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中国古代哲学.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十四章中国古代哲学.ppt(1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十四章 中国古代哲学,哲学,希腊文词汇为Philosophia,意即爱慕智慧。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人们对于整个自然界、社会和思维的根本观点的体系,是高度抽象的社会意识形态。它的根本问题是思维对存在、精神对物质的关系问题。,第一节 中国哲学的思想资源和思想传统,中国古代哲学萌芽于殷周之际。1、西周初年的尚书.洪范提出五行学说;2、殷周时期有了原始的“阴阳”观念;3、周易以八卦说明自然现象和社会关系;4、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思想学说。,续1,在众多的思想资源和思想传统中,影响最大的有四大思想资源和思想传统:一、原始儒家(一)原始儒家的代表人物:孔子、颜子、曾子、子思、孟子、荀子等。(二)
2、原始儒家的经典:四书五经(三)原始儒学的精神:1、创造性的生命精神,是人对宇宙的一种根源感。天地的根本性质是“生生不息”,作为人就应仿效它而自强不息。2、”极高明而道中庸”的精神。即寓伟大于平凡之中;寓理想于现实之中。(四)孔子哲学的基本观念:“仁”。“爱人”“宽容的精神”“天人合一”的境地,续2,二、原始道家老子关于道的概念:认为道是一个终极实在的概念,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在人生论上,老子强调“不盈”、“不争”、“致虚极,守静笃。-”无为而无不为“。老子主张”为学日益,为道日损“。庄子讨论了人的生存处境。求精神这超脱解放。三、中国佛教哲学佛教的反本归极、明心见性、自识本心、见性成
3、佛之论及一整套修行的方法,是要人们寻找心灵的家园,启发一种内在的自觉,培养一种伟大的人格。佛家的诸佛平等境界和与众生一起拯救世界的热忱,同样是一种宝贵的思想资源。,续3,三、宋明理学宋明理学是儒道释三大资源与传统在宋元明时期的新的综合,它以儒学为主干,融摄佛、道的智慧,建立 了以理气论、心性论为中心的道德形而上学体系。朱熹是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他集中讨论了理气关系与心性关系的问题。他认为,理是作为类的人的本质规定。他以”理“为宇宙根本,说理即“太极”,“极是道理之极至,总天地万物之理,便是太极。”“未有天地之先,毕竟是先有此理。“在理与气的关系上,认为理与气不能分离,理在气之中,无气亦无理,但
4、又说”理先后气“的学说。以理气论解说万物生长,指出物之所生,是理气相合。提出气中之理即”性“,认为人性至善,但表现时要受气的影响。在伦理观上,从唯心主义出发,把抽象的”理“提到永恒的至高无上的地位,强调“天理”与“人欲”的对立,要求人放弃欲望而顺从天理,即无条件地服从统治阶级的统治。,续4,“知”、“行”合一强调的是道德认知和道德实践的无间断性,亦即:在人的道德活动中,并不存在一个先去认识哪一些事该做、哪一些事不该做,而后再根据这种认识去实施自己行为的阶段。而是当我意识到哪一些事该做时,我就已经在做这些事;当我在做一些事时,我的本心已经知道这些事是应该做的。如在对待朋友这件事上,当我意识到对待
5、朋友要忠诚时,我就已经在忠诚地对待我的朋友了;或者,当我忠诚地对待我的朋友时,我的本心其实已经知道对待朋友本来就应该忠诚。“致良知”包含“致知”和“实行”两方面的内容,即:一方面,我的良知能够让我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自己的行为,并且能确保这种选择是具有道德意义的;另一方面,我又必须按照我的选择去实施我的行为,否则就谈不上真正的“知”。所以“致良知”既反对“坐而论道”,亦反对“随事体认天理”(一边实践,一边体会所实践之事所蕴含的天理),因为前者会流于空谈,后者则会导致将“天理”当作一种客观存在的东西,从而把“良知”与人的现实行为(“事”)割裂开来。,第二节 中国哲学的宇宙观念和人生境界,一、创化的
6、宇宙 创造的人生 中国哲学中的宇宙是指无限时空及其所包含的一切。中国古人把东南西北上下四方之空间称为“宇”;把古今旦幕、往来之时称为“宙”。中国古代宇宙的主要观点:宇宙是至大无外的;宇宙是一个生生不已的大流,即易;宇宙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而一个开放的、交融互摄、旁通统贯、有机联系的整体;宇宙不是孤立、静止、不变不动或机械排列的,而是创进不息,常生常化的。对宇宙创化的信念,实际上也就是对人的创造能力的信念。,二、天人之际 性命之原,天人关系问题,也就是人在宇宙间之位置问题,也就是人生的意义问题。中国哲学主要主张天人合一,也有主张天人交胜的。1.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2.自然界有普遍规律,人也服从这
7、普遍规律;3.人性即是天道,道德原则和自然规律是一致的;4.人生的理想是天人的调谐。天人交胜是刘禹锡提出来的,认为天与人各有各的作用。天的作用人不能发挥,人的作用,天也不能发挥。人不能改变四季,天不能制定礼义。在自然方面,天胜过人,在社会方面,人胜过天。,三、人生境界,境界说是中国人生哲学的一大特色。境界是指中国哲学追求的理想人格之极至的一种精神状态,精神天地。儒家追求道德的境界,以圣贤人格为向度,以个体的道德自觉,卓然挺立于天壤间,不断地追求自我实现。道家追求精神逍遥和解脱地境界;佛家追求不断地净化超升,向往”涅磐”境界。冯友兰在新原人中将人生境界分为: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第三节 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1、整体思维观中国传统哲学用整体观点看天、看地、看人、看世界,认为天、地、人虽各有特点,但都不是孤立的,封闭的,而是通过阴阳五行相贯通,成为一个包罗万象、变化日新的有机统一整体。2、直觉体悟:即直觉地把握宇宙人生之根据和全体。3、中国古代哲学的知行观:即言行一致,要把自己所讲的与自家身心的修炼结合起来。4、重实用5、好类比6、贵意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