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城镇化速度与经济发展速度的相关分析毕业论文.doc

上传人:仙人指路1688 文档编号:3020561 上传时间:2023-03-08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46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吉林省城镇化速度与经济发展速度的相关分析毕业论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吉林省城镇化速度与经济发展速度的相关分析毕业论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吉林省城镇化速度与经济发展速度的相关分析毕业论文.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吉林省城镇化速度与经济发展速度的相关分析毕业论文.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吉林省城镇化速度与经济发展速度的相关分析毕业论文.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吉林省城镇化速度与经济发展速度的相关分析毕业论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吉林省城镇化速度与经济发展速度的相关分析毕业论文.doc(2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引言对于城镇化发展的重要意义,在理论界已经取得了共识,但是还是存在着一些较大的分歧,直接影响推进城镇化的具体政策的制定。1.城镇化对于农村发展的重要意义。从上个世纪90年代起,这一问题就已经引起了一部分经济学家和农村问题研究专家的充分重视。“减少农民才能富裕农民”这一重要论点的提出,实际上已经从根本上概括了城镇化对于未来我国农村发展重要性的基本认识,也成为当前制定城镇化政策的重要思想依据。但是也有一部分理论工作者认为,土地是农民最大的社会保障,担心城镇化会造成一部分农民无法承担城镇的失业之痛,还是希望在农村给进城务工就业的农民留有一个所谓土地作为社保的空间,只有把农民和他的土地永远捆绑在一起,

2、才不至于带来人口流动造成的社会不稳定因素。这一观点实际上也影响到了决策层面。2.城镇化对于拉动内需的重要作用。从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开始,到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国内外许多经济学家都提出了城镇化有利于拉动内需的重要结论。国际上一些著名的专家在指出21世纪的国际经济走向时,把中国的城市化和美国的高科技并列为两个最重要的因素。还有一些国际经济学家在提出解决金融危机的有效办法时,也都指出了中国城市化的重要作用。3.城镇化对于城市和小城镇发展的作用。未来城市发展的活力,取决于城市人口结构的改变。主要的观点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较多的城市研究专家认为,应该允许有技能的农村人才或农民企业家进入城市和较

3、大的小城镇,这样会给城镇带来新鲜的血液和人才补给。但是按照这种观点,城镇化的发展速度会很慢,因为毕竟农村有技能、有知识的人才或企业家数量是极其有限的。二是一些城镇化研究专家认为,农民工是城镇最为活跃的人口主体,也是农村的人才和精英,他们进城定居,将给城市带来活力,并将填充正在逐渐出现过剩的公共资源,弥补大城市养老金的缺口。但是这一观点显然还没有得到大多数城市管理者的认同。一、中国城镇化发展现状(一)中国城镇化发展处于加速发展阶段到2008年底,全国设市城市已经达到655个,我国已经初步形成由122个市区总人口达到100万以上的特大城市、118个50万到100万人口的大城市、151个20万到50

4、万人口的中等城市、264个20万以下人口的小城市和1.92万个城镇组成的全国城镇体系规模结构格局;形成了由珠三角大都市连绵区、长三角大都市连绵区、京津冀(环渤海)大都市连绵区和沿海城镇发展带等组成的全国城镇体系空间结构格局。一个全国范围内的、以都市圈城市群作为推进城市化进程的主体形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布局合理、分工有序的健康城镇体系正在逐步形成。2008年,我国共有人口132802万人,其中,城镇人口60667万人,城镇化率为45.68%。改革开放以来不到30年的时间内,我国城镇化水平由1978年的17.92%提高到2008年的45.68%,提高了27.76个百分点。根据诺瑟姆

5、曲线,目前我国城镇化发展正处于人口向城市迅速聚集的中期,即加速发展阶段。(二)城镇化发展长期滞后于工业化的局面大为改观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城乡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深化,农业劳动生产力的提高,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速度加快,推动了农业劳动力就业的非农化和生活方式的市民化,尤其是加入WTO后,市场化发展速度进一步加快,户籍制度等城乡分割的制度性壁垒逐渐打破,进一步加快了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促使人口城镇化率迅速提高。总体而言,我国的城镇化发展长期滞后于工业化的局面已经大为改观,城镇化率与工业化率间的差距正在缩短,已从1990年的相差10.3个百分点,到2003年我国的城镇化率第一次超过了工业化率,到20

