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c】中国古代惩治盗墓行为的礼俗传统和法律制度.doc

上传人:仙人指路1688 文档编号:3026176 上传时间:2023-03-09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4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doc】中国古代惩治盗墓行为的礼俗传统和法律制度.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doc】中国古代惩治盗墓行为的礼俗传统和法律制度.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doc】中国古代惩治盗墓行为的礼俗传统和法律制度.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doc】中国古代惩治盗墓行为的礼俗传统和法律制度.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doc】中国古代惩治盗墓行为的礼俗传统和法律制度.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doc】中国古代惩治盗墓行为的礼俗传统和法律制度.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doc】中国古代惩治盗墓行为的礼俗传统和法律制度.doc(1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中国古代惩治盗墓行为的礼俗传统和法律制度重庆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3期中国古代惩治盗墓行为的礼俗传统和法律制度王子今(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北京1o0872)摘要:中国古代针对盗墓现象,社会舆论一贯予以谴责,民间礼俗和国家法律也都呈示出严厉惩治的倾向.这种社会现象反映了中国文化传统雏系亲族感情,保障死者尊严,端正经济导向的特点.中国古代惩治盗墓行为的礼俗传统和法律制度尽管其文化背景有陈旧,落后的一面,盗墓恶报传说的形式和内容都可以说是反科学的,然而反盗墓的社会意识中合理的成分,在今天也许依然有值得肯定的意义.关键词:惩治;盗墓;礼俗;法律中图分类号:l(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2、:16730429(2oo9)03一O005一o7盗墓是渊源古远的社会文化现象.盗墓现象的发生,与人们随葬生活消费品乃至发展为厚葬的情形有关.盗墓行为的最基本的动机,由自劫夺财产的出发点,即物利的追求.有的出自复仇心理;有的则基于对于墓葬的文化象征概念,如厌胜等意图.此外,又有其他复杂的社会文化因素.盗墓有诸种形式,有民间下层民众自发的盗墓,又有军政权势集团组织的盗墓.在中国古代,盗墓曾经成为一些地域的普遍风习,成为一些家族的营生手段,成为一些社会集团的行业特征.盗墓和反盗墓,是中国古代影响丧葬制度和丧葬习俗的重要因素.分析中国历代盗墓及其相关现象,是社会历史研究的有意义的课题.这些现象又涉及

3、中国人传统死生观,道德观,价值观等精神生活形态基本内涵的演变,因而由此也可以透见中国文化的若干隐奥.,现今社会空前严重的盗墓现象,与文物流失情形相联系,往往严重干扰和破坏了墓葬中珍贵的历史文化信息的保护和采集,影响了正常的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纠治这种社会弊病,有必要回顾历史上相关的礼俗传统和法律制度.中国古代惩治盗墓行为的礼俗传统和法律制度尽管其文化背景有陈旧的,落后的一面,盗墓恶报的传说也可以说是反科学的,然而反盗墓的社会意识在客观上维系亲族感情,保障死者尊严,端正经济导向的作用,也许依然有值得肯定的意义.一,坟墓:凝聚宗族情感的文化标志中国礼制传统对于墓葬是明确予以保护的.周武王灭商后,即

4、封比干之墓,据说因此取得了殷民大悦的政治效应.卷三般本纪所谓齐师入鲁,修柳下惠之墓3】(卷六元帝箕,是征服新占领区民心的重要手段.汉初对岭南割据者赵佗家族墓葬的保护,也成为汉王朝对南越国外交成功的重要因素.史籍记载所谓汉祖祭信陵之坟卷一二七蔫容德载记,以及钟会西出阳安口,遣人祭诸葛亮之收稿日期:20090420作者简介:王子今(1950一),男,河北武安人,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山东师范大学齐鲁文化研究中心校外专职研究人员.?5?墓】卷二八魏书钟会传)等行为,都透露出开明的执政者顺应文化传统与附和民众心态的思路.新唐书卷五八艺文志二已可以看到李彤所撰圣贤冢墓记一卷,说明后人通过礼

