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学专业毕业论文:论新闻采访中新闻事实的真实性原则.doc

上传人:文库蛋蛋多 文档编号:2995870 上传时间:2023-03-07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4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闻学专业毕业论文:论新闻采访中新闻事实的真实性原则.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新闻学专业毕业论文:论新闻采访中新闻事实的真实性原则.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新闻学专业毕业论文:论新闻采访中新闻事实的真实性原则.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新闻学专业毕业论文:论新闻采访中新闻事实的真实性原则.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新闻学专业毕业论文:论新闻采访中新闻事实的真实性原则.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新闻学专业毕业论文:论新闻采访中新闻事实的真实性原则.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闻学专业毕业论文:论新闻采访中新闻事实的真实性原则.doc(1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中文题目:论新闻采访中新闻事实的真实性原则外文题目:On news interview the authenticity of the news fact principle毕业设计(论文)共 16 页完成日期:2011年6月6日 答辩日期:2011年6月20日摘要 人类的传播媒介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的前进,从语言的产生到今天,人类的传播活动主要经历了口语传播时代、文字传播时代、印刷传播时代和电子传播时代。传播媒介的进化也经历了从视线媒介系统到再现媒介系统再到机器媒介系统的演变。如今的各种各样信息传播渠道竞争异常激烈,未来的传播媒介的竞争将更加激烈。现在不是“信息闭塞”的时代,而是“信息膨胀”时代

2、或者说“信息爆炸”时代。我们找到需要的信息并不难,难的是:选择信息,分辨信息。确保所获得信息是真实,可靠的事实。这是得到一条信息时要做的第一件事,也是最要的的事。作为一名媒体记者,如何在新闻采访中确保新闻事实的完全真实,对新闻报道意义重大,这是此论文要讨论的中心问题。关键字 新闻采访 ;事实;真实 Abstract The media of the human development of the social advance from the generation of language, to today, the spread of human activities are experi

3、enced oral communication age, word spread age, the print and electronic dissemination era spread era. The media also experienced the evolution from sight media system to reproduce the media system to machine the evolution of the media system. Now all kinds of information transmission channels are un

4、usually fierce in competition, the future of the medias competition will be more intense. Now is not the information age, but the occlusion of the information age or expansion of information explosion era. We need to find the information is not difficult, difficult is: the choice of information, dis

5、tinguish information. Ensure that the information is true, reliable facts. This is get a information to do first, and most of things. As a media reporter, how in news interview to ensure the news fact completely true,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news reports, this is the paper to discuss the problem

6、s of the center.Key words: News interviews, facts and true前言 作为社会公器,新闻媒体为社会提供新闻资讯,反映、引导社会意识,但是这些功能的实现必须以满足社会基本伦理价值为基础。这是由于新闻真实地再现人们对社会生活的追求和价值判断,它内在地包含了伦理价值的追求和要求。当新闻媒体的伦理价值要求与社会基本伦理价值相一致,而不是与社会基本伦理价值相冲突或违背时才能正确发挥它的社会功能,成为社会发展的推力。本文旨在要弄清楚:在新闻采访中如何确保新闻事实的完全真实,有哪些要求,为什么,在实际采访中怎样做到。简单了列举了大众传播学术领域的一些理论探

7、索者学术成果,并加上我本人不成熟甚至是不正确的观点,希翼老师给予指正。 目录前言1 新闻采访中事实与新闻事实的关系 1.1新闻事实研究摘录与比较 1.2 新闻事实定义2 如何确保新闻事实的真实性 2.1确保新闻事实真实性的原因 2.2确保新闻事实真实性的作用3 确保新闻事实真实性具体有哪些要求以及怎样做。 3.1 新闻报道失实的原因 3.2 确保新闻事实真实性 3.3 确保新闻真实性具体怎样做1 事实与新闻事实1.1 事实研究的摘录和比较 价值体系是一门学科的哲学基础。新闻学价值体系主要是由两个部分组成:一是自在性价值,二是制约性价值。所谓自在性价值,就是指新闻本体的那一部分,最主要的就是新闻

