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体酸碱催化剂及其催化作用全解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固体酸碱催化剂及其催化作用全解课件.ppt(5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各类催化剂及其催化作用,酸碱催化剂 分子筛催化剂金属催化剂 金属氧化物催化剂络合催化剂 金属硫化物催化剂,第四章 固体酸碱催化剂及其催化作用,一、酸碱催化剂的应用,工业上重要的酸催化剂及催化反应,固体酸碱催化剂的优势(与传统液体酸碱催化剂相比):活性、选择性好不腐蚀容器或反应器重复使用易分离(反应物、产物)易处理(对环境较有利),Brnsted 定义:酸:能给出质子的物质 碱:能接受质子的物质 B 酸(质子酸)B 碱(质子碱)酸碱质子理论,二、固体酸、碱的定义和分类,1、定义(Brnsted 定义和 Lewis 定义),Lewis 定义:酸:能接受电子对的物质 碱:能给出电子对的物质 L 酸(
2、非质子酸)L 碱(非质子碱)酸碱电子理论,例:H+H+H3PO4/硅藻土+R3N H2PO4-/硅藻土+R3NH+B 酸 B 碱 B 碱 B 酸 AlCl3+:NR3 Cl3Al:NR3 L 酸 L 碱 配合物 BF3+:NH3 F3B:NH3 L 酸 L 碱 配合物,2、分类,固体酸的分类:,固体碱的分类:,三、固体表面酸碱性质及其测定,1、固体酸性质,酸位(中心)的类型 B酸:能给出质子 L酸:能接受电子对酸强度及其分布 酸强度:给出质子(B酸强度)或接受电子对(L酸强度)的能力 酸强度分布:固体表面的酸位是不均匀的(强酸中心、弱酸中心),因此酸强度是按一定规律统计分布的酸量(酸度、酸密度
3、、酸浓度)单位质量或单位表面积上酸位的数目(mmol/g 或 mmol/m2)总酸量:固体表面所有酸位之总和(即各个酸强度下酸量的总和),2、固体酸性质的测定,酸位类型的鉴定 吸附探针分子(NH3或吡啶)的红外光谱法NH3 B酸位:NH3与表面H+作用生成 NH4+,其吸收谱带 3120-1 或1450-1 L酸位:NH3以孤对电子配位键合于L 酸位的吸收谱带 3300-1或1640-1吡啶 B酸位:吡啶与表面H+作用生成 吡啶正离子,其吸收谱带 1540-1 L酸位:吡啶配位键合于L 酸位的吸收谱带 1450-1或1490 1610-1,3500 3000 2500 2000 1500 波数
4、,-1,4020,配位键合NH3,NH4+,NH4+,吸收率,A 脱水Cat B、C 再吸水Cat,氨在硅铝胶上的吸收 IR 光谱,1640,1450,3120,3300,CBA,配位键合NH3,L 酸:1450 1490 1610 cm-1B 酸:1540 cm-1,吡啶吸附在不同组成吸附剂(经500 oC焙烧)上的红外光谱,1 SiO22 SiO2-ZnO(9:1)3 SiO2-ZnO(7:3)4 SiO2-ZnO(1:9)5 ZnO,有 L 酸位,无 B 酸位,吡啶在SiO2 上的吸附只是物理吸附。150抽真空后,几乎全部脱附,进一步表明纯SiO2 上没有酸性中心Al2O3 表面只有L
5、酸中心(1450 cm-1),看不到B 酸中心SiO2-Al2O3 表面上除存在L 酸位外,还存在B 酸位,SiO2表面酸性,Al2O3表面酸性,SiO2-Al2O3表面酸性,酸强度与酸量的测定指示剂法(测定酸强度)酸强度函数 H0(Hammett 函数)的定义:,B酸强度:若固体酸表面能够吸附未解离的碱(指示剂),并将其 转变为相应的共轭酸,且转变是借助于质子自固体酸表 面传递给吸附碱,即L酸强度:若固体酸表面能够吸附未解离的碱(指示剂),并将其 转变为相应的共轭酸配合物,且转变是借助于吸附碱的 电子对移向固体酸表面,即,H0 越小,固体酸的酸性越强,用于测定酸强度的碱性指示剂:,二甲基黄:
