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新能源汽车专利战略研究(法学硕士学位论文).doc

上传人:文库蛋蛋多 文档编号:2991276 上传时间:2023-03-07 格式:DOC 页数:43 大小:14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国新能源汽车专利战略研究(法学硕士学位论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我国新能源汽车专利战略研究(法学硕士学位论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我国新能源汽车专利战略研究(法学硕士学位论文).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3页
我国新能源汽车专利战略研究(法学硕士学位论文).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3页
我国新能源汽车专利战略研究(法学硕士学位论文).doc_第5页
第5页 / 共4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我国新能源汽车专利战略研究(法学硕士学位论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国新能源汽车专利战略研究(法学硕士学位论文).doc(4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学校代号 学 号 分 类 号 密 级 工程硕士学位论文我国新能源汽车专利战略研究学位申请人姓名 xx 培 养 单 位 XX学院 导师姓名及职称 xx 学 科 专 业 研 究 方 向 论文提交日期 2015年02月18日 xx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的 成果作品。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 作者签名:日期: 年 月 日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

2、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留并向国家有 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XX大学可以 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 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本学位论文属于保密 ,在 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2不保密。 (请在以上相应方框内打。)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导师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摘 要 新能源汽车产业是为了解决传统的燃油动力汽车所带来的诸多弊端:燃油成本较高、污染环境、燃油供应危机等弊端而使用其他替代性能源的新型动力汽车。主要包括了燃气动力汽车、混合动力汽车、电动汽车以及太阳能汽

3、车等类型。新能源汽车具有能耗低、污染少的特点,适合我国目前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及生态环境的基本状况。但目前新能源汽车还存在着造价高、功率以及续航里程低等缺点,需要未来的技术进一步完善。因此如何激励该产业的相关企业进行创新就是摆在国家和行业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而专利制度就是激励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一个重要机制。专利并不是简单的申请和授予,而应当让企业站在战略的高度,对于专利的申请、实施、保护等环境进行系统的规划和有计划地进行,这就是本文所研究的专利战略问题。树立科学的专利战略对于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以及技术的进步和产品的推广普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也是一个亟待研究的课题。基于此,本研究以我

4、国新能源汽车专利战略的现状、问题以及完善为中心,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第一,专利战略的一般理论,具体包括了专利战略的概念、特点、具体内容以及层次等内容。第二,新能源汽车专利战略的政策和法律根据,为新能源汽车专利战略的实施找到了法律依据以及政策根据。第三,我国新能源汽车专利战略的现状与问题,对该产业专利战略的现状进行了系统考察,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该产业专业传略所存在的不足。第四,从宏观的政府层面和微观的企业层面探讨了新能源汽车产业专利战略的完善对策。本研究的进行有利于对我国新能源汽车专利战略的优化提供可行的指导思想和基本方案。关键词:电新能源汽车; 专利战略; 现状; 完善;ABSTRACT

5、New energy vehicles industry is to solve the drawbacks of the traditional fuel vehicles are: higher fuel costs,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the fuel supply crisis disadvantages such as new cars and use other alternative energy sources.Mainly includes the gas vehicles, hybrid vehicles, electric cars and

6、 solar car type.New energy vehicles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low energy consumption, less pollution, is suitable for the needs of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in our country at present and the basic situation of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But the present new energy cars, there are high cost, lo

7、w power and range, need technology to further improve in the future.So how to motivate the industry related enterprise innovation is an important problem facing the country and industry.The patent system is an important incentive enterprise technical innovation mechanism.Patent is not a simple appli

8、cation and grant, and shall make enterprises stand at the height of strategy, the patent application, implementation and protection of the environment systematically planned and carried out in a planned way, this is what this article studies the patent strategy.Sets up the science the patent strateg

9、y for the sustained and healthy development of the new energy automotive industry and the progress of technology and products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the popularization, is also an urgent need of research subject.Based on this, this research to our country new energy automobile patent strategy a

10、nd improving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problems as the center, the concrete content includes the following several aspects:First, the general theory of patent strategy, including the concept of patent strategy, the characteristics, specific content and level, etc.Second, new energy vehicles accordin

11、g to the policy and law, patent strategy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new energy vehicles patent strategy according to found the legal basis and policy.Third, Chinas new energy vehicles of patent strategy, current situation and problems on the systematic investigation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in

