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保障与改善民生.doc

上传人:仙人指路1688 文档编号:2996536 上传时间:2023-03-07 格式:DOC 页数:23 大小:5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会保障与改善民生.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社会保障与改善民生.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社会保障与改善民生.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社会保障与改善民生.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社会保障与改善民生.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社会保障与改善民生.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保障与改善民生.doc(2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社会保障与改善民生(马局长在党校的讲话)各位学者、各位老师,非常高兴有这个机会跟大家讨论上海改善民生问题,尤其是和上海社科院的科研骨干来讨论这个话题,从内心上来讲我有很高的期待,昨天给我的信息是宣传部门的,后来拿到材料一看是上海社科、高校研究骨干的讨论会。原来以为在一个小的范围内可以说的透一点,今天他们告诉我也可以说的透一点。为什么说我有期待,我在政府部门工作30多年,先是担任社团处第一任处长,后来做了浦东社会发展局5年的局长,之后又做了3年劳动保障局局长,也有2年在浦东主管社区工作,05年回到市民政局,民政局是主管社会发展工作的,比如社团、社会福利、社工等,现在经济快速发展,社会问题也快速发

2、展,作为政府的一个部分,要快速去处理,一方面我们这一代人非常有机会,像这类事情在国外大概需要100-150年时间才能感受到。但是,我们在30年发展就感受到了,这个在其他国家社科研究人员是没有这个机会的。那么在处理大量社会问题的过程中,我觉得非常的无奈、非常地苍白无力,为什么,特别是在社会领域里,决策支持系统是非常不足的,基础理论是什么,政策研究是什么,政策咨询是什么,但是我们又必须很快地决定,不能等,所以我今天想借这个机会向大家表达这个期待。我们这个领域需要各位更多的智慧和贡献。80年代后期我担任社团处处长,我去各方找社团方面的政策研究,但是很失望,我们只好亲自上阵。到后来,我到浦东搞社会发展

3、,社会发展到底是什么东西,找很多专家讨论什么是社会发展,后来就立了个题,叫浦东90年代社会发展规划研究,然后把全国180个专家卷了进来,中国社会发展研究大概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的。那时候那个研究对推动社会发展研究具有非常重要、非常深远的研究,不管怎么样他说出一个道理来了,社会发展也是一个投资环境啊等等,对浦东的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很长远的影响。前年我们接到市政府一个课题,经济适用房的经济核对,靠居委会上门去看那是有问题的,所以研究一个收入核对的事情。我们赶快去高校找啊,可惜没有做这个研究,好不容易找到复旦的梁鸿,然后做到一半,他去忙他自己的事情去了,后来也是我们自己弄,我们必须出台。所以在支持系统方

4、面是非常弱,有时候找到专家,他没有一个很好的团队,很难把大课题交给他,第二呢,专家的往往是一个学科导向,他整个关注点就是学科,不是一个政策导向的。我很羡慕美国XX大学,其MPA是排第一的,60年来都是第一,在美国政界,80%的人在那里读多书,他的研究机构就非常厉害。每一个社会时政,都有一个基础理论研究,他的基础很扎实,出现一个事情,很快就有一个东西出来供政府去选择。如果在中国特别是在上海,如果有这样一个机构出来,那么政府的觉得会更科学。所以我下面讲的,更多是提出问题,希望引起各位的研究兴趣。今天讲的是民生问题。那么,党的十七大确立了“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战略;要求建立覆盖城乡

5、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以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为基础,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廉租住房制度为重点,以慈善事业、商业保险为补充);还明确了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和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目标;提出了社会建设 一是注重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结果公平、机会公平),二是促进社会和谐,三是全面改善人民生活的要求。讲民生的重要性、必要性,党校的老师会详细地讲,那么讲民生的概念交给各位,这个也不是我的专长。我今天从时政、从政府的视角为大家提供一些信息。从四个方面向大家介绍,一个是上海民生工作的基本框架,第二是目前我们面临的一些新的课题,第三是改善民生需

6、要强调的基本原则和基本观点,第四是我们正在推进的民生工作。第一讲一下上海社会保障、社会福利与民生工作的基本框架。这里我罗列了八个方面,一个就是积极的就业政策;二是最低工资线;还有就是一套社会保险制度;还有最低生活保障线;然后是社会救助体系、社会福利框架、慈善公益事业、政府实事项目。这些都是上海民生有关的,已经建立起来的或未来30年要做的基本框架。积极的就业政策,是在市场概念下的一系列就业政策,30年改革在关键层面上改的大的就是就业政策,以前都是分配,现在都是要自己找工作,所以都按市场体系来架构的。在市场下,政府怎么样来加强政府引导,完善市场就业机制;怎么样鼓励创业带动就业;怎么样改善就业结构;

