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燕VCD的衰败之路(0629).doc

上传人:仙人指路1688 文档编号:3026365 上传时间:2023-03-09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万燕VCD的衰败之路(0629).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万燕VCD的衰败之路(0629).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万燕VCD的衰败之路(0629).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万燕VCD的衰败之路(0629).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万燕VCD的衰败之路(0629).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万燕VCD的衰败之路(0629).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万燕VCD的衰败之路(0629).doc(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万燕VCD的衰败之路 本文内容均来自公开信息,通过摘录编辑,相关信息未经证实摘要:世界上第一台家用VCD机诞生于中国合肥的万燕之手,万燕让中国的老百姓认识了VCD,并开创了中国的VCD行业,但仅仅3到4年时间,拥有这项领先技术的万燕却最终淹没于同行业的激烈竞争中。一、万燕VCD的由来提起VCD,提起万燕,就不能不提姜万勐、孙燕生这两人。1993年9月,他们将MPEG(图象解压缩)技术应用到音像视听产品上,研制成功一种全新物美价廉的视听产品,这就是世界第一台VCD。1.1 公司成立1992年4月,美国国际广播电视技术展览会在美国拉斯维加斯举办。这是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电视技术博览会。时为安徽现在

2、集团总经理的姜万勐带着自己的同事赴美观展。展览会上,美国CCUBE公司展出的一项不起眼的MPEG(图像解压缩)技术引起了姜万勐的兴趣,他凭直觉立刻想到,用这一技术可以把图像和声音同时存储在一张小光盘上。此后,姜万勐先后出资57万美元,于1993年9月,将MPEG技术成功地应用到音像视听产品上,研制出一种物美价廉的视听产品VCD。同年12月,他又与美籍华人孙燕生(时为CCUBE公司董事长)共同投资1700万美元成立了万燕公司,各取了姜万勐、孙燕生名字中的一个字作为公司名称:安徽省万燕电子系统有限公司。1.2 当时VCD市场的可行性研究在1993年安徽现代电视技术研究所的VCD可行性报告中,有这样

3、的一段描述:这是本世纪末消费类电子领域里,中国可能领先的惟一机会。为此,姜万勐进行了一系列的市场调查,得到了一系列的数字:1993年中国市场上组合音响的销售量是142万台,录像机的销售量是170余万台,LD影碟机100万台,CD激光唱机是160余万台。当时的LD光盘是四五百元一张,而VCD机的光盘价格却只有它的10左右,因此可以预测,VCD机每年的销售量将会达到200万台左右。二、VCD市场风云2.1 万燕初创成功的同时即现“端倪”中国的老百姓到了1994年底才逐渐认识VCD。在这一年,万燕生产了几万台VCD机。不仅如此,姜万勐还要开发碟片,总不能让老百姓买了枪而没子弹。为此,他又向11家音像

4、出版社购买了版权,推出了97种卡拉OK碟片。在最初成立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万燕”倾其所有,开创了一个市场,确立了一个响当当的品牌,并形成了一整套成型的技术,独霸于VCD天下。 可以说,万燕的初创是成功的,也是辉煌的。但是,万燕也给自己酿下一杯苦酒。令姜万勐感到伤心的是,万燕推出的第一批1000台VCD机,几乎都被国内外各家电公司买去做了样机,成为解剖的对象。1994年,万燕开始批量生产VCD,但初期由于片源不配套,使VCD在市场发展上停滞了很长的一段时间。2.2 难题浮出万燕所面临的难题是软硬件要一齐开发。“万燕”在前期研究开发的投入是1600万美元,广告投入是2000万元人民币,中国百姓到了

5、1994年底才逐渐认识VCD,而在这一年,“万燕”生产了几万台VCD,结果只卖出了2万台。由于前期投入太多,导致早期产品成本高达每台360美元,再加广告费用,在市场上每台VCD卖四五千元,却基本无利可赚。不仅如此,万燕还要开发碟片,万燕为此又向11家音像出版社购买版权,推出97种卡拉OK碟片。1995年,盗版CD和VCD大量在中国沿海城镇出现。中国消费者开始接受并熟悉VCD这一新生事物。2.3 市场蜂拥,万燕沉没1996年开始到1997年,中国的VCD市场每年以数倍的速度增长。从1995年的60万台猛增至1996年600多万台,1997年销售达到1000万台。只用了短短5年,VCD影碟机累计销

