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架弯曲模具设计说明书.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支架弯曲模具设计说明书.doc(2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1章 绪 论 近几年来,我国模具技术有了很大发展,模具设计与制造水平有了较大提高,大型、精密、复杂高效和长寿命模具的需求量大幅度增加,模具质量、模具寿命明显提高,模具交货期较前缩短,模具CAD/CAM技术也得到了相当广泛的应用。1.1国内模具的现状和发展趋势1.1.1国内模具的现状冲压技术广泛应用于航空、汽车、电机、家电和通信等行业零部件的成形。由于冲压工艺具有生产率高,能成形复杂零件,适合大批量生产等优点,在某些领域已经取代机械加工,并正逐步扩大其应用范围。据国际生产技术协会预测到本世纪中,机械零部件中60%的粗加工,80%的精加工要由模具来完成。因此冲压技术对发展生产、增加效益、更新产品
2、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经调查,全国模具行业从业人员的岗位分布情况大致如下:从事模具设计,模具工艺过程实施,产品质量检验和监督工作的人员占总数的42%;其次是具体生产设备的操作,模具的制造、调试和维修,从事这类工作的是智能型操作人员,占总数的26%;三是从事生产组织,技术指导和技术管理工作的人员,占总数的14%;四是从事模具营销工作和售后技术服务的人员,占总数的9%;五是个体、行政管理人员,占总数的9%。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工业发达国家的模具工业,已从机床工业中分离出来,并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工业部门,而且其产值已超过机床工业的产值。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模具工业发展十分迅速;近年来,一直以每年
3、15%左右的增长速度快速发展。目前,中国约有17000多个模具制造厂点,从业人数60多万;2001年中国模具工业总产值达320亿元人民币,中国模具工业的技术水平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对模具工业提出了越来越多且越来越高的要求巨大的市场需求推动着中国模具工业更快地发展。2001年中国大陆制造业对模具的市场需求量约为430亿元人民币;今后几年仍将以每年10%以上的速度增长。对于大型、精密、复杂高效和长寿命模具需求的增长将远超过每年10%的增幅。虽然说我国模具业发展迅速,但远远不能适应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我国尚存在以下几方面的不足: 第一,体制不顺,基础薄弱。 “三资”企业虽然已经对中国
4、模具工业的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私营企业近年来发展较快,国企改革也在进行之中,但总体来看,体制和机制尚不适应市场经济,再加上国内模具工业基础薄弱,因此,行业发展还不尽如人意,特别是总体水平和高新技术方面。 第二,开发能力较差,经济效益欠佳.我国模具企业技术人员比例低,水平较低,且不重视产品开发,在市场中经常处于被动地位。我国每个模具职工平均年创造产值约合1万美元,国外模具工业发达国家大多是1520万美元,有的高达2530万美元,与之相对的是我国相当一部分模具企业还沿用过去作坊式管理,真正实现现代化企业管理的企业较少。 第三,工艺装备水平低,且配套性不好,利用率低虽然国内许多企业采用了先进的加
5、工设备,但总的来看装备水平仍比国外企业落后许多,特别是设备数控化率和CAD/CAM应用覆盖率要比国外企业低得多。由于体制和资金等原因,引进设备不配套,设备与附配件不配套现象十分普遍,设备利用率低的问题长期得不到较好解决。装备水平低,带来中国模具企业钳工比例过高等问题。 第四,专业化、标准化、商品化的程度低、协作差 由于长期以来受“大而全”“小而全”影响,许多模具企业观念落后,模具企业专业化生产水平低,专业化分工不细,商品化程度也低。目前国内每年生产的模具,商品模具只占45%左右,其馀为自产自用。模具企业之间协作不好,难以完成较大规模的模具成套任务,与国际水平相比要落后许多。模具标准化水平低,标
