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拿手法学.ppt.ppt

上传人:laozhun 文档编号:2998257 上传时间:2023-03-07 格式:PPT 页数:169 大小:2.1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推拿手法学.ppt.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69页
推拿手法学.ppt.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69页
推拿手法学.ppt.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69页
推拿手法学.ppt.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69页
推拿手法学.ppt.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6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推拿手法学.ppt.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推拿手法学.ppt.ppt(16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推拿学,推拿概念,是在人体一定的部位运用各种不同的手法和进行特定的肢体活动(包括功法训练)来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推拿发展简史,秦汉以前1.韩非子曾以“弹”的方法治疗皮肤的痤疮。2.五十二病方有按摩治疗癃闭的记载等等。,秦汉时期.我国第一部按摩专著黄帝岐伯按摩十卷,.史记记载,名医淳于意用“寒水推”的方法,治疗头痛烦热等证,这是世界上唯一可信的早期治疗医案。3.汉马王堆古墓出土文物帛书导引图4.医圣张仲景在金一书中,首创以手法抢救心跳凑停,其方法目前临床中仍在应用。5.甘肃武威出土的汉代医简首先记载膏摩的手法,后汉张仲景在金贵要略中予以发展,提出了“膏摩”之名。6.名医华佗发展了导引按摩的方法,

2、创造了“五禽戏”,魏晋南北朝时代1.形成了正骨推拿的雏形晋代葛洪在肘后救卒方中介绍了颞颌关节脱位的整复手法为世界上最早的颞颌节脱位整复手法2.葛洪发明捏脊疗法,后世广泛用于小儿推拿。,隋唐时代.设置了推拿专科:隋代在太医署内设专职按摩博士,此是国家行政机构设置按摩科目及专职人员的最早记载。.扩大了推拿治疗危急重病的范围:外台秘要记载了“天行病”(烈性传染病),霍乱,转筋,腹通,厥逆等病症的治疗方法,首次记载了用脐上盐摩法治疗逆产的方法,这是世界上首例产科手法。.仙授理伤续断秘方阐述骨折复位前要先用摸法触摸伤处,识别骨折移位情况,分别采用拔伸,捺正等手法予以整复,再用软垫杉树皮加以固定。另外,还

3、描述了髋关节脱位的足瞪复位法和肩关节脱位的椅背复位法.,宋金元时代圣济总录记载了手法治疗眼病的方法,开创眼科疾病推拿治疗的先河。明代1.小儿按摩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推拿专著。按摩又称为推拿,也是从这时小儿推拿的名称沿革而开始的。2.小儿推拿方脉活婴秘旨全书小儿推拿秘诀清代吴谦医宗金鉴里,把摸,接,捏,按,摩,推,拿列为伤科八法。,推拿与导引,导引又称道引,近代多称气功,是“导气令和,引体令柔”的意思。唐代王冰认为:“导引,谓摇筋骨,动支节”,,推拿与导引的区别,1导引指通过呼吸运动与肢体运动相结合而达到强身治病目的的一种体育保健方法。推拿则是指以手法防治疾病的一种疗法。2导引讲究功法锻炼,推拿讲

4、究手法技巧。3导引依靠内功,自动,推拿依靠外功,他功。4导引注重防病于未然,推拿注重治病于已成。,手法的补泻,1.轻重补泻 一般来说,轻手法为补,重手法为泻2方向补泻 向心为补,离心为泻;推上为补,推下为泻;由外向里为补,由里向外为泻;逆时针旋转为补,顺时针旋转为泻。3.频率补泻 一般来讲,缓摩为补,急摩为泻。,递质的概念,所谓递质就是推拿时,在医者手上蘸些油、水等类的液体或粉末,涂在体表的治疗部位上以减少对皮肤的摩擦,或借助某些药物的辅助作用,增强手法疗效。这种液体或粉末统称为推拿递质。,常用的推拿递质,滑石粉 滑石粉有润滑作用,一般在夏天应用,适合于各种病症,尤其在小儿推拿中运用最广。葱姜

