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zghxmuteducn.doc

上传人:仙人指路1688 文档编号:3023044 上传时间:2023-03-08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17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fzghxmuteducn.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fzghxmuteducn.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fzghxmuteducn.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fzghxmuteducn.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fzghxmuteducn.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fzghxmuteducn.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fzghxmuteducn.doc(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10年第6期(总第18期) 国外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主要模式 影响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因素 加快地方高校科研转化的建议 高校现有科研模式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制度创新是提升地方高校科研水平的重要保证厦门理工学院发展规划处厦门理工学院高教所选编二一年九月二十日国外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主要模式1.美国模式美国高校技术转移的标准模式就是建立有法律、商业和技术专门人才组成的技术成果转化办公室,并通过美国大学技术管理协会(AUTM)一个以技术转让为其核心目标的全国性组织,进行广泛的合作与联系。美国从1787年制定技术政策以来,以1980年为转折点,政策重点由基础研究逐步向促进政府研究机构与产业界的合作、促进技术转移与

2、商业化、促进成果产业化方向发展。1980年美国国会通过了专利和商标法修正案(贝尔-多尔法案),规定大学、非营利机构和小企业在联邦政府经费支持下作出的发明,拥有权仍然归其自己,联邦政府资助形成的大学发明成果如果在一定时期不能实现向产业转移,联邦政府有权决定由其他机构来继续实施商业化。这一法案大大促进了高校的科技成果转化和转移。贝尔多尔法被誉为促进“高校技术转移的大宪章”。1986年美国出台了联邦技术转让法,鼓励国家实验室与工业界合作建立科研联合体,明确规定开展技术转让是所有国家实验室科学家和工程师的义务。上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又对联邦技术转让法案进行了多次修正,如1995年的国家技术转让与促进

3、法、1997年联邦技术转让商业化法和2000年技术转让商业化法。其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要通过立法,加强联邦政府及研究机构对技术转让的责任,去除制约技术转让的不合理障碍,通过加速联邦资助的技术成果的转移,提高美国经济的竞争力。2.日本模式日本“以科技立国”,十分重视科技成果转化研究。1985年日本制定了日本工业技术院设置法,规定在通商产业省设置工业技术院,执行有关工业的试验、研究、分析、鉴定、技术调查、推进成果工业化试验及其他研究,旨在促进科研与企业相结合。仿照美国的贝尔多尔法案,日本政府也于1998年颁布实施了大学等技术转让促进法,根据该法律,日本已有27家面向大学的技术转让机构得到国家的认定。

4、日本1997年将科技厅与文部省合并,成立了教育科学技术省,还将通产省的部分职能划入该省,旨在加强教育、科技和产业的密切合作。在日本,文部省的“未来研究计划”在不同的大学建立了20多个风险企业实验室,以促进大学同企业之间的联系与合作。3.英国模式英国政府在80年代认真思考了科技发展与工业衰退之间的关系,认为教训在于注重科学研究的同时,忽略了高新技术成果的推广应用。20世纪80年代,英国政府削减了高校的经费,促使高校寻求来自企业等方面研究经费的支持,一些高校相继成立了工业界联络办公室(Offices for Industry Liaison)。80年代中期以后,英国政府先后实施了“联系计划”,发表

5、了科技白皮书,制定了技术展望计划,逐步加快了英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90年代,全球范围内兴起了科技产业化浪潮,英国政府对科技政策进行了战略性调整,于1993年发表了实现我们的潜力科学、工程和技术的战略的白皮书,标志着英国己将科技成果产业化作为一项基本国策。1994年,英国政府首次发表了科技展望,1995年发表了技术预测计划。技术预测计划是英国在研究了美、日的成功经验之后编制的。4.加拿大模式加拿大联邦政府1996年发表面向新世纪的科学技术:一种联邦战略以来,采取一系列措施促进大学与工业界的合作。1997年,加拿大联邦政府还制定了通过创新和合作来创造就业和增长的产业文件,来支持大学与工业界的合作,

