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义县基础教育巡礼.doc

上传人:仙人指路1688 文档编号:2997200 上传时间:2023-03-07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遵义县基础教育巡礼.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遵义县基础教育巡礼.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遵义县基础教育巡礼.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遵义县基础教育巡礼.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遵义县基础教育巡礼.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遵义县基础教育巡礼.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遵义县基础教育巡礼.doc(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遵义县基础教育巡礼 这是一方教育厚土,勤劳淳朴的遵义县人民自古以来以耕读为本,崇尚教育文化,从春秋建国、唐代设县至今,历朝历代无不留下兴教裕民的轨迹。东晋时期的华阳国志即谓“颇尚学业”,宋代的遵义军图经谓“世转为华俗渐于礼人士悦诗书”,清代贵州通志有“人知向学,深山穷谷,犹闻弦诵声”的记载,浙大遵义新志赞誉“遵义国民教育之普及,虽江浙各地罕与伦比”。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沙滩文化”的浸润和“长征精神”的激励下,遵义县人民更发扬敢想敢为、排难争先、奋力拼搏的精神,推动教育长足发展,呈现了蓬勃向上的崭新局面。遵义县先后获得“全国文化先进县”、“全国基础教育先进县”、“全国幼教先进县

2、”、“全国体育先进县”等殊荣。1985年在全省率先普及初等义务教育,且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1993年通过省政府高标准扫盲验收;1996年分镇乡推进“两基”工作;2001年“两基”工作通过省政府评估验收;2005年“两基”工作通过省政府复查,2009年6月作为全省六个受检县之一接受了国家督导检查,得到了“国检”组专家的充分肯定,为全省“两基”工作作出了特别的贡献。尊师重教蔚然成风“我们一定要坚定信心,认真履职实现两基工作镇镇达标、校校达标,为顺利通过国检贡献力量!”这是县委、县政府今年3月18日在“两基国检”决战誓师大会上发出的铿锵誓言,也是向上级党委、政府和全县118万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无数

3、事实证明,我们遵守了自己的誓言,用行动实现了自己的承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长期来,县委、县政府历届领导始终把“优先发展教育”作为第一要务,坚持“抓教育发展就是抓经济发展”的理念,全面实施“科教兴县”和“人才强县”战略,扎实推进基础教育,大力发展高中教育,积极发展职业教育,统筹发展成人教育和民办教育,加快发展农村现代远程教育,各类教育协调发展。2002年5月落实了义务教育“以县为主”管理体制,实现了人、财、物的全面统筹。为推进教育又好又快发展,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意见等一系列文件,完善了农村义务教育“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建立健全了“三制一管理、人才引进培养、教育

4、督导检查、教育经费投入、教师表彰激励、教育环境优化等机制,教育事业取得了长足进步,教育实力位居全市前列,真正形成了“党政一心抓教育,做强教育带产业发展”的战略格局。在确保义务教育“三个增长”、 教师工资足额发放、教育费附加按规拨付的同时,从2003年起,县财政每年安排1000万元为全县教职工(含离退休人员)交纳医保,今年,还决定把年终考核奖励经费减少20%和各单位办公经费压缩10%用于发展教育事业。教育位居民生之首,是最大的公益事业。县委、县政府始终把教育作为“一把手工程”,要求各级各部门主要领导必须以身作则,率先垂范,高度重视教育工作,要积极为教育出钱、出物、出政策,要经常深入学校,开展基层

5、调研,通过检查督导、现场办公等方式,及时解决教育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教育是人类共同的事业,大家必须努力为教育发展出谋划策、保驾护航。我县建立和完善了部门联动教育机制,要求全县各部门必须认真履行教育职责,切实为教育发展出钱出力、献计献策。在学校规划、用地审批、工程建设、资金借贷等方面特事特办,开辟“绿色通道”,实行教育工程联合办公制度。在校园环周边境治理、学校安全卫生排查、学生保学控辍等方面配合密切,努力为教育发展保驾护航。各部门认真落实挂帮责任,多次主动深入镇(乡)、学校开展教育帮扶工作,帮助学校解决实际问题。2006年以来,全县各部门为学校捐资捐赠课桌凳、图书、电脑、体育器材等价值达150万

