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学名词解释和简答答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财政学名词解释和简答答案.doc(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一章 总论财政:财政是指国家为了实现其职能并以其为主体参与社会产品分配所形成的特定分配关系。价格分配:是由于价值规律作用,从而引起价格背离价值的一种分配。社会总产品:是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一年)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者所创造社会产品的总和。公共产品:公共物品是指那种既不可能也无必要对其消费加以排他的物品;或同时具有非排他性与非竞争性的物品。(同时具备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产品。)外部性:指个人或企业不必完全承担其决策成本或不能充分享有其决策成效。(市场参与者以市场机制以外的某种方式直接影响他人的福利。)问答题1如何理解财政的概念,其是如何产生的? 财政既是一个经济范畴,又是一个历史范畴产生条件:
2、1.生产力发展和剩余产品的出现2.国家的产生2试述不同历史阶段财政的特点(考虑范围:财政管理水平高低、财政收入、财政支出、分配形式)奴隶制国家财政:国家财政收支与国王个人的收支没有严格的界限;财政收入主要有:直接占有奴隶劳动所得、贡物收入等;财政支出主要用于军事开支、宗教和祭祀等方面支出;财政分配形式基本上是实物和劳役封建制国家国王个人收支和国家财政收支逐渐分离,但仍然混杂不清。财政收入主要有:官产收入、诸候贡赋、专卖收入和特权收入。财政支出主要有:战争支出、行政支出、皇室享乐支出及封建文化、宗教等支出。封建社会末期财政分配逐步采取货币形式;封建社会末期产生了国家预算、公债等财政范畴。奴隶制国
3、家财政和封建制国家财政为自然经济社会财政资本主义国家:收入:税收、公债和通货膨胀等;支出:满足国防支出、行政支出、社会支出及基础设施支出等公共需要的支出;财政分配形式:完全货币化自由资本主义阶段:节俭的财政(收支尽量少);非生产性财政(国家财政支出主要用于非生产性支出);主张财政收支平衡。垄断资本主义:财政成为干预经济的重要手段,财政收入占国民收入份额显著增加;财政支出不限于非生产性支出,生产性支出有所加强;主张发行公债和实行赤字政策。 社会主义国家:财政分配的人民性社会主义财政是建设型公共财政,具有明显的生产性社会主义财政参与社会产品的分配具有双重性。3试述财政职能(一)资源配置职能(二)收
4、入分配职能(三)经济稳定增长职能4试分析财政与价格及工资分配的关系工资分配:(1)工资的分类 物质生产企业职工工资-A 商业等服务企业职工工资-B机关行政事业单位职工工资-C(2)A、B 增加会相应减少利润减少财政收入 A、B减少会相应增加利润增加财政收入C增加增加财政拨款增加财政支出;C减少减少财政拨款减少财政支出(3)工资分配受国家财政承受能力的制约。价格分配:(1)价格上升,导致流转税增加,所得税增加,财政支出增加,价格下降,导致流转税减少,所得税减少,财政支出减少(2)财政分配对价格分配具有财力制约作用。合理的财政分配是价格基本稳定的基础。5试述财政与经济的关系。一)社会主义财政与生产
5、的关系生产决定财政,财政反作用于生产。1.生产决定财政(1)生产的规模、速度和水平决定财政分配的规模和速度。(2)生产结构决定财政分配的规模和结构。(3)生产关系的性质决定财政分配的性质。(4)社会经济结构决定财政分配结构。2.财政反作用于生产 1)财政分配的规模和增长速度制约扩大再生产的规模和发展速度。(2)财政分配结构影响着生产结构。(3)财政分配影响着各方面的经济利益关系(二)社会主义财政与交换的关系 1.交换制约财政(1)交换的顺利实现是财政分配的前提(2)交换影响财政分配的数量及速度(3)交换形式决定财政分配的形式2.财政影响和制约交换(1)合理的财政分配是交换顺利实现的前提;(2)
