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者素质提升调研报告(总结).doc

上传人:仙人指路1688 文档编号:2993410 上传时间:2023-03-07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劳动者素质提升调研报告(总结).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劳动者素质提升调研报告(总结).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劳动者素质提升调研报告(总结).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劳动者素质提升调研报告(总结).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劳动者素质提升调研报告(总结).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劳动者素质提升调研报告(总结).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劳动者素质提升调研报告(总结).doc(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2012年总结、计划类)劳动者素质提升调研报告根据市政协 年工作计划,今年10月,由市政协社会法制和民族宗教委牵头组织部分政协委员和相关部门领导组成调研组,对我市农村劳动者素质状况进行专题调研。调研组先后到 、 两县的部分村、组、户和学校、医院进行实地调研,详细了解了我市农村特别是农村少数民族生产、生活、就医、就学、就业等情况。市教育局、卫生局、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科技局、民宗局、体育局等部门和各县(区)政协上报了相关情况,调研组根据收集到的资料和数据对我市农村劳动者素质情况进行了认真的分析和总结。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一、我市农村劳动者素质基本现状农村劳动者素质是指乡村人口中年龄在16岁以上

2、、经常参加集体经济组织(包括乡镇企业、事业单位)和家庭副业劳务的劳动者参与社会生产、从事社会劳动的素质,主要包括:身体素质、文化素养、思想素质、科技知识、参与市场能力、职业技能等。截止 年末,我市人口总数258.7万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数153.92万人,占总人口的59.5%。农村人口有181.09万人,占总人口数的70%。有劳动就业者156.77万人,其中农村就业人员123.44万人,劳动力占农村家庭常住人口的69.5%。其中:从事第一产业的劳动力占91.84%,从事第二产业的劳动力占1.55%,从事第三产业的劳动力占6.61%;男劳动力占53.91%,16-45岁的劳动力占73.13%,

3、45岁以上的劳动力占26.87%。改革开放以来,在党的民族政策的指引下,我市广大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实力大幅度提升,绝大部分农民解决了温饱,少数农民开始向小康生活迈进,贫困面大幅下降,呈现出经济发展、民族团结、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的良好局面。尤其是农村医疗卫生、教育、科技、体育事业得以迅速发展,促进了我市农村劳动者素质的不断提高。当前,我市农村劳动者素质主要呈现以下几个特点:(一)身体素质不断提高,但与发达地区相比还有差距。近年来,我市婴儿死亡率、人口死亡率不断下降,平均预期寿命不断提高。1990年,我市人口死亡率为8.4,到 年我市人口死亡率下降至6.35,比1990年下降了2.

4、05个千分点,比全国死亡率(全国为6.93)平均水平还略低; 年,我市婴儿死亡率为12.40,五岁以下儿童死亡率15.49。从人口平均预期寿命上看,1982年我市乡村地区平均预期寿命约为59.64 岁(其中男性59.32 岁、女性为60.76 岁),到 年我市乡村地区平均预期寿命年已提高到64.55岁(其中男性为63.80 岁、女性为65.44 岁),但仍然低于全国和全省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婴儿死亡率,人口死亡率和平均预期寿命变动的趋势表明:在我市社会经济发展、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及城乡医疗卫生条件普遍改善的情况下,农村劳动者的身体素质状况有了很大提高。但是,与全国、全省相比,我市农村劳动者的身体素

5、质仍然较低,特别是在婴儿死亡率和平均身高、耐力、力量等方面与发达地区相比,存在很大差距。(二)文化素质有所提高,但文化层次仍然较低。改革开放以来,我市农村劳动者的文化素质较以往有了很大的提高。一是教育事业发展迅速。建国初期,我市教育事业基础十分薄弱,1950年,仅有师范学校1所,学生55人,普通中学9所,学生915人,小学300所,学生25340人,平均每万人口中只有中学(含师范)生10人,小学生261人。到 年,已经有各级各类学校1985所,其中有大专院校2所,中专4所,职业高中10所,技工学校1所,普通中学135所,小学833所,幼儿园103所,各类成人文化技术学校875所,涵盖了从学前教