8、事实,它必须回答事实第一性的问题。什么是事实,事实的特色是什么?而制约性价值则是强调新闻第二性的问题,不是什么信息都可以成为新闻的,它要受到来自多方面价值制约。 事实是什么?从哲学上讲,事实总是客观的,发展的,运动的,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媒体不能编造事实,只能去发现事实,认识事实,描述事实,传播事实。 南京大学教授方延明在其著作新闻与文化研究中引用了胡兴荣先生新闻哲学里关于“事实观”的几种理论诠释:一,经验事实观 这一派以彭涟漪、秦志希等为代表,认为“所谓事实就是经验事实”,“事实是人们对事实某种实际情况所作出的判断而陈述出来,它是认识的主体人所获得的一种认识,也就是人们把握的一种知识形式”

9、。方延明教授总结出这种观点核心意思是,承认事实是一种主客观统一体,事实不能离开人的感觉而存在的。引用秦志希的观点说:“孤立于人的认识之外的客观事物,没进入人的认识领域,那只是纯粹的自在之物,不可能成为认识主体所把握的事实”。方延明用一句话概括这一派的观点:“把事实诠释成人们认识,理解后的东西。”二,多元事实观 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事实的内容非常丰富。著名哲学家冯挈主编的哲学大辞典是这样解释“事实”的,它“作为认识论范畴通常是指已被正确认识到的客观事物、事件、现象、关系、属性、本质及规律性的总称”。包括前苏联哲学家柯普宁的观点,也都属这一类,他认为事实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 (1)现象、事物和事件

10、本身被称为事实; (2)人对事实及其特征的感觉和知觉; (3)我们想用它来论证或反驳某种东西的不容置疑的原理。实际上,我以为多元事实的说法还是过泛,因为从根本上将,是一些主要的东西与经验事实并无二致。三,辩证事实观 持这种意见的人不同意上述两种观点,他们认为:事实在指客观事实时,它是一种客观存在,一种物质现象.而经验事实是一种认识,一种判断,是对客观事实的认识和理解,属观念范畴的东西。胡兴荣、杨保军认为,新闻事实是“客观事实”而不是“经验事实”。对新闻事实的重要性,历来就受到业界、学界的普遍重视。美国的昂纳尔逊弗林特在报纸的良知中曾这样写道:报纸发行人想要求了解事实的公众提供错误的信息,就和总

11、是向顾主提供次品的奸商差不多。因为所有人都明白公众都希望在报纸上读到是事实。事实才是构成精神食粮中坚实的,能形成意见的重要部分,也就是公众每天两次坐下来要读的东西。确实,公众需要的是营养平衡的食物,他们喜欢用一到两条水果鸡尾酒式标题来开胃;再欣赏一盘美味可口的社论意见沙拉,加一层幽默和讽刺的糖霜;他们想要的甜点是一薄片滑稽专栏蛋糕,或或者连环画布丁有时,他们会像有的孩子一样,先吃甜点,但公众知道,真正有益于身体健康的还是烤牛肉加土豆泥加蔬菜般的事实。吞食错误信息所导致的病症也许没有食物中毒发作那么快,但其造成的隐患却会影响整个社区,并一直持续许多年。 方延明教授还引用了法国著名社会学家E.迪尔

12、凯姆在其著作社会学方法的准则里,专门就社会是事实做了精到的论述,他把社会事实作为社会学独立研究的对象,建立了一套科学的分析方法,并形成一门完整的学科。实际上,新闻学又何尝不是把社会事实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呢?新闻报道的着力点,新闻报道最用功的地方,恰恰是在如何反映社会事实方面。 迪尔凯姆对“社会事实”的定义是:一切行为方式,不论它是固定的还是不固定的,凡是能从外部给予个人以约束的,换句话说,普遍存在于该社会各处并具有其固有存在的,不管其个人身上的表现如何,都叫做社会事实。 根据这些观点,方延明总结出这样的观点:所谓事实,实际上是指人们生活的一些基本样态。哲学意义上的“事实”概念一般是三个所指:一

