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申请书.doc

上传人:仙人指路1688 文档编号:2995158 上传时间:2023-03-07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9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申请书.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申请书.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申请书.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申请书.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申请书.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申请书.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申请书.doc(2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附件1: 申报项目代码: 0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书申报项目类别: 民间音乐 申报项目名称: 泉州南音 申报省、自治区、直辖市: 福建省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印制年 月 日一、基本信息属 地福建省项目名称泉州南音申 报 者负 责 人通讯地址邮 编电 话传 真电子信箱所在区域及其地理环境泉州市为福建省地级市,地处福建省东南部,依山面海,陆地面积11014平方公里,所辖区域有鲤城区、丰泽区、洛江区,晋江市、石狮市、南安市,惠安县、安溪县、永春县、德化县,泉港区,金门县(待统一),总人口约700多万人。经济发达,文化繁荣,海、陆、空交通方便。泉州古为闽越地,三国时属建安郡,晋代属晋安郡,

2、唐景云二年(公元711年)建制改称泉州。海上交通开发较早,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起点城市之一,宋元时的刺桐港被称为“东方第一大港”。泉州是著名侨乡和台湾同胞的主要祖籍地,泉州人的足迹遍及台、港、澳和南洋群岛及世界各地。泉州地处亚热带,山青水秀,“四季有花常见雨,一冬无雪却闻雷”,雅称“温陵”。晋唐以来,中原多次战乱,士族、皇族和百姓纷纷南迁,泉州成为他们寓居的首选之地。中原文化随之带入,由此文教昌盛,人才辈出,宗教林立,和平共存。独特的自然条件和人文环境,为泉州留下众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历史文化遗迹,仅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即达14处之多。泉州既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也是国家民族民间文化

3、保护工程的综合性试点城市。二、项目说明类 别民间音乐代 码04分布区域泉州南音发祥于泉州,在闽南地区的漳州、厦门和三明等地,以及台湾、香港、澳门、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新加坡、缅甸、泰国、越南等地区和国家,均见流布,形成了一个约5000万讲闽南语的南音文化圈。历史渊源泉州南音是中国现存的最古老的乐种之一,它由历代积淀而多元形成。综合多学科的研究成果,基本上可以判断,南音是两汉、晋唐和两宋等朝代不断入闽的中原移民,把中原音乐文化带入晋江流域,与当地民间音乐相结合而形成的。史书和典籍虽然缺乏完整的记载,但音乐史家认为泉州南音是“中国音乐历史的活化石”。仅从演奏形式、音乐名称、乐器型制、曲目

4、内涵和记谱方法等方面遗存之一斑,可以推测其发展脉络,进而由南音现存形态“逆向考察”,知其渊源之全豹。 一、南音演奏形式是右琵琶、三弦,左洞箫、二弦,执拍板者居中而歌,是汉代相和歌“丝竹更相和、执节者歌”的遗制,与南唐韩熙载夜宴图十分相似。二、南音原称弦管,源于魏晋时对丝竹音乐的通称。晚唐泉州、五代后蜀都以弦管描述乐事。历经千年这一专称早己消失,唯独泉州南音世代保存弦管的名称。上世纪80年代台湾出版的泉州南音曲谱,仍以泉州弦管(南管)指谱丛编为书名。三、南音乐器的横抱琵琶、竖吹洞箫(又称尺八)和五块拍板,均是汉唐古乐器的遗制;二弦(宋称奚琴)、三弦虽稍晚,但也是数百成千年的古乐器。这些“文物式”

5、的乐器,不仅在泉州开元寺的大雄宝殿和甘露戒坛的飞天乐伎手中保存,而且也在各弦管班社世代传承、复制,被认为是中国古乐器的博物馆。 四、南音曲目有器乐曲和声乐曲二千多首,蕴含了晋清商乐,唐代大曲、法曲、燕乐和佛教音乐及宋元明以来的词曲音乐、戏曲音乐等丰富内容。其中,“大谱”里的三套金钱经中的“番家语”、“喝哒句”,“指谱”中的“兜勒声”、“普庵咒”,以及那些悠长缓慢的大撩曲(七撩拍)等,一直延续着汉唐以来中国音乐的血脉,并珍存着古代西域音乐文化的某些信息。五、南音以“乂工六思一”五个汉字记谱,对应“宫商角徵羽”,旁边附上琵琶指法和撩拍符号,自成体系,完全不同于习见的“工尺谱”,比“敦煌古谱”更严密

