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语音史4中古韵母系统.ppt

上传人:仙人指路1688 文档编号:2976359 上传时间:2023-03-07 格式:PPT 页数:48 大小:5.4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汉语语音史4中古韵母系统.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8页
汉语语音史4中古韵母系统.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8页
汉语语音史4中古韵母系统.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8页
汉语语音史4中古韵母系统.ppt_第4页
第4页 / 共48页
汉语语音史4中古韵母系统.ppt_第5页
第5页 / 共4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汉语语音史4中古韵母系统.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汉语语音史4中古韵母系统.ppt(4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中古韵母系统,第四讲,广韵的韵类系统比声类直观一些,因为它是按韵编排的,分206韵,其中平声57,上声55,去声60,入声34。但是韵不等于韵母,仅仅从韵目上无法看出韵母系统。,一、广韵206韵,广韵206韵,古人分韵的标准是“韵腹+韵尾+声调”,三者完全相同的归为一个韵,只要其中有一个要素不同的就归不同的韵。,四声相承:上表的每一横排所包含的韵(入声除外)韵腹、韵尾相同,只是声调不同,入声与平上去三声韵腹相同,韵尾、声调不同,它们常被合成一个单位来记忆,称为四声相承。广韵平、上、去三声共有61组。绝大多数平、上、去配套,但有四个独立去声(祭、泰、夬、废)没有相应的平声和上声。入声韵与阳声韵相

2、配,因此严格来说,只有阳声韵的组是四声(平上去入)相承,阴声韵的组是三声(平上去)相承。,附见:上声“一董”和“二肿”之间有“湩 字附见肿韵”;上声“十七准”和“十八吻”之间有“齔字附见隐韵”;去声“二十二稕”和“二十三问”之间有“齔字附见焮韵”;入声“十一没”和“十二曷”之间有“麧字附见没韵”。这是由于冬韵的上声字只有“湩”和“”两个小韵,三个字,数量太少,且不常用,因此没有爲其单独立目,而是附在相邻的韵中。其余同理。,同用、独用:韵书的一个功用,就是为写诗歌押韵提供依据。切韵193韵,广韵206韵,这个系统与当时人的口语已有了距离,为科举考试者作诗押韵带来了很多困难。因此,初唐时礼部尚书许

3、敬宗奏请允许一部分相近的韵可以“同用”,亦即两个或三个相近的韵在作诗押韵时可以当作一个韵来用,如“五支”、“六脂”、“七之”,在唐代就已分别不开了,于是就规定“支、脂、之”三韵同用。所谓“独用”,即这一韵的字单独押韵,而不跟其他韵字相押。广韵虽然是宋代重修的,但上标“同用、独用”源于唐人。,陈澧通过系联法,将广韵1190个反切下字系联为311个韵类。然而反切下字的情况比反切上字复杂得多,有时纯靠系联还是不能顺利解决问题。分歧主要在两个问题上。,二、广韵的韵类和韵母,一是唇音的开合口问题。广韵中的唇音字(即声母是帮滂並明的字),既可充当开口字的反切下字,也可充当合口字的反切下字。如“杀”,开口,

4、所八切;“滑”,合口,户八切。而同一个唇音字,有时用合口字作反切下字,有时用开口字作反切下字。如“傍”,平声步光切,去声蒲浪切。光,合口,浪,开口。这样会造成将开口字、合口字都系联成同类。,鉴于非唇音字的开合口分立是确凿无疑的,此处就不能完全依赖系联结果。现在的普遍观点是,开合口的对立限于非唇音声母,对于唇音声母来说,没有开合的对立,因此可自由作开口字和合口字的反切下字。由于这个原因,通过唇音反切下字系联起来的一组反切下字,需要再次审音,避免开合口混为一类。,二是重纽问题。广韵中“支、脂、祭、真、仙、宵、侵、盐”八个三等韵的喉、牙、唇音字,除了开合口的区别外,它们的反切下字还可以分成两类,形成