13、是指:客观存在的事物,一般我们称它为客观事实;二是指客观事物反映之后二次结晶的东西,或称“经验事实”; 三是关于规律性,真实性的描述,那是从趋势、逻辑上讲的大事实。应当说,所有事实都是一个过程,一个结果,它必须是具体的,客观存在的,是可以物化的,可触可摸的。也就是说,是可以“有结晶化形式的”的那些东西。 在现实社会生活中,一般讲有两类事实,一类是存在于人或人之外的有机体现象,这是一种物的事实,是可感的。还有一种事实,它存在于个人之身外,但又具有使个人不得不服从的强制力的行为方式、思维方式和感觉方式构成,抑或我们把它称为“社会事实”。1.2 新闻事实的定义 方延明教授在著作中进一步阐述:新闻事实

14、不完全等同于事实,它是经验事实与客观事实的有机结合。经验事实是抽象的,是哲学的,是形而上的。而客观事实则是必须真实,新闻事实必须强调真实。经验事实是大真实,宏观真实,趋势真实,不仅要求经验真实,也要求客观真实。我的观点:新闻事实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独立于人们意识之外的客观实在(包括存在本身和它是如何存在的并发生作用的),二是作用于人脑的结晶化形式(根据方延明教授的“结晶化形式”,我的理解是人有感于客观的实在事实,经过人脑推理形成的有条理的思维过程和结果。或者简单的说就是有逻辑的自以为然,合情合理的新鲜事情和观点。)新闻事实是独立于人们的主观感受而发生存在的,又被人们加工反映到人脑中,通过新闻文本

15、的方式,传播的社会事实。2 确保新闻事实真实性的原因和作用2.1 确保新闻事实真实性的原因 为什么要确保新闻事实完全真实呢?复旦大学教授刘海贵在其著作新闻采访教程中,把确保新闻事实真实性纳入新闻报道的基本要求之一。在书中他这样阐述:真实性,即指新闻报道必须反映事物的原貌,通常也称为准确性。从根本上说,新闻的本源是事实,事实是第一性的,反映事实的新闻报道是第二性的,事实在先,新闻在后,有了事实,才有新闻。 主张新闻必须真实准确,老老实实地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去反映它,解释它,这是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态度。真实性是新闻事业的生命所系,是取信于的力量所在,也是新闻学的起码常识。社会生活中任何人都有获取新

16、闻的需要,任何新闻传播活动都与人的生存及生活环境的改善,与人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新闻报道若不是真正的事实信息,新闻报道若不是真正的事实信息,就偏离了人的新闻需要,信息若是虚假的,就可能贻害于社会和人类。因此,新闻传播从一开始就以传播真实的事实信息为特征。 李良荣教授在其著作新闻学概论中阐述了为什么要确保新闻事实完全真实,把新闻事实的真实性定位为新闻与生俱来的基本特点。关于新闻基本特点,李良荣教授说是两个:一是真实,而是新鲜,由此而延伸出新闻报道上迅速及时的要求。这两点是新闻最为基本、最为核心的规律。新闻为什么必须真实和迅速及时的要求。这不是某个人规定,而是出于人类生存、求发展的需要。人类是聚众

17、而居的生物,每一个群体(部落)必须以集体的力量来面对来自自然界和其他群体的挑战。为此,他们必须及时地了解周围世界的变动,以便及时做出决策,采取行动。一切正确决策的前提是情况报告(我们可以称为新闻或者消息,亦可称作信息)必须全面的、真实的;采取恰当行为的前提是情况报告必须及时,必须真实。 从古代人到现代人,经历了数百万年,人类社会越来越复杂,人类感知,认识外界,协调内部的方式、手段越来越多样,不同的方式形成不同不同的学科,各有其自身的特点。他们经过时间的积淀,数代人数十代人的努力,在量上和质上变得丰富充盈和精粹深刻。唯独新闻,本性不变,依然以真实、迅速作为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最为明显、最为独特的标识

18、,向人们传递世界最新变化。2.2 确保新闻事实真实性的作用是在李良荣新闻学概论里,把保持新闻事实真实性的作用定位到新闻事业的工作原则上,他在著作中这样强调:“真实是新闻的生命。坚持新闻真实性是新闻工作的起码要求,也是最高要求,新闻必须真实,是新闻工作的第一信条。无论是资产阶级新闻事业,还是无产阶级新闻事业,新闻必须真实,这是共同的要求。 联合国国际新闻信条第一条规定:“报业及所有其他新闻媒介的工作人员,应尽一切努力,确保公众所接受的消息绝对正确,他们应该尽可能查证所有消息的内容,不能任意歪曲事实,也不可以故意删除任何重要的事实。接下来就重点强调中国的新闻事业坚持新闻事实性的重要作用(或则说重要

