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插接器标准.doc

上传人:laozhun 文档编号:2961288 上传时间:2023-03-05 格式:DOC 页数:35 大小:1.3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汽车插接器标准.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汽车插接器标准.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汽车插接器标准.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汽车插接器标准.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汽车插接器标准.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汽车插接器标准.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汽车插接器标准.doc(3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1) *汽车有限公司 发布2008-01-01实施2007-12-20发布Q/S*汽车有限公司企业标准Q/S*.04.9352007 车用电线束插接器前 言本标准参考QC/T417标准,在满足奇瑞汽车的产品性能的实际情况下制定的。本标准作为产品质量抽查检验的依据,适用于*公司各种车型。同时在格式和内容的编排上均符合GB/T1.1-2000和GB/T1.2-2002的规定。本标准由*汽车有限公司乘用车工程研究一院提出。本标准由*汽车有限公司汽车工程研究院标准管理科归口。本标准起草单位:*汽车有限公司乘用车工程研究一院。本标准主要起草人: 车用电线束插接器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车用电线束插接器(以下

2、简称插接器)的术语和定义,一般性能要求以及具体试验方法。本标准适用于车用电线束中的单线和多线插接器及车辆上用于维修的分离插接器。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GB 252 轻柴油GB 17930 车用汽油GB/T 2423.5 电工电子产品基本环境试验规程 试验Ea: 冲击试验方法GB/T 2423.17 电工电子产品基本环境试验规程试验Ka: 盐雾试验

3、方法GB/T 2423.19 电工电子产品基本环境试验规程试验Kc: 接触点和连接件的二氧化硫试验方法GB/T 2423.20 电工电子产品基本环境试验规程 试验Kd: 接触点和连接件的硫化氢试验方法GB/T 2424.10 电工电子产品基本环境试验规程大气腐蚀加速试验的通用导则GB 8410 汽车内饰材料的燃烧特性GB 10830 机动车制动液使用条件GB 11118.1 矿物油型和合成烃型液压油GB 11121 汽油机油QC/T 417 车用电线束插接器JT/T 225 汽车发动机冷却液安全使用技术条件Q/SQR.04.030 汽车低压电线束基本技术条件IEC 60068-2-6 电工电子

4、产品基本环境试验规程 试验Fc: 振动(正弦)IEC 60068-2-64 电工电子产品基本环境试验规程 试验Fh: 振动、宽带随机(数控)3 术语和定义本标准采用下列及QC/T 417.1中的定义。3.1电线附件电线和插头或插座之间持久的连接物,例如:压接、绝缘替代、焊接等。3.2端子插头和插座的统称。3.3插头插入插座可完成电气连接的端子(包括电线附件的方法)。例如:接头、刀口、插销(见图1)。3.4插座接受插头形成电子连接的端子(包括电线附件的方法)。例如:插座、套管、插孔(见图2)。图1 插头图2 插座3.5锁定插座具有自锁和人工解锁功能并吻合于插头上的孔或凹座的插座。3.6 3.7锁

5、销吻合于插头上的孔或凹座,继而锁定插头的插座凸出部分。3.8参考点在图1和图2中定义的点。3.9插接器插头和插座安装在护套内的组合件。3.10护套接受端子形成电气连接的塑料件(见图4)。3.11连接两个配合的插接器或插头/插座(见图3)。图3 连接举例图4 多线插接器(连接)3.12多线连接两个配合的插接器和多对插头和插座的连接(见图4)。3.13护套定位护套上的装置或某一形状以防止非正确的连接。3.14护套编码可目视的和/或机械的和/或感光的装置以防止出现同一族的护套连接了相同编号的插头和插座。4 试验准备4.1 总则在所有试验开始前,都应将样品在室温(235),相对湿度4575下存放24