6、售已有5000万台,并催生了爱多、步步高、新科等国内响当当的品牌。但 “万燕”却在这个产业中,从“先驱”成为“先烈”,其市场份额从100跌到2,也就在这一年,“万燕”被同省的美菱集团重组,成为美菱万燕公司。“万燕”让中国百姓认识了VCD,但摘桃子的却是深谙市场秘诀的广东人。此时,深谙市场秘诀的广东人却恰到好处地把握了这个良机。由于VCD整机组装对技术要求不高,没有生产许可证的限制,再加上市场已经被打开,广东又是散件水货的聚集地,几个因素凑到一起,VCD组装厂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了珠江三角洲。“床板工厂”开始遍布大街小巷,一个人一天可以组装10台、20台,一家老少一天就能装出几十台,市场颇为火爆。

7、在中国家电产品中,没有一种产品如VCD 般以狂飙突进的方式席卷全国。“万燕”从市场上衰落后,VCD进入了爆炸式的增长时期,有关统计显示,中国VCD企业最多的时候达1000多家,整个VCD行业风云变幻,其铺天盖地的广告攻势,高开低走的价格走势,大起大落的市场命运,无不让人刻骨铭心。2.4 爱多的成功在这个时期,成功的典型是爱多公司。1995年4月,在万燕耗巨资推出第一代VCD产品后一年,并因此精疲力尽之时,公司总裁胡志标筹集80万元的资金,在中山市东升镇成立“爱多”公司。6个月后,爱多利用进口散件,迅速生产出整机,省却大量研究开发和前期市场推广费用。爱多最初起家时,也就几十个人,月产量一二千台。

8、在鱼龙混杂中“爱多”能够脱颖而出取决于营销战略。1995年11月,“爱多”广告跳进中央电视台。随后,又以420万元的价格请影视巨星成龙拍广告,后期制作又投入近百万。1997年又以2.1亿元巨资夺取中央电视台广告标王。“爱多”卖出了VCD,销售的丰厚回报又滚滚回到“爱多”腰包。三、安徽万燕电子公司的变更与存续 根据已有公开信息整理,并非完全(1)1993年9月,留美学者姜万勐、孙燕生将MPEG图像解压缩技术应用到音像新产品上制造出世界上第一台VCD,并斥资在安徽建立“安徽省万燕电子系统有限公司”(已吊销);(2)1996年,“万燕”被安徽省美菱集团重组,成为“合肥美菱万燕电子有限责任公司”(已吊

9、销);(3)1998年,在历经多种挫折后,“万燕”人卧薪尝胆,寻找时机,立志东山再起,广东亿安集团与安徽万燕电子公司达成转让协议,“万燕”实现北燕南飞,落户江门,成为“广东万燕集团”(4)1998年同年,香港景发集团又与广东万燕达成全面合作协议,成立“江门锐能万燕电子产品公司”,万燕进入锐能万燕时代。四、万燕VCD衰败的几点原因(1)没有申请专利VCD面市后被国内外的公司纷纷仿制,这些厂家以较少投入进入VCD行业,有充足的资金进行市场开发。而“万燕”面对群起的竞争对手,却没有保护自己的盾牌。但在姜万勐自己看来,万燕失败更重要的原因在于那个时代的局限性。首先,由于当时还是一家集体所有制企业,万燕

10、无法从更多渠道获得资金支持,而有关部门又始终希望通过万燕来带动安徽整个产业的发展,过度强调产权所有,追求大而全,一个新兴的产业就在处处掣肘的境遇中一步步走向折戟沉沙的命运。(2)先期投入资金、后期匮乏在资金上,“万燕”在前期研究开发的投入是1600万美元,当时,中国老百姓对VCD的认识几乎为零,为开发市场,“万燕”又投入了2000万元,由于前期投入太多,“万燕”已难堪重负。资金的短缺使得“万燕”寸步难行;(3)市场营销没有经验在市场开发上,“万燕”起步阶段,对市场营销经验不足,没有重视产品的市场运作。资金主要沉淀于技术开发和市场开拓阶段,与“爱多”等品牌花巨资投放广告制造声势相比,“万燕”的市

