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法基础 论文 3000字.doc

上传人:文库蛋蛋多 文档编号:3012567 上传时间:2023-03-08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8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经济法基础 论文 3000字.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经济法基础 论文 3000字.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经济法基础 论文 3000字.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经济法基础 论文 3000字.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经济法基础 论文 3000字.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经济法基础 论文 3000字.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经济法基础 论文 3000字.doc(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经济学基础理论在我国当今经济形势中的运用 摘要:基于经济法基础理论教学研究,根据当前我国当今经济形势所呈现的特点,详细分析了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在不同发展阶段的模型特征,提出解决当前我国经济增长所面临问题的具体措施,对我国经济发展应有一定的借鉴作用。关键词:经济形势;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经济学理论经济形势千变万化,但是每一项经济形势都可以在经济学理论中找到合适的案例和解决措施。今年以来,我国经济发展遇到了比较多的新问题和新考验,包括雨雪冰冻和特大地震等严重自然灾害、国内房地产市场以及股票市场走弱、美国及世界金融危机爆发等,面对这些不利因素影响,在国内较强的经济内在发展潜力的支撑下,在宏观调控和其

2、他政策的作用下,总体看,我国经济表现了较强的抗冲击力,继续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的良好势头,整体运行态势符合宏观调控的预期目标。但我们也必须看到,我国经济发展呈现趋势放缓的特征。面对当前形势,我认为,当我们在不断强调当前中国经济如何不好,经济如何膨胀时,千万不能忘记从整个经济形势去看待问题,不可以盲目地跟随,应站在公正理性的角度去看待这些经济现象。一、当前我国经济形势分析宏观经济形势可以从四个方面考察:充分就业、物价稳定、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当前我国经济在总体稳定的同时出现新态势,宏观经济表现出“稳中有变”的特征。首先,物价上涨压力依然不乐观。公报数据显示,全年居民消费价格(CPI)比上年上涨

3、2.6%,其中食品价格上涨4.8%。全年居民消费价格(CPI)比上年上涨2.6%,其中食品价格上涨4.8%。固定资产投资价格上涨1.1%。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下降1.7%。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下降1.8%。农产品生产者价格上涨2.7%。其次,经济增长速度放缓。国家统计局初步核算,2012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51932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7.8%。分季度看,一季度同比增长8.1%,二季度增长7.6%,三季度增长7.4%,四季度增长7.9%。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52377亿元,比上年增长4.5%;第二产业增加值235319亿元,增长8.1%;第三产业增加值231626亿元,增长8.1%

4、。从环比看,四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增长2.0%。第三,就业形势不容乐观。由于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我国长三角、珠三角一些中小企业相继倒闭,很多企业生存压力加大,企业裁员自然是缓解压力的首选,劳动者就业难度将日趋增强。最后,国际收支格局出现分化,我国出口增长速度明显降低。贸易顺差显著回落,2008年上半年我国贸易顺差同比下降了118。由于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及发达国家消费信心指数严重下降影响,我国贸易顺差呈现继续回落态势。二、保持经济增长的有效措施结合当前我国经济形势及经济法基础理论,目前我国宏观调控最有效途径是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从财政政策的角度看,在实行稳健性财政政策的基础上,可按照”分类指导,结构

5、调整”原则,提升财政政策的调控效力。从保增长的角度看,2008年上半年财政收入达到348万亿,同比增长33,近年来财政收入远高于GDP增长速度,适当提高政府的支出水平及降低税率正当时,政府该出手时就出手,决不能再优柔寡断,错过良好的时机。在财政收入高速增长而经济增速放缓的背景下,应采取以下措施提振中国经济:(1)加大基础建设投资,特别是对铁路,桥梁,公路等的建设投入应加大,这是拉动内需的有效途径。(2)增加工资性收入水平。老百姓手里要有钱,一方面可以缓解物价上涨压力,另一方面可提高消费水平,刺激经济增长。(3)继续逐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大对低收入地区和群体的财政转移支付,以对冲物价上涨对这些

6、地区和人群的财富再分配效应。(4)加大对农业的直接补贴,促进农业发展,使中国最大的消费大军的消费能力提高,有效拉动内需水平。(5)实行大规模的减税政策加大对实体经济的减税力度。实体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命脉,减轻企业压力,使其轻装上阵,更好地为国民经济服务。调高个税起征点。课征对象由个人为单位过渡为以家庭为单位,充分体现税收的整体公平。降低或取消利息税。通过以上措施,中国经济应会在最短的时间内摆脱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中国经济将持续健康稳定地增长。三、用到的经济法基础理论1、政府对市场的干预政府对市场的干预主要是对价格的干预,包括通过制定支持价格和限制价格两种方式进行。支持价格是为了支持某一行业的发展