6、元。从2000年起,把每年9月9日定为“全县助教日”,县财政每年安排100万元资助特困学生,社会各界慷慨解囊,捐资助教,2005年至今,全县共接受捐款500余万元。 校园环境优雅明丽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我县通过实施“三步走”战略,在确保“三个增长”的前提下,加大教育投入,积极争取项目,多方筹集资金,全力改善办学条件,彻底消除D级危房。近年来,全县一幢幢学校高楼拔地而起,成为一道道靓丽的风景线,山乡大地出现了最好的建筑是学校,最美的环境是校园的景象。调整校点布局,基本实现“一无八有”。从1998年至2001年11月,通过两轮校点布局调整,校点从816个减少到580个,投入资金7590

7、万元,主要用于中小学校舍改扩建和学校配套设施建设,基本实现了“一无八有”(一无,无危房;八有,班班有教室,人人有课桌凳,有校门,有围墙,有厕所,有旗台旗杆,有运动场,有篮球板)。举全县之力,改善办学条件。从2001年12月到2005年5月,全县进行了第三轮校点布局调整,校点从580个减少到现在的534个,共投入资金1.6亿元,其中前后三次贷款9000万元,完成中小学建设项目221个,建成“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计算机教室35个,卫星教学收视点422个,光盘播放点29个,完成392所学校的校门、围墙等设施,按学校类别配置教学仪器、实验器材、图书资料,极大地改善了办学条件。推进“五化三园”建

8、设。从2005年6月至今,我县瞄准“五化三园”建设目标,完成寄宿制、危改、薄改、改厕、捐赠等152个教育工程项目,面积16.62万平方米,总投入1.08亿元,其中中央资金4621.35万元,省级资金1440万元,市级资金144.66万元,社会捐赠资金513万元,县级匹配资金4007.65万元。全县中小学图书、实验仪器、音体美器材的添置除学校购置外,还投入了1960万元。在加强义务教育工程建设的同时,同步推进幼教、特教、高中阶段工程建设,将县一中建成了省级示范性普通高中,投入3000多万元建成职教中心新校园,并完成“国重”申评工作。新建特殊教育学校1所,镇(乡)公办幼儿园11所。 两支队伍不断优

9、化学生是教育的主体。我县针对当今一些学生面临的人格缺失、人情缺失、人性缺失的“三缺失”误区,在2007年就提出了“知识改变生活,品格决定命运”的育人理念,始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狠抓中小学生思想道德建设。2008年,以“树健全人格,育优秀人才”为宗旨,围绕“理想与信念,道德与礼仪,学习与创新,行为与安全”等内容,在全县开展了中小学养成教育活动,编写了遵义县中小学养成教育读本。2009年启动了“亲子共成长”工程,开展了“千名教师访万家,万名家长进课堂”活动,已经形成了以“学校教育为龙头,家庭教育为基础,社会教育为依托”的德育教育模式。同沐阳光,共享资源,每个孩子

10、都重要,让所有孩子都能上学,都能上好学,这是县委、县政府的庄严承诺和不懈追求。我县严格履行保学控辍职责,认真落实“两免一补”政策,大力开展“春晖行动”、“五个一”工程,把党的温暖送到千家万户。采取多种措施,控制学生流失。县教育局成立“教育爱心基金会”,确保所有贫困家庭子女接受义务教育。规范办学行为,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因材施教,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学习安心、生活舒心。关注弱势群体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遵义县是农民工输出大县,父母外出打工后,孩子的教育成了薄弱环节,成了社会关注的问题。遵义县经过深入调研,2007年6月在“三关工程”的基础上,开展了“关爱留守儿童、关注学困儿童,关心残疾儿童”为