6、准件使用覆盖率低也对模具质量、成本有较大影响,对模具制造周期影响尤甚。 第五,模具材料及模具相关技术落后模具材料性能、质量和品种往往会影响模具质量、寿命及成本,国产模具钢与国外进口钢相比,无论是质量还是品种规格,都有较大差距。塑料、板材、设备等性能差,也直接影响模具水平的提高。1.1.2国内模具的发展趋势 巨大的市场需求将推动中国模具的工业调整发展。虽然我国的模具工业和技术在过去的十多年得到了快速发展,但与国外工业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尚不能完全满足国民经济高速发展的需求。未来的十年,中国模具工业和技术的主要发展方向包括以下几方面: 1) 模具日趋大型化; 2) 在模具设计制造中广泛应用
7、CAD/CAE/CAM技术; 3) 模具扫描及数字化系统; 4) 在塑料模具中推广应用热流道技术、气辅注射成型和高压注射成型技术; 5) 提高模具标准化水平和模具标准件的使用率;6) 发展优质模具材料和先进的表面处理技术;7) 模具的精度将越来越高; 8) 模具研磨抛光将自动化、智能化; 9) 研究和应用模具的高速测量技术与逆向工程;10)开发新的成形工艺和模具。1.2国外模具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模具是工业生产关键的工艺装备,在电子、建材、汽车、电机、电器、仪器仪表、家电和通讯器材等产品中,60 80的零部件都要依靠模具成型。用模具生产制作表现出的高效率、低成本、高精度、高一致性和清洁环保的特性,
8、是其他加工制造方法所无法替代的。模具生产技术水平的高低,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制造业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产品的质量、效益和新产品的开发能力。近几年,全球模具市场呈现供不应求的局面,世界模具市场年交易总额为600650亿美元左右。美国、日本、法国、瑞士等国家年出口模具量约占本国模具年总产值的三分之一。冲压技术的发展主要反映在以下5个方面:(1) 模具的计算机辅助能力设计和辅助制造技术采用该技术,模具设计和制造效率一般可提高2-3倍,模具生产周期可缩短1/2-1/3。目前,已达到CAD/CAM一体化,模具图纸只是作为检验模具之用。(2) 工艺分析中的板料成形模拟仿真技术 (冲压CA
9、E)(3) 快速模具制造技术的发展将快速成形(RPM)技术与各种常规的铸造、粉末烧结工艺相结合而发展起来的快速模具制造技术以及低熔点合金模具,树脂模具都可用于冷冲压成形。(4) 采用冲压新工艺 精密冲裁、液压成形、冲压焊接复合工艺等特种冲压工艺的采用,使冲压工艺的应用范围进一步扩大,冲压制件的质量和效率大大提高,从而使生产成本进一步降低。(5)冷冲压生产的机械化和自动化 为了满足大批量生产的需要,冲压设备已由单工位的低速压力机发展到多工位的高速压力机;在高速压力机上采用多工位的级进模进行冲压加工,使冷冲压生产达到高度自动化;汽车覆盖件可采用自动送料、自动取件、自动传送的流水线生产。1.3支架弯
10、曲模具设计与制造方面1.3.1 支架弯曲模具设计的设计思路该支架中间有两个直径为6的孔,两端各有一个直径为8的孔,加工该制件需要三个工序,冲孔、落料和弯曲。冲孔和落料是使板料分离的工序,是冲压的基本工序之一,它可以直接冲出成品零件也可以作为弯曲、拉深和挤压等其他工序的坯料,还可以在已成形的工件上进行再加工。弯曲也是冲压基本工序之一,它是将板料、管材或棒料等按设计要求弯成一定角度和一定曲率,形成所需形状的冲压工序。一般情况下,弯曲件的尺寸精度应在IT13级以下,角度公差应大于15,否则应增加整形工序。只有加强弯曲变形基础理论的研究,才能提供更加准确、实用、方便的计算方法,才能正确地确定弯曲工艺参
11、数和模具工作部分的几何形状与尺寸,解决弯曲变形中出现的各种实际问题,从而,进一步提高制件质量。四角弯曲件是最典型的弯曲件。它可以一次弯曲成形,也可以分两次弯曲成形。由于弯曲过程中工件受回弹力较大,可以先进行预弯。为了保证制件的顺利加工和顺利取件,模具必须有足够高度。要改变模具的高度,只有改变导柱和导套的高度。导柱和导套的高度可根据弯曲凸模与弯曲凹模工作配合长度决定设计时可能高度出现误差,应当边试模边修改高度。1.3.2支架弯曲模具设计的进度1.了解目前国内外冲压模具的发展现状,所用时间20天;2.确定加工方案,所用时间5天;3.模具的设计,所用时间30天;4模具的调试所用时间5天第2章 支架冲
