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2021届高三二轮复习生物:生态专题复习策略ppt课件.pptx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3004110 上传时间:2023-03-08 格式:PPTX 页数:45 大小:7.7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川省2021届高三二轮复习生物:生态专题复习策略ppt课件.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四川省2021届高三二轮复习生物:生态专题复习策略ppt课件.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四川省2021届高三二轮复习生物:生态专题复习策略ppt课件.pptx_第3页
第3页 / 共45页
四川省2021届高三二轮复习生物:生态专题复习策略ppt课件.pptx_第4页
第4页 / 共45页
四川省2021届高三二轮复习生物:生态专题复习策略ppt课件.pptx_第5页
第5页 / 共4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四川省2021届高三二轮复习生物:生态专题复习策略ppt课件.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川省2021届高三二轮复习生物:生态专题复习策略ppt课件.pptx(4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生态专题二轮复习策略,一、近三年高考考情分析,找准复习定位,2021年高考命题的六大要求和十项原则 各学科命题都要体现十九大及各届全会的新精神、新论述,体现高考的“加强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和“增强学生社会感”的育人功能和政治使命,并坚持把创新思维和学习能力考查渗透到命题全过程,落实“重思维、重应用、重创新”的命题要求,使高考由“解答试题”转向“解决问题”。试题要用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后的新材料、新情境、新问题。自然学科要紧密联系生产生活实际和科学技术发展,使本学科试题更加具有实际性、应用性和学科性。,生态环境保护的考查契合“健康中国”、“绿色中国”的价值导向,有利于学生树立和践行“绿水

2、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形成生态意识,参与环境保护实践;主动向他人宣传关爱生命的观念和知识,崇尚健康文明的生命方式,成为健康中国的促进者和实践者。,二、结合学生实际,细化备考策略,经过细致的一轮复习,学生对生态部分的基础知识已经基本掌握,但由于存在知识点的遗忘和相关知识点的联系与应用能力较弱等问题,因此二轮复习时应以进一步夯实基础知识和提升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主要目的,来安排二轮复习的内容和练习。,1、回归课本,对核心概念进行认真梳理记忆。2、构建生态系统成分、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模型,理解辨析知识内在联系。3、注重文字表达能力的训练,能够利用所学知识解释相关现象。4、关注生态学知识

3、在生产生活和环境保护中的应用。,原文再现:核心概念梳理,生态系统是指由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两方面的内容: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食物链和食物网。生态系统组成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在生态系统中,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把太阳能固定在它们所制造的有机物中。生产者可以说是生态系统的基石。消费者的存在,能够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此外对于植物的传粉和种子的传播等也具有重要作用。,原文再现:核心概念梳理,分解者能将动植物遗体和动物的排遗物分解成无机物。如果没有分解者,动植物的遗体和动物的排遗物将会堆积如山,生态系统就会崩溃。因此,生产者

4、、消费者和分解者是紧密联系,缺一不可的。生态系统中,进行着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过程。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就是沿着这种渠道进行的。,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称为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将光能转化成为化学能,固定在它们所制造的有机物中。这样,太阳能就输入到了生态系统的第一营养级。输入第一营养级的能量,一部分在生产者的呼吸作用中以热能的形式散失了;一部分用于生产者的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储存在植物体的有机物中。构成植物体的有机物中的能量,一部分被分解者分解而释放出来;另一部分则被初级消费者摄入体内,这样,能

5、量就流入了第二营养级。,原文再现:核心概念梳理,能量流动的特点:1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是单向的。不可逆转,也不能循环流动。2能量在流动过程中逐级递减。能量在相邻两个营养级间的传递效率大约是10%20%。在一个生态系统中,营养级越多,在能量流动过程中消耗的能量就越多。任何生态系统都需要不断得到来自系统外的能量补充,以便维持生态系统的正常功能。研究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可以帮助人们科学规划、设计人工生态系统,使能量得到最有效的利用。实现对能量的多级利用,从而大大提高能量的利用率。还可以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原文再现:核心概念梳理,组成生物

6、体的C,H,O,N,P,S等元素,都不断进行着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到无机环境的循环过程,这就是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这里所说的生态系统,指的是生物圈,其中的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又叫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二者是同时进行的,物质作为能量的载体,使能量沿着食物链(网)流动;能量作为动力,使物质能够不断地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返。,原文再现:核心概念梳理,原文再现:核心概念梳理,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生物种群的繁衍,也离不开信息的传递。信息还能够调节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一是提高农产品或畜产品

