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变压器设计手册7温升计算.doc

上传人:laozhun 文档编号:2987109 上传时间:2023-03-07 格式:DOC 页数:43 大小:2.6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电力变压器设计手册7温升计算.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电力变压器设计手册7温升计算.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电力变压器设计手册7温升计算.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3页
电力变压器设计手册7温升计算.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3页
电力变压器设计手册7温升计算.doc_第5页
第5页 / 共4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电力变压器设计手册7温升计算.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电力变压器设计手册7温升计算.doc(4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设 计 手 册油 浸 电 力 变 压 器温 升 计 算 版次日期签字 旧底图总号 底图总号 日期 签字 油 浸 电 力 变 压 器温 升 计 算共 页第 页0201目 录1概述 SB1-007.7第 1 页1.1热的传导过程SB1-007.7第 1 页1.2温升限值 SB1-007.7第 2 页1.2.1连续额定容量下的正常温升限值SB1-007.7第 2 页1.2.2在特殊使用条件下对温升修正的要求SB1-007.7第 2 页1.2.2.1正常使用条件SB1-007.7第 2 页1.2.2.2安装场所的特殊环境温度下对温升的修正SB1-007.7第 2 页1.2.2.3安装场所为高海拔时对温

2、升的修正SB1-007.7第 3 页2层式绕组的温差计算SB1-007.7第 3 页2.1层式绕组的散热面(S q c)计算SB1-007.7第 3 页2.2层式绕组的热负载(q q c)计算SB1-007.7第 3 页2.3层式绕组的温差(q c)计算SB1-007.7第 4 页2.4层式绕组的温升(qc)计算SB1-007.7第 4 页3 饼式绕组的温升计算SB1-007.7第 4 页3.1 饼式绕组的散热面(S q b)计算SB1-007.7第 4 页3.1.1饼式绕组的轴向散热面(S q bz)计算SB1-007.7第 4 页3.1.2 饼式绕组的横向散热面(S q b h)计算SB1

3、-007.7第 5 页3.2 饼式绕组的热负载(q q b)计算SB1-007.7第 5 页3.3 饼式绕组的温差(q b)计算SB1-007.7第 5 页3.3.1高功能饼式绕组的温差(q g)计算SB1-007.7第 5 页3.3.2普通饼式绕组的温差(q b)计算SB1-007.7第 6 页3.4 饼式绕组的温升(q b)计算SB1-007.7第 7 页4油温升计算SB1-007.7第 8 页4.1箱壁几何面积(S b)计算SB1-007.7第 8 页4.2箱盖几何面积(S g)计算SB1-007.7第 9 页4.3油箱有效散热面(S yx)计算SB1-007.7第 9 页4.3.1平滑

4、油箱有效散热面(S yx)计算SB1-007.7第 9 页4.3.2管式油箱有效散热面(S yx)计算SB1-007.7第10 页4.3.3 管式散热器油箱有效散热面(S yx)计算SB1-007.7第12 页4.3.4 片式散热器油箱有效散热面(S yx)计算SB1-007.7第14 页 版次日期签字 旧底图总号 底图总号 日期 签字 油 浸 电 力 变 压 器温 升 计 算共 页第 页0202目 录4.4油平均温升计算SB1-007.7第19 页4.4.1油箱的热负载(q yx)计算SB1-007.7第19 页4.4.2油平均温升(y)计算SB1-007.7第19 页4.5顶层油温升计算S

5、B1-007.7第19 页5 强油冷却饼式绕组的温升计算SB1-007.7第21 页5.1强油导向冷却方式的特点SB1-007.7第21 页5.1.1线饼温度分布SB1-007.7第21 页5.1.2横向油道高度的影响SB1-007.7第21 页5.1.3纵向油道宽度的影响SB1-007.7第21 页5.1.4线饼数的影响SB1-007.7第21 页5.1.5挡油隔板漏油的影响SB1-007.7第21 页5.1.6流量的影响SB1-007.7第21 页5.2强油冷却饼式绕组的热负载(q q p )计算SB1-007.7第22 页5.3 强油冷却饼式绕组的温差(q p )计算SB1-007.7第