12、压弯曲工艺的分析2.1工件工艺分析 原始资料:如图所示 材 料: 08 厚 度: 3mm (1)零件图分析 此工件为带孔的四直角相反弯曲对称件,选用08钢,其弯曲半径均大于该种材料的最小弯曲半径,且尺寸精度要求不高,不需要校形,由冲裁和弯曲即可成形。冲压难点在于四角弯曲回弹较大,使制件变形但通过模具措施可予以控制。由于没有公差等级标注,所以可以按未标公差等级处理。 (2)冲压工艺性审查(表1)冲裁工艺性工艺性项目冲压工艺形状工艺性允许值工艺性评价1.形状落料长方形36102冲圆孔6、82.落料圆角R30.25t=0.753.孔边距对2-6、8孔1.5t=4.5最小孔边距t=3 弯曲工艺性工艺性
13、项目冲压工艺形状工艺性允许值工艺性评价1.形状U形件四角弯曲对称2.弯曲半径R40.4t=1.23.直边高度弯曲外角202t=6弯曲内角82t=64.孔边距距6孔边82t=6由于8孔边距弯曲区太近,易使孔变形。故先弯曲后冲孔距8孔边42t=65.精度IT14为保证6060.37,应弯曲后冲2-8孔2-8孔距是IT9(3)冲压经济性和先进性分析 冲压是该件最好的加工方法。但由于批量不是很大,模具应力求结构简单易制,故不采用复杂的组合工序。2.2 制件的工艺计算和工艺方案2.2.1 工艺方案的确定 根据制件的工艺分析,知道制件是带孔的四直角相反弯曲对称件。冲压该零件所需的基本工序为落料弯曲和冲孔。
14、其弯曲工艺方案有如图2-1所示的三种。这里采用第三种一次弯曲成形。 图2-1 因此,冲压该工件的工艺方案可能有以下几种。 方案一:落料与冲两个6孔复合,弯曲外部两角并使中间两角预弯45,弯曲中间两角,冲两个8孔。 方案二:落料与冲两个6孔复合(同方案一),弯曲外部两角,压弯中间两角,冲两个8孔。 方案三:落料与冲两个6孔复合(同方案一),压弯四个角,冲两个8孔。 方案四:全部工序采用带料级进冲压。 比较上述各方案可以看出: 方案一的优点是:模具结构简单、寿命长、制造周期短、投产快;零件的回弹容易控制、尺寸和形状准确、表面质量高。缺点是:工序分散,需用模具、压力机和操作人员较多,劳动量较大。 方
15、案二与方案一相比,零件的回弹难以控制,尺寸和形状不精确,且同样存在工序分散,劳动量大,占用设备多的缺点。 方案三的工序比较集中,占用设备和人员少,但模具寿命低,零件表面有划伤,厚度有变薄,回弹不易控制,尺寸和形状不够正确。 方案四的特点是采用工序高度集中的连续模完成方案一中分散的各工序。其生产率很高,但模具结构复杂,安装、调试、维修比较困难,制造周期长。 考虑到零件的精度要求较高,生产批量不大,故采用第一种方案。2.2.2 计算毛坯尺寸 工件的弯曲半径r0.5t,故坯料展开长度公式为 L= l1+l2+l3+l4+l5 +/2(r1+r2+r3+r4 )+/2(x1+x2+x3+x4 )t 查
16、手册表3.4.1,当r/t=1.3时,x=0.34,则坯料展开长度为 L=2(20+4+11)+/244+/20.3443=126.64mm2.2.3 确定各工序模具种类及形式 所选用的冲模有:落料弯曲复合模,冲孔模。其结构形式如图2-2所示。 2.3 工序设计与工艺计算弯曲件毛坯宽度为36mm,展开长度为126.64mm,考虑到操作方便,排样采用单排。取其搭边数值:条料两边a=2.8mm,进距方向a1=2.5mm,于是有进距 h=D+ a1=36+2.5=38.5mm条料宽度 b=L+2a=126.64+22.8=132.24mm板料规格拟选用 3mm600mm2000mm(钢板)若用纵裁:
17、裁板条数 n1=B/b=600/132.24=4条余71mm 每条个数 n2=A- a1 /h=2000-2.5/38.5=51条余34mm 每板总个数n = n1n2 =204材料利用率 =nBL/AB100%=20436126.64/2000600100%=77.5%若用横裁:裁板条数 n1=A/b=2000/132.24=15条余16mm 每条个数 n2=B- a1 /h=600-2.5/38.5=15个余20mm 每板总个数n = n1n2 =225材料利用率 =nBL/AB100% =22536126.64/20600=85.4% 由此可见,横裁有较高的材料利用率,采用横裁。 2.4
