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健全碳达峰碳中和标准计量体系实施方案.docx

上传人:李司机 文档编号:2967810 上传时间:2023-03-06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3.1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建立健全碳达峰碳中和标准计量体系实施方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建立健全碳达峰碳中和标准计量体系实施方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建立健全碳达峰碳中和标准计量体系实施方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建立健全碳达峰碳中和标准计量体系实施方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建立健全碳达峰碳中和标准计量体系实施方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建立健全碳达峰碳中和标准计量体系实施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建立健全碳达峰碳中和标准计量体系实施方案.docx(1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建立健全碳达峰碳中和标准计量体系实施方案计量、标准是国家质量基础设施的重要内容,是资源高效利用、能源绿色低碳发展、产业结构深度调整、生产生活方式绿色变革、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支撑作用,依据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碳达峰实施方案及建立健全碳达峰碳中和标准计量体系实施方案,结合实际,制定本方案。一、总体要求(-)指导思想深入践行生态文明思想,贯彻落实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计量发展规划的总体部署,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统筹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标准计量体系建设,发挥标准、计量在促进技术创新、节能降碳等方

2、面的基础性、引领性作用,为助力城市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提供保障和支撑。(二)工作原则科学谋划,统筹推进。围绕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和任务,全面树立系统观念,加强协同联动,发挥政策引导和市场推动作用,围绕碳达峰碳中和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积极构建科学有效完善碳达峰碳中和标准计量体系。技术突破,创新引领。科技引领,规范支撑。聚焦绿色低碳领域,服务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需要,加强碳达峰碳中和标准、计量技术的攻关,推动研发、标准、计量技术和产业升级融合发展,推广应用绿色低碳技术成果,提升标准计量有效支撑。夯实基础,完善体系。发挥政策和技术优势,聚焦重点领域和重点行业,强化基础共性标准制修订,实现标准重点突破和整体提

3、升,推动计量智能化、数字化转型升级,发挥标准、计量支撑保障能力与提升重点领域标准水平。开放融合,协同发展。坚持政府和市场有机结合,着力完善横向协同、纵向贯通的协调机制,加强产学研用结合,鼓励各类市场主体参与标准、计量国家质量基础设施建设与应用,推进标准、计量等质量基础设施的专业化、多元化协同发展。(三)主要目标到2025年,碳达峰碳中和标准计量体系基本建立,碳相关标准和管理标准基本健全,重点行业和产品碳相关能耗标准指标计量能力稳步提升。新建或改造不少于10项计量标准,制修订不少于10项计量技术规范,重点排放单位碳排放测量能力基本具备,计量服务体系不断完善。主导制定的标准持续优化,市场自主制定的

4、标准活力不断释放。到2030年,碳达峰碳中和标准计量体系更加健全,重点行业和产品碳相关计量技术、管理和服务水平得到明显提升,计量基础支撑和服务作用更加凸显,标准约束和标准引领作用更加显著,标准化助力实现碳达峰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质量效益、生态效益充分显现。在绿色低碳领域主导或实质性参与国家标准的数量显著提升,建立更加完善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团体标准和企业标准相互配套、相互补充的碳达峰碳中和标准体系,突破一批计量关键技术和瓶颈,培育一批碳计量服务机构。到2060年,全面建成碳中和标准计量体系,管理现代化、技术先进化、服务高效化更加突出,有力支撑碳中和目标顺利实现。二、重点任务通过加

5、强对碳达峰碳中和标准计量体系框架的顶层设计,明确各重点领域标准计量体系建设实现路径,提升标准、计量支撑保障能力和水平。(-)优化标准体系,提高标准水平完善节能低碳领域标准体系建设,全面梳理现行国家、行业和地方标准,理清各类标准之间的关系,开展有关节能地方标准的清理整顿,修订、废止不符合要求的地方标准扩大能耗限额标准覆盖范围,提升重点产品的能耗限额要求,完善能源核算、检测认证、评估、审计相关配套标准。鼓励社会团体协调相关市场主体制定节能减排的团体标准,建立政府部门采信使用团体标准的机制;鼓励企业制定高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并具有竞争力的企业标准。(二)推动重点领域碳减排标准体系建设L推进