5、汁 用葱白和生姜捣烂取汁使用,或是将葱白和生姜切片倒入75%的酒精沁泡使用,能加强温热散寒作用,常用于小儿冬春季虚寒症。麻油 加强手法的透热效果,另外多用于民间的刮痧疗法。,冬青膏 由冬青油、薄荷脑、凡士林和少许的麝香配制而成,该剂具有温经散寒和润滑作用。常用于小儿虚寒性腹泻以及软组织损伤,加强手法的透热效果。红花油 冬青油、红花、薄荷脑配制而成,有消肿止痛等作用。外用药酒 自己根据病情自行配制,这里对于一些有毒的药物用量可以稍微加大,与内服相比。,热敷,干热敷、湿热敷。举例:红外线照射、暖壶等都为干热敷,热敷的注意事项,1热敷是要充分暴露患部,室内要保持温暖无风,以避免病人感受风寒。2毛巾必

6、须折叠平整,这样不易烫伤皮肤,并可使热量均匀透入。3热敷是可以隔着毛巾使用拍法,但其他手法都不使用,所以拍法一般也是最后的手法操作,当然,用拍法也可以增强病人对于热度的适应。4热敷的温度应以病人的能忍受度为限,要防止发生烫伤。对于皮肤感觉迟钝的病人尤其要注意5常用热敷方 自己根据病情自行配制,推拿的禁忌症,禁忌症要完全牢记1严重心脑、肺疾患的患者或是极度衰弱者,不能承受推拿手法的刺激者。2有出血倾向和血液病患者,手法刺激可能导致局部组织内出血者。3。局部有严重皮肤损伤或是皮肤病患者,手法作用可使皮肤损伤加重。4骨关节结核、骨髓炎、骨肿瘤、严重的骨质疏松症、骨折患者,手法可使感染扩散,骨质破坏。

7、5诊断不明确的急性脊柱损伤或伴有脊柱症状者,手法可能加剧脊髓损伤。6妊参三个月以上的孕妇的腹部、腰部、合谷、至阴等部位,手法刺激有引起流产的可能。7精神病患者不能与医生合作,不宜进行推拿治疗。,推拿治疗的内涵,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结合现代医学理论,运用推拿手法(及现代技术手段?)施术于人体特定的部位和穴位,以达到防治疾病目的的一门临床课。,如何学好推拿学,多看:看人、看解剖、看神经、看文献多练:练手法、练身体,推拿的作用和原理,推拿对伤筋的作用及原理推拿对内脏功能调节的作用及原理,受伤寒冷,神经关节,代谢产物,肿胀压迫,粘连,结缔组织,肌肉供氧量,血流量降低,压迫血管,疼痛,肌肉痉挛,1.缓和

8、、轻微的连续刺激可兴奋周围神经,抑制中枢神经。2.急速、较快且时间较短的刺激可兴奋中枢神经,抑制周围神经。3.中枢神经处于兴奋状态时候,交感神经占优势,反之,副交感神经占优势。,手法力度分级,轻度手法:体表、皮毛,柔软、舒适感较轻:皮下、血脉,酸、麻、胀感中度:肌肉组织,可忍受的酸、麻、胀、沉感重度:深层组织、筋骨、脏腑组织,明显的 酸、麻、胀、电击感特重:实用瞬间爆发力,纠正骨关节位置,胆绞痛:T7-9胃肠痉挛性疼痛:T6-L1 哮喘:T1-5 肾绞痛:L2-3心绞痛:T1-5 便秘:,重刺激,重刺激,轻刺激,重刺激,重刺激,重刺激,原发性高血压病(EH),压力感受器,延髓孤束核,迷走神经背

