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氧化碳的性质说课稿.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二氧化碳的性质说课稿.ppt(2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二氧化碳的性质说课稿,杨店中学 敖亚,(一)教材分析,本节内容选自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中的第六 单元课题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第一课时,主要讲二氧化碳的性质及干冰的用途,课程中安排了丰富的实验,通过观察实验,归纳、总结出二氧化碳的性质,真正体现出“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二)教具准备,水、烧杯、蜡烛、火机,此外为了节省时间,提高课堂效率,老师在课前就收集好本节课所需气体一集气瓶二氧化碳和一塑料瓶二氧化碳。,(三)教学目标分析,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掌握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通过教师操作实验,学生观察得出结论,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的能力。,让学生明确“化学就在
2、我们身边”,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兴趣和能力,体验学以致用的乐趣。,(四)教学重点、难点,重、难点: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五)学情分析,通过前几章的学习学生已对部分气体的性质有所掌握,实验的基本技能得到发展,并在上一节学习过二氧化碳的制取方法。本节课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总结得出结论,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上发展新知识,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合作学习,达到发展思维能力的目的。,六 说教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1)情境引入法:通过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促使学生主动学习意识。(2)实验探究法:本节课通过教师演示,学生观察分析实验现象,探究二氧化碳性质。(3)
3、问题讨论法:在教学中恰当的提出问题,并引导学生进行猜想和假设通过讨论得出结论。,七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激趣:有一种物质,农民伯伯说它是植物的粮食;消防官兵赞美它是灭火的先锋;建筑师称它是粉刷匠;而环境学家却指责它是导致温室效应的罪魁祸首。谜底:是什么?,观察,CO2的颜色、状态、气味?,CO2,二新 课 讲 授,新课讲授,新课讲授,新课讲授,1.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设计意图:展示一瓶制好的二氧化碳气体,让学生分别从颜色、气味、状态三方面进行回答。培养学生观察并能准确描述实验现象能力。,通过观察得出结论,固态CO2俗称干冰!由于干冰升华时吸收大量的热,因此干冰可以用来作制冷剂、人工
4、降雨、制造舞台效果等。,通常状况下,无色无味气体,物理性质1,验证二氧化碳的第二个物理性质,下面蜡烛先熄灭,上面蜡烛后熄灭。,CO2密度比空气大,且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通过观察得出结论,物理性质2,CO2密度比空气大,能力拓展:除了以上方法,还有哪些实验或现象可以说明二氧化碳的密度的确比空气大呢?,设计意图:通过直观的实验现象分析得出二氧化碳的性质,提高学生兴趣,加深记忆。能力拓展,打开学生思路,培养学生观察和应用知识能力,二氧化碳的第三个物理性质:,小结:通常状况下,1体积的水约能溶解1体积的二氧化碳,增大压强还会溶解得更多。,软塑料瓶变瘪了,CO2能溶于水,通过以上现象分析得出结论,
5、二氧化碳能溶于水,物理性质3,引导学生分析为什么我们打开汽水瓶盖会有气体产生,气体是什么?又体现了什么性质?从而加深学生对溶解性的理解。,问题讨论:收集二氧化碳气体时如何验满?,引入CO2的第一个化学性质:,二氧化碳使燃着的木条熄灭,将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1、CO2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2、CO2不能供给呼吸,讨论:进入久未开启的菜窖或深洞之前,如何检验二氧化碳含量是否对进入的人的生命构成威胁?,答:做灯火实验,引入CO2的第二个化学性质:,讨论:二氧化碳能溶于水,那么二氧化碳在溶于水过程中是否发生化学反应呢?,3、与水反应,引入CO2的第三个化学性质:,小花遇醋酸变红,小花遇水不变色,
6、小花遇二氧化碳 不变色,小花同时遇水和二氧化碳,由紫色变成红色,醋酸能使紫色石蕊小花变红,水不能使紫色石蕊小花变色,CO2不能使干燥的紫色石蕊小花变色,水和CO2反应能生成一种酸,石蕊遇酸才变红,将第四朵小花放在酒精灯上加热,现象:红色小花变为原来的紫色。,第四朵花加热后,结 论:碳酸不稳定,易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H2CO3=H2O+CO2,3、与水反应,CO2+H2O=H2CO3,变浑浊,CO2,实验前,实验后,方程式为:CO2+Ca(OH)2=CaCO3+H2O,引入二氧化碳的第四个化学性质:,1、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2、不能供给呼吸;3、与水反应生成碳酸:CO2+H2O=H2CO3 碳酸不稳定,易分解:H2CO3=H2O+CO2 4、与澄清石灰水反应:CO2+Ca(OH)2=CaCO3+H2O,突出重点、考点,二、化学性质,1、通常状况下,无色无味气体 固态CO2俗称干冰!2、密度比空气大3、能溶于水,一、物理性质,八 板书设计,八 课堂作业,课本P123页练习第1、3、4、6小题,书后作业当堂解决,及时练习,及时反馈,加深学生对本节内容的理解和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