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水土流失简介.ppt

上传人:laozhun 文档编号:2998761 上传时间:2023-03-07 格式:PPT 页数:76 大小:2.9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吉林省水土流失简介.ppt_第1页
第1页 / 共76页
吉林省水土流失简介.ppt_第2页
第2页 / 共76页
吉林省水土流失简介.ppt_第3页
第3页 / 共76页
吉林省水土流失简介.ppt_第4页
第4页 / 共76页
吉林省水土流失简介.ppt_第5页
第5页 / 共7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吉林省水土流失简介.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吉林省水土流失简介.ppt(7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吉林省地区水土流失简介,吉林省概况,吉林省简称“吉”,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东北地区的中部,地处北温带,地处北纬40524618,东经1213813119之间。东西最长约750公里,南北最宽约600公里,幅员18.74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土地面积的2%,居全国第14位。南邻辽宁省,西接内蒙古自治区,北与黑龙江省为邻。管辖长春1个副省级城市、吉林、四平、通化、白山、辽源、白城、松原7个地级城市和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吉林省是边疆近海省,处于日本、俄罗斯、朝鲜、韩国、蒙古与中国东北部组成的东北亚的腹心地带,东部与俄罗斯接壤,东南部以图们江、鸭绿江为界,与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相望,边境线总长1438.7

2、公里,其中中俄边境线232.7公里,中朝边境线1206公里。东部珲春市处于东北亚地理位置的几何中心,距日本海15公里,距俄罗斯的波谢特湾仅4公里。省会长春市位于东北亚十字交通线的交汇点上。,气候特征,吉林省处于北半球的中纬地带,欧亚大陆的东部,相当于我国温带的最北部,接近亚寒带。东部距黄海、日本海较近,气候湿润多雨;西部远离海洋而接近干燥的蒙古高原,气候干燥,全省形成了显著的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特点,四季分明,雨热同季。有明显的四季更替,春季干燥风大,夏季高温多雨,秋季天高气爽,冬季寒冷漫长。受季风气候影响,吉林省四季降水量以夏季最多,占全年降水量的60%以上,对作物生长十分有利。45月降水量仅

3、占全年的13%。因此吉林省春旱发生频率很高,尤其西部地区有“十年九春旱”之说。,森林资源 吉林省是中国的重要林业基地,森林覆盖率现为43.2%。现有活立木总蓄量86089万立方米,列全国第6位。长白山区素有“长白林海”之称,是中国六大林区之一,有红松、柞树、水曲柳、黄菠萝等,种类繁多。“长白松”为长白山特有的珍稀树种,因其树干挺拔、树皮鲜艳、树形娇美而被称作“美人松”,并列入1999年国务院公布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吉林省森林覆盖率达43.2%,有各类自然保护区32个,占全省总面积的11.6%,林业年创经济价值220亿元。,11.16%,各地区森林覆盖率状况,7%,14.27%,16.7

4、%,55%,69.13%,83%,62.9%,33.2%,珲春85%,水利资源,吉林省位于东北地区主要江河的上、中游地带。长白山天池是中国最大的高山淡水湖泊。省内流域面积在20平方公里以上的大小河流有1648条,分别属于松花江、辽河、鸭绿江、图们江、绥芬河五大水系。水能资源得天独厚,可开发水能资源总量为500.81万千瓦,有白山、红石、丰满等较大的水电站。松花江是东北的主要大河,发源于长白山天池西北,是省内最大的河流。其流域为东北平原腹地,沃野千里。上游水力资源丰富,可供发电;中游可以通航;沿江更是重要的工农业区。松花江带来的冲积土形成松辽平原,自吉林省中部延伸向西部,与黑龙江的松嫩平原和辽宁

5、的辽河平原相接。,吉林省地貌简介,林省地貌形态差异明显。地势由东南向西北倾斜,呈现明显的东南高、西北低的特征。以中部大黑山为界,可分为东部山地和中西部平原两大地貌区。东部山地分为长白山中山低山区和低山丘陵区,中、西部平原分为中部台地平原区和西部草甸、湖泊、湿地、沙地区。,地貌类型种类主要由火山地貌、侵蚀剥蚀地貌、冲洪积地貌和冲积平原地貌构成。主要山脉有长白山、大黑山、张广才岭、吉林哈达岭、老爷岭、牡丹岭等。主要平原以松辽分水岭为界,以北为松嫩平原,以南为辽河平原。吉林省地貌形成的外应力以冰川、流水、风和其他气候气象因素的作用为主。第四纪冰川在长白山的冰川剥蚀遗迹至今仍然可见。现代流水侵蚀作用对

