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c】 关中地区发现的西周火葬墓.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doc】 关中地区发现的西周火葬墓.doc(2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关中地区发现的西周火葬墓西北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9月,第35卷第5期,SCp.,2005,Vo1.35,No.5JournalofNorthwestUniversity(PhilosophyandSocialSciencesEdition)【西部考古】关中地区发现的西周火葬墓王志友(西北大学文博学院,陕西西安710069)摘要:2001年陕西华县东阳墓地发掘中,发现2座西周时期的火葬墓,周原扶风黄堆和最近发现的周公庙32号墓,也都发现有火烧现象,说明在周人统治的近畿或中心地区,也有火葬的习俗.据此,对关中地区西周火葬墓的形式,形成原因进行了探讨,认为这些火葬墓的存在是一种处理意外死
2、亡,具有较高地位死者的葬俗.关键词:关中地区;西周;火葬墓;等级;凶死中图分类号:K871.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2731(2005)05-0077-05古代的火葬习俗,其在先秦时期仅为西北地区的仪渠戎或氐羌之民所采用,而这种葬俗被华夏文化中心区的人们看作是怪异和”不合义之道”.作为西周统治中心的关中一带是否也存在火葬的习俗,长期以来因为未能有实物资料的发现不得而知.2001年陕西考古工作者在华县东阳发掘了一批周,秦,汉墓,其中属于西周时期的两座墓葬中发现有火葬迹象,这一重要发现为我们认识和讨论这方面的问题提供了可能.东阳墓地位于陕西省华县东阳乡核桃园村东南的山前台塬地带,周代墓
3、葬分布在台塬中部较高处,大致分为三个小区:大中型墓区和其西南,东南的两处小墓区.发现火葬迹象的两座墓是在大中型墓区内,分别编号为M64,M65,前者属于大型墓,后者属于中型墓.M64墓室平面呈”凸”字形,由墓道,南,北墓室三部分组成.斜坡墓道在东,西接南墓室.南墓室为主墓室,略近方形,口部南北边,长近10.2010.35米,东西边长9.109.20米,深12米.北室为殉马坑,略呈长方形,南北边长8.508.90米,东西边长6.507.00米,深4.254.6米.南墓室填土的不同层次都发现有红烧土的遗迹,除过墓底外,其他层次的红烧土只是局部存在.墓壁四角的红烧土和黑色炭迹,出现的位置都较墓室中部
4、的距地表为浅.墓室东北角,西北角各有3处红烧土遗迹,范围相对较小,只有东北角第一层红烧土范围较大,占到墓室面积的1/3左右,各层红烧土的厚度大约0.100.75米.烧土层的表面有木炭屑和一定数量的小石片,深度近10米,整个墓室都为红烧土堆积,墓室底部的烧土层非常坚硬,在板结硬壳下的土层中夹杂大量的碎石片,白色灰烬和黑色炭灰等.烧土层下延到生土层约0.40.9米左右.因为火烧和后期盗扰,墓室中未见棺椁一类的木质葬具,也没有完整的骨架,但从白色的灰烬中可见到墓室的人数至少有4人.其中墓底中部有零散的烧骨,墓底南侧有3处比较集中的烧骨,骨骼大部分已被焚烧不存,烧骨一律呈蓝色,可辨部位有头盖骨,肋骨,
5、趾骨,腿骨等,仅可从平面上残留的装饰石片和部分骨骼看出人骨架的大体形状.收稿日期:2005-07-08作者简介:王志友(1970一),陕西三原人,西北大学文博学院考古学专业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秦兵马俑,秦始皇陵以及秦文化相关遗址的发掘与研究.可参见墨子?节葬下,列子?汤问,苟子?大略,吕氏春秋?义赏有关篇章.墓底堆积大量的小石片,蚌饰,有的形状比较完整,有的完全烧成粉末状.由于盗扰,这些石片,蚌饰的具体分布规律不甚详明,但在人骨处,石片堆积主要集中在烧骨的周围,有的可以看出是分布在人的骨架之上,形成一定的组合形式.这些形状各异的装饰石片已经被烧成灰白色,有的成了粉末状,白色圆形蚌饰火烧过后,表
