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史名词解释.doc

上传人:仙人指路1688 文档编号:3008118 上传时间:2023-03-08 格式:DOC 页数:26 大小:10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日本史名词解释.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日本史名词解释.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日本史名词解释.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日本史名词解释.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日本史名词解释.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日本史名词解释.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日本史名词解释.doc(2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日本史名词解释岩宿文化日本的旧石器时代文化。最初由相泽忠洋1949年在群马县岩宿的土层中发现打制石器,其后考古学家又发现了敲打形、刮削形、尖状形、刀斧形等打制石器,故名岩宿文化。绳纹文化日本的新石器时代文化,距今12000年前公元前3世纪。其最大特征是制造粗糙的陶器以及使用以弓箭为主的磨制石器,并出现了最原始的农业。在这一时代的遗址中,曾发现许多手制黑色陶器,其外部大多留有绳纹的痕迹,即“绳纹陶器”。绳文时代人们的主要生产活动是狩猎、捕鱼和采集。随着原始农业的出现,绳纹人逐渐转向定居生活,住宅为竖穴式房屋,并具有了相当发达的社会组织和物质交流。崇拜自然的原始宗教出现,即相信万物有灵。弥生时代公

2、元前3世纪左右公元2世纪,出现了形制一致、纹样简单、外形美观的新型陶器“弥生式陶器”。水稻农耕发展:从中国大陆传入北九州后迅速普及,使日本人转向以农耕为主的定居生活,由竖穴建筑转为高架房屋。金属工具的应用:铁制器械传入,冶炼技术发展,主要是青铜器与铁器的制作。阶级和地域国家:劳动剩余出现的同时形成了社会分化和阶级,战争推动了部落联盟基础上的地域国家的形成。与中国大陆交流频繁。邪马台国公元3世纪,30多个小国组成以邪马台国为中心的联合王国,最高统治者为女王,其下有大率、大倭、大夫等高级官员。大率是中央派到地方各小属国的检察官,大倭负责管理集市,大夫主持外交事务。有军队和不成文的法律和刑罚,是带有

3、母系氏族、政教合一等原始社会残余的早期国家。经济以农业为主,手工业同农业分离,贸易发展。定居生活,出现了村落或集市,人口增加。普遍使用铁器农具,冶炼技术发展。等级森严,基本居民分为“大人”(贵族)和“下户”(平民),以及“奴婢”和“生口”(奴隶)。与中国大陆政权交往频繁,古坟时代公元3世纪末7世纪初,规模较大的坟墓,最具代表性的是象征权威的巨大前方后圆坟墓。古坟时代分为前期、中期、后期。从8世纪初开始,火葬流行,古坟逐渐式微。大和政权。积极插手朝鲜半岛事务。等级制,贵族与民众差别大。万物有灵论。大和政权3世纪末7世纪初日本奴隶制国家,大化改新后天皇执政,大和时期结束,在考古学上称为古坟时代。大

4、和政权很大程度上是以大王为中心的畿内地区贵族的联合体,进入5世纪以后,形成了王位由大王家族成员继承的惯例,而且为有效管理器统治地区,逐步建立了以“氏姓制度”、“部民制”、“县主国造制”为特征的政治体制。国家的经济基础是大王的直辖领地(屯仓和田庄)和部民制。积极插手朝鲜半岛事务,并向中国东晋和南朝的宋国派出使节。氏姓制度大和政权时期的政治制度。“氏”为具有血缘关系的同族集团,氏族首领称为“氏上”,同族成员称为“氏人”,由“氏上”代表氏族参与各级政治。5世纪末,大和政权按照氏族的政治地位授“姓”给“氏上”,中央级的“氏上”被授予“臣”、“连”姓,同时从中各选一名担任最高行政职务者,称为“大臣”、“

5、大连”,地方氏上则被授予“君”、“直”、“造”、“首”。具有“姓”的“氏上”拥有占有土地、参与国政或地方行政的经济、政治特权,是具有统治者身份的贵族。氏姓制度完善了大和政权统治体系,并巩固了大王的支配地位。部民制大和政权时期的政治制度,产生于4世纪末,大化改新后被废除。部是皇室和贵族占有的奴隶集体,一般冠以主人名、职业名,种类有田部、部曲、品部等。部民主要来自被征服者、中国和朝鲜的移民。他们有自己的家庭,地位略高于奴婢;只能用于赠与,不能买卖和随便杀害。部民制是日本奴隶制国家的经济基础。县主国造制大和政权最初在重要的地区设置县,其首长称为“县主”,任命地方有实力的贵族担任。从5世纪末到7世纪初

6、,又将县改造为“国”,其首长称为“国造”,仍由地方有实力的贵族担任。国造掌管特定区域的行政事务,并管理屯仓与部民、统帅军队等,但要向中央政权提供地方特产、战马、士兵等,其家族也有为大和政权负徭役的义务。磐井之乱527年,大和政权准备派遣军队前往朝鲜半岛,联合百济对付新罗,但北九州地区与新罗关系密切的筑紫国造磐井发动叛乱,试图加以阻止。磐井之乱很快被平息下去,但物部氏与大伴氏之间的矛盾也由此加剧。苏我稻目6世纪,在拥立钦明天皇的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权力大增。将女儿嫁给天皇,加强了对朝廷的影响力,并担任了大臣职位。苏我稻目主持了一系列完善大和政权政治体制的改革,增设朝廷的“屯仓”及其劳动者“名代”