12、dustrial patent strategy, on the basis of the analysis of the industry, there exists the shortage of the professional profile.Fourth, from the government level of macro and micro enterprise level probes into the new energy automotive industry countermeasures for perfecting the patent strategy.The be

13、nefit of the present study the optimization of new energy vehicles in China patent strategy to provide feasible guiding ideology and basic solution.KEY WORD:Electrical energy vehicles; Patent analysis; SWOT analysis; Development countermeasures目 录摘 要III1、绪论11.1研究背景11.2.研究的目的和意义2 1.2.1研究目的2 1.2.2研究意义

14、21.3国内外研究现状21.4研究方法4 1.4.1比较分析的方法4 1.4.2法经济学分析的方法4 1.4.3实证分析的方法4 1.3.4价值分析的方法42.专利战略概述52.1专利战略的内涵52.2专利战略的特点6 2.2.1保密性6 2.2.2目的性6 2.2.3风险性6 2.2.4法律性6 2.2.5综合性7 2.2.6地域性与时间性72.3 专利战略的基本内容7 2.3.1专利创造战略7 2.3.2专利保护战略8 2.3.3专利管理战略9 2.3.4专利利用战略10 2.3.5专利人才战略122.4专利战略主要层次12 2.4.1国家专利战略13 2.4.2区域专利战略13 2.4.

15、3行业专利战略13 2.4.4企业专利战略143.我国新能源汽车专利战略的现状与问题考察153.1新能源汽车概述15 3.1.1电动汽车16 3.1.2压缩天然气和液化石油气汽车16 3.1.3甲醇、氢气及太阳能汽车163.2我国新能源汽车专利战略的政策法律根据17 3.2.1我国新能源汽车专利战略的法律根据17 3.2.2我国新能源汽车专利战略的政策根据193.3 我国新能源汽车专利战略的基本现状19 3.3.1新能源汽车专利创造战略的现状19 3.3.2 我国新能源汽车专利实施战略的现状20 3.3.3我国新能源汽车专利管理战略现状21 3.3.4我国新能源汽车专利保护战略现状213.4能

16、源汽车专利战略存在的问题22 3.4.1相关企业缺乏正确的专利观念及战略眼光22 3.4.2国家重视对于新能源汽车财政支持但缺乏专利战略引导22 3.4.3专利技术的领域过于集中且技术含量有限23 3.4.4 专利战略的配套措施流于形式244.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专利战略的完善路径244.1 宏观政府层面完善新能源汽车专利战略的路径24 4.1.1提高全社会对新能源专利技术的认同意识24 4.1.2多层次培养专利人才25 4.1.3强化专利战略实施的政策导向26 4.1.4建立新能源汽车领域专利保护与自律机制274.2微观企业层面完善新能源汽车专利战略的路径27 4.2.1建立立体化的专利申请战

17、略27 4.2.2建立灵活的专利使用战略29 4.2.3建立有针对性的专利防御战略30结论32参考文献33致 谢351.绪论1.1研究背景进入21世纪,我国汽车市场快速发展,汽车工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对拉动经济增长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随着汽车保有量增加,能源和环保压力也日益加大。2010年n月,国家环境保护部发布的5中国机动车污染防治年报(2010年度),首次公布了我国机动车污染物排放情况。2009年监测结果显示:我国机动车保有量接近1.7亿辆,其中汽车6209.4万辆,摩托车9453.1万辆,全国机动车排放污染物5143.3万吨,其中一氧化碳(CO)4

18、018.8万吨,碳氢化合物(HC)482.2万吨,氮氧化物583.3万吨,颗粒物59.0万吨。机动车尾气排放已成为我国大中城市空气污染的主要来源,而汽车是机动车污染物总量的主要贡献者,其排放的CO和HC超过70%,NOx和PM超过90%。同时,民盟中央副主席、清华大学汽车工程系主任欧阳明高指出,虽然目前我国人均汽车拥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但其年耗油量却已接近全国成品油总量的60%,按目前的增长速度和油耗水平,我国汽车保有量到2020年将超过1.5亿辆,年耗油将突破2.5亿吨,这将成为我国能源供应不能承受之重。因此,在这严峻的形势下,必须及时调整汽车产业发展方向,加快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的

