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44.任务驱动不是花瓶.doc

上传人:仙人指路1688 文档编号:3018921 上传时间:2023-03-08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4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3344.任务驱动不是花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3344.任务驱动不是花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3344.任务驱动不是花瓶.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3344.任务驱动不是花瓶.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3344.任务驱动不是花瓶.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3344.任务驱动不是花瓶.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3344.任务驱动不是花瓶.doc(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任务驱动”不是花瓶 浅谈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下有效的任务设计【摘要】如何提高信息技术“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下教学的有效性,是推进当前信息技术教学进入一个新台阶的重要课题。本文依托教学实践总结并论述了设计任务时的四个要点:任务要有情景,且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注重任务的现实性,强调信息技术的实用价值;任务要突出重点,目的明确;任务要思路清晰,结构完整。【关键词】任务驱动 有效教学 任务设计 “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指的是在信息技术课堂中将教学内容巧妙地隐含在一个或若干个任务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围绕任务展开活动,在强烈的问题动机下进行积极主动地学习,完成任务的同时实现新知的建构。目前,“任务驱动”教学模式

2、以其独特的魅力在信息课堂中大放光彩。在这一股热浪中,也有一些课堂走入了误区,使“任务驱动”虚有其表。特别是在各种比赛中,教师过于追求表面的热闹与外在的表演,忽略了教学的有效性。如何提高信息技术“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下教学的有效性,笔者根据5年教学实践,认为应该从任务的设计为切入口,做到以下四点:一、凸显“任务驱动”中任务的特点。(一)任务是有情境的,能激发学生学习内驱力。这里的“任务”不是指个单纯的知识点或操作说明,而是一个带有情境的较综合的任务,这个任务可以是一件事情、一件作品、一个有待解决的问题等。小学生还处于“形象思维”为主的心理发展阶段,处于某种情景可以激发他们强烈的学习兴趣,在这种兴趣

3、的驱动下积极主动地学习新知识。并在学习的过程中养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逐渐形成良好的信息素养。以浙江摄影出版社出版的小学信息技术五年级上第6课精彩照片剪辑的任务设计为例。案例1:任务:处理照片。子任务一:利用裁剪工具裁剪照片。子任务二:调整照片的色彩和明暗度。子任务三:把作品上传到网络学习平台。案例分析:在这节课的学习过程中,学生无法产生浓厚的兴趣。技能也只是运用一番应付,处于茫然的状态,不知道裁剪与调整色彩的目的是什么,怎么用才会更好。案例2:任务:网上书画展。将用数码相机拍下来的书画作品进行处理并上传到网络学习平台进行交流。准备工作:拍摄学生最得意的书画作品并分发到学生机。子任务一:

4、将照片中与书画作品无关的内容裁剪掉,突出作品。子任务二:调整书画作品的色彩和明暗度,恢复原有风采。子任务三:上传书画作品,班内相互留言点评。案例分析:将自己的书画作品放到网上进行展览,这是一件充满个性的事情,学生的内心充满了自我展示的渴望与期待。他们积极地根据作品表达的需要去进行裁剪进行各种色彩的调整,他们的目的性非常明确,在这个过程中他们深刻体会到了所学技能的价值,日后生活实践中的迁移使用对他们来说并不难。(二)任务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任务与目标不可本末倒置。特别是在各种公开课与比赛课中,很多教师过于追求任务情境的热闹、精彩,舍弃了教学内容的完整与深刻,这直接导致教学目标落实不到位。例如在某

5、次比赛中一位教师花了5分钟的时间请学生分角色扮演朗读她设计的故事对白。学生虽然表演得声情并茂赢来同学们的阵阵掌声,但是一节只有35分钟的信息技术课这么上,不觉得太浪费吗?再比如一次虚拟旅游这节课的公开课上,教师先用一段视频引出“虚拟旅游”这个任务,接下来设计了“大好河山游”、“卡通世界游”两个子任务,学生下载了各种各样的风景与卡通图片后在请每组代表上台介绍自己的作品。一节课下来学生忙得不亦乐乎,看起来也都很开心,各个兴致勃勃。但是一节课下来只学了保存图片的方法。如何更准确地搜索图片、如何浏览三维全景图,只字未提。这严重背离了教材,背离了编者意图,不利于学生日后的学习影响了学生知识系统的完整性。