7、、“子代”以加强王权,建立大氏族贵族之间的协议体制以稳定政权,主张尊奉佛教。其政策不仅引起地方贵族的反抗,而且也加剧了苏我氏与其他中央贵族、特别是与物部氏的矛盾。苏我马子日本飞鸟时代的政治家与权臣,苏我稻目之子。担任大臣,578年联合其他贵族消灭物部守屋及其家族。592年杀死不满其专权的崇峻天皇,推举其外甥女额田部皇女为日本历史上第一位女性天皇推古天皇,以外戚身份掌权。596年兴建飞鸟寺,并且负责编纂天皇记与国记两部史书。圣德太子飞鸟时代的政治家,推古朝的摄政,本名厩户皇子。主持推行一系列加强王权、提高国际地位的改革措施,制定冠位十二阶,推行十七条宪法,提倡并重视佛教,撰写三经义疏,恢复与中国

8、大陆、朝鲜半岛的交往,派遣遣隋使,建造宫殿,编修国史。改革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氏族贵族的势力,加强了天皇及其政权的权威,但收到苏我氏的牵制,并未对氏族贵族拥有私有土地以及劳动者的生产关系进行改革,因而影响到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形成。冠位十二阶推古朝圣德太子改革的重要内容,即按照德、仁、礼、信、义、智的大小分为十二个等级,并以紫、青、赤、黄、白、黑等色的浓淡装饰冠戴,分别按才能、功绩、忠诚等标准授予各级官员,但大臣级贵族和地方贵族不在其列。冠位虽然只限本人一代,不能世袭,但如有功绩,可以升级。该制度显然受到中国和朝鲜品位制、官位制的影响,并为打破过去的氏姓世袭制度、建立官僚体系、树立中央政府及天皇的

9、权威奠定了基础。十七条宪法日本推古天皇12年(604年)所制定的17条条文,由圣德太子制定。其精神多来自儒家以及佛教思想。名为宪法,但无法律约束力,仅为官员的道德规范或 行为准则。其内容可以概括为“以和为贵、敬崇佛教、服从天皇、遵守礼仪、公平裁判、劝善惩恶、各司其职、早出晚归、信为义本、平息怒气、赏罚分明、公正征税、熟知业务、不妒他人、消除私心、据时使民、勿独断专行”等。飞鸟文化地处飞鸟地区的推古政权积极推崇佛教,6世纪后半期到7世纪前半期,形成了以佛教文化为中心的飞鸟文化。寺院建筑遍布全国各地,佛像雕刻带有中国北魏文化及南梁文化的风格。飞鸟文化带有明显的国际性。当时的工艺美术品不仅受到朝鲜、

10、中国等东北亚国家的影响,还受到中亚、欧洲国家的影响。另一方面,从朝鲜半岛传入的纸、墨制造方法以及历法、天文地理等书籍,不仅改变了日本列岛居民的生活方式,同时对其思想意识的变化也产生了较大影响。苏我虾夷日本飞鸟时代的权臣,苏我马子之子。圣德太子与推古女皇相继去世后,苏我虾夷专权,擅自决定两任天皇,并大兴土木,劳役国民。643年,苏我虾夷患病不起,但不经朝廷批准,就向其子苏我入鹿私授表示最高官位的紫冠,执掌国政。但是苏我入鹿的放纵不知节制也引起皇室内部的诸多不满。645年发生乙巳之变,中大兄皇子与中臣镰足等人发动政变杀害苏我入鹿,苏我虾夷自杀身亡。苏我入鹿大和朝廷的权臣。苏我马子之孙、苏我虾夷之子

11、。苏我虾夷晚年患病,绝大部分的政治决策都出于苏我入鹿之手,不久后便代理国政。他不仅派兵逼死圣德太子的儿子山背大兄皇子及其家族,而且征调国民为其父子建造规模宏大的宫殿和陵墓,频繁的徭役征调造成民不聊生。苏我父子的专横跋扈,既引起其他贵族的强烈不满,又给希望进行改革的反对势力提供了机会。645年发生乙巳之变,中大兄皇子与中臣镰足等人发动政变杀害苏我入鹿。中大兄皇子即天智天皇。645年发动政变,推翻了苏我氏家族,661年开始摄政,668年在近江大津宫正式即天皇位,成为天智天皇。他命令中臣镰足编纂名为近江令的法令文书,将大化改新以来的改革内容法制化。670年,做成最早的全国性户籍,将全国所有人口登录在

12、册。他颁布近江令以及推行大化改新,使日本开始走向法制化道路,在日本发展史上有着重大的历史意义。中臣镰足日本飞鸟时代大化改新功臣。苏我父子的专权,引起了以中臣镰足与中大兄皇子为代表的改革势力的不满。中臣镰足经常求教于从隋唐归来的留学生或留学僧,详细了解隋唐政治制度,立志革新政治,建立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他与中大兄皇子共同发动乙巳之变,推翻了苏我家族。孝德天皇继位后,中臣镰足为内大臣。7月,开始推行改革。中大兄皇子即位后,即天智天皇时期,中臣镰足奉命编纂近江令,这是日本最早的法典。乙巳之变苏我父子的专权引起了其他贵族的不满。645年6月,中大兄皇子等人利用朝鲜半岛三国使者向大和朝廷进赠礼品之