7、怎么样建立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从今年开始,就业介绍所对外地开放,形成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的制度;规范和协调劳动关系,依法维护劳动者权益;建立了见习、培训基地,在金融危机下,去年从市政府获悉,就业是非常严峻的,有三部分人是特别敏感的,春节前后是民工,估计有300-400万民工要回来,如果岗位不充分的话,就会自由散开,会有问题,第二个是四月份白领可能会有问题,很多企业要倒闭、裁员,第三个问题就是现在,可能有18.5万大学生要就业,初次就业率已经到了非常好的形势,已经到了68%,这是政府调控政策起到的作用。今年年初,两会期间我提出一个观点,原来就业概念就是企业,然后到政府,就是考公务员,还有就是到

8、事业单位、学校、研究中心啊,一般来讲,大家会忽略另外三种单位:基金会、社团、民非企业,这三类法人现在还不规范,政府的政策也不完善,就业优惠政策也没有覆盖到他们。所以我提出要加强社会组织就业空间的拓展,按照惯例,国际上在社会组织就业的人员可占到10-20%,那么我国只占到1%,上海是2%,全市的就业人口是600万,现在只有2%,如果按照10%的话,空间是非常巨大的。从上海的情况来看,有一些好的迹象,有一些青年人,特别是在市场中打拼过的一些年轻人,回过来做社会组织,来公益创业,有很多是从国外流学回来的,写个报告,说要办一个民办助托所,他妈妈给我们写信推荐他,现在他的助托所已经在浦东开张了。有很多这

9、样的人。有一次部长到上海来,我就带他到浦东看了一批这样的人,他们的收入有高的也有低的,那么谁为他们买单的,我去看了以后,有政府购买的、也有基金会的,还有大企业购买他们的服务。所以,今年我们联络劳动、财政等部分,出台一个文件,给企业一系列的政策,全部覆盖到这三类机构。这个就是积极的就业政策,我们有一整套与市场想匹配的政策。第二个是与劳动力价格基本相符的最低工资线。最低工资线是一个很重要的指标,在经济社会中有巨大的影响力,这个最低工资线政府通过公布劳动力价格信息,加强对劳动力价格的调控和规范,同时,上海从1993年建立了最低工资线这样一个制度,共调整了16次,从最初1993年的210元/月到200

10、8年的960元/月。 为什么最低工资线是非常巨大的,我后面会讲到。第三有一整套的社会保险制度。我这里罗列了10个,有些不见得是社会保险,可能是社会互助基金。都是做为人的保障一个环节。最要紧的是城镇社会保险,包括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平时需要交前面三金,另外两个是政府交。现在来看,个人需缴费62%,这个都是按照上年工资算的,我认为保险国民负担率已经相当高了,集体交的那部分也是我的钱,我们调整的空间已经非常小了,老年护理的空间已经非常小了,后面我会讲到。德国一般国民负担率是35%,达到50%的是叫医生啊什么的,我们的如果加上个调税,大概要达到70%,我们的福利并没有感到那么好,这个要提出问

11、题,希望大家去研究,希望有很多的空间去改进。这样的一个缴费机制,上海每年还要斥资100亿,这个是有历史原因,是历史积累很少,现在社会保险体制是一个非常大的问题。上海有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现在在推新农合。还有小城镇保险,主要针对生病农民的。还有,外来务工人员综合保险,今年缴费情况非常好,今年到了330万。另外还有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现在要是社会安置,就是社会法人要依法以职工的1.6%安置残疾人,残疾人要依法安置到一般企业中去,如果达不到这个比例,要缴费,这部分费叫残疾人就业保障金,拿来去培训残疾人。另外有少儿医保,从劳保改为社会保障之后呢,家属劳保就没了,有一段时间这个问题很突出,所以上海拿出来一部

12、分来保障少儿学生医疗保障。居民医保也是如此。除了这个以外,还有企业年金,是指企业及其职工在依法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基础上,自愿建立的补充养老保险制度。企业年金所需费用由企业和职工个人共同缴纳,缴费额度每年不超过企业上年度职工工资总额的十二分之一。除了这些,上海还在不同领域、不同机构开了商业保险,包括寿险、健康险、意外伤害险、养老机构意外伤害险、社区综合保险等。比如在社区,志愿者在活动出事了;还有公共设施失火了,殃及到附近居民,这些问题谁来赔偿呢,这些问题原来都没有保障机制,最近几年在社区推综合保险,大概一个10多人的街道,每年交15万资金,发生一些问题就有所保障了。这个呢就是所说的整个的社会保险