5、敬冢墓寄托对先古精神偶像的追念,已经成为一种礼俗传统.唐太宗贞观四年(630)九月壬午诏:禁刍牧于古明君,贤臣,烈士之墓者.【】(卷二太宗纪)表明对正面历史人物墓葬的保护的特殊重视.史记卷四o楚世家记载:秦破韩宜阳,而韩犹复事秦者,以先王墓在平阳,而秦之武遂去之七十里,以故尤畏秦.因为韩国先王墓距秦地仅70里,恐惧秦人的破坏,不得不俯首.又说:(楚顷襄王)二十一年,秦将白起遂拔我郢,烧先王墓夷陵.楚襄王兵散,遂不复战.先王陵墓被焚毁,可以导致国人惊心,军士丧志.史记卷八二田单列传说,燕齐战争中,田单据孤城即墨抗战,曾经用计诱使敌军破坏齐人墓地,宣称:吾惧燕人掘吾城外冢墓,修先人,可为寒心.于是

6、.燕军尽掘垄墓,烧死人.即墨人从城上望见,皆涕泣,俱欲出战,怒自十倍.这是因破坏宗族坟墓,反而激发对方斗志的一例.这就是宋人杨万里诚斋集卷八九千虑策?论兵下所谓田单以掘冢墓激齐人而破强燕.田单故事同样也可以说明先人冢墓在人们心中的地位.据太平御览卷九五四引陈留耆旧传:李充丧父,父冢侧有盗夜斫柏树者,充手刃之.李充发现有人乘夜砍伐其父墓旁柏树,竟亲手将盗伐者杀死.这一表现被看作孝行榜样世代颂扬.西晋时,素以才学为东土所推的秀异之士华谭,以父墓毁去官】(卷五二华谭传,即因父亲墓葬被毁坏而辞去官职,放弃政治前程,也是予亲族坟墓以特殊重视的一例.晋书卷七七何充传有关建威将军,会稽内史何充以墓被发去郡的

7、记载,也反映了同样的情形.唐代类同史例,则可见唐宣宗时代检校尚书左仆射,东都留守柳仲郢因盗发先人墓【】卷一六五柳仲郢传),于是毅然弃官回乡的事迹.中国传统农耕社会中,生者之居和死者之居往往相近相安.白居易朱陈村诗写道:死者不远葬,坟墓多绕村.既安生与死,不苦形与神.坟墓,曾经是能够长久寄托亲情的象征.坟墓,有时又被认为具有某种能够预示宗族盛衰的神秘作用.历史上还多有兵革乱离,而子孙保守坟墓,骨肉不相离散事卷四五六孝义列传姚宗明.陈书卷三二孝行列传?谢贞所见守先人坟墓,于吾之分足矣语,其实是世代孝子贤孙们的共同意愿.长期以来,坟墓成为凝聚宗族情感的一种文化标志.对于祖国,对于故土的忠爱之心,有时

8、首先又是以对于家族坟墓的眷念作为直接体现的.宋高宗建炎二年(1l28),金人犯淮宁,地方长官向子韶鼓动士民奋勇抗敌,就曾经大声疾呼:汝等坟墓之国,去此何之,吾与汝当死守!】(卷四四七<忠义列传二向子韶)在宗法制长期有规范性影响的中国传统社会,保护冢墓,久已成为一种道德行为的准则.唐人杜苟鹤题觉禅和诗所谓耕地诫侵连冢土,表明这种道德规范对于一般劳动者也形成了约束.二,严威重罪:禁止盗墓的法律禁止盗墓的法律,应当在先秦时期已经出现.如吕氏春秋?节丧中写道,厚葬风习一时盛行,于是国弥大,家弥富,葬弥厚,而自然会诱发奸人盗墓行为,上虽以严威重罪禁之,犹不可止.可知当时对于盗墓,已经有以严威重罪禁

9、之的惩罚措施.汉代严禁盗墓的法律,也见诸史籍.淮南子?汜论写道:天下县官法日:发墓者诛,窃盗者刑.此执政之所司也.据说往往立秋之后,司寇之徒继踵于门,而死市之人血流于路,可知执法是相当严格的.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中的盗律明确规定,盗发冢与杀人,伤人致残,敲诈及拐卖人口等同罪,都应处以磔刑.c.】(释文注释晋书卷一.三刘曜载记记录了这样一个奇异故事:上洛男子张卢死二十七日,有盗发其冢者,(张)卢得苏.相同的记录又见于太平御览卷五五九引汉赵记.说张卢复活后即询问盗墓者姓名.事件的处理,郡县行政长官以为盗墓行为虽然原本属于奸轨,但(张)卢复由之而生,不能决.豫州牧呼延谟将这一案情报告皇帝,诏日:以其意