13、际,斩杀了苏我入鹿,并迅速争取原苏我氏族的重要成员,迫使苏我虾夷及其家族自焚而亡。政变成功后,中大兄皇子为首的改革派拥立了孝德天皇改年号大化,中大兄皇子作为皇太子掌握了日本大权。乙巳之变的成功,废除了豪族对于日本皇权的掌控,为大化改新扫除了政治障碍。大化改新孝德天皇即位后,646年颁布了改新之诏:第一,实行“公地公民制”,向贵族支付俸禄;第二,设京师、畿内、国、郡、里等中央及地方行政组织,建立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第三,编制户籍和账簿,施行“班田收授法”,即按人头分配土地;第四,制定新的统一税收标准,实施租庸调制。新政权还颁布了改革葬仪及婚姻等旧风俗、完善交通等的诏书,并宣布废除部民制,授予新的

14、官位和官职。直到654年,孝德天皇在位时期推行的一系列政治、经济等改革被称为“大化改新”。但这些改革很大程度上只是一种政治宣言,因为当时并未立即加以实施。白村江之战公元663年8月28日,为了帮助百济复兴,大和政权在白村江与唐朝、新罗联军交战,惨遭失败。白村江之战基本上决定了当时东亚地区的政治格局,使得日本在此后的九百多年间都不敢再入侵朝鲜半岛。因担心唐朝、新罗联军对日本的进攻,中大兄皇子为获得大贵族对其国防政策的支持,被迫承认他们对土地及人民的占有,在此基础上大力加强系日本的防卫。另一方面,日本恢复了与唐朝的国交,开始选派遣唐使,全方位地学习唐朝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壬申之乱671年天智天皇去

15、世,围绕皇位继承,在其弟大海人皇子和其子大友皇子之间进行了一场内战。逃到东日本并得到该地贵族支持的大海人皇子占据优势,很快就打败了未能取得西日本贵族支持的大友皇子,后者兵败自杀。673年,大海人皇子在飞鸟净御原宫即位,为天武天皇。壬申之乱实质是地方豪族利用民众反对近江朝廷门阀贵族统治,具有政变色彩的武装冲突。大海人皇子平定“壬申之乱”,实质是地方豪族对近江朝廷的胜利。班田收授法646年正月,孝德天皇宣布大化改新诏书,正式宣布实行“班田收授法”,即班田制。班田收授法效法隋唐的“均田制”,是律令制土地制度的根本法。班田制实行班田收授,首先须编定全国的户籍。它规定土地属于国家,国家每六年按人口把田地

16、分给农民。所受之田不准买卖,若受田者死亡,由国家收回。随着封建兼并的进行,到10世纪中期,农民大批破产,庄园数量越来越多,国家已无田可班,班田收授法被废除。奈良时代始于迁都平城京的710年,止于迁都平安京的794年。受中国盛唐文化的影响,又通过唐朝接受印度、伊朗的文化,出现了日本第一次文化全面昌盛的局面。国家极力保护佛教,佛教文化特别是佛教美术开始繁荣起来。出现了“记纪万叶”,即古事记、日本书纪、万叶集。中央集权体制下的天皇朝廷在实力增长的基础上不断开拓疆域。实行班田制,广泛使用钱币,农业和手工业发展较快,商品交换兴盛。政治上,天皇政权经常处于不稳定状态,主要是因为藤原家族的影响以及藤原家族与

17、其他贵族之间的矛盾。平安时代日本古代的最后一个历史时代,始于794年迁都平安京,止于1192年镰仓幕府建立。平安时代是日本天皇政府的顶点,也是日本古代文学发展的顶峰。在平安时代中武士阶层得到发展,后期武士阶层从贵族手中夺取了权力,后来建立了幕府。平安时代日本与中国有非常紧密的交往,在日本儒学得到推崇。同时佛教得到发展。894年废止遣唐使之后,发展了日本独自的国风文化。三代格式嵯峨天皇根据现实情况对原有的律令进行修正,由此修正的有关法令称为“格”,其实施细则称为“式”,并为此编纂了“弘仁格式”.清和天皇时编纂了“贞观格式”,醍醐天皇时编纂了“延喜格式”,统称为“三代格式”。摄关政治平安时代藤原家

18、族利用担任“摄政”或“关白”职务独揽朝廷大权,天皇幼年时辅政者称“摄政”,天皇成年后辅政者称“关白”。摄关政治起于858年清和天皇即位,藤原良房以太政大臣和天皇外祖父身份独揽朝政,在藤原道长及其子藤原赖通时期达到鼎盛,一直到1084年。尽管藤原家族作为外戚控制了国家政权,但摄关政治并未突破律令制延续下来的政治框架,国家权力仍集中在天皇、摄政(关白)、公卿等中央大贵族手中。藤原良房日本平安时代的权臣,藤原冬嗣之子。多次废立皇太子,利用权势将两个主要的政敌伴氏和橘氏流放外地。858年清和天皇即位后,藤原良房以太政大臣和天皇外祖父身份独揽朝政,为摄关政治之始。866年,他利用承天门失火事件,再次将世