11、主要内容的“小三关”活动,通过聘请代理家长、设立亲情信箱、开通亲情电话、设置亲情QQ、“六一”过生日、“一对一或多对一”帮扶等形式,对这些儿童提供全方位帮助,让他们感受学校大家庭的温暖。三年来,该县共举办专题讲座41场,开展活动116次,结成帮扶对子4464个。教师是学校的主体,是教育发展的关键。我县充分发挥广大教师的主体作用,落实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建立和完善了师德教育、教师补充、支教帮教、培训提高、表彰激励“五大机制”,打造了一支政治思想好、敬业精神强、业务水平高的教师队伍。2005年来,共招录新教师534人,引进骨干教师37人,培养任用中小学校长123人,95%以上的专任教师参加不同

12、层次的培训。2008年小学、中学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分别为100%和99.69%,中小学校长岗位培训合格率均为100%。西南大学、贵州师范大学还将我县作为学生顶岗实习基地,每年定期安排学生到该县学校顶岗实习。该县教师获国家级奖励120人次、省级奖励228人次、市级奖励254人次,有特级教师16人、国家级骨干教师4人、省级骨干教师8人、市级骨教师11人。2008年乐山镇乌木小学校长易述光荣获贵州省“大山的脊梁感动贵州的教师们”评选活动“十佳奖”。 素质教育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追求。我县在实施素质教育中,始终坚持“一切为了师生发展”的理念,以提高学生素质为宗旨,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

13、践能力为重点,强化教学常规管理,严格执行课程计划,开齐课程,开足课时,不设重点校,不办重点班,规范学校办学行为,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努力推广大课间活动,大力推行“阳光体育”运动,坚持每年定期开展中学生“三好杯”篮球赛、县城学校“六一”趣味体育运动会和两年一届的中学生田径运动会,确保学生每天锻炼1小时。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设立心理咨询室,为学生排除心理障碍。大胆探索素质教育评估办法,制定了遵义县普通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督导评估方案和中小学生素质评价手册,构建了学校、镇乡、县三级评估体系,组建了82名专兼职教育督导队伍,按照“学校自评、镇乡检查、县级评估”的程序,以每年10间学校的督导计划有序推进中小学

14、素质教育督导评估工作。近几年,全县涌现了大课间活动、感恩教育等一大批特色学校,2007年龙坪中学还被列为全省素质教育试点实验学校。校园文化是学校的积淀,是学校的灵魂,也是学校发展的牵引力。我县将校园文化建设与亮丽工程结合,以绿色学校创建为切入点,从校园环境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入手,加强校园规划、绿化、硬化、净化和文化建设,狠抓生命、生存、生活、生态“四生”教育,努力创建和谐校园,促进学校内涵发展。全县有省级绿色学校5所、市级绿色学校11所、县级绿色学校9所、1所正在申报国家级绿色学校。2007年教育局被评为全国第四批绿色学校创建活动优秀组织单位。石板中学和县三小已成为全县校园文化

15、和书香校园的示范学校。 教育质量硕果累累待添加的隐藏文字内容2质量是教育永恒的主题,是学校发展的第一生命线。长期来,我县以课程改革为契机,以课题研究为动力,狠抓全县中小学教学质量提高工作。制定了遵义县提高教学质量的实施意见,建立了质量评价体系,实施了和谐德育体系研究与实验、全国小学语文发展与创新教育、中小学数学情境与问题教学、“三算”结合教学与学生素质发展、中学生作文素质训练等课题,形成了县、片区、镇乡、学校四级教研网络。通过集体备课、上观摩课、听课、评课、说课、好课评选、经验交流、教学反思、微型讲座、教师论坛等形式开展了教研活动和课题研讨活动。教育局先后被评为全国小学语文发展与创新教育课题先