19、研发和产业化,以缓解我国对能源短缺和环境保护的压力。放眼世界,我们不难发现,环保和能源压力同样是世界性的问题,发展新能源汽车尤其是电动汽车也是全球各个国家共同的选择。因此,作为一个新兴产业,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电动汽车都处于蓬勃发展阶段,而从目前各国主要的研究领域来看,日本在混合动力汽车方面的技术最为先进;欧美等国在燃料电池电动汽车技术领域占有明显优势,并在纯电动汽车技术领域也有较多研究。相比之下,我国在纯电动汽车技术领域的研究虽比较早,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混合动力汽车和燃料电池电动汽车技术与国外还有较大差距。同时,为了在这新一轮的技术革命中抢占先机,各主要汽车强国都为本国的电动汽车产

20、业制定了长远发展规划,出台了鼓励发展的相关产业政策,并不惜投入大量经费进行科研支持,世界范围内电动汽车产业的竞争程度也由此愈演愈烈。反观国内,我国在电动车产业政策制定方面起步比较晚,虽然近年来我国政府、相关产业和企业相继制定了以法律法规、指导政策、研发创新和应用体系为主,财政税收和知识产权保护等其他措施相配合的发展对策,但与欧美日等国相比,仍有较大的改进空间,我国电动汽车产业发展仍面临较大的压力。1.2.研究的目的和意义1.2.1研究目的 本研究的目的在于为我国新能源汽车企业技术专利获得利益的最大化,探索出一条可行的路径,从而使我国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重视专利的价值,合理利用专利,从而使得专利技术

21、发挥出最大的价值。1.2.2研究意义本研究的意义在于:第一,分析我国新能源汽车专利战略的法律和政策根据,从而说明新能源汽车专利战略的对于推动该产业发展的重要意义。第二,揭示我国目前新能源汽车产业专利战略实施的现状和成就,从而展现新能源汽车专利技术发展的重要前景。第三,通过考察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专利战略实施的不住,从而揭示出努力的方向。第四,提出该产业专利战略的完善路径,为我国新能源汽车专利战略的完善提供可行的方案,从而彰显本研究的现实价值。1.3国内外研究现状“专利战略”一词可能由于其具有商业秘密的性质,并未在国际上广泛应用,在美国也仅散见于少数书刊上而无具体内容,法律界可能连此名词都未听说过

22、。这里引证的多来自日文书刊。如日本特许厅将专利战略看作是企业战略的构成之一,是为了在企业竞争中保持自己的优势。日立制作所将其描述为:“根据企业方针进行的战略性专利活动,从战略上进行攻击和防卫,充分发挥专利的各种作用”。日本的经济学教授斋藤优定义为:“专利战略就是如何有目的地有效地利用专利制度的方针。”综上所述,可归纳为:所谓专利战略,就是从本单位的发展出发,运用专利这一武器,在技术竞争和市场竞争中谋求最佳经济效益,并能保持自己技术优势的谋略。当前是以技术竞争为中心的时代,最重要的是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而不是规模的大小和资本的多少。实践表明,当时的小企业或个体户的王安公司、索尼、松下电器等等,现

23、在都已成为举世闻名的大企业了。技术竞争就是抢先开发、抢先获取新技术利用新技术的竞争。而只有取得了该技术的专利权才能判定你拥有该技术的所有权,你才能自由地加以充分利用,这是决定技术竞争胜负的唯一手段,所以技术竞争必然导致专利战,这是出现专利战的根本原因。此外,专利战的实质是争夺市场之战,即争夺生产、销售和使用该专利产品的独占权之战,争夺经济利益之战。形势变化引起竞争内容的变化,因而专利权的争夺战正在成为国际经济、科技、贸易领域中的一个重大问题。根据现有资料与案例的综合分析,专利战略的主要特点可归纳为以下几点:第一,保密性。除专利说明书必须按时公开外,专利人员对有关专利申请等事务都要保密,此乃一条

24、纪律。那么,在专利战争中所策划的战略战术,不言而喻,则更属企业的重要机密了。迄今所看到的案例,都是事后根据已公开的事实所作出的分析与推断。第二,内外有别。对于本国的企业和发明人,为了促进本国的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一般各国都能严格依法办事。而对于他国的企业资本或产品的输入多从有利于本国的经济发展考虑,其政策向本国的企业倾斜。第三,综合性。仅凭专利战略是不能在市场竞争中取胜的,还要与企业经营的其他战略综合运用才能取得最佳效果,如准确选定开发目标,重视质量与成本的降低等等。就国内外的研究成果而言,企业的专利战略大概包括了以下方面的内容:第一,企业引进专利的策略和规划这是指从企业的发展状况和科研水平出