6、面已成粉末.M65墓室平面呈”凸”字形,无墓道.由南,北两室组成.北室殉马,口长2米,宽3.92米,深2,6米.南室墓口长6.6米,宽5.2米,墓底长6,3米,宽5米,深4,2米,为主墓室.主墓室中部偏南发现了南高北低呈斜坡状的出火口迹象:墓室西南填土中有烧土遗迹,烧土最高处距墓口深2.7米,宽0.45米.斜坡向下近1米处,分别向北,东两个方向延伸.向北的烧土呈长条洞状,边壁非常平整.洞宽约0.70米,高0,30米,可见南北长为4.4米,下部距墓底近1.05米.内部为黑白夹杂的炭灰和烧土块.向东延伸的烧土上层距墓口2.6米,下层距墓底0.90米,残长1.6米,宽0.80米.下层红烧土厚度近0,
7、30米.东部被盗洞扰乱.上,下烧土层之间是松散的黑灰.烧土南壁厚0.16米,紧靠南二层台北壁.从东二层台内壁与椁室之间残存的红烧土情况看,这些地区也曾有火烧的情况.烧土残留面积较小,但基本可以和南部的烧土连接对应.该墓中的火道迹象,因墓室曾经严重盗掘,是火葬还是盗墓时形成的,不能十分肯定,根据火道规则的形状及分又的现象,我们倾向于前者.如果说此墓还不能肯定是火葬现象的话,那么M64主墓室内多个层次的红烧土以及红烧土表面及红烧土里土的包含物,则可以确定是火葬和用火祭祀的遗迹.从M64墓室里红烧土和木炭的遗留痕迹,我们大致可以推测出其埋葬的过程:第一步在墓室之内构置棺椁或放置大量的木材,形成一定的
8、空间,然后放入墓主和殉人,再在上面填上一定厚度的填土,填土的过程中大概在墓道处或墓室南部留下通风口.这一点从如下遗迹现象中可以看出,M64主室底部为烧结坚硬的红烧土,墓室底部以上的填土被烧成最厚3米左右的红烧土.说明火是从墓室底部燃烧的,燃烧过程中,内部空间很大,有充分的燃烧空问.火势之猛烈,烧毁了墓室内的所有木质棺椁及多数随葬品,使墓底形成一层灰白色的堆积物.墓底的生土层,经过大火烧烤形成的红烧土厚度,在南部从西向东选取三点分别为40厘米,90厘米,80厘米,在北部为4050厘米.可以看到,墓室在燃烧的过78程中,东,南部通风或空间较大,火势猛烈.东部的墓道或许就是通风的地方,在墓室四壁有高
9、达23米的黑色炭迹,在墓道与墓室相接处木炭的炭迹堆积厚度很厚.火烧的过程还是在椁室上部填埋数米的填土后,再点火焚烧的,因而在从墓室底部向上有最厚3米左右的红烧土.第二步是在火烧墓室之后,继续填土掩埋,并多次举行燎祭的仪式.墓葬发掘过程中有多层范围不同的红烧土,红烧土内含有很多加T过的小石片,并有零星铜渣,说明大墓在埋葬过程中举行过多次祭祀活动.第步是墓室填土达到与墓口平齐时,在墓室的不同部位杀人祭祀.墓室口部和周围共有5具殉人,除1成年外,其余均未成年.M65的火葬情况大致与M64的情况相似,也应是填土后焚烧.据考古发现,先秦时期火葬墓主要有两种基本的火葬形式:一种是把尸体放人墓室中火化;另一
10、种是将尸体火化后再葬人墓室.东阳墓地这种形式的火葬墓,在大的方面属于前者,而将墓室包裹起来再焚烧的形式,在先秦时期的火葬墓中则比较少见,这种形式的火葬墓,在青海化隆上半主洼墓地第10号墓有发现.江苏宜兴下湾遗址西南春秋晚期3号土墩墓,也或许是此种形式j.这种形式与巴基斯坦戈马尔(Goma1)谷地”戈马尔墓葬文化”中被视作”火葬堆”的墓葬的火葬形式相似.这种”火葬堆”墓葬底部的焚烧形式大概与东阳墓地M64的焚烧形式相同,也为我们理解M64主室底部厚达数米的红烧土的形成提供了启示.这些情况说明,华县东阳墓地M64底部发现的遗迹现象确实与火葬有关.东阳墓地M64在埋葬的过程中还举行过多次用火的祭祀活