6、他们提出“为青年人提供机会计划”(Opportunities for youth),每年资助大约1000名大学生和研究生到中小企业进行为期6个月的技术服务,还资助他们开展新产品、工艺流程和服务的开发。联邦政府还设立创新基金,联邦和省政府制定企业研究与发展投资税收返还政策,以支持大学与企业的合作。(来源:科技管理研究2010年第8期,作者:宋东林等)影响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因素高校是人才荟萃、知识密集的地方,拥有大量具有广泛应用前景的各类科技成果,但科技成果转化率极低。这种现象的出现和长期存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原因:1.缺乏与市场相适应,科技成果与社会需求相脱节众所周知,长期以来我国高校研究开发

7、的项目的经费绝大部分来自上级主管部门。科研管理部门与科技应用部门因缺少沟通和联系,其结果是基础理论研究多,开发性科技研究少。造成我国高校每年开发出的数以万计的科技成果,其中一部分已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却不能填补生产中急需技术的严重短缺,使企业和社会各部门不得不依靠大量外汇购买国外的技术和生产设备,浪费了大量的科研经费。2.转化后续能力不足,科技成果转化机制不健全科技成果在转化过程中需要解决生产放大,工艺设备设计等一系列问题,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同时科技成果在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这一过程中还面临着市场需求等诸多风险。当前,在我国高校科研经费的预算、调拨和使用中,往往缺少对转化经费的考虑。

8、据有关部门调查,科研院所在实际的科技成果转化工作中的经费开支要靠贷款,这对一般的高校来说往往是不能承受的负担。由于缺少正常的风险投资机制,使许多应该产生巨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科技成果胎死腹中。同时由于我国高校在职称评定时过分强调论文数量和第一作者的位置,使大量的研究人员不愿承担难度大、风险大的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只要写出了报告,发表了论文,通过了鉴定,工作就算完成了,至于投入生产则是企业的事情。而企业却往往又认为,从市场上买回的技术,应无需经过转化就能直接投入生产变成产品,不愿大量投入具有较高风险的转化经费。因没有企业和风险投资机制的支持,从而使科技成果转化后续能力严重不足。3.转化渠道不畅,

9、科技成果市场狭窄目前,我国科技市场发育严重滞后。虽然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观念已深入人心,但至今仍未形成大容量的、流畅的科技市场。我国的国有大中型企业,由于经营机制的缺陷,或者是技术更新与改造的需求不足,或者是近期企业经济效益低,对技术的吸收、引进和消化无能为力。中小民营企业因普遍规模较小,实力不足,往往是通过人情关系、回扣等手段去抢夺市场,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破坏性的科技转化市场环境。在国外的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中介服务机构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当前,我国科技服务中介机构仅仅处于起步阶段,从业人员素质不一,管理混乱,其功能和主要作用没有得到应有的发挥,成效甚微。据调查,我国9

10、0%以上科技成果转化都是自行洽谈的,60%的科技成果待在深闺。我国的企业与科技中介服务机构之间还未形成一种相互信任、相互依赖、相互帮助、风险与利益共担的新型关系。我国虽然每年通过中介服务机构举办各级各类的技术洽谈会,成果拍卖会上千次,但是真正对科技成果转化富有实效的却寥寥无几。4.政府作用缺位,科技体制改革相对滞后长期以来,我国缺乏科技、教育、经济一体化的整体发展规划。与此同时,科研机构内部改革相对滞后,缺乏科学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影响了科技成果的转化。从国内外的实践来看,政府在科技成果的转化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在我国,由于经委、科技、教育部门分别主管经济工作、科技工作和教育工作,三者缺

11、乏统一的组织协调,政府的作用严重弱化。目前,虽然政府为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制定了一系列法律和优惠政策,但是银行、税务和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配套措施不力,政府还没有真正起到服务于科技成果转化的引导和协调的重要作用,科技成果快速转化的良好市场外部条件并未真正形成,我国的科技管理体制对科技成果的转化在实质上带来了很大的负面作用。(来源: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年第4期,作者:谢小风等)加快地方高校科研转化的建议一般来说,地方高校是知识转化为生产力的“孵化器”和“辐射源”,是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动力源”和“加速器”,是解决地方经济建设中重大科技问题,实现技术转移、成果转化的生力军。增强本地高校服务地