6、08年已经高出工业化率2.74个百分点。(三)区域发展不平衡,并且差距在逐步扩大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重视东部地区城镇化发展的同时,加快了中、西部地区城镇化发展步伐,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从政策上扶持西部地区产业聚集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了西部地区城镇经济的发展和城乡经济社会结构的融合转型,加快了西部地区城镇化发展。但由于西部地区经济基础薄弱,自然环境恶劣,生产生活条件差,城镇化水平发展缓慢。目前,我国的城镇化整体水平仍呈东高西低态势,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的城镇化水平远远高于中西部地区。从城市化发展水平看,2008年,东部地区城镇化率为55.9%,西部城镇化率为38.

7、3%,东西相差17.6个百分点。具体到省、市、自治区,除四大直辖市外,城市化水平最高的广东省已经达到63.37%,最低的西藏只有22.65%,两者相差近41个百分点。而且,由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差异,使得东部聚集效应大于扩散效应,东西部地区城镇化发展的差异扩大趋势不但未有改变,而且还有逐步扩大的趋势。如果考虑到东部区域流动人口非农就业比例高的现状,东部与中西部区域城镇化差异扩大趋势更加明显。二、 城镇化与区域经济发展理论研究(一)城镇化与区域经济的内涵研究1. 城镇化与区域经济的定义城镇化是指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转移,第二、三产业不断向城镇聚集,从而使城镇数量增加,城镇规模扩大的一种历史过程

8、,它主要表现为随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其农村人口居住地点向城镇的迁移和农村劳动力从事职业向城镇二、三产业的转移。城镇化的过程也是各个国家在实现工业化、现代化过程中所经历社会变迁的一种反映。 区域经济是在一定区域内经济发展的内部因素与外部条件相互作用而产生的生产综合体。每一个区域的经济发展都受到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和技术经济政策等因素的制约。水分、热量、光照、土地和灾害频率等自然条件都影响着区域经济的发展,有时还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在一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条件下,区域经济的发展程度受投入的资金、技术和劳动等因素的制约;技术经济政策对于特定区域经济的发

9、展也有重大影响。 2.国内外学者的相关研究国外的经济学家和地理学家早在20世纪50、60年代就指出,城镇化与经济发展的互动作用具有循环积累的性质。美国经济学家兰帕德(E.E.Lampard)在经济发展和文化变迁第三卷中发表的名为经济发达地区城镇发展历史一文中,之处“近百年来没过城镇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呈现出一种非常显著的正相关,经济发展程度与城镇化阶段之间有很大的一致性”,1965年没过地理学家贝里(B.J.L.Berry)选用95个国家的43个变量进行主成分分析,也证明了经济增长与城镇化直接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国内学者对中国城镇化的系统研究开始与上个世纪70年代末。吴友仁1979年发表的关于中国

10、社会主义城镇化问题揭开了我国国内城市化研究的序幕。自此,有关的研究日益兴盛,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这些研究既包括了城镇化一般理论的研究,如城镇化的内涵与特征、城镇化的速度与水平、城镇化的机制与规律、城镇化的发展历程等。也包括了对城镇化相关问题的研究,如人口流动与城镇化、非农化与城镇化、城镇化与现代化、城镇化与可持续发展、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城镇化与公共政策等,其中许多研究涉及对中国城镇化道路问题的讨论。近年来还出现了少量对中国城镇化“特色”问题进行专门探索的成果。(二)城镇化促进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形成以后,能够不断地进行内部结构调整,其结果是原先在城镇化经济中占举足轻重地位的物质密集型的大批