10、恶功善,论笞三百,不齿终身.盗墓行为出自.6.意恶动机,原本应当严惩,只是由于张卢因此意外复生,才使得断案具有了复杂性.有的法律史学者将这些资料看作当时有制裁发墓的法令的例证.魏书卷五高宗纪记载,北魏文成帝拓跋溶太安四年(458)冬十月,北巡,至阴山,有故冢毁废,诏日:昔姬文葬枯骨,天下归仁.自今有穿毁坟陇者斩之.宣布此后破坏坟墓的人,都处斩刑.这也是穿毁冢墓已经被法令严厉禁止的证明.唐代法律包括制裁盗墓行为的内容.唐律疏议卷一九可见对发冢者处以刑罚的明确规定:诸发冢者,加役流;已开棺椁者,绞;发而未彻者,徒三年.各种盗掘墓葬者,罚处劳役,流放远方;已经打开棺椁的,处以绞刑;盗掘然而尚未至于棺

11、椁的,判处徒刑三年.又规定,墓葬已被破坏以及尚未殡葬而盗损其尸柩的,判处徒刑二年半;盗取死者衣服者,罪减一等;盗取墓中器物以及砖,版等墓室建筑材料的,与一般盗窃罪同样处罚.对于真正的发冢,处置是十分严厉的.同类罪罚,刑名轻重,粲然有别,反映了有关法律已经多年实践检验而日臻成熟.对于冢墓,棺椁,尸身造成毁伤的行为,同书卷一八也可以看到规定处以等级不同的处罚的法律条文.关于损害陵园墓茔内草木的情形,唐律疏议卷一九也明确规定了予以惩治的条文:诸盗园陵内草木者,徒二年半.若盗他人墓茔内树者,杖一百.据旧唐书卷一九上懿宗纪记载,唐懿宗咸通十年(869)六月颁布的诏书中,有关于司法的内容.诏书要求京城及各

12、地关押的全部囚徒中除十恶忤逆,官典犯赃,故意杀人,合造毒药,放火持仗,开劫坟墓及关连徐州逆党外,应甄别罪行轻重,酌情尽快释放,不再囚禁.可见,开劫坟墓与十恶忤逆,官典犯赃,故意杀人,合造毒药,放火持仗以及关连逆党等同被列为最严重的罪等之一,是州府一级地方司法机构无权予以判决的.两年之后,咸通十二年(871)五月,唐懿宗又有慎恤刑狱的敕文宣布.其中又说道:应天下所禁系罪人,除十恶忤逆,故意杀人,合造毒药,持仗行劫,开发坟墓外,余并宜疏理释放.规定犯有开发坟墓罪者也不能够轻易疏理释放.又过了两年,咸通十四年(873)四月,因佛骨至京,唐懿宗亲迎礼之,又再次宣布:京畿及天下州府见禁囚徒,除十恶忤逆,

13、故意杀人,官典犯赃,合造毒药,放火持仗,开劫坟墓外,余罪轻重节纪递减一等.可见,即使在逢遇特殊庆典盛事,每有减罪赦刑时,开劫坟墓作为重罪,也不在其列.宋人刘时举撰续宋编年资治通鉴卷一宋高宗一记载,金人陷袭庆府,有欲发孔子墓者,诛之.重订大金国志卷五纪年?太宗文烈皇帝三说,尼雅满取袭庆府,有欲发孔子墓者,诛之.时汉儿将启孔子墓.尼雅满问日:孔子何人?通事高庆裔日:古之大圣人.日:大圣人墓焉可发,尽杀之!故阙里得全.可知保护陵墓的制度亦为少数民族军人领袖所继承.金太宗天会二年(1124),二月,诏有盗发辽陵者,罪死.9(卷太宗纪)对盗掘辽朝帝陵者予以严惩的命令着于金史帝纪,说明当时最高执政集团态度