6、育到成人教育各个层面,教育事业取得巨大进步,为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创造了有利条件。二是文化素质大幅度提高。解放初期,我市“直过区”和内地县不少地方特别是各少数民族聚居区还处于刻木结绳记事的原始状态。建国60余年来,我市农村地区劳动者受教育程度普遍提高,截止 年,在6及6岁以上人口中,受过教育的占85.6%。到 年,全市基本实现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青壮年文盲率下降到2.6%,农村劳动者文化素质得到大幅度提高。三是文化层次相对较低。农村劳动者受教育水平在不断提高,但与发达地区比,文化层次还是较低。具体表现为在农村受过教育的劳动者中,初中和初中下文化程度的比例较高,而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比例较低。如在农

7、村劳动力中,不识字或识字很少的占11.90%,小学到初中文化程度的占81.55%,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只占6.55%。而且,在许多少数民族中,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男性人口比率高于女性。从总体上看,我市农村劳动力的文化层次偏低,懂技术、善管理、会经营的人才很少,与加快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要求相差甚远,远不能适应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三)科技知识得到普及,但科技素质仍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随着“科技兴农”战略的实施,各民族对科学技术的重要性有了进一步的认识,科技知识在农村中得到了普及,但在一些地方科技素质、科学素养仍处在一个很低的水平。 年 省公众科学素养调查与研究结果表明, 省公众具备基本科学素

8、养的比例为0.89(每一千人中有8.9人具有科学素养),其中农村公众为0.67,城市公众为1.89,而我市农村的科学素养平均只有0.51%,明显低于全省的平均水平。由于科技素质低下,相当一部分农民只具有传统农业的经验和技能,只能从事简单的传统农业耕作,他们对新知识、新技术、新成果、新信息反应迟钝,缺乏接纳、消化、吸收能力,以至于许多先进的农业技术成果和机械设备无法得到推广和应用。严重影响了农业科学生产水平的提高,进而也影响了农业科技的进步。如:个别地方的农民,对基本的农时节令都缺乏认识,不能适时栽种,管理也十分“粗放”,种植收获十分微薄;有的缺乏科学的饲养方法,一些农户一年消耗大量粮食,结果只

9、育肥12头猪过年;又如,孟连糖厂,由于蔗农缺乏科学种植的知识,导致甘蔗品种退化,早、中、晚熟比例失调,种植及管理粗放,造成甘蔗产量低。致使年可榨糖40万吨的糖厂,实际年工业入榨量只有2025万吨,仅此一项,农民每年就减收20003000万元。(四)经济意识有所增强,但参与市场的能力较差。改革开放三十余年以来,广大农民的经济意识不断增强,收入不断提高, 年,我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954元,较2000年提高了1837元。但是农民的经济收入主要还是集中在第一产业上,在我市农村住户家庭经营纯收入的1992.06元中,第一产业收入占农民收入的比重达到95.26%,第二、第三产业收入在家庭经营纯收入中只

10、占4.74%。而在第三产业中,又主要从事交通、运输、批零贸易、饮食等劳动密集型,附加值低的产业。有少数农民缺乏最基本的经营理念,对家庭生产,生活无计划。在一些边远贫困地方,一户农家无耕牛、无家禽、无能够自给自足的菜园地的状况并不少见。总体上看,农村劳动者市场意识不强,参与市场的能力仍较差。二、制约我市农村农村劳动者素质提升的因素造成我市少数民族劳动者整体素质不高的原因比较复杂,既有历史的因素,也有现实的原因,既受农村劳动者主观因素的影响,也受现实客观条件的制约。总体上可概括为以下几点:(一)受历史原因和生存环境的阻碍。我市很多农村地区是 “直过区”,是上世纪五十年代为解决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民族