11、量标准化产品的生产部门在城市中逐步衰弱并向周围地区庄毅,而高科技产业以及管理和控制职能则向城市集中。这种产业区位置换的结果,在城市周围地区或交通方便的地区逐渐形成了多样化的经济活动和经济增长的重要地域。这种变化又诱导人口的迁移以及城市文化、生活方式向农村地区的传播,形成了一种全新的地域单元城乡边缘区。城乡边缘区的出现标志着原先核心区外围区的二元的地域结构转化为核心区城乡边缘区外围区的三元结构。在发达地区,城乡边缘区的范围广,包括近郊到中小城镇密集分布的广大地区。在落后地区,只有有限的中小城镇零星分布面而没有形成集中分布区,因而城乡边缘区也没有形成,或不明显,或范围极小。而只有城乡边缘区的形成,

12、才标志着原有核心区外围区的二元结构开始削弱和城乡一体化过程的开始,从而促使区域经济区全面而深远的发展。(三)区域经济发展带动城镇化体系的形成与演化区域经济构成了城镇经济的腹地,区域经济的范围大小、发展程度如何直接决定着城市的大小和发展潜力。城镇的基本经济活动,即产品和劳务的输出(主要是对周围地区)、城镇功能的形成(即基本经济活动的形成)也取决于其在区域经济中的分工。所以,区域经济是城镇经济运行最直接的外部环境,城市的大小、功能和发展潜力要受到区域经济的制约。可以说,区域经济是作为厂商经济活动的基础来影响后来的经济活动。区域的自然资源是城镇体系演化的物资基础,区域充足的资本供给是城镇体系演化的经

13、济基础,区域技术进步构成城镇体系演化的技术限定,而区域制度变迁则是城镇体系演化的制度保障。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表明,区域内的各种经济活动的结果,又是区域经济进一步发展的依托和制约因素,也是区域问题产生的根源之一。在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城镇化可以实现分散的村庄所无法实现的规模经济和聚集效益,使区域经济发展的资源配置效益最大化,反之亦然。所以,城镇化与区域经济发展是相辅相成的,一个地区城镇化水平的提高促进了区域经济发展,同时,区域经济的良好发展又推动了本地区域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党的十六大报告在谈到全面繁荣农村经济,加快城镇化进程时,第一次明确提出“壮大县域经济”。这不仅体现党和政府对县域经济发

14、展的高度重视和极大关注,同时说明了县域经济的发展壮大,解决“三农”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性、紧迫性。“壮大县域经济”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要求和重要内容。只有县域经济发展了,壮大了,才有可能从根本上解决长期困扰我们的农村收入增长缓慢和农村负担两大难题。三、 指标体系的建立(一) 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1. 科学性原则选取的指标能够真实、客观反映城镇化发展的水平和质量,把指标体系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指标的选取和权重要经过论证,并在实践中实行,不断修改完善,让整个指标体系能够客观、全面反映城镇化发展情况与区域经济的关系。2.全面

15、性原则选取的指标既要反映城镇化发展的速度,又要反映城镇化发展的质量。指标体系充分反映“水平提高、经济发展”,并且进一步丰富了这两方面的内涵,扩大与城镇化相关内容的覆盖面,全面反映城镇化的水平与质量,并由此分析区域经济与城镇化水平的关系。2. 易收集原则选取的指标当中,绝大部分能够直接通过吉林统计年鉴获取,少量指标可以通过简单计算获取。总体来说,所选取的指标易于收集、易于计算。(二) 指标体系的建立我们在对我省的城镇化进程进行测度时,必须将城镇化进程与农业生产力发展、第二、三产业的发展,以及经济社会的主题发展等多方面因素相联系,才能做出正确的评价。将与城镇化水平有关的社会经济要素与现行的城镇化率

16、计算方法相结合,建立吉林省城镇化水平综合评价系统,以达到用社会经济要素来修正现行的城镇化率,从而对各地区与社会经济诸要素相联系的城镇化水平进行判断与评价的目的。为此,参照现有的研究成果建立了综合城镇化水平评价体系。经过多次筛选,本文的实证分析基于两个层面:将吉林省作为样本,选取1989-2008年的省域数据进行分析;将吉林省地级市作为样本,选取11个地级市2008年的面板数据进行分析。 分析资源型区域城镇化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主要从推动城镇化进程的影响因素人手,包括四个层面,即要素供给推动、产品需求拉动、产业结构变迁、收入提高与经济增长。因变量选用城镇化率。自变量指标的选择为:收入层面,选取