19、意义):“出于对党和人民事业高度负责的崇高责任感分析得出党媒坚持真实四个的意义,即:1 坚持真实,才能有助于党和人民正确认识客观世界,更好的改造客观世界。2 只有坚持真实,才能坚持真理,我们的宣传报道才会有力量,人民才会跟党走。3 只有坚持真实,才能切实加强党和人民的联系,才能使人民和党心连心。4 只有坚持真实,才能使我们的新闻事业取信于民,赢得人民的尊敬和信任。3 确保新闻事实真实性有哪些要求及具体怎样做3.1新闻报道失实的原因新闻报道失实由多种原因造成,但主要有采访不足造成。认真分析这些失实原因,可以是记者有思想上的警惕,自觉的纠正采访中可能造成的新闻失实的行为或者观念。从而最大程度地保证

20、新闻真实性。现列举新闻失实报道实例如下: 2002年10月 英国报纸世界新闻得到一条秘密消息:英国黑社会组织成员正密谋绑架辣妹维多利亚和她的两个孩子,并借此向贝克汉姆勒索500万英镑赎金。随着英国警方于11月2日抓获了5名“绑架疑犯”。真相才大白于天下,原来这场绑架案是世界新闻自编自导自报出来的,目的是什么,我们的受众自己心里或许能猜出个八九不离十,那么这件事后来的结果如何呢?当然是小贝(贝克汉姆)将世界新闻报社告上法庭,要求赔偿,并要求世界新闻公开向他及他的家人道歉。而世界新闻顿时从默默无闻的小报变成了读者争购的热门报纸。除去给贝克汉姆及家人的精神和经济赔偿外,世界新闻可做了笔不亏本的买卖。

21、 在造成新闻采访报道失实原因中一种是有意的一种是无意的。 刘海贵教授在新闻采访教程中,这样总结造成新闻采访失实的诸因素:新闻报道失实既有客观因素,也有主观因素。1 初步接触,不明要求 这主要是指刚刚从事新闻工作的青年记者,由于没有工作经验,或者没有系统接受过新闻业务理论的教育培训,尚不懂“吃饭的规矩”,因而在报到时往往将文学创作与新闻报道等同,一些虚构、塑造之类的假新闻就因此冒出来。2 作风浮夸,粗枝大叶。 不少记者的思想和工作作风较成问题,在采访时,或是走马观花,被表象、假象之类遮住视线,或是偏听偏信,搞先入为主,或是心不在焉,粗制滥造新闻。如此这般,报道就难免失实。3知识不足,真假难辨。

22、记者的本意并不想造假,但是,由于某一新闻事实涉及某个事实及某个知识,而记者对这一知识并不掌握,采访时就缺乏辨别力,故容易把假的、错的事实当成真的、对的予以报道。4 道听途说,不经核实。 许多失实报道,就是因为记者道听途说有未经过核实、验证而造成的。记者应不应该道听途说?对这问题应该两面看:一方面,记者应该也必须养成道听途说的习惯,可以说,这是记者的职业习惯。在上下班,在外出采访时,在走亲访友时,记者不妨凑上去听听,甚至可以参与交谈。实践证明,许多新闻正是记者道听途说得来的。但是,从另一个方面看,道听途说的材料经过七转八传,虚假的、走样的成分颇多,如果要拿来报道,则记者一定要新闻事件发生的地点,

23、找到当事人、知情人等,仔细验证材料,否则,光凭道听途说就信以为真,新闻报道将被闹到不可收拾的地步。5 追求生动,合理想像。 新闻报道欲求得生动感人,记者的功夫应当首先和主要花在采访上,即通过深入细致的采访,采集、挖掘生动感人的事实。采访决定写作,采访搞得深入扎实,则写作容易生动感人;采访肤浅草率,则必然导致写作的贫乏。有些记者并不认识采访和写作的关系,常常到了写作阶段,为了弥补采访的不足,求得事实的生动感人,竟不惜违反新闻报道真实性要求,凭借主观随意性的猜测臆想,闭门造车,搞所谓的合理想像。这个缺口一打开,失实报道便顺便冒了出来。6 急功好利,“有中生无” 一些记者出于某种功利,当某一事物尚处