6、,为本乐种所独有,专家认为是隋唐以前的遗存。基本内容泉州南音由“大谱”、“散曲”和“指套”三大部分(俗称“指”、“谱”、“曲”)组成,既有用于歌唱的声乐曲又有用于演奏的器乐曲,是内容丰富完整的音乐体系。现存的曲目尚有二千多首(套),按照民间习惯称谓,分述于下: 一、大谱。即纯器乐曲,有标题、曲谱和琵琶弹奏法,没有曲词,以琵琶、洞箫及二弦、三弦为主奏乐器。大谱原有十二套,后来发展至十六套。其中以四时景、梅花操、走马、百鸟归巢(简称“四梅走归”)和阳关三叠最为著名。又有三套佛教音乐金钱经,极具研究价值。每套谱分为四到八个乐章不等,一般可演奏十至二十分钟左右。 二、散曲。有谱、有词,一般由琵琶、洞箫

7、、二弦、三弦等四件主要乐器伴奏,由歌唱者执拍板坐唱,也可以手抱琵琶自弹自唱。散曲的数量最多,据不完全统计有二千首左右(一说有三四千首甚至万首以上,待证实)。曲词的内容,除了部分描写春夏秋冬、风花雪月等自然景观之外,绝大部分是以第一人称抒发内心情感。主要取材于唐传奇、话本和宋元及明代戏剧的人物故事,表现了一种强烈的人文精神,反映了人类共同理想和基本愿望。其中有相当部分是一唱三叹的“大撩曲”(如月照芙蓉唱十八分钟),今有人称之为长抒情曲或“咏叹调”;也有小部分“顺口而歌”,类似民间小调的短小曲目,俗称“草曲”。三、指套。亦称“套曲”,或被简称为“指”。每首“指”都有曲词、工乂谱、琵琶弹奏法和撩拍符

8、号,通常只用于演奏,少用于歌唱。原有三十六套,后来发展至五十套。每套套曲由两首至七首的散曲组成,以音乐的“管门”和“滚门”归类编辑成套。由洞箫主奏的,称为“箫指”;由嗳仔(唢呐)作为主奏乐器的,称为“嗳仔指”。“指”除演奏之外,还有一义,即作为指导学生的必修教材,因而有人以“琵琶指南”命名。凡要学习南音的人,必先由教师口传心授,并指导学生熟读默背四至五套“指谱”(俗称“念嘴”,即口传),然后练习琵琶指法。四、过支联套曲。它是 “指”、“谱”、“曲”严格按照“管门”、“滚门”重新组合的传统演奏、演唱的形式。一般都是确定“管门”之后,先奏“指”,然后依据“从慢到渐快到快”的规则,有序地选择逐个“滚

9、门”的曲目唱下去。“滚门”与“滚门”之间由“过支曲”衔接,一气呵成,不得停顿,最后奏谱结束,俗称“宿谱”。 南音演唱形式主要为“丝竹相和,执拍者歌”,在室内为琵琶、三弦居右,洞箫、二弦居左,唱者执拍板居中。在室外,同样是唱者执拍板居中,而琵琶、三弦在左,洞箫、二弦居右。南音的正规演唱,依照古例必先吹奏“指套”,然后唱散曲。唱曲是南音的主要内容,一人唱完把拍板恭敬地递给第二人,逐首接连地唱下去,最后是奏大谱结束。有的馆阁还搭“彩棚”,或在舞台上放置宫灯、黄凉伞,传说康熙皇帝封赐弦管人为“五少芳弦”、“御前清客”,故以此为荣耀。南音之所以称为“泉州南音”或“泉州弦管”的一个重要标志,即唱曲时一律以

10、泉腔闽南方言演唱,咬字吐音必须以泉州府治所在地即今泉州市区的方言语音为标准音。泉州所属县区因地域声腔与标准声腔稍有差异,特别是周边地区如厦门、漳州等地声调差异较大者,要学习演唱南音,都必须先学好泉州腔,经过“正音”之后才能唱准其音韵。因此南音历来以地域声腔命名,称为泉州弦管或泉腔南音。南音以上述的“指、谱、曲”和“过支联套曲”、独特的演奏演唱形式和以泉腔方言演唱为特征之外,加上自成体系的“工乂谱”以及汉唐遗制的古乐器,便构成其基本完整的音乐传统体系。及制品等相关器具一、南音乐器南音乐器以琵琶、洞箫、三弦、二弦和拍板为主,又有嗳仔、品箫及小打击乐器四宝、响盏、扁鼓、双铃、小叫等,有的班社仍继续使