19、家贵族源信和伴善男驱逐出权力中心,正式“摄行天下之政”,担任“摄政”之职。藤原道长日本平安中期公卿,任左大臣后将其女彰子嫁给一条天皇。彰子为中宫,生了后一条、后朱雀两个天皇。道长又将三个女儿嫁给三条、后一条、后朱雀三个天皇。作为外祖父的道长在外孙之间不断更换天皇,从995年到1017年一直担任摄政职位。他独揽朝政大权,摄关政治在他的时期达到了鼎盛。1017年道长将摄政之职传给其子赖通,并出家当和尚,但直到1027年去世,道长仍具有强大的政治影响力。平将门之乱(承平之乱)939年,平将门联合反抗国司的地方贵族藤原玄明发动叛乱。平将门攻城略地,占领关东大部分地区,自称“新皇”。京都朝廷任命藤原忠文

20、为征东大将军,率兵前往镇压,但尚未到达关东地区,平国香之子平贞盛在地方贵族藤原秀乡的支持下已将平将门杀死。平将门之乱和同时间发生的藤原纯友之乱,使得朝廷和中央贵族认识到地方武士的实力,纷纷将其作为保护自己的“侍”。藤原纯友之乱(天庆之乱)在平将门发动叛乱的同时,伊予国的国司藤原纯友在四国发动叛乱,甚至向南攻占了北九州的大宰府。朝廷再次任命藤原忠文为征西大将军,率兵前往镇压,亦是尚未到达之际,清和天皇之孙源经基已将藤原纯友打败。藤原纯友之乱和平将门之乱,使得朝廷和中央贵族认识到地方武士的实力,纷纷将其作为保护自己的“侍”。平忠常之乱平将门之乱后,平氏一族仍然占据关东地区。原上总国国司平忠常在10

21、28年发动叛乱。朝廷任命源赖信为甲裴国国司,同时征讨平忠常。平忠常因源赖信武名不战而降,源氏家族由此开始进入关东地区。院政时代日本历史上继摄关政治之后的一个时代。白河天皇即位14年后让位给堀河天皇,自己成为上皇,并在其居住的宫殿内设立“院厅”,亲自掌握朝政,从此开始了由上皇“执天下政”的百余年的“院政时代”。院政时代共经历了白河上皇、鸟羽上皇和后白河上皇三代。上皇实施的院政不仅得到中下级贵族,特别是国司的支持,而且设置“北面武士”和“武者所”等机构,强化院厅的权力。院政的经济基础包括大量的寄进庄园以及“知行国”制度。保元之乱1156年,鸟羽法皇去世,崇德上皇为掌握实权与后白河天皇发生冲突。与此

22、同时,藤原家族、平氏家族、源氏家族内部均围绕家族的继承权发生了矛盾。结果,崇德上皇、藤原赖长、平忠正、源为义为一方,后白河天皇、藤原忠通、平清盛、源义朝为一方,展开激烈的争斗。后白河天皇一方先发制人,打败对方,崇德上皇被流放到赞岐,藤原赖长、平忠正、源为义等人被杀。平治之乱1159年,后白河上皇的近臣之间发生冲突。在保元之乱中立有大功的源义朝不满受封官位低于平清盛,转而与藤原信赖合作,在平氏家族离开京城到外地参拜神社时,趁机起兵拘禁后白河上皇,并杀死天皇的亲信藤原信西。武力较强的平清盛得知消息后立刻率兵回到京城,藤原信赖被杀,源义朝被追杀,其直系家族几乎全遭株连,只有年仅13岁的源赖朝及其同父

23、异母之弟源范赖、源义经幸免一死。平清盛日本平安末期武将,在平定“保元之乱”中立有战功,在“平治之乱”中打败源义朝,进入中央贵族行列,并采取联姻办法与皇室结成亲戚关系。1167年任太政大臣,建立平氏政权,为武将执政之始。平氏家族强化其政治权力,把持朝廷高级官职。同时,积极修建港口,推进与朝鲜半岛、中国大陆南宋的贸易。平氏专权招致了以天皇为中心的旧大贵族阶层的不满,也引起地方武士的反对。1180年以天皇外祖父身份控制朝廷大权。翌年2月,在与源赖朝为首的源氏集团的斗争中病死。、源赖朝日本镰仓幕府第一代将军,平安时代末期武将,武家政治创始人。“平治之乱”后被流放,与北条时政之女儿结婚。以镰仓为基地,集

24、结反对平氏势力。1185年灭平氏后,源赖朝以追捕与院政接近的兄弟源义经为由,在各地设置守护、地头职。1189年率军远征奥州,消灭藤原家族,由此确立了源赖朝统治日本全国的地位。1192年,源赖朝从二条上皇处得到“征夷大将军”的称号,正式成立武家政权镰仓幕府。遣唐使从公元七世纪初至九世纪末,日本先后向唐朝派出十几次遣唐使团,其中任命20次,成行16次。遣唐使的路线最初是北路从北九州出发,经对马海峡到达朝鲜半岛,再横渡渤海登陆山东半岛,然后从陆路到长安。 8世纪以后,由于日本与新罗关系紧张,遣唐使路线变为从北九州向西南横渡中国东海,从长江口登陆,然后从陆路到长安。遣唐使的主要任务除了在政治上与中国发