6、碳排放通用标准建设。碳排放基础通用标准为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提供关键的基础支撑。支持相关机构和重点企业积极主导或实质性参与碳排放术语、分类、碳信息披露、温室气体排放等基础通用标准制定。严格执行国家温室气体排放监测、核算方法、报告指南及核查指南,组织重点排放单位开展碳排放报告,组织核查机构对重点排放单位开展碳核查。研究制定行业、企业、园区等应用场景的碳达峰碳中和相关规划设计、实施评价等通用标准。2、推进碳达峰碳中和行业标准化建设。严格执行国家强制性能耗限额、产品设备能效标准,助力国家进一步细化完善行业、企业、产品等不同层面碳排放监测、核算、报告、核查标准。建立健全节能降碳标准体系,在重点行业、重点领

7、域开展能源管理、能源基础、节能监测控制、节能优化运行和资源综合利用等节能标准的研制。鼓励相关单位积极参与能源各领域数字挛生、能源大数据、智能化等相关技术标准研制,推动产业链数字化相关技术标准体系建设。3、推进节能标准体系建设。推进节能降碳、减污降碳标准建设,制修订地方能耗限额标准,扩大能耗限额标准覆盖范围,提升重点产品的能耗限额要求,完善能源核算、检测认证、评估、审计相关配套标准。鼓励社会团体协调相关市场主体制定节能减排的团体标准,建立政府部门采信使用团体标准的机制。支持相关机构和重点企业积极参与和推动节能、可再生能源、氢能等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制定。鼓励企业制定高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

8、并具有竞争力的企业标准,为全面提升节能管理能力提供标准支撑。4、推进域标准制建设。围绕重点产业绿色低碳转型要求,制修订一批绿色设计、经济运行、节能监测、绿色低碳评价标准,完善节能、节水、环保和资源综合利用技术产品地方标准体系,推动工业节能降碳、绿色制造、资源综合利用标准建设,促进工业能源消费低碳化,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水平。鼓励重点企业对标能耗限额标准先进值或国际先进水平加大绿色低碳技术应用力度,进一步推动节能技术改造,提升工业产品能效水平,推动产业体系向低碳化、绿色化、高端化发展。5、推进城乡建设碳达峰标准体系建设。聚焦新时期节能与绿色建筑发展需求,围绕绿色低碳发展和绿色低碳规划设计理念,推进城

9、乡建设绿色低碳标准体系建设,建立并完善绿色建筑设计、施工、运维、管理标准,为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提供标准化支撑。研究和完善绿色建筑、碳中和建筑、零碳建筑、绿色建造、建筑垃圾、余能余热再生及循环利用设备等相关标准。加大基于建筑外墙保温一体化、污水垃圾资源化利用、农房节能改造、建筑用能限额、绿色建造等关键技术研发力度,逐步提高新建居住建筑节能水平。更新市政基础设施等标准,提高节能降碳要求,提升建筑能效标准水平。加强适用于本土气候、不同建筑类型的节能低碳技术标准研制,推动超低能耗建筑、低碳建筑规模化发展。制定信息基础设施低碳设计、节能改造、使用计量、运营管理、绿色低碳评价等标准。6、推进交通运输绿色低碳

10、标准化建设。推动交通基础设施和运输装备交通运输开展节能降碳设计、建设、运营、监控、评价等低碳标准体系建设。围绕构建绿色交通出行体系,引导低碳出行,开展智慧赋能低碳出行服务标准研制。针对公路、水运、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民航,等标准制修订,制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与报告方法标准,构建碳排放统计监测、报告和核查标准体系,完善物流绿色设备设施、运输和评价等标准。围绕打造绿色港口、零碳码头发展战略,开展港口码头行业节能减排技术标准研究,建立和实施港口码头行业碳排放管理标准体系。7、推动农业农村降碳增效标准制修订。强化标准引领,围绕农产品产地环境治理、农业投入品质量安全、农业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农产品质量安全