11、如何共同进入社会主义社会而对思普边疆少数民族聚居地方采取的一种特殊的过渡方式。“直过”即不进行土地改革,以“团结、生产、进步”为长期的工作方针,使其直接、逐步地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解放 余年来,在党的民族政策指引下,在历届党委、政府的领导下,“直过区”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特别是在“十五”、“十一五”期间,实施了安居工程,异地搬迁、整村推进、劳务输出等政策,加快了“直过区”经济社会发展步伐。但是,与内地和发达地区相比,“直过区”经济社会总体发展还很落后。我市“直过区”很大部分地处高寒、贫瘠的山区、深山区、半山区,自然条件落后,交通、信息闭塞,教育、卫生、科技落后,社会发育不足,人民生活水平低下,对

12、绝大多数“直过区”人民而言,小康离他们仍然非常遥远。特别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直过区”与内地的差距越拉越大,对“直过区”人口素质的提高形成了阻碍。(二)受传统风俗和卫生条件的影响。一是早婚早育和高生育率造成负面影响。农村中,特别是一些少数民族中早婚早育现象普遍存在,而其中拉祜族、彝族、佤族、哈尼族多胎率又高于全国和全省的水平。形成经济更加贫困, 卫生条件愈差,生育子女越多,人口素质愈低的恶性循环。二是近亲婚配现象较多。我市一些农村少数民族地区,跨地区、跨区域及与其他民族通婚较少,近亲结婚现象较为突出。这些婚姻习俗对人口素质亦造成了较大的影响,不仅损害了他们的身心健康, 还大大影响了他们学习科学

13、文化知识的热情,阻碍了人口素质的提高。三是农村地区医疗卫生条件较为落后。由于卫生经费投入不足、乡村医生水平较低,劳动者人均占有医疗卫生经费也相对较低,对农村地区劳动者医疗条件的改善和人口健康存量的增加产生一系列不利的影响。(三)受教育体制和教育方式的制约。农村劳动者对提高自身素质有迫切的要求,但目前农村教育体制和农业科技的供求状态,使农村劳动者无法有效提高自身科技素质,难以完成自身人力资本的积累。从整个农村教育体系来看,农村“三教”(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处于分割或残缺的状况,与农村劳动者直接相关的农村职业教育脱离农村实际,忽视技能的培养,因此农村各类技术人员尤其是中、初级技术人才奇缺

14、,大量留在农村的中小学毕业生由于在校期间受学制和教学大纲等因素的限制,几乎没有学过农业生产知识和技术,成了新一代有文化、无技术的“科盲”、“农盲”,吸收和运用科学技术的能力很弱。“升学无希望,打工无出路,回乡无技术,致富无门路”是农村学生普遍面临的困境,而真正能为农村服务的成人教育又面临诸多问题。(四)受农业科学技术服务不足的局限。目前,我市大部分农村地区农民都认识到新技术在科学种田方面的重要作用,但是农村科技人才缺乏、服务方式落后。一是技术装备和服务手段落后。农业科技服务所必需的培训设施、实验仪器、检测设备等残缺不全,农业技术推广服务手段陈旧落后。二是农业科技人员知识更新慢。由于经费不足,农

15、业科技人员很少有机会到高等农业院校接受业务培训和外出考察,对新知识、新成果、新技术、新品种缺乏了解,农业科技知识得不到及时更新。三是农业科技人员素质不够。从事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少、素质低、年龄偏大、知识老化,服务缺乏综合性,对许多新学科、交叉学科和边缘学科的知识更是缺乏了解,因而难以适应市场经济时期农业经济发展的需要。三、促进我市农村劳动者素质提高的建议劳动者素质的提高,是一项长期、艰巨、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到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等诸多方面。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的重点是加快农村地区,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逐步完善民族内部结构,改变农村落后的传统习俗观念,通过抓好实用技术培训,思想道德教育和

16、普及现代科学技术知识,增强自我发展能力。(一)加强领导,制定更加切合实际的政策。一是根据 广大农村特别是“直过区”民族处在全省生产力水平最低、经济社会发展速度最缓慢、人民群众最贫困、人口素质最低的现状,建议市委、市政府加强分类指导,在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把“直过区”作为一个特殊的区域,在编制“十二五”规划时,将其经济社会发展问题作为一个重要部分,制定完善 民族“直过区”摆脱贫困五年建设专项规划,实行长期、特殊的有效帮助和扶持。二是各有关部门要切实做好 市委办公室、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民族工作促进民族团结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科学发展的决定主要任务分解的通知(普办通 58号