7、的产量;二是对有害动物进行控制。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护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叫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结构与功能保持原状的能力,叫做抵抗力稳定性。生态系统在受到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后恢复到原状的能力,叫做恢复力稳定性。负反馈调节在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它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1.2015课标卷31节选:(3)在该湖泊中,能量沿食物链流动时,所具有的两个特点_。2.2017海南卷28题节选:(1)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指_。(3)草蚱蜢青蛙蛇鹰是草原生态系统的一条食物链,在这条食物链中,次级消费者是_,在生态系统中消费者的作用有_(答出两点即可)。3.201

8、8年课标卷29题节选:(3)太阳能进入生态系统的主要过程是_。分解者通过_来获得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4.2018课标卷31节选:(1)当某种大型肉食性动物迁入到一个新的生态系统时,原有食物链的营养级有可能增加,生态系统中食物链的营养级数量一般不会太多,原因是_。5.2019年课标卷31题节选:(1)在森林生态系统中,生产者的能量来自于_,生产者的能量可以直接直接流向_(答出2点即可)。,课堂检测,1、2015课标卷31节选(3)单向流动、逐级递减2、2017海南卷28题节选(1)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3)消费者能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对于植物的传粉和种子的传

9、播具有重要作用;调节种间关系;维持种群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3、2018年课标卷29题节选(3)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 呼吸作用将动植物遗体和动物排遗物中的有机物分解4、2018课标卷31节选(1)生产者固定的能量在沿食物链流动过程中大部分都损失了,传递到下一营养级的能量较少。5、2019年课标卷31题节选(1)太阳能 初级消费者、分解者,二、结合学生实际,细化备考策略,经过细致的一轮复习,学生对生态部分的基础知识已经基本掌握,但由于存在知识点的遗忘和相关知识点的联系与应用能力较弱等问题,因此二轮复习时应以进一步夯实基础知识和提升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主要目

10、的,来安排二轮复习的内容和练习。,1、回归课本,对相应概念进行认真梳理记忆。2、构建生态系统成分、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模型,理解辨析知识内在联系。3、注重文字表达能力的训练,能够利用所学知识解释相关现象。4、关注生态学知识在生产生活和环境保护中的应用。,农业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人,家禽家畜,农作物,水,空气,太阳能,1.构建农业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模型,微生物(分解者),概念:营养结构 食物链、食物网 营养级 种间关系,农作物,人,家禽家畜,创设情境,构建生态模型,热能,农业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人,家禽家畜,农作物,水,空气,太阳能,微生物(分解者),创设情境,构建生态模型,热能,概念:光合

11、作用 化能合成作用 呼吸作用 分解者的分解作用 全球性 消费者的作用,空气中的CO2,微生物(分解者),农作物,人,家禽家畜,2.构建农业生态系统的碳循环模型,人,家禽家畜,农作物,水,空气,太阳能,微生物(分解者),创设情境,构建生态模型,热能,农业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3.构建农业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模型,太阳能,微生物(分解者),农作物,家禽家畜,人,呼吸作用,热能,热能,呼吸作用,特点:单向流动 逐级递减,4.构建营养级之间的能量流动模型,初级消费者(同化量)n,生产者(同化量)N,创设情境,构建生态模型,初级消费者(同化量)n,生产者(同化量)N,呼吸作用,生产者(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

12、b,遗体 残骸d,初级消费者(摄入量)c,粪便e,分解者呼吸作用,热能a,热能f,a,b,N=,未吸收,a,f,N=,未利用,4.构建营养级之间的能量流动模型,创设情境,构建生态模型,思考:第二营养级的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e)、同化量(b)及摄入量(a),分别可以如何计算?(用图中字母的表达式表示),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e=f+i=b-d;同化量b=d+e=d+f+i=a-c;摄入量a=b+c=e+d+c=f+i+d+c;,总结提升:(1)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分配模型:P94,总结提升:(2)能量流动特点及原因分析:,(1)单向流动的原因:能量流动是沿食物链进行的,食物链中各营养级之间的