9、核,迷走神经,心脏,心率下降,血压下降,血管扩张,网状结构的血管运动中枢,推拿,需掌握的主要肌肉,斜方肌背阔肌大、小圆肌菱形肌肩胛提肌冈上、下肌前锯肌,竖脊肌胸大、小肌肩胛下肌髂腰肌,推拿手法的定义,是指操作者用手或肢体的其他部位,按照一定的技术要求和规范化的动作在体表操作的方法。,手法的两重性,是对经络系统的刺激作用是对组织结构的破坏作用,手法的基本要求(必须牢记),持久:指手法能够严格的按照规定的技术要求和操作规范,持续操作足够时间而不走样,保持动作的连贯性有力:指手法必须具有一定的力量,但这种力量不是蛮力,而是一种技巧力,有一定的适度。同时这种力也不是固定不变的,也要根据对象以及部位的不

10、同而改变均匀:指手法的操作必须有节律性,不可时慢时快,手法的压力必须保持一致柔和:指用力必须讲究技巧,手法动作灵活及力量缓和,使手法轻而不浮,重而不滞深透:指手法的刺激,不能局限于体表,而要达到组织深处的筋脉,以提高组织的热度为主,推拿手法的分类,摆动类手法 摩擦类手法 振动类手法挤压类手法 叩击类手法 运动关节类手法,摆动类手法,是以指、掌、腕关节作协调的连续摆动的手法。一指禅推法滚法揉法,一指禅推法,概念:用大拇指指端、罗纹面或是偏峰着力于一定的部位或是经络穴位上,沉肩垂肘,手腕悬曲,通过腕和前臂的协调摆动,带动拇指关节的屈伸活动,使产生的功力轻重交替、持续不断的作用于治疗部位上的一种手法

11、,动作要领,沉肩 肩关节放松,肩部不要耸起用力。垂肘 上肢肌肉放松,肘部自然下垂。悬腕 手腕自然垂曲,不可强力屈曲。掌虚 除大拇指以外的其余四指及手掌均要放松,不可挺劲。指实 即拇指端要着实吸定被操作部位,不能离开或来回摩擦。一般要求频率为120160次每分钟。,手法演示,滚法,用手背近小指侧部分或小指、环指和中指的掌指关节部着力于一定部位上,通过腕关节屈伸外旋的连续往返摆动,使产生的功力轻重交替而持续不断的作用于治疗部位上的一种手法,分类,小鱼际滚法掌指关节滚法指间关节滚法,动作要领,肩臂不要紧张,肘关节屈曲120140度。腕关节放松,小鱼际掌背侧着力于治疗部位上滚动时吸附于体表,不可跳动或

12、手背拖来拖去的摩擦。手背滚动幅度要控制在120度左右,既腕关节屈曲时向外80度左右,腕关节伸展时向内40度左右。压力要均匀柔和,动作要协调而有节奏,要有明显的滚动感。操作要连续不断,每分钟120150次左右。,手法演示,揉法,用手掌大鱼际或掌根、手指罗纹面部分,吸附于一定的部位或是穴位上,做轻柔缓和的回旋揉动,分类:,大鱼际揉法掌揉法指揉法肘揉法,动做要领,腕关节放松,自然平伸或微背伸,手指自然伸开勿紧张用力 腕关节连同前臂一起作回旋揉动,吸定并带动该部位的皮下组织 不可用力下压,也不可以漂浮,部位要吸定,不可滑动或摩擦。频率120160次每分钟,手法演示,摩擦类手法,用指、掌或肘部在体表做直

13、线往返或环旋活动,使之产生摩擦的一类手法,分类,摩法擦法推法抹法搓法,摩法,用手掌掌面或食、中、环三指指面附着与一定的部位或穴位,以腕关节连同前臂做环行有节律的抚摩的一种手法,称摩法。,分类,掌摩法指摩法鱼际摩法,动作要领,肘关节微屈,腕部放松,指掌自然伸直。前臂连同腕关节协调环旋,用力平稳,均匀,不可按压。摩动时要轻快柔和,缓和协调,每分钟频率约50160次。,功效,和中理气,消食导滞,健脾和胃,调节胃肠蠕动,活血化淤等,手法演示,擦法,用手掌掌面或大、小鱼际部着力与一定的部位,进行直线往返摩擦,使之产生一定热量的一种手法称为擦法。,分类,掌擦法、鱼际擦法、侧擦法(小鱼际擦法),动作要领,直