12、方经济和社会发展能力,是提高区域创业创新能力,推进区域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途径。(一)地方政府将高校科研转化纳入经济发展规划地方政府要将加快地方高校科研成果转化工作纳入经济发展规划,作为推进企业升级、加速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进一步完善地方高校科研转化机制,构建一个广泛的转化平台,使企业,尤其是一些中小企业与地方高校科研管理机构加强联系,并出台一系列促进地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的政策,把利益分配向地方高校科研人员倾斜,把理论成果转化为实际成果,促进地方高校的科技产业蓬勃发展。(二)地方高校和地方政府联合成立中介机构地方高校和地方政府联合成立专门从事高校科研成果推广、转化的中介机构,构建地方高校

13、网络信息平台,从而提高地方高校科研转化率。同时还可引导和支持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联合建立研发机构,共同承担技术攻关和国家、省科技专项,促进产学研三位一体,形成以项目为纽带、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长效机制。(三)拓宽地方高校科研成果转化途径多种途径实现地方高校科研成果转化,既可以经济效益为中心,通过联营、投资、参股、兼并等形式与企业共同创办高新技术经济实体,也可以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实现与企业的联合,以便逐步形成一批合作组织和合作基地。还可以将科研成果的专利权许可转让给地方企业,地方高校获取技术转让费,或者让教师利用自己的发明自筹资金创办公司等等多种形式有效地推进地方高校科研成果转化

14、工作健康稳步地发展。(四)地方高校科研项目应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地方高校科研项目应与辖区企业生产实际紧密结合,地方高校科研方向不能脱离实际,脱离市场,脱离企业需求,要深入到社会生产实践中去,了解市场行情,并以企业为技术需求方加强合作。同时,以此为载体,为企业和高校搭建一个长期的科技交流与合作平台,为企业抵御危机、谋求更大发展提供帮助。(五)改革地方高校科研管理体制高校科研管理机构在成果转化过程中,起着连接高校科研技术人员和企业的桥梁的作用,应当充分发挥地方高校科研管理部门的功能。高校科研管理机构应建立适应地方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并积极构架地方高校科研成果转化支撑保障体系,使地方高校

15、不仅成为“人才和技术的培养基地”,更可以成为“以区域经济、以地方企业为主体的技术服务场所”。另外,地方政府应广泛听取辖区内科研院所、高校专家、企业代表的意见建议,并通过政府牵线搭桥,认真整合辖区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科教优势,大力促进地方高校科研成果转化,调整产业结构,提升企业技术水平,提高生产率,共同推进区域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综上所述,任何科学研究成果只有在社会生产实践中不断接受检验,才能逐步准确化、科学化。科学研究必须以服务社会生产的发展为前提,而社会生产的进步也能促进科学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在市场经济日益发展的今天,地方高校的科学成果必须要面向市场、面向社会,切实为区域经济服务,真正发挥

16、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 (来源:商业时代2010年第3期,作者:王子原等)高校现有科研模式中存在的主要问题1.高校科技人才价值定位不科学,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目前高等学校已经充分认识到人才的重要性,纷纷制定优惠政策吸引人才。但是在引进、使用和培养科技人才方面还存在着诸多值得探讨和需要解决的问题:(1)相当一部分高校不清楚“人才”的真正含义。有些高校引进人才一味追求“头衔”和“光环”,有的省属高校要求招聘在全球排名前100位大学工作过的人员。至于引进的人才与学校定位是否相符,与现有科研人员之间能否形成团队关系,能否真正带动整个学科的发展等问题缺乏统筹考虑。有些大学聘用没有多少精力的兼职院士

