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工论文谈濉溪县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理工论文谈濉溪县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doc(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谈濉溪县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 谈濉溪县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是小柯论文网通过网络搜集,并由本站工作人员整理后发布的,谈濉溪县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是篇质量较高的学术论文,供本站访问者学习和学术交流参考之用,不可用于其他商业目的,谈濉溪县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的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因网络整理,有些文章作者不详,敬请谅解,如需转摘,请注明出处小柯论文网,如果此论文无法满足您的论文要求,您可以申请本站帮您代写论文,以下是正文。 摘要 总结了濉溪县农作物秸秆利用的途径和存在的问题,并就进一步推进濉溪县秸秆的综合利用提出相应对策。关键词 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问题;对策;安徽濉溪中图分类号 S3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
2、号 1007-5739(2008)22-0215-01濉溪县是农业大县,每年小麦种植面积10万公顷,大豆5.33万公顷,玉米4万公顷,各种作物秸秆产量80万吨。因此,开发利用秸秆资源,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之一。1濉溪县农作物秸秆利用途径1.1秸秆还田农作物秸秆还田是补充和平衡土壤养分,改良土壤的有效方法,是优质高产田建设的基本措施之一。目前,濉溪县秸秆还田方法包括:秸秆覆盖或粉碎直接还田;秸秆堆沤还田;秸秆养畜,过腹还田;利用催腐剂快速腐熟秸秆还田。1.2秸秆饲料用秸秆养畜,实现过腹还田,是一种综合效益较高的生产模式,既解决了养畜的饲料问题,促进了农村畜牧业的发展;又实现了秸秆的间接还田,
3、促进生态良性发展。目前,濉溪县秸秆饲料的主要生产方式包括:直接粉碎饲喂;青储饲料机械化;秸秆微生物发酵;秸秆氨化。1.3秸秆能源生物质是仅次于煤炭、石油、天然气的第4大能源,在世界能源总消费量中占14%。濉溪县秸秆作能源的利用方式主要是秸秆气化、沼气和秸秆发电。1.4秸秆基质秸秆用作食用菌基料是一项与食品有关的技术。目前利用秸秆生产平菇、香菇、金针菇、鸡腿菇等技术已较为成熟,正逐步得到推广。2存在的问题2.1加强秸秆综合利用技术推广力度目前秸秆综合利用科技含量较低,一些关键性技术难题尚未突破,要提高秸秆综合利用对农民的吸引力,当务之急就是大力推广秸秆综合利用机械,加强秸秆综合利用的技术创新。2
4、.2监督、管理和综合利用的协调统一还有待加强农作物秸秆的综合利用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涉及的部门多、学科多、层次多,需要科研、推广和管理各相关部门之间密切配合,必须采取经济、行政等各种手段,以“堵”和“疏”相结合的方法加以落实,以提高秸秆综合利用率。2.3没有形成产业化经营格局秸秆资源的综合利用还没有得到深入普及,各方面工作还有待进一步引导。秸秆的综合利用是农业生产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各级政府和农业主管部门应引导农民以科技为依托、市场为导向,探讨新的运行机制,走产业化经营道路,把资源优势转化为市场优势。2.4群众对秸秆综合利用的认识不足秸秆资源综合利用的实施者是广大农民群众,要让他们真正理解
5、治理工作的意义和秸秆综合利用能给他们带来的切身利益。一方面需要利用各种新闻媒体,大力宣传秸秆综合利用的意义;另一方面,需要加强技术培训,安排专业技术人员下乡宣传、指导,逐步把秸秆综合利用转变为农民群众的自觉行动。2.5秸秆综合利用的市场还有待开发秸秆的综合利用是农业生产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秸秆的工厂化处理为秸秆的合理利用提供了新途径,各级政府应引导农民以科技为依托、市场为导向,实现秸秆产业化经营。3推进秸秆综合利用的对策3.1提高认识秸秆综合利用是关系到农民增收、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等多方面的一件大事。各级政府应当加强引导和扶持,抓点带面,梯度推进,树起一批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典型和样板,让农民看
6、到效益,得到实惠,主动参与进来。3.2政府重视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是一项社会生态效益高、涉及面广的系统工程,各级政府要加强对秸秆综合利用工作的重视和支持,在注重调查研究和宣传引导的前提下,因地制宜地加大对各项技术的推广支持力度。3.3加强服务体系建设农机和农口部门要加强联系与协调,建立农机与农艺相配套的种植模式,建立秸秆饲料与畜牧养殖业相结合的互补产业结构。3.4推广秸秆综合利用新技术重点引导发展保护性耕作秸秆覆盖免耕、秸秆粉碎还田、秸秆青贮、秸秆颗粒饲料和压块饲料加工、秸秆气化、秸秆栽培食用菌、秸秆有机肥加工、秸秆工业品加工等秸秆综合利用技术。3.5培育秸秆加工企业目前已初步形成了玉米秸秆、小
7、麦秸秆综合利用体系,但濉溪县秸秆龙头企业还很少,加工转化秸秆的能力还不高,必须下大气力加快发展。其他参考文献Baker, Sheridan. The Practical Stylist. 6th ed. New York: Harper & Row, 1985.Flesch, Rudolf. The Art of Plain Talk. New York: Harper & Brothers, 1946.Gowers, Ernest. The Complete Plain Words. London: Penguin Books, 1987.Snell-Hornby, Mary. Transl
8、ation Studies: An Integrated Approach.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1987.Hu, Zhuanglin. 胡壮麟, 语言学教程 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Jespersen, Otto. The Philosophy of Grammar. London: Routledge, 1951.Leech, Geoffrey, and Jan Svartvik. A Communicative Grammar of English. London: Longman, 1974.Li, Qingxue, and Peng
9、 Jianwu. 李庆学、彭建武, 英汉翻译理论与技巧 M. 北京: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2009.Lian, Shuneng. 连淑能, 英汉对比研究 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3.Ma, Huijuan, and Miao Ju. 马会娟、苗菊,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选读 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9.Newmark, Peter. 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 London: Pergmon P, 1981.Quirk, Randolph, et al. A Grammar of Contemporary English. Lond
10、on: Longman, 1973.Wang, Li. 王力, 中国语法理论 M. 济南: 山东教育出版社, 1984.Xu, Jianping. 许建平, 英汉互译实践与技巧 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Yan, Qigang. 严启刚, 英语翻译教程 M. 天津: 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1.Zandvoort, R. W. A Handbook of English Grammar. London: Longmans, 1957.Zhong, Shukong. 钟述孔, 英汉翻译手册 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83.Zhou, Zhipei. 周志培, 汉英对比与翻译中的转换 M. 上海: 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