6、h。4.2 试验条件a) 所有试验都应在室温(235)的环境下进行,除非另有规定;b) 应使用没有使用过的样品且样品的尺寸必须符合本标准相关部分的要求;c) 带锁销的插座应和带孔或凹座的插头一起试验;d) 试验过程中端子均需带电线,电线应包含端子允许的最小和最大尺寸,所使用的电线应记录在试验报告中;e) 各种试验方法及各试验样品不能相互影响。例如在高温箱里试验样品相互间要保持一定距离。不能相互接触及堆放;f) 每个插接器应配有所有的插头和插座,除非试验方法另有规定。对每一个插接器必须至少对4个插头或插座进行测量。对于1、2、3线插接器,所有插头和插座都应被测量;g) 在整个试验过程中,不允许为

7、达到较好的试验结果,而在插头和插座表面上存在润滑油或其他附加物。但允许生产过程中遗留的润滑剂存在。4.3 试验等级4.3.1 温度等级表1定义了整车电气连接系统的一般温度等级。表1 温度等级(T)等级环境温度(工作温度)/最高温度(环境温度+温升)/安装位置1-40+85105乘客区和行李舱2-40+100120引擎罩下(发动机除外)3-40+125145发动机本体上4-40+155175发动机本体上(高温区)4.3.2 振动等级表2定义了整车电气连接系统的一般振动等级。表2 振动等级(V)等级安装位置1车身或底盘2发动机3车轮4.3.3 防水等级表3定义了整车电气连接系统的一般防水等级。表3

8、 防水等级(S)等级描述安装位置1不防水乘客区和行李舱2浸水发动机舱内或外露区域,包括门3高压水喷射发动机舱内或外露区域的高压喷射4.4 试验顺序见表4。表4 试验顺序试验试样组合和试验步骤ABCDEFGHIJKL非密封插接器密封插接器项目条款外观检查5.1.1端子插拔循环5.3.1插接器插拔循环5.4.1绝缘电阻5.2.1接触电阻(电压降)5.2.3抗机械冲击5.5.10抗振动5.5.9热老化5.5.1热冲击5.5.2温度湿度循环5.5.3抗腐蚀5.5.6抗化学液体5.5.7流动气体腐蚀5.5.12水密性5.5.4绝缘电阻5.2.1高压水喷射5.5.5绝缘电阻5.2.1介电强度(耐电压)5.

9、2.2电流特性5.2.4电流循环5.2.5接触电阻(电压降)5.2.3端子配合力5.3.2端子插入护套力5.3.3端子拔出护套力5.3.4导体附件的抗拉强度5.3.5插接器配合力5.4.2插接器拔出力5.4.3跌落5.5.11阻燃性5.5.8外观检查5.1.1注:1、表示需进行的试验项目。2、每组试验从上往下进行。4.5 样品数量见表5。表5 样品数量组ABCDEFGHIJKL样品端子1010护套5#插接器101010101010101010注:1、试验过程中端子均需带电线,电线应包含端子允许的最小和最大尺寸。2、试验样品以“对”为单位(即包含插头和插座)。3、“#”表示试验是提供护套(包括卡

10、子、二次锁扣等护套附件)的原材料样条、样块。4.6 试验误差见表6。表6 误差范围项目误差范围项目误差范围温度3力5%电压1%频率5%电流1%间距1%电阻1%流动速度5%长度1%相对速度10mm/min时间5%5 试验方法和性能要求5.1 常规试验5.1.1 外观5.1.1.1 试验条件此项试验时应在正常视线强度、颜色下,保持正常的视距及适当光照。5.1.1.2 试验要求a) 详细检查试验前的每一种试验样品,要求样品无断裂、裂纹、腐蚀、扭曲变形等缺陷,端子镀层应均匀、无叠积、空白与剥落;b) 端子压接应符合Q/SQR.04.030的4.4规定;c) 要求每一种试验样品都有清晰的生产厂家标记。5

