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讲 案例 9 毛泽东亲批枪毙黄克功.doc

上传人:laozhun 文档编号:3020670 上传时间:2023-03-08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1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三讲 案例 9 毛泽东亲批枪毙黄克功.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第三讲 案例 9 毛泽东亲批枪毙黄克功.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第三讲 案例 9 毛泽东亲批枪毙黄克功.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三讲 案例 9 毛泽东亲批枪毙黄克功.doc(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三讲 案例 9 毛泽东亲批枪毙黄克功 上传时间:2005-8-2 17:40:32 | 浏览次数:380 案例9 毛泽东亲批枪毙黄克功1、案例呈现:1937年10月17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高等法院在延安召开公审大会,审判一起红军史上骇人听闻的情杀案。被审判者叫黄克功,因此,人们把这个案件叫“黄克功案件”。黄克功,河北邯郸人,是一位从井冈山参加革命的老红军战士,他跟着毛泽东、共产党,用自己的双脚,一步一步走完了二万五千里长征。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爬雪山,过草地,忍饥挨饿,吃苦耐劳,他身经百战,英勇无畏,浑身布面了枪伤,为革命作出了贡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黄克功被党组织送入延安军政大学第二期

2、学习,编入第三大队,任副大队长。他当时才26岁,长得很英俊,能干又活泼,吹拉弹唱无所不会,还会唱京剧,深受大家喜爱,可谓前途无量。就是这样一为堪称革命功臣的青年红军军官,因为恋爱不成,枪杀了一名女青年,将被押上审判台,因此,引起了整个延安乃至全国的关注。在延安和各解放区,对黄克功如何处理,该不该处以极刑,无论党内党外,都存在两种尖锐对立的意见。一些人认为,自古以来就是杀人者必须偿命,黄克功杀了刘茜,应处以极刑;另一些人则认为,黄克功是经历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老红军,对革命有功,身经百战,作战勇敢,是红军队伍中久经考验的领导干部,目前正在进行激烈的民族解放战争,急需这样的指挥骨干,从革命需要出发,

3、应该给他一个戴罪立功的机会,两种意见,各执一词,谁也说服不了谁。黄克功本人以及陕甘宁地区高等法院院长雷经天分别给中华苏维埃临时政府主席毛泽东写了信,都希望从毛主席那里得到一个明确的答复。毛泽东主张依法办事。事后,他特别关照有关部门,要安顿好家属,要为黄克功买一副好棺材,好好安葬。黄克功被处决后,老百姓无不称颂共产党解决依法办事,为人民群众树立了严守法纪的榜样。不少民主人士更是交口称赞:像黄克功这样的革命功臣,一旦犯罪就坚决处决,共产党的纪律如此严明,真是古今罕见,伟大!伟大!就连那些一开始就借“黄克功案件”拼命鼓舌摇唇、大作攻击文章的反动报刊,也哑口无言了。摘自档案时空,2003(5)1、案例

4、讨论:(1)结合本案例说明从严治党、从严治军的重要性。(2)人们对处理黄克功案件的不同看法反映出什么问题?结合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建设所面临的难题谈谈你对毛泽东所说的党的建设是一个“伟大的工程”的认识。2、案例点评:黄克功过去对革命有大功,但是,他现在犯了大罪,如果赦免,便无以教育党,无以教育红军,无以教育革命者,并无以教育一个普通的人。故此,毛泽东亲批枪毙黄克功,并要求一切共产党员,一切红军指挥员,一切革命分子,都要以黄克功为前车之鉴。这一案件的处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从严治党、从严治军的决心。不管什么人,不管他过去对革命有多么大的功劳,一旦犯了罪,决不以功顶罪或罪减三分。黄克功案件的公正处理对于教育广大干部认清中国共产党的先锋队性质,自觉克服各种非无产阶级的思想和行为,产生了极大的震动和影响,同时也为教育、挽救更多干部提供了反面教材。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久经磨难而不衰,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党始终把自身建设放在至关重要的地位,坚持从严治党、党要管党的方针,重视加强党的各方面建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 > 成人教育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