17、GDP、人均GDP、单位从业人员劳动报酬、非农产业纯收入、财政收入作为指标;产业结构层面,选取非农产值比重(二、三产业产值占GDP比重)、工业产值比重(工业产值占GDP比重)作为指标;要素层面选取教育支出、科学技术支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作为指标。 即城镇化率()、GDP()、人均GDP()、非农产业纯收入()、工业产值比重()、非农产值比重(第二、三产业产值占GDP比重)、单位从业人员劳动报酬()、教育支出()、财政收入()、社会固定资产总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科学技术支出()。(三) 方法的选取1.城镇化水平与人均GDP关系的一般规律人均GDP作为反映一

18、个经济发展水平的主要指标,有许多的学者都曾就人均GDP与城镇化直接的关系做过详细的分析,发现不同经济类型国家的人均GDP与城镇化之间都存在一种很明显的关联性:人均GDP高的国家一般城镇化水平也高,随着城镇化水平的提高人均GDP也逐渐增加。进一步研究发现,不同经济类型国家的城镇化水平与人均GDP的相关程度不同。在发达国家,当前已进入逆城镇化阶段,用城镇人口比例表示的城镇化水平与其人均GDP之间不存在显著正相关:对中等收入的国家而言(人均GDP约为1000-5000美元),正处于工业化和经济起飞阶段,人均GDP与城镇化之间的相关性很高;对低等收入国家而言,基本处于工业化预备阶段,各国经济发展水平之

19、间的绝对差异不大,而所对应的城镇化差异很大。有数据表明二者之间并不是正比例关系,二是对数曲线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0.95和0.81,也就是说城镇化水平随着人均GDP的增加而趋缓,由此我们采用回归法来分析吉林省城镇化水平与人均GDP的关系。2.吉林省城镇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关系城镇化水平受区域开发历史基础、区域经济发展条件以及自然环境、区位条件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其中经济条件始终是制约区域城镇化发展的关键因素。在不同区域、不同经济变量在城镇化的不同阶段对城镇化发展的作用是不同的。少数几个经济变量难以全面反映不同区域、不同时段城镇化与经济发展水平的互动关系。为了全方位地展示吉林省地区城镇化与经

20、济发展水平的关系,多角度地解释经济发展水平对不同地区、不同时段城镇化的影响,本文通过选取城镇化率()、GDP()、人均GDP()、非农产业纯收入()、工业产值比重()、非农产值比重(第二、三产业产值占GDP比重)、单位从业人员劳动报酬()、教育支出()、财政收入()、社会固定资产总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科学技术支出()等作为样本数据,并决定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来分析吉林省城镇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关系。四、 实证分析(一)吉林省城镇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的相关分析1.吉林省地区城镇化水平与人均GDP的关系现就吉林省19892009年的城镇化水平与人均GDP的数据(见附录 表1)考察二者的

21、相关性,并拟合二者之间的回归方程。(1)建立模型如下: 令t=lnx(其中:为城镇化水平,为人均GDP,a、b为待定系数,为随机干扰项(一般情况下可以忽略不计)。)(2)模型参数的估计模型参数的估计方法采用最常用的OLS(最小二乘法)。OLS方法下,利用公式: 求出参数a、b的估计值,得出回归方程: =(14.42538)(17.34609) =0.943554 =300.8868 (3)模型检验:在假定其他变量不变的情况下,当年人均GDP每增加一万元,城镇化水平就会增加0.02683。拟合优度:有数据可以得到:=0.943554,修正的可决系数=0.940418这说明模型对样本的拟合良好。由

22、于=0.943554较大接近于1,且=300.8868(1,19)=8.18,故认为吉林省城镇化水平与人均GDP之间存在着线性关系,而且相性关系明显。吉林省地区城镇化与人均GDP的关系符合国际一般规律,一方面经济增长越来越依赖于城镇劳动力素质的提高而非数量的增加;另一方面环境对城镇化存在着阻滞作用,城镇人口的增长满足种群S型增长规律,即这种增长率是随着种群数量增加而减少的,但是由于S型曲线只能反映种群增长速率的变化,先升高后降低,不能反映增长率的变化。2.吉林省城镇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关系现就吉林省2008年的吉林省各地区城镇化水平与指标数据(见附录 表2)之间做它们的主成分分析。(1)模型