13、捕食关系是 的结果,是不可逆转的;各营养级通过.所产生的热能不能被生物群落重复利用,因此能量流动无法循环。(2)逐级递减的原因:各营养级生物都会因 消耗大部分能量;各营养级的能量都会有一部分流入,包括未被下一营养级生物利用的部分。,长期自然选择,呼吸作用,呼吸作用,分解者,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示意图:P94,(2020.全国卷.31)假设某种蓝藻(A)是某湖泊中唯一的生产者,其密度极大,使湖水能见度降低。某种动物(B)是该湖泊中唯一的消费者。回答下列问题:(1)该湖泊水体中A种群密度极大的可能原因是_(答出2 点即可)。(2)画出该湖泊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示意图_。(3)假设该湖泊中引入一种仅以A为

14、食的动物(C)后,C种群能够迅速壮大,则C和B的种间关系是_。,(3)竞争,【答案】(1)水体富营养化,没有其他生产者的竞争(2),典例练习:,总结提升:(3)生态系统成分的相互关系:P90,总结提升:(1)生态系统成分的相互关系:P90,突破技法点拨:,类似模型辨析,提升知识整合能力,生态系统碳循环模式图,总结提升:,B,典例练习:,B,典例练习:,二、结合学生实际,细化备考策略,经过细致的一轮复习,学生对生态部分的基础知识已经基本掌握,但由于存在知识点的遗忘和相关知识点的联系与应用能力较弱等问题,因此二轮复习时应以进一步夯实基础知识和提升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主要目的,来安排二轮复习

15、的内容和练习。,1、回归课本,对相应概念进行认真梳理记忆。2、构建生态系统成分、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模型,理解辨析知识内在联系。3、注重文字表达能力的训练,能够利用所学知识解释相关现象。4、关注生态学知识在生产生活和环境保护中的应用。,科学性 逻辑性 完整性,例:从物质循环的角度,分析温室效应的成因?,答: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和植被的破坏,打破了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平衡,使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迅速增加,导致温室效应。,言之有理:运用术语准确表达,科学性 逻辑性 完整性,例:与一般生态系统相比,深海热泉生态系统有什么特殊之处?,答:一般生态系统的能量来自太阳,由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固定太阳能并制造有机

16、物,但深海热泉生态系统中的能量却是来自硫化物,由硫细菌通过化能合成作用获得能量并制造有机物。,言之有理:运用术语准确表达,言之有理:运用术语准确表达,(2016年卷.31)(8分)冻原生态系统因其生物的生存条件十分严酷而独具特色,有人曾将该生态系统所处的地区称为“不毛之地”。回答下列问题:(1)由于温度的限制作用,冻原上物种的丰富度较低。丰富度是指。(2)与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相比,通常冻原生态系统有利于土壤有机物质的积累,其原因是。(3)通常,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不会很长,原因是。,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低温下,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弱,能量在沿食物链流动的过程中是逐级减少的,(2015年卷.T31)(8

17、分)某生态系统总面积为250km2,假设该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为甲种植物乙种动物丙种动物,乙种动物种群的K值为1000头。回答下列问题:(1)某次调查发现该生态系统中乙种动物种群数量为550头,则该生态系统中乙种动物的种群密度为_;当乙种动物的种群密度为_时,某种群增长速度最快。(2)若丙种动物的数量增加,则一段时间后,甲种植物数量也增加,其原因是_。(3)在甲种植物乙种动物丙种动物食物链中,乙种动物同化的能量 _(填“大于”、“等于”、或“小于”)丙种动物同化的能量。,2.2头/km2,2头/km2,由于乙种动物以甲种植物为食,丙种动物的数量增加导致乙种动物的数量减少,从而导致甲种植物数量增加,

18、大于,言之有理:运用术语准确表达,二、结合学生实际,细化备考策略,经过细致的一轮复习,学生对生态部分的基础知识已经基本掌握,但由于存在知识点的遗忘和相关知识点的联系与应用能力较弱等问题,因此二轮复习时应以进一步夯实基础知识和提升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主要目的,来安排二轮复习的内容和练习。,1、回归课本,对相应概念进行认真梳理记忆。2、构建生态系统成分、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模型,理解辨析知识内在联系。3、注重文字表达能力的训练,能够利用所学知识解释相关现象。4、关注生态学知识在生产生活和环境保护中的应用。,研究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可以实现对能量的多级利用,从而大大提高能量的利用率。还可以帮