13、,上海的保险覆盖率已经达到1200万左右,目前来说还是非常广的,叫广覆盖,就是要更多的人纳入到这个体系中来。第四是确立了最低生活保障线。1993年,上海在全国率先开始探索最低生活保障线制度,过去民政部门只管“三无”人,有单位、有家庭、有子女的由各自去做,民政部分只守着“三无”的,事实上,市场经济下,有很多不是“三无”的,有单位,单位效益差;有家庭,家庭有下岗的;有子女,子女有困难,尽管他们是三有,但是也需要保障,应该在社会建立一个制度,所以1993年上海在全国率先开始探索最低生活保障线制度,先后13次调整标准,从最初的每月120元提高到现在的425元;1994年率先在全国实行农村低保,过去农村

14、不管的,上海农村人已经商品化生活了,最先农村有2个标准,后来三保合一,叫农村地保,先后10次调标,从最初的每年700-850元到现在每年3400元。截至2009年6月全市享受政府救济的人数约46.2万人。其中城镇低保家庭35.1万人,农村低保家庭11.1万人。城乡困难居民的基本生活得到了切实保障。还有一个,就是农村为什么比城市低呢,有一个说法,就是农村有地,地是有价值的,所以农村要比城市低一点。我觉得这个理论不一定站得住脚,为什么,还说不清楚。实际上,城乡补助标准正在拉大。这个问题已经发现,怎么解决,没有理论依据,说不出道理来,需要去研究。第二呢, 就是他的支出大于他的收入,这部分人怎么办。一

15、直认为低于425的人是贫困的,其实还有支出超过收入这部分人也是贫困的,但是我们的制度是按收入来核的,这个问题怎么办。还有,最低工资保障线与最低工资是怎么协调呢,上次我去出席一个会议,有人对最低生活保障线提出质疑,他认为我们的生活保障线是太高了,我个人认为不是生活保障线高了,而是最低工资太低了。生活保障线与最低工资到底是什么关系,每次调整两家都要商量的。应该要有理论支持,现在理论还没有,为什么是425元,前几天我跟部长提,全国最低生活保障线的核准要素,全国要统一。上海是根据他硬支出来核算的,425元是有一个整套标准的,首先是一个营养标准,然后是住,然后水电煤,然后根据这个菜单的CPI,高了就要调

16、。我们没有把医疗、教育作为硬支出,到底什么要素作为核准的要素,现在还没有权威的专家在研究。第五个,就是“四位一体”的社会救助体系。除了最低工资、最低生活保障线,还有一部分人需要通过单项救助来保障,一个就是生活救助,包括临补、实补、节补、综补;二是教育救助,现在已经对低保家庭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进行两免一补,免学杂费、书费,补助生活费;中等职业学校也有奖学金,这不是财政支出,是教委要求每个学校在教育收费里免。这个我认为有点问题,他认为好的,就免,收入少的,就不免,我们一定要有制度性安排。第三个是对大学生学费贷款、学杂费补助。目前来看,就是高中生没有制度安排,其他都有了。幼儿园是没有的。如果高中生苦

17、难了,只有社会好心人在付,其实现在高中生的费用也是蛮高的。医疗救助,对大病医疗救助,有门诊自负段、有住院自负段,这些让贫困人员很难应付。我们认为医疗救助应该对大病支出包的多一些,可是现在恰恰是对门诊包的多,对大病住院包的少。我们一直呼吁保险要调整,大病是装不出来的,要绝对包。当他还没有达到一定范围时,民政部门还需要兜底。另外,就是住房救助,主要是廉租房、经济适用房。廉租房包括连续6个月人均月收入低于800元(含800元),申请家庭的人均居住面积低于7平方米(不含7平方米)。经济适用房申请标准包括:家庭成员具有本市常住城镇户口7年以上,并且在申请区(县)5年以上;人均住房建筑面积15平方米以下;

18、人均月可支配收入2300元以下,人均财产7万元以下;申请经济适用住房前5年内未发生过交易住房行为。第六是社会福利格局。我把上海福利进行了归纳,不是看你有没有钱,只要你符合这个标准,你就可以享受。第一是9年义务教育;另外,有免费接种福利,全市儿童“五苗”接种率近几年都超过99%,还要对外来人口进行免疫接种;妇女孕产假不少于90天;丧葬福利,有600元补助;全年法定节假日增加到11天,这也是中国人的福利;还有就是残疾人福利,我感到比较沮丧,就是有钱了就是可以做,没钱就不做,残疾人康复。现在有残疾人教育培训,残疾人就业和社会保障,建立城镇重残人员基本医疗保障制度,法律和权益维护。还有老年人福利,不管

19、怎么样有一点点。对没有缴费的高龄无保障老人,实行养老保障政策,年满65周岁不满70周岁的城镇老年居民养老待遇为每人每月400元,年满70周岁的城镇老年居民每人每月500元,对60-65的将慢慢补上去,这样就全覆盖了。最近花了一些时间来推动养老机构发展,现在都是老人拿自己的养老金住养老院,非常的不够。另外有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这方面有一点福利,对80岁以上老人有一点补贴。还推行了星光计划、“霞光计划”项目、老年教育和老年文体活动、纯老家庭结对关爱,这些不能说是福利,而是帮困里面的。然后,还有一些老年优待,比如老年人乘车优惠、免排队,百岁老人一年免费体检一次,这个才叫福利。还有军人优待抚恤,“两参人