23、的建立有p个成分的观测随机向量=( ,)T,有均值向量=和协方差矩阵=,考虑到它的线性变换:并且满足: (=1,2,)其中是、的一切线性组合(系数满足上述方程组)中方差最大的:是与不相关的、的一切线性组合中方差最大的(的方差小于的方差);是与、都不相关的、的一切线性组合中方差最大的(的方差小于、的方差)。就这样确定的综合指标、就成为原变量、的第一主成分、第二主成分、第主成分。通过求解观测变量相关矩阵的特征排列,得到个特征根和个单位特征向量,把个特征根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记作(=1,2,),他们分别代表个主成分所解释的观测变量的方差,即Var()=(=1,2,),相应的个单位特征向量就是主成分

24、的系数()(=1,2,)。主成分分析是把个原始变量、的总方差分解成个不相关变量、的方差之和,而=(i=1,2,p),因此/描述了第i主成分反映的信息占总信息的份额,我们称它为第i主成分的方差贡献率。第一主成分的方差贡献率最大,表明综合原始变量、所含信息的能力最强,而、的综合能力依次减弱。前k个主成分方差贡献率之和/称为、的累积方差贡献率,它表明前k个主成分、综合提供、中信息的能力。实际应用中,通常选取kp,使前k个主成分的累积方差贡献率达到较高的比例(如85%以上)。(2)吉林省地区城镇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的相关性利用2009年吉林省统计年鉴资料,考察吉林省地区城镇化与经济发展水平的相关性,如

25、表1所示。表1 2008年吉林地区城镇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的相关系数 x1x2x3x4x5x6x7x8x9x10x11yx11.00 x20.62 1.00 x30.25 0.29 1.00 x40.01 0.57 0.10 1.00 x5.-0.13 0.44 -0.13 0.58 1.00 x60.64 0.56 -0.02 0.15 0.24 1.00 x70.76 0.23 0.06 -0.18 -0.29 0.59 1.00 x80.68 0.73 0.07 0.38 0.38 0.91 0.59 1.00 x90.69 0.46 0.01 -0.08 0.16 0.77 0.61

26、0.69 1.00 x100.84 0.45 0.04 -0.08 -0.04 0.85 0.75 0.79 0.76 1.00 x110.25 0.22 -0.02 0.07 0.28 0.39 0.17 0.38 0.45 0.34 1.00 y0.40 0.91 0.17 0.72 0.67 0.23 0.58 0.17 0.79 0.14 0.76 1.00 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吉林省地区城镇化水平的差异与地区资金的投入量关系密切,尤其是与社会固定资产投入量息息相关,固定资产投资额越高的地区,城镇化水平越高,二者表现出较强的正相关,固定资产投资额成为影响城镇化水平差异第二位的因子,工业产

27、值占GDP的比重与城镇化水平之间也存在比较强的正相关关系,说明吉林地区城镇化水平的差异与工业化相关的一系列因子关系密切,工业化与城镇化之间存在着强烈的正相关。吉林地区的人均GDP、GDP、第二、三产业占GDP的比重、教育支出、科学技术支出等指标与城镇化也存在相关关系,说明城镇化水平、城镇人口越密集的地区,居民收入与消费水平就越高;反过来,居民收入与消费水平越高的地区,城镇化资金来源广泛,城镇化内在动力较强,城镇发展较快。吉林地区城镇化水平与非农产业纯收入、单位从业人员劳动报酬、财政收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值等指标相关性较低。说明城镇化水平的提高是靠着政府布点和民间资金投入二、三产业才极大地推动了

28、区域城镇化进程。(3)吉林省城镇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关系的分析由于吉林省地区各地市的所有城镇化基础、经济发展基础、区位优势存在较大区别,尤其是在最近几年各地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发展速度差异很大,各地的城镇化动力机制、特征、城镇化阶段性特征以及有关的城镇化政策等方面都表现出较大的差异性,为了分析吉林省地区城镇化与经济发展水平关系的区域差异,借助计量经济模型找出吉林省城镇化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关系的主要影响因素,先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对上述表征区域经济发展的11个指标与城镇化的关系进行了分析。主成分载荷指主成分与各指标之间的相关系数,从(表2)可看出、与第一主成分有着密切的关系;、与第二主成分有着密切的关