6、地貌的影响很广泛,山地、丘陵、台地、平原、盆地、谷地多受侵蚀、剥蚀、堆积、冲积等综合作用,形成了各种流水地貌,如河漫滩、冲积洪积平原、冲沟等。火山地貌占吉林省总面积的8.6%,流水地貌占83.5%,湖成地貌占2.6%,风沙地貌约占5.2%。,西部沙丘覆盖平原区。,中部漫川漫岗台地区,中东部低山丘陵区,东部中低山区,按地形地貌可以分为四种类型区,东部中低山区为中山、低山类型。群山之间百溪奔流,河谷狭窄,地面破碎,山坡陡峻,土层浅薄。,各地区特征,中东部低山丘陵区,主要有低山和丘陵组成,低山丘陵又以森林为主,与东部大林海相连,各地区特征,中部漫川漫岗台地区,在低山丘陵之间有着宽广的河谷地,是黑土地

7、的主要分布地区,各地区特征,西部沙丘覆盖平原区:处于半干旱、亚湿润农牧交错地带,是松辽平原农业区向西部草原牧区过渡地带。除西北部为大兴安岭东麓低山丘陵外,绝大部分地区是沙丘、沙地覆盖的冲积平原;东北部、中部是广阔的松嫩平原;东南部是黄土台地。,各地区特征,吉林省水土流失现状,吉林省位于世界三大黑土区之一的东北黑土区中部,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也是水土流失比较严重的省份之一。吉林省共有较大型的侵蚀沟6万多条。严重的水土流失造成耕作土层变薄,地力减退,大量泥沙淤积河道、水库,风力侵蚀使草原和耕地沙化、退化、盐渍化,加剧了洪旱灾害的发生,造成了生态环境不断恶化,对人们的生产、生活、生存安全构成

8、严重威胁。据测算,全省平均每年流失土壤1.3亿吨,流失表土层0.36cm,土壤流失速度是成土速度的上百倍,水土流失已成为吉林省的主要环境问题。,2000年吉林省及各地区水土流失状况(单位km2),各地区水土流失面积分布(截止2000年,单位km2),6871.7,6428,3337.5,1591,4556.1,3607.1,1788.5,2115.5,1224.2,截止2000年底,我省现有水土流失面积31519.6km2(轻度侵蚀以上面积),占幅员面积16.5%,其中水力侵蚀面积17575.5km2,占总流失面积的55.8%,风力侵蚀面积13944.1km2,占总流失面积的44.2%。轻度水

9、蚀面积10659.8 km2,占水力侵蚀面积的60.7%,中度水蚀面积5522.5 km2,占31.4%,强度水蚀面积1393.2km2,占7.9%。轻度风力侵蚀面积8993.5km2,占风力侵蚀面积64.5%,中度风力侵蚀面积3120.7km2,占22.4%,强度风力侵蚀面积1829.9km2,占13.2%。,吉林省水土流失敏感性分区,中科院李志伟等人在2008年根据谢尔福德限制性定律通过对植被、土壤、地形、人口密度和GDP等因素的分析,得出的吉林省水土流失敏感性分区。将吉林省水土流失可以分为:水土流失极敏感区、水土流失相当敏感区、水土流失敏感区、水土流失较敏感区和水土流失不敏感区。,吉林省

10、水土流失敏感性分区,吉林省水土流失敏感性分区,吉林省水土流失极敏感区主要分布在东部的低山区以及东中部的丘陵区,其特点是起伏较大、植被覆盖率较低、降水量大且集中。土流失极敏感区呈斑块状分布,面积相对较小。,吉林省水土流失敏感性分区,相当敏感区,在东部地区相当敏感区与极敏感区是呈连续分布的,相当敏感区多分布在极敏感区的外围,其特点是相对极敏感区起伏较小。在中部地区分布很广。,吉林省水土流失敏感性分区,敏感区分布较广,从东部山区到西部平原均有分布。其特点为东部地区分布较为分散,在西部多分布在较敏感区的洼地纵横,构成波浪起伏的地貌景观。,叶赫,吉林省水土流失敏感性分区,较敏感区主要分布在吉东低山丘陵地