6、23 页5.4强油冷却饼式绕组的温升(q p)计算SB1-007.7第23 页5.5强油风冷变压器本体的油阻力(H T)计算SB1-007.7第23 页5.5.1油管路的油阻力(Hg)计算SB1-007.7第23 页5.5.1.1油管路的摩擦油阻力(H M)计算SB1-007.7第23 页5.5.1.2油管路特殊部位的形状油阻力(H X)计算SB1-007.7第24 页5.5.1.3油管路的油阻力(H g)计算SB1-007.7第25 页5.5.2线圈内部的油阻力(Hq)确定SB1-007.7第26 页5.5.2.1线圈内部的摩擦油阻力(H q m)计算SB1-007.7第26 页5.5.2.

7、2线圈内部特殊部位的形状油阻力(H qT)计算SB1-007.7第27 页5.5.2.3线圈内部的油阻力(Hq)计算SB1-007.7第27 页5.5.3 额定油流量(Q r)下的变压器本体的油阻力(H T r)计算SB1-007.7第27 页5.6强油风冷的实际油流量(Q)计算SB1-007.7第28 页5.6.1冷却回路的总油阻力(H Z)计算SB1-007.7第28 页5.6.2强油风冷的实际油流量(Q)计算SB1-007.7第28 页5.7强油风冷冷却器的冷却容量(P FP)计算SB1-007.7第29 页5.7.1强油风冷油平均温升(yp)的初步确定SB1-007.7第29 页5.7

8、.2单台冷却器的冷却容量(P FP)的初步确定SB1-007.7第29 页5.7.3风冷却器工作的数量(NFP)确定SB1-007.7第29 页5.7.4强油风冷却器单台实际冷却容量(P FP)计算SB1-007.7第30 页5.8强油风冷油平均温升(yP)计算SB1-007.7第30 页5.9强油风冷冷却器的技术数据SB1-007.7第31 页5.10强油水冷冷却器工作的数量(N SP)确定SB1-007.7第38 页资 料 来 源编 制校 核标 审提出部门审 定标记处数更改文件号签 字日 期实施日期批 准 会签 描图 卷 号 旧底图总号 底图总号 日期签字设 计 手 册油 浸 电 力 变

9、压 器温 升 计 算代替共 页第 1 页391 概述1.1 热的传导过程 变压器运行时,绕组、铁心、钢铁结构件中均要产生损耗,这些损耗将转变为热量发散到周围介质中,从而引起变压器发热和温度升高。 当绕组和铁心所产生的热量将全部散发到周围介质中,达到稳定状态(温度不再继续升高)此种状态称为热平衡状态。在热平衡状态下,“热流”所经过的路径是相当复杂的,在油浸变压器中一般有: 1)绕组和铁心在运行的初始阶段,温度上升很快,绕组和铁心所产生的热量,将由它们内部最热点藉传导方式传到与油接触的外面如图7.1 所示。对于自冷式变压器来说,线圈内部最热点温升比线圈平均温升,一般要高出13K左右。图7.1 沿线

10、圈辐向方向的温差分布(箭头表示传热方向)a) 层式线圈两面散热c) 饼式线圈四面散热b) 层式线圈一面散热BqBqBq 2) 当绕组和铁心内部的热量传到表面后,它们的表面温度与周围介质(油)产生温差,通过对流作用将部分热量传给附近的油,从而使油温逐渐上升。线圈对油的平均温差一般在20 K30 K左右。 3) 当绕组和铁心附近的油温升高后,由于油的对流作用,热油向上流动,冷却后的向下流动,重新流入线圈,形成闭合的对流路线,从而使油箱中的油温升高。对于自冷式变压器来说,一般上层油温比平均油温高20%左右。 4 ) 当热油碰到箱壁或油管壁时,将部分热量传给它们,使油温下降而箱壁或油管壁温度升高,其热

11、量从壁的内侧传导到外侧(壁的内外侧温差一般不超过 3 K左右),它与周围的介质(空气)也产生温差,借助于对流和辐射作用,将热量散发到空气中。综上所述,将绕组和铁心损耗所产生的热量散发到变压器外面的空气中,要经过许多部分,热流每通过一个部分均要产生温差,而温差的大小与损耗和介质的物理特性有关。变压器的温升计算,就是要计算各部分的温差和温升,即绕组对油的温差、绕组对空气的平均温升、油对空气的平均温升及顶层油温升。而铁心对油的温差和铁心对空气的平均温升计算,详见铁心计算 SB1007.1。 版次日期签字 旧底图总号 底图总号 日期 签字 油 浸 电 力 变 压 器温 升 计 算共 页第 页3921.