29、系;、与第三主成分有着密切的关系。由此表2可以得出取三个主因子的因子得分模型:=0.861+0.704+0.126+0.181+0.2+0.909+0.725+0.928+0.844+0.905+0.456 =-0.343+0.388-0.108+0.741+0.887+0.125-0.512+0.247-0.094-0.248+0.171 =0.237+0.459+0.782+0.425-0.102-0.213-0.056+0.014-0.237-0.138-0.315 由特征值、的值决定、的权重=/(=1,2,3),得出权重为:=0.6357 =0.2558 =0.1312根据特征值相关矩

30、阵(表3)可知:前三个特征值的贡献率分别为53.989%、22.532%、11.551%,三者的累积贡献率达到88.072%,超过一般标准的85%,表明前三个主成分包含原始数据信息的95.21%,已具备足够的代表性。表2 正交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 参评因子 Component123x10.938-.134.054x6.910.240-.009x9.881.016-.052x8x1.866.351.220.827-.253.408x7x11.778-.421.089.487.239-.205x5.105.908-.034-.282y-.062.813x4-.006.734.473x3x2-.03

31、0-.133.788.610.538.442表3 特征值及其方差贡献率序号特征值方差贡献(%)累计贡献(%)15.27953.98953.98922.70422.53276.52131.38611.55188.072将各地区城镇化水平的因子得分计算出来,并排出相应的名次,见附录表三。由此可得出各地区因子得分总排名,见附录表4。又从附录表3可知,吉林省地区城镇化与经济发展水平间的关系存在较大的区域差异,其中,延吉市在第一、二主成分的得分值均为最高,由此可知延吉市城镇化水平的提高是GDP、单位从业人员劳动报酬、教育支出、财政收入、固定资产投资额、社会消费品零售总值、工业产值比重以及二、三产业产值占

32、GDP的比重诸多经济因素共同发展的结果,说明收入和经济结构是推动城镇化水平的重要因素之一;磐石市的第三主成分得分是最高的,说明磐石市的城镇化水平提高与人均GDP、非农产业纯收入的提高分不开,人均GDP的增加以及非农产业纯收入的增加都会推动城镇化水平的提高。(二)吉林省城镇化速度与经济发展速度的相关分析由于不同时期社会经济发展存在巨大差异,因而有必要对不同时期吉林省地区城镇化水平差异的主要原因进行分析,现在利用2005-2009年吉林省统计年鉴作分析,以考察不同时期吉林省地市级城市城镇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关系。城镇化过程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有促进人均GDP增长的作用,另一方面又会加速人均收

33、入减损量的增长。一个地区的城镇化发展速度并非越快就越有利,如果过快发展,会使全社会人均收入减损量增长的速度过快,进而使该地区的经济发展产生不利影响。因此,城镇化发展速度应该与经济发展速度相协调。1、吉林省地市级城市城镇化速度与人口经济增长速度关系作为衡量经济发展水平和速度主要指标的人均GDP,它的变动受经济增长和人口变动的双重作用,人口规模的变化以及人口城乡结构的改变都会对人均GDP产生影响,因此现在以人均GDP的变化作为考察吉林省地市级城市城镇化速度与经济发展度关系的出发点。吉林省地市级城市有九个,分别为长春市、吉林市、四平市、辽源市、通化市、白山市、松原市、白城市以及延边朝鲜自治州。随着城

34、镇化水平的提高,吉林省地市级城市的人均GDP不断增加,如表4所示。表4 2004年2008年吉林地区城镇化与人均GDP变化情况2004年2008年增长速度地区城镇人口(万人)城镇化水平人均GDP(元)城镇人口(万人)城镇化水平人均GDP(元)城镇人口城镇化水平人均GDP 长春市317.890.4390 21285331.860.4410 341930.00880.00091 0.12129吉林市209.60.4885 16239211.960.4889 300160.00230.00016 0.16977 四平市131.10.4001 8482127.360.3773 17739-0.0057