14、之严峻.金史卷四五刑志又记载金世宗大定十二年(1l72)事:尚书省上奏,盗有发冢者,金世宗说:连功臣坟墓也有遭遇盗掘者,这是因为没有告捕之赏,所以导致犯罪者肆无忌惮.自今告得实者量与给赏.与刑罚结合的告密制度的建立,动机之一,是为了切实有效地惩治盗墓行为.元代对盗墓行为的制裁,也有明确的法律规定.元史卷一.二刑法志一写道:官民人等但犯强窃盗贼,伪造宝钞,略卖人口,发冢放火,犯奸及诸死罪,一律交司法部门处置.发冢也是与强窃盗贼,制造假币,劫掠拐卖人口以及放火,犯奸等诸死罪同样处罚的.元代法律中,又有关于发冢开棺伤尸,内应流者,杖一百七,发肇州屯种等条文.】卷一.三刑法志二)元史卷一.四刑法志三大

15、恶条又有这样的内容:子孙辈或因贫困,或信巫觋说诱,发掘祖宗坟墓,盗其财物,卖其茔地者,按照情节轻重断罪.移弃尸骸,不为祭祀者,情同恶逆.如为首同他盗发掘祖宗坟墓,盗取财物者,也以恶逆论处,即使遇大赦免罪,仍要刺字徙远方屯种.这是关于发掘祖宗坟墓,盗其财物的法令.其罪行予以严惩,有维护宗法道德的意义.明列于法律条文之中,说明民间类似现象是存在的.元史卷一.四刑法志三盗贼条下,还可见对于盗发冢墓不同情节的不同处理方式:诸发冢,已开冢者同窃盗,开棺椁者为强盗,毁尸骸者同伤人,仍于犯人家属征烧埋银.诸挟仇发冢,盗弃其?1?尸者,处死.诸发冢得财不伤尸,杖一百七,刺配.诸盗发诸王驸马坟寝者,不分首从,皆

16、处死.看守禁地人,杖一百七,三分家产,一分没官,同看守人杖六十七.以是否伤尸作为处罚标准,体现出对已经无法言语的死者的尊重,体现出对他已经结束的生命过程的尊重.从法律内容可以看到,王族贵戚的坟墓受到特殊的保护.而看守者在盗墓现象发生后也要受到严厉处罚,也是值得注意的.明史卷三.五宦官列传二?陈奉记载万历二十七年(1599)徐鼎盗墓案及陈奉更大规模的盗墓事件:兴国州奸人漆有光,举报居民徐鼎等盗掘唐代宰相李林甫妻子杨氏之墓,得黄金巨万.万历皇帝得知.命令陈奉收缴所得黄金纳人内库.陈奉于是毒刑拷问,严力追缴,又大规模发掘当地墓葬.据说徐鼎所盗掘墓葬其实乃元代吕文德妻墓,并非李林甫妻墓.明史卷二一六冯

17、琦传载冯琦上奏说:掘坟一事,以理而论,乌有一墓藏黄金巨万者.借使有之,亦当下抚案核勘.先正其盗墓之罪,而后没墓中之藏.未有罪状未明,而先没入赀财者也.看来,陈奉对徐鼎之毒拷责偿,也是有一定法律根据的,其原则就是严治盗墓之罪.大约通常正当的处理程序,应当是下抚案核勘,先正其盗墓之罪.而后没墓中之藏.太平广记卷三九.引广异记有题为奴官冢的故事,说郝县有东奴官冢.起初.村人在当地耕作,每至秋收时,墓旁田地往往无故失去禾穗,以致连年歉收.农人苦之,于是夜间观察,看到四只大鹅从冢中走出,饱食禾穗,农人追逐,即逃人墓冢.村人久已听说奴官冢中埋藏宝物,于是相约开掘.初入墓道,见有鹅,鼓翅击人,盗墓者以棒反击