25、展友好关系和经济上换取中国物产之外,更重要的是护送游学僧和游学生到中国学习唐朝的律令制度、先进文化等。遣唐使对推动日本社会的发展和促进中日友好交流做出了巨大贡献,成为中日文化交流的第一次高潮。白凤文化从645年大化改新到710年迁都奈良为止的文化,因“白雉”年号(650654年)而得名。尽管这一文化仍以佛教文化为中心,但前期受中国大陆六朝文化影响,后期受唐朝文化影响。天武天皇时期确立了以伊势神宫为中心的神祇制度以及新天皇即位的“大尝会”制度,同时大力保护佛教,实施佛教国教化。当时的文学作品有汉诗与和歌。天平文化奈良时代(710794)年的文化,深受盛唐文化的影响,并形成了包含佛教文化在内的贵族

26、文化。这一文化首先体现在为树立天皇家族神圣权威而编撰国史上,古事记和日本书纪相继成书。在统治思想方面,天皇朝廷大力提倡儒学和佛教。在文学艺术方面,出现了以假名写成的万叶集。古事记日本古代官修史书。元明天皇命太安万侣编篆日本古代史,712年将完成的内容古事记献给天皇。该书用假名表记,以天皇家族为中心,记述了从神话时代到628年推古天皇去世的历史,内容多神话传说,从中可以看出日本民族最初形成时期的某些痕迹。古事记是天平文化的代表,体现了树立天皇家族权威的目的,亦为日本最古的文学作品。日本书纪日本留传至今最早之正史,六国史之首,原名日本纪。舍人亲王等人所撰,于公元720年完成。编纂的起因在于经壬申之

27、乱而取得政权的天武天皇,欲向外宣示自身之皇统而下令编成。内容从神话时代一直到697年的持统天皇时代。全三十卷,采用汉文、编年体写成。史料价值较高,但仍需要分析性引用。万叶集日本现存最早的诗歌总集,以假名写成,收集了759年以前的约4500首和歌,共20卷,约在8世纪后半叶由大伴家持完成。作者范围广泛,包括从天皇到平民、关东的农民及服兵役的防人等。万叶集的最大贡献在于摆脱了汉诗的窠臼,用日本民族语言,把不定型的古歌谣发展为定型的民族化、个性化的诗歌形式,为后世诗歌创作树立了典范。它同时也是中日友好交往和中国文学对日本古代文学发生影响的明证.它以中国诗歌的题材、形式和分类方法为借鉴,采用汉字作注音

28、符号。弘仁贞观文化平安前期文化,遣唐使基本停止,但文化仍深受大唐的影响,其特征是出现与国家佛教不同的新佛教流派以及“神佛共祀”风俗、汉文学兴盛等。最澄创立了天台宗,空海创立了真言宗。随着佛教向民间的传播,将神佛同等看待的“神佛共祀”风俗逐渐流传开来。唐朝书法深受贵族喜爱并加以摹仿,唐朝宫廷礼仪也受到朝廷重视。出现了许多优秀的汉诗集,因此该时代在文学史上被称为“国风黑暗时代”。国风文化遣唐使停派、特别是唐朝在907年灭亡后,日本逐渐形成在吸收、消化大陆文化基础上的独特审美意识,并出现了体现其意识的假名文学、美术、生活及独特观念,即国风文化。国风文化包括10-11世纪摄关政治时期的藤原文化以及11

29、世纪末到12世纪末院政时代的平安末期文化。藤原文化仍是以京城贵族为中心的文化,具有外来宗教与本地宗教进一步融合、假名文字基础上的女性文学以及日本特色的艺术、建筑等特征。平安末期文化的特征是贵族文化融入了以武士、平民为中心的地方文化色彩。镰仓幕府1192年1333年,日本幕府政权的开始,由源赖朝建立。镰仓幕府的统治基础是“御家人制度”,御家人与源赖朝形成“恩给”与“奉公”的主从关系。镰仓幕府通过任命守护或地头的方式建立了覆盖全日本的统治机构,形成了与京都朝廷并立的双重政治结构,天皇朝廷的权力收到严重削弱。另一方面,“武家政权”统治的合法性仍需借助天皇的精神权威。镰仓幕府的经济基础是以将军所有的封

30、地和直辖领地为中心,即“关东知行国”和“关东御领”。御家人制度镰仓幕府的统治基础。御家人是在源平战争中同源赖朝结成主从关系的武士,即其家臣。源赖朝承认他们原有的土地所有权,还根据战功授予他们新的领地,即“新恩给予”。御家人要无条件地服从主君源赖朝,并在战争中为其出生入死,从而形成“恩给”与“奉公”的主从关系。镰仓幕府成立后,将军任命高级御家人担任守护或地头,作为回报,御家人率领自己的随从定期前往京都或镰仓,担任警备的任务,费用完全由自己承担。北条政子镰仓幕府创建者源赖朝的妻子,号称“尼将军”。源赖朝死后,出家为尼的北条政子重新回到幕府,并在其父北条时政及大江广元、三善信康等幕府元老的策动下,首

