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网球底线击球技术特点及其生物力学特征的比较分析.doc

上传人:文库蛋蛋多 文档编号:3018385 上传时间:2023-03-08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两种网球底线击球技术特点及其生物力学特征的比较分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两种网球底线击球技术特点及其生物力学特征的比较分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两种网球底线击球技术特点及其生物力学特征的比较分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两种网球底线击球技术特点及其生物力学特征的比较分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两种网球底线击球技术特点及其生物力学特征的比较分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两种网球底线击球技术特点及其生物力学特征的比较分析.doc(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两种网球底线击球技术特点及其生物力学特征的比较分析潘晟苏州大学体育学院 (215021)摘要 分析两种不同网球底线击球技术的握拍法、步法和引拍挥拍的运动轨迹,比较它们的技术特点及其生物力学特征。认为现代鞭打式击球技术比传统长行程击球技术有明显优势,可以击出力量更大,速度更快,旋转更强,极具穿透力的上旋球,显著的提高了击球的攻击性和稳定性,应当在网球教学和训练中优先采用和推广。关键词 比较 网球 技术 生物力学 底线击球 Characteristics and Comparison-Two Kinds of Baseline DrivesSuzhou University PE School P

2、an Sheng zhang hongchengAbstract : Analyze the racket grasp style, footwork, and the course of lead and brandish of the two baseline drives respectively, and compare the techniques and bio-mechanical characteristics between. The writer believes that modern thrash drive is more advanced as compared t

3、o traditional long-course drive. Its topspin volley may enjoy higher speed, stronger power and spin, and more forceful penetrate. Obviously, this kind of drive may increase aggressiveness and stability, and should be of priority in tennis teaching and training.Key words: Comparison Tennis Technique

4、Bio-mechanics Baseline Drive 1. 研究目的目前世界上网球底线击球的主流方式,是采用西方式体系的握拍法和开放式步法,以流畅不停顿的环式引挥拍的鞭打式动作击球。这和采用东方式体系的握拍法,以关闭式步法为主的传统长行程击球方式有很大的区别。它的技术优势是明显的,能充分发挥球员击球的力量和速度,极大的提高击球的攻击性,并能自然形成强烈的上旋球,大大提高了击球的稳定性。我们认为不仅从提高我国网球运动竞技水平来讲,要求运动员掌握先进技术,而且对普通人而言,只要条件允许,也应掌握先进的技术为好。尤其对少年儿童来说,他们的可塑性强,更应及早让其掌握先进合理的技术动作。本文的研究目

5、的就是将两种不同底线击球技术特点及其生物力学特征加以分析,比较两种技术的合理程度。希望能和网球教练、专家共同来探讨这些问题。2.研究对象 以阿加西、费雷罗和威廉姆斯姐妹等现代世界网球优秀选手和以往传统技术的优秀球员代表为对象。3.研究方法3.1观察法 观察两种不同技术类型球员的比赛录像、图片资料。3.2比较法 以定性分析为主,比较两种技术的特点和生物力学特征。4. 分析讨论4.1步法的比较分析从阿加西等优秀运动员的动作中可以清楚看出,现代鞭打式击球技术取开放式步法系统,双脚呈并行开立状,上体从转肩侧身准备击球姿势至完成击球动作,约转动180度,击球后身体转向底线的另一侧。传统长行程击球技术则取

6、关闭式步法系统,击球时左脚踏前一步(以右手执拍,正手击球为例,下同。)。从侧身准备击球至完成击球动作,身体大致转动90度,上体基本正对前方,左脚在前,右脚在后。从底线击球步法移动的技术角度看,开放式步法击球后身体运动方向朝底线的另一侧,有利于在底线的横向移动,并能较快的恢复准备击球姿势。关闭式步法击球后身体的运动方向朝前,要保持在底线击球就必须克服身体向前运动。与开放式步法相比较需要附加的调整步,复原动作较慢。从发挥击球力量和速度的角度看,开放式步法能充分利用腰腿力量,提高击球速度。第一,开放式的开立站姿,使转体侧身引拍时就自然的增加了躯干的扭转幅度,腰腹部的肌肉预先得到充分的拉长扭紧。第二,

7、当做出完整的挥拍击球动作,上体约转动180度,是关闭式步法的一倍左右,有利于腰腿大肌肉群发挥力量。第三,与关闭式步法相比较,开放式步法挥拍时球拍随人体向前平动的成份少,围绕人体纵轴作转动的成份多。我们知道,平动的物体,各质点的运动速度相同。物体转动时,各质点则具有不同的线速度。当角速度不变时,转动半径越长,线速度越大。用表示角速度,表示各质点速度,R表示该质点作圆周运动的圆半径,其关系为:R 显然,由于开放式步法击球时以转动为主,手臂加上球拍有较长的转动半径,拍头的速度远高于随身体向前平动的速度。4.2引拍和挥拍时拍头运动轨迹的比较分析 现代鞭打式击球技术采用环式引拍和挥拍。传统技术采用向后平