11、区以及西南部冲积平原。,吉林省水土流失敏感性分区,不敏感区分布在东北部汪清、珲春和延吉等地和西部部分地、东北部地区多山间盆地与狭窄的河谷平原,植被覆盖好。西部地区不敏感区主要分布在松嫩平原湿地、沼泽区,这里地势低平,降水集中且地面排水不畅。,水土流失的类型,依据水利部颁发的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和全国土壤侵蚀遥感调查技术规程,结合我省的气候、土质、侵蚀和TM影像的特征,全省土壤侵蚀类型分为水力侵蚀、风力侵蚀两大类。以梨树的新开城公主岭的杨大城子农安的伏龙泉扶余的王府一线为界,中东部地区以山地、丘陵、台地为主要地貌类型,气候湿润,降雨量大,以水力侵蚀为主;西部为风沙坨甸区,气候干旱,多风少雨,蒸发

12、量大,以风力侵蚀为主(洮南市的北部大兴安岭山前丘陵台地为水力侵蚀)。,风力侵蚀为主,水力侵蚀为主,新开城,杨大城子,伏龙泉,王府,以水为主要营力的水土流失类型,以降水为主要营力的水土流失形式片蚀、细沟状面蚀、鳞片状面蚀、沙砾化面蚀以集中股流营力为主的水土流失形式沟蚀、在白山通化地区还有山洪侵蚀。,吉林省以水为主要营力的水土流失类型分布区呈规律性的集中分布于东部中的山地区、中东部低山丘陵区、中部漫川漫岗台地区,西部沙丘覆盖平原地区有少量的分布。随着海拔的升高,人为破坏减少,植被生长良好,覆盖度较高,土壤侵蚀强度逐渐降低,土壤侵蚀轻微;在海拔地处,在居民较多、人口密度较大的丘陵、台地和盆地地区,由

13、于受人类活动的影响,植被覆盖率逐渐降低,水土流失逐渐加重。根据水蚀的程度,将水蚀区分为微度水蚀区、轻度水蚀区、中度水蚀区和强度水蚀区。,微度水蚀区又称无明显侵蚀区分布于东部山区,这一地区植被覆盖率达到70-80%。轻度水蚀区分布于东部山区的盆地和中部的丘陵上,坡度多在815,受人类活动影响。中度水蚀区集中分布在东部低山丘陵区居民点附近的山麓地带和中部漫川漫岗的台地上,多数为开垦的耕地,植被覆盖率很低。强度水蚀区分布于中东部低山丘陵区、中部漫川漫岗台地区的山前台地上,东部山区盆地周围也有零星的分布,该地区人口密集,人类活动频繁,植被严重破坏。中部丘陵台地强度水蚀区地表切割破碎,侵蚀沟发育,切沟,

14、冲沟随处可见,蚕食耕地,形成了“鸡爪”状地貌特征。,风力侵蚀区的分布特征 风力侵蚀集中分布于西部沙丘覆盖平原区,中部漫川漫岗台地区北部边缘也有少量分布,风蚀强度分布自西南向东北逐渐减弱。微度风蚀区集中分布白城、松原两市的松嫩平原及一部分松辽平原上。轻度风蚀区集中分布于西部沙丘覆盖平原区、北部的镇赉、洮南、乾安等防护林网等稀疏的干旱区。中度风蚀区集中分布于前郭、长岭、通榆、大安等半固定沙丘沙岗和风蚀耕地上。强度风蚀区集中分布于通榆、长岭至前郭一带弧形垄状半流动沙丘沙岗和以开垦多年的风蚀耕地上。,以风为要营力的水土流失形式:风蚀、风沙流、积沙和流动沙丘,冻融侵蚀引起的水土流失,冻融侵蚀是东北黑土区