35、-0.01140.21827 辽源市56.690.4573 807155.590.4507 21989-0.0039-0.00290.34489 通化市105.040.4640 9563104.810.4614 19703-0.0011-0.00110.21207 白山市87.770.6717 976088.570.6830 231590.0018 0.003360.27457 松原市73.540.2619 1016579.170.2777 284860.01530.01204 0.36047 白城市80.690.4002 680980.740.3979 143270.0001-0.00120

36、.22083 延边州36.580.6438 8903144.750.6619 173910.60800.00562 0.19068 但是,吉林省地市级城市城镇化水平与城镇人口的增长速度有着显著差异,且有部分城市的增长速度甚至是负数。每个城市的人口经济增长的起点不同,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地区间城镇人口经济增长的趋势和速度,使得某些城市的城镇化与经济发展的趋势和速度不协调,例如四平市、辽源市、通化市,它的城镇人口与城镇化均是呈现负增长,但是其人均GDP水平却是增长的比较快的。2.吉林地区城镇化速度与经济发展速度的关系城镇化速度与经济发展速度的关系可用城镇人口经济增长弹性来表示。所谓城镇人口经济增长弹

37、性是指城镇化发展对全社会经济增长的反应程度,也就是经济发展对城镇化发展的反应程度。曾有学者将城镇人口经济增长弹性分为城镇人口弹性、城镇结构弹性和城镇化收入弹性。(1) (2)(3)式中:城镇人口弹性;:城镇结构弹性;:城镇化收入弹性;:城镇人口增长率;:人均GDP增长率;:城镇化水平增长率。城镇人口弹性和城镇结构弹性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城镇人口增长和城镇化速度对城乡人口经济增长的敏感程度;城镇收入弹性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人均收入变动对城镇化发展速度的敏感程度。不同国家或地区由于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和城镇化发展阶段不同,城乡人口经济增长同城镇化发展之间相互影响程度和反映的灵敏程度不同。先计算吉林省九个

38、地市级城市的人口经济增长弹性系数,如表5,利用这些指标,我们可以知道吉林省九个地级市城市城镇人口弹性、城镇结构弹性、城镇化收入弹性存在区域差异,说明:城镇化发展对各地区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各不相同;吉林省九个地市级城市的城镇化收入弹性都小于1,说明吉林地区人均GDP的增长幅度小于城镇化水平的增长幅度;吉林省的九个地级市城市中的五个的城镇结构弹性都小于1,说明这些城市的城镇化水平增长率远低于人均GDP增长率;而在城镇人口弹性上,有的地方城镇人口弹性大于1,例如像长春市、吉林市还有延边朝鲜自治州,这说明这些地方的城镇人口增长率是远大于人均GDP增长率的;同理,有的地方的城镇人口弹性小于1,例如四平市

39、、白山市、白城市;有的地方的城镇人口弹性,等于1,例如通化市。可见,与经济发展的要求相比,吉林地区城镇化存在不同程度的滞后,二者的发展并不同步,因而适当加快城镇化步伐,对吉林地区人口经济增长具有积极意义。表5 吉林地区城镇人口经济增长弹性系数长春市吉林市四平市辽源市通化市白山市松原市白城市延边州城镇人口弹性9.65914.3750.5001.3641.0000.5361.275-0.085108.185城镇结构弹性133.2861061.06-19.146-120.59-189.3581.71729.939-188.743.393城镇化收入弹性0.00750.00094-0.0522-0.00

40、83-0.00530.0120.033-0.00530.2947五、结论及对策(一)结论城镇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与载体,城镇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包括支持、拉动、载体作用,使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与速度与城镇化过程在时空上得到统一;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与速度有序演变下的城镇化响应,包括资源要素的部门转移和空间转移,使城镇化在经济发展的时间、空间序列上表现出不同的模式特征和地域特征,根据以上分析得出一下结论:1吉林地区城镇化水平与人均GDP的关系符合国际一般规律,呈对数关系,自改革开放以来,吉林省经济蓬勃发展,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吉林省实施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加速经济发展的战略战策,及辽宁地区城镇化水