18、 压力、压力中心计算及压力机的选用因为本制件是轴对称零件,所以不用计算压力中心。2.4.1 冲两个6孔及落料工序 1.冲裁力 F=1.3LtLtb式中 b被冲材料抗拉强度(MPa),L冲裁件剪切周边长度(mm), t冲裁件材料厚度(mm)。查手册1表87得08钢的b=380MPa,则有 落料力 F1 =1.3LtLtb=(36+126.64)23380=370KN冲孔力 F2 =1.3LtLtb=623380=43KN2.落料时的卸料力 F卸= K卸P1 查表2-15,取K卸=0.03,故 F3 =0.03370=11.1KN F3 = 0.0343=1.29KN3.推件力 Pt=nKtP K
19、t推件力系数,由手册查得Kt=0.045 n同时卡在凹模的工件(或废料)数,其中n=h/t,t=3mm。 h凹模刃部直壁洞口高度(mm), t料厚( mm)查冲模设计应用实例选择图217b的凹模刃口形式,可取h=6mm,故n=2,则P1=20.045370=33.3KNP2=20.04543=3.87KN选择冲床时的总的冲压力为P总= F1+ F2+ F3+ F3+ P1+ P2=370+43+11.1+1.29+33.3+3.87=462.56KN为安全起见,防止设备的超载,可按公称压力F(1.61.8)F总的原则选压力机。选公称压力为630KN的压力机。2.4.2 弯曲工序 四个部位的弯曲
20、均属自由弯曲,弯曲力用下式计算 F=0.6KB t2b/(r+t) 式中安全系数K=1.3,圆角半径r=4mm,t=3mm,屈服极限b=380MPa,板料宽B=36mm,由此可计算出四个部位的弯曲力均为13.8KN,弯曲力总合为55.2KN。选用63KN的压力机。2.4.3 冲两个8孔工序 F冲=1.3LtLtb=823380=58KN 选用 63KN的压力机。第3 章 模具的结构设计3.1 模具工作部分的计算 根据文献2中的表2-10查得,冲裁模初始双面间隙 Zmin=0.36mm ,Zmax=0.42mm,未注公差的毛坯尺寸按IT14级精度计算,磨损因数x可根据公差数值由表2-12查得。冲
21、裁凸模、凹模分别按IT6和IT7级制造。3.1.1落料刃口尺寸计算采用分别加工,按手册3中凸、凹工作部分尺寸计算公式计算。(1)凸模尺寸:落料凸制造公差可查得=0.02,落料凹模制造公差为=0.04,故 360-0.62 D凸 =(D-x- Zmin)-p0 =(36-0.50.62-0.36)0-0.02=35.330-0.02 mm126.64 0-1.0 D凸 =(D-x- Zmin)-p0 =(126.64-0.51-0.36)0-0.0.03=125.780-0.03 mm 30-0.25 D凸 =(D-x- Zmin)-p0 =(3-0.750.25-0.36)0-0.02=2.4
22、50-0.02 mm(2)凹模尺寸:360-0.62 D凹=(Dmax-x) 0+0.25=(36-0.50.62) 0+0.250.62 =35.690+0.03 mm126.64 0-1.0 D凹=(Dmax-x) 0+0.25=(126.64-0.51.0) 0+0.250.62 =126.140+0.03 mm 30-0.25 D凹=(Dmax-x) 0+0.25=(3-0.750.25) 0+0.250.62 =2.820+0.002 mm校核 : 凸+凹Zmax- Zmin =0.42-0.36=0.06mm对于360-0.62 : 0.02+0.03=0.05mm1.51,外角半
23、径R=42t=6,所以采用两道工序弯曲,一副模具成形。结构如下:3.3 模具总装图3.3.1冲孔落料复合模的总装图由以上设计,可得到模具的总装图,其工作过程是:模具在工作时,板料以导料销13和挡料销12定位。上模下压时,凸凹模外形和凹模8进行落料,;落下料卡在凹模中,同时冲孔凸模与凸凹模内孔进行冲孔,冲孔废料卡在凸、凹模孔内。卡在凹模中的冲件由橡胶带动推件装置顶出凹模面。卡在凸、凹内的冲孔废料由推件装置推出。参考文献1陈锡栋、周小玉主编.实用模具技术手册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12李绍林、马长福主编.实用模具技术手册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3许发樾主编.实用模具设计与制造手册M