15、不可忽视的一种侵蚀类型。东北黑土区的冻融侵蚀方式可分为两种:一是融雪径流侵蚀,二是沟壑冻融侵蚀。黑土区冻融作用是沟壑冻融侵蚀的最初营力,是重力作用的先决条件,而其最终形态往往是重力侵蚀。冻融交替对土壤的稳定性、土壤密度、土壤渗透性、土壤含水量都有极深的影响。冻结引起土壤物理特性的变化往往影响到寒冷地区的土壤流失。,水土流失影响因素分析,造成水土流失有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两方面。人为因素是引起水土流失的主要因素,是根本原因;自然因素是水土流失的潜在因素,是客观条件。,自然因素分析,1)气候:暴雨是土壤侵蚀过程中的动力。风速是形成风蚀的主要动力。2)地形:地形是产生土壤侵蚀的必要条件。全省有近四分之

16、一的面积为沙丘覆盖的冲积平原,森林覆被率低,草原退化沙化,这又为发生风蚀提供物质和创造了条件。3)土壤:由于底土粘重,透水性差,加之早期侵蚀严重,土层变薄,肥力减退,抗蚀能力明显减弱,遇到降雨,极易发生地表径流,形成水蚀。而风沙土、黑钙土、淡黑钙土,土质松散,易被风吹动,形成风蚀。4)植被:植物覆盖既可保护地表免受雨滴击溅,又可调蓄、涵蓄水分,减缓风速,削弱径流。,人为因素分析,1)陡坡开荒,破坏植被。人为作用导致森林、草原等植被破坏,使雨水、径流、风力直接侵蚀地面,产生严重的水土流失。2)耕作粗放,重用轻养。农家肥施用量的普遍减少,使土壤有机质不断下降,造成土壤板结,透水性差,涵养水分能力弱

17、;大型农业机械减少,限制了农业深翻耕地,造成耕层变浅,犁底层上移,土壤理化性质恶化,蓄渗水能力下降,促进了土壤侵蚀的发展。3)过牧过伐。森林大量成片砍伐后,未及时更新,又未采取任何水土保持措施,造成新的水土流失。4)开矿、修路、采石、取土等生产建设,破坏地表后,不及时采取治理措施,致使地表植被覆盖率低,抗风蚀能力差,土壤的沙化程度逐年加剧。5)预防监督力度不够,边治理边破坏的现象时有发生,有的地方甚至出现破坏速度大于治理速度的现象,致使人为造成水土流失面积不断增加。,四平地区简介,四平市位于吉林省南部。东邻辽源市,南接辽宁省铁岭地区,西界内蒙古自治区,北缘白城地区和长春市。北纬4231至440

18、9,东经12317 至12549。总面积14080平方公里。地处松辽平原腹部。海拔高度120米至440米,伊通县板矿青顶子山海拔611米,为最高峰。地势由东南向西北缓降。境内有大小河流35条,其中较大的有东辽河、西辽河、新开河、昭苏太河及伊通河。属温带半湿润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四平市地处松辽平原与长白山余脉低山丘陵地带之间,地势东高西低。东部和南部多为低山丘陵;中部多为平原;西部大部分为沙丘岗地,也有少许平原和洼地。全市海拔高度一般在120-440米之间。最高峰伊通青天顶子山为661.14米;最低处为双辽市王奔镇三江村海拔107米。四平市河流分属辽河、黑龙江两大水系。辽河水系有东辽河、西辽河

19、、招苏台河和叶赫河等河流,黑龙江水系有伊通河、辉发河等河流。全市多年河川径流量为12.56亿立方米,水资源总量为23.99亿立方米。,四平地区水土流失状况,建国初期,四平市水土流失面积为691.74万亩,30多年初步的治理面积为471.17万亩。但。1986年的调查表明,全市仍有水土流失面积415.07万亩,即新增水土流失面积194.50万亩,全市水土流失率为19.2%。其中东部低山丘陵地区水土流失面积为164.50万亩,占总水土流失面积的39.6%;中部波状平原区水土流失面积为105.07万亩,占25.3%;西部平原区水土流失面积为145.50万亩,占35.1%。从土地利用类型看,坡耕地水土