11、.2 电气试验5.2.1 绝缘电阻5.2.1.1 试验目的验证整车电气连接系统中端子的电绝缘性能。5.2.1.2 试验方法在相互连接的所有端子和装着护套的端子之间加以500V直流电压,此绝缘电阻试验应在4575的相对湿度下进行,在此情况下测量绝缘电阻。电压应加在同一试验样品的两个相邻端子及端子与护套间。5.2.1.3 试验要求a) 试验后样品的绝缘电阻应大于1000M;b) 在温度与湿度循环后,绝缘电阻测量之前,非密封的插接器和防溅插接器应在(235)和4575的相对湿度的环境下存放3h,密封插接器存放1h。最后测量的绝缘电阻应大于10M。5.2.2 介电强度(耐电压)5.2.2.1 试验目的

12、验证护套本体的电绝缘性能。5.2.2.2 试验方法用有效值1000V的交流电压(50Hz或60Hz)或1600V的直流电压通过所有连接在一起的端子和装着护套的端子保持1min,要求4575的相对湿度。除此之外,电压应加在同一试验样品的两个相邻端子及端子与护套间。5.2.2.3 试验要求试验过程中不能有击穿现象。5.2.3 接触电阻(电压降)5.2.3.1 试验目的检测整车电气连接系统中端子的接触性能。5.2.3.2 试验方法a) 按图5测量A至B和B至C的电压,根据下面的公式计算出电线和端子组合体的电压降和电阻;V接触=VDE=VAB-VBCR接触电阻=V接触/A试验电流图5b) 按图6和下面

13、的公式计算出插头和插座压接点的电压降;V压接点1=VBC=VAC-(VFG)/2V压接点2=VDE=VDF-(VFG)/2R压接=V压接/A试验电流图6c)在规定试验电流下测量。注:电线长度为300mm5mm。5.2.3.3 试验要求a) 试验后样品的接触电阻应不大于表7中所规定的值。b) 试验后样品的压接电阻应不大于表8中所规定的值。表7 接触电阻(包括两个端子压接和接触面)端子片宽(W)/mm最大总连接电阻(R)/mW0.64(镀锡)20.0W0.64(镀金)10.00.64W1.510.01.5W2.85.02.8W6.351.56.35W8.01.08.0W9.50.8表8 压接电阻电

14、线横截面积(S)/mm2压接电阻(R)/mS0.224.50.22S0.352.90.35S0.52.00.5S0.81.30.8S1.01.01.0S2.00.72.0S3.00.53.0S6.00.46.0S10.00.310.0S19.00.225.0S0.15.2.4 电流特性5.2.4.1 试验目的验证整车电气连接系统在周围环境下的最大工作电流。5.2.4.2 试验方法a) 在封闭的空间内,按照图7将样品连接好,并输送0A和14V的直流电压;图7b)在试验空间中部,离底部50mm5mm处连接一个用于测量周围温度的热电偶;c)以5%的递增速度微增加电流直至端子允许最大电流值的50。15

15、min后,使温度稳定,并记录环境温度(TA)及端子的温度(Tt);d) 以10%的递增速度微增加电流直至端子允许最大电流值的80。15min后,使温度稳定,并记录环境温度(TA)及端子的温度(Tt);e) 以5%的递增速度微增加电流直至端子允许最大电流值。15min后,使温度稳定,并记录环境温度(TA)及端子的温度(Tt);f)建立如图8所示的坐标系;图例:横坐标-温度纵坐标-负载电流IL-负载电流TA-环境温度TL-端子温度图8 基本曲线g)计算试验后样品的温差平均值 T = Tt - TA ;h)测量的每个电流数据,对应图表上纵坐标的电流值和横坐标的温度值,T = Tt T;i)根据电线的

16、电流特性曲线及在基本曲线上降低20%电流,绘制出图9的“降低曲线”坐标系。图例:横坐标-温度纵坐标-电流1 -电线电流特性2 -端子(带电线)的允许区域3 -基本曲线4 -下降曲线(80%基本曲线)IL -负载电流TA -环境温度TL -端子温度图9 降低曲线5.2.4.3 试验要求测试数据应符合或超出端子的额定电流特性和额定温升范围。5.2.5 电流循环5.2.5.1 试验目的在规定条件下检测可能存在的整车电气连接系统的缺陷。5.2.5.2 试验方法a) 把试验样品放入可控实验室,并按图7将试验样品连接好,根据图8中的下降曲线选择电流,T1和T2等级的样品选择80对应的电流值,T3和T4等级