25、发,依据企业的实际需要和可能,及其产品的专利预测和分析,确定企业应引进专利技术的策略,对引进技术作出全面规划和部署这有利于技术的统一规划,避免低水平引进和重复引进。 第二,企业专利开发的策略和计划对企业的专利开发项目做出规划,翩定策略它包括两方面:一是在企业有较高水平的领域或某个产品上制定出独立开发专利技术的规划;二是在企业引进技术的基础上,进行二次开发的计划这有利于把科研与专利引进与开发结合起来,避免低水平的重复研究。第三,专利网的规划。即对有市场前景的科技开发成果根据市场预测,做出组织申请专利的规划逐步建立专利网包括申请中国专利和申请外国专利建立国内外市场的保护冈(4)专利实施的规划和措施

26、。有了上述三个方面的规划,更重要的是还要对专利产品的生产经营做出相应的规划,同时对专利技术的输出许可做出有利于国家的安捧,切实组织实施。1.4研究方法1.4.1比较分析的方法 通过借鉴国外新能源汽车专利的基本模式、框架等内容,并将之与我国新能源汽车专利进行比较,试图揭示出二者的共性和差异,并发现造成差异的内在之处。明确我国借鉴国外相应制度的方向和侧重点。1.4.2法经济学分析的方法 即对相应的制度进行成本效益的分析,试图构建在法经济学上能够获得最优效益的制度构建。1.4.3实证分析的方法 对我国新能源汽车专利战略的现状进行进行考察,明确新能源汽车专利所取得成效,以及不足。1.3.4价值分析的方

27、法 以法律价值为模板,对相关制度进行价值评析,明确制度的价值取向以及应然选择,使得我国外部董事法律责任的构建在法律价值之间实现平衡。2.专利战略概述2.1专利战略的内涵我国当下对专利战略进行整体性研究的文字较为少见,一般学者习惯于在“国家专利战略”、“区域专利战略”或者“企业专利战略”的名目下进行论述。当然,也有一些学者对专利战略的内涵进行了界定,代表性观点主要有三种:(1)认为专利战略是权利人利用知识产权而取得竞争优势的策略和一系列措施。(2)认为专利战略是运用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为充分地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获得和保持竞争优势并遏制竞争对手,谋求最佳经济效益而进行的整体性筹划和采取的一系列的策

28、略与手段。(3)认为专利战略是战略制定主体通过加快推进与己相关的知识产权各项工作,促进自身总体目标实现的总体谋划。上述观点均不无道理,皆从一定的侧面揭示了专利战略的内在本质:彰显其“质的规定性”是一种整体性谋划、是一种策略和手段;标示其“量的规定性”是运用知识产权制度、推进与己相关的知识产权工作;揭示其“功能价值”在于促进自身总体目标、取得竞争优势、谋求最佳经济效益。但是也应该看到,上述三维解读均停留在静态层面和实务层面,忽视了专利战略所必须具备的另外三个维度,即:从动态层面看,专利战略是战略规划、战略执行和战略评估组成的活性系统;从理论层面看,专利战略是揭示专利制度在社会经济、文化和政治诸元

29、素中运行规律的范畴;从与其他私权比较的层面看,之所以会出现专利战略的概念却没有所谓“所有权战略”、“著作权战略”,还在于专利制度关系到社会的整体利益,专利制度有利于促进技术的创新和传播,是一种不可不可替代的创新激励机制,专利制度从本质上体现了个体利益与社会利益平衡的理念,因而需要从战略的角度进行分析。境外学者讨论专利战略时,一般存在三种不同的含义:第一种情形是将专利战略作为专利政策的组成部分考量,亦即在分析专利政策的原则、原理和运作时涉足专利战略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IP Strategy与IP Policy具有共同的分析范式;第二种情形是讨论企业、行业的专利策略时使用IP Strategy一