18、之.皆不复动.乃铜鹅也.进入前墓室,得宝剑二枚,其它器物不可识者甚众.随即进入后墓室,水深,有紫衣人当门立,阻击盗墓者.盗墓者群拥而上,紫衣人冲出人群,直奔县衙,大叫:贼劫吾墓!门卫问道:君墓安在?回答说:正奴官冢是也.县令使里长到现场,盗墓者全数皆被擒拿.同卷又引逸史严安之故事:天宝初年,严安之任万年县捕贼官.一天正午时分,有黄衣中使骑马直驰入门,传布命令:城南十里某公主墓,现正被贼人盗劫.令你即刻前往捉捕,不得漏失!严安之即领所属携兵器前往掩捕.发现六七个盗墓者,正在发掘地洞,已经通达墓道,于是一并擒获.严安之令求传令中使而不可得,细思前后情态:贼方开冢,天子何以知之?后来审问盗墓者,盗墓

19、者答日:才开墓,即觉有异,自知必败.至第一道墓门,看到有明器敕使模型数件,黄衣骑马.其中一人持鞭,状如走势,袱头脚亦如风吹直竖,眉目已来,悉皆飞动.某即知必败也.严安之回忆所见敕使状貌,正是墓中随葬的敕使偶人.故事细节当然基本属于神异传说,不能作信史读.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地方行政管理部门重视对盗墓行为警戒和惩治的情节,这应当是历史真实的反映.王士菜为清乾隆时代长期任职刑部的治狱名臣.清史稿卷三二一王士菜传中记述了这样一个案例,邳州民有舅舅讼告甥者,谓其发母墓,罪殊死.王士菜疑之,于是认真覆谳.原来外甥是前母之子,舅舅是后母之兄.后母嫌憎长子,舅舅诳之日:你母亲的墓上有蛇迹.甥与其妻往视,舅伺丛

20、墓间,执诣县.外甥与其妻前往视探,舅舅潜藏在墓群中,将其执之诣县.王士菜考察得其真情,终于白长子之冤.这是一个可以反映当时社会生活与诉讼制度的实例,而我们所特别关注的,是发母墓,罪殊死的情形.<大清律例二七六发冢中,对36种情形分别处罪.其条例计22条,内容亦极详密,处罚都是比较严厉的.三,公众道德常规对墓葬破坏行为的否定民间舆论对盗墓乃至所有破坏墓葬的行为的否定,由来已久.这一倾向的文化基因,应主要与宗法意识以及中国传统情感对人的尊重有关.相关现象,也体现出法律对盗墓行为严厉惩处的文化背景.在有些时候,政治举措的正义性也会因为墓葬破坏情节的反人道反社会的性质而严重削减.<后汉书&

21、gt;卷四三<朱穆传说,宦官赵忠丧父,归葬安平(郡治在今河北冀县),据说曾僭用天子葬具,朱穆下令案验,遂发墓剖棺,陈尸出之,而收其家属.汉桓帝因发墓剖棺,陈尸出之情节而震怒,?8?朱穆因此被治罪,罚往左校服劳役.资治通鉴卷五三汉桓帝永兴元年胡三省注:不以赵忠玉匣为借,而以朱穆发墓为罪,昏暗之君岂有真是非哉!其实,对发墓行为的激烈反应,又是自有道德伦理之是非的.后来太学生刘陶等数千人诣阙上书,申明朱穆出以忧国之心,志在肃清奸恶的立场,指责宦官不仅在中朝以非法手段把持国家权力,而且父兄子弟分布地方,如虎狼一般残害小民,赞扬朱穆亢然不顾个人危难,张理天网的勇气,表示愿意代替朱穆服刑劳作.汉桓帝

22、于是不得不赦免朱穆.太学生运动导致朱穆减罪,却并不能使他发墓剖棺,陈尸出之的行为自道德压力下得到完全的解脱.所谓朱穆以颛愚比仲由11】卷一一启谢陈清荐启二首,朱穆愚于书12卷五杂着愚斋铭等评价,可能都与他这一激切行为有关.据新唐书卷一二七张弘靖传,唐穆宗长庆年间,卢龙节度使张弘靖因安禄山,史思明于此初起反叛,而当地民众中仍然保留对安,史的崇拜,甚至尊为二圣,于是有意扭转,惩始乱,欲变其俗,乃发墓毁棺.然而却适得其反,以致众滋不悦,使民意更倾向安,史而背离朝廷.这正是因为发墓毁棺的做法过于极端,与民众传统情感习惯不相合的缘故.旧唐书卷一二九张弘靖传也记载:(张)弘靖以(安)禄山,(史)思明之乱,

