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承中国古代园林传统的探讨与思考.doc

上传人:仙人指路1688 文档编号:3008474 上传时间:2023-03-08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4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继承中国古代园林传统的探讨与思考.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继承中国古代园林传统的探讨与思考.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继承中国古代园林传统的探讨与思考.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继承中国古代园林传统的探讨与思考.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继承中国古代园林传统的探讨与思考.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继承中国古代园林传统的探讨与思考.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继承中国古代园林传统的探讨与思考.doc(1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继承中国古代园林传统的探讨与思考摘要:中国古代园林研究渐入佳境。其优点与成就的研究必不可少,缺点与不足亦当重视。肯定成就是主流与完整总结正反经验,皆影响中国园林健康发展。提出:辨析“自然”的不同含义,使形式差异与水平高下相别;科学评价古代“天人合一”思想与现代生态学的关系,避免对其简单、表面理解;科学评价西方园林美学成就及中西园林异同,肯定“意境”这一中国园林美学核心范畴的同时,对中西园林审美的相同和相似性进行探讨。关键词:风景园林;继承;中国古代园林传统;园林形式;生态思想;意境1 缘起中国古代社会漫长遥远,积累了灿烂的文化。中国古代园林就是这许多灿烂文化中的一朵奇葩。辛亥革命至中华人民共和

2、国成立之前的动荡,使人们很难系统、全面地对中国园林作深入研究与思索。但不少有志学者,如童寓、刘敦桢、陈植等,仍做了不少中国古代园林研究的开创工作。新中国成立至“文化大革命”前,汪菊渊、吴良镛在清华大学创办了造园专业,其后调整并入北京林学院,同济大学在城市规划专业中设立了绿化专业。陈俊愉对园林植物素材以及素材在规划设计中的应用亦有开创性成果。改革开放后,中国古代园林研究有不少成果问世。大致包括:1)对古代园林历史的总体研究;2)对著名古代园林的个案研究;3)古代园林造园手法、空间理论研究;4)古代园林文化与美学研究。同时,对外开放使西方园林和东方其他国度的园林展现在我们面前,使我们可以对中外园林

3、加以比较,并使采用西方思维方法、空间理论和艺术手法对中国古代园林进行研究成为可能。当前,中国园林面临的突出课题是如何使中国园林在21世纪走向现代。走向现代绝非割裂历史。亦非简单照搬、照抄西方园林成果,而是建立在对自身传统深刻自省基础上的革新。是继承、扬弃和发展。深入地对中国古代园林的得失成败进行系统思索,对中外园林的历史和成果加以科学比较分析,是走向现代的必由之路。2 对待中国古代园林的科学态度汪菊渊先生的巨著中国古代园林史提出正确对待古代文化遗产的态度:“总体来说,我们对待文化遗产既不能割断历史,采取一起万方数据中国园林Chinese LandscaDe Archltecture 41排斥的

4、态度,也不应盲目搬用,毫无批判地全盘继承。”长期以来,对中国古代园林的研究较侧重优点与成就。这对弘扬和继承中国古代园林成就。特别是纠正“文化大革命”中全盘否定的做法。起到了积极补救作用。但随着研究的深化。必然要对中国古代园林的缺点和不足进行系统总结概括。发展中国园林要讲两点论:一是继承,须对中国古代园林成就抱有尊重态度并深入研究。又须继承人类历史中适合我们实际的优秀园林成果;二是扬弃,须完整总结正反2方面经验,在扬弃中前进。目前,对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日益受到重视,被文化遗产名录收录的项目不断增多。真正的保护,一要对被界定为遗产的部分进行原汁原味地保护,不能采取实用主义态度任意增减;二

5、要通过发展加以保护,使遗产作为活生生的东西被传承。3 自然式与规则式之误当前存在这样一种普遍观点:中国古代园林是自然式的,而18世纪英国自然风景式园林之前的西方园林是规则式的。这些西方园林,除少数主题园林以外,大多数只是建筑的延伸和扩大,是室外的绿色建筑。18世纪,英国自然风景式园林对这之前西方规则式园林的批判。说明了中国古代自然式园林更加接近大自然,优越于西方同时代的规则式园林。西方的几何式整形园林与中国的自然山水园林是完全对立的。而自然山水园林与规则式园林是完全对立的造园理论和哲学思想的产物。持这种观点的学者往往引用英国自然风景式造园家肯特(w川jam Kenf)的话:“大自然是厌恶直线的

