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器室主梁强度计算与优化设计.doc

上传人:仙人指路1688 文档编号:2987068 上传时间:2023-03-07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3.4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电器室主梁强度计算与优化设计.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电器室主梁强度计算与优化设计.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电器室主梁强度计算与优化设计.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电器室主梁强度计算与优化设计.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电器室主梁强度计算与优化设计.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电器室主梁强度计算与优化设计.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电器室主梁强度计算与优化设计.doc(1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附件4电器室主梁强度计算及优化有限单元法(finite element method, FEM):属于力学分析中的数值法,它是一种以离散的有限个单元的集合体替代原构建的数值分析方法,具有计算速度快、计算精度高的特点。本课题采用Solidworks三维建模软件对电器室主梁进行建模,再采用COSMOSWorks有限元软件,确定单元类型和材料属性,确定约束和受力情况,划分网格,然后进行求解,得出各节点的变形和受力的详细的数字结果,再对结构进行分析,改善受力薄弱的零部件的强度,进行优化设计。1.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电器室主梁二维模型如图1所示。考虑到此主梁结构异常复杂,零部件多,计算量很大,因此在建模过

2、程中进行了一定的简化处理,略去和简化了一些对计算结果影响不大的零件,如:螺栓孔、倒角等。将各零件的有限元模型建立起来,再加上边界约束条件,然后将各零件装配起来,建立装配体的有限元模型。主梁的三维模型如图2所示。图1 主梁二维设计模型 图2 主梁三维实体模型图2. 主梁的有限元计算实体建模完成后,用有限元软件COSMOSWorks导入模型。在计算时认为各焊接件本身无缺陷,焊接牢固,无虚焊、漏焊、松脱现象,焊接后残余应力较小,不足以影响分析结果。创建一个分析研究名。在研究名对话框中填入研究名字,总体平衡方程定义为线性方程,因此分析类型选择线性。在网格类型栏中,由于主梁结构非常复杂,不便于采用壳网格

3、,因此采用的是实体网格类型。21 定义材料属性在材料类型栏中,初步分析采用本构方程的线性关系,应力应变将成线性关系,也将导致总体平衡方程变为线性方程,因此选择材料类型时应该选择von Mises Elasticity (isotropic)。本课题采用的材料是Q235钢,故从材料库中输入该材料的参数。查手册可知,弹性模量EX=2.061011N/m2,泊松比NUXY=0.3,密度DENS=7850Kg/m3,屈服应力SIGYLD=2.35108N/m2,正切模数ETA=81010N/m2。22 主梁的工况、约束和载荷主梁在工作过程中分为两种危险工况,即:工况一:当小车满载移至中间位置,主梁受力

4、情况。工况二:当小车满载移至端部极限位置,主梁受力情况。根据设计人员提供的资料,参考本课题的实际情况,经设计人员的提议和共同研究,主梁工作时的约束方式为:1)主梁两端半径为500mm的圆弧附近尺寸为1830850的两平面在上下方向约束;2)为了防止主梁出现刚体移动,在主梁左端1830850的平面中间区域分一小平面约束“前、后方向”及“左、右方向”的自由度。主梁的载荷分布见图3。工况一,主梁均主要承受三个载荷,即:1)小车轮压46.2T,偏离主梁中心位置(假定向左)2.89m;2)另一小车轮压83.4T,偏离主梁中心位置(向右)1.6m;3)主梁自重。工况二,主梁均主要承受三个载荷,即:1)小车

5、轮压83.4T,与主梁端部的距离为1.644m;2)另一小车轮压46.2T,与轮压83.4T距离为4.49m;其中,轮压83.4T距主梁端部距离为1.644m;3)主梁自重。 图3 主梁的载荷分布情况23 网格的划分本课题选择网格尺寸为70mm,公差为3.5mm。离散后,共有节点总数为684085,单元总数为344383。对于大型复杂的实体,采用快速有限元FFEPlus进行运算,计算速度较快。主梁的网格图如图4所示:图4 主梁的网格图3. 计算结果输出计算完了之后,可以从图中读出各点的应力、位移值。计算结果中应力单位为Pa(即N/m2),一般采用MPa,位移单位为mm。其中输出应力为Von M

6、ises应力,该应力是按第四强度理论计算的第四相当应力。位移显示为URES指的是各点的总位移。图5和6是主梁工况一下的应力云谱图、位移云谱图。图7和8是主梁工况二下的应力云谱图、位移云谱图。输出图上自动列出了主梁的最大应力、位移值,也可以随意查看各个节点任意方向的应力、位移值。详图A图5 主梁工况一的应力图 图5 主梁工况一的应力图(详图A)图5 主梁工况一的应力图(详图B) 图5 主梁工况一的应力图(详图A)图5 主梁工况一的应力图(详图C) 图6 主梁工况一的位移云谱图(合位移)详图D图6 主梁工况一的位移云谱图(挠度) 图7 主梁工况二的应力图详图E图7 主梁工况二的应力图(详图D) 图

7、7 主梁工况二的应力图(详图E)详图F图7 主梁工况二的应力图(详图D) 图7 主梁工况二的应力图(详图F)图8 主梁工况二的位移云谱图(合位移)图8 主梁工况二的位移云谱图(挠度)4. 计算结果分析41 应力分布情况:图5和7中为各种工况下的应力分布云谱图,红色部分表示应力大,蓝色为应力小的区域。由图5可知,工况一的mises应力最大值为303.6MPa左右,图7显示工况二的mises应力最大值为327.5MPa左右,两种工况的最大mises应力均位于主梁两端半径为500mm的圆弧附近,如A处和D处所示,梁的前、后、左、右圆弧共计四处。显然,应力值超出了材料的弹性变形范围,而且超过材料屈服应