23、始自幽州,欲于事初尽革其俗,乃发(安)禄山墓,毁其棺柩,人尤失望.民众的不悦,失望,都表现了一种对于发墓毁棺的作法有所反感的共同的心理倾向.宋史卷二六五吕蒙正传说,庆历年间,夏竦与石介有怨.石介去世,夏竦对宋仁宗说,(石)介未尝死,北走邻国矣.暗示石介叛国投契丹.宋仁宗于是遣中使发棺验之,提点京东刑狱吕居简提出反对意见:万一石介确实死去,则朝廷为无故发人之墓,奈何?显然,当时无故发人之墓是要受到社会舆论的谴责的.同一事,宋史卷四三二儒林列传二?石介写道:(夏竦)言(石)介诈死,北走契丹,请发棺以验.诏下京东访其存亡.吕居简说:发棺空,(石)介果走北,孥戮非酷.不然,是国家无故剖人冢墓,何以示后

24、世?他建议,石介去世一定有亲族门生会葬及棺敛之人,如果召问无异,即令具军令状保之,也可以应对皇帝的诏令.于是广泛调查知情者,有数百人保证石介已死,乃免趼棺.从石介墓得以保全的实例可以知道,即使是贵为天下之尊的皇帝,也不能不顾忌国家无故剖人冢墓,何以示后世这样沉重的舆论压力.明代制度籍产不入茔墓.】(卷七=职官志一,强调罪责之惩处,是不可以用墓中随葬财物作为抵偿的.国家依法罚没罪人财产尚且不入茔墓,因谋求随葬财物而侵入墓室的行为的非法性自然昭彰明着.籍产不入茔墓这样的规定,也可以理解为顺应了否定劫取墓葬随葬品的社会舆论.四,王公衮复仇案例宋人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八o绍兴二十八年记载了一起与

25、盗墓有关的案例:初,乌江县尉王公衮之母葬山阴,其冢为盗嵇泗德所发.在法,发冢开棺者死.而绍兴府法官当泗德按问,欲举减等,又以其妄引平人加役流.公衮手杀盗.事闻,其兄吏部员外郎佐请纳官以赎公衮之罪.事下给舍.至是给事中杨椿等言:公衮杀掘冢法应死之人,为元罪.纳官赎弟,佐之请,当不许.故纵失刑有司之罪,宜如律.制日:给舍议是.于是公衮降一资,佐仍旧职.绍兴府官吏皆坐失出之罪.其中说道:在法,发冢开棺者死.又兢:杀掘冢法应死之人,为无罪.都体现了对盗墓行为予以严厉惩治的法的原则.宋人周密齐东野语卷九王公衮复仇条也说到这个故事,而情节更为具体:王宣子尚书母葬山阴狮子坞,为盗所发.时宣子为吏部员外郎,其

26、弟公衮待次乌江尉,居乡物色得之,乃本村无赖嵇泗德者所为.遂闻于官,具服其罪,止从徒断,黥隶他州,公衮不胜悲愤.判决的结果,盗墓者竟然没有受到法律的严惩.时犹拘留钤辖司,公衮遂诱守卒饮之以酒,皆大醉,因手断贼首,朝复提之自归有司.宣子亟以状白堂,纳官以赎弟罪.事下给舍议.当时杨椿为给事,张孝祥兼舍人,于是书议状日:复仇,义也.夫仇可复,则天下之人将交仇而不止,于是圣人为法以制之.当诛也,吾为尔诛之;当刑也,吾为尔?9?刑之.以尔之仇,丽吾之法.于是凡为人子而仇于父母者不敢复,而惟法之听,何也?法行则复仇之义在焉故也.今夫佐,公衮之母既葬而暴其骨,是修尸也.父母之仇,孰大于是.佐,公衮得贼而辄杀之