30、词,此时的专利战略实际上等同于具体的策略或者谋略;第三种情形是对专利总体谋划和具体策略的统称,日本学者在讨论“专利立国国策”时使用该种语境的情形较多。由此可见,专利战略一词虽在不少境外学者的作品中频繁出现,但是并没有固定的范畴界定。不过,从境外学者的分析中还是可以发现,专利战略与公共政策、专利策略和专利总体谋划之间的密切联系。换言之,专利战略被认为是专利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战略主体为实现自身发展目标而采取的策略或谋划。基于以上的分析,本文认为,专利战略是社会经济主体为了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赢得市场竞争、获得最佳经济效益,通过计划、组织和控制等一系列战略手段发挥出专利的最佳效能,保护自身的

31、专利权不受侵犯的一系列理念、方法和策略的总和。2.2专利战略的特点2.2.1保密性企业专利战略与在企业经营战略直接相关,实际上也是企业整体发展战略的组成部分。企业专利战略的实施涉及到企业经济和科技情报分析、市场预测、新产品动向以及经营者在某一阶段的经营战略意图,如果被竞争对手所掌握,将对自己造成极为不利的影响。因此,企业亨利战略中这些带有商业秘密性质的内容宜加以保密,企业专利战略也因此具有保密性的特性。2.2.2目的性专利战略是关于企业专利经营长远发展的纲要,是企业适应未来环境变化具有革新性质的对策。它不是为了维护企业的现状,而是为了创造企业的未来;它不是研究企业专利经营活力的表象,而是研究其

32、本质,研究专利经营中的主要矛盾,论述企业专利工作的大方向、基本发展趋势以及未来的主要目标。2.2.3风险性专利战略是确定未来企业竞争行动的,而未来企业的外部环境是变化的,具有很大的随机生,其内部环境一般都属于高技术领域的风险企业,具有高收益和高失败率的风险性。由于决蠢对象的复杂性和面对的问题常常是突发性的、难以预料的,再加上它涉及的是企业的前途,企业能否把握未来内外环境的变化,以作出重大的战略决策,使其具有风险性。2.2.4法律性专利战略所依托的基础是专利法律制度。受专利法制约的专利制度,在专利战略中起着箨足轻重的作用,它为专利技术竞争提供了可靠的法律保护,它是制定专利战略具体措施的行旮准则,

33、是用于维护专利权的有力武器。这就使专利战略显示出鲜明的法律性特点。2.2.5综合性企业专利战略属于企业经营发展战略的一部分,其目标的实施与企业其他战略往往是相互交错的,单独运用难以达到令人满意的效果,而要与企业经营的其他战略综合运用才能取得最佳效果。不过整体上的非独立性并不排除企业专利战略的相对独立性,因为企业专利战略具有其自身发展规律。2.2.6地域性与时间性这一特点是由专利权的地域性、时间性所决定的。以地域性而论,企业在制定实施专利战略时,应考虑专利权的权利产生地,这一点对于企业实施国际专利战略、开拓国际市场极为重要。就时间性而论,与某一专利战略相应的专利权期限届满或者因故提前终止,相关的

34、专利战略就应及时调整。2.3 专利战略的基本内容2.3.1专利创造战略专利创造战略是专利战略的基石和前提,也是专利战略的目的和结果。其战略目标在于:促进企业、大学和研究机构的专利创造,建立有利于专利产生的环境,促使研发成果尽可能地转化为专利、技术秘密等专利形式,同时注重在教育方面大力培养富有创新性的人才。专利创造战略的基本内容包括:2.3.1.1自主创新战略专利创造是自主创新成果的法律表现形式,推进自主创新因而也成为专利创造战略的最基本组成部分。其要旨在于:(1)原始创新战略。原始创新要解决研发风险问题,因此除了通常的融资渠道之外,风险投资的引入十分必要。国家应当采取措施尽快解决当前风险投资行

35、业的制度性瓶颈,企业也要通过多种途径规避原始创新风险。(2)合作创新战略。合作创新鼓励大学、研究机构与企业开展合作研究;倡导改革当前军民分割的科技体制,促进科技要素在军民之间的双向流动和转移,形成融合创新体系。(3)集成创新战略。集成创新是不同技术之间通过排列组合进而形成的创新,其基本的战略思路是打破单一技术之间的各自为政,实现技术联盟。(4)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战略。创新主体应以战略的思维利用专利文献和技术扩散成果,在“买进技术”的同时注重技术的消化和再创新,渐进打造拥有自主专利的技术和品牌。(5)传统资源创新战略。本民族、本地区的传统文化和传统知识是开展知识创新的源头活水,也是自主创新的重要