31、先剥夺了源赖家的裁判权,然后组成13名元老决定重大政策的协议制,实际上是以北条家族为中心的决策体制。北条时政杀源赖家,准备立自己的女婿为将军,遭到北条政子反对,迫使其引退。后在“承久之乱”中指挥幕府军打败朝廷军。北条时政镰仓幕府第一代执权,源赖朝的岳父。是源赖朝举兵创立幕府政权时的功臣,1185年任首任京都守护。北条政子剥夺源赖家裁判权之后,组成13名元老决定重大政策的协议制,实际上是以北条家族为中心的决策体制。立源实朝为将军后,北条时政成为政所别当,以辅佐将军的名义掌握幕府大权,被称为“执权”。后杀害赖家,企图拥立女婿平贺朝雅为将军,但遭北条政子、北条义时的反对而失败,被迫引退。北条义时北条

32、时政之子。时政被迫引退后,义时担任执权。后灭侍所别当和田义盛及其家族,巩固了其执权的地位。源实朝被杀后,北条义时试图立皇族亲王为将军,但遭到后鸟羽上皇的反对,只好立源氏远亲摄关家三岁的藤原赖经为将军,自己继续掌握幕府政权,自此以后将军成为虚设。后鸟羽上皇1198年开始执掌院政,采取措施削弱幕府权力。重用反幕府人士,并将分散在各个皇族的领地集中到天皇手里,以加强朝廷的经济实力。通过恩赐土地的方式吸引近畿地区的武士以及对北条家族不满的御家人。在“北面武士”机构之外,增设了“西面武士”组织。利用源氏家族与北条家族的矛盾,热情对待将军源实朝。实朝被杀后,拒绝皇子做幕府将军的请求,并颁布讨伐北条义时的“

33、院宣”,承久之乱由此开始。朝廷军失败后,后鸟羽上皇被流放。承久之乱1221年5月,后鸟羽上皇向各国武士颁布讨伐北条义时的“院宣”,朝廷与幕府迅速进入战争状态,即承久之乱。大多数御家人在北条政子的鼓动下,重新集结在幕府旗下。不到一个月,幕府军就打败了朝廷军,并占领了京都。幕府迫使仲恭天皇退位,拥立后堀河天皇,同时将后鸟羽上皇、顺德上皇、土御门上皇三人流放,并处死参与计划讨幕的贵族和武士。承久之乱后朝廷拥有军队的权力收到严格限制,皇位继承及朝廷政治也由幕府决定,国家权力严重倾向武家。六波罗府承久之乱后,幕府在京都设立“六波罗府”,由北条义时之弟北条时房及其子北条泰时担任其长官六波罗探题,取代过去的

34、京都守护。六波罗府的职责除警卫京都、监督皇室活动外,还兼有负责统率西日本御家人以及执掌西日本的行政、司法等事务。六波罗探题的权力仅次于执权,通常由北条家族的重要成员担任。六波罗府的设立,体现了武家权力的增长。北条泰时日本镰仓幕府第三代执权,北条义时之子。1221年“承久之乱”时,统率幕府军进军京都,打败后鸟羽上皇。并留于京都,设立六波罗府,任首任六波罗探题,1224年义时死后接任执权。北条泰时针对时弊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改变执权独断的体制,设置“联署”一职,辅助执权掌管政务;任命11名御家人组成“评定众”,作为幕府的最高决策机构;1232年制定御成败式目的武家法规,作为镰仓幕府的基本法典,从此确

35、立了镰仓幕府以北条氏为中心的执政政治体制。御成败式目1232年由执权北条泰时制定,是武家最初所定的法律,亦称为贞永式目。该法规由51条组成,以简单易懂的语言概述了行政、司法的规则以及武士应遵守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其中要求各级武士严守自己的职责,向公背私,不得越权妄为,巩固了幕府与御家人的主从关系。御成败式目是武家的基本法度,影响了后世许多武家的法典。惣领制镰仓时代在家族基础上构成的武士团。武士领主化的现象越来越明显,“御家人”武士担任地头,“非御家人”武士则通常被任命为庄官,监督“下人”、“所从”、农民进行农业生产。武士的所有子女均有继承权,分家后亦听从本家的调遣,形成一个大家族,族长称为“

36、惣领”,战时率家族成员进行作战,平时带领子弟到京都或镰仓担任警备义务。文永、弘安之役镰仓幕府后期的两次元日战争。文永之役发生于1274年,元军失败,损失惨重;弘安之役发生于1281年 ,元军再次受到台风袭击而被迫败退。文永、弘安之役对镰仓幕府产生了重大影响,促成了镰仓幕府的灭亡。首先是加强了幕府的专制统治;第二,战争后镰仓幕府没有土地或财力赏赐有战功的御家人,加剧了御家人对幕府的不满情绪;第三,战后御家人侵占公有领地及蚕食庄园土地的行为,使统治阶级内部产生了严重的对立,也加剧了领主、地头与土地耕种者之间的阶级矛盾。“恶党”运动元日战争后,领主、地头与土地耕种者之间的阶级矛盾加剧。领主与地头均加