17、)所要求的各项工作任务,确保决定各项任务的圆满完成,促进农村劳动者,特别是少数民族劳动者素质的提高。三是做好督促检查工作。建立和完善相关的政策措施的督促落实机制,加强对任务分解落实情况的督促检查,确保有关政策措施落实到位。(二)加强民族文化建设,振奋农村劳动者的民族自信心。 是一个多民族的边疆地区,每一个民族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和不同的社会结构,体现了文化的多元化,但“天下一统、华夷一家”是各民族共同的认识。各民族共同相处、相互依存、相互交流、同心协力,一起创造了灿烂的 文化。 文化最本质、最显著的特点就是民族团结的兄弟情,心向祖国的向心力,脱贫致富的凝聚力和维护统一的爱国心。应

18、当加强对各少数民族历史文化的研究,挖掘整理和出版各类文化产品,弘扬我市各少数民族特色文化,振奋民族精神,提高少数民族劳动者的自信心,推动我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三)加强农村公共事业建设,提高农村劳动者身体素质。一是优先发展以交通、通讯为主的信息流基础设施,改变交通闭塞、信息闭塞的现状,打破封闭,促进开放,改变落后的思想。二是加强基本农田建设、中低产田地改造,搞好配套水利设施建设,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增加农村劳动者收入,改变农村经济、社会落后的状况。三是加强农村地区人居环境基础设施建设,通过村寨规划、庭院绿化、美化等方式,努力改善他们的生产生活环境。把民族文化设施建设和旅游观光结合起来,促

19、进外来文化和民族文化的融合,增进健康文明的民族文化交流。四是加快农村地区卫生事业的发展。加大农村医疗经费投入,贯彻落实好国家新农村医疗合作政策, 解决群众医疗费用困难的问题。大力提倡少生优生,鼓励民族通婚,杜绝近亲结婚,积极实施好出生缺陷人口干预工程,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服务机构和医疗卫生、妇幼保健机构配合。五是实施农村体育文化工程,力争在“十二五”期间所有乡镇、所有的行政村实现“一中心三场”,即一个文化活动中心、一块标准篮球场、一块陀螺场、一块门球场,提高农村人口的整体素质。(四)加强农村科教工作,提高农村劳动者科学文化素质。一是健全完善结合实际的农村教育工作评价体系,完善民族教育工作。扩大农

20、村学前教育工作,提高学前教育覆盖率,巩固和提升“普九”成果;加强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继续实施“两免一补”政策,逐步增加补助金额,设立“农村贫困”学生助学金,加大对贫困学生的补助力度。在民族地区实行“双语”教学,制定边远地区教师优惠政策。进一步探索、完善“走出去、请进来”的办学路子,主动与省内外有关院校联合,创办“ 少数民族学生班”。二是建立和完善农民教育培训工程,制定相关政策、制度和措施,将农民工培训工作作为农村工作的一项重要工程,并使之常态化、制度化、科学化。根据我市农村地区各民族发展进程的差异,因地、因材进行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主要内容是:时事政治、农村政策、市场规律、法规,农村科学技术以及市场需要的实用技术;三是抓好提高各民族科学素质的基础性工作。建立健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适应需求的农村科学教育、宣传和培训体系。深入开展科技特派员送科技进村入户工作,实施科教兴村计划,开展农村科技、科普示范活动。加强农村科技伍建设,提高基层农业科技人员素质,大力培养乡土人才,制定鼓励科技人员到农村一线工作的优惠政策。四是改变农村信息基础设施条件,包括通讯、电力等,为农村信息化发展提供支持。同时要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个人和实体运用信息化成果,扩大农村族劳动者的信息源,使“信福工程”早日造福少数民族劳动者。个人总结,年度总结,学习计划,报告尽在:待添加的隐藏文字内容3480307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 > 成人教育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