11、评价等方面发展绿色低碳生态循环农业,鼓励开展种植业与养殖业生产过程中温室气体减排标准研究,开展工厂化农业、规模化养殖等节能降碳标准建设。加大绿色农业高质量发展相关标准研制,促进生态循环农业发展。完善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标准体系,开展秸秆机械化还田和多种离田利用、蔬菜园艺场蔬菜废弃物综合利用、农田温室气体排放监测等标准研制,提高农业废弃物回收和资源利用水平。围绕光伏在农业、渔业等领域实施应用,结合设施农业项目开展农光互补、渔光互补相关标准研制。8、资源循环利用标准体系。围绕园区循环化改造,推进能量梯级利用、水资源综合利用、废弃物综合利用、产业循环链接等标准制修订。发挥标准化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中的

12、支撑作用,围绕园区循环化改造,开展能量梯级利用、水资源综合利用、废弃物综合利用、产业循环链接等标准研究,鼓励企业、社会团体和科研机构积极参与国家和行业清洁生产、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大宗固废综合利用标准。9、推进公共机构节能低碳标准制修订。围绕构建公共机构节约能源资源标准体系建设,稳步推进各类公共机构用能用水定额标准的制定和应用,积极参与公共机构低碳建设、低碳评估考核等相关标准制修订,以及节约型机关、绿色场馆、绿色学校等评价标准的研制。制定区域性公共机构绿色发展评价标准,打造一批公共机构绿色低碳示范区,推广低碳技术、推行低碳管理、倡导低碳生活。(三)推进开展碳清除标准研制积极开展碳捕集技术标准以及

13、碳封存技术标准研究和碳应用技术标准研制,推进全流程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系统标准化集成与示范。鼓励企事业单位积极主导或实质性参与森林碳汇、湿地碳汇、木质林产品碳汇、农业碳汇相关的术语、分类、边界、监测、计量等通用标准制定,开展绿地碳汇、林地碳汇、湿地碳汇相关监测地方标准、保护修复等碳清除技术标准研制。(四)推进开展市场化机制标准建设鼓励相关单位积极参与绿色金融、碳排放交易、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等标准制修订。积极推行现有绿色金融标准,结合融资租赁特色和优势,组织研制绿色租赁相关标准。组织制定绿色金融标准配套制度或者补充性绿色金融地方标准,进一步优化金融机构绿色金融业绩评价标准。建立健全信息披露标准,研

14、究碳排放交易实施规范、交易机构和人员要求等标准;制定温室气体合格减排及抵消标准、绿色能源消费相关核算、监测、评估等标准。(五)推动标准化与绿色低碳科技创新互动发展建立绿色低碳科技创新与标准化工作联动,设立科技支撑碳达峰碳中和重大专项,围绕相关领域开展技术攻关及示范应用,将标准作为科技专项创新成果的产出,及时将先进适用的科技创新成果融入标准,加强标准的协同创新,支持科研机构、企业和产业技术联盟积极开发、创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标准。(六)加强计量标准的实施与监督各部门要创新标准宣传和贯彻推广模式加强标准的培训I、解读、咨询、技术服务,培育发展标准化服务机构。加强标准实施监督检查,促进标准有效实施。

15、强化重点排放单位碳计量要求,开展能源计量审查和碳计量审查。加大商品过度包装、碳计量器具、能效水效标识产品监督抽查力度,开展碳相关计量标准、标准物质量值比对,加强碳相关计量技术机构的监督管理。建立标准实施信息反馈机制,畅通标准实施信息反馈渠道。(七)完善计量技术体系L深入核心计量应用技术研究。推进碳中和基础前沿技术储备,围绕新能源应用、绿色工业制造、建筑节能运行、废弃物处理等重点领域,开展碳排放、碳汇、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等相关计量关键技术研究,重点加强专业领域在线、动态、远程量值传递溯源等技术研究与应用;开展碳达峰碳中和计量标准提升行动,统筹碳计量相关计量标准建设,构建层次、结构更加优化的量传溯源