11、动.我国先秦时期的各种祭祀方式中,多用火作为祭祀的中介,目的是为了借助木材燃烧时的烟气,使死者的灵魂(气)或奉献神灵的物品达于上天.原始先民很早就利用这种祭祀方式来表达对死者的祝愿或怀念.新石器时代的一些祭坛的遗迹,都表明有举行过燔燎祭天仪式,因而有学者认为燎祭这种祭天形式起源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J.但是用火祭祀的现象则是很早了.大量遗址内,像祭祀坑一类的遗迹也都发现与燎祭有关.埋葬过程中在墓葬内或墓口处用火的遗迹,从新石器时代直到商周时期都有发现,车马坑或祭祀坑内也有所发现.据有学者研究,商人下葬时的礼仪规范和祭祀活动,有一个复杂而规范的过程,这就是商代的”落葬礼”.其实这种埋葬时的落葬礼在商
12、代以前已经存在了.上述墓葬或车马坑中的火祭现象,一些就是埋葬过程的落葬礼.东阳墓地M64墓室中多层次的红烧土和墓室口部的殉人,就是在墓葬埋葬过程中有多次祭祀活动,这种在埋葬过程中祭祖现象,也就是落葬礼.这一现象与火葬的习俗还是有很大的区别.先秦时期的火葬习俗,约略起源于新石器时代后期,其鼎盛时期是铜器时代,约当商,周之际到东周时期.今在陕西华县东阳西周早期墓葬中发现火葬,从而为此葬俗在我国的传播地域和年代上填补了某种空白.周人的祖先与羌人的生活地域相邻而互有密切交往.先周文化的部分文化因素就有来自羌人分布地域上的辛店,寺洼等文化的因素.更有学者从周人的历史,与羌人的关系,认为周的先祖实行火葬.
13、但是这种认识缺乏考古学方面的支持,因为在发掘的一系列先周墓葬里,像郑家坡,刘家,扶风北吕,凤翔西村等先周文化墓葬里,目前还无一例火葬习俗的发现.这使我们对于周人是否实行火葬习俗,还持相当的否定态度.然而同样根据考古发现,即使在文献记载实行火葬习俗最普遍的甘,青地区,考古学方面的实例也是极其有限的,这可能预示着目前发现的火葬墓并不是先秦时期火葬的主流形式,但是我们也并不能因此完全排除当时在周人统治的中心甚至周人的京畿地区存在火葬的习俗.墓葬内经过火烧的情况,在周原地区也有发现.1992年在扶风黄堆老堡清理的几座西周残墓,在报道的8座墓内有2座发现有火烧的痕迹.其中关于92FHM31的情况比较详细
14、,此墓为长方形竖穴土坑墓,墓室周围有大量的散乱红烧土块;棺椁被大火烧掉,留下了烟熏痕和炭灰;随葬的贝也被火烧成黑色,有风化现象.这两座墓都经过盗扰,因而发掘者认为,这些火烧痕迹是早期盗墓者盗墓后火烧了墓室形成的,盗墓时棺椁的木材还未腐朽.无独有偶,2004年周公庙遗址32号大墓”在该墓室底部发现了大量的红烧土,说明棺椁和墓室内曾受到大火焚烧.但是,该墓葬内却没有发现木炭和木炭灰,这成为32号大墓的一大谜团”.根据墓室内发现的9个盗洞及在其他几个已发掘的中型墓葬中,都曾发现棺板和椁板被拉动的痕迹,结合墓葬的时代,考古工作者推测这可能与两周之际犬戎的侵袭有关.墓室内近似火葬的迹象在垣曲古城南关1座
15、西周晚期长方形竖穴土坑墓以及下湾遗址西南春秋晚期3号土墩墓内有发现”.以上这些墓葬内的红烧土迹象,作为墓地的发掘者对此有不同的认识,认为其性质有盗墓者所烧或祭祀遗留.在周原地区扶风黄堆老堡和最近周公庙遗址32号大墓发掘中的红烧土情况,发掘者都认为是盗墓者所造成的.作为墓地的发掘者,对这种迹象的认识应该是建立在对墓葬遗迹现象全面分析的基础上的,所以这个解释的可信性是很大的.但是从简报所描述的迹象看,92FHM31所发现的与火烧有关的迹象是比较复杂的.墓室周围存在大量散乱的红烧土块,这些红烧土不知是埋葬之前形成的(亦即修建墓葬时墓室填土中的红烧土),还是在埋葬过程中形成的?若为后者,那是否与墓室内