14、线往返,不可歪斜。往返距离要长,动作要连续不断。压力均匀而适中以摩擦时不使皮肤摺迭为宜。频率一般每分钟100次左右。操作时医者要保持呼吸自然,切忌进气。操作前在施术部位涂少许润滑剂。,功效,温通经脉,祛风散寒,行气活血,消肿止痛,健睥和胃,温肾壮阳等。,手法演示,推法,用指或掌、肘部着力与人体的一定部位或穴位上,做单方向的直线(或弧线)推动的一种手法称推法。,分类,:指推法、掌推法、拳推法、肘推法等。,动作要领,1用力均匀平稳,不可硬压,推进速度要缓慢。2推动时不可左右滑动,忽快忽慢。,功效,理顺筋脉,舒筋活络,消淤散洁,消肿止痛,缓解软组织痉挛,增强肌肉兴奋性,促进血液循环。,手法演示,抹法

15、,用拇指罗纹面紧贴皮肤,作上下或左右的往返抹动称为抹法。,动作要领,1拇指面着力,其余四指固定与一定的部位。2用力均匀,稳实轻柔,轻而不浮,重而不滞。3移动缓慢或轻快,但不能忽快忽慢。,功效,开窍镇静,清醒头目,疏肝理气,活血化淤等。,手法演示,搓法,用两手掌面挟住肢体的一定部位,相对用力做方向相反、上下往返的快速搓揉称搓法。,动作要领,1两手掌面相对称相对用力,不可过大,以能搓动肢体为度。2搓动要快,移动要慢。,功效,疏通经络,行气活血,放松肌肉,解除疲劳。,手法演示,振动类手法,以节律性轻重交替的活动,持续地作用与人体,使之产生振动感觉的一类手法,称为振动类手法。包括振法、抖法等。,分类,

16、抖法振法,抖法,用双手或握住肢体远端,微用力作小幅度的上下连续抖动的一种手法称为抖法,动作要领,1抖动的幅度要小,频率要快。2被抖动的肢体要放松。,功效,:疏松脉络,滑利关节,松解疲劳等,手法演示,振法,用手掌或手指着力在人体的一定部位或穴位上,做连续不断快速颤动的一种手法。,动作要领,呼吸均匀、自然、不可屏气发力。前臂和手部肌肉强力,静止性发力,使功力集于手掌或手指端。振动的幅度要小,频率要快,一般每分钟达600800次。,功效,温中理气,祛瘀消积,活血止痛,疏松脉 络,滑利关节,松解疲劳等,手法演示,挤压类手法,用指、掌或肢体其他部位按压或对称性挤压体表的手法,本类手法包括按法、点答、压法

17、、拿法、捏法、捻法、掐法、拨法、踩跷法等,分类,按法弹拨法点法捏法拿法捻法掐法踩跷法,按法,用手指或手掌着力于体表一定的部位或穴位上,逐渐用力下压的一种手法,分类,指按法掌按法叠指按法 肘按法,动作要领,以手指面或掌面为着力部位。按压方向要垂直,用力要由轻到重,稳而持续。按压时不可移动,避免暴力猛然按压。,功效,开通闭塞,疏松脉络,活血止痛,手法演示,手法演示,弹拨法,用拇指罗纹面按压于穴位或一定的部位上,适当用力下压至病人有酸胀感时,再作与肌纤维成垂直方向的来回拨动的一种手法,功效,解痉止痛,松解粘连,特别对指下有软组织痉挛之条索感时,效果优佳。,手法演示,点法,用指端或屈指后第一指间关节突