27、,义也,而莫之敢也,以为有法焉.律日:发冢开棺者,绞.二子之母遗骸散逸于故藏之外,则贼之死无疑矣.贼诚死,则二子之仇亦报,此佐,公衮所以不敢杀之于其始获,而必归之吏也.狱成而吏出之,使贼阳阳出入间巷与齐民等.夫父母之仇,不共戴天者也.二子之始不敢杀也,盖不敢以私义故乱法.今狱已成矣,法不当死,二子杀之,罪也;法当死,而吏废法,则地下之辱,沈痛郁结,终莫之伸,为之子者,尚安得自比于人也哉!杨椿,张孝祥等认为,对于发冢开棺的行为,义和法都是共同否定的.然而由于吏废法,王佐和王公衮不得不白行杀贼复仇.这一行为是有合理性的.佐有官守,则公衮之杀是贼,协于义而宜于法者也.春秋之义,复仇.公衮起儒生,晤赢

28、如不胜衣.当杀贼时,奴隶皆惊走,贼以死扞,公衮得不死,适耳.且此贼掘冢至十数,尝败而不死,今又败焉,而又不死,则其为恶,必侈于前.公衮之杀之也,岂特直王氏之冤而已哉!椿等谓公衮复仇之义可嘉,公衮杀掘冢法应死之人为无罪,纳官赎弟佐之请当不许,故纵失刑有司之罚宜如律.议状上达,得到宋孝宗认可.诏:给舍议是.据齐东野语卷九王公衮复仇条,宋孝宗后来见到王公衮,问左右:是非手斩发冢盗者乎?据说意颇喜之,不久,王公衮就得到提升.有人赠诗写道:貌若晤赢中甚武,也可以看作舆论对王公衮复仇行为的赞许.在张孝祥于湖集卷一六奏议中,可以看到这篇论王公衮复仇议.这篇文字又被收人明人杨士奇等编定的历代名臣奏议卷二三法令

29、.这样一个可以体现社会公议和朝廷法令两个方面共同否定盗墓行为的特殊案例,又被录入文献通考卷一七o刑考九和续通典卷一.九刑,显然已经被看作执法行政中处理类似情形的范式.五,掘冢奇报故事古代文献中可以看到有关盗墓者遭遇恶报的志怪故事.这样的故事应当理解为维护墓葬安全的伦理愿望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例如异苑卷七写道:苍梧王士燮,汉末死于交耻,于是埋葬在岭南边境,这座墓葬经常浓雾蒙被,屡经动乱,没有遭到发掘.晋兴宁年间,太原人温放之任刺史,躬乘骑往开之,还即坠马而卒.交耻太守温放之乘骑往开苍梧王士燮墓,亲自指挥盗掘,回程即坠马而卒.这一故事,被看作盗墓行为的直接的报应.唐人郑还古撰<博异志,有题为

30、杨知春的故事,说开元年问,有盗墓团伙十人发掘一古墓,发一丈,其冢有四房阁:东房皆兵器,弓矢枪刃之类悉备;南房皆缯彩,中奁隔,皆锦绮,上有牌云:周夷王所赐锦三百端.下一隔,皆金玉器物;西房皆漆器,其新如昨;北房有玉棺,中有玉女,俨然如生.绿发稠直,皓齿编贝,裱纤修短中度,若素画焉.衣紫帔,绣袜珠履,新香可爱.以手循之,体如暖焉.盗墓者进入墓室,各取其锦彩宝物,玉女左手无名指有玉环,贼争脱之.一贼杨知春者日:何必取此,诸宝已不少.久不可脱,竟以刀断其指,指中出血,如赤豆汁.(杨)知春日:大不仁.有物不能赎,卒断其指,痛哉.众贼出冢后,憎恨杨知春的劝阻,共欲杀之.然而,一时举刀,皆不相识,九人自相斫

31、,俱死.故事所说墓中有四房阁的情景,除所谓木签文字周夷王所赐锦三百端可能出于想象外,大多与考古发掘所知墓葬形制及随葬器物分类放置的情形相符合.故事的主题,是参与盗墓特别是行为过于残虐者,必定难逃恶报.一贼杨知春者之所以获存,正是因为略有侧隐之心,对于盗墓罪行有改悔之意.宋元时人周密癸辛杂识别集卷上记述,僧人杨琏真珈盗掘宋帝王陵,凡得金钱之家,非病即死.方移理宗尸时,允泽在旁以足蹴其首,以示无惧.随觉奇痛,一点起于足心,自此苦足疾,凡数?10.年,以致溃烂双股,堕落十指而死.这起重大盗掘事件的发起者天衣寺僧福闻也遭到报应,天衣闻僧者既得志,且富不义之财,复倚杨髡之势,豪夺乡人之产,后为乡夫二十余