16、棺椁的燃烧有关,大量散乱的红烧土是否与盗墓者的扰动有关?按照一个墓室内棺椁木材的数量,在有充足氧气情况下,燃烧时所形成的遗迹只能是比较薄的一层红烧土,而不会形成大量的红烧土块,除非是有意识的火葬情况存在.简报也说明了墓室棺椁燃烧时,形成了烟熏痕和炭灰.那么,墓室周围大量散乱红烧土的来源,就是棺椁燃烧之前或燃烧时形成的.黄堆这两座墓亦或是火葬的遗迹.周公庙32号大墓的底部有红烧土而没有木炭和木炭灰,这种迹象与盗墓者形成的遗迹是不相符的.从目前这几座有可能是火葬的墓来看,其规模都是比较大,等级比较高的.黄堆墓地的性质据简报推测,有可能是西周王室成员的墓地,周公庙32号墓所在的墓地则有可能是周公家族
17、墓地.那么,我们是否可以认为,在西周时期,在个别级别较高的墓葬内还存在一种我们以前所没有注意的火葬习俗?从目前发现的先秦火葬墓中,这些火葬墓形成的原因大概有三种:一是非正常死亡;二是共同的宗教信仰;三是等级差别形成的.这三种原因或许有交叉的现象.在先秦时期的一些墓地中,实行火葬的墓葬,具有一定的等级性.这种等级性表现为两个截然相反方面:墓主身份较高,具有一定地位;或是等级最底层的人.关中地区目前发现的西周火葬墓或可能与火葬有关的墓葬,都是有较高等级的.与明清时期西藏一些地区只有喇嘛或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才能采用,而普通民众是不能采用火葬的情况相似.”葬仪的任何详细描写都不能被看成是适用一切部族,或
18、者即使是一个部族,有些死者的年龄,声望或者地位必须得到比一般人更恭敬的对待.正因为死人继续活着,所以每个死人都要根据不同的等级,性别,年龄而受到不同的待遇.”华县东阳墓地西周墓79中,等级最高的两座墓内发现的火葬现象;辽宁青铜时代岗上积石墓普遍实施火葬,但火化程度有所不同,凡较大型,底铺石板墓烧的较为彻底,一般墓仅人骨表面有轻度燎烧的痕迹H瑚.辽宁老虎洞洞穴墓地内不同社会地位和年龄的死者,焚烧情况呈现出明显差别.男性有权威的老者,多葬于洞穴中央的显赫位置.老年男性骨骼全部被烧成灰白色骨渣,墓底的石块被烧成了白石灰,往往骨渣,白石灰,木炭交结在一起形成厚达10多厘米的混杂层堆积.一般成年人墓焚烧
19、温度比前者稍低,部分骨骼炭化,局部石块被烧成白石灰,陶器有的被烧变形.焚烧温度最低的墓人骨被熏黑未炭化.女性墓个别不烧者,多紧靠洞壁而葬.迁葬后进行火葬的女性墓,多选择在洞穴的边缘和临近洞口处,火温也较低.儿童墓一般不经火化,有的与母亲合葬在一起.新疆轮台群巴克一号墓地M3,同一封堆下的墓葬可分两组,中心大墓为一组,墓主社会地位较高,实行火葬;周围围绕中心大墓而葬的小墓为另一组,墓中的成员社会地位较低,实行土葬.两者不仅葬俗有区别,在墓室的营造上也不相同.大的封堆不同的合葬墓所代表的家族地位是不平等的,中心大墓内的合葬者是凌驾于其他家族之上的核心家族成员.沙井文化蛤蟆墩第15号火葬墓,殉牲和随
20、葬品是蛤蟆墩墓地最富有的一座墓;而另外一些墓地内实行火葬的人群则是等级较低的.珲春县新兴洞青铜时代大,小两种的积石墓,小者一般为火葬或二次葬,新疆帕米尔高原香宝宝墓地属同一个能够使用共同墓地的社会集团,墓地表现两种截然不同的葬俗,土葬中多有随葬品,并多寡悬殊甚大,但占近二分之一的火葬,除一墓偶见一铜耳环外,基本无成形的随葬品.不同葬俗的墓在墓地基本上交错分布,火葬与土葬墓间并无严格的分界线.随葬品的多寡反映了墓主人生前的贫富差别.帕米尔墓地的土葬和火葬,实际上是当时社会中财富占有阶层和贫穷阶层所实行的不同埋葬习俗,火葬或许是希望灵魂摆脱现实的贫困而升人天国-.这些反映了实行火葬的某一人群,火葬
21、还是具有等级,性别,年龄等方面区别的.另外,由于这些火葬墓在墓地所占极低的比例,反映了这种葬俗的特殊性,一方面墓地内还存在大量非火葬墓葬,其中还有与之规模相等的墓葬,这说明除过等级方面的原因外,墓主的非正常死亡可能是另外的因素.因为古代不同的民族,对待非正常死亡者的尸体处理方式,与正常死亡者是完全不同的,这种情况在近现80代一些民族里仍然存在.有学者研究,在新石器时代决定死者埋葬方式的主要原因不完全在于他生前的地位如何,死亡原因才是史前人最关心的问题之一.新石器时代的逆向埋葬和特殊埋葬无疑是对非正常死亡者的一种特殊埋葬,人们以为他们同正常死亡者的灵魂归宿不同,当然为灵魂指路的头向也就不同.可以