24、.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4杨玉英主编.实用冲压工艺及模具设计手册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5模具实用技术丛书编委会.冲压设计应用实例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96翟德梅主编.模具制造技术M.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7王芳主编.冷冲压模具设计指导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88任嘉卉主编.公差与配合手册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9李易、于成功、闻小芝主编.现代模具设计、制造、调试与维修实用手册M.北京:金版电子出版公司,200310彭建声、秦晓刚编著.模具技术问答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611王孝培主编,冲压手册,机械工业出版社,1988年2月12郝
25、滨海编著,冲压模具简明设计手册,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年1月13史铁梁主编,冷冲模设计指导,机械工业出版社,1996年7月14钟毓斌主编,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 华北航天工业学院 2000年3月15许发樾主编,模具标准应用手册 1997年3月 总 结经过近段的努力,在老师和同学们的指导和帮助下,我顺利地完成了这次的毕业设计任务。经过这次的设计任务,使我对模具设计,特别是模具的设计过程有了进一步地了解;对模具的基本结构、组装、调试、加工制造等方面有了深刻理解。在设计的过程中,通过对制件的分析和对模具的设计的研究时,能够较好地将课本上的理论知识应用与设计当中,并且能够从整体,宏观上去研究、分析、考虑
26、设计问题。同时,在这次的设计过程中,还很大地程度上锻炼了自己的动手能力,如:亲自去收集和查找有关资料,并从中又学会了一门新的课程如何查找资料和文献;其次,通过搜寻大量的资料,还大大地锻炼了自己的画图、看图、排版等方面的能力。最重要的是,经过这次毕业设计,使我真正地感受到了集体的力量和学习方法。在设计过程中,难免会遇到技术或其他方面的难题,但是通过老师的指导和与同学们的交流和虚心地请教都得到了解决,使我最终顺利地完成设计。由于本人的水平有限,经验不足,在设计当中如有不妥之处,还恳请各位老师指导更正。 致谢时光如电,岁月如梭,三年的大学生活一晃而过,而我也即将离开可敬的老师和熟悉的同学踏入不是很熟
27、悉的社会中去。在这毕业之际,作为一名工科类学校的学生,做毕业设计是一件必不可少的事情。毕业设计是一项非常繁杂的工作,它涉及的知识非常广泛,很多都是书上没有的东西,这就要靠自己去图书馆查找自己所需要的资料;还有很多设计计算,这些都要靠自己运用自己的思维能力去解决,可以说,没有一定的毅力和耐心是很难完成这样复杂的工作。在学校中,我们主要学的是理论性的知识,而实践性很欠缺,而毕业设计就相当于实战前的一次演练。通过毕业设计可是把我们以前学的专业知识系统的连贯起来,使我们在温习旧知识的同时也可以学习到很多新的知识;这不但提高了我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开阔了我们的视野,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我们实践经验的不足,为以后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由于资质有限,很多知识掌握的不是很牢固,因此在设计中难免要遇到很多难题,由于有了课程设计的经验及老师的不时指导和同学的热心帮助下,克服了一个又一个的困难,使我的毕业设计日趋完善。毕业设计虽然很辛苦,但是在设计中不断思考问题,研究问题,咨询问题,一步步提高了自己,一步步完善了自己。同时也汲取了更完整的专业知识,锻炼了自己独立设计的能力,使我受益匪浅,我相信这些经验对我以后的工作一定大有益处。最后,再次感谢各位老师特别是我的指导老师于智宏老师在这一段时间给予无私的帮助和指导,并向他们致意深深的敬意,以后到社会上我一定努力工作,不辜负他们给予我的知识和对我们寄予的厚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