16、进协作组、课题实验突出贡献单位和教育科研标兵单位。2007年,教育局教研室被评为全省先进教研室。教研活动的开展促进了教育质量的提高。近年来,全县教育质量不断提高,高考成绩稳步提升。2008年,小学、初中毕业年级全科合格率达90.76%、80.60%,小学、初中毕业率达99.98%、99.46%。特别是高考,自1977年恢复高考来,已为各级各类院校输送人才51000名,其中重点5000余人,清华北大101人,6人摘取全省状元桂冠,在黔北独领风骚。2009年,我县高考又取得了辉煌的成绩,全县理工类最高分660分,文史类最高分646分,600分以上56人,占全市的47.9%(遵义市117名)。13名

17、考生进入遵义市文理科前十名,占全市的65%。全县一本上线981人,比上年增加184人,二本上线2536人(包含一本上线人数),比上年增加358人。已有10名(应届生5名)被清华、北大录取,其中清华6名、北大4名,县三中首次一名学生被北京大学录取。遵义县是全市清华、北大录取学生人数之首,仅次于贵阳市录取人数。 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做强基础教育,办活职成教育,发展学前教育,各类教育协调发展”,这是我县提出的教育发展总体目标。2007月6月,县人民政府出台了遵义县幼儿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确立了2007-2010年幼儿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总体目标,提出了要把创建镇 (乡)公办幼儿园作为重点工作来抓,力争到“

18、十一五”末,每个镇(乡)建设都一所公办幼儿园。迄今有11个镇乡办起了公办幼儿园,基本形成了以政府办园为主、社会力量办园为辅的幼儿教育办学格局。职业教育这条腿不能短,我们要像抓基础教育那样抓职业教育,要克服和解决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普职矛盾。近年来,我县牢固树立“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的观念,按照“扩大规模、精细管理、专业引领、打造示范”的总体目标,以就业、乐业为导向,以培训、服务为宗旨,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不断夯实办学基础,努力提升办学品位。2007年初,县委、县政府针对县职教中心办学规模不足、“国重”复评等问题,提出了“整合县职教中心与龙坑中学,建设职教中心新校园”的意见,并按照“打造区域性

19、全国重点职教中心”的办学定位,将县职教中心新校园建设列为全县2007年十件实事之一,在遵南大道旁龙坑中学处规划占地320亩,投资3750万元建设新校园,工程已在2008年底完成了实训楼、宿舍楼和综合楼等一期建设项目,今年5月实现了新校园的整体搬迁。在抓好硬件建设的同时,我县更注重县职教中心的内涵发展,坚持走“产学研一体化”的办学之路,成立了食用菌研究所、国家第四十二职业技能鉴定站。县职教中心先后被评为省级重点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省级示范性教师培训机构、贫困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教学点、国家职业教育管理示范基地、中央电大开放本专科学历教育合格教学点、奥鹏远程教育学习中心。2008年11月通过了国家

20、级重点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评估。被中国前沿、中国农村教育等多家媒体誉为“服务三农的一面旗帜”。我县教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由于校点多、分布广、发展不平衡等原因,制约教育快速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尚未消除,城乡教育发展还不均衡,城镇学校硬件建设跟不上发展进程,中小学教师学科结构还不尽合理,办学条件与发达地区比较还有一定差距,教育水平与打造教育强县的要求还有很大的距离。教育发展,任重道远。我县已经提出了“全力提速发展,打造教育强县”的教育定位,正在着力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合理布局校点,加快学校建设步伐,促进教育均衡协调发展;二是坚持以师为本,继续强化五大机制,激发教师爱岗敬业精神;三是加强德育工作,净化校园周边环境,促进学生健康快乐成长;四是实施素质教育,彰显学校办学特色,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五是打造校园文化,营造和谐育人环境,不断提升学校办学品位。我们坚信,有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有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有全县广大师生员工的共同努力,遵义县教育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 > 成人教育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