11、场营销显得力不从心,未成声势,市场份额被蚕食殆尽,最后落得为他人作嫁衣裳。五、外界关于万燕的疑问和结论疑问1:万燕投入上亿的资金,研究出了什么东西?开发出了哪些核心或次核心技术?有没有自行设计出任何的关键零配件?答案是:“没有,一点都没有”。万燕从始至终拿不出任何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在硬件或软件开发方面都没有任何开创性的创新。实际上,万燕只是利用当时已有的硬件集成在一起,组装了VCD,然后在软件方面做了一些应用开发,而这些应用开发是任何一家VCD企业都必须单独去做的,技术含量很低。所有这些技术研发绝对不需要上亿资金,有几百万元就足够了。上亿的研发投入是一个什么概念?华为在开发交换机时,交换

12、机的研发在技术上比VCD的集成难得多,华为总共的研发投入也只有1亿元左右,而且还拥有了全部的知识产权。同样在1994年前后,宗申摩托、力帆摩托开发摩托车发动机,并在此基础上组装摩托车,研发投入也只有几百万。在研发上花调一亿元并非易事,万燕的一亿元也个动静都没有听见。有人说,万燕没有去申请专利,那么为什么不去申请呢?如果这些专利是花了一亿元才得来的,其技术含量可想而知,竟然忘了申请专利,不是太奇怪、太可笑了吗?有一种解释,也许并没有什么专利可申请,因为把已有的硬件集成在一起,很难申请到什么专利。而且从后来其他VCD企业的发展来看,他们使用的技术里有哪些是万燕研发出来、但是忘了申请专利的呢?没有这

13、方面的消息。可以确定的说,万燕根本没有任何值得一提的技术成果。这就是花费一亿元研发费用之后的结果。还有一种可能,就是万燕根本没有一亿元左右的研发投入,甚至连一千万都没有。这种可能性更大一些。如果真是这样,那一切就容易理解了,没有任何拿得出手的技术发明,只不过是第一个组装出VCD的企业而已,利用的还都是现成的零配件,这就是万燕的全部研发成果。疑问2:既然时机不利,为什么不放慢推广的速度,减弱起动市场的力度?当万燕发现市场还处于起步时期,消费者对VCD缺乏了解,同时,VCD的影碟太少。这个时候,万燕为什么不“等一等”,为什么要强行起动市场?为什么要花费2000万元去做广告?此外,如果市场还不成熟,

14、万燕为什么不去寻找合作伙伴,共同开发产品,或者共同开发影碟?共同承担成本,共同分享收益。战略管理中有一个“定律”:竞争对手多,未必是风险;没有竞争对手,反而可能是更大的风险,因为这可能意味着市场在整体上还不成熟。万燕成为VCD行业的“独行侠”并非幸事,但是不去规避明显的风险,而是一味地花钱,花调了所有的钱,就完全是不可理喻了。据说,万燕前后花了2000万元的广告费。2000万是一个什么概念?爱多在1996年成为央视的标王是2.1个亿,同期销量是百万台。万燕在一年销量仅有1-2万台时期,花费2000万元做广告,这是一种什么营销战略?在90年代中期,如果一个企业在2年的时间里,花了2000万广告费

15、,完全能够做到全国知名。但是在1994年前后,万燕在全国的知名度很低,不像是做了2000万的广告。总之,在VCD市场成熟时,万燕已经花光了所有的钱,而且也无法从银行贷款。难道万燕事先不知道现金流断裂的后果吗?难道不知道民营企业贷款难吗?为什么这么急于、敢于花钱?这是一种什么心态和经营理念?疑问3:为什么不避免明显的定价失误?研发投入不可能通过少量产品的销售来全部收回投资。最初万燕之所以进入到VCD行业,是因为看中了这个行业的巨大前景,因此成本计算也应该适应这种判断。一台VCD的成本有多少呢?真的象万燕说的那样每台高达360美元吗?那广东那些个体组装户怎么赚钱呢,他们的产量更低,成本也没有达到3

16、60美元。如果要摊销研发成本,前期的研发成本显然不应该摊销在区区几万台VCD上。此外,定价也应该与行业发展相适应。在行业发展前期,消费者都是一些高端消费者或者“发烧友”型的消费者,所以,定价不妨再高一些,如果成本达到360没有,定价至少应该达到700美元以上,也就是人民币6000元以上,怎么能只卖4000-5000元呢?疑问4:爱多以80万元起家,利用VCD市场开始成熟的机会大获成功,广东成千上万个小厂也组装VCD而赚了一些小钱,万燕为什么会无所作为?前期的2亿元投入难道没有累积出任何一点先发优势吗?2亿元的投入,必然会产生大量的无形资产,一部分是技术的积累,万燕的技术应该比爱多这种营销型企业