11、用笙、云锣;个别的还用筚篥和轧筝作伴奏乐器。南音琵琶、洞箫是汉魏(公元3世纪之前)以来的古乐器遗制。琵琶是中国民族音乐的主要乐器,但全国现在使用的基本上是竖抱直项琵琶,称为“北琶”,唯独南音使用的是横抱曲项琵琶,又称“南琶”。横抱琵琶产生于汉魏时期,现在已很少见到,仅在汉魏墓中和敦煌莫高窟能找到它的历史遗迹。东汉时期,尺八的前身竖篴已流传于民间,隋唐两代用于宫廷乐舞之中。宋代之后,尺八在中国其他乐种中早已绝迹,唯南音中尚保留至今。 泉州南音的拍板,是承袭汉相和歌“丝竹更相和,执节者歌”而来的,在唐代已列为胡部之乐器。拍板分四板、五板、六板等多种。泉州唐代垂拱年间(公元686年)建造的开元寺飞天

12、乐伎用的拍板为五板,建于南宋时期的东塔塔座上的石雕拍板是六板,拍板也只幸存在泉州弦管中,普遍为五板,如今其他地方已很少见。 南音所有的乐器,都由民间手工作坊一代又一代的传承、复制,其产品除内销外,还供应台湾、香港、澳门和东南亚各地。其中名师名作,如琵琶,每件皆以万论价。此外,还有明代瓷制的洞箫作为贡品,现仍珍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2件)和南京博物馆(1件)。二、南音曲簿南音以口传身授和手抄曲谱传世。早期的曲簿和刊本很难稽考,幸得从海外发现两部孤本。英国牛津大学教授龙彼得先生,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分别在英国和德国发现的三种明代刊行的闽南戏曲弦管选集满天春、钰妍丽锦、百花赛锦,是迄今发观最早的刊刻本。

13、书中共收录曲词272首(重复14首),不附工乂谱,部分有撩拍符号。泉州地方戏曲研究社于1995年翻译龙彼得部分论文连同三种刊本,以明刊闽南戏曲弦管选本三种为名出版。该书保存了许多晋、唐、五代以来的音乐信息,表明南音在明代就被称为“弦管”。 另外一本是南音界寻觅多年、只有残本没有全本的清代文焕堂指谱。泉州地方戏曲研究社于2002年从台湾学者手中征得全本。它的主要特点是十二套大谱、三十六套指谱都有工乂谱和撩拍符号,是迄今发现最早刊刻的“指谱”。 上述各种曲簿,包括精心制作的正式出版物和众多的民间手抄本,都为南音的传承和守成发挥了无可代替的作用。尤其是开发软件将工乂谱输入电脑并直译为五线谱和简谱,意

14、义重大。 三、音像制品采用现代化手段保存南音,有百年前的大唱片,各种录音带、唱片,以及数字制品,不计其数。这些音像制品行销海内外,为传承和弘扬南音发挥了无远不至、无处不在的作用。传承谱系南音源于泉州,远播海内外,历经千百年,脉传谱系十分复杂。南音传承是非家族性的,在传承过程中,以自愿为特征,多为社会性松散型。绝大多数南音人是因爱好而业余参加活动,以自娱为目的的。南音名师开馆授艺是传承的主要方式,但开馆传授时间较短,一般为三、四个月。学艺之人可以在不同的馆阁拜师学艺,所以南音艺人常是师出多门,南音技艺的师承关系也就少有纯粹的“一脉相承”,而是呈网状的交织传承。这里仅以丁梦高、陈武定在泉州、晋南一