5、对立。如支韵中:(言它),香支切;牺,许羁切;麾,许为切;隓,许规切反切上字香、许属同一个声母,则此四反切下字应各不相同。支羁/为规是开合口的区别,而支/羁、为/规之间,就是“重纽”的区别。“纽”是小韵的意思,“重纽”就是声同类而小韵相重。,重纽的两类到底是什么样的区别?有认为是主要元音不同,有认为是介音的不同,有认为是搭配的声母不同,也有根本不认为重纽二类有音值差别的。对于重纽问题,至今尚未达成完全一致的意见,有各种不同的处理办法。正视重纽问题的,韵母的分类就多,无视重纽问题的,分类就少。,由于存在上述两个问题,同时广韵中还有少量误切、异切问题,致使各家对广韵反切下字的分类存在分歧。王力汉语

6、音韵学中分为290类,唐作藩音韵学教程分为293类:平声83类,上声76类,去声83类,入声51类。王力290类与陈澧311类的对应关系详见胡安顺音韵学通论分析。,依照归纳韵母的原则,凡介音、主要元音和韵尾相同的韵类,平上去相承归为一类,入声单算一类,这样可以把广韵舒声(平、上、去声)归纳为91个韵母,入声51个韵母,共142个韵母。具体分类详见唐作藩音韵学教程p144-153,至此,虽然我们能总结出293个韵类和142个韵母,但对它们的实质还很不清楚。每个韵类究竟是什么区别?这从广韵本身是看不出来的,需要参考韵镜等韵图来进一步研究。,三、等韵图对韵类韵母的分析,韵镜将广韵的206韵绘制成43

7、张图,称为43“转”。“转”即“辗转相拼”之义。把哪些韵归在一转中,主要依据的是:主要元音相近、韵尾相同或相类、开合口相同。宋元之际的韵图四声等子等,将43转进一步归纳为16“摄”。“摄”即“统摄、总括”之义。摄的范围比转大,只要是主要元音相同或相近、韵尾相同或相类的转便合为一类,不分开合口。,十六摄(以平声赅上去入),如果说“转、摄”提示了不同韵的相近之处,“等”则提示了不同韵的差异之处。同一个格子里竖行的几个字,声母相同,且都是同呼的字(或者都是开口,或者都是合口),那么它们的区别在哪里呢?这个区别就是“等”:一个格子分为四层,表示四等,从上到下是一至四等。,清江永音学辨微:“音韵有四等,

8、一等洪大,二等次大,三四皆细,而四尤细。”用现代语音学来解释,洪大就是发音时开口大,舌位低,细则是开口小,舌位较前较高。因此可见,等的概念,主要是分析主要元音的,同时也涉及到介音。分等的依据是韵母中介音的有无和主要元音的开口度大小:1.一等字主要元音开口度最大,舌位靠后;四等字主要元音开口度最小,舌位靠前。2.一、二、四等字无i介音,三等字有i介音。,广韵206韵的分等情况(以平声赅上去入):一等:東一冬模泰灰咍痕魂寒桓豪歌戈一唐登侯覃談二等:江皆佳夬刪山肴麻二庚二耕咸銜三等:東三鍾支脂之微魚虞祭廢真諄臻文欣元仙宵戈三麻三陽庚三清蒸尤幽侵鹽嚴凡四等:齊先蕭青添,将广韵的反切下字系联与韵镜结合起

9、来,就能对韵类、韵母的差别有更清晰的认识。以“东”韵为例,反切下字可系联为两类:a.红东公空 b.弓戎中融宫终韵镜中,a类反切下字的字排在一等位置,b类反切下字的字排在三等位置。因此a与b两个韵类的差别就在于i介音。因此a类拟音为u,b类拟音为iu。,再以“麻”韵为例,反切下字可系联为三类:a.加牙巴霞 b.遮邪车嗟奢赊 c.瓜华花韵镜中麻韵分在两张图上,ab类在开口图上,c类在合口图上,因此ab与c类的差别是u介音的有无。a在二等字位置,b在三等字位置,c类也在二等字位置,因此ab的差别是i介音的有无。因此a类拟音为a,b类拟音为ia,c类拟音为ua。,开口,合口,广韵的分韵从严,在中古时期