20、员”有特别补助金。第七是社会广泛参与的慈善公益事业。上海是一个非常有爱心的城市。去年捐款共接受抗震救灾捐赠25亿元,列全国第二位。目前,上海民间组织、基金会总资产达360亿,净资产140亿。上海慈善基金会12年共捐款15.8亿元,支出8.8亿元,近60万人受益。另外,有奖福利彩票,1987年来共筹集福利金38.5亿元,共资助福利项目4000多个,受助困难群众近100万多人次。形成了一支多层次、多门类的志愿者队伍。涌现了一批公信力强、具有专业能力的民办公益组织。第八是市政府实事项目。生活在上海的人们都有感受,就是改造旧里危房、消灭马桶、煤球炉,拆违章、补绿化,苏州河整治、环境、空气水质改善,公交

21、优先,每年一万张养老床位、居家养老、助老餐位,连续5年推进社区服务中心建设、社区设施开放,27年来,共累计开展290多项市政府实事项目。这是我讲的第一个部分,第二部分讲的是上海社会保障与民生工作面临的新课题。这些课题也是我觉得在工作中难应付的,有9个方面,有贫富差距扩大,公共政策的均衡性不够,产业政策与就业矛盾增大,外来人口政策的两难选择,老龄化供养负担加重,就医难、买不起房,社会服务、公共服务不足,社会矛盾、社会冲突复杂而尖锐,社会经济地位认同度、社会信任度普遍下降。一个个稍微说下。第一是贫富差距拉大的趋势还未根本扭转。当前我国的基尼系数由改革开放初期(1984年)的0.24上升到0.47(

22、2007年),超过了国际公认的0.4警戒线。根据世界银行推算,上海2007年的基尼系数已达到0.5。上海贫富差距形势更严峻。上海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也在拉大,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差距在1990年为517元,到2007年扩大到13400元。收入差距广泛存在于各个方面:贫富差距、城乡差距、区域差距、行业差距,其实行业差距更大。前段时间看到一个调研报告,城镇收入差距有5倍,农村的差距更大,差7倍,可见贫富差距普遍存在。有一个问题特别需要说一下,就是农民的劳动力价格问题,国外许多种田的农民是很富的,但是我们的农民为什么那样穷,从救济角度上说就想不明白。前年去云南考察给我一个很大的刺激,就是云

23、大的社工系的老师去乡村里面做研究,他们的研究给我们很大启示,其中他们发现了农民的劳动力价格问题,而且发现了农民的劳动力价格被忽视了,他们提出了公平贸易。在市场上,有农产品的价格,劳动力没有价格的,后来我看上海劳动力价格每天都有的,找不到农民的劳动力价格,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大问题,他们中有一个老师很出色的,上海某个大学应该把他要过来,后来他去了中山大学。他的大米不是几毛钱一斤,应该是38元钱一斤,要让城市人接受。这个要让很多领域的专家来研究,我就提出一个问题来。第二是公共政策的均衡性不够。还普遍存在于两元结构、教育的城乡差别,教育是越来越公平,很多人说出门就可以读学校,就是学校比较简陋的,是村校,

24、后来就把村校都拆了,现在正在努力改造,在城市里还有重点学校、择校,我坚决反对择校,其实是没有重点、普通学校之分的,是学生会读书不是老师会教书,是学生灵光不是老师灵光,重点学校里的老师他是会教会读书的孩子,非重点学校的老师才叫会教书,他会把不会读书的学生教会读书。如果没有必要要把孩子送到重点学校,还没有毕业就变成神经病了,千万别去那样的学校。到日本去看,学校都一样,这是有道理的。还有医疗卫生的城乡差别,我国卫生资源80%集中在城市而城市中又有80%的资源集中在大医院,我也管过医院,后面会讲,我们的婴儿死亡率、感染率很多都是国际前列的,我们中国卫生状况的排位就是最后第三位,后来再去差,就是公共卫生

25、资源均衡性太差。社会保障的城乡差别也是很大。第三是产业政策与就业矛盾增大。这个问题看起来有点怪,我特别想说明白,03-05年我担任浦东劳动局局长,那时就业也是非常差的,就业难、失业率高,我想浦东经济那么发达,每天有那么多公司开张,怎么会有失业的压力的呢?应该解决浦东人的就业问题。但是,我和其他劳动局长一样是有压力的,照例说经济增长1%,对就业是有一定贡献的。为什么GDP增长,就不能解决就业呢。我就去调查,他们讲上海人,尤其是浦东人就业观念有问题,但是我对这个一直是有保留的,在一定的人群里面是有懒人的,但是几十万人找不到工作,我一直打问号。后来观察下来,把结论推翻了,上海人是很要面子的,他们习惯