12、2 温升限值1.2.1 连续额定容量下的正常温升限值1) 变压器分接范围在5% 以内,且额定容量不超过2 500 kVA的变压器,负载损耗和温升限值的保证仅指主分接。温升试验选在主分接上进行。2) 变压器有一个分接范围超过 5% 或额定容量大于2 500 kVA的变压器,在与每个分接相应的分接容量、分接电压和分接电流下,不同分接的负载损耗是不同的,有时空载损耗也不同(即在分接范围内采用了变磁通调压方式)。温升限值应适用于每个分接,温升型式试验应在最大电流分接上进行(另有规定除外)。在独立绕组变压器中,最大电流一般是最大负载损耗分接。3) 在带分接的自耦变压器中,温升试验时,应根据分接的布置来选

13、择分接。4) 对于多绕组变压器,当一个绕组的额定容量等于其他绕组额定容量之和时,温升试验要求所有的绕组同时带各自的容量值。如果情况不是这样,应规定一个或多个特定的负载组合进行温升试验。 5) 在具有同心式线圈排列的变压器中,两个或多个独立线圈上下排列且容量及尺寸都相同时,绕组温升读数的平均值应不超过绕组温升限值;如果容量(或)尺寸不相同时,则应按协议进行评估。 6) 油浸式变压器在连续额定容量稳态下的正常温升限值规定如表7.1: 表7.1 温升限值表 名 称温 升 限 值(K) 顶层油温升 油不与大气直接接触的变压器60 油与大气直接接触的变压器55 绕组平均温升 (用电阻法测量)65 铁心、

14、绕组外部的电气连接线或油箱中的结构件通常不超过 801.2.2 在特殊使用条件下对温升修正的要求1.2.2.1 正常使用条件 a. 油浸变压器的正常环境温度和冷却介质温度应符合下列条件: 最高气温 + 40; 最热月平均温度 + 30; 最高年平均温度 + 20; 最低气温 25 (适用于户外式变压器); 最低气温 5 (适用于户内式变压器); 水冷却入口处的冷却水最高温度 + 25。b. 海拔 海拔不超过 1 000 m。1.2.2.2 安装场所的特殊环境温度下对温升的修正 a油浸空气冷却式变压器:安装场所的温度条件,当最热月平均温度超过 + 30;或最高年平均温度超过 + 20,则对变压器

15、的温升限值应按超过部分的数值减少,并应修约到最接近温度的整数值。b. 油浸水冷式变压器:当冷却水温度超过 + 25时,则对变压器的温升限值应按冷却水温超过限值部分而减少,并应修约到最接近温度的整数值。 版次日期签字 旧底图总号 底图总号 日期 签字 油 浸 电 力 变 压 器温 升 计 算共 页第 页3931.2.2.3 安装场所为高海拔时对温升的修正 安装场所海拔高于 1 000 m,而试验场地海拔低于 1 000 m 时,自冷式变压器(AN)绕组平均温升限值应按海拔每增加 400 m 降低 1 K 来计算;风冷式变压器(AF)绕组平均温升限值应按海拔每增加 250 m 降低 1 K 来计算

16、。 试验场地海拔高于 1 000 m,而安装场所海拔却低于 1 000 m 时,温升限值应作相应的增加值进行修正。 因海拔而作的温升修正值,均应修约到最接近的温度的整数。 对于油浸水冷式变压器,其海拔或环境温度对油箱冷却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2 层式绕组的温升计算 2.1 层式绕组的散热面(S q c)计算 层式(圆筒式)绕组,凡绕组内、外径及轴向油道两侧与油直接接触的表面均认为是散热面,与厚纸筒接触的表面不作为散热面,而与1.0 mm薄纸筒接触的表面只算一半散热面,绕组表面有遮盖的物体(如撑条等)应减去遮盖面积或用折算系数修正。层式绕组散热面按下式计算:式中:m z h 铁心柱数; 单相两柱式