6、,测定原理:,测定方法:,某 pKa 指示剂与固体酸相作用 若指示剂呈碱型色,则 Ba BH+a,即固体酸强度 H0 pKa 若指示剂呈过渡色,则 Ba=BH+a,即固体酸强度 H0=pKa若指示剂呈酸型色,则 Ba BH+a,即固体酸强度 H0 pKa,充分磨细待测样品(100目)称取0.1g样品于透明无色小试管中 加入2ml溶剂(环己烷、苯等)加几滴某 pKa 指示剂的环己烷/苯溶液(0.1wt%)摇匀 若呈酸型色,则样品酸强度 H0 pKa(若呈碱型色,则按 pKa 值由小到大的顺序继续试验下一个指示剂,直到能使其呈酸型色),如,某固体酸能使蒽醌变黄色,则样品酸强度:H0-8.2如,某固
7、体酸不能使蒽醌变色而能使亚苄基乙酰苯变黄色,则样品酸强度:-8.2 H0-5.6,隔绝水及水蒸汽,指示剂正丁胺滴定法(测定酸强度分布和酸量),酸强度酸度分布曲线,固体表面的酸位是不均匀的(强酸中心、弱酸中心),因此酸强度是按一定规律统计分布的指示剂法仅能测出最大酸强度,而不能确定酸强度分布和各个酸强度下的酸量,充分磨细待测样品(100目)称取0.1g样品于透明无色小试管中 加入2ml溶剂(环己烷、苯等)加几滴某 pKa 指示剂的环己烷/苯溶液(0.1wt%)摇匀 若指示剂呈酸型色,则用正丁胺滴定直至刚好恢复碱型色;那么,正丁胺滴定量=酸量(H0 pKa)按 pKa 值由小到大的顺序选用下一个指
8、示剂,重复上述过程,直到完成整个酸强度分布测定,测定酸强度分布的同时,也可测出某一酸强度下的酸量、以及总酸量不能区分 B 酸、L 酸不能测量深色样品、分子筛样品,测定方法:,隔绝水及水蒸汽,焙烧温度对 MoO3-SiO2-Al2O3 的酸强度分布的影响,焙烧温度由150oC升高到600oC,弱酸减少,强酸增多;但温度升高到1000oC,各强度下的酸量都大大减少总酸量(H0+6.8):1.51 mmol/g(150oC)1.80 mmol/g(300oC)2.85 mmol/g(600oC)最大 0.18 mmol/g(1000oC),各强度下酸量的两种表示:累计酸量(H0 pKa)区域酸量(p
9、Ka1H0pKa2),ZnO-Al2O3(经500oC焙烧)中 ZnO 含量对酸量的影响(不同酸强度下),任何酸强度下,ZnO含量为10%时酸量最大,程序升温脱附法(测定酸强度分布和酸量),测定原理:当气态碱分子吸附在固体酸中心时,强酸位吸附的碱比弱酸位吸附的碱更牢固,使之脱附也更难。当升温脱附时,弱吸附的碱将首先脱附,因此依据不同温度下脱附的碱量,可得酸强度和酸量气态碱 酸中心 吸附 升温排气脱附 弱吸附 强吸附 确定酸强度和酸量TPD:预先将固体酸吸附某种碱,然后在等速升温并通入稳定流速的载气条件下,固体酸表面吸附的碱达到一定温度便脱附出来,用色谱TCD检测器分析记录碱脱附速率随温度变化的
10、曲线吸附气态碱:NH3 吡啶 正丁胺 三乙胺(不易解离,推荐用),不同阳离子交换的ZSM-5的 NH3-TPD 谱图,温度(K),373 473 573 673 773,NH3 量,强酸位,弱酸位,MgO/Li,H,Li,酸强度:脱附峰的最大峰 位时的温度酸量:脱附峰面积总酸量:各峰面积之和,注意:TPD不能测定超强酸(高温区吸附碱分子很可能还没来得及脱附就已发生分解),3、固体碱性质及其测定,固体碱性质碱位的类型碱强度及其分布碱量固体碱性质的测定吸附探针分子(氧化氮、苯酚、吡咯)的红外光谱法指示剂法指示剂苯甲酸滴定法,用于测定碱强度的酸性指示剂,按 pKa 值由大到小的顺序选用指示剂。加入某