36、依托。运用战略手段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推陈出新,是具有浓郁文化底蕴民族开展自主创新的重要途径。2.3.1.2权利归属战略专利创造战略是以战略眼光划定专利权利归属的战略,由此必须在权利归属规则上进行调整和改进。当前的主要工作有:(1)职务发明制度的完善。职务发明数量占整个发明数量的比例是衡量专利质量和市场化水平的重要指标。与发达国家相比,目前我国企业职务发明比例过低,需要进一步改革职务发明创造的制度设计,同时完善对发明人的奖励制度。(2)完善大学、科研机构科研成果的专利归属政策。(3)完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投资资助项目等政府计划项目形成的专利权利归属。2.3.1.3专利激励战略专利激励战略是

37、指采取战略措施和战略规划,运用专利评价系统激励研究人员和其他成员为战略主体创造更多、更有实效的创新成果,并促成这些成果的专利权利化。专利激励战略的主要措施有:(1)建立有利于专利创造的绩效评价体系,例如将专利作为评价大学、企业、科研机构以及个人工作绩效的指标;(2)改革战略主体的研发体制,提高科技资源投入的专利产出效率;(3)在专利的获取上提供支持和便利,如国家和企业为专利申请提供专项经费支持等。2.3.2专利保护战略专利保护战略就是建立与我国国情相适应的专利保护制度,以激励专利的创造并保障专利的流转和运用。专利保护战略的目标在于建立、健全专利保护的法律体系和执法机制,公正和有效地维护企业、行

38、业的个体利益,实现社会利益和国家利益的最大化。专利保护战略包括两个层次的含义:一个层次的保护战略是国家、区域在制定、执行专利法律、法规时的战略措施和谋划;另一层次的保护战略是企业、行业和中介组织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时的战略措施和谋划。下面对此分别述及。国家和区域的专利保护战略之重心,在于制定适合本国、本区域实际情况的专利保护范围和保护措施,确立合理的保护水平,并且能够通过国家行政权力和司法权力有效执行既定规则、方案和策略。例如我国当前国家专利保护战略的基本内容,就可以归纳为法律规定保护战略、诉讼保护战略、执法保护战略、和权利侵犯防范保护战略以及跨国保护战略等五个方面。其中,法律规定保护战略在本质

39、上确立专利权的具体内容和侵犯专利权的构成要件及民事责任;诉讼保护战略、执法保护战略和防范的核心在于完善执法机制,建构合乎现有政体和实情的执法系统;跨国保护战略是指在坚守国际社会公认的最低保护标准的同时,策略性地表达自己的立场,为本国优势专利资源的保护提供国际法依据。企业、行业和中介组织的专利保护战略之意义,在于战略主体依据既定规则,策略性地选择维权手段和途径。例如企业专利保护战略运用至纠纷处理中,就有三种情形:(1)企业专利诉讼战略。企业可以以自己依法享有的专利权为请求权根据,起诉对方侵犯了自己的专利权,并通过赢得诉讼的方式,使得对方无权再使用相应的技术,从而赢得竞争中的主导地位。(2)遭受经

40、济损失后的救济战略。当企业的专利权遭受他人的侵犯,应当及时固定相关证据并准确核算经济损失,以恢复企业的经济利益。(3)被指控侵犯他人专利权后的应对策略。当企业由于使用的某项及时被其他企业指控为专利侵权时,应当随机应变地采取多种策略。首先应对自己所使用的技术和所控侵犯的专利技术之间进行比较,选择合适的应诉策略,如找出两种技术的差异,证明确不属于同一种技术。积极与原告方争取调解以及和解,使自身尽量免陷于不利的地位。2.3.3专利管理战略专利管理战略的特点在于相关企业事先对于专利资源进行计划、组织和预测,从而使得企业的专利资源发挥出最大的效益。依据不同的标准,可对专利管理战略进行不同的划分:从具体内