24、于欲发生而未发生的阶段时,就大搞“提前量”,搞“合理预言”。如把“动过”说成“竣工”,把“正待收割”说成“已获特大收获”等,结果,这个事实或是最后没有发生,或是发生了但并不是原先预料的那个样,新闻报道便失实了。7 移花接木,牵强附会。有些报道,就事实而言,是绝对的真实的,但由于对该事实前因后果的分析、解释上,记者根据某种意图搞了些动作,以致报道让人感到牵强并有失实之嫌。8沽名钓誉,胡乱编造。或是吃了拿了人家的,或是在名利上有所图,于是,就不惜编造新闻,随时发身在极少数人身上,但影响极坏。 在新闻报道求事实,求真实的采访过程中,记者犹如侦探,发现事实,分析事实,描述事实。要在报道新闻事实确保完全

25、真实,其实相当艰难的。有那些有蓄意炒作的,急功近利的报道新闻,甚至不惜制作虚假新闻的媒体人,也有坚持新闻报道信息确切可靠作为采访报道原则的媒体人。那些真真正正成就一项事业的人,总是那些按照客观规律去做的人,总是那些有所坚持,有所坚守的人。另外真正确保新闻采访报道信息确切属实,必须在体制上,在法律上进行不断去完善,才能从根本上让媒体从业人员的工作, 不仅对他们boss 负责,更要对他们的受众负责。3.2 确保新闻事实真实性的具体要求关于新闻真实性的具体要求:刘海贵教授在新闻采访教程中这样说: 在实际工作中,若是掌握了新闻真实性的具体要求,并能用他们对事实的真伪程度严格进行把关,那么,新闻失实现象

26、便可大幅度地得以减少。这些具体要求有1. 构成新闻的基本要素要素必须真实。通常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因为这是新闻赖以成立的起码因素,若是半点虚假,都会招致人们对整个新闻事实的怀疑,故千万马虎不得。譬如,某件事明明是张三干的,记者却错搞成李四所为,尽管时间、地点、事件等因素都不错,熟悉内情的受众都不会相信、接受这个事实。2. 新闻所反映的事实的环境和条件、过程和细节,人物的语言和动作等必须真实。 新闻报道不同于文学创作,即使在谋篇布局、遣词造句时要调动些文学艺术手段, 也必须绝对服从、忠实于事实的真实,基本事实不能变动,否则,就不成其为新闻报道。3. 新闻引用的各种资料必须确切无误。 一

27、般包括数字、史料、背景资料等,采访中一定要注意反复、多方核实,在可能的情况下,要找到原始资料,并请权威人士或当事人、知情人核实,若引用已经转手、加工过的资料,当慎之又慎,在没有把握的情况下,宁可不用。4. 新闻中涉及的人物思想认识和心理活动等必须是当事人所述。 在以往报道中不时出现的“此时,他脑中闪现雷锋、王杰的光辉形象”、“在冲上去的一刹那,她默念着.”及“大家一致认为”等表述,据查多半不是当事人所述,而是记者在代想、代说,甚至在当事人已去世或客观实际不可能允许当事人“闪现”、“默念”太多东西时,有些记者还在津津乐道地塞上大段这类东西,实在是连起码常识都不顾了。难怪有读者给报社写信指出:“你

28、们记者真神啊,能从死人嘴里掏出活材料。”5. 讲究分寸,留有余地。 该要求有两层含义:一是要求新闻报道既客观全面,又要注意防止片面性,决定化,否则,即使是一个基本真实的事实,也会令人生疑。例如,国内传媒曾经广泛播发的甘肃省人民政府开了四天会没花一分钱一文,人们承认这个会是开得俭朴的,但不免要问:即使不大吃大喝,喝杯开水花不花钱?开盏日光灯、用个话筒什么的花不花钱?因此,该文的说法叫人难以接受。二是在许多情况下,单单就某一个具体事实而言,是绝对真实的,但是,将该事实放到全局、大背景下考察,就很难说是真实的了。例如,农村生产责任制的推行和党的一系列农村经济政策的落实,确实是我国的各地农业面貌改变了