17、或教授,仅仅把人才作为学校的“名片”和“招牌”。(2)“学而优则仕”现象大大降低了科技人员的创造力。近十几年来,许多杰出的中青年科技人才纷纷走上了领导岗位,使得很多有潜质成为大科学家的人才从此告别科研第一线,终日忙碌于并不擅长的管理事务中,而把真正的科研工作交给助手或研究生。这种现象是对科技人才的浪费,极大地制约了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3)在重视高端人才的同时没有统筹兼顾年轻教师的发展。在目前的高校,科研资源主要集中在一些有名望、有职权的教授手里,青年教师缺乏科研条件,制约着他们科研能力的发挥和提高。加上青年教师待遇低,人员流失严重,不利于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2.不重视科

18、技管理和科技管理人才的培养待添加的隐藏文字内容2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研究已日趋规模化、系统化、复杂化,科技活动已不再是一项简单的科学研究,而是成为了一个庞大的体系。现代高校科技管理体制必须符合国家创新系统的需要,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因此高校需要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复合型科技管理才。不仅要有高度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还要有宽泛的专业知识,要懂管理,了解各种相关的法律和法规政策,并要有较强的沟通协调和组织能力。但是目前我国高等学校对科技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科技管理人员重视不够。普遍存在着重科研、轻管理;重研究人员、轻科技管理人员的现象。主要表现出两种倾向:(1)把科技管理人员等同于普

19、通的行政管理人员,对科技管理工作缺乏正确的评价和认识,认为科技管理工作只是上传下达,做些不起眼的小事,谁都能胜任,是打杂人员。导致高校科技管理队伍不稳定,专业化程度低,有的不懂专业,有的不懂管理,有的法律知识淡薄。(2)另一种倾向是重用科研人员、学术骨干担任科技管理领导,但是在实践中这种模式暴露出很多问题:管理与学术研究是两类不同性质的工作,学术能力强并不意味着一定有管理能力;科技管理需要的是广泛全面的专业知识,而专家常常只在一个领域有较深入的研究;科技管理是一项为科研、为教师服务的工作,需要全身性的奉献,而学术骨干有大量的学术工作,精力有限,制约了高校科技管理水平的提高。3.高校目前科研模式

20、已不能完全适应当今科技发展的需要高校具有宽松的学术环境,有利于科研人员自由探索,使高校无可争议地成为基础研究和探索性研究的主力军。但不可否认高校的科技体制也存在着与当今科技发展不相适应的地方:(1)高校的科研机构一般是以学院、学科为依托,机构重叠、分散、运转不良的现象比较普遍;科技队伍结构松散,缺乏灵活性,缺乏必要的整合协调,虽然存在多学科综合的潜在优势,但缺乏有效的组织调控手段,致使承担综合性重大科技任务的竞争实力不能得到充分发挥。尽管各高校也在努力建设创新团队,但由于体制所限,许多团队依然是松散的,甚至是为了申请项目临时组合的。(2)高校的教授需要承担教学任务,有些还要承担行政工作以及外出

21、讲学、参加项目评审,这种体制使他们在科研上投入的精力很少,以至于高校很多教授的科研工作主要由其助手甚至研究生承担,在研究生培养中也出现博士生带硕士生、硕士生带本科生的现象,近阶段多次学术不端行为基本上都发生在高校,值得深思。(3)经过近一二十年的培养和引进,目前很多高校已经有了一批有一定名望或者有行政官职的教授,为高校的科研发展作出了贡献。但他们也垄断了各种科研资源,有些甚至成为“学霸”,使得大多数在第一线工作的普通教师和年轻教师缺乏科研条件和脱颖而出的机制,科研能力得不到提高、科技创造力得不到发挥,影响了高校整体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也使高校失去可持续发展的可能。4.高校目前科研评价体系不完善

22、随着国际国内科技的迅猛发展和高校之间竞争的加剧,各个大学纷纷制定了绩效考核制度,引导教师和科研人员多出成果,快出成果,出发点是积极的。但是我国高校目前的考核制度对科研工作的评价在实践过程中暴露出了很多问题,如:(1)普遍存在着重数量、轻质量的现象,科技评价体系基本上以争取到的科研经费数量、发表的论文数量以及申请的专利数量作为指标,致使许多教研人员长年在外跑科研项目、找关系发表论文,科研项目的研究质量反而不被重视,发表的论文是否有价值、申请的专利能否开发应用没有人关注,学术氛围浮躁、科研经费利用率低、科研人员精力被无为地浪费。(2)考核体系没有遵循科学发展的规律,急功近利,过分追求科研项目数量和