6、财政分配速度和结构直接制约交换实现速度和商品交换供求关系。(三)社会主义财政与消费的关系 1.消费制约财政(1)消费引导财政分配的去向;(2)消费通过作用于生产和流通影响财政分配;(3)消费标志着财政分配的最终实现。2.财政分配制约消费(1)财政分配直接影响消费的规模和增长水平(2)财政分配结构影响消费的结构及制约人民眼前消费和长远消费的关系。 财政作为一种分配形式,与生产、交换、消费经济诸环节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第二章 财政收入一、名词解释1.财政收入:指国家为满足实现职能的资金需要,凭借政治权力和生产资料所有权,通过一定的方式和占有一部分社会产品所形成的由国家集中掌握的货币资金。动态:组织
7、收入的过程;静态:组织收入的的结果,一定量一定公共性质货币资金。2.国有资产收入:是指国家凭借其所拥有的财产所取得的财政收入。3.公债:是指国家以债务人身份,采用信用的方式,按规定的办法和程序向国内外举借的债务。 4.税利分流:国家将企业利润中凭借政治权力应征收的所得税和凭借生产资料所有权应获得的利润分渠道征收,并改税前还贷为税后还贷的利润分配制度。5.税收收入:指国家依据其政治权力向纳税人强制征收的收入6.规费收入:指国家机关为居民或团体提供特殊服务或实施行政管理所收取的手续费和工本费,如工商企业登记费,商标注册费,公证费等.7.预算收入:在预算年度内通过一定的形式和程序,有计划地筹措到的归
8、国家支配的资金,是实现国家职能的财力保证。8.预算外收入:不通过国家预算管理的财政收入。主要是:1 纳入地方财政的预算外收入;2 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外收入;3 全民所有制企业掌握的企业专项基金收入。9.债务收入:指中央政府以国家信用的方式取得的一种收入。二、问答1公债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1)调节积累与消费,促进两者比例关系合理化;(2)调整投资结构,促进产业结构优化;(3)调节金融市场,维持经济稳定;(4)调节社会总需求,促进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平衡。2. 影响财政收入的几个因素:经济发展水平、价格、收入分配政策、税收制度与征管水平3.公债的发行条件:()公债发行额()公债的期限()公债的发
9、行价格 ()公债券的利率公债的发行方式:(1)公募法,直接公募法、间接公募法、公募招标法;竞争投标:价格投标定率竞价利率投标定价竞率;非竞争投标(2)包销法(承受法)(3)公卖法4.公债偿还的资金来源:(1)预算直接拨款(通过预算列支)(2)预算盈余(3)设立的偿债基金(4)每年新发行公债收入的一部分方式:公债付息方式(1)按期分次支付法(2)到期一次支付法;公债还本方式:(1)分期逐步偿还法、(2)抽签轮次偿还法、(3)到期一次偿还法、(4) 市场购销偿还法(买销法) (5)以新替旧偿还法5.财政收入的原则:(一)组织财政收入的现代原则1.效率原则:国民经济效率;筹资活动效率。2.公平原则:
10、受益;支付能力。(二)我国财政收入的具体原则1.发展经济、广开财源原则2.兼顾三者两级利益原则“三者”:国家、企业和个人;“两级”:中央与地方;“合理负担”原则-“量能负担” 第三章 税收税收:是国家为了实现其职能,凭借政治权利,参与一部分社会产品或国民收入分配与再分配所进行的一系列经济活动。税收负担:是指政府征税而给纳税人或其他经济主体带来的经济利益损失或者转移。税负转嫁:是指经济主体将其承受的税收负担通过各种途径转移个他人负担的过程。直接税:是指税负不易发生转嫁,而由纳税人直接负担的各种税收。间接税:是指税负易于转嫁,而由纳税人以外的负税人承担的各种税收或由纳税人间接负担的税收。起征点:是
11、指对课税对象确定的征税起点。免征额:是指在课税对象中预先扣除的免于征税的数额,质对超过免征额的部分征税。流转税:是以商品流转额和非商品营业额为课税对象的税种。所得税:是以企业、经济组织和个人的生产经营、投资或劳动所得额为课税对象的税种。增值税: 是以商品在流转过程中产生的增值税额作为计税依据而征收的一种流转税。消费税:是对部分消费品和特定的消费消费行为按消费流转额征收的一种商品税。营业税:是以在我国境内提供应税劳务、转让五星资产或销售不动资产取得的营业额为课税对象而征收的一种商品劳务税。企业所得税:是以我国境内的企业的生产经营所得和其他所得为课税对象的一种所得税。个人所得税:是以自然人取得的各