26、到单位、到公司去工作的,但是到马路上去站,这是多难为情的事情,他也去了,因为工资高,是1200的。那么中芯国际提供的4000岗位,是500元还要翻三翻,那我就认为是最低工资出了问题,不是劳动者就业观念问题,你的最低工资不足以让上海人体面工作的。为什么最低工资那么低呢,这就是我们政府部门政策制订者的问题了。那时是750元,低保是320元,750元谁会去安心工作呢?所以中芯国际的老板最多提到750元。那为什么最低工资不提高呢,就是我们的产业政策出了问题,产业政策很长时间是低成本劳动力产业,我们要和周边去抢资源、开发商,他们的地比我们低,那里我们可以比他们低呢,就是劳动力价格问题,那么就不能提高最低

27、工资,那上海人就站到马路上去了,站到马路上的钱谁拿,政府拿。这个社会成本没有人去算的,也无法去算的。他现在站到马路上去了,他的脸面、他的关系都没有了,他要重新适应这样一个情景。所以,当时我给当时领导建议,上海特别是浦东,你的地价已经很高的,你的产业应该是一个高端产业,应该是一个适度产业竞争,所以我提出适度劳动力产业成本竞争,不能一概降低劳动力成本。我们的优惠政策,要求有环保的、税收的,但是没有劳动力政策,没有要求本地劳动力价格多少,我给你享受这个政策。所以这是一个很大的矛盾。期待各位专家多呼吁。我们的产业政策是资本主义的产业政策,IT来了,生物医药来了,我们要给他优惠,为什么要给他优惠,只有事

28、情没有人的,没有说上海人先后什么产业就给他什么产业,没有的,上海人喜欢做做小手工,这个产业来的话给他优惠,没有的。比如在荷兰的一个风景区,就有一个造纸厂,他没有搬走,而是考虑到人,这些人以造纸为荣,他们世世代代就是造纸的他们的关系就是和这个造纸厂有关系的,这个厂一旦搬走了,他们得重新学习就业,这个社会成本太高了,所以他们愿意就地改造,又能没有污染,又能让他们的人没有后顾之忧。而在上海,世博会来了,浦东钢铁厂要搬走,一天就有600多人下岗,让我这个劳动局局长给他们找工作。第四是外来人口政策的两难选择。一方面,外来务工人员为上海提供了年轻的劳动力资源,使上海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具有较强的劳动力竞争优势

29、;另一方面,外来人员的流入也给上海带来了两大社会难题:一是治安管理问题,外来人员违法犯罪问题日益突出;二是对本地人就业形成巨大压力和冲击。我认为关键是治安。对于这样一种两难,该怎么选择。30年来采取的措施是堵,因为怕治安问题,就把你堵在外面,二是堵不了了就是管,管就是收费啊,但是这两条都没有用,越管问题越多,越堵外来人口越多,所以目前我们很难选择。但是最近,俞书记给我一个材料,外来人口融入本地调查报告。他认为外来人口要融入上海,和社区有关,和基层有关,要搞一些研究。我就认为这个课题很有价值,还没有开始,我们把融入改为融合,这是专家给我建议的,所以就改为融和问题。为什么外来人在上海犯罪那么高,可

30、能他在当地是不高的,这就是一个陌生环境问题,在这里他没有社会资源,犯罪也没有人知道。我认为书记提出的融合问题是很好的。外来人口进来,我也管不着,这需要将来产业政策去管。而且进来的人,我们应有一个态度,应该通过一个服务,帮助他们重建社会关系,帮助他们融入上海。或许这样一个选择是人性化的。在上海,浦东是最早开放给公办学校给外来民工子弟的,但是,两方面给我了很多压力。民工子弟家长不到我们开放的学校去,他害怕他的孩子在学校受歧视,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然后,上海的家长来上访,说如果他们进来,我们要退出,那年我是焦头烂额,我自己去召开家长会。但是我是非常好的处理了这个问题。我说你们的孩子将来要成为国际化

31、的人,要去和外国人打交道的,现在你对本国本民族其他省市的孩子这么排斥,你必须让孩子和不同文化的人在一起,他们的小孩和我们上海人小孩的聪明程度是一样的,而且他们孩子身上有上海孩子身上没有的优点。我给14个学校出了个课题,就是多元文化下孩子的成长研究。我说你们14个学校出来的孩子,一定要比只有上海人孩子的学校出来的要好。后来真的是这样,没有家长退学。第五个是老龄化供养负担加重。上海是我国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城市,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经达到300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21.6%。现在两个问题比较大,一是养老金支出压力大,上海市在2008年支出170多亿元,用于弥补包括养老金在内的社保窟窿,占当年上海市本级