17、的样品选择100对应的电流值;每次循环都应通电45min,断电15min。样品需先试验循环504次;b) 然后将同一样品在环境温度235,通过电流是前次电流值1.5倍的条件下,再进行第二次的504次试验循环;注意保护试验样品免受通风和人工冷却。c) 在第一个504次循环中,需记录每对端子的温度和接触电阻。记录点为:第一个单次循环通电30min时,第504个单次循环结束后。在整个循环试验的21天中,每天至少记录一次,记录点放在每单次循环通电30min时和此次循环结束后。在第二个504次循环中,记录数据程序同第一个504次循环试验一致。5.2.5.3 试验要求a) 试验中每对端子的温度应不超出其最

18、高温度;b) 试验后样品的接触电阻应符合5.2.3.3中的相关要求。5.3 端子机械试验5.3.1 端子插拔循环5.3.1.1 试验目的为端子的测试准备试验样品。5.3.1.2 试验方法用50mm/min10mm/min的恒定速度按照产品规格要求对样品进行至少10次的插拔试验。5.3.1.3 试验要求再次将样品装配好,准备下一个试验。5.3.2 端子配合力5.3.2.1 试验目的确保端子(带电线)之间的良好配合。5.3.2.2 试验方法a) 用定位装置分别将端子(插头)和端子(插座)样品固定好;b)用50mm/min10mm/min的恒定速度将插头插入插座,直至完全插入。5.3.2.3 试验要

19、求记录最大的插入力值。5.3.3 端子插入护套力5.3.3.1 试验目的检测端子(带电线)插入护套力。5.3.3.2 试验方法a) 用一定位装置将护套样品固定好;b) 用一定位装置将端子(带电线)样品固定好;c) 用50mm/min10mm/min的恒定速度将端子插入护套中。端子必须正确锁定。5.3.3.3 试验要求a) 对于带有电线横截面积1mm2的端子,插入力最大应为15N;b) 对于带有电线横截面积1mm2的端子,插入力最大应为30N;c) 对于密封式插接器,应该包括密封力。5.3.4 端子拔出护套力5.3.4.1 试验目的检测端子在护套中的保持力。5.3.4.2 试验方法a) 用一定位

20、装置将插接器固定好;b) 沿轴向用50mm/min10mm/min的恒定速度和施加表9中相应的力将端子向后拔出,并保持5min。5.3.4.3 试验要求端子应不被拔出或拔出护套力应大于表9规定的值。表9 端子拔出护套力端子片宽(W)/mm拔出力(1)N)拔出力(1)N)/带二次锁扣W0.6430500.64W1.550701.5W2.860902.8W6.390110W6.31001405.3.5 导体附件的抗拉强度5.3.5.1 试验目的检测端子与电线之间的保持力。5.3.5.2 试验方法a) 在50mm/min10mm/min的恒定速度下,用合适的试验仪器来测量导体附件的抗拉强度;b) 把

21、每一个试验样品连接到相应的电线上。当多于一条电线时,根据表10对不同样品的每条电线施加相应的力;c) 对于压接的电线附件,插头、插座应单独进行试验;对于绝缘替代连接(IDC)的电线附件,试验应和已装置在护套中的插头插座一起进行(见附录B)。 表10 压接部分最小抗拉强度电线横截面积mm2最小抗拉强度N电线横截面积mm2最小抗拉强度N0.22402.52350.355032600.57043200.75905360111564001.5155106002195注:没有列出的由插入法确定。5.3.5.3 试验要求a) 导体压接部分的抗拉强度应大于表10规定的值;b) 对于IDC(绝缘替代的电线附件