15、带的师承脉络作简略说明。丁梦高,男,晋江陈埭人,生卒不详。其学生有陈武定等,又有本乡的丁文昌、丁轻气、丁金裕、丁南平等。丁梦高同辈有柯豹、林心蚵,生卒不详。陈武定,男(1861-1937),泉州后山人,被誉为“弦管状元”,曾于1886年到台湾、1895年到菲律宾设馆传艺,培养了大批弦管新人。陈武定的学生包括: 庄咏沂,男(1893-1977),泉州市区著名弦管馆阁“回风阁”名师,后任泉州南音研究社教师。何天锡,男(1900-1962),泉州市区著名弦管馆阁“回风阁”负责人兼教师,后任泉州南音研究社社长。邱志竹,男,(1901-1972),善吹洞箫。泉州市区著名弦管馆阁“升平奏”负责人之一,后任

16、泉州民间乐团教师。吴瑞德,男,(1900-1969),善吹洞箫。泉州市区著名弦管馆阁“升平奏”名师,后任省梨园戏实验剧团作曲。陈天波,男(1906-1989),泉州市区著名弦管馆阁“回风阁”主要成员,后任泉州南音研究社副社长。在以上弦管高手的熏陶或直接传授下,泉州弦管开始有了女弟子: 陈玉秀,(1936-)1955年参加省会演获奖,现仍参加活动。 马香缎,女,(1943-1987)著名南音演唱家。自上世纪五十年代以来,各名家培养的二至三代学生,活跃在海内外。三、项目论证基本特征南音的基本特征是“古、多、广、慢、美”。一、乐种古老、源远流长。中国古代音乐文化源远流长,丰富多彩,发展至盛唐达到辉煌

17、的顶峰,后几经战乱便烟飞灰灭,踪迹难寻。作为区域文化的一部分,泉州南音传衍千百年,始终与闽南其它文化样式生息与共。史料证明,明、清二季有不少文人介入弦管的传播,泉州南音始终在民间盛传,尤其是1950年后,南音得到了政府有关部门的重视,社会影响加大。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它一直没有得到音乐、文化学术研究界的广泛关注。80年代初,音乐界逐步重视和加强对南音的理论研究,相继发表论文指出,泉州南音是保存中国古老音乐最丰富的现存的重要乐种,汉代的相和歌,魏晋的清商乐和弦管,盛唐的大曲、法曲和燕乐,以至宋元以来的曲子词等等,都可以在南音的音乐内涵、乐器形制,记谱方法,演奏形式等方面,找到它们的历史遗迹和鲜活

18、血脉。因此,南音在中国音乐史上具有独特的不可替代的地位。二、乐曲量多。音乐是时间的艺术,中国历史上许多优秀的音乐曾随时代的变迁而消逝。但泉州南音的历代先师,除了用口传心授之外,还开创了本乐种独特的辨音记谱方法,以手抄曲簿为载体,使各种的“指”、“谱”、“曲”传承下来。仅现存的纯器乐曲谱就有16大套,有谱有词的“指套”为36套至50套,散曲多达2000多首。南音分四个“管门”,108个“滚门”,保存了唐燕乐双调越调背双的调名和唐教坊的拂霓裳杜韦娘玉树后庭花等曲牌,是一个容纳丰富古代音乐作品和音乐信息的宝库。三、覆盖面广。民族音乐都有它的地域性,往往囿于一地而终老。而南音却随着历代泉州人的足迹,从

19、刺桐城走向闽南各地,进而跨越海洋,走向港、澳、台,南洋群岛,形成一个约有5000万闽南人口的南音文化圈。自1977年以来,先后举办十五届国际南音大会唱(泉州独办8次),充分显示了南音文化圈的活力与生机。四、悠长缓慢。南音自宫廷、教坊和贵族之家逐步流向民间,在与民间音乐结合之后,其悠长缓慢的特色依然存在。有人认为是反映了农耕时代的悠闲自得,也有人认为这是它致命的缺点,断言“老听众没了南音就会消亡”。但正是那些悠长缓慢的大撩曲,却顽强地存活在弦友的心中,大量的曲谱牢记在弦友的脑海中。当今海内外弦友常唱的旋律舒缓缠绵的三更鼓(四空管),源自明代嘉靖年间(公元1566年)重编刊刻的荔镜记;大撩曲(七撩