22、肯定,逆向埋葬和特殊埋葬不是因为经济原因造成的,主要是由于信仰这一宗教原因造成的.李仰松先生在论及仰韶文化成人二次瓮棺葬时,认为是一种处理”凶死”者的葬俗,这是原始社会里的人们出于灵魂信仰的需要,对待”凶”死的人的特殊葬式.民族学材料的一些少数民族里如西盟佤族,永宁纳西族;苗族,藏族,鄂伦春,墨西哥的阿兹忒克人等对待凶死者有不同的葬地和仪式.这些观念对区别两种死因不同人的不同葬式起着决定作用.先秦时期部分火葬墓也可能具有此种用意.东北鄂伦春人实行风葬,对于急症而死的青年及孕妇则实行火葬,火葬作为一种特殊的葬式;达斡尔族的丧葬一般是土葬,将死者殓人木棺,埋于本家族的墓地,因天花,肺痨等特殊疾病和
23、难产等死亡的,则风葬或火葬;云南阿昌族人死后一般用土葬,但死者如果是孕妇或是害恶性传染病致死的,都用火葬.张明华先生认为i星堆一号坑就是殷代一位手执金杖,地位显赫而死于非命的蜀王王陵,人们为他奉行过隆重的火葬仪式.联系到西周时期部分火葬墓的情况,这种说法或许可以成立.所以这些采用火葬的西周墓或许就是非正常死亡者,人们为他们采用了”凶死”的葬俗.东阳墓地位于关中东部,西周时期这一地区的民族成分有待确定,大致说来,除过周人外,还有大量戎,狄之人,如骊戎,邦戎等.东周时期,陕西及其附近的诸戎(即以犬戎为首的诸戎),先后被秦并吞(如荡社,彭戏氏,小虢等),驱逐(如陆浑之戎)或服属于秦(如义渠,大荔戎)
24、.华县的北面大荔地区,春秋时期是大荔戎活动的中心地区,另外,渭水北部还有狄人如白狄.说明关中东部地区的民族成分是比较复杂的.东阳墓地的一些墓葬形制(凸字形),葬俗(殉人,火葬,腰坑,二次葬)所表现出来与正统姬周墓葬的不同,表明使用东阳墓地人群的族属与正统姬姓周人的葬制有一定区别,这种区别是否是民族之间的区别,有待于我们进一步去探讨.联系到文献记载,西北甘青地区古代民族的火葬习俗,东阳墓地的族属是否与它们有一定的联系,从东周时期在甘肃地区,仍发现有使用平面呈凸字形墓葬的存在-26j,这是否从一个方面暗示了二者之间的联系.同时据文献记载,西周时期在华县的西南部有姬姓封国彤国,东阳墓地的位置正处于这
25、一地区,属于西周的王畿地区.这种不同民族杂居的地区,反映在文化面貌上也是融合之中又有差异的.我们这里通过对华县东阳墓地两座火葬墓的情况分析,对扶风黄堆老堡和周公庙32号墓红烧土的迹象提出另外一种解释,事实或许并不如此,但我们希望就此引起研究者的注意,在以后的工作中得到重视.参考文献:1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华县东阳墓地发掘报告R.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2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青海化隆县半主洼卡约文化墓葬发掘简报j.考古,1996,(8),3徐建清.宜兴下湾发现崧泽文化大型壕沟和土墩墓N.中国文物报,2003-0530.4丹尼.中亚文明史:第一卷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
26、公司,2003.5李锦山.燎祭起源于东部沿海地区J.中国文化研究,1995,(7).6唐际根.殷商时期的”落葬礼”A.古方,徐良高等.一剑集C.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1996.7邹衡.试论先周文化【A.夏商周考古学论文集【C.北京:文物出版社,1980.8张平辙.周之先人火葬说fJ.西北师大(社会科学版),1994,(5).9罗红侠.扶风黄堆老堡西周残墓清理简报J.文博,1994,(5).1O董琦.垣曲县卉城南关商代前期城址A.中国考古学年鉴1995(C.北京:文物出版社,1997.11徐建清等.宜兴下湾发现崧泽文化大型壕沟和土墩墓N.中国文物报,2003-05-30(1).12赵丛苍.周公庙
