自信心的再归因训练方法,关键概念,归因 内外源 稳定性 可控性,协相关原则习得性无助感 归因训练,归因(attribution):是指人们对他人或自己的行为进行分析,判断和指出其性质或推论其原因的过程。海德的归因理论,Heider的理论,简化的Heider的归因模式图,韦纳的归因理论,大量实验表明,个体对学习成功的归因变化是有规律的。一般来说,幼儿和小学生看重努力的作用

2、。但当学生进入初中时,努力的价值逐渐贬值,他们会越来越感到努力会表明自己能力低下。这种感觉与年俱增,到了大学阶段,就把能力看作是最能体现个人价值的关键。,归因与情绪体验和工作积极性的关系,Jones和Davis的相应推断理论,所谓“相应推断”是指外显的行为是由行动者内在的人格特质直接引起,或者说,一个人的行为与其人格特质是一致的。例如,看到某人好承诺却经常违背诺言,我们断定这是由他不诚实的品性所导致。,在从行动者意图到行动者个性本质的推断过程中,应考虑三个基本因素:,1社会赞许性2独特性3选择自由性,Kelley的三度理论,Kelley(1967)认为,人们在归因的过程中总是涉及三个方面的因素

3、:客观刺激物、行动者、所处关系或情境。这三个方面构成一个协变的立体框架,所以称为三度理论(三维归因理论)。,凯利的三维归因理论将外界信息分成三种不同的信息资料:(1)区别性资料:即他人行为是否特殊。(2)一致性资料:即分析他人行为表现是否与其他人一致。(3)一贯性资料:即分析他人特殊行为的发生是一贯的还是偶然的。对他人行为进行归因时,根据三个不同的范围,沿着上述三个方面的线索,我们就可以进行正确归因。,Weiner的成败归因理论,(1)内外源维度。据此可把导致成败的原因分为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内部原因即个人自身的原因,如个人的能力、努力等;外部原因即个人自身之外的原因,如任务难度、运气等。,W

4、einer的成败归因理论,(2)稳定性维度。据此可以把内部和外部原因再分为稳定的原因和不稳定的原因。(3)可控制维度。根据稳定和不稳定的原因还可再细分为个人自身能控制的原因和个人自身不能控制的原因(皮连生,2004)。,内外源,在运动情境中,倾向于内部归因的人常常将自己体育运动成绩好归因于自己运动能力强或努力;反之,倾向于外部归因的人则常常把失败看作是任务太难、自己的运气不佳、教练员不好、或者裁判员不公等外部原因。,协变性原则,一个人对成功与失败的归因常常根据别人完成同一项任务时的成绩来解释或预测,即当别人的成绩与他们相一致时,会把它归于外部的原因;当别人的成绩与他们不相一致时,会把它归于内部

5、的原因,这种现象就被称作协变性原则(Covariation Principle)。,与不同的结果和归因组合有关的情感示意图,结果 成功 失败,内外部,内部的,外部的,可控性,可控的,不可控的,结果 成功 失败,稳定性,稳定性的,不稳定的,结果 成功 失败,直觉反映评价模型,Vallerand(1987)提出的运动情境中的情绪模型涉及到两种情绪过程:一种是由直觉评价,或是对事件即刻并且相对自动生成的评价;另一种是反映性的评价,是经过对结果的思考,并有归因过程发生后产生的评价。,期望与归因,根据Weiner的观点,把某一行为的结果归因于稳定原因的个体比归因于不稳定原因的个体更期望该行为再次发生。研

6、究还发现,可控制性这一要素,特别是努力这一要素,与期望改变未来的行为结果有着较大的相关。,归因时容易产生哪些偏差,一、观察者为什么往往忽视外在因素基本归因偏差(fundamental attribution error)主要是就观察者而言,指观察者倾向于把行为者本身看作是其行为的原因,而忽视了外在因素可能产生的影响。发生这种错误的原因在于:第一,我们有这样一种社会规范,即人们应该对自己行为的后果负责,故容易重视内在因素的作用而轻视外在因素的作用;第二,在一种环境中,行为者比环境中的其他因素更为突出,使得人们容易只注意行为者,而忽视了背景因素和社会关系。,二、观察者与行为者的归因有何不同同观察者

7、的倾向相比,行为者容易过高估计外在因素对自己行为的作用。也就是说,行为者对自己的行为倾向易作外在归因,而观察者对他人的行为倾向易作内在归因。实验结果表明,胜利者把自己的成功归因于内在因素,如技术和努力,失败者则把自己的失败归因于外在因素,如运气不好。另一方面,旁观者的解释却又大不相同,他们认为胜利者的取胜是由于运气好和其他外在因素,而失败者却是败于技术不高,努力不够。,三、为什么容易忽视一致性信息人们往往只注意行为者本人的种种表现,却不大注意行为者周围的其他人如何行动。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第一,人们习惯于注意具体的、生动的、独一无二的事情,而忽略抽象的、空洞的和统计类型的信息;第二,人们可能

8、觉得直接信息比非直接信息更加可靠,而一致性信息涉及行为者周围的其他人,这方面的材料相对分散,无法凭观察者自己来一一获取;第三,行为者周围的其他人与行为者本人相比,处于较不突出的位置,往往只构成观察的背景,因而受到忽视。,四、成功与失败时的归因有什么不同人们往往把成功的原因归因于自己的内在因素,如能力、努力或品格等。与此相反,对于自己的败绩往往从外在环境中寻找原因为自己开脱。另外,为了解释自己的失败,行为者还可能出现另一种自我服务偏差(self serving error)。在这种情况下,行为者用各种消极的办法(如酒精、药物等)来逃避个人的责任。自我服务偏差可以使失败者不必面对自己缺乏某种优良特