23、论文多少。对教师每年有经费和发表论文数的要求,如果两三年不达标就下岗或者高职低聘,由此造成的空前压力直接助长了论文抄袭、专利造假等学术浮夸风气。高校已经没有了“十年磨一剑”的发展环境,没有了潜心研究的氛围,极大地制约了高校在基础研究领域的发展。(来源:科技管理研究2010年第4期,作者:朱央央) 制度创新是提升地方高校科研水平的重要保证在创新型国家的建设中,制度建设和制度创新是其中的重要内容,只有从制度上保证创新主体的创新活动,才能保证创新型国家的实现。同时,制度建设的严密、规范是维护一个社会公平公正秩序的前提。地方高校除了要制订与完善科研项目与成果奖励等常规性的科研管理制度外,还要不断创新一

24、些管理制度,促进高校科研水平的不断提高。主要有:1.二级管理制地方高校科研工作实行校、院二级管理是一种使学校原有的以科研职能部门(如科研处)为主体的管理模式转变为以二级学院管理为主体的管理模式,使地方高校能主动适应社会改革和形势发展的需要,调整、确立学校职能部门与二级学院之间的责权利关系,使地方高校科研管理工作更加科学化,从而提高科研管理水平与效益。如就科研项目管理而言,地方高校科研管理部门大多与项目负责人直接打交道,包括项目立项通知、项目研究实施与检查、项目结题评审等,很少与其所在的部门接触。这往往容易导致因管理不到位,使项目无法按时完成,影响了项目完成的质量。实行科研项目二级管理后,学校科

25、研职能部门主要是与二级学院加强联系,并通过二级学院去对项目负责人实施管理职能,并通过确定二级学院科研工作负责人与科研秘书,建立完善二级学院科研工作联络网,不断完善科研工作二级管理体制,从而实现科研二级管理的目标。2.科研项目预申报评审制地方高校科研项目“预申报”制指的是在国家、省部、厅市级科研主管部门下达课题申报通知之前,地方高校科研人员按照往年同类项目申报要求而预先进行申报有关项目的管理方式。实施科研项目预申报制既有利于项目负责人整合科研人员与科研资源,组建精干高效的科研团队,也有利于研究人员能够更充分地设计填写项目申报书,避免因时间仓促而影响项目申报质量,即使根据新的申报要求需要修改申报书

26、,也是比较方便;同时,也有利于学校管理人员提前掌握有关项目申报情况,并根据项目申报要求以及校内外相关专家的预评审意见,使项目负责人更好地整合研究力量、修改研究思路与实施方案等,从而提高申报书的质量、有利于项目申报成功。3.科技人员挂职锻炼制通过遴选,通过半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把一批有着良好社会服务基础、较为成熟科研成果的中青年教师派到企业一线去,找准与地方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相结合的层面和切入点,并从中明确自身科研工作的位置和发展方向,并通过各种考核奖励机制推动校企合作的全面深入,为高校的科研工作带上浓郁的地方色彩。这不仅有利于培养一批能够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专业人才,增强教师理论联

27、系实际的能力,同时,通过教师与企业之间长期的科研合作,可以培育一批具备自主知识产权的应用型成果,培育出真正具有创新的高层次的项目,进一步提升地方高校科研水平。4.科研工作量业绩津贴制地方高校实行科研工作量业绩津贴制的主要目的是为进一步推动高校科研工作的深入开展,充分调动广大教职员工的科研积极性,提高学校科研水平,增强学校整体科研实力,鼓励多出高水平科研成果,对高层次的论著、项目、获奖、专利等计算相应科研工作量,并且给予奖励,努力发挥管理制度的引导与激励作用。例如为了促使科技人员重视科研项目的按期结题验收工作,各级各类科研项目津贴发放按立项当年发放50%,项目完成验收当年发放50%等。(来源:今日科技2010年第4期,作者:吴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 > 成人教育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