18、起部着力于一定部位或穴位向下按压的一种手法,动作要领,用指端点时,指间关节伸直,屈指用第一指间关节突起部位时掌指关节伸直。用力平稳,用力要由轻到重,稳而持续,以病人能耐受为度。,功效,开通闭塞,疏松脉络,活血止痛,手法演示,捏法,用拇、食两指或拇、食、中、环指提捏起一定的部位的手法。,动作要领,以拇指与食、中、环指或是拇、食两指罗纹面着离。提捏动作要循序而下,均匀而有节律。用力均匀,柔和。,功效,疏通经络,行气活血。,手法演示,拿法,用拇指与食、中、环指指面相对着力提捏一定的部位或穴位的一种手法。,分类,三指拿、四指拿、五指拿拿法的刺激较强,临床应用时,拿后常用揉摩,以缓和刺激。以防止意外。,

19、动作要领,腕部放松,用指面着力。用力由轻到重,动作缓和而有节律性。,功效,疏通经络,行气活血,解表发汗,镇静止痛,开窍提神等。,手法演示,捻法,用拇、食指指面或拇、食、中指指面着力捏住一定部位,稍用力对称捻动的一种手法。,动作要领,用力着实,但不可捏的过紧。捻动时快速灵巧,不可呆滞,移动缓慢。,功效,疏通经络,行气活血,滑利关节,促进肢体末梢血液循环,手法演示,掐法,用拇指指甲着力,在一定穴位上深深掐压的一种手法。,动作要领,拇指指间关节屈曲90度。用力平稳,逐渐加重。急救时突然用力,快速掐取。,功效,开窍醒神,镇惊止痛,解除痉挛等,手法演示,踩跷法,用双足前部着力,踩踏腰骶等部位的一种手法。

20、其操作方法为:患者俯卧,在胸部和大腿部各垫34个枕头,使腰部腾空,医者双手扶住固定在墙上的横木,双足前部踩踏患者腰部。,动作要领,用足前掌与足尖部着力于病变处。踩踏时足尖不能离开腰部,要有弹性,不能死板。患者不能屏气,下压时呼气,弹起时吸气。,功效,换纳复位,矫正畸形,舒筋活络等。,手法演示,叩击类手法,用手指、手掌、拳背、掌侧面、桑肢棒等有节律的拍打肢体体表,使之产生叩击感觉的一类手法。本类手法包括拍法、击法、叩法、捣法、啄法等。,分类,拍法击法叩法,拍法,五指并拢,用虚掌平拍一定部位的一种手法。,动作要领,五指自然并拢,掌指关节微屈。拍打时要平稳而有节奏。拍打背部时应嘱病人张口呼吸。拍打后

21、迅速提起。,功效,疏筋活络,调和气血,缓解痉挛,消除疲劳等。,手法演示,击法,用拳背、掌根、小鱼际、指端或用桑肢棒叩击体表的一种手法。,分类,拳击法:手握空拳,腕伸直,用拳背平击体表。掌击法:手指自然松开,腕略背伸,用掌根叩击体表。侧击法:手指自然伸直,腕略背伸,用小鱼际部击打体表。指尖击法:用指尖轻叩,如雨落下。棒击法:用桑肢棒击打体表,力量由轻到重。棒击时处骶部外棒的方向要与肌肉平行,避开重要的脏器。不要打出头棒,也不要用棒尖打。一般一个部位连续打3-5次即可。,动作要领,用力平稳而有节律,接触体表快速而短暂。垂直叩击,不能有拖动。,功效,宣通气血,通络止痛,缓解痉挛,兴奋元阳等。,手法演