7、而制定的高与均衡价格的价格,如对农产品实行支出价格的政策;限制价格是为了防止价格过高而制定的低于均衡价格的价格,如对某些原材料或关键产品实行限价价格;为了限制某一行业的发展,也会对该行业的产品实行价格限制;为了保护公众的利益,对于垄断性很强的公用事业的产品或服务,政府实行限制价格;在战争期间或出现饥荒时候,为了稳定市场,也要限制价格等。2、经济活动水平的衡量在现实生活中,衡量一国国民收入或总产出的主要指标是国内生产总值和国民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所有常住单位、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总和,即增加值之和。国民生产总值(国民总收入):常住居民所获得的初次分配总收入,它是在国内生产总值的基础上加上来自国

8、外的要素收入净额所得。国内生产净值=国内生产总值-折旧国民生产净值=国民生产总值-折旧GDP的核算方法(1)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消费+投资+政府支出+净出口(2)收入法。国内生产总值=工资+利息+租金+利润+企业间接税+企业转移支付+资本折旧以GDP为核心核算国民收入的缺陷这种核算体系不能真实地反映一个社会的经济产出;也不能真实反映国民的福利水平。3、货币政策货币政策的概念:是指货币当局或中央银行通过抑制货币供给,并通过变动货币供给来影响利率,进而影响投资需求和总需求,并进一步影响经济增长、就业和价格水平的政策。基本类型:扩张性货币政策和紧缩性货币政策。扩张性货币政策:增加货币供给、降低利率

9、,进而刺激私人投资和总需求紧缩性货币政策:正好相反。4、财政政策财政政策既是为促进就业水平提高,减轻经济波动,防止通货膨胀,实现稳定增长而对政府支出、税收和借债水平所进行的选择,或对政府收入和支出水平所做的决策。财政的构成:财政由收入和支出两部分构成。财政收入包括税收和公债;财政支出包括政府购买和政府转移支付。财政政策的表现形式:(1)扩张性(膨胀性)财政政策。也称积极的财政政策,在总支出水平过低时,失业会增加,经济呈现衰退特征。财政政策主要是以增加政府购买,增加政府转移支付,或减税的措施,从而增加人们的可支配收入和消费支出水平,社会有效需求因而增加,国民收入得到增长。(2)紧缩性财政政策。在

10、总支出水平过高时,通货膨胀率上升,经济呈现过热特征,此时财政政策是以减少政府支出,或增加税收来进行调节,从而降低人们的可支配收入及社会总需求水平。财政政策效果的IS曲线分析(1)凯恩斯主义极端情况。理论上,LM曲线表示货币市场均衡,即货币政策效果;IS曲线表示产品市场均衡,即财政政策效果如果LM曲线越平坦,或IS曲线越陡峭,财政政策效果越大,货币政策效果越小。如果出现一种IS曲线为垂直线而LM曲线为水平线的情况,则财政政策将十分有效,而货币政策完全无效,这种情况被称为凯恩斯主义极端,如图1所示。图1中,LM曲线呈水平状时,经济处在严重萧条期,即凯恩斯区域,货币政策当局已将利率降到最低点r,但曲

11、线仍处水平状,国民收入变动为零,即此时货币政策是无效的,但财政政策不同,IS曲线由IS过渡到IS,即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增加政府购买和政府转移支付或减税,国民收入增加非常明显,由y增加到y即yy(2)宏观经济发展不同阶段的财政政策效果比较。我们将LM曲线形状大体分为三区域:当LM曲线完全呈水平状时,为凯恩斯区域,也称经济萧条时期;当LM曲线完全垂直状时,为古典区域,也称经济过热期;介于这两者之间区域为中间区域。在这三个区域,财政政策效果表现是完全不同的,通过图2我们可以非常清楚地感受财政政策效果的不同。图2中我们选择6条斜率完全相同的IS曲线,IS到IS。六条曲线间距平移量完全相等,即六次出台

12、的财政政策是完全相同的。但在不同的发展阶段,财政政策效果却明显不同。我们可比较在经济萧条期至中间区域的政策效果:IS过渡到IS时,国民收入增量为yy;当IS过渡到IS时,国民收入增量为yy,y y明显地大于yy,依此逐步向古典区域,即经济过热阶段过渡,我们不难发现每出台新的财政政策,国民收入增量逐步减少,在古典区域IS到IS可明显地发现,国民收入增量为零,即此时财政政策是完全无效的。从我国2007至2008年年初宏观经济运行所呈现特征,就可理解为什么在经济过热时我国实行稳键的财政政策及从紧的货币政策,道理就在这里。【参考文献】1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2胡代光周叔莲西方经济学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973曼昆宏现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4武淑琴.论当前我国宏观经济形势与财政政策的有效运用.2008.085佚名.中国当前经济形势及问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 > 成人教育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