8、力的区域的面积比较大。42 位移分布情况:图6和8中为各种工况下的位移分布云谱图,红色部分表示位移大,蓝色为位移小的区域。图6显示,工况一的最大合位移为11.48mm, Y方向最大位移(即常说的挠度)为11.46mm(方向向下,为Y的负方向,为负号),位于主梁的中部上方轨道区域。图8显示,工况二的最大合位移为4.8mm, Y方向最大位移(即常说的挠度)为4.76mm(方向向下,为Y的负方向,为负号),位于主梁载荷位置附近。工况一的位移明显比工况二大很多。5. 改进及优化方式上述计算结果显示,工况一和二主梁的应力值都超过了许用值,因此不满足设计要求。本课题在同设计人员共同分析以后,对该主梁提出了

9、很多改进方式,并进行了大量的计算,由于篇幅的限制,不再将各种改进方案及其计算结果一一列出。下面给出一种相对合理的改进方案及其计算结果。改进方法是:在主梁应力较大的四个圆弧位置的腹板内侧加一块25mm厚的钢板,平面尺寸及其具体位置如图9所示,共计四块。图9 主梁改进后的二维模型51 计算结果显示详图H详图G详图I图10 主梁改进后工况一的应力图 图10 主梁改进后工况一的应力图(详图G)图10 主梁改进后工况一的应力图(详图H)图10 主梁改进后工况一的应力图(详图G)图10 主梁改进后工况一的应力图(详图I)图11 主梁改进后工况一的位移云谱图(合位移)图11 主梁改进后工况一的位移云谱图(挠

10、度)图12 主梁改进后工况二的应力图图13 主梁改进后工况二的位移云谱图(合位移)图13 主梁改进后工况二的位移云谱图(挠度)52 计算结果分析由图10可知,改进后主梁工况一的最大应力为292MPa;工况二的最大应力为295.7MPa,改进后应力值与改进前相比均有所降低,而且应力较大的区域的面积也有所减小。但是两种工况还是超过了材料的屈服极限235MPa。由图11可知,主梁改进后工况一的最大合位移为11.1mm,Y方向最大位移(即通常所说的挠度)也为11.1mm(方向向下,为Y的负方向,为负号),均位于主梁中部下方;工况二的最大合位移为4.52mm,Y方向最大位移(挠度)也为4.52mm,均比

11、改进前稍有减小。6. 设计制造过程注意事项从上面的有限元计算分析可知,在设计制造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加工时,焊接位置应严格按图纸要求施工,不得有虚焊、漏焊等现象。主梁受力后,薄弱环节主要在主梁安装车轮附近的圆弧位置,此处钢板之间焊接必须非常牢固。2. 各种材料应该按照设计要求进行选用,如钢板厚度、螺栓的大小、数量等。 3行车使用过程中应严格控制在额定载荷以内,不得违规操作,不得超载,特别是长时间超载。4. 为了简化模型,减小计算任务,该计算模型在同设计人员共同研究下,做了一些简化,对模型进行了一些理想化处理,实际情况与计算结果相比可能会有一定的出入,因此,该成果只能作为设计参考,

12、设计人员在确定具体设计尺寸时还要综合考虑其它一些因素的作用。5. 设计时,设计人员还需要考虑下列因素的作用:1)“焊接”问题。由于焊接强度计算是当今有限元计算领域的一个世界难题,很难较为准确地分析其实际状况,因此,本研究都省略了焊缝。而焊缝的材料性能通常比基体材料差,因此,会导致实际的应力和变形值比计算值大;2)钢板“负偏差”问题。本课题在建模过程中,钢板厚度均使用理论值。而钢板的实际尺寸通常比理论值小,存在“负偏差” ,因此,会造成实际的应力和变形值比计算值大;3)“超载”的问题。操作人员实际使用行车时,有可能会超载,因此,会造成实际的应力和变形值比计算值大;4)“动态载荷”问题。本次计算时

13、取的载荷是在静止状态的值,而行车在启动和制动时的实际载荷往往大于静止状态下的载荷,因此,会造成实际的应力和变形大小比计算值大;5)“疲劳”问题。本次计算只进行了应力应变分析,没有进行疲劳分析,而疲劳又是机械零部件破坏的一种最常见的方式,因此,设计人员设计时需要考虑该因素的影响。6. 为了加快计算速度,本计算采用了线性分析。两种工况的应力结果均达到了300MPa以上,而材料的屈服极限为235MPa,显然超过了材料的屈服极限,但是,根据材料的应力-应变曲线,当材料屈服以后,其应力与应变不再呈线性分布,而是呈非线性分布,而且从材料的屈服应力到材料的断裂极限,应变的范围相对很宽,因此,当应变增幅较大时,其实际应力值不会大幅度增大,而是稍微比屈服应力大。例如,本算例两种工况通过线性分析计算获得的应力值为300MPa,如果采用非线性分析,计算的结果不会有这么大,而是稍微大于235MPa,但是,可以肯定的是,两种工况的应力值均已经超过了材料屈服应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 > 成人教育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