41、平不断提高,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改善,人均收入不断增长,人均GDP增长与城镇化水平提高直接表现出规律符合国际一般定律。随着城镇化水平的提高人均GDP也逐渐增加,且呈对数关系。2.吉林地区城镇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关系存在着较大的区域差异,由于吉林地区不同区域间的地理环境、历史条件、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发展、科技文化区域间的差异,致使其城镇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关系存在较大的差异。3.导致吉林地区城镇化水平差异的主要因子在不同时期有所不同。建国以来,吉林省区域经济发展实施了多种战略措施,这些措施的实施,对吉林省不同时期的社会经济发展形势影响很大,因而影响吉林地区城镇化水平的重要因素在不同时期表

42、现出较大的差异,吉林地区要改变城镇化滞后的局面,加快城镇化进程,关键在于进行体制创新、加强区域规划和政府对城镇化工作的指导,做到区域协调发展。4.与经济增长速度相比,吉林城镇化速度存在不同程度的滞后,城镇化是工业化和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城镇发展的一般规律显示,城镇化发展水平与工业化水平的提高和经济的发展必然代劳城镇化水平的提高。随着吉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工程,吉林省工业化水平的提高和快速发展,城镇化水平也有了一定的提高和发展,但是,总体上来看,吉林的城镇化水平仍落后与工业化水平。从现阶段经济发展实际来看,吉林的城镇化水平已成为制约经济和社会持续发展的重压因素之一,为使吉林省的经济进一步快速发展,

43、提高经济发展水平,现阶段必须加大力度,促进城镇化进程。(二)提高吉林省城镇化水平和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对策1.加强政府的领导,制定城镇发展策略,走政府指导下的城镇化和区域经济发展之路。政府要站在区域经济协调有序发展的基础上来指导城镇化发展,建立合理、富有竞争力的城镇化经济体系。积极发展长春、吉林市等核心城市,完善中等城市功能,推动小城镇的发展,增强城镇的集聚、扩散和辐射能力,带动整个吉林省经济的发展。各类城镇特别是省辖市周边地区,要大力发展城需型产业,加大城市经济对周边地区产业的带动、扩散和集聚作用。2.加快制度创新,消除区域经济发展的各种障碍,为城镇化和区域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城镇化过

44、程中存在严重的户籍、金融、科技等方面的制度性障碍。要改革户籍制度,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合理有学弟转移;要改革金融投资融资体制,改单方面的国家支持为多方筹集资金,采取积极的农村财政和货币政策,以多种金融手段促进各种农业产业和乡镇企业的发展;要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投入力度,注重劳动密集型产业、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协调发展,鼓励区域企业的技术创新,提及技术实力和竞争力。3.选择合适的区域支柱产业作为城镇化发展的核心,提升区域产业层次和区域产业关联度。以区域支柱产业为核心,促进区域产业的整合、企业平均规模的壮大、消费集中度的提高以及区域经济要素的流动,从供、求两方面对城镇化产生同向叠加带动效应,最大程度地

45、推动区域经济发展。4.提高区域人口素质,开发农村人力资源。通过与农业现代化和城镇化要求吻合的教育与培训,帮助大多数农村青年提高自身的素质,在转型社会找到自己恰当的位置。使少数既不离开土地也不离开家乡的务农青年成为与城镇文明平等对话的现代意义上的农业生产者。而且鼓励农村青年接受高等教育,并直接进入高新技术产业,成为先进生产力的一部分,成为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宝贵财富。参考文献1吉林省统计局.吉林省统计年鉴2005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5.2吉林省统计局.吉林省统计年鉴2008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3彭木生,彭亮,等.安徽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与城镇化关系实证研究J.江淮论坛,2004(5):22-274于秀林,任雪松.多远统计分析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9.55王静敏.多元统计分析方法SPSS软件应用.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6李子奈,潘文卿.计量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3.7肖华勇.统计计算与软件应用.西安: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2009.6.8彭木生,彭亮,徐斌,李全军.安徽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 > 成人教育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