22、)见附录B。5.4 插接器机械试验5.4.1 插接器插拔循环5.4.1.1 试验目的为插接器的试验准备试验样品。5.4.1.2 试验方法用50mm/min10mm/min的恒定速度按照产品规格要求对样品进行至少10次的插拔试验。5.4.1.3 试验要求再次将样品装配好,准备下一个试验。5.4.2 插接器配合力5.4.2.1 试验目的验证插接器之间的配合力。5.4.2.2 试验方法a) 用定位装置分别将插接器(插头)和插接器(插座)样品固定好;b) 用50mm/min10mm/min的恒定速度将插接器(插座)样品完全插入插接器(插头),并正确锁定。5.4.2.3 试验要求最大的配合力应75N,此

23、要求同样使用于滑杆或其他锁定机构的插接器。5.4.3 插接器拔出力5.4.3.1 试验目的检测插接器之间的保持力。5.4.3.2 试验方法a) 用定位装置将样品固定好;b) 沿轴向用50mm/min10mm/min的恒定速度和施加表11中相应的力将一端的插接器(插头或插座)拔出,并保持5min。5.4.3.3 试验要求插接器(插头或插座)应不被拔出或拔出力应大于表11规定的值。表11 插接器拔出力端子片宽(W)/mm插接器拔出力/N1孔和2孔3孔到6孔6孔W0.6480N80N100N0.64W2.880N100N120NW2.8100N120N120N5.5 环境试验5.5.1 热老化5.5

24、.1.1 试验目的验证插接器在长时间高温暴露条件下的变化。金属和塑料原材料的验证应包括应力松弛和扭曲。 5.5.1.2 试验方法将试验样品(插接器)放入试验箱中,存放100h,试验温度参照表1。注:试验时间也可在表中的最高适用环境温度时增加到504h。5.5.1.3 试验要求试验后样品的外观应该符合5.1.1.2的相关要求。5.5.2 热冲击5.5.2.1 试验目的验证护套在极限温度循环的条件下是否出现原材料膨胀和收缩的现象,端子的接触面是否加速腐蚀。5.5.2.2 试验方法a) 把样品等分成2组,按照下面的要求对第一组样品进行监测,如下:1) 护套10孔,对所有的端子进行监测;2) 护套10

25、孔,对平均分布在护套上的10个端子进行监测;注:第二组样品不用监测。b) 将第一组插接器的所有端子串联焊接(符合a项的要求),剩下两端;c) 按照图10的方法进行安装(电阻为2W(1201.2),电流为100mA);图10 接触电阻监控d) 将两组样品放入试验箱中,样品在极限温度下存放30min,试验温度参照表1(高温和低温的过渡时间10s)。对于T1和T2的样品需进行100次循环试验,对于T3和T4的样品需进行300次循环试验。5.5.2.3 试验要求a) 在整个温度循环过程中,插接器电连续性的中断时间不超过1s;b) 试验后样品的接触电阻应符合5.2.3.3中的相关要求;c) 试验后样品的

26、外观应符合5.1.1.2的相关要求。5.5.3 温度湿度循环5.5.3.1 试验目的验证护套及端子在温度湿度循环动态模拟条件下的变化。5.5.3.2 试验方法 试验样品应为装配好的插接器(插头和插座,并带有电线),所带电线应是插接系统允许的最小和最大尺寸电线,在合适的实验室内,按下列顺序进行10个周期试验,每周期为24h,f项的分级试验温度参照表1。a) 保持室温235,相对湿度45754h ;b) 相对湿度9599时,把t在0.5h内升高到55;c) 保持b结果10h;d) 在2.5h内把t降到-40;e) 保持d结果2h;f) 在1.5h内,把t从-40升到分级试验温度;g) 保持2h;h

27、) 允许在1.5h内恢复到室温23。 在一个试验周期结束时,试验将暂停。在暂停期间,试验样品将在a项中所述条件进行存放。 注: 1、在d、e、f、g、h过程中,不控制湿度。 2、如果试验室达到分级试验温度需要多于1.5h的时间,可延长f项过程,a项过程可适当缩短。 3、按图11示的进行试验循环。5.5.3.3 试验要求a)在整个温度循环过程中,插接器电连续性的中断时间不超过1s;b) 试验后样品的接触电阻应符合5.2.3.3中的相关要求;c)试验后样品的外观应符合5.1.1.2的相关要求。图例:a 一次循环;b 湿度为45%75%;c 湿度为95%99%;d 不对湿度进行控制;e 最高温度(参