22、示,叩法,叩法较击法力量为轻,轻击为叩。可用半屈拳轻轻叩法。两手交替上下如击鼓状;也可以两手相合,五指略开,用小指侧叩法一定部位。叩法应用时可发出有节律的啪啪声,有舒松筋脉,消除疲劳的作用。可用于肩背及四肢部。如用屈曲的食指或中指的第二指间关节突起部轻叩学位或部位,称为捣法,临床多用于小儿推拿,手法演示,运动关节类手法,对关节做被动活动的一类手,本类手法包括摇法、扳法、背法、拔伸法等,分类,摇法扳法背法拔伸法,摇法,用手握住或扶住被摇关节近端肢体,另一手握住关节远端的肢体,作缓和回旋转动的一种手法。,分类,摇颈:一手托住下颌部,一手扶住头顶,双手以相反方向缓缓使头摇转。摇肩关节:一手扶住患者肩

23、部,另一手握住腕部或托住肘部,作环转摇动。(1)。小摇法:一手扶住患者肩部,一手扶住肘部(使患者手搭在医者的肘上部)。(2)。大摇法:一手松握腕部,一手相对以掌背将其慢慢向上托起到160度左右时反掌握住腕部,原握腕之手向下滑移至患者肩关节上部按住,此时两手协调用力,向后使肩关节作大幅度转动。由后向前摇则两手动作相反。摇肘关节:一手固定肘关节上端,一手握腕关节上端环转摇动。摇腕:一手握腕关节上端,一手握住手掌环转摇动。摇腰:患者坐位,一手按住其一侧腰部,另一手扶住对侧肩部,两手协调用力摇动。摇髋关节:患者仰卧,屈髋屈膝各呈90度,医者一手按住膝部,一手托住足跟,做髋关节环转摇动。摇踝关节:一手托

24、住足跟部。一手握足前掌背部环转摇动。,动作要领,幅度由小到大,动作缓和,用力稳妥。在生理活动范围内因势利导,切忌粗暴和蛮干。,功效,滑利关节,松解粘连,增强关节活动功能。,手法演示,手法演示,扳法,用双手分别固定关节的远近端或肢体的一定部位,作相反方向或同一方向的扳法,使关节伸展或旋转的一种手法。,动作要领,稳妥、准确。达到目的,随即停手。扳动幅度不能超过正常生理活动范围,不能强求弹响。轻巧。两手配合要协调,不能硬扳,更不能施以暴力。预先确定位置,把要扳关节极度伸展或旋转,在此基础上,再加一个稍为加大的动作幅度。,各部位的扳法,颈部斜扳法:患者头项略前屈。医生站于后侧方,一手扶住头顶部,另一手

25、托住下颌部,两手同时使头向左或右慢慢旋转到阻力时,稍微停顿一下,随即再作一个有控制的增大幅度的(510)快速扳动。,颈部旋转定位扳法,患者颈前屈15-30度,再侧屈到最大幅度,医者站于后侧方,用一手拇指顶按住患椎棘突旁,另一手托下颌向同侧方向慢慢旋转到有阻力时,随即做一个有控制的大幅度的快速扳动。同时,顶按棘突的拇指要向对侧推动。,胸椎对抗复位法,患者坐位,两手交叉置于颈后部,医生在其后面,两手从患者腋下穿过,抱住患者两肩前部,同时用一侧膝部顶住患部脊椎,两手向后上方扳法。,腰部斜扳法,患者侧卧位,下面的下肢自然伸直,上面的下肢屈曲,医者面对患者站立,两肘分别扶按患者的肩前部及臀部用力作相反方

26、向的缓缓扳法,到旋转到有阻力时,再作一个增大幅度的扳法。斜扳法的定位可根据病变位置的高低,控制上下旋转幅度的调节来实现。,腰部旋转扳法,患者坐位,腰部放松,两手交叉置于后颈部。助手双手固定其下肢。医者一手拇指顶按住需扳法的棘突,另一手从患者腋下穿过,按住对侧肩后部,然后让变节段被限制在这个脊柱曲线的顶点上。然后按在患者肩上的手下压使之旋转到有阻力时,再施一增大幅度的旋转,同时顶推棘突的拇指协调用力推按。,腰部后伸扳法,患者俯卧,屈肘,两手放于颌下或头痛。医者站于一侧,一手按压其腰部,另一手将其下肢托起并向后扳伸。两手协同用力,使腰椎向后过伸扳法。另一种方法是医者用膝部顶压病人腰椎,两手分别握住