16、体系;探索建立重点领域碳排放因子计量数据库,加快相关标准物质生产研制,支撑完善二氧化碳排放核算方法体系。开展碳排放和碳监测计量测试方法研究,不断提升碳排放测量和碳监测能力水平。2、加强关键计量技术研究和应用。加强重点行业领域碳计量技术研究,围绕能源资源、环境监测等领域的计量需求,解决关键参量的准确测量难题,开展碳计量方法、碳排放因子分析、不确定度评定等计量技术研究,制修订服务碳达峰碳中和的计量技术规范,加强计量标准(装置)建设和有效管理,构建链条清晰、布局合理、技术先进、功能完善的量传溯源支撑能力基础设施。推动碳计量监测设备以及相关量传溯源方法、校准设备的研制应用,推动相关计量器具的智能化、数

17、字化、网络化应用。(A)推进计量管理体系建设L落实碳达峰碳中和计量制度和规则。加强碳达峰碳中和相关计量制度研究,形成碳达峰碳中和计量协同监管模式,落实国家碳计量监测、碳计量审查和评价等制度才隹进能源计量与碳计量有效衔接。健全碳计量监管相关法规及政策,明确各部门、各行业碳计量工作职责和要求。建立健全能耗在线采集长效机制,提升能耗在线采集覆盖面和数据质量。健全能耗在线采集扶持政策,研究完善碳计量监测、碳计量审查和评价等制度。2、完善地方计量技术规范体系。加强国家计量技术规范的宣贯落实,完善与国家计量技术规范互相补充的地方计量技术规范体系,通过制定多层级计量技术规范,提升碳排放量传溯源计量技术规范的

18、供给数量和质量,为碳计量器具量值准确可靠提供支撑保障。结合重点行业领域发展动态与需求,推进碳排放直接测量方法、关键参数测量、计量监测设备校准等转化为地方计量技术规范。成立碳达峰碳中和计量技术委员会,推动碳计量政策研究和计量技术规范制修订工作。强化碳排放和碳监测计量数据规范性要求,研究制定碳排放计量模型、碳排放计量数据质量评价方法等相关技术规范,为碳计量政策制度和计量技术研究提供支撑。3、加强计量监督管理。推动碳计量器具智能化、智慧化升级改造,支持企业开展绿色低碳计量技术创新。协祠开展重点排放单位能源计量审查和碳排放计量审查,强化重点排放单位的碳计量要求,督促重点排放单位合理配备和使用计量器具,

19、加强碳排放计量器具检定校准。开展碳相关计量标准、标准物质量值比对。加强碳相关计量技术机构的监督管理。(九)健全计量服务体系L加强公共碳计量服务能力。充分发挥社会各方计量技术资源和力量,开展关键碳计量测试技术研究和应用,积极搭建碳计量服务平台,加强重点用能单位能耗在线监测系统建设,将数据中心纳入监测范围。为各领域绿色转型、节能降碳提供综合性、专业化碳计量服务。推动能源计量数据与碳计量数据有效衔接和综合利用,服务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政策制定、能耗双控和碳排放控制考核,支撑建设温室气体清单编制、碳排放核算体系。2、完善行业领域计量服务。建立健全行业领域能耗统计监测和计量体系,鼓励行业依据自身特点建立健全

20、能耗统计监测和碳排放计量体系,强化重点行业领域计量数据的采集、监测、分析和应用,为碳交易、碳捕捉、碳足迹、碳标签、碳普惠等提供计量数据支撑。支持绿色低碳相关产业计量测试中心建设,提供全溯源链、全产业链、全寿命周期并具有前瞻性的计量测试和评估评价服务。加强计量技术服务能力建设,强化重点行业领域计量数据的采集、监测、分析和应用,提升专业化量传溯源能力。3、加强第三方计量服务。鼓励社会各方优势力量加强碳计量服务,积极培育第三方碳计量服务机构开展能效比对、能平衡测试、节能监测、能效标识检测等技术服务,提供碳排放计量政策咨询、评价服务,强化对第三方碳计量服务机构的监督管理。三、重点工程(-)计量科技创新