17、要强出太多才对;还有一部分是知名度,2000万元的广告换来的是一个很高的知名度。依靠这些技术和知名度,万燕即使不去银行贷款,也完全能够从其他机构或企业借到钱,即使不能再搞到2亿元,借1000万左右应该没有什么问题,1000万足够有所作为了。但是为什么万燕就借不到钱呢?如果手里真的有技术和知名度,却借不到钱,正如有了研发成果却没有申请专利一样,实在是一种“欺人之谈”。结论:分析万燕的作为,我们得出结论,万燕的实际投入没有它自己宣扬的那样多达2亿元,广告投入也没有达到2000万元。实际用于研发和广告宣传的资金应该远远低于这两个数字,顶多就是10%左右。退一步讲,如果万燕的实际投入真的是2亿元和20

18、00万元,那只能说,这些钱是以“黑洞”的方式消耗调的。只有这种解释是符合逻辑的。当这些钱花掉之后,万燕实际上既没有积累出任何超过其他竞争对手的技术,也没有拥有高出竞争对手很多的知名度,前期投入无论是2亿元还是2千万,或其他的一个什么数字完全打了水飘。而起步资金只有80万元的爱多却冉冉升起了。对比之下,我们可以明白很多。如果再把皇明太阳能与万燕做个对比,就更明白了,皇明在最初3年中的研发投入远远少于一亿元,做的广告也没有达到2000万元,但是拥有太阳能热水器领域内的大量核心技术,技术水平在全行业处于领先水平,产品稳居高端,利润率很高,皇明在太阳能热水器行业内的知名度无人不晓,皇明在以山东为中心的

19、区域市场占据第一的位置,市场份额远高于第二名。对比皇明的情况,我们就可以看出万燕是多么的无所作为,而2亿元和2千万这两个数字多么荒诞。上述结论是依据公开可以得到的资料而分析得出的,可以说,万燕成为“先烈”完全是万燕自身失误的结果,属于“人祸”,而不是“天灾”,万燕的失败固然是悲剧,但是恐怕还包含很多喜剧的内容,应该说是悲喜交加的悲喜剧。需要强调的是,并非所有“先驱”都会必然失败,如果一个企业有机会成为某个行业的先驱,还是应该毫不犹豫地、勇敢地去当先驱,索尼、三星、苹果电脑都是先当“先驱”,再当“领导者”的。一个企业要想犯万燕犯过的同样多的错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附1:中国VCD发展历程 19

20、93年9月,留美学者姜万勐、孙燕生生产出世界上第一台VCD。 1996年至1997年,爱多、新科等新品牌开始大规模进入市场,并占据VCD大部分市场。 1998年9月,发生了全国性的SVCD与CVD标准之争论。1998年8月,信息产业部制定超级VCD系统行业规范,于1998年11月1日生效。 1998年10月至1999年7月,各大影碟机厂家不断推出附加新技术的VCD产品,如可播放MP3和MIDI的超级VCD,掌上型超级VCD和可录写的超级VCD。甚至实现了VCD联网和语音复读等功能,以实现中小学的VCD辅助教学。 1999年1月,影碟机行业广告费投入直线下降。在激烈竞争中,不少知名企业陷入困境,

21、如“小霸王”倒闭和“爱多”亏损严重。 1999年7月,各主要生产厂家不约而同地开始大规模降价,普通单碟机的价格纷纷跌破800元台。DVD产品开始取代VCD。 附2:安徽省现代电视技术研究所“安徽现代”创建于1987年,位于合肥(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专门从事广播电视领域高新技术产品的开发、生产和销售的高新技术企业。对数字压缩技术、数字传输和处理技术、系统软件、嵌入式软件、控制软件、芯片软件设计有非常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形成了雄厚的技术储备。企业先后承担过多项“火炬计划”、国家“863”计划、“科技部中小型创新基金”等国家项目和省市各类项目。企业于2002年通过了ISO9001:2000的质量体系认证,同年被国家人事部批准为“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安徽现代”已研制开发出多种具备国际先进水平的高科技产品,为我国广播电视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并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安徽现代”现已成为广播电视领域中的知名品牌。目前,该单位已吊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 > 成人教育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