29、,发展了,及时、准确地反映这些事实,使广大记者的责任。但报道不能偏激,不能一点代面,不能不顾各地农村变化有大有小、发展有快有慢,甚至几千万农民尚处在贫苦线以下的事实,而一个劲地鼓吹:一个地方农民经济刚有点好转,就称之为“向穷困告别”;某地农民手头稍微活络一点,就说成是“中国农民现在已处在“吃讲营养,穿讲质量,住讲宽敞,用讲高档”的富裕阶段。这就有失实之嫌。这是因为,整体不是个体的简单相加,宏观也并非微观的简单放大,微观科学固然是宏观科学的前提,但宏观科学更是微观科学的指导和保证。 因此若遇上述情况,就要求把握住报道的口径与尺寸。诚然,新闻报道一个时期应有一个时期的重点,也也应该用较多的事实、篇

30、幅反映重点,但是,侧重不能变成惟一,更不能用侧重面能否定另一面,报道“万元户”就不敢报道贫困户,反映市场繁荣就不去反映物价涨势过猛,那就容易导致受众对新闻报道生疑,甚至诱发受众产生逆反心理。所以,新闻报道在任何时候都应该注意多侧面,既保重点,又讲全面,从宏观与微观、个体与整体的结合上去考察事物。 3.3 确保新闻真实性具体怎样做 在梁一高著的现代新闻采访学教程中给出了他自己的观点:记者要保证新闻事实的完全真实,应该达到这样的要求? 第一,必须确有其人其事,是符合客观实际的,绝不能是虚构的,不能是出于某种目的而人为制造虚假现象。 第二,新闻事实的要素(即五个Why加一个How和一个Meaning

31、),也就是何时、何地、何人、何事、为何、结果、意义。 第三,新闻事实的其他具体事实,如面貌,过程,情节,人物思想、感情、心理活动,语言,各种细节,都必须符合实际,忠于原貌,各种数据要科学、精确,不能基本属实,不能合理想象。 第四,新闻事实的背景材料,要详实可靠。 第五,对人、对事,对单位部门的评价,要客观,要分寸得当。 第六,必须符合事物的总体真实。接着他提出保证新闻真实性在实际采访中怎么做综合以上学者的观点,我认为记者在采访中要保证新闻事实完全真实,具体怎样做因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 新闻事实要素,即:五个Why加一个How和一个Meaning),也就是何时、何地、何人、何事、为何、结

32、果、意义。就是从新闻信息的本源入手,那么新闻信息的本源是什么?李良荣在新闻学概论中指出:新闻信息的本源就是新闻事实。那么新闻事实是什么,上一章节我已说了:“新闻事实是独立于人们的主观感受而发生存在的,又被人们加工反映到人脑中,通过新闻文本的方式,传播的社会事实。”如果量化出来是什么呢?我认为就是判断一条新闻信息是否有完整的信息的内容的判断事项,新闻五要素或者新闻七要素(五个Why加一个How和一个Meaning),并明确一个原则就是全面调查,报道有理有据。(2)讲到“有理有据”,就必须做到下一个阶段的工作就是认真核实,反复求证。 不要以为找到大量信息就心满意足了,还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分析辨

33、别工作,这是确保所得的新闻信息完全的真实的重要一步措施。(3) 确定报道立场,选好传播角度,确定选题方向,和所在媒体的社会舆论导向。 所以,“必须对人、对事,对单位部门的评价,要客观,要分寸得当。”要辩证的全面的看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给出解决方法,给予评价,符合事物的总体真实。 结论尽管学术研究界一直进行新闻真实性的理论探索,从来都没有停止强调确保新闻事实真实性的重要意义,可是在新千年里,假新闻不是越来越少了,而是随着新闻事业的发展,反倒愈演愈烈。在道义上,在理论上,坚持和确保新闻事实真实性是绝对正确的,虽然这世界上绝对的事情判断并不多。那么,为什么我们公认的准则,在观念上是确定无疑的,