27、病人两踝慢慢向上提拉,使腰椎过伸,如此一拉一放,可重复5-10次。,肩关节扳法,上举:患者坐位,医者半蹲站于其前侧,将患肢手搭在医者上臂部。医者两手抱住患者肩部,然后慢慢站起并同时将患肢抬起。内收:患者坐位,将手置于胸前,医者紧靠其背后稳住其身体,用一手扶住患肩,另一手握住其肘部作内收扳动。后伸:患者坐位,手自然下垂。医者站于患侧,用一手扶住其肩部,另一手握住腕部向后扳动并作屈肘动作。屈肘时要使掌背沿脊柱上移。外展:患者仰卧。医者一手按住患肩部,另一手握住其肘部向外牵拉扳动,同时作旋内及旋外动作。,肘关节扳法:患者仰卧,医者一手握肘上部,另一手握住其腕部,做肘关节屈伸扳动。可重复进行。腕关节扳

28、法:用双手握住其手掌,两拇指按住腕背部,先将腕关节拔伸,在此基础上再作屈伸及左右侧屈扳动。踝关节扳法:患者仰卧,医者一手扶住其足跟,另一手握住足趾,两手协调用力将踝关节屈伸及内外扳法。,功效,滑利关节,松解粘连,增强关节活动功能,整复错缝,脱位,矫正畸形,疏筋通络等。,手法演示,背法,医者与患者背靠背站力,两肘挽患者两肘弯部,然后弯腰屈膝挺臀,将患者反背起来的一种手法。,动作要领,用臀部抵住患者腰骶部病变部。背起患者后,再作有节律的伸膝挺臀动作,同时以臀部着力,颤动或摇动患者腰部。伸膝挺臀颤动动作协调,动作幅度不可太大,频率不宜过快。,功效,缓解腰肌痉挛、整复错缝、还纳突出物等。,手法演示,拔

29、伸法,将关节或肢体牵拉使其伸展。,动作要领,拔伸牵拉的动作要稳而持续,不可用一次突发的猛力。顺势而行,因势利导,用力恰当,适可而止,切忌粗暴。,功效,整复错缝、脱位,矫正畸形,解除粘连等。,各部位的拔伸法,颈部拔伸法:患者坐位,医者站于其后,用双手拇指顶住枕骨后方,其余四指分别托住下颌部,两前臂分别压住患者两肩,然后逐渐用力向上拔伸。或者用一侧肘部托住下颌部,前臂绕过对侧耳后用手掌扶住枕骨部,另一只手也扶于后枕部,然后逐渐用力将颈椎向上拔伸。,肩关节拔伸法,患者坐位,令助手固定患者身体,医者两手握其前臂与肘部拔伸。或医者以一足抵住腋下,两手握住腕上向下拔伸。或者让患者坐于低凳,患肢放松,医者站

30、于其后侧,双手握住其腕部慢慢向上牵拉拔伸。,腰部拔伸法,助手固定患者两腋下,或让患者两手反抓床头,医者两手分别握住两踝上,向下用力拔伸。,腕关节拔伸法,双手握住患者掌指部,逐渐用力拔伸,同时患者上身略向后仰,形成对抗牵拉。,指间关节拔伸法,一手握住患者腕上部,另一手捏住患指端,两手同时向相反方向用立拔伸。,踝关节拔伸法,医者一手托住足跟部,一手握住足背部,同时用里拔伸。,手法演示,人体操作,人体操作是一门手法综合性的训练方法,要求操作者必须熟练的掌握各种手法在人体各个部位的运用,并能正确的刺激各特定的部位和穴位,同时还要求操作者必须熟悉手法操作的顺序,及各手法之间的连续,手法变换时动作要协调自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