32、辈俱俟道间,屠而脔之.当时刑法不明,以罪不加众而决之,各受杖而已.元代学者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卷四发宋帝陵条对宋陵盗掘案亦有记载,其中也写道:其(宗)恺与杨髡分赃不平,已受杖死.妖髡就戮,群凶接踵陨于非命,天之所以祸淫者亦严矣.明人朱国桢涌幢小品卷六古墓条下有这样的故事:宋人名叫张十五的,园中有古墓,张因贫,发取其物,因为家境困难,发掘墓中财物.夜间听到有人说:有几件东西,差点儿被人劫取.张十五第二天又再次盗掘,将铜镜等随葬品洗劫一空.于是竟得痘毒之病,每天狂叫杀人,直至死去.又有万历乙未年故事,说乌镇夏司寇建宅,傍有旧墓,发而弃之.随即子女竟连续天亡七人.余镇人迁一墓,有蜂飞出,螫其臂,溃为疮,

33、大仅如豆,中有人声,若呼名而詈者,竟死.发墓者暴死甚至连累家族中人的传说,都反映了民间意识否定盗墓的倾向.袁枚子不语卷九有掘冢奇报条,说到以发冢起家的杭州朱某终得报应的故事.朱某等人于一枯井侧发富人坟,得大石椁,不可开,遂纠同僧人诵咒开椁,于是:诵咒百余,石椁豁然开,突然,中伸一青臂出,长丈许,攫僧人椁,裂而食之,血肉狼藉,骨坠地,垮垮有声.朱某与盗墓团伙惊奔四散.第二天前往察视,坟墓全然不见,连那口井也消失了.而寺中确实有一僧人失踪,人们都知道是朱某唤去.朱某遭到控告,后来以讼事破家,自缢于狱.袁枚还写道:朱某陈述盗墓经历,说道:棺中僵尸不一,有紫僵,白僵,绿僵,毛僵之类.他所经历的陵墓,有

34、圈门石户,广数丈,中有铁索,悬金饰朱棺,以及朱棺甚大,有四铜人如宦官状,跪而以首承棺,双手捧之,土花青绿等情形.从朱某所陈述经历,确实堪称以发冢起家的盗墓专家,而最终遭遇恶报,情形也极端悲惨.当然墓中青臂出,长丈许的说法,只能是经过夸张渲染的传闻.盗墓恶报的传说之所以盛行,与社会舆论否定盗墓行为的趋向是一致的.子不语卷一七雷诛王三条,说到常州积恶讼棍王三逼其弟妇至死,又伺其攒殡之所,往发掘之,奸尸后又取其珠翠首饰,藏裹满怀的情形.而事后忽空中霹雳一声,王三震死,其妇活矣,太守闻之,命斫王三骨而扬其灰.这也是典型的盗墓恶报故事,恶徒王三最终竟死无葬身之地.而太守闻之以后的举措,也显示出行政司法部

35、门与民间舆论在惩治盗墓方面的一致.参考文献王子今.中国盗墓史:一种社会现象的文化考察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Ooo.司马迁.史记【M.中华书局,1959.房玄龄.晋书M.中华书局,l974.陈寿.三国志M).中华书局,1959.欧阳修,宋祁.新唐书M】.中华书局,l975.刘晌等.旧唐书M).中华书局,1975.脱脱等.宋史(M.中华书局,l977.张家山汉墓竹简整理小组.张家山汉墓竹简(二四七号墓M】.文物出版社,2oo1.脱脱等.金史(M.中华书局,1975.宋濂等.元史M).中华书局,1976.赵鼎臣.竹隐畸士集M.文渊阁四库全书本.范浚.香溪集M).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张廷玉等.明史M).中华书局,1974.UI=JI三I=I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 > 成人教育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