28、照表1)。注:阴影部分表示许可的温度/湿度/时间公差。图11 温度/湿度循环5.5.4 水密性(适用于S2等级的产品)5.5.4.1 试验目的验证插接器密封系统的防水性能。5.5.4.2 试验方法a)试验温度参照表1,将试验样品加热至最高温度并存放30min(样品应包括插接器密封系统允许的最大和最小尺寸电线、密封堵、盲堵);b)立即将试验样品浸入液体中(如图12)1) 液体温度:(235)。2) 液体配比度:5%的Nacl溶液,0.1g/L的湿溶剂。3) 持续时间:1h。c)溶液中样品的漏电测试如图12所示,在每一个端子和电极之间或同一试验样品中的两个相邻端子间输入14V的电压,用微安表测出漏

29、电流值。5.5.4.3 试验要求a) 试验后毗邻的端子之间的漏电电流5A。b) 试验后插接器内部无可见水滴出现。图例:1,2,3-测试点;4-电极;5-试样图12 水密性试验5.5.5 高压水喷射(适用于S3等级的产品)5.5.5.1 试验目的验证插接器密封系统防高压喷射性能,此情况一般在道路飞溅或高压冲洗的过程中出现,除了浸水试验外,如有要求需进行此试验。5.5.5.2 试验方法a) 试验设备和安排应按图13、图14和表12所示;b) 从喷嘴里喷出的水应具备:1) 温度:(805);2) 流量:14 L/min16 L/min;3) 压力:8000 kPa10000 kPa(尽量接近喷嘴孔测

30、量)。c) 把试验样品安装在支持物上,并每分钟旋转(51)圈,并按图14(喷嘴孔和样品上参考点的距离应为125mm25mm),在1到4个位置处将样品放置于高压水喷射下各30s。图13 喷嘴和喷管尺寸表12 尺寸(mm)ab30510082305150102图14 试样放置5.5.5.3 试验要求a)试验后样品的绝缘电阻应符合5.2.1.3的相关要求;b)试验后插接器内部无可见水滴出现;c)试验后样品的外观应符合5.1.1.2的相关要求。5.5.6 抗腐蚀5.5.6.1 试验目的验证端子和电气连接系统的原材料抗腐蚀性能。5.5.6.2 试验方法a)试验前将样品存放在(803)的试验箱中,并保持6

31、0min10min;b)对于S1和S2等级的产品需进行4周的循环试验,对于S3等级的产品需进行1周的循环试验,产品等级参照表3(样品要求)。1) 按照GB/T 2423.17将样品存放在盐雾试验箱中24h;2) 在(403)的试验箱中保持6h;3) 按照GB/T 2423.17将样品存放在盐雾试验箱中18h;4) 在(403)的试验箱中保持6h;5) 按照GB/T 2423.17将样品存放在盐雾试验箱中18h;6) 在(403)的试验箱中保持6h;7) 按照GB/T 2423.17将样品存放在盐雾试验箱中24h;8) 在(403)的试验箱中保持66h。5.5.6.3 试验要求a)试验后样品的接

32、触电阻应符合5.2.3.3中的相关要求;b)试验后端子拔出护套力应符合5.3.4.3的相关要求;c)试验后样品的外观应符合5.1.1.2的相关要求。5.5.7 抗化学液体5.5.7.1 试验目的验证插接器的抗化学物品性能。5.5.7.2 试验方法对于有可能暴露于表13所列液体环境的插接器,由设计工程师和生产厂家根据插接器的应用范围选择试液和试验。按表13中的试液温度和期限,将样品放入试验箱中。对每一种试验液体应用一个新的样品。5.5.7.3 试验要求a)试验后样品的绝缘电阻应符合5.2.1.3的相关要求;b)试验后样品的外观应符合5.1.1.2的相关要求。表13 化学试液化学试液试验液体液体温