6、。”这种看法,有正确、合理的一面,又存在不足和片面的一面。1)“自然式”中的“自然”并非大自然,自然式和整形式只是园林式样上的不同。园林的式样有3类:整形式(FormaI styIe)、自然式(NaturaI styIe)和混合式(Mixed styIe)。整形式又有“规则式(ReguIar style)”“建筑式(ArchitecturaI styIe)”“几何式(Geometr|caIstyIe)”“对称式(Symmetrical styIe)”等别称;自然式又有“不规则式(IrreguIar style)非整形式(InformaJ styIe)”“风景式(LandscapestyIe)”

7、等别称【”。式样的不同只是艺术形式(或许还包括风格的某些因素)的不同,对不同的式样可以从艺术的角度有不同的看法。但是,如果说中国画就比油画好,比油画高明,这种说法显然不妥。艺术形式在一定的范畴具有可比性,但在一定的范畴又不具可比性。而且,“自然式”中的“自然”是针对园林的构图形式提出的,是相对于“整形式”“规则式”“几何式”所提出的园林艺术形式范畴。“自然式”中的“自然”与“大自然”或“师法自然”中的“自然”,完全是2个概念。前者属于几何形式的范畴,是形容词,意思是“不造作、不勉强、不呆板”;后者是指客观存在的自然,是名词1。在园林研究中将这2种意义上存在明显区别的“自然”相混淆,客观上造成了

8、把对艺术形式的理解和对自然观念的理解混淆在一起的错误,于是就形成了“自然式”优于“规则式”的说法。2)大自然并非完全厌恶直线、厌恶几何形体,自然式与规则式也并非完全对立。大自然并非完全厌恶直线。树干笔直;松针笔直;银杏叶脉笔直。大自然也并非厌恶几何形体:睡莲花朵中心对称;蜂巢呈六角形;人的黑眼球是圆的。再看园林:苏州园林圆洞门是圆的,凡尔赛宫的轴线是笔直。于是,具有抽象规则的几何形体元素,成为凡尔赛宫和苏州园林的共性,亦构成不同园林形态的同类几何要素。可见,自然式与规则式只不过是对“第二自然”的不同把握罢了。自然式与规则式并非完全对立。自然式中有规则,规则式中有自然。颐和园堪称中国自然式园林的

9、典范,却也有明确的中轴对称、几何对位关系。拙政园是典型自然式的,但园中的建筑,却明显存在几何对位关系。凡尔赛宫严整对称。却也有不对称的局部甚至自然式的园中园。既然“自然式”中的“自然”是“不造作、不勉强、不呆板”的意思,确切地应称作“自由式”。那么,中国古代自然式园林是否都“不造作、不勉强、不呆板”?评价标准又是什么?狮在吕叔湘、李荣、许嘉璐主编的现代汉语规范词典中已经将这2种含义分列词条。42 中国园林Chinese LandscaDe Architecture子林的假山是自由式的,自由过了头就有些呆板古怪;中国盆景采用人工方法修剪定型,病梅馆记中的梅花盆景就有些造作和勉强;纵观苏州园林,每

10、座园林又是何其相似。而西方园林中的模纹花坛,虽多采用对称的图案,却未必都呆板。凡尔赛官气势恢宏,给人大气、完整的感觉,难道也是造作?关键是评价造作、勉强和呆板的标准。并非几何形体和对称规则就一定比自由曲线造作、勉强和呆板。关键要看具体设计。看空间对比关系以及由对比关系所引申出的比例、尺度、韵律等基本关系。否则,天安门广场中轴对称,难道也矫揉造作和呆板勉强?只有把构图形式同作品优劣区分开来,对不同作品实事求是地具体分析,才能科学比较研究。艺术流派和风格一经形成,就必定存在某种模式,模式是流派与风格传承的必需。模式是好的,但过了头。变成“模式化”。就会成为流派与风格继续发展的阻碍。当巴洛克被洛可可