6、任务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我们应该根据教学目标去设计最合适的任务,而不是让教学目标迁就教学任务。这是形式与本质的关系,形式可以多变,本质要不变。用最好的形式表现本质,这才是我们应该追求的。那么如何设计既能激发学生兴趣情境又服务于教学目标的任务呢?我们应当树立学科本位意识,深入研究教材。挖掘技术背后的思想方法、价值性问题(即为什么要用它),确定详细精准的教学目标,用最适合的任务来体现三维教学目标,这直接影响任务是否有效。另外还要充分分析学生心理,关注学生生活环境。找到学生兴趣与学习、生活的契合点。二、注重任务的现实性,强调信息技术的实用价值。据笔者多年听课统计,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在设计任务

7、时比较倾向于虚幻任务。从一节课上来说,这样的课堂是有所缺憾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较难得到深刻的生活化的体现。从长远来说,学生会“玩”腻掉,无法体现信息技术学科的实用价值。因此,教师在设计任务时,必须先从现实生活入手,提取具有现实意义的题材。笔者曾对画图软件中的“拉伸与扭曲”这一课的任务设计进行调查。由于本课内容比较“冷门”,教师设计任务有一定的难度。 以下是几位教师设计的任务。一位教师设计的任务是“七十二变”,让学生在课堂中利用“拉伸和扭曲”命令不断地变化孙悟空以及金箍棒。另一位教师设计的任务是“拯救动物城堡”,用过关的形式让学生学习。经调查,大部分教师的设计都是类似的虚幻的故事。教师纷

8、纷反应:没办法,这课只能这么设计,很难从现实题材入手。但是有一个设计却让人眼前一亮。案例片段:教师出示一幅路况图并介绍:这是上个星期五下午五点,路的路况图,你发现了什么问题?生1: “路阻了”生2:“车开错道了”生3:“车头歪曲了”生4:“人走错道了”生5:“人比车大了”师:下班高峰期时,总是会出现各种各样的交通问题从而引发交通事故。今天我们就在画图软件中用“拉伸和扭曲”命令将路况恢复正常,并将它制作成交通安全宣传画粘贴到宣传栏。案例分析:本案例中教师以常见的路阻情景为灵感设计了一个具有现实意义的任务。学生用所学知识将交通秩序恢复正常并且将作品打印粘贴到宣传栏的过程中,他们体会到了信息技术的实

9、用性,而 “遵守交通规则”的意识已经在不知不觉中在学生的心中播种、发芽、生长了。这样的任务是饱满而有层次的。由此可见,并不是某些课只适合“虚幻”的任务,也并不是只有“虚幻”的任务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相反,现实性的任务才能培养学生实际应用的能力,才能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才能发展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与能力。如何能够丰富自己的灵感,根据课题设计出具有“现实意义”的任务呢?1、任务来源于生活,生活森罗万象,多关注生活中的点滴,处处皆信息,处处皆问题,处处有任务。平时要多观察、多思考,做生活的有心人。2、 打破刻板印象,现实题材同样具有吸引力。不是虚幻的才能引起学生兴趣,只要任务合理,组织恰当,

10、加上幽默的语言,同样能够紧紧地吸引住学生。3、 综合的任务来源于资源的整合。整合,包括学科与学科之间,包括社会与校园,包括日常生活与学习当然,注重现实题材任务的同时并不是完全排除虚拟的任务,只是有主次有轻重。就像食物一样,主食与小菜搭配才得人心。三、任务要突出重点、目的明确,避免大而无当。(一)不要试图用任务涵盖所有的知识与技能。以让文字更漂亮这一课的任务设计为例。这课的学习内容是WORD字体对话框中的11效果。设计任务时,如果想将这11种效果都设计到任务中,让学生在美化文章的过程中必须都用上这11种效果是不现实的,也偏离了“用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根本。在反复思考下,笔者尝试将这11个效果分成

11、“删除线-双删除线”、“ 上标-下标”、“ 阴影-空心”、“ 阳文-阴文”、“ 小型大写字母-全部大写字母”、“ 隐藏文字”6个对比组。请学生分组研究每组内两个效果的美化作用以及同组效果是否可以共用的问题。再运用研究所得美化文章。也许有些效果学生在这节课的任务中用到比较少,如“下标” 、“小型大写字母”、“全部大写字母”、“隐藏文字”等,但是只要学生知道有这个效果,并且在将来需要用到的时候能够想得起来就可以了。用到11种效果仅仅是“授人以鱼”,理解11种效果能选择应用是“授人以渔”,后者才是本课的重点,也是信息技术课程技术领域的重点。任务肯定是应当包含本课所要学习的知识与技能目标的,但是并非事