19、助人们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农作物,人类,家禽、家畜,太阳能,未固定,分解者呼吸作用,自身呼吸作用,分解者呼吸作用,自身呼吸作用,未捕获、未摄入、未同化,未捕获、未摄入、未同化,分解者呼吸作用,未捕获、未摄入、未同化,学以致用:多角度分析提高能量利用率的方法,生态农业:P99立体农业:P77,学以致用:多角度分析提高能量利用率的方法 P122,学以致用:生态修复典范塞罕坝 P113,塞罕坝地处高寒地区,无霜期短,曾水草丰沛、森林茂密,有“千里松林”之称。后来遭到人为破坏变为荒漠。已知塞罕坝地区土壤表层水分较少,地下水较丰沛,且风沙较大。(

20、1)护林人通过移栽植物讲塞罕坝从茫茫荒原变为万顷林海,这个生态系统的能量来源是_。它的演替类型是_。这体现人类活动对演替有什么影响_。(2)护林人采用了“大胡子,矮胖子(根系发达,苗木敦实)”的优质壮苗技术,采用这种壮苗技术的原因是_。在幼苗移栽初期,常用细沙代替厚重的土壤,这样的幼苗容易成活,其原因是_。(3)护林人将许多树种进行合理的搭配和混交,以代替以前的单一人工纯林物种,请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角度解释其原因_。(4)护林人防治害虫常用性外激素诱捕雄虫的方法,这属于_防治方法。这体现了信息传递的_作用。(5)此地的土壤有机物质的积累量较高,其原因是_。在生态系统中,分解者的作用是_。(6)

21、为调查塞罕坝地区的土壤小动物,可以采用_法进行采集。土壤动物体型较小,难以直接计数,那么统计塞罕坝地区土壤小动物的丰富度的方法是_。松毛虫会危害松树,为解决虫害,护林人调查该虫的种群密度,其调查方法是_。已知松毛虫的种群数量在自然界中呈S型曲线增长,其呈现S型曲线的原因是_。治理该虫的根本措施是_。(7)今天的塞罕坝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改善,被誉为“河的源头、云的故乡、花的世界、林的海洋”,作者任国兴更为其创作了丰碑,塞罕坝精神广泛被后人学习。这体现了生态系统的价值是_。,参考答案(1)太阳能及移栽植物的幼苗;次生演替;人类活动往往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2)根系发达的苗更容

22、易寻找地下水,苗木敦实有利于适应该地风沙较大的环境,不容易倒伏;铺细沙可以增大通气性,促进根的有氧呼吸,使幼苗容易成活(3)物种组成越复杂,抵抗外界干扰的能力越强,生态系统稳定性越强(4)生物防治;有利于生物种群的繁衍(5)塞罕坝地处高寒地带,气温低,微生物分解能力弱;分解者将动植物遗体和动物排遗物分解为无机物(6)取样器取样法;目测估计法;样方法;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斗争就会加剧,以该种群为食的动物数量也会增加,导致种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增高,种群密度呈S型曲线增长;增大环境阻力以减小其环境容纳量(7)直接价值和间接价值,课后巩固练习,1(2020卷6)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包括碳循环和氮循

23、环等过程。下列有关碳循环的叙述,错误的是()A消费者没有参与碳循环的过程B生产者的光合作用是碳循环的重要环节C土壤中微生物的呼吸作用是碳循环的重要环节D碳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主要以CO2形式循环,2(2018海南卷,20)某地在建设池塘时,设计了如图所示的食物网,鲫鱼和鲢鱼生活在不同水层。关于该池塘生态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A鲫鱼既是初级消费者又是次级消费者 B消耗等量藻类时,鳜鱼的生长量少于鲢鱼C通气可促进水体中生物残骸分解为无机物D藻类固定的能量小于流入次级消费者的能量,3(2018海南卷,21)对于一个结构和功能处于恢复过程中的生态系统,下列推论错误的是()A适当的物质和能量投入

24、可加快生态系统的恢复B随着生物多样性的提高,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增强C恢复后的生态系统,其结构和功能可接近受损前的状态D生物多样性提高后,某营养级的能量可全部流入下一营养级,4.(2016新课标卷.5)我国谚语中的“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体现了食物链的原理。若鹰迁入了蝉、螳螂和黄雀所在的树林中,捕食黄雀并栖息于林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鹰的迁入增加了该树林中蝉及其天敌的数量B.该生态系统中细菌产生的能量可流向生产者C.鹰的迁入增加了该生态系统能量消耗的环节D.鹰的迁入增加了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方向,6.(2020江苏卷)“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这些诗句描绘