32、财政支出的18%;二是高龄老人护理无保障,按照一般的护理比例,65-69岁,就是70岁以前老人需要长期护理的大概占1。5%,80岁以上需要长期护理占24%,那么上海80岁以上老人有50万以上,估计有12万的人是需要长期护理的。现在长期护理有两大难,一是他的钱那里来,平均养老金1200元,护理费8元/小时,那么他的养老金全部拿出都不够去付护理费。我们需要开征护理保险,但是负担率那么高,怎么开征。第二,有家庭小型化高龄老人日常生活照料难。比如一对30-40的夫妇要照料15人左右,他们有爱心也没有这个能力,所以就请外来妹,她的水准很差,所以老人就很无奈。第六,就是就医难、买不起房。在三医里面,都有很

33、多问题,就是医疗、医保、医疗标准,首先在医疗方面存在误区,一般都要看病看专家,另外就是各个医院的配置是有问题,到了好了医院,外国外,一般在教学医院会花很多钱,是挂在综合大学下面的,需要科研啊什么的,不是一般平民可以去的。其他就是社会办、民办的医院,医保可以用的。那么我们政府包的蛮多的,现在人们看病蛮奇怪的,一般在一个医院看一个病,医生说是什么病需要吃什么药,他不相信还要到其他医院去再去看一次。现在是一百个医生看一个病是一百个方式,国外是一百个医生看一个病是一种方法,随便到那里,这个病就是这么看的。如果要变,要等医学专家研究了以后再变。还有就是医疗标准,这个里面就会增加我们的难。还有一个误区,民

34、办医院就是赚钱的,就是乱来,其实民办医院应该是以非赢利为目的的,他赚来的钱还应该办医院。不能一看他是民办医院,就收费、收税,这样乱来。在国外,医院的院长不是医科大学毕业的,都是MBA毕业的,他经营他的医院,经营他的床位,为医生服务、为病人服务。我们呢是学6-7年医科,去做一个院长多浪费资源,然后他也不是学医院管理的。医生反而不值钱,医药值钱。好的医生就应该贵,应该体现这一价值。如果上海好的医生的收入不是高收入的话,上海不是国际大都市。律师、医生都应是高收入的群体,把生命都交给他了。第七是社会服务、公共服务不足。整个社会组织发育不够,现代很多社会组织倒过来向政府要钱,民非发育不够,还有就是服务专

35、业化不足,其实很多社会事务应该由社会组织来做的,比如信访,那么大的量,社会组织的方法其实是有作用的,但是政府不买单。比如我有一个信访对象,当我晚上10点下班时,他跟在我后面,吓我一跳,后来我请一个社工进行跟踪服务,现在他的状况蛮好。这个社工在信访上的方法蛮好、很规范,但是很多政府组织不想用太专业的方法去处理事情。用专业力量去处理是非常好的。专业力量不到位,我认为就是财政不到位,公共财政框架体系尚未到位。第八个就是社会矛盾、社会冲突尖锐。我简单列了一些数字: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不断上升并趋于复杂,2008全年仅市信访办就受理群众信访事项20多万件;社会安全风险增加;新的社会事务管理难度日趋加大。第

36、九个是社会经济地位认同度、社会信任度普遍下降。这里我收集了中国社科院的一些资料:一个是老百姓中层认同度偏下;然后民众有较强的不公平感;社会信任度下降;公共行政的公共性和服务性不足;还有社会情绪脆弱、社会心态复杂;还有就是有公共空间,无公共意识,社区归属感弱化。我们建了很多社区,社区体是什么,简单说就是熟人社区,熟人关系才叫社区,现在所谓的社区是地理概念的社区,在一个地方,很多人住在一起,如果没有公共意识,没有自己的规则,那么不叫社区,所以这个问题很重要,有公共空间,没有公共意识,这是我们的问题。这个我们是有压力的,需要重建社区关系。第三个部分是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在民生工作中怎么坚持

37、“以人为本”,不是说搞经济就不以人为本,搞民生的天生就是以人为本的,我认为不是这样的,所以我回民政局工作之后,花很多精力把这个事情说清楚,一个改善民生要确立三个原则:尊重人格、助人自助和社会责任原则。每个人不论贫富贵贱都有他与生俱来的价值与尊严,有一定的潜在能力和创造力。 1996年,我到日本去学习,深切体会到一个残疾人的潜能和创造能力,这些人可以说在中国是完全被忽略的。这些人,没有一个器官是在它应该在的地方,只有一个脚指头是听他指挥的,20多岁,坐在轮椅上。社会福利不是去恩施他的,而是去帮助他的,让他知道他是一个人。他们设计了一个电脑系统,用脚指头操作。我跟他交流,他完全用脚指头在电脑里跟我