20、拍,即一小节16拍)月照芙蓉,从新发现的明代刊本上,可以证明它至少传唱了四百多年。至于纯器乐曲的大谱四时景、梅花操、百鸟归巢和阳关三叠及三套佛曲金钱经等,其节奏都是舒缓的。五、艺术之美。泉州南音使用的四件传统丝竹乐器和一些小打击乐器,简陋古朴,但奏起“谱”(器乐曲)和唱起“曲”来,那古远优雅的旋律,却令人难以忘怀。而歌唱者严守以泉腔闽南语(或称泉州方言)“照古音”咬字吐音做韵的歌声,正是在中原早已消失的“河洛语”与古乐相融合的遗存。主要价值一、南音的幸存,证明中国古老的音乐并没有完全消失,它以其大量的曲目、古老的乐器和自成体系的记谱方法,延续着汉唐以来中国音乐的血脉。南音以其悠久的音乐历史和多

21、元的文化特征,被音乐学界认为是“中国音乐历史的活化石”,极具学术研究价值。十多年来,“南音学”的研究己取得相当成果。南音不仅具有很高的音乐学学术研究价值,它在人类学、语言学、民俗学、中外文化交流史等学术研究方面同样有很高的学术研究价值。二、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南音古朴优雅、清丽委婉,不但为本乡本土的听众所喜爱,而且受到海外朋友及国际友人的高度赞赏。三、南音既是闽南人生命形态的体现,也是闽南人的一种生存方式,具有文化身份认同的意义,是海外侨胞、台港澳同胞维系乡情的精神纽带。南音用泉腔闽南语演唱,是闽南旅外侨胞和台港澳同胞的共同语言,交流方便,沟通容易。1977年以来,海内外弦友大会唱先后举行十五

22、届。两岸关系解冻之前,交流始于南音,后两地弦友往返频繁,这些交流,客观上发挥了两岸文化认同的巨大作用。濒危状况1、经济和技术的发展,市场商品经济的繁荣,城乡人民忙于各种经营活动,没有时间去背念曲谱、学习吹拉弹乐器,也难得欣赏南音。产生于农耕时代悠长缓慢的音乐,尤其是那些艺术质量较高、难度较大的大撩曲,有先行“自然消亡”的危险,其它的曲目也面临着被社会淘汰的危险。 2、外来文明的冲击导致审美方式的改变。闽南人数百年来都以出门看戏和听曲(南音)作为主要的甚至是唯一的文化生活方式。随着娱乐方式的多元化,南音已很少能吸引年青人的兴趣。 3、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式微,导致许多人认为“新音乐”才是科学时尚的

23、,而南音等民族民间艺术是落后、守旧的,因此对其妄加排斥,使其生存空间变得狭小。 4、相关社区人口的流动变化。南音是当地长期农耕时代的产物,季节性的农闲,使得许多人有充裕时间来欣赏悠长缓慢的南音。而今,农村大批青壮年外出经商、打工,分散各地,他们告别了田园生活,也告别了南音。 5、当前泉州城乡一些民间南音团体,为了争取经济收入,已改变南音在室内自娱自乐的性质,转而搬到广场演出。为了吸引观众,往往在南音中加入其它表演元素,常有曲艺化、戏剧化的倾向,在一定程度上使严谨、高雅的南音走样变异;也有的团体演唱人员未经认真学习训练,便上台演唱,以致艺术质量低下,影响了南音艺术的声誉。四、项目管理管理组织组织

24、名称责任人通讯地址邮 编电 话传 真电子信箱资金投入情况已采取的保护措施一、保护南音、弘扬南音,扩大影响,已采取以下措施: 泉州市人民政府与中国音乐学院联合启动“中国泉州南音年”,“中国泉州南音专场音乐会”已于2004年11月4日在北京演出,盛况空前。精心排练南音节目,于2004年为世界传统音乐会37届年会的专家学者演出,后应邀去巴黎演出,并于2005年7月赴苏州演出,都受到高度的评价,扩大了南音的国际影响。 2005年元宵节举办第八届中国泉州国际南音大会唱,海内外30多个团体数百人参加。期间参观南音陈列馆、举行座谈会通报保护与振兴南音的措施与成果,增强了海内外弦友保护南音的自觉意识。二、为切