37、重了对农民的剥夺,导致许多庄园农民或被迫逃亡他地,或铤而走险沦为强盗。他们以非御家人出身的新兴武士为中心,占地为王,时常成群结队攻击庄园。“恶党”运动体现了镰仓幕府后期社会矛盾的尖锐和社会的混乱。后醍醐天皇即位后停止其父后宇多上皇的院政,亲自执政,多次进行武力倒幕活动,失败后被流放。足利高氏和新田义贞推翻镰仓幕府后,后醍醐天皇重登皇位,改元“建武”,实施新政,建立公家政权。新政不到三年即失败,对新政不满的武士集中到足利尊氏旗下,反对天皇朝廷的新政。1336年足利尊氏率兵占领京都,后醍醐天皇被废黜。他逃出京都,在京都南部吉野山组成另外一个朝廷,声称自己是正统天皇,从此开始了日本的南北朝时代。13

38、39年去世。足利尊氏原名足利高氏,因倒幕有功被后醍醐天皇赐“尊”字。本来受镰仓幕府之命镇压后醍醐天皇的倒幕活动,后倒戈,与天皇合作,于1333年推翻镰仓幕府。建武新政引起很多武士的不满,他们集中到足利尊氏的旗下反对天皇。1336年,足利尊氏占领京都,废黜后醍醐天皇,另立持明院系的光明天皇即位,并颁布了显示其执政方针的建武式目。1338年,足利尊氏从光明天皇那里正式得到“征夷大将军”的称号,成为室町幕府的第一任将军。建武新政1333年镰仓幕府灭亡之后,后醍醐天皇重登皇位,建元“建武”,实施新政。任命高级贵族任中央各机构的大臣以及地方的国司,并强化天皇本人的权限。一方面否定幕府、院政、摄政、关白等

39、机构或职务,另一方面,废除知行国制度。在中央,设置中央最高机关记录所、杂诉决断所、武者所、恩赏方等;在地方,每国设守护、国司,同时设镰仓将军、陆奥将军。由于权力过于集中,赏赐严重不均,加上讨幕各派之间的矛盾,新政引起武士阶层的普遍不满,他们支持足利尊氏推翻建武政权。建武式目足利尊氏的施政纲要。1336年足利尊氏占领京都,废黜后醍醐天皇,另立持明院系的光明天皇即位,后颁布建武式目,式目内容多为具体行为的规范,由17款组成。主要内容包括禁奢侈,行俭约;镇暴行,止贿赂;戒官员缓怠,选贤者为吏;京中空地归还原主;受理贫弱之辈的诉讼;兴办专营金融借贷的土仓等。足利义满室町幕府第三代将军,1368年任幕府

40、将军,亲掌大权后采取诸多措施,在强化将军权力的基础上巩固了幕府的统治。1378年,义满在京都室町建成被称为“花之御所”的豪华住宅,“室町幕府”由此得名。1392年逼降南朝后龟山天皇,结束南北朝对立局面,在全国范围确立起室町幕府将军的绝对统治权。室町幕府的统治机构在足利义满时期逐渐完善。他努力发展日明贸易,即“堪合贸易”;文化上则形成了带有中国风格的北山文化。南北朝时期1336年足利尊氏率兵占领京都,后醍醐天皇被废黜。他逃出京都,在京都南部吉野山组成另外一个朝廷,声称自己是正统天皇,从此开始了日本的南北朝时代。南朝经历四代天皇共57年的时间,直到1392年足利义满呼吁南北朝统一,得到南朝积极反应

41、。南朝后龟山天皇回到京都,将象征天皇权威的三件神器交给北朝的后小松天皇,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南北朝对立基本结束。室町幕府1336年由足利尊氏所开创的武家政权,至1392年是南北朝对立的时代,最盛期是三代将军足利义满统治时期,结束于1573年十五代将军足利义昭被织田信长追放。政治机构上,“管领”辅助将军执掌幕政,统辖侍所、政所、问注所等机构,并传达将军对守护的命令;设镰仓府和九州探题。军事上,设立将军直辖军队“奉公众”。财政上,税收比例增加,还有来自御料所、有力守护的分担金等的收入。在农业和手工业发展的基础上,商业兴盛。社会动乱频繁。奉公众室町幕府三代将军足利义满时期设立的将军直辖军队,由足利家族的

42、家臣、担任守护的家族成员、地方有实力的武士组成。奉公众除定期率家臣到京都守卫幕府外,还被任命为将军直辖地的管理者“代官”,以部分年贡为其俸禄,并带有监督守护的使命。奉公众被编为五支军队,足利义满依靠这支实力较强的军队,陆续打败那些不服从幕府命令的守护,将全日本统一起来。守护领国制室町时代,幕府的统治基础是各国的守护。守护一职逐渐世袭化,权限增多。他们利用权限拖延甚至侵吞应上缴庄园主甚至幕府的年贡,插手庄园事务并将其所有者培养成自己的家臣,收编任职国内武士,并与他们结成主从关系。在进入15世纪后,守护完全确立了对任职国的统治权,成为割据一方的大领主。当时这种守护称为“守护大名”,其任职国称为“领