20、流失最为严重,全市有6度以上坡耕地82.11万亩。其次是无林地和疏林地。水土流失的特点和发展趋势是,原有水土流失没有治理好,新的水土流失又在发生:一方治理而多方破坏,破坏大于治理。2000年,四平地区水土流失面积为1591km2。,四平地区水土流失类型,由于四平地区处于吉林省的中南部,处于东部中低山地区和西部平原区的交界处,地形地貌十分复杂,在其区域内东部有低山丘陵区、漫川漫岗台地区,西部是平原沙丘地区。由于四平地区内的复杂地形和气候条件,在此地区内的水土流失类型有:以水为主要营力的水土流失形式、风为主要营力的水土流失形式和 冻融侵蚀为主的水土流失形式。,风力侵蚀为主,水力侵蚀为主,土壤侵蚀区

21、分布,梨树的新开城,公主岭的杨大子城,其中水为营力的水土流失类型和冻融侵蚀类型与上面介绍的一致。在以风为营力为主的水土流失类型,主要是风蚀,西部双辽地区有风沙流。由于大风作用,使地表土壤流失,裸露的地表在雨水的冲击下,导致水土流失。,四平地区水土流失原因,(1)过度砍伐是引起水土流失的根本原因。从历史上看,四平地区森林植被多次遭到破坏。(2)不合理的开发利用,加剧了水土流失。东部地区,由于过去强调“以粮为纲”,毁林开荒,坡地开荒严重,导致水土流失。西部地区,由于草原过度利用,退化速度加快,沙漠化趋势日加严重。(3)土壤自身的脆弱性,由于利用化肥增加耕地产量,导致了土壤有机质下降,土壤板结,透水

22、性差,涵养水分能力弱,在雨、风、冻融的等外力的作用下,极易发生流失。,四平地区具体地区水土流失介绍,一、双辽市水土流失介绍二、二龙湖流域水土流失简介三、叶赫河流域上游水土流失简介,双辽简介,双辽市位于吉林省西南部,地处吉林省西部的东、西辽河汇流区,是吉林、内蒙古、辽宁三省的交界处,松辽平原与科尔泌草原接壤带,素有鸡鸣闻三省之称。双辽市处于中温带亚湿润大区第二气候区,属大陆季风性气候。全年热量充足,光照充沛,降水一偏少,四季气候分明,雨热同步,能够满足一年一熟作物生长发育的需要,具有发展种植业的基本条件。春季升温快,干燥少雨,多大风天气。夏季温度高、炎热、降水集中,雨量充沛。秋季降温快,霜来的早

23、,多晴好天气。冬季漫长,干燥寒冷少雪。年平均气温为5.8,一年中最大年温差为70,大于等于10的活动积温3118.6,无霜期145天,年日照2714.9小时,年降水量494.0毫米,干燥度1.23。,双辽市水土流失介绍,由于双辽市处于吉林省风蚀区和水蚀区的交界处,所以在其辖区内,水土流失主要表现为风蚀和水蚀两种形式。风蚀危害水蚀危害,一、风蚀灾害,双辽一带是全东北地区大风最多的地方。据双辽县气象站资料,从1953-1980年,累计刮大风1964上,平均每年70天,其中3-5月34天,最大风速达24米/秒。风蚀总面积为55873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41。98%。春风日多,风沙大,严重影响春播,有

24、的年份播种2-3次仍保不住全苗。风灾直接威胁沙坨地区农业生产的发展。1994年6月24日,风速18米/秒,全县风蚀地1500公顷。2000年春季双辽市发生了“沙尘暴”现象,遮天蔽日,沙丘移动。双了市的风蚀灾害出现越业越严重的趋势。,50年代初期,双辽县生态环境尚好,北部沙坨地区呈草原生态,南部河套地区灌木丛生,水蚀、风蚀的现象较轻,农业睡于良好的“小气候”环境中。60年代以后,由于人口增多,农民又缺乏对水土保持重要性的认识,加之限制垦荒措施不利,乱垦现象逐年增加。从沙丘到草原,从沟边到水塘,不断垦荒破坏了植被,加重了风蚀、水蚀程度。据1980年调查:全县有大小沙丘540个,其中多数是流动或半流