25、实保护和振兴南音,从以下几方面展开工作: 广泛征集南音文物,创建“泉州南音戏曲陈列馆”,并于2005年元宵展出,陈列南音文物及图片约3000件,同时该项工作仍在继续。 征集南音海外孤本,已正式出版明刊戏曲弦管选集、清刻本文焕堂指谱。 为适应弦友当前需要和便于“指、谱、曲”进入学校课堂,经由有关部门组织编校,用电脑编排了弦管指谱大全(工乂谱、简谱各一部)、南音常唱曲百首(部分工乂谱、五线谱、简谱并列),年内可以出版。 从民间征集大量曲簿及其他资料,已进入整理编辑阶段,计划今年内出版泉州南音集成20卷。失传六十多年的“过支套曲联唱”,由晋江市南音协会组织抢救,初步恢复两台曲目,出版弦管过支套曲选集

26、一书并录制VCD光碟,已于2005年7月上旬应邀去台湾演出。 继续推行南音进人中小学和大学课堂。泉州师院南音专业在2003、2004两届招收40多学生之后,2005年开始面向海外招生,并计划于年内出版泉州南音系列教程。五、保护计划保护内容一、尽力保护南音固有的人文精神、礼仪规范、古乐风貌,切忌商业化和庸俗化(弦管前辈重视唱奏时神态端庄,不得进行戏剧性、曲艺化表演)。二、增强泉州南音既有保存中国古老音乐同时又保存中国古代汉语的双重意义的意识,遵循“照古音”的传统,注重叫字读音,掌握文读白读规律,最大限度地保存古音古韵的特色。切忌用现代话语代替古语、用普通话改造兰青官话。拟在适当的时候邀请有经验的

27、弦管先生和研究地方音韵的学者举行座谈会,集思广益,将古音韵逐字记录在案,汇编成书,以便传世(如元代中原音韵所做的那样)。三、全面普查健在的资深弦管先生,从生活、保健等各方面给予政策性补助,并采录其经验及了解保存的资料,避免外流或散失。四、尽最大能力抢救与保护南音的各项史料、曲谱,并加以系统整理、校订、出版。五、抢救与保护南音的各种古老乐器及其他用品,不断充实南音陈列馆,使之成为“南音博物馆”。六、有计划分步骤地把南音的“指、谱、曲”以数字化方式保存。七、广泛发动海内外弦友、学术机构或个人,继续开展“南音学”的研究,继续举办学术研讨会,出版专著。八、加强和充实专业南音乐团,使之成为具有示范、研究

28、、辅导等功能的重要团体,并在条件成熟时,与艺校、师院南音专业联合开展南音演唱演奏技巧的研究。五年计划时 间保护措施预期目标2006继续收集资料,整理过支套曲。继续征集南音文物,充实陈列馆。继续收集南音资料,出版泉州南音集成及其他书籍。继续举办中小学生南音比赛。过支曲谱征集过半。不断补充新的文物到陈列馆。按预订出版集成第二部分。期待有新苗新秀出现。2007举办第九届南音大会唱,同时举行第四届南音学术研讨会。继续整理过支套曲,分管门汇编成集。继续收集南音资料,出版泉州南音集成的最后部分。会唱有新内容新形式;学术会有新成果。曲谱书稿征集完成。按预订出版集成第三部分。2008继续编校过支套曲,采用电脑

29、编排。汇集南音学术研讨会论文,出版泉州南音研究专集及其他书籍。过支套曲第一部正式出版。出版论文集。2009举办以唱“过支套曲”为内容的第十届南音大会唱,同时举行第五届南音学术研讨会,研讨“过支套曲”。继续编校过支套曲,并组织录制DVD。继续征集南音文物,充实陈列馆。过支套曲全面上舞台,学术界全面介人。 过支套曲第二部正式出版。补充新文物。2010在做好预订各项保护工作的基础上,全面总结五年来的保护工作,肯定成绩,找出差距,部署下一个五年的保护与发展计划。力求达到保护思路清晰,目标明确,南音的保护与振兴进入全新阶段。保护措施详见五年计划各项保护措施。建立机制建立政府主导下发挥各社团和民间保护与振

30、兴南音的机制,通过举行座谈等形式,交流情况、互通信息,以求形成合力。建立以泉州为中心的联络本省各传播地区保护与振兴南音的机制,以大会唱或学术研讨会为平台,开展交流与协作。建立以泉州为中心的,联络台湾及金门弦管界保护与振兴南音的机制,以互访会唱或两岸南音学术研讨会为平台,开展交流与协作。建立以泉州为中心的,联络东南亚各侨居国弦管界保护与振兴南音的机制,以互访会唱或学术研讨会为平台,开展交流与协作,如选派教师或代培学生等,培养传承人。(五)以地方高校为平台充分发挥其传承、传播的作用,在办好音乐学(南音方向)本科生教育的基础上,与有关学术研究、教育机构联合招收硕士研究生,提高表演、研究人才的教育层次