11、所替代,当明式家具的简洁流畅被清式家具的繁缛所替代。当网师园的洒脱与从容被怡园的堆积所替代。也就从模式走向模式化。本质上讲,古代东西方园林均属“第二自然”。只不过存在形式差异。恐怕不能简单说,自然式园林的生态效益就一定好于规则式园林。中国的诸多自然、社会因素与欧洲差距很大,园林形式上的差异也顺理成章。如地中海海洋性气候温和湿润,适合草坪生长,修剪后的植物恢复也快。而中国大陆性季风气候条件下。除少数海滨城市,草坪就多少有些“水土不服”。关键是自然式和规则式都要为“第二自然”所用。当曲则曲。当直则直,就如宋词,婉约与豪放都不偏废。4 “天人合一”并非指导园林建设的生态思想近来,不少学者认为,“天人

12、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对生态和谐理论的贡献,提出园林和城市景观首先要继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的“天人合一”理念。并认为“天人合一”就是人与自然和谐,是中国古代的生态观。这多少有些牵强附会,因为“天人合一”并非生态思想。万方数据明确提出“天人之间,合而为一”观点的是西汉的董仲舒P1。北宋时,张载明确提出了“天人合一”的说法”1。董仲舒之所以提出“天人合一”的理论,主要目的是为巩固汉代的封建统治,巩固“皇权天授”的思想。“天人合一”的理论,首先是一套政治理论,然后才是为政治服务的哲学理论。董仲舒的天人观深得汉武帝的赏识,使他在汉代统治阶级的话语体系中由卑微低下的小卒一跃而成为一名掌控话语霸权的宠儿H。

13、天人合一”中的“天”绝不能简单地等同于我们今天说的自然,“人”也并非泛指人类。“天,巅也。至高无上”1,“天者,万物之祖,万物非天不生”2,这里,“天”是世界的本原,容纳宇宙万物的整体,是最高的存在者恤1。在董仲舒那里,天成为最高范畴,包容着一切事务的主宰,整个宇宙的中心15】。而且董仲舒的“天”完全是为神化王权服务的,并非指自然之天,所以董仲舒的“天人合一”观并未涉及人与自然的关系即便用现代人对“天”的理解,将“天”理解为宇宙物质实体,“天人合一”观也不可能作为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基础161。董仲舒的“人”具体指什么?指社会上层(包括“天子”“诸侯”“大夫”“士”等)。要用老百姓的指称时,董仲舒

14、是用“民”来指代HJ。从政治上说,“天人合”的核心是“君权神授”。“君权神授”思想并非董仲舒新创,诗经“吴天有成命”即是此类。但董仲舒却用“天人合一”的一套哲学理论,将这种思想系统化,并提升为整个社会的指导思想。无怪乎汉武帝要“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了Il君权神授”思想在西方也存在,建造了凡尔赛宫的路易十四以太阳神自居,并修建了太阳神阿波罗像。而且,作为“最高范畴,包容着一切事务的主宰,整个宇宙的中心”的“天”,和万能的主或者上帝又有什么本质的区别?董仲舒认为,“天者百神之君也”“天者群物之祖”,“万物非天不生”。这样的天与创造了人类的上帝何其相似!旧约创世纪说,“起初,神创造天地”“神说:地要

15、生出活物来,各从其类;牲畜、昆虫、野兽,各从其类。事就这样成了。”“神就按照自己的形象造人,乃是照着他的形象造男造女。”可见,“天人合一”并非中国传统生态观,也并非“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理论。董仲舒及其后的儒学。只是假“天道”之名。行“王道”之实,与“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以及互为环境的生物之间关系”的生态学风马牛不相及。把“天人合一”融入生态学理论的首先是西方的一部分生态学家,中国学者不过是步其后尘而已。在这场可称之为“东方生态伦理学的发现”中,西方生态学家所关注的是那些与他们所构想的新型生态伦理有关的思想资源。而并没有刻意对中国的传统生态思想作总结归纳。西方学者对“天人合一”的“拿来主义”