38、交流,他说他去过上海,还做了一个贺卡,会作曲,还想去上海。这样一个人怎么能忽视他呢。我还认为一个人,他是坐在轮椅上的,他从一个东京大学文学系毕业,然后做成一个作家。那么我认为,国内讨论范围内,会说那些需要钱的,我们还没有到这个地步。他们50年代时也没有钱,也没有这个到这个地步,但是确立了尊重人格的原则,他们组织这些人去社区走,表示这些人还存在,不能走也要走,表现他们的力量,让社会关注他们。我觉得我们现在还不够。在日本,学生是穿制服的,我们的学校也穿制服,因为那里面可以拿点回扣,当然也可以整齐,没有一个校长知道为什么穿制服,但是日本校长知道为什么,因为每个学生的家庭背景不一样,富裕的孩子穿的花枝

39、招展,不富裕的孩子穿的很酸,这个对不富裕的孩子来说是不公平的,所以他们一律要求穿校服。孩子觉得我在人格上是公平的。我们现在还不行,我们去搞救助,拍个大大的照片,让受助的人拿着钱感谢领导。当然要感谢,但照片是有别的意思的,是说明我们在施恩于他,我是非常讨厌摄影记者他们的,他们要求受助者把钱拿出来,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理念,简直忽略了受助者的感觉。所以,一定要确立尊重人格的原则。第二个是助人自助,这个是社工的一个原则,对弱势群体的救助,除了给予外在物质帮助以外,更重要的是启发他本人的潜能,唤醒他内在的动力,帮助其发现自身潜能,唤醒本能因素,启发内在动力,促使其走向自救、自立、自助和自强,从而恢复健康的

40、人格意识和正常的社会功能。去年我去走访一个困难家庭,出来一对夫妻,40多岁,健健康康的,但是他们是0就业家庭,原因是他女儿13岁时得了子宫癌,他父亲觉得他女儿的一生完蛋了,他这个家庭也没有什么意义了,所以就不上班了,夫妻两个一天在家就是烧药,然后到学校里送药。我觉得不只是给这个家庭钱的问题,一定要让社工去帮助他,让他恢复信息、恢复工作。但是我们没有这么做,我们的政策没有说还要给这个家庭配社工,我们只有给钱。所以,这方面是我们的观念有问题。另外,社会责任原则也很重要。有人认为正常人还照顾不过来,残疾人就更不用去管他了,你残疾是你倒霉,你父母很正常,你生出来残疾是你倒霉。我不太赞同这样的观点,所以

41、我在这里给予关注,我认为这是社会的责任,干吗这个盲人的概念要跑到他身上,这是这个社会造成的,这么快的发展,社会有责任,社会应该承担这个责任,社会应该提供人们发展个人自我潜能的机会,每个人有义务在自我实现的同时,对社会负责,贡献于社会。第二呢,要改变一种误区,就是民生投入是一种负担的这种概念。我觉得,对民生的投入,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种战略性社会资源的投入,是另一种财富积累的模式。这个社会发展了,经济发展了,你去国外看,他也是有一个发展阶段的,一般到拐点之前,会有社会保障的建筑,如果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没有积累下来一些资金解决人类发展问题的话,那么这笔资金也是要用的,那他用到哪儿去的,用到黄赌黑,

42、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对民生的投入,是一种战略性社会资源的投入,这种观点要很大程度上进行普及。希望社科研究的精英们好好研究,给我们提供理论上的支持。还有,就是要形成政府责任、多方参与的社会化格局。政府责任呢,就是要防止两个误区,一个全包,一个全市场化。在前30年里,我们其实是走过一些弯路的,教育的产业化、医疗的产业化、文化的产业化,放弃公共原则,去走市场化,最后导致政府的公信力大大降低,这个我们要去突破。另外,就是形成政府、企业和社会多元互动的格局和能力。认识到是一回事,有没有这个能力是另外一回事。这个原来政府习惯在一个科层体系里做事情的,30年来培育出一个市场,在一些领域政府部分学的是非常好的

43、,但在另外一些部门,政府是非常的无能。他其实是搞不过那个市场,我认为政府是完全无能地在和企业合作,很多资源是捧手交掉了,安全问题啊、利益啊都存在问题了。十七大提出社会建设,又出来一个社会的议题,政府、市场、社会,政府要学会在一个扁平的结构里面,和很多部门互动,多他来讲是一个非常严峻的挑战。最后一个就简单地说,着力解决以“三最”为重点的民生问题,包括完善以就业为导向的“四环联动”保障机制;建立政府部门后台联动的收入和对制度;研究“支出型”贫困群体分类施保的兜底性政策;深化9073养老规划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加强公共服务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在“四环联动”中,要以就业为中心,以后的四个环,都要以就业为