17、 m z h = 2, 三相三柱式或五柱式 m z h = 3; K s j 被计算散热面折算系数,它与线圈表面接触的物体有关,一般按下列选取: 瓦楞纸板取 K sj = 0.85,撑条帘取 K sj = 0.8,1.0 mm薄纸筒取 K sj = 0.5, 厚纸筒 K sj = 0;如线圈表面与撑条接触时,K s j 按下式计算: Ksj = 1( Nj bctj / 2Rsj ) R s j 被计算散热面处的线圈半径(mm),见线圈计算(SB1007.2); N j 被计算散热面处与线圈表面直接接触的撑条数, b c t j 被计算散热面处与线圈表面直接接触的撑条宽度(mm); H k j

18、 电抗高度(mm),见线圈计算(SB1007.2)。2.2 层式绕组的热负载(q q c)计算式中:P R 被计算绕组的电阻损耗(W), 当分接范围在5% 以内,且变压器额定容 量不超过2 500 kVA时, 选取主分接时的电阻损耗(W),当分接范围超 过5% ,或变压器额定容量大于2 500 kVA时, 选取最大电流分接时的 电阻损耗(W);按负载损耗计算中公式(6.1)计算; K f % 被计算绕组的附加损耗系数(%),见负载损耗计算(SB1007.6); S q c 被计算绕组的散热面(m2),按公式(7.1)计算。 版次日期签字 旧底图总号 底图总号 日期 签字 油 浸 电 力 变 压

19、 器温 升 计 算共 页第 页3942.3 层式绕组的温差(q c)计算式中:q q c 高压或低压绕组的热负载(W / m2),按公式(7.2)计算; t 被计算线圈的层间绝缘校正温差(K),当c m0.64mm 不予校正; t = 0.002(c m0.64)(m c m s)q q c K (7.4) c m 被计算线圈的层数校正温差(K),当c m0.64mm,按0.64mm计算; c m = 0.002 c m(m c 2 m s)q q c K (7.5) 其中:c m 被计算线圈的相邻的两层间绝缘总厚度,即层绝缘加导线绝缘(mm); m c 被计算线圈的总层数; m s 被计算的

20、线圈与油接触的散热面数。2.4 层式绕组的温升(qc)计算 qc = q c + y 63 K (7.6)式中:q c 高压或低压绕组的温差(K),按公式(7.3)计算; y 油平均温升(K),按公式(7.46)计算。3 饼式绕组的温升计算 3.1 饼式绕组的散热面(S q b)计算3.1.1 饼式绕组的轴向散热面(S q b z)计算 凡饼式绕组内、外径及轴向油道两侧与油直接接触的表面均认为是轴向散热面,与厚纸筒接触的表面不作为散热面,而与1.0 mm 薄纸筒接触的表面只算一半散热面,绕组表面有遮盖的物体(如撑条等)应减去遮盖面积或用折算系数修正。饼式绕组内、外径及轴向油道两侧的轴向散热面按

21、下式计算:式中:m z h 铁心柱数; 单相两柱式 m z h = 2, 三相三柱式或五柱式 m z h = 3; K s j 被计算散热面折算系数,它与线圈表面接触的物体有关,一般按下列选取: 瓦楞纸板取 K sj = 0.85,撑条帘取 K sj = 0.8,1.0 mm薄纸筒取 K sj = 0.5, 厚纸筒 K sj = 0;如线圈表面与撑条接触时,K s j 按下式计算: Ksj = 1( Nj bctj / 2Rsj ) R s j 被计算轴向散热面处的线圈半径(mm),见线圈计算(SB1007.2); N j 被计算轴向散热面处与线圈表面直接接触的撑条数; b c t j 被计算