16、理解,恰恰是字面性的,并没有去追究“天人合一”的原初含义p】。生态学的产生和发展,是由于工业革命后人类生存环境遭到严重的破坏,直接造成人类自身的生存危机。中国古代长期处于封建农耕社会,人口增长缓慢,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基本未被打破,生态问题远未凸显。这时,虽然已有朴素的生态思想,但远没有上升到“观”的层面。而古代社会的生态思想,是朴素、不系统、零碎的,说那时中国就已产生了生态观,甚至认为那时中国就有“天人合一”生态伦理思想,是一种字面的误会。中国古代的社会伦理,主要是针对社会中人与人的关系阐发。而现代生态伦理,则将古代伦理范畴拓展到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国古代的朴素生态思想远未被纳入社会伦理层面。即

17、使是今天。构建生态伦理核心问题的探讨还远未完成。5意境并非唯独中国园林特有“意境”一词确为中国美学独创。然而,虽然“意境”一词未必在西方美学范畴中明确提出,却不能因此认定西方根本就不存在在中国美学范畴中被称为“意境”的现象。王昌龄的“诗有三境”,或许是中国对意境的最早论述。“意境”虽为王昌龄提出,但在王氏之前却有一个漫长的认识、积累过程,在王氏之后又有一个逐渐完善的过程171。西方没有最终1许慎说文解字鲁春秋繁露顺命)提出“意境”一词,但并非没有类似的审美意境思想。车永强提出的意境创造没有民族、时代、地域、国籍之分。或有些武断。但是西方确实广泛存在类似中国“意境”的表达。近代和现代中国的意境批

18、评与美学研究,自王国维开始,就已经注重吸收西方美学的异质因素,消化、汇融,尝试突破传统文艺学范畴”】。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和美学思想对王国维意境理论形成有重要影响。同时,他意境理论的许多思想素材来自西方美学和文学理论。他的意境理论奠鼎之作人间词话,甚至直接引用尼采和叔本华的话,也明显受到尼采、叔本华、席勒等哲学和美学思想的影响。在中国近代真正将东西方美学与哲学理论结合并构成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的人,首推王国维。这种结合,使王国维美学思想具有划时代意义。王国维的意境论,已经在汲取西方美学思想中的相关内容。20世纪末,意境理论的研究不断开拓新的天地,对意境的东西方共通性进行了更多探讨。叶朗提出,从审美活

19、动(审美感兴)的角度看,所谓“意境”,就是超越具体的有限物象、事件、场景,进入无限的时间和空间,从而对整个人生、历史、宇宙获得一种哲理性的感受和领悟。这种带有哲理性的人生感、历史感、宇宙感,就是意境的意蕴。意境范畴虽然为中国美学所独有,但某些西方艺术作品也充满了人生感、历史感、宇宙感,因而也是有意境的(9。“。童庆炳特别推崇王国维的理论,认为王国维的贡献就在于“把中外关于生命力的思想汇于一炉,并熔铸于意境理论中”11”。不能因为东西方的审美体验差异就否定西方园林和风景中意境的客观存在。意境也并非仅仅属于某一个国度,费孝通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在肯定不同国家和民族各自审美

20、文化的同时,尊重他人的审美文化。在东西方文化体系中,存在着相同和相通的审美体验;在西方美学体系中,存在着与意境相通的美学现象。也不能因为西方的建筑、园林、城市、风景和其他艺术不同于中国艺术所追求的直观感中国园林Chmese LandscaDe Architecture 43 万方数据Ca,幻m邮。n聊刚orcese咖拙秘黼cture本刊201 0年主题方向征稿自2007年起,本刊尝试把读者关注的行业焦点。每期以主题的形式。将若干篇稿件组配发表出来,多数业内人士反映良好。现发布本刊2010年计划组织的12个主题方向,欢迎大家对此计划提出建议并踊跃投稿。主题投稿不影响本刊其他栏目正常投稿。主题方向