21、工程针对各行业领域碳计量关键技术瓶颈问题,探索开展先进测试方法研究,实现碳排放数据的实时、精准采集。挖掘关键计量技术研究方向,探索大数据分析、远程校准等新型量值溯源方法,推动计量协同创新,加强科技攻关和科技成果转化,为低碳技术研究、清洁能源使用、碳排放核算、能源资源利用、碳排放在线监测、碳排放量反演等提供支撑。(二)计量基础能力提升工程面向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大战略需要,围绕支撑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实现,根据国家碳达峰碳中和相关计量标准名录和实际,加强计量基础设施布局,完善碳计量相关量传溯源体系,夯实绿色低碳相关计量技术基础,加快碳达峰碳中和相关量值传递溯源体系建。设(三)计量标杆引领工程

22、在部分企业、园区和城区培育低碳计量试点,探索碳计量路径和模式。梳理形成碳计量典型经验和做法,树立一批碳计量应用服务标杆进行推广示范。(四)计量精准服务工程鼓励各行业计量技术机构组建碳计量技术服务队,深入企业、走进社区,开展计量政策和技术服务,为企业、民众提供节能降耗、绿色生活等绿色低碳技术咨询服务。为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碳计量技术需求与溯源难题提供计量技术支持,助力提升碳排放计量能力和绿色创新水平。(五)计量交流合作发展工程加强区域计量协同,持续深化区域碳计量服务与科技创新合作,深入开展碳计量相关计量技术规范共建共享和区域性计量比对活动,推动区域内计量资源共享、能力结果互认。积极参与计量国际交流

23、合作,支持计量技术机构参加国际计量比对。(六)建立部门协作、区域联动的标准化工作格局各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和行业协会结合各自职能和产业发展需求,围绕国家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的实施,加强区域标准化协调联动,贯彻落实推进区域协同标准化工作实施方案要求,深化区域协同标准化合作,共同推动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实施协商提出、共同制定、协同执行区域协同地方标准,联合开展国家碳达峰碳中和标准化试点示范建设。(七)开展碳达峰碳中和标准化国际合作与交流瞄准先进标准提高标准供给水平,鼓励相关企业和机构积极开展对碳达峰碳中和标准的跟踪,参与区域组织的碳达峰碳中和标准研制。开展绿色低碳标准化培训,培育绿色低碳标准化人才。鼓励企

24、业和技术机构承担标准组织绿色低碳领域相关技术机构领导职务。四.保障措施(-)加强组织领导在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统一领导下,加强部门协作,统筹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标准计量体系建设。各部门、各地方根据职责分工抓好本行业、区域标准计量工作,与整体碳达峰碳中和标准计量体系形成有效衔接,并纳入本行业、区域规划和评价考核。(二)加强队伍建设建立专业计量技术委员会及专家库,加强标准、计量人员和碳排放管理员的培训,提升运用相关标准和能源计量数据、碳排放数据的能力。加快碳达峰碳中和标准计量学科带头人培养。加强碳排放监测、统计核算、核查、交易和咨询等人才队伍建设。推动区域碳计量合作,开展测量方法、数据应用、科技成

25、果转移等交流。支持开展碳达峰碳中和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建设,为开展专业标准化人才的培养提供技术支撑。(三)加强支撑能力夯实标准化信息建设基础,搭建碳达峰碳中和标准化信息公共服务平台,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标准体系建设,满足社会对标准化信息的需求,实现标准资源共享,提升标准化信息服务能力和质量。(四)加强实施评估市场监管委牵头对实施方案落实情况开展跟踪监测,适时调整标准计量体系建设重点,及时总结典型案例,推广先进经验做法,做好与碳达峰碳中和各项工作部署的有效衔接。(五)加强宣传培训通过政策宣贯、技术指导、业务培训、经验交流、成果推广等多种方式,推广先进的计量管理、服务理念和技术方法。积极开展宣传活动,加大对碳达峰碳中和标准计量服务优秀项目、典型案例的宣传力度,提升全社会绿色低碳发展意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