22、轴向散热面处与线圈表面直接接触的撑条宽度(mm); n j 被计算绕组的有轴向散热面的线圈段数; B t j 被计算绕组的线饼中绝缘导线宽度(mm)。 版次日期签字 旧底图总号 底图总号 日期 签字 油 浸 电 力 变 压 器温 升 计 算共 页第 页3953.1.2 饼式绕组的横向散热面(S q b h)计算饼式绕组,当横向油道2mm 的线饼上下两侧均认为是散热面,当横向油道1.5mm的较小油道或纸圈处的线饼上下两侧不作为散热面,对垫块处,应减去垫块遮盖面积。饼式绕组横向油道2mm的线饼横向散热面按下式计算:式中:m z h 铁心柱数; 单相两柱式 m z h = 2, 三相三柱式或五柱式

23、m z h = 3; R p 被计算绕组的线饼平均半径(mm),见线圈计算(SB1007.2); N d k 被计算绕组的线饼中横向油道垫块数; b d k 被计算绕组的线饼中横向油道垫块宽度(mm); m 被计算绕组的线饼中沿辐向导线根数; A t 被计算绕组的线饼中绝缘导线厚度(mm); n d 被计算绕组的横向油道2mm 的油道数。3.2 饼式绕组的热负载(q q b)计算式中:P R 被计算绕组的电阻损耗(W), 当分接范围在5% 以内,且变压器额定容 量不超过2 500 kVA时, 选取主分接时的电阻损耗(W), 当分接范围超 过5% ,或变压器额定容量大于2 500 kVA时, 选

24、取最大电流分接时的 电阻损耗(W);按负载损耗计算中公式(6.1)计算; K f % 被计算绕组的附加损耗系数(%),按负载损耗计算中公式(6.3)计算; S q b z 被计算绕组的轴向散热面(m2),按公式(7.7)计算; S q b h 被计算绕组的横向散热面(m2),按公式(7.8)计算; t 被计算绕组的导线绝缘校正系数,当 At1.75a 时,取 t = 1.0, 当 At1.75 a 时,取t = At / 1.75 a ;其中:At 被计算绕组的绝缘导线厚度(mm),如组合或换位导线指组合或换位后的 绝缘导线厚度; a 被计算绕组的裸导线厚度(mm),如组合或换位导线为:a =

25、 Att t 被计算绕组的导线绝缘(两边)厚度(mm)。3.3 饼式绕组的温差(q b)计算3.3.1 高功能饼式绕组的温差(q g)计算高功能饼式绕组,是以轴向油道为主,少数横向油道为辅的散热方式,故高功能饼式绕组的温差计算方法与层式绕组温差计算相似。式中:q qb 高功能饼式高压或低压绕组的热负载(W / m2);按公式(7.9)计算。 版次日期签字 旧底图总号 底图总号 日期 签字 油 浸 电 力 变 压 器温 升 计 算共 页第 页3963.3.2 普通饼式绕组的温差(q b)计算 普通饼式绕组是以横向油道为主,轴向油道为辅的散热方式,其绕组的温差计算与冷却方式有关。另外,电压110k

26、V级的自冷或风冷式变压器,绕组中放有挡油隔板5个,分成4个油区(外进外出);电压220kV级的自冷或风冷式变压器,绕组中放有挡油隔板9个,分成8个油区(外出外进)。当放有挡油隔板时,其绕组的温差要比无挡油隔板小5K10K左右。普通饼式绕组的温差按下式计算:式中:q q b 被计算绕组的热负载(W / m2),按公式(7.9)计算; 被计算绕组的绝缘校正温差(K),按下式计算: = 0.00305(t0.45)q q b K (7.14)其中:t 被计算绕组的导线间绝缘厚度(mm),一般 t = A ta 当线饼有附加绝缘时,应考虑其附加绝缘包不紧,t 按表7.2 计算: 表 7.2 线段有附加