41、容上看,包括发明管理战略、实用新型管理战略;从管理形式上看,包括行政管理战略、第三部门管理战略和企业管理战略等。本文以后一种分类为顺序进行阐述。2.3.3.1专利行政管理战略专利行政管理不同于行政保护,它不是在侵权行为发生后的执法与救济,而是通过行政权力审查、确认和授予私权利主体以专利权利,通过提供文献检索、政策扶持等手段为权利人实现其专利利益提供服务。基于此,专利行政管理战略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是:(1)行政管理机构设置的战略考量。也就是说,一个国家基于本土资源和国际经验,对于由哪些机构实施专利管理活动必须有战略的考虑。(2)专利审查战略。特别是根据专利战略的规律性和计划性,在效益和公正价值取

42、向之间作出战略选择。随着新技术的发展,还必须策略性考虑由此带来的影响,积极利用网络技术搭建网络审查平台,总体性谋划新技术的审查标准,推进本国的技术进步。(3)专利预警战略。政府职能部门应牵头对新技术、新材料的发展趋势进行调查、分析和研究,对可能发生的专利争端及其法律后果、诉讼对策等向关联企业发出预报。(4)专利公共服务战略。通过搭建政府公共服务平台,为企业、大学、科研机构及其他社会公众提供全面、快捷、便利的专利公共服务。例如,构建政府专利信息平台,提供高效的专利、商标信息检索服务、促进专利文献的利用以及科学数据的共享。(5)对企业、行业、中介组织专利管理的导引战略。特别是要处理好市场调节与政府

43、干预的关系,在帮助企业开展专利管理和引导行业、中介组织良性发展发面提供服务和助力。(6)海关专利管理战略。通过适宜的边境专利管理措施,促进对外贸易的发展。2.3.3.2专利第三部门管理战略“第三部门”这一概念首先由列维特等人于1973年提出,目前学术界关于“第三部门”的定义并没有完全达成共识,大多认同“第三部门”是除政府部门和企业以外的不以营利为目的的一切志愿团体、社会组织或民间协会等向社会提供服务的组织。专利第三部门包括专利行业协会和集体管理组织等。实施专利第三部门管理战略就是要充分发挥“第三部门”的管理优势,通过制定行业专利管理准则和行业战略,协助权利人实现行业联盟和制定行业标准;通过集体

44、管理,缓解权利人实现专利利益的负担和压力。2.3.3.3专利企业管理战略在管理理论上,一般意义的管理活动还包括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社会中介组织在专利利用过程中管理活动,其基本目标是提高上述机构的专利管理水平,实现专利制度的产学研相结合,提高科学技术的生产转化效率和效益。2.3.4专利实施战略技术创新不仅仅包括技术研发,而是一个从研发到生产应用、营销的系统化过程,而专利的申请、实施以及保护也贯穿于这一过程的始终。而无论是专利的申请还是专利保护,最终都是以专利的实施为目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专利实施战略是所有专利战略的核心。其主要内容如下所示:2.3.4.1专利利用政策配套战略政府应当制定有利于专

45、利利用的政策,包括促进技术转化的财政政策、税收政策、金融政策、产业政策、政府采购政策等,在专利利用方面进一步提升政府的政策导向与实际拉动作用,促进本国专利的产业化利用。例如,倡导在政府机构、教育机构等部门、在大型体育和文娱活动中使用国货,为本土企业有竞争力的产品提供发展机遇。2.3.4.2专利资源分享战略企业要充分利用已有专利文献和过期专利,充分分享已有的人类知识资源和智力成果。政府要在企业利用专利过程中提供便捷的检索途径,帮助企业合理利用各种免费知识资源,提升企业竞争力,减少研发成本和风险。中介组织、行业也应组建联盟,避免重复研究,提高已有专利资源的利用效率。2.3.4.3专利市场战略包括采取合理的营销手段,实现专利技术实施的产学研结合,实现技术效益向市场效益的成功转化,让技术创新成为推动企业发展壮大的内资啊驱动力。通过对于技术市场和技术交易管理体制进行优化,为专利的利用与产业化创造高效、通畅的信息平台。2.3.4.4专利转让和许可战略战略主体应克服对“以技术换市场”失败论的片面观念,对非核心技术领域的技术难题,利用技术发展本身的周期、国际市场的导向以及专利保护的时间性等特点,通过技术引进或合作加以解决,但应避免重复引进。战略主体要认真分析和消化吸收引进的技术成果,预测技术发展的趋向,对于那些构成专利法上“现有技术”的已公开的技术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 > 成人教育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