21、植物园城乡一体化城镇绿地生态构建与管控技术上海世博会和谐共荣传统的继承与可持续发展低碳与风景园林城市绿心气候变化与风景园林风景遗产与文化景观绿色基础设施风景园林美学的科学性研究绿地效益评价受,而是强调比例、尺度、韵律等精确的几何关系,就认为其中不存在意境。宗白华在中国国画的渊源与基础:意境一书中说,希腊大建筑家以极简单质朴的形体线条构造典雅殿堂,使人千载之下瞻赏之犹有无穷高远圣美的意境,令人不能忘怀。徐悲鸿也说,希腊2 500年前巴堆农女神庙上的浮雕韵律,何等高妙!故说西洋美术无韵。乃不通之论”“。西方的园林明显具有与中国不同的审美体验,但也不乏意境这类东西,而且这种审美体验在不同中又存在着相

22、同和相通的现象。随便设定一个情景:月光下的凡尔赛宫苑,富有意境的画面就展现在眼前。西方人眼中的风景也富有意境。古希腊诗歌已经让人有意境的感受:“雾气从星空降临,弥漫于富人的田地。”3】,柏拉图的诗中景色则更有意境:“我的星你在望着群星。我愿意变作天空,好得千万只眼睛来望着你。”可见,对美的东西,审美的体验并不截然区分民族与国度。东西方园林形式大不相同,在美学思想上也有明显差异,但这并不妨碍东西方园林具有不尽相同又内涵相通的美学现象意境。目前,园林美学中突出了中国古代意境论研究,对东西方园林美学中意境共性却研究不足。随着对西方园林研究的不断深化。特别是随着对西方园林形式美研究深化,对西方园林文化

23、内涵研究。西方园林的意境现象研究将逐44 中国园林Chinese LandscaArchItecture步深入。6结语在充分肯定中国古代园林成就的基础上,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对其进行全面分析研究,我们的优秀传统就一定会被发扬光大。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国园林正走在自己现代化的道路上。祖先能创造中国园林的辉煌过去,我们也一定能创造中国园林的灿烂未来!参考文献:【1汪菊渊中国古代园林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2;56【2】蒙培元张岱年的中西哲学观及其“综合创新论”【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9):31【3】刘立夫“天人合一”不能规约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J】哲学研究,2

24、007(2):67;69704牟成文从“天人合一”的源处追寻其原初价值意义J江汉论坛,2005(7):59【5张羽佳董仲舒“天人合一”的政治理念及其当代困境【J】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7(3):12【6】陈俊。天人合一”观不能作为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基础【J理论界,2008(3):111112【7古风关于当前意境研究的几个问题答王振复兼与叶朗、王文生商榷【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5):43【8】车永强意境世界共通的美学范畴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7,60(2):21 59】叶朗说意境J】文艺研究,1998(1):19【10王汶成全球化语境下的“意境”研究

25、评述【J山东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6):31【11童庆炳意境说六种及其申说J】东疆学刊,2002(3):7【12】徐悲鸿当前中国之艺术问题【N益世报,19471 12813(古希腊)赫西奥德冬日古希腊抒情诗选M参考文献(16条)1.赫西奥德冬日古希腊抒情诗选 19882.徐悲鸿当前中国之艺术问题 19473.童庆炳意境说六种及其申说 2002(03)4.王汶成全球化语境下的意境研究评述期刊论文-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06)5.叶朗说意境 1998(01)6.车永强意境-世界共通的美学范畴 2007(02)7.古风关于当前意境研究的几个问题-答王振复兼与叶朗、王文

26、生商榷期刊论文-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5)8.陈俊天人合一观不能作为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基础期刊论文-理论界 2008(03)9.张羽佳董仲舒天人合一的政治理念及其当代困境期刊论文-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南京市行政学院学报2007(03)10.牟成文从天人合一的源处追寻其原初价值意义期刊论文-江汉论坛 2005(07)11.刘立夫天人合一不能规约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2007(02)12.蒙培元张岱年的中西哲学观及其综合创新论期刊论文-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09)13.汪菊渊中国古代园林史 200614.春秋繁露顺命15.许慎说文解字16.吕叔湘;李荣;许嘉璐现代汉语规范词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 > 成人教育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