12、类应税所得为征税对象征收的一种所得税。(1)基本要素纳税人,课税对象,税率,和附属要素包括纳税环节,纳税期限,纳税地点和免征税等。(2)一生产行增值税,二收入型增值税,三消费型增值税。(3)我国在对商品实行普遍征收增值税的基础上,对特定消费品和消费行为征收消费税,主要是为了调节消费结构,引导消费方向。(4)居民纳税义务人是指在中国境内有居住所或者无住所而在境内居住满一年的个人,其负有无限纳税义务,无论是来源于中国境内和境外的所得,都要在中国缴纳个人所得税;非居民纳税义务是指在中国境内无居住又不居住或者无住所而在中国境内居住不满一年的个人,其承担有限纳税义务,仅就其来源于中国境内的所得税向中国缴
13、纳个人所得税。(5)流转税有以一般商品税为主题和以选择性商品税为主体两种。 所得税有以个人所得税,企业所得税,社会保险所得税。 区别:流转税是指在整个税制体系中,流转税作为主体税,收入占最大比重并起到主导作用。 所得税指在整个税制体系中,所得税作为主体税,收入占最大比重并起到主导作用。有利于收入的调节,对实现社会公平有较明显的优势。第四章1购买性支出:政府在市场上购买商品与劳务的各类支出。此类支出包括消费者支出和投资性支出,前者主要是指政府机关日常行政活动所需商品与劳务的支出,后者主要是指政府公共工程投资所需商品和劳务的支出。政府购买支出的直接补偿是获得价值相同的商品和劳务。2转移性支出:是政
14、府通过一定的渠道和形式对相关社会成员或特定社会集团给予财政资金的无偿性支付。转移支出包括社会保障支出、财政补贴支出、捐赠支出和债务利息支出等。其中,社会保障支出和财政补贴支出是最主要的构成部分。政府转移支出并不能获得直接的经济补偿物。3政府投资(公共投资):是指政府为了实现其职能,满足社会公共需要,投入资金用以转化为实物资产的行为和过程4政府采购(公共采购):是指各级政府从国内外市场上为政府部门或所属团体购买商品或服务的一种购买行为。问答题一购买支出和转移支出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前者的支出过程是使政府拥有的资金与市场提供的商品和劳务相交换,对生产与就业产生直接影响,其对分配的影响则是间接的。后
15、者的支出过程是将政府拥有的资金转移到受领者手中,导致资金所有权的转移,对分配产生直接的影响,其对社会的生产和就业的影响则是间接的。另外,转移支出在公共支出政策中往往起到“自动稳定器”的作用,而购买支出则是典型的“相机抉择稳定器”的作用。二、1.财政可通过投资性的支出,直接增加就业岗位。2.政府通过采购各种商品和劳务的购买性支出,间接增加就业机会。3.政府通过各种转移性支出,间接增加就业岗位。4.政府通过再就业培训等方面财政支出,增强工人在不同岗位的就业适应能力。 四、瓦格纳法则1.含义在工业化的过程中,随着国家职能的扩大和经济的发展,国家的财政支出会不断地增加。随着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提高,财政
16、支出的相对规模不断扩大。2.理由(1)政治因素政府职能量的扩张与质的提高。(2)经济因素构建保证市场机制发挥作用所必须的“环境条件”(司法和行政制度)城市化问题社会福利增长(收入需求弹性)梯度渐进增长理论(时间形态论)1.含义财政支出是一种“进二退一”的“梯度渐进增长” 。2.假设基础(1)“政府喜欢多花钱,而公民不喜欢多纳税,这就迫使政府更多地注意公民的意愿”。(2)税收容忍水平。3.梯度渐进增长的原因(1)内在因素:经济不断增长使税收收入逐渐增加,导致财政支出“水涨船高”渐进增长;(2)外在因素:社会经济发展的动荡时期,财政支出会被迫急剧增加。财政支出增长理论1.含义:马斯格雷夫和罗斯托:
17、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导致财政支出增长的原因不同。2.经济发展阶段划分: 早期阶段 中期阶段 成熟阶段3.不同阶段财政支出特征(1)早期阶段公共部门为经济发展提供社会基础设施。公共投资在社会投资中占有较高比重。(2)中期阶段 政府投资只是私人投资的补充,经济干预支出增加。(3)成熟阶段 政府投资将从基础设施转向教育、保健与福利等转移性支出。五(一)增加财政支出的需要1.军备的加强2.政府对经济干扰的加强3.社会福利事业的发展4.人口的不断增长5.物价上涨6.国家债务的积累(二)增加财政支出的可能1.经济增长2.税收制度的改进六1.特点(1)资金来源的公共性(2)采购目的非盈利性(3)采购对象的广
18、泛性和复杂性(4)采购流程的规范性(5)采购的政策性(6)采购的公开性(7)采购影响的巨大性2.原则(1)有效竞争原则(2)公开性原则(3)公平性原则(4)推动国内竞争和促进产业发展的原则3.政府采购的方式(1)公开招标采购 (2)选择性招标采购 (3)限制性招标七、1、政府投资特点(1)投资目标:社会经济效益最大化。(2)资金来源:预算资金或利用政府的身份融资(3)投资领域:与国计民生相关的项目。2、原则弥补市场失效原则维护资源配置效率原则调节宏观经济运行原则3、范围公益服务领域基础产业投资领域(基础设施、基础工业) 高新技术产业投资 农业投资支出第五章名词解释1.国家预算:是经法定程序编制