33、度,浸泡期限,min润滑油GB/T 11121 20W/40号油85260自动传送的液体由汽车制造商提供85260矿物液压油根据GB 11118.185260刹车液根据GB 1083085260电池酸H2SO4和H2O1.28/cm32321防冻剂JT/T 225118560洗窗剂酒精:27ml异丙醇:10ml乙二醇:3ml水:60ml50260汽油柴油GB 17930GB 252235605.5.8 阻燃性5.5.8.1 试验目的验证护套(包括卡子、二次锁扣等护套附件)的原材料的阻燃性能。5.5.8.2 试验方法参考GB 8410。5.5.8.3 试验要求原材料的燃烧速度应100mm/min

34、。5.5.9 抗振动5.5.9.1 试验目的验证整车电气连接系统在加速振动模拟环境下的稳定性。5.5.9.2 试验方法a) 把样品等分成2组,按照下面的要求对第一组样品进行监测,如下:1) 护套10孔,对所有的端子进行监测;2) 护套10孔,对平均分布在护套上的10个端子进行监测;注:第二组样品不用监测。b) 将第一组插接器的所有端子串联焊接(符合a的要求),剩下两端;c) 按照图10的方法进行安装(电阻为2W(1201.2),电流为100mA);d) 根据整车上的实际安装情况,按图15选择试验方法(优先选择方法1和2,方法3和4随选);图例:A试验台;B试样;C固定装置注:电线长度:300m

35、m5mm图15 试验方法e) 根据整车上的实际安装情况,按照下列的要求完成振动试验(振动等级参照表2,对于V2的产品先进行正弦振动,再进行随机振动;对于V1和V3的产品只做随机振动):1) 等级1安装在车身或底盘采用总均方根加速度20.9m/s2,按照IEC60068-2-64标准完成随机振动试验,每轴(X/Y/Z)的试验时间为24h。图例:横坐标功率谱密度;纵坐标频率图16 随机振动表14 随机振动频率(Hz)功率谱密度(m/s2)2/Hz加速度谱密度(g2/Hz)1070.073503.50.036601.750.01810000.060.00062) 等级2安装在发动机I 正弦振动试验采

36、用扫频速率1 oct/min,按照IEC60068-2-6标准完成正弦振动试验,每轴(X/Y/Z)的试验时间为24h。图例:横坐标振幅加速度;纵坐标频率图17 正弦振动表15 正弦振动频率(Hz)振幅加速度(m/s2)100100150150200200240200255150440150II 随机振动试验采用总均方根加速度181m/s2,按照IEC60068-2-64标准完成随机振动试验,每轴(X/Y/Z)的试验时间为24h。图18 随机振动图例:横坐标功率谱密度;纵坐标频率表16 随机振动频率(Hz)功率谱密度(m/s2)2/Hz1010100103000.51500202000203)

37、等级3安装在车轮采用总均方根加速度107.3m/s2,按照IEC60068-2-64标准完成随机振动试验,每轴(X/Y/Z)的试验时间为8h。图19 随机振动图例:横坐标功率谱密度;纵坐标频率表17 随机振动频率(Hz)功率谱密度(m/s2)2/Hz加速度谱密度(g2/Hz)202002.08402002.083000.50.0058000.50.005100030.031200030.031f) 在振动试验过程中,按照图20和表18完成温度循环试验。5.5.9.3 试验要求a) 在整个试验过程中,插接器电连续性的中断时间不超过1s;b) 试验后样品的接触电阻应符合5.2.3.3中的相关要求;c) 试验后样品的外观应符合5.1.1.2的相关要求。图例:横坐标时间;纵坐标温度1等级1;2等级2;3等级3;4等级4图20 温度表18 温度试验时间(min)温度等级T1类()T2类()T3类()T4类()02323232360-4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 > 成人教育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