43、国”或“分国”,这种统治体制称为“守护领国制”。应仁之乱1467年1477年,日本室町时代的8代将军足利义政在任期间的一次内乱。围绕着下代将军的人选问题,掌管幕府实权的细川胜元(东军)和山名宗全(西军)展开争斗,其他幕府高级官员和各国守护也加入,形成两大武装集团,于1467年5月爆发内战。战乱最终未见胜负,但幕府权威下降,沦为只能控制京都及其周边领地的地区性政权,各国守护大名称霸一方。从“应仁之乱”开始的1467年,日本历史进入战国时代,原来的守护大名变为“战国大名”。堪合贸易日本的南北朝统一后,1401年,将军足利义满向明朝称臣入贡;1406年双方签订协议,规定日本10年一贡。明朝颁给“勘合

44、”(执照签证),双方进行贸易时,须出示各持一半的勘合加以验证,因而称为“勘合贸易”。1404到1547年,日本共派遣17次贸易船到明朝,在中国大陆的逗留费、搬运费均由明朝承担,日本获利很大。从堪合贸易的主要商品看,日本向明朝出口铜、硫磺、刀剑等,从明朝进口生丝、铜钱、瓷器、书籍、字画等。堪合贸易不仅对室町文化产生了较大影响,而且铜钱的大量进口,进一步推动了日本国内的货币流通。争贡之役“应仁之乱”后,幕府实力大为衰退,日本与明朝之间的堪合贸易的主导权转移到以堺市商人为基础的细川家族和以博多商人为基础的大内家族手中。双方竞争激烈,1523年在中国宁波发生冲突,细川家族的人员被杀,船只被焚,史称“争

45、贡之役”。其后大内家族垄断对明贸易,直到1551年该家族被灭。北山文化室町幕府第三代将军足利义满时期的文化,因义满在京都北山山庄建造新将军府邸而得名。其特色是公家文化与武家文化的相互融合,以及大陆禅宗文化的深刻影响。集中体现北山文化的建筑物是金阁,是宫殿式风格与书院式风格相结合的产物。尊崇临济禅宗,建造护国寺,为寺院制定了不同的等级,即“五山十刹制”。出现了“五山文学”。在民间艺术“猿乐”、“田乐”的基础上,出现了“能”的艺术形式。东山文化室町幕府第八代将军足利义政时期的文化,带有浓厚的武家文化色彩,但在大陆文化、传统文化、地方文化的影响下,同时融合了贵族文化以及平民文化,逐渐形成了流传至今的

46、日本民族文化。东山文化最为著名的代表性建筑“银阁”,是传统文化与禅宗文化结合的典范。具有禅宗特色的庭院大量建造。茶道和花道逐渐奠定基础。平民文化兴盛,出现了“狂言”、“御伽草子”等。战国大名室町幕府后期,地方独立性增强,各国实力大名纷纷建立自己的独立王国,成为独霸一方的统治者战国大名。战国大名独立于幕府统治体制之外,以军事力量为基础,将其管辖区域变成独立王国,并为争夺或扩大领地相互之间争斗不已。战国大名主要来源有两种:一是来自原来的守护大名,二是来自守护大名的家臣或地方武士。战国大名采取改革措施,使自己成为其管辖区域内的最高土地所有者,并采取富国强兵的政策。织田信长日本安土桃山时代的战国大名,

47、灭尾张国守护代,成为尾张国统治者。采取措施充实经济实力,并推行“兵农分离”政策,加强军事力量。后通过桶间狭之战灭今川义元,又进军美浓国,将其作为自己的大本营。1568年织田信长进入京都,废将军足利义荣,扶植足利义昭为十五代将军,挟天皇和将军号令天下。1573年打败足利义昭与部门战国大名的联军,将义昭驱逐出京都,室町幕府灭亡。之后,信长武力统一了全日本一半多的地区。1582年本能寺之变中自焚而死。足利义昭室町幕府十五代(末代)将军。得到织田信长的协助,于1568年进入京都而成为将军。之后织田信长扩大权力并限制足利义昭的行为,义昭不满足自己的傀儡地位,联合部分战国大名反抗织田。1573年织田打败其

48、联军,同时将义昭驱逐出京都,室町幕府正式灭亡。本能寺之变1582年,织田信长在甲斐的天目山彻底打败武田胜赖,全日本统一过半。同年,织田派遣部下大将羽柴秀吉进攻备中国的高松城,但陷入重围。织田率军前往救援,途中停留债京都本能寺时,家臣明智光秀叛乱,经过激战,织田被迫自焚而死。之后,羽柴秀吉继承了统一事业。丰臣秀吉日本安土桃山时代的战国大名,本为织田信长部下,本能寺之变后打败明智光秀,继承了织田的统一大业。1585年,天皇授秀吉“关白”职务;1586年,任太政大臣,天皇赐姓丰臣。以战争与和谈相结合的手段,最终于1590年平息奥羽地区叛乱后统一日本。修建大阪城。采取严厉措施以巩固统治:颁布刀狩令,实施“太閤检地”,颁布身份统制令,统一度量衡。两次侵略朝鲜,以失败告终。安土桃山时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 > 成人教育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