34、而在具体操作层面却这么困难,我承认不排除,客观的不依人的意志左右的制约因素,比方说,在历史研究过程中,由于史料的缺失,就不能得出某个历史时间,某人物的真实情况。新闻事实的获得也具有这样事实缺失问题。因此有人就合理想像了,就开始文学化处理了,都是因为反映新闻事实的真实情况的材料缺失或者根本就不去获得,而引发的,这是现象。根本原因是新闻事实材料不足导致。这点前文已有说明。我不在重复强调确保新闻事实真实性的必要和重要,我想从我们在新闻采访中具体怎么做来杜绝新闻失实报道。在进行概括阐述之前,必须承认新闻失实现实,不光客观原因的制约,恐怕大多数新闻失实的报道是因为新闻本身之外的因素影响,比方说,政治因素

35、。利比亚战争,看看中西方对同一历史事件的报道,新闻报道常常与政治宣传纠缠在一起。这里不便展开,因为本人这篇论文是谈新闻事实真实性原则,从方法论上进行探讨和说明。虽然已经开始涉及具体操作中的指导原则,但是还是属于形而上的。经济目的,比方说,为了自己报纸的知名度和销售策划虚假新闻,报出黑社会成员绑架贝克海姆家人。在中国的“华南虎照”事件。造成新闻失实报道的原因是复杂。有许多新闻以外的因素制约着。引用新闻:政治的幻想中作者的观点:“新闻就是在新闻工作者、政客以及公众每日交互作用的基础上而产生的持续变化的社会产品”。规范新闻报道真实不仅要从理论上,给予坚定的支持,而且要在实际中明确,要是不这样做,有什

36、么危害,谁来负责。谁来问责。要把这笔账算清楚。这里还要引出一系列问题,虚假新闻能不能从根本上根除。为什么,怎么做,这是问题得根源。本论文所探讨的只是这个命题,即确保新闻事实的真实中,一个小问题,要真正解决这个命题,任重而道远。最后以王国维在他的人间词话中描述了人生的三个境界作为结尾:第一种“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第二种“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种“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致谢光阴如白驹过隙,时不再来。三年的大学生活,即将结束。在这三年里我学会许多,感谢我的老师,感谢的同学,感谢你们在我人生最美丽的时刻,陪我一起走过。给予知识、给予美德,给予我力

37、量。感谢给我诸多教诲和帮助的应用技术学院学院的各位老师,忠心祝愿我的老师们身体健康,青春永驻,笑口常开。祝愿我继续深造的同学,学业有成,即将就业的同学,一帆风顺,事业有成。感谢和我一起生活三年的室友,是你们让我们的寝室充满快乐与温馨,愿我们以后的人生都可以充实、多彩与快乐!感谢我的朋友,感谢你们在我失意时给我鼓励,在失落时给我支持,感谢你们和我一路走来,让我在此过程中倍感温暖!感谢我的家人我的父母,没有你们,就不会有今天的我!我一直感恩,感恩于我可以拥有一个如此温馨的家庭,让我所有的一切都可以在你们这里得到理解与支持,得到谅解和分担。我爱你们,爱我们的家!一个人的成长绝不是一件孤立的事,没有别

38、人的支持与帮助绝不可能办到。我感谢可以有这样一个空间,让我对所有给予我关心、帮助的人说声“谢谢”!今后,我会继续努力,好好工作!好好学习!好好生活!参考文献:1) 梁高一 现代新闻采访学教程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08年10月 修订二版 2) 刘海贵 新闻采访教程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2年3月 第一版3) 方延明新闻与文化研究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 2007年 5月 第一版4) 李良荣 新闻学概论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3年 3月 第一版5) 胡兴荣新闻哲学新华出版社 2004年版6) E.迪尔凯姆 社会学方法的准则 商务印书馆 1995年版7) 冯挈 主编的哲学大辞典 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4年版8) 昂纳尔逊弗林特 报纸的良知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年版9) W.兰斯班尼特新闻:政治的幻象 当代中国出版社 2005年1月10) 王国维 人间词话 作于19081909年,最初发表于国粹学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 > 成人教育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