25、动沙丘。春播季节,由于风害,播下的种子,常被连土吹跑,不能保证一次播种一次出全苗,违误码率农时,造成减产。据在双山镇合亲大队的调查,刮一场8级大风,平均每公顷风蚀土量19.95吨,土壤机质被剥走,地力减退,粮食产量很氏,北部沙坨地区粮食平均单被剥走,地力减退,粮食产量很低,北部沙坨地区粮食平均单产只795公斤,群众生产生活都比较困难。,返回,二、水蚀灾害,双辽县地势比较平坦,仅北部冲积湖积区有部分属微起伏地形,地面坡度在1/1500-1/2000。这部分地区,由于顺水势挖沟排水,沟壑冲深,岩边坍塌,兑地现象比较严重。由于河床的冲刷,河滩耕地逐年减少,尤其是1986年、1993年、1994年、1

26、998年最为严重,分别兑地160公顷、350公顷、400公顷和220公顷。1949年,水土流失面积为133194公顷,到2000年,全市水土流失面积为43880公顷,其中有200公顷为人为开采或生产流失。由于水冲沙压,有1600公顷地不能耕种,有1100公顷耕地沙化。,返回,风力侵蚀为主,水力侵蚀为主,双辽,返回,二龙湖流域水土流失简介,二龙湖流域位于吉林省南部,四平市东部,为东辽河流域的一部分,该流域数长白山系老爷岭余脉,低山丘陵,地势东高西低。流域内有较大河流23条,主要河流是东辽河。二龙湖总库容17.62亿立方米,属吉林省省管第一大水库,二龙湖地理位置十分优越,交通畅达,水面跨二省三市五

27、县。,二龙湖流域,二龙湖流域水土流失情况,截止到2006年,该流域现有水土流失面积1453.72km2,占流域总面积的39.55%,其中坡耕地面积727.77km2,占现有水土流失面积的50.1%,荒山荒坡面积285.04km2,占现有水土流失面积的19.6%,疏林地面积258.88km2,占现有水土流失面积的17.8%;侵蚀沟18873条,2161km,31.79km2,占现有水土流失面积的2.6%;河岸侵蚀32.87km2,占现有水土流失面积的2.2%;其他水土流失面积111.97km2,占现有水土流失面积的7.7%。,二龙湖流域水土流失的主要形式,二龙湖流域水土流失主要是以降水和集中股流

28、为主要营力的的水土流失形式。可分为:层状面蚀、细状沟蚀、鳞片状面蚀和沟蚀。,二龙湖流域水土流失的原因,自然因素 二龙湖流域是东辽河的发源地,境内山丘起伏,沟壑纵横,植被覆盖率低,坡耕地面积比较大,土壤成土母质透水性差,质地疏松,这些导致了二龙湖流域严重的土壤侵蚀。人为因素 人类不合理的开发利用,过度放牧,毁林开荒,植被遭到严重的破坏,导致目前流域内严重的水土流失。,返回,叶赫满族镇,叶赫满族镇地处四平市东南部30公里处的丘陵半山区,是满族主要的发祥地之一,是清初孝慈高皇后(清太宗皇太极的生母)的出生地和清末慈禧太后和隆裕皇后的祖籍地,素以“三代皇后的故乡”闻名中外,是吉林省重点民俗旅游区。叶赫

29、地处半山区,山川秀美。转山湖静水环山,长松绕岭,这里是国家林业部命名的100个天然森林公园之一。叶赫古城是满族文化的重要遗产,是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长期以来倍受专家、学者、各界人士和旅游爱好者的青睐,成为远近闻名的访古旅游胜地。在转山湖东山上新建的“叶赫那拉城”再现了昔日古城风采。,叶赫河流域上游,叶赫地处山区,属长白山余脉大黑山系。叶赫河(叶赫,满语插盔缨之筒也)叶赫河位于吉林省四平市梨树县境内,叶赫河畔坐落着著名的叶赫古城,是明代海西女真四部的叶赫部的发源地。叶赫河源头由数十个山泉组成。叶赫河的大部分河道都处在青山峡谷之中,有时河水流出峡谷,发出欢畅的宣哗,有时河水流进青山峡谷,温顺地默