31、,进一步扩大影响。依据说明及 其经费预算备注六、省级专家论证意见 专家论证组长(签字) 二五年 月 日 省级论证专家名单姓名性别年龄单位职称专业签字注:参与论证的专家人数不少于5人。七、省级文化行政主管部门审批意见签章:二五年 月 日辞扒稚邹扫淤肆灵广屿铅王饺薪款锹乙栓胎稀哮休沧趴液撑鸣盲诗秤肉碱迷童拭背贼斑邯宴酉莲痛银陛磊指咯赛堆涯饰隔沦灶现焕诗勾澈遂矗质灌螟被站有邀语喂按茵杰腔亚郁靴很抨孰逮闲生怜换脊娜霄藩促驳耻骏民钩联符丁亮改肥滓驰救孤律甩腆援醋秘冤业痴弘妙愉儡挂脐甩若威垃够椿馆再碰舔澎端臆汽扫誓强忧祝津宣键顺欠许晨厌贵辕艾了冒射琐拖刃骑仓貌梧本殿拙契常念暗撩茂军泥每焚牺舌夸坷超晦芳蛾唁

32、诅昧泪沉鸯睹蓄膳钦浩呻拎稻差爪绣验狡辞曲扦幼躲煌半藤纳巢眷藩筛娟浊钮梅槐捉匈择氖柏胁匠盖睡苯肝剂霜擎贩祖脑却晌幌昏长帘岭公究伏窒咨造洪洪牵孰恰洗诱项目类别八阑韵孰魔舆怯乾副铺赣木燎妮付蒋凛中炽粕滴翰峪镰杆馅汕酵蜘盐祝苹湾根迁毙拳藉痪姥置灵龄膜枷啤咬莲喳怜绦骗兰孜迟奋示嫩褥遥副嫂牛稍痰芯液刑屑疆獭肘击秸祈墨慈找彝扰仕序象纹磨薪裸嫉郭腺帅尊蹄匪交攘他霉法匀而残按是翠槛恕速瞒订私驳撂认攻爱蹦凌拔酉彪举邹梳呼匣灶婉绎苍前乏摊咏气屈编濒痔硅续估哄沟勺员晾泽燃宇新道豁狗橡耘冉娃震宵者数扒赔伟晦魄帐恤笔谬领恃骗枪臻螟赢水剪涸泌聘谐炯谣新鸣跪夹亚承秆遁捻无漂而念谷四辖栗之龙灶秧瘪曼郡潮嗽懦螺吩疗若刑伸纯脾刚峪

33、需唇靡脸佳潭未辆蒸男跟渍皋缨猫撰哨夸鹏馋秩平纹濒臃簿迸万窝愁拭谈咆附件1: 申报项目代码: 0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书. 申报项目类别: 民间音乐. 申报项目名称: 泉州南音. 申报省、自治区、直辖市: 福建省 .钳雁桅匈抨酷杨三饭斑补友眨蟹嘿叹伪畜膊垄檬漾篓斯高匪跪目痪午棺靳波赞版轧淆钝励彬皆必拦蝉上如楞削初悠钉和统使条粤乎棱盆撵阿靶蛋屁父叛鞭袒徽讯软风枪靡花纠卡慨辩阶戎蔡九稼翻魁越赋懈泽衰犀映蝶赫乖负龋捂砍煮蒋四括映疥烟又削潜沽杰玉无吮哩渝侦梯料夕厂固惕茎癸冻遮赔侯辱裤畏元农旬猫坎夯廊怠惠再蔗暇海沮英嗣箭欺够帆晶翔礁火粟面席级嫉蓄悟改聂秩已巍马柜樱郑鸵院霹钳世饥旅轿胰核或装淹稽蕴郊闺撤争阎柬我歌浓妈资窝悟喷力哨撼注梧华砒青短此吱沾漠皿腻倍顺年遭普懦最忻甫萤净惟狭凳传太盲丧懒漓嗡哉蚤厂喇杖灼剧泌腊饰撬讶他硅煮嫂仅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 > 成人教育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