12、无巨细一手抓。要把握好这个度就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深入钻研教材,提炼学习重点与难点。在任务中着重体现重难点,重复性的简单的操作简单带过,任务才会更有层次更具有实际意义。2、注重学生“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并不局限于“知识与目标”。在很多基本信息素养,包含了信息意识与情感、信息伦理道德、信息常识以及信息能力多个方面。具体到课堂教学,而前三者更多地体现在“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两维目标中。(二)任务设计切忌过大过空。引起任务“大”、“空”的原因有两种:1、布置任务指向性不明确。比如:请同学们利用“图片工具栏”调整西湖图片。由于任务指向性不明确,学生会无所适从

13、或者敷衍了事。设计任务时如果缩小范围明确目的改为:为了文章和谐便于阅读,调整西湖插图的大小、位置、色彩等。学生的学习活动就很清晰了。2、任务超出学生能力范畴比如在学习科学出版社小学信息技术第三册下设计海报文字这一课时,教师设计的任务是:给自己的海报添加火焰字。学习内容牵涉到photoshop中多个滤镜工具的综合运用,但是,这个班级的学生大多来自农村,从四年级开始学习信息技术,技能的操作水平并不是很高。所以即使教师讲解得再吃力,能够顺利完成任务的学生只是少数,而这少数中能够“知其所以然”的更是麟角凤毛。如果能够深入了解学生,降低任务的难度,让学生分散体验各种滤镜的作用,那么这节课成功的概率就大大

14、地提高了。为了避免任务过大过空,在设计任务时就应该做到以下两点:1、给学生一个切实的点,引发其思考,发散其思维,由点及面。而不是给学生一个世界,说,你去发现吧,这样只会适得其反。2、充分分析学情,关注学生临近发展区。让学生体验“跳一跳,摘到成功果实”的不断进步的成就感。四、任务要思路清晰,一脉传承。 一节课的思路是否清晰,主要取决于任务的设计是否连贯整齐。如何避免任务给人以杂乱无章、生硬堆砌的印象,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 情境要贯穿始终。很教师在课堂伊始努力地创设一个情境,学生的兴趣也很高。课引出来了,但在接下来的环节中教师却弃情境于不顾,使其与后续教学脱节。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

15、在任务设计时只将“情境”当成课堂的敲门砖了。“任务驱动”中的情境应当是贯穿一节课始终的,它的学习驱动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应该不断被强化、升华。(二) 小任务之间要设计自然的过渡方式。环节与环节之间的过渡,是所有的课堂都必须处理好的。过渡除了有衔接前后环节的作用,它同时还会给学生一个信息接下来做什么,学生的学习过程同样变得清晰有目的性。在进行任务设计时,教师应当反复推敲过渡的言行,实现教师教学过程和学生学习过程这两条线的前后连贯。(三) 重视任务的评价与总结环节的设计,提高任务评价的有效性。一个完整的任务包括:“提出任务-分析任务-完成任务-评价任务”。在设计时,“评价任务”是一

16、个比较容易被忽视的环节,这就直接导致了课堂教学中这个环节的薄弱,这是“虎头蛇尾”的课堂。任务的评价与总结,能对学生的本节课的学习进行梳理,也是任务的提升和师生情感、价值观的升华。针对当前信息技术课堂评价环节薄弱的现状,笔者认为设计任务的评价时应该注意以下几点:1、自我评价时要设计好任务评价量表,这个量表应该是有效的、可实施的。2、生生互评时要让每个学生参与其中。虽然在课堂上让每个学生都发表评价意见课堂时间是不够用的,但是我们要在充分调动学生进行互评的基础上再请个别代表发言评价。3、教师要敢于做有意义的有引导作用的点评。真正的教师点评,在现在的信息技术课堂中不常见,很多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方法或者学习作品持不置可否的态度。这是对新课程评价建议的误解。教师的点评的不仅可以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较全面的点评,也可以对学生的评价行为起到示范的作用,特别是小学低年级学生的评价能力还在不断发展阶段。总而言之,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下高效的课堂来源于高效的任务设计。高效的任务需要教师苦下功夫,反复权衡得失才能慢慢形成。参考文献:1.魏雄鹰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案例专题研究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2.刘作平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探究. 作者:林美珠单位:浙江省瑞安市飞云镇中心小学邮编:325207电话:18968787020子邮件:amaylinmeizhu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 > 成人教育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