19、、审查和批准的具有法律效力的政府年度财政收支计划,是政府筹集、分配和管理财政资金的重要工具。2.国家决算:是国家预算执行情况的总结,其反映着年度国家预算收支的最终结果。3.预算年度:预算年度又称财政年度或会计年度,是编制国家预算时规定的收支起止期限(通常为一年)。 4.增量预算:是指财政收支计划指令在以前年度的基础上,按新财政年度的经济发展情况加以调整之后确定的预算。5.零基预算:是指在对所有的财政收支,完全不考虑以前的水平,重新以零为起点而编制的预算。6.单式预算:指一国政府将其一定时期内(一年)所有的预算收支全部纳入单一预算表格的预算。 7.复式预算:指一国政府将其一定时期内(一年)所有的
20、预算收支按照经济性质纳入两个或两个以上预算表格的预算。8.国家预算管理体制:是国家在中央和地方以及地方各级政府之间划分预算收支范围和预算管理责职与权限的一项根本制度。9.分税制:是指在划分中央与地方政府各方事权的基础上,按税种划分各级政府财政收入的一种预算管理体制。问答题1.国家预算原则:1.完整性 2.统一性 3.可靠性 4.公开性 5.年度性2.国家预算管理体制的内容:(一)确定预算管理主体与级次(二)划分各级预算收支范围遵循原则1.统筹兼顾原则;2.事权与财权相统一原则;3.收支挂钩,责权利相结合原则。(三)划分预算管理权限1.预算编制过程2.预算审查和批准3.预算执行(四)确定地方机动
21、财力1.地方预算预备费;2.地方预算执行中的超(增)收分成和支出多余;3.地方财政掌握的预算外资金;4.民族自治地区优惠措施3.分税制的主要内容:1.中央与地方事权和支出划分:中央财政:国家安全、外交和中央机关运转所需经费;经济调控所需支出;中央直接管理的事业发展支出。地方财政:地区政权机关运转所需支出及本地区经济、事业发展所需支出。2. 中央与地方收入的划分(1)中央固定收入(2)地方固定收入(3)中央与地方共享收入3.分设国税和地税两套税务机构,分别征税国家税务局:中央固定收入和共享收入;地方税务局:地方固定收入。4.实现中央对地方的税收返还5.实施对地方过渡期转移支付办法,实行新老体制并
22、轨4.预算拨款的原则:(1)按预算拨款;(2)按进度拨款;(3)按核定的支出用途拨款;(4)按预算级次拨款。第六章名词解释财政政策:以特定的财政理论为依据,运用各种财政工具,为达到一定的财政目标而采的财政措施的总和。扩张性财政政策:(又称积极的财政政策)是指通过财政分配活动来增加和刺激社会的总需求;增加国债、支出大于收入,出现财政赤字来实现:紧缩性财政政策(又称稳健的财政政策)是指通过财政分配活动来减少和抑制总需求;中性财政政策:是指财政的分配活动对社会总需求的影响保持中性。问答一、财政政策目标:1.资源的合理配置2.收入的公平分配 3.经济的稳定增长财政政策手段:1.国家预算(1)预算年度内
23、财政收支规模的确定,影响社会供求总量。2)预算收支结构的确定和调整,调节投资结构和产业结构。(3)预算收支差额影响社会供求总额。2.税收(1)调节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2)调节产业结构(3)调节收入分配3.财政信用手段(1)筹资信用(2)投融资信用(财政贷款)4.财政补贴三、双松政策双紧政策紧财政松货币紧货币松财政经济背景社会需求严重不足,生产资源大量闲置,解决失业和刺激经济增长成为宏观调控首要目标社会总需求极度膨胀,社会总供给严重不足,物价大幅攀升,抑制通胀成为首要目标政府开支过大,物价基本稳定,经济结构合理,但企业投资并不旺盛,促使经济较快增长成为主要目标通胀与经济停滞并存,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失衡,治理滞胀、刺激经济增长成为首要目标具体政策财政扩大支出降低税率;同时央行采取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增加货币供应,降低市场利率,以抵消财政政策的“挤出效应”财政削减政府支出,提高税率;央行紧缩货币政策,减少货币供应,调高利率财政削减政府支出,提高税率紧的货币政策同时实施减税和增加财政支出,利用财政杠杆调节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