10、具体的语言中,很多韵是有混同的,不存在这么多韵母,这从当时的诗文押韵情况中就可看得出来。但另一方面,由于诗文押韵不考虑介音,因此从诗文用韵总结出来的韵类,肯定比当时实际的韵母数量少得多。,四、根据诗文用韵归纳韵类,根据齐梁至隋代诗文用韵,可归纳出中古前期的43韵部(韵部不区别声调也不区别介音,比韵的概念大):p75,到唐代,韵部又发生了进一步合流,根据唐代诗歌用韵,可归纳出中古后期的32韵部:p105,比较广韵韵母与诗歌用韵,可以发现一些明显的趋势:支、之(脂)、微合流鱼、模(虞)合流东、冬(鍾)合流,杜甫塞芦子:五城何迢迢,迢迢隔河水。边兵尽东征,城内空荆杞。思明割怀卫,秀岩西未已。回略大荒

11、来,崤函盖虚尔。延州秦北户,关防犹可倚。焉得一万人,疾驱塞芦子。岐有薛大夫,旁制山贼起。近闻昆戎徒,马退三百里。芦关扼两寇,深意实在此。谁敢叫帝阍,胡行速如鬼。支:尔、倚、此脂:水之:杞、已、子、起、里微:鬼,白居易琵琶行: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蛤蟆陵下住。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曲罢曾教善才伏,妆成每被秋娘妒。五陵少年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钿头云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门前冷落车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商人重利轻别离,前年浮梁买茶去。虞:住、数模:部、妒、污、度、故鱼:妇、去,韩愈赠徐州族姪:我年十八九,壮气起胸中。作书

12、献云阙,辞家逐秋蓬。岁时易迁次,身命多厄穷。一名虽云就,片禄不足充。今者复何事,卑栖寄徐戎。萧条资用尽,濩落门巷空。朝眠未能起,远怀方郁悰。系门者谁子,问言乃吾宗。自云有奇术,探妙知天工。既往怅何及,将来喜还通。期我语非佞,当为佐时雍。东:中、蓬、穷、充、戎、空、工、通冬:悰、宗鍾:雍,将此32部与广韵的同用、独用对照,可以发现32部比广韵的规定更宽。其中,律诗比较接近广韵的规定,古风则更自由,更能反映口语的实际情况。不同的诗人用韵也有宽窄之别。但总的趋势是合流的。,古汉语的声调分为平、上、去、入四声,现代汉语普通话的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声是从古代四声分化、合并而来的。四声又各以声母的清浊

13、分为阴阳两类,从而形成八种声调:阴平、阳平、阴上、阳上、阴去、阳去、阴入、阳入。广韵音系中四声还不分阴阳。,附:中古声调系统,古人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并没有察觉到他们的语言有声调的差异。直到南北朝,才出现“四声”的名称。同“声”和“韵”一样,古人也是用汉字来代表声调的,即把汉字按声调的不同分类,再从每类中选出一个字来代表这个声调:平、上、去、入,但对于四声到底是什么样的,古人的描述非常模糊笼统。唐处忠元和韵谱:“平声者哀而安,上声者厉而举,去声者清而远,入声者直而促。”明真空玉钥匙歌诀:“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声高呼猛烈强,去声分明哀远道,入声短促急收藏。”一个字,无论在古今汉语各地方言中,所属调类都是一样的,但调值(实际音高)却各不相同。对于古汉语的声调,我们虽然知道能分为四声八调,但它们实际的调值,目前还很难探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