11、pKa指示剂后若呈碱型色,则用苯甲酸滴定直至刚好恢复酸型色;那么苯甲酸滴定量=碱量(H0 pKa),热处理前,几乎没有酸性500oC焙烧使氧化铝表面羟基缩合脱水,产生酸、碱中心Al2O3表面主要是 L 酸,B 酸和碱性都较弱表面的大量OH是产生酸性的根源,L 酸中心可吸水变成 B 酸中心(很弱):,氧化铝水合物经焙烧脱水,形成 L 酸中心和 L碱中心:,四、酸、碱中心的形成过程,1、金属氧化物,氧化铝(-Al2O3),氧化铝表面的各种 OH基,全羟基化-Al2O3 的(100)面下,有定位于正八面体构型上的Al3+当表面受热脱水时,成对的OH 基按统计规律随机脱除。温度越高,表面OH 基越少由
12、于周围邻近的 O2-或 Al3+的环境不同,表面OH 基可分为五类:A、B、C、D、E,Peri 建议的-Al2O3表面上酸、碱位示意图“+”表示纸平面下,亚层上的 Al3+(L酸位)“O2”表示 L碱位,碱土金属氧化物(CaO、MgO、SrO等)CaO,R:还原性部位 SB:强碱位LA:L 酸位 WB:弱碱位,B碱位:90%是O2-(强碱),小部分是孤立的OH基(弱碱)L碱位:还原性部位(点缺陷或边位错)显示强的给电子能力L 碱位远比B 碱位少,表面存在四种碱活性位,OH基 I II III 活性位(碱强度不同)差别:碱位中心氧原子配位金属原子数不同所致,随着焙烧温度的升高,碱强度不同的活性
13、位按 OH基、位I、II、III 的顺序逐步显示,2、复合氧化物,pauling 观点,四面体 AlO45-比 SiO44-多一个负电荷,质子中和形成 B 酸中心,H+OH,L 酸中心,硅酸铝(SiO2-Al2O3),H2O,H2O,B 酸中心,三价 Al 同晶取代氧化硅晶格中的四价 Si,即正常六配位的 Al 被强制承担四配位结构,因此 Al 配位不饱和。暴露在表面配位不饱和的 Al 形成 L 酸中心,单独的 SiO2 或 Al2O3 酸性较弱,但形成复合氧化物后,酸性显著增强,Tanabe(田部浩三)观点主要观点 二元氧化物产生酸性是由于其结构中有过剩的负电荷或正电荷。正电荷过剩,显 L
14、酸性;负电荷过剩,显 B 酸性两个假设金属离子的配位数保持不变(复合氧化物中两种正电荷元素的配位数 它们在各自单一氧化物中的配位数)氧离子的配位数与主体氧化物相同(复合氧化物中所有负电荷元素的配位数 主组分氧化物的负电荷元素的配位数),例:TiO2 占多数的 TiO2-SiO2 中,Ti 配位数 6;Si 配位数 4;O 配位数 3 SiO2 占多数的 SiO2-TiO2中,Ti 配位数 6;Si 配位数 4;O 配位数 2,TiO2,SiO2,TiO2为主,SiO4 所有键的剩余电荷:(4/4 2/3)4=1/3 4=4/3,正电荷过剩,Si 原子上形成 L 酸中心,TiO6 所有键的剩余电
15、荷:(4/6 2/2)6=-1/3 6=-2,负电荷过剩,Ti 原子上形成 B 酸中心,SiO2为主,V正电元素的价态;C正电元素的配位数;酸量增加;没有酸性,预测的正确性:29/32=91%(32种 29种与预测一致),五、固体酸碱催化反应机理,1、酸催化 正碳离子机理,正碳离子的形成(反应分子在酸位上的活化)L 酸位与烷烃、环烷烃、烯烃、烷基芳烃作用B 酸位与烯烃、芳烃的双键作用,烯烃、烷基芳烃在 B 酸位活化产生正碳离子,易于在 L 酸位上,L 酸中心夺取烃上的负氢离子而使烃上形成正碳离子,质子与烯烃双键或苯环加成形成正碳离子,烷烃、环烷烃、烯烃、烷基芳烃与 R+的氢转移,产生新的正碳离