44、导向。在整个社会保障机制中,就业为导向、保险为主体、救济为托底、慈善为补充。对有劳动能力的困难对象,要想尽一切办法推动其就业自立;对符合老龄纳保等条件的困难对象,促使其首先享受各类社会保障政策;对各类保障制度不能覆盖或覆盖后仍有困难的对象,实行托底性的政府救济;对各类救助后仍有特殊困难的对象,发挥社会互助和慈善帮困的作用给予柔性的帮扶。我的想法就是,以就业为导向,“四环联动”,鼓励一切人去就业,在这方面我们有很多的政策。二是建立政府部门后台联动的收入核对机制。前几天,民政部在上海开全国的推广会,推广上海的这套做法。这套做法就是检查你申请的资料是否对,过去就是居委会的人去看的,出错率又很低,现在

45、我们为廉租房检查1万例,检出率大概有24%,真的有开车宝马来申请的,真的有一个月收入1万元来申请的情况,那么我们核对的原则,就是你申请上来的信息,核对你是工资性收入、经营性收入还是转移性收入,根据你的收入性质不同,我们有一些要素,如果你自己认为自己错了,你必须写一个退出申请。如果你错了也不写退出申请,我们会放进分析名单里,两年不能申请。目前我们查出的24%的3000多例,无一人投诉,非常好的处理了这个事情。第三个是支出型贫困。以前都是核绝对贫困,既收入低于425元的,后来我们发现还有虽然收入高于425元,但减去他的硬性支出,还是低于425元的,后来确实有很多的案例,就提出了 “支出型”贫困,这

46、个在理论上很无助,在座的各位能否提出来,我们是要应对现实的,可能没有那么多理论的研究。现在采取两条路走路,将来在制度上认可这种贫困,将来在上海对每个家庭来讲不是一条贫困线,要把硬支出扩大,就医、生育、教育也是硬性支出,如果一个家庭有一个病人的话,或有一个大学生的话,他的最低收入就不是425元了,希望有这套出路出来。有一个小组在研究,还没有破题。还没有破题情况下,做了一个综合帮扶体系,方方面面找来一些钱,让他们不至于不太像样过日子。第四个是养老规划。“9073”呢,上海这样一个特大城市,怎么应对未富先老的情况,提出了一个“9073”课题,也还没有破题,就是90%的老年人由家庭自我照顾;7%享受社

47、区居家养老服务,到2010年享受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老人达到25万;3%享受机构养老服务,至2010年上海共建成10万张养老床位。现在养老床位的压力非常大,已经有了8万张床位,非常不容易。另外,要提高养老服务的专业化水平,然后,有社区健康干预计划。另外,还提出积极老龄化政策。然后加强公共服务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这里面做了一些尝试,在街道探索创新“一门式”社区事务受理中心建设。凡是规定为老百姓做的事情,归到一口受理。做到一口受理后,就可以做到全年无休。下步就是要做到全市通办。、另外,就是要做公益创投和公益招投标。现在发现公共服务是非常多元化的,是否可以有一个机制,让社会组织去发现需求,设计服务模式,

48、然后向我们申请资金,我们支持他,让他们去做,所以这半年我们提出了公益创投和公益招投标。创投,是通过权威评审或创投大赛等形式寻找并发现好的公益创意。而招投则是为创投成功的好项目招募优秀专业化社会组织的一个手段。前些天,我们找了一些专家,希望他们能够关注,报告我们的方案,我们的研究,他们非常有兴趣,我说,这个项目,政治学欢迎你来研究,社会学你可以来研究,搞经济学的也可以来研究观察对经济有什么作用。希望大家来关注这个项目。除了这个之外,民政局还有一个系统,是社区服务系统,是962200的电话,希望他成为像美国的311,现在政府部门有几十个电话,希望老百姓记住一个就可以了,现在我们的服务电话是朝着这个

49、方向走。我自己试过,希望大家去用他,有什么意见的话可以告诉我们。比如有人要买中山装,他就可以打电话去问,没有多少时间就可以告诉你全上海还有四家在做中山装,他们的地址、电话告诉你。有天我家里电视机突然没有图像了,该找谁修,怎么修,我就打962200,他就问你是什么品牌的,过会就有修电视的人来了。还有一些加盟店,比如要找保姆啊,打962200上海社区服务中心热线电话,希望大家尽可能去用,越用越好,我们也希望加以改进。我们不仅有电话系统,而且在每个社区都有服务队伍,有一些贫困的人上门服务不要钱,有支付能力的,出一些成本费,过不久他还会电话回访。我讲的就是这些,改善民生是党的社会建设领域的一个重要部署,也是党的宗旨决定的,是党的民生的总纲,也是科学发展观最终的目的。以上是我结合实际工作,谈的一些认识和思考,如果有不当的地方,希望大家提出意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 > 成人教育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