30、默流淌。,转山湖水库截叶赫河成湖。转山湖水库位于吉林省四平市叶赫镇。转山湖水库为人工水库,建于一九七七年至一九八一年,水城面积5000亩,蓄水量3700万立方米,水面呈“S”型,缠绕叶赫那拉城所处的东山,形成龟驼城的美丽景致。,叶赫那拉城,叶赫河流域上游地貌图,低山丘陵,沿河岸两边的台地、山谷之间地势较平坦的地区,植被覆盖情况,叶赫河北岸有图可以看出叶赫河上游的植被覆盖率较低,大片的森林几乎很少,都是一些小块状的林地。浅颜色的区域都是耕地。,八里堡,叶赫河南岸,叶赫河流域上游水土流失形式,在雨季,由于耕地土壤结构和性质的改变,在雨水的冲击下,极易形成水土流失。在春秋季节,由于耕地在这一时期没有

31、农作物的覆盖,在风的作用下,表层土壤流失。在每年的春季的初期。冻融成为了影响水土流失的主要因素。尤其是在河道的两侧,由于河道两侧的植被少,种类单一,河道两侧地势又较高。在冻融的作用下,土层发生断裂,土块会掉落到河道里,使土壤流失。再加上地表积雪融化,还会导致水土流失。,叶赫河流域上游水土流失原因,叶赫河流域处于水土流失敏感区。主要是人为因素的影响 由于该地区主要以农业为主要的经济支柱,所以耕地成为了重要的经济来源。农民大规模的毁山开地,大部分树木植被被破坏,在山间谷底出现大片的耕地。有的地方甚至整个一座山被变成耕地。这样就导致了该地区水土流失现象越来越明显。,吉林省西部地区水土流失简介,地区介

32、绍吉林省西部沙地位于东经12158 12911北纬 4359 4618之间,处于松辽平原西部,面积7 712 万hm2,为科尔沁沙地东末端和松嫩沙地的一部分,地势西北高,中间低,海拔高200285m;年平均降水量350500mm,年均风速3.4 4.4m/s,极大风速40m/s 以上,8 级以上大风日年均46d,34月份最多,平均达27天,且多为西南风,36月份扬沙天气年均出现133d,占全年出现日数153 d 的87%;沙尘暴92 d,占全年出现96 d的96%,45月份尤为集中。土壤类型有风沙土、盐碱土、草甸土、黑土和黑钙土等,植被为草原植被和沙丘植被类型。该区属典型的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

33、气候。,吉林省西部地区水土流失状况,资料显示,松嫩平原平播麦地每年被大风剥蚀的表土厚度 0.5 1.0 cm。风蚀不仅造成土壤退化,还引起沙尘暴等环境危害。其中靠近内蒙古的地区已有大部分的土地沙化,草原沙化、退化、盐碱化十分严重。现有荒漠化土地2100万亩,其中沙化土地1100万亩,沙漠化、盐碱化和退化草地1000万亩。肥沃的土地渐渐被沙地侵蚀。沙化的土地因为雨季降雨的集中而流失。已严重影响了当地的粮食产量。吉林省风力侵蚀面积13944.1km2,占总流失面积的44.2%,其中,轻度风蚀8993.5km2,占 64.5%,中度风蚀3120.7 km2,占22.4%,强度风蚀1829.9 km2

34、,占13.1%。风蚀面积主要分布在西部的白城、松原2市,2个市的风蚀面积占全省风蚀总面积的92%。,水土流失形式,1、以水的损失为主的水土流失形式空气干旱和旱风、肥力侵蚀2、以空气流动为主要营力的水土流失形式害风、风蚀、风沙流、积沙和流动沙丘,产生的原因,1、自然因素。由于吉林省西部地区多风,偏大。导致西部地区风力侵蚀严重。2、人为因素(1)过度放牧、开垦,导致了草地退化,土地裸露,在风力火水力的作用下,导致表层土壤流失。(2)农田大规模的灌溉,引起的土壤盐渍化和土壤养分的大规模流失,土壤结构改变,从而导致水土流失。,谢 谢,2000年吉林省及各地区水土流失状况(单位km2),水力侵蚀失面积分布(截止2000年,单位km2),272.5,235.5,3073.5,702.8,4556.1,3607.1,1788.5,2115.5,1224.2,风力侵蚀面积分布(截止2000年,单位km2),6599.2,6192.7,264,888.2,返回,微度风蚀区,返回,轻度风蚀区,返回,中度风蚀区,返回,返回,强度风蚀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项目建议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