16、子,正碳离子的反应特点,如,正碳离子进攻烯烃,生成更大分子的烯烃:,正碳离子把 H+给予一种碱性分子或烯烃分子,本身变为烯烃:,如果正碳离子够大,则易进行 位断裂,变成烯烃及更小的正碳离子:,2、碱催化 负碳离子机理,L酸中心能够吸引电子对,把 C-H 中的 H-脱去,形成正碳离子;而L碱中心能够供给电子对,把 C-H 中的 H+脱去,形成负碳离子,MgO 使1-丁烯异构化为2-丁烯,3、酸碱协同催化,六、固体酸的催化作用,B 酸位催化作用烃的骨架异构化二甲苯的异构化正己烷的裂化甲苯和乙苯的歧化异丙苯脱烷基化,1、酸位与催化作用的关系,多数酸催化反应是在 B 酸位上进行的,L 酸位无活性,L
17、酸位催化作用有机物的乙酰化反应(Cat:AlCl3、FeCl3;而 SiO2-Al2O3 几乎无催化活性)苯与卤代烷烷基化反应(Cat:AlCl3)乙醇脱水制乙烯(Cat:-Al2O3)B、L 酸位兼备催化作用协同效应(重油加氢裂化:Co-MoO3/Al2O3 or Ni-MoO3/Al2O3;Al2O3 L 酸位,MoO3 B 酸位)L 酸在 B 酸邻近,增强 B 酸强度,有些反应虽不为酸碱催化,但酸碱的存在会影响反应的选择性和速率。如,烃在过渡金属氧化物催化剂上的氧化,氧化物的酸碱性会影响反应物和产物的吸附和脱附速率,或成为副反应的活性中心,故酸碱虽不催化氧化反应,但能影响它的速率和选择性
18、,2、酸量与催化活性的关系,线性关系,各种二元氧化物催化剂上,酸量(H0-3)与三聚甲醛解聚的一级速率常数的关系:A:SiO2-MoO3 B:Al2O3-MoO3 C:SiO2-WO3 D:Al2O3-WO3 E:SiO2-V2O5 F:Al2O3-V2O5,活性与酸量(H0-3)呈线性关系,即:酸量,活性,非线性关系,不同SiO2/Al2O3比的ZSM-5催化剂的酸量对苯胺转化率的影响,ZSM-5分子筛催化苯胺与甲醇的烷基化反应,3、酸强度与催化活性和选择性的关系,强酸中心 C-C 断裂:催化裂化、骨架异构化、烷基转移和歧化反应等弱酸中心 C-H 断裂:氢转移、水合、环化、烷基化等反应,二元
19、氧化物的酸强度、酸类型和催化反应实例,酸强度分布与催化活性的关系,强酸中心有利于异构化反应,酸强度与选择性的关系,SiO2-MgO:酸量多,催化活性高,因此汽油收率高酸强度弱(H0-3.0),不利于骨架异构化,因此汽油辛烷值低、质量差(异构烷烃少)SiO2-Al2O3:酸量少,催化活性低,因此汽油收率低酸强度强(H0-3.0),有利于骨架异构化,因此汽油辛烷值高、质量好(异构烷烃多),七、典型的固体酸碱催化剂及其催化作用,超强酸概述超强酸:Ho-11.9(100%硫酸的酸强度)分类负载卤素系列:SbF5、TaF3、BF3等负载在Al2O3、SiO2、SiO2-Al2O3、SiO2-ZrO2 等
20、载体上SO42-促进系列(SO42-/MxOy):SO42-/ZrO2、SO42-/TiO2、SO42-/Fe2O3金属氧化物促进系列:WO3/ZrO2、WO3/TiO2、WO3/Fe2O3、WO3/SnO2、MoO3/ZrO2、B2O3/ZrO2,1、SO42-/MxOy型固体超强酸,SO42-/MxOy型固体超强酸的制备浸渍法(两步法)溶胶-凝胶法(一步法),Ward D.A.and Ko E.I.,Journal of Catalysis,150(1),1994,18-33,将正丙醇锆、正丙醇、硝酸、硫酸混合,再加入正丙醇和水,充分搅拌进行凝胶化,所得凝胶在室温下陈化2 h后,用CO2超
21、临界干燥除去醇,最后经焙烧得到 SO42-/ZrO2,固体超强酸的酸强度测定固体超强酸酸中心的形成固体超强酸的失活表面SO42-的流失(最主要,尤其是液固反应)表面SO42-被还原,S从+6价降至+4价结炭与中毒,配位吸附在ZrO2表面上的SO42-中,S=O 双键具有强烈吸电子诱导作用,使得金属 Zr 上缺电子,形成超强 L 酸位。超强 L 酸位吸附水分子转化为 B 酸位,Hammett 指示剂法(TPD不适用于超强酸),固体超强酸载体的改性引入其它金属或金属氧化物引入稀土元素分子筛改性,如,用Dy2O3改性SO42-/Fe2O3,使得表面SO42-不易流失,Fe3+、Cr3+、Mn4+和V