9、质的难题,避免因个人的真实能力被发现而陷入难堪。,归因可分为哪些不同方面,一、归于内在因素还是外在因素内外控(internal/external orientation)也称控制点(locus of control),指归因时对行为结果(成功与失败)是由内因引起还是由外因引起的认识。(一)控制点的基本思想内部控制点指强烈倾向于将人生中各种事件看作是自己个人行为的结果,外部控制点指强烈倾向于将人生中各种事件看作是环境因素影响的结果,高内部控制点的运动员倾向于认为他们的运动成绩取决于他们自己能够控制的那些因素,如努力程度、技能水平、注意范围等。与此相反,高外部控制点的运动员倾向于认为裁判、对手、观

10、众等他们自己无法控制的一些因素对他们的运动成绩有更大的影响。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中,一方面要将注意力放在控制和把握那些可控因素上。例如,技术战术、思维方式、期望、注意的范围和方向、唤醒水平、对失误的反应等。另一方面,要能够有效地应付那些不可控的因素,如天气、裁判、对手、场地、比赛时间等。,在性别、年龄及运动成绩等方面,存在着控制点的一些差异。运动水平越高,运动成绩越好,运动员也越倾向于内控。一般来说,内控倾向的人能更好地适应生活,参与竞争。人们对成功与失败进行的归因,可以分为4个主要方面:内外控、可控性、稳定性和整体性,它们在体育运动领域具有实际意义。,习得性无助感,习得性无助感:是指个体经历了

11、失败与挫折后,面临问题时产生的无能为力、丧失信心的心理状态与行为。当个体形成了习得性无助感时,会导致学习与生活中积极主动性的丧失。这将给其一生的发展带来相当不利的影响。,马里斯和安舍尔(Marisi Anshel)1976年进行了一项有关习得性无助的实验,要求被试用一手持仪器接触一直径约一英寸的转动金属盘。各组被试安排如下:(1)关联性应激组:如果操作成绩一旦低于4次练习中的最佳成绩,即被施予电击。(2)非关联性应激组:不考虑被试的操作成绩而给以无规律的电击。(3)控制组:完成同样的操作任务,但不进行电击。实验结果:,有习得性无助感问题的人(包括运动员)具有下列特征:1.对一项活动坚持的时间短

12、,退出的时间早,甚至根本就不尝试和参与该项活动。2.将失败归因于缺乏能力而不是缺乏努力。3.将自己看作是不断的失败者。4.不觉得进行更多的努力可导致成功。5.认为运气或任务较容易是成功的原因。6.不愿冒失败的风险,这就使他们在学习新技能的环境中感觉不快。7.对成绩感到无法控制,将失败看作是在自己的控制范围之外的事。,归纳起来,有4种因素会影响人的失助感:第一,个人的成功与失败史:成功的经验越多,失助感越少;失败的经验越多,失助感越多。第二,提供信息反馈的方式:“这一球踢的还可以,但”同“这球踢得真笨,你就不能做个正确动作吗?”的效果具有本质的区别。第三,提供信息反馈的频率:信息反馈越多,对运动

13、员自我感觉的影响就越大。第四,信息反馈的来源:教练员、父母、朋友等比其他人有更大的影响。,习得性无助个体的主要心理特征,(1)自我效能感低(2)消极思维(3)情绪失调(4)人际关系不良,影响运动归因的内部因素,(一)个性特征(二)成就动机(三)自我效能感(四)性别(五)年龄,影响运动归因的外部原因,(一)社会文化背景特征(二)运动项目特征(三)训练年限(四)比赛结果,归因训练,所谓归因训练(attribution training),是指通过一定的训练程序,使个体掌握某种归因技能,形成比较积极的归因风格。,常用的再归因训练方法,(一)团体发展法(二)强化矫正法(三)观察学习法,尽管归因是一种比

14、较稳定的个性特征,但通过长期的、有计划的训练和教育,仍然有可能使它向人们所希望的方向改变。,体育运动中的归因训练(为运动员设计的改善归因、激发动机的具体建议),(一)进行积极的运动反馈(二)增加成功的体验(三)建立成功与失败的恰当标准(四)明确各种影响因素的可控性(五)设置明确与具体的目标(六)强调个人努力(七)谨慎地比较个体之间的差距(八)实事求是,在培养运动员多从内部归因,更多地承担自己对结果的责任,强调个人努力的重要性的同时,还要注意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要不分情况地把任何结果均归因于个人努力。,复习题,1、说明本章中的各种归因理论的主要观点。2、说明Weiner用来归因的三个维度的名称以及每一个维度的分类。3、什么是协相关原则?请举例说明。4、指出与每一个归因维度相联系的情绪反应。在有关成绩方面,情感和归因是怎样相互作用的?,5解释期望和归因之间的关系。在预测期望时,哪一个归因维度很重要?为什么?6、影响运动归因的主要元素有哪些?7、体育运动中的归因训练应从哪些方面着手进行?请分别举例说明。,思考题,1、怎样帮助青少年学会内源性归因?试举例说明。2、体育教学或运动训练中,什么原因导致了学生或运动员的习得性无助感?你有什么办法帮助他们克服习得性无助感?3、如何利用再归因训练的方法帮助运动员或学生提高运动自信心。试分别举例说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