8、移或略有弧度的向后引拍,然后再将拍头从后向前向上挥至左眼前上方结束。我们认为环式引挥拍的优点非常显著。 首先,环式引拍和挥拍动作一气呵成,拍头从身前向后引拍至挥拍击球,中间没有停顿,也就是说开始向前挥拍击球时,拍头已有了一定的初速度。而传统技术引拍至身后须停顿,致使引拍时拍头向后速度减小甚至达零,然后再向前挥拍击球,向前挥拍时拍头初速度为零。就此两相比较,环式的引挥拍不仅动作流畅,节奏合理,便于发挥速度,而且还节省体能。 其次,环式的引挥拍技术动作有利于击出既有穿透力又有强烈旋转的上旋球。这是环式引挥拍的技术特点所决定的。正确的环式挥拍击球时,球拍对球的作用力应当通过球的质心,这是平击球,不能

9、使球产生旋转。但是当球拍与球撞击的瞬间,拍面和球都会变形凹陷,凹陷的拍线将球兜住。此时环式挥拍还继续向左肩上方作环形挥动,并且主要是沿拍框的上缘方向挥动。因此,兜住网球下方的拍线给球一个向前上方的作用力,这个作用力沿球体体表切线方向形成转动力矩,或称偏心力矩,使球产生强烈的上旋。而传统的长行程击球技术,挥拍击球后拍面继续随球前挥。这样,如果球拍的作用力通过球心,则只能击出没有上旋的平击球。即使击球后拍面随球向前偏上的方向挥进,兜住球体下方的拍线也只能给球一个稍微偏离球心的作用力,使球产生微弱的上旋。但是绝对不可能像环式挥拍那样由于向拍框上缘方向挥动而击出强烈的上旋球。许多采用传统技术的人想制造

10、出强烈的上旋,往往以为只要像打乒乓球拉弧圈球一样就可以拉出强烈的上旋球。因此击球时试图用上拉球拍,依靠拍线和球之间的摩擦力拉出上旋球。结果打出的球软弱无力,经常下网或是过网的浅球。这是由于拍线和球之间有限的摩擦力不能使拍线充分“吃”住球,所以球拍对球的作用力就减弱了。反胶胶皮的乒乓拍,其表面的粘性,以及和球的接触面积,并由此决定的摩擦系数,都远远大于网球的拍线与球。网球的质量又是乒乓球的几十倍,所以摩擦力对网球的作用是不能和乒乓球相提并论的。任何学习或教授网球技术的人都应该对此有清楚的认识,即使采用现代鞭打式击球技术,也必须首先让拍面对球的作用力通过球心, “吃” 住球或者说兜住球后才能利用兜

11、球下部的拍线制造上旋,打出穿透力和上旋均强的攻击球。4.3东方式和西方式握拍体系的比较分析 现代鞭打式击球技术采用西方式握拍体系,它与东方式握拍的主要区别是:同样让拍面与地面相垂直的话,前臂比东方式握拍要外旋一定的角度。正是前臂的这种适度外旋可以使握着球拍的手腕能充分伸展。所以我们看到采用西方式握拍的世界优秀球员在引挥拍中,当手腕充分伸展后,会使球拍与前臂形成一个接近90度的直角。一方面这是增大了拍头后摆前挥的幅度,延长拍头的工作距离,另一方面更主要的作用是能有效完成理想的挥拍鞭打动作。所谓“鞭打” 技术,即挥拍击球时作类似鞭子的抽打动作。其原理就是将人体躯干、上臂等近端环节的角动量依次传递至

12、邻近的远端环节,最终传递至握着球拍的手掌这个末端环节。由于角动量不断传递的结果,使末端环节获得很大的角加速度及线速度,加上手腕由伸到屈又加大了末端速度,这样,拍头的线速度极大。 东方式握拍又称握手式握拍,球拍就犹如延长了的手臂和放大的手掌,在长行程的挥拍击球过程中手腕必须提前固定,保持稍微伸展或不屈不伸的状态。一旦手腕过于伸展,拍面就会仰起将球打出界外。东方式握拍的挥拍就手臂的动作而言,主要靠上臂挥动。由于手腕的相对固定状态,球拍与手臂形如一体,也就是说缺少了一个最有利于作出鞭打效果的末端环节。因此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其拍头速度的提高。5. 小结 综上两种不同类型底线击球各个技术环节的比较分析,不

13、难看出它们各自技术环节互相之间存在必然的有机联系,构成一个特定的技术系统 。它们各自表现出的技术特点和生物力学特征是由其技术结构所规定的,不会随人的愿望而任意改变。现代鞭打式底线击球所能发挥出的力量、速度和旋转是传统长行程击球技术难以达到的,前者的技术合理程度高于后者,代表了当今世界网球技术发展的主潮流。我国网球运动水平与世界先进国家尚有很大的差距,我们必须瞄准世界网球技术发展水平的高起点,吸收各种先进技术,争取早日在世界网坛占据应有的席位。参考文献1 潘晟. 掌握现代网球底线击球技术的教法探索J.苏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2001,17(6):119-1202 潘晟.怎样打网球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1996.3 彭承基. 提高网球击球技术的生物力学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0,23(2):181-1844 刘卉. 网球大力发球技术的运动生物力学原理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0,23(2):173-1805 严波涛等.网球发球技术的生物力学分析J体育科学,2000,20(4)80-856 运动生物力学编写组.运动生物力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 > 成人教育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