22、5+等能进入ZrO2晶格,并且它们的电负性均 比Zr4+大。引入这些金属离子,相当于在Zr4+周围放置了一些吸电 子源,使得Zr4+上的正电荷增加,进而增强了其L酸性 引入其它氧化物还可防止表面SO42-流失,提高超强酸稳定性等 如,SO42-/MoO3-TiO2、SO42-/Fe2O3-ZrO2-SiO2,将超强酸负载在分子筛上 如,将SO42-/ZrO2负载于ZSM-5、HZSM-5、MCM-41或SBA 含锆分子筛作载体的固体超强酸 如,SO42-/Zr-ZSM-5、SO42-/Zr-ZSM-11、中孔SO42-/Zr-HMS,负载型固体碱 载体:氧化铝、分子筛 负载物:碱金属氢氧化物、
23、碳酸盐、氟化物、硝酸盐、醋酸盐等固体超强碱:Ho 26,2、固体碱,杂多酸(HPA),3、杂多化合物(杂多酸及其盐),由杂原子(P、Si、Fe、Co等)和配位原子(即多原子如 Mo、W、V、Nb、Ta等)按一定的结构通过氧原子配位桥 联组成的一类含氧多酸如,H3PW12O40 nH2O(PW)H3PMo12O40 nH2O(PMo)H4SiW12O40 nH2O(SiW)H4SiMo12O40 nH2O(SiMo)Cs2.5H0.5PW12O40 nH2O H4PW11VO40 nH2O H4PMo11VO40 nH2O,1:12 系列Keggin结构,杂多化合物=杂多阴离子+阳离子(质子、金
24、属阳离子)+结晶水,12WO42-+HPO42-+23H+PW12O403-+12H2O,酸性、氧化性,杂多化合物的结构,第一层次 初级结构(杂多阴离子)Keggin结构,第二层次 次级结构(杂多阴离子、阳离子、结晶水等的三维排列),第三层次(离子大小、孔结构等),杂多化合物的结构示意图 笼形结构(类似沸石),平衡阳离子(H+(H2O)2、Cs+、NH4+等),杂多酸的性质热稳定性酸性氧化还原性“假液相”性,分解温度:620-870 KPW SiW PMo SiMo,杂多酸为强B酸:PW12 PW11V PMo12 SiW12 PMo11V SiMo12 HCl、HNO3、H2SO4杂多酸盐既
25、有B酸,又有L酸,杂多酸是强氧化剂,杂多阴离子甚至在获得6个或更多的电子时也不会分解(保持阴离子骨架),由于杂多酸的次级结构具有较大柔性,极性分子容易通过取代其中的水分子或扩大聚阴离子之间的距离而进入其体相中。这种吸收了大量极性分子的杂多酸类似于一种浓溶液,其状态常被称为“假液相”,杂多酸的催化位,杂多酸比表面虽低(10 m2/g),但由于具有“假液相”特性,极性分子可进入其体相,因此催化反应不仅能在其表面上进行,而且还能在其体相内进行,因此活性很高若仅发生表面型反应,那么反应活性与杂多酸比表面积直接相关,表面型反应 体相型反应,第一层次粒子表面,缺点:杂多酸在极性溶剂中为均相催化,因此杂多酸难以回收,在有极性溶剂参加的液相反应中,杂多酸表现出比常规液体酸(硫酸、对甲苯磺酸)更高的活性,负载型杂多酸(负载型)杂多酸盐,载体:硅胶、分子筛、活性碳等优点:增加杂多酸比表面积缺点:在极性溶剂中杂多酸易从载体上脱落,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可有效降低杂多酸的脱落气相条件下反应,可防止杂多酸的脱落,Cs2.5H0.5PW12O40 nH2O(NH4)2.5H0.5PW12O40 nH2O,不溶于极性溶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