27、墓地性质管窥J.西北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6).13法列维?布留尔.原始思维M.丁由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14张博泉,魏存成.东北古代民族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1998.15高美璇.本溪清理青铜时代墓群N.中国文物报,1993-03-07.16刘学堂.新疆地区早期火葬墓及相关问题试析J.西北民族研究,1997,(2).17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永昌二三角城与蛤蟆墩沙井文化遗存J.考古,1990,(2).18王建.珲春县新兴洞青铜时代墓葬A.中国考古学会编.中国考古年鉴1986【C.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I9刘学堂.新疆地区早期火葬墓及相关问题试析J.西北民族研
28、究,1997,(2).20j王仁湘.原始人的埋葬方向种种(下)N.中国文物报,1989-08一D4.2I李仰松.谈谈仰韶文化的瓮棺葬J.考古,1976,(6).22李仰松.佤族葬俗对研究我国远占人类葬俗的启发JJ.考古,1961,(7).23张寒光.云南少数民族风俗习惯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58.24张明华.三星堆祭祀坑会否是墓葬N.中国文物报,l989-062.25魏怀珩.甘肃平凉庙庄的两座战国墓J.考古与文物,1982,(5).26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甘肃秦安上袁家秦汉墓葬的发掘J.考古,1997,(1).责任编辑刘欢TheStudyonCremationTombofWestZh
29、ou.DynastyintheCentralShaanxiPlainWANGZhiyou(TheDepartmentofArchaeology,SchoolofCulturalRelicsandMuseologyofNorthwestUniversity,022710069,China)Abstract:In2001,2CremationTombsofWestZhouDynastywereexcavatedinthecemeteryofDongyang,Huax-Jancounty,ShannxiProvice.ItshowsthatthereisCremationcustomintheCentralShaanxiPlainwhichisthecentraldominionofWestZhouDynasty.ThepaperdiscussestheformandthereasonofthisCremationcustomandconcludsthatitisacustomforthehighrankingpeoplewhodiedaccidentally.Keywords:theCentralShaanxiPlain;WestZhouDynasty;Cremation;ranking;diedaccidentally8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