25、了荷塘的生动景致。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荷塘中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共同构成完整的生态系统B.采用五点取样法能精确调查荷塘中蜻蜓目昆虫的种类数C.挺水的莲、浮水的睡莲及沉水的水草体现出群落的垂直结构D.影响荷塘中“鸥鹭”等鸟类分布的主要因素是光照和人类活动,5(2020年山东省高考生物试卷(新高考)10)为加大对濒危物种绿孔雀的保护,我国建立了自然保护区,将割裂的栖息地连接起来,促进了绿孔雀种群数量的增加。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将割裂的栖息地连接,促进了绿孔雀间的基因交流B提高出生率是增加绿孔雀种群数量的重要途径C绿孔雀成年雄鸟在繁殖期为驱赶其他雄鸟发出的鸣叫声,属于物理信息D建立自然保护区属

26、于易地保护,是保护绿孔雀的有效措施,7(2019北京卷5)为减少某自然水体中N、P含量过高给水生生态系统带来的不良影响,环保工作者拟利用当地原有水生植物净化水体。选择其中3种植物分别置于试验池中,90天后测定它们吸收N、P的量,结果见下表。,结合表中数据,为达到降低该自然水体中N、P的最佳效果,推断应投放的两种植物及对该水体的生态影响是()A植物a和b,群落的水平结构将保持不变B植物a和b,导致该水体中的食物链缩短C植物a和c,这两种植物种群密度会增加D植物a和c,群落中能量流动方向将改变,8(2019全国卷II31)回答下列与生态系统相关的问题。(1)在森林生态系统中,生产者的能量来自于_,

27、生产者的能量可以直接流向_(答出2点即可)。(2)通常,对于一个水生生态系统来说,可根据水体中含氧量的变化计算出生态系统中浮游植物的总初级生产量(生产者所制造的有机物总量)。若要测定某一水生生态系统中浮游植物的总初级生产量,可在该水生生态系统中的某一水深处取水样,将水样分成三等份,一份直接测定O2含量(A);另两份分别装入不透光(甲)和透光(乙)的两个玻璃瓶中,密闭后放回取样处,若干小时后测定甲瓶中的O2含量(B)和乙瓶中的O2含量(C)。据此回答下列问题。在甲、乙瓶中生产者呼吸作用相同且瓶中只有生产者的条件下,本实验中C与A的差值表示这段时间内_;C与B的差值表示这段时间内_;A与B的差值表

28、示这段时间内_。【答案】(1)太阳能 初级消费者、分解者(2)生产者净光合作用的放氧量 生产者光合作用的总放氧量 生产者呼吸作用的耗氧量,9(2020年山东省高考生物试卷(新高考)24)与常规农业相比,有机农业、无公害农业通过禁止或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加大有机肥的应用,对土壤生物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某土壤中部分生物类群及食物关系如图所示,三种农业模式土壤生物情况如表所示。,(1)土壤中的线虫类群丰富,是土壤食物网的关键组分。若捕食性线虫为该土壤中的最高营养级,与食细菌线虫相比,捕食性线虫同化能量的去向不包括_。某同学根据生态系统的概念认为土壤是一个生态系统,其判断依据是_。(2)取样深度不同,

29、土壤中生物种类不同,这体现了群落的_结构。由表中数据可知,土壤生态系统稳定性最高的农业模式为_,依据是_。(3)经测定该土壤中捕食性线虫体内的镉含量远远大于其他生物类群,从土壤生物食物关系的角度分析,捕食性线虫体内镉含量高的原因是_。(4)植食性线虫主要危害植物根系,研究表明,长期施用有机肥后土壤中植食性线虫的数量减少,依据图中信息分析,主要原因是_。,10.(2020全国卷二.38题)植树造林、“无废弃物农业”、污水净化是建设美丽中国重要措施。回答下列有关生态工程的问题:(1)在植树造林时,一般认为,全部种植一种植物做法是不可取的。因为与混合种植方式所构建的生态系统相比,按照种植一种植物方式所构建的生态系统,其抵抗力稳定性_。抵抗力稳定性的含义是_。(2)“无废弃物农业”是我国利用生态工程的原理进行农业生产的一种模式,其做法是收集有机物质。包括人畜粪便、枯枝落叶等,采用堆肥和沤肥等多种方式,把它们转变为有机肥料,再施用到农田中。施用有机肥料的优点是_(答出3点即可)。在有机肥料的形成过程中,微生物起到了重要作用,这些微生物属于生态系统组分中的_。(3)在污水净化过程中,除发挥污水处理厂的作用外,若要利用生物来回收污水中的铜、镉等金属元素,请提供一个方案: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