27、绝缘时导线间绝缘厚度 mm线饼辐向 Bq线饼有附加绝缘时导线绝缘厚度 t图 例BqAta Bq 100Bq = 101150Bq = 151200 h 被计算绕组的线段油道校正温差(K),有挡油隔板的油道温差可不校正; 无挡油隔板的线段油道校正温差,可按下列经验公式计算:其中: t 无挡油隔板的绕组线段油道校正温差的修正值(K),见图7.2曲线; 或按下式计算: B q 被计算绕组的线饼辐向尺寸(mm),有纵向油道时,取油道一侧辐向尺寸; h dy 油道高度 ( mm ) ; q qb 被计算绕组的热负载(W / m2),按公式(7.9)计算。 版次日期签字 旧底图总号 底图总号 日期 签字

28、油 浸 电 力 变 压 器温 升 计 算共 页第 页3973.5 = hdy 2.5 = hdy 10 = hdy 3 = hdy 4 = hdy 2 = hdy 5 = hdy 6 = hdy 7 = hdy 8 = hdy 4.5 = hdy 9 = t (K) Bq (mm) hdy 图7.2 无挡油隔板的绕组线段油道校正温差的修正值(t)曲线3.4 饼式绕组的温升(q b)计算 q b = q b + y 63 K (7.17)式中:q b 被计算绕组的温差(K);高功能饼式绕组用q g , 按公式(7.10)计算; 普通饼式绕组用q b , 按公式(7.11)至公式(7.13)计算;

29、 y 油平均温升(K),按公式(7.4 6)计算,对轴向分裂的变压器,其分裂 的低压绕组位于不同的油温区,位于上部的低压绕组中心周围的油平均温 升约为:ys =(1.3y +y)/ 2 = 1.15y 。 版次日期签字 旧底图总号 底图总号 日期 签字 油 浸 电 力 变 压 器温 升 计 算共 页第 页3984 油温升计算4.1 箱壁几何面积(S b)计算HbLccdcghcHbhghdHzgHzdBcBz45LbBbbdbgLbRbBbHbRbLzLbBba ) 桶式平顶油箱b ) 钟罩式梯形顶油箱图7.3 油箱结构示意图式中:Hb 油箱内壁高度(mm),见图7.3 ; Hzg 油箱高压侧

30、直线高度(mm),见图7.3 , Hzg = Hbhghc ; Hzd 油箱低压侧直线高度(mm),见图7.3 , Hzd = Hbhdhc ; Lb 油箱内壁长度(mm),见图7.3 ; Bb 油箱内壁宽度(mm),见图7.3 ; Bz 油箱盖直线宽度(mm),见图7.3, Bz = Bbcgcd ; Rb 油箱内壁圆角半径或箱内壁半径(mm),如长方形油箱取Rb =0,见图7.3 ; hc 油箱下节槽内壁高度(mm),见图7.3 ; Lc 油箱下节槽内壁长度(mm),见图7.3 ; Bc 油箱下节槽内壁宽度(mm),见图7.3 ; bg 、bd 油箱壁高压侧及低压侧拐角处尺寸(mm),见图

31、7.3 ; cg 、cd 、hg 、hd 油箱盖高压侧及低压侧拐角处宽度及高度(mm),见图7.3 。 版次日期签字 旧底图总号 底图总号 日期 签字 油 浸 电 力 变 压 器温 升 计 算共 页第 页3994.2 箱盖几何面积(S g)计算式中符号代表意义同公式(7.22)及公式(7.23)。4.3 油箱有效散热面(S yx)计算4.3.1 平滑油箱有效散热面(S yx)计算容量30 kVA的小型变压器,常采用平滑油箱结构,油箱上无散热装置,但当平滑油箱散热面不够时,常焊有散热片。平滑油箱有效散热面(S yx)按下式计算: S yx = K g S g + (S b S pzg )+ K p(S p + S pzg) m2 (7.22)式中:Kg 箱盖有效散热系数,一般取 Kg = 0.75 ,当箱盖不与油接触时,Kg = 0 ; Kp 散热片有效散热系数,一般取 Kp = 0.45 , Sg 箱盖几何面积(m2),按公式(7.20)计算 ; Sb 箱壁几何面积(m2),按公式(7.18)计算 ; Spzg 散热片在箱壁上遮盖面积(m2),按下式计算 : S pzg = 0.7510 6 m p C p m h p m2 (7.2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 > 成人教育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