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社会结构视角看东南亚华人宗教信仰——以马来西亚华人宗教为例.doc

上传人:laozhun 文档编号:3026915 上传时间:2023-03-09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3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社会结构视角看东南亚华人宗教信仰——以马来西亚华人宗教为例.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从社会结构视角看东南亚华人宗教信仰——以马来西亚华人宗教为例.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从社会结构视角看东南亚华人宗教信仰——以马来西亚华人宗教为例.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从社会结构视角看东南亚华人宗教信仰——以马来西亚华人宗教为例.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从社会结构视角看东南亚华人宗教信仰——以马来西亚华人宗教为例.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从社会结构视角看东南亚华人宗教信仰——以马来西亚华人宗教为例.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社会结构视角看东南亚华人宗教信仰——以马来西亚华人宗教为例.doc(2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从社会结构视角看东南亚华人宗教信仰以马来西亚华人宗教为例东南亚研究2010年第2期soUTHEAsTAslANsTUDlEs从社会结构视角看东南亚华人宗教信仰以马来西亚华人宗教为例高伟浓汪鲸(暨南大学华侨华人研究院广州510630)关键词结构;宗教;东南亚华人;马来西亚摘要华人宗教是东南亚华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研究受到自身特性与研究范式的深刻影响.本文从社会结构的视角考察马来西亚华人宗教,分析了宗教与移民网络的关系,宗教作为文化内核在华人族群整合中的功能以及华人同土着民族的族群关系.中图分类号】D63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6099(2010)02-0074-05OnRelig

2、ionofEthnicChineseinSoutheastAsiafromthePerspectiveofSOcialStructureTal【ingtheCaseofEthnicChineseRligioninMalaysiaGaoWeinong&WangJing(AcademyofOverseasChineseStudies,JinanUniversity,Guangzhou510630,China)Keywords:Structure;Religion;EthnicChineseinSoutheastAsia;MalaysiaAbstract:Religionisanimport

3、antpartofethnicChinesecultureinSoutheastAsia.Theresearchofreligionhasbeenprofoundlyaffectedbyitsowncharacteristicsandthedisciplineparadigm.ThisarticleexaminestheMalaysianChinesereligionfromtheperspectiveofsocialstructure,andanalyzestherelationshipbetweenreligionandimmigrationnetworks,thefunctionofre

4、ligionasculturalkernelintheintegrationofChinesecommunities,relationsbe-tweenethnicChineseinSoutheastAsiaandindigenouspeople.东南亚华侨华人分布广泛且数量众多.但除了新加坡,华人在东南亚各国均处于少数族群的地位.二战后,东南亚新兴的民族国家(nationstate)要求华侨社会向华人社会转变.华人既要融人所在国社会,确立公民身份和政治认同,也要维系族群特征,保持文化认同.在东南亚各国中,马来西亚华人族群的政治参与度较高,传统文化和宗教的传承也较好.马来西亚华人宗教的传承与发

5、展,反映了东南亚华人努力平衡政治认同和文化认同的理想与实践.本文试图从社会结构的视角来考察马来西亚华人宗教,分析传统宗教与华人族群以及华人与当地土着民族的关系.一华人宗教的定位与研究路径对于华人宗教(包括儒教,道教,佛教以及各种民间宗教信仰)的研究,中外学界历来存在争论.例如,对华人思想有着深远影响的孔门学说究竟应该被当成”儒家”还是”儒教”;华人的各种民间信仰究竟能不能被称为”宗教”等,这些争论对华人宗教的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华人宗教的内涵不明和定义模糊使得相关研究难以形成体系.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华人宗教的独特形态所致:在华人宗教中,各种宗教和信仰共存与交融,难以对其进行整体把握和研究.

6、美国汉学家韦思谛认为:”中国宗教之间存在着模收稿日期2010一Ol一04作者简介】高伟浓,暨南大学华侨华人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汪鲸,暨南大学华侨华人研究院2008级博士研究生.?74?soUTHEAsTAsIANsTUDlEs东南亚研究2010年第2期糊不清,难以区分的地方,它们都在不断发展,以致这种或那种宗教的各自内容与其它宗教的内容融合,或对后者有所影响.”这种融合突出表现为祖先崇拜在华人宗教中所占据的重要地位.祖先崇拜的形式和内容往往影响并渗透进入其他宗教信仰中.例如,起源于异域且注重思辩的佛教在传播过程中不得不吸收祖先崇拜的元素,调和差异以利传播,”佛教深深地融入了中国的生活与思想

7、世界”【2J.另一方面,西方宗教学研究中的”种族中心主义”也阻碍了华人宗教研究.德国社会学家埃利亚斯曾言:”中世纪西方国家用以表达其自我意识的主要对立命题是基督教与异教之间的对立.说得更确切一点,也就是正统的罗马和拉丁语国家的基督教与异教,邪教以及希腊东正教之间的对立.”【3这种对立区分将基督教凌驾于其他宗教和信仰之上,将”他者”(Others)的信仰贬低为异教与邪教.这种借宗教信仰区分我族与异邦的思想一直浸入到现代西方社会人文科学研究领域.”大约只比一个世纪前更早一点,在专业文献中,一方面区分宗教和异教信仰(paganism),一方面区分宗教和迷信是很常见的做法.”u4Jl9世纪,西方人类学

8、,宗教学者将进化论的思想引人对宗教和信仰的研究,描述了一条从万物有灵到多神教再到一神教的宗教进化路线图,位于这条进化路线图顶端的自然是基督教信仰.其他民族和族群的宗教即使被当成与基督教对等的宗教信仰来进行研究,也仅是通过比较,来证明基督教信仰及由其转化而来的世俗理性精神对西方资本主义体系的推动之功.宗教研究中的”西方中心主义”研究范式在l9世纪后有了较大转变,由一大批人类学和社会学者所撰写的各类民族志揭示出:宗教和信仰是各民族和族群中普遍存在的文化现象.对世界的存在与来源的思考,对生活世界与个人命运的解释以及对终极关怀和意义的阐释使宗教成为人们精神生活的必需品.为了应对这种认识论上的转变,有必

9、要将原来仅限于分析和描述基督教的宗教概念予以扩大,以包容异文化的宗教信仰.德国汉学家傅吾康便将宗教的本质定义为:”人们在五官觉察到的世界以外,还深信有另一个世界(极乐世界或彼岸),那里也具有生命物体存在(神鬼仙灵等),以及人类同另一个世界确有某种联系存在.”【5依据这类定义,可将内涵丰富的华人宗教纳入了宗教学及相关领域,使之不再局限于神话学或哲学的范畴.从研究方法来看,宗教社会学的奠基人之一,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认为:在深层次的意义上,宗教信仰与仪式乃是社会对其自身的崇拜.”宗教表现是表达集体实在的集体表现;仪式是在集合群体之中产生的行为方式.”L6当代美国人类学家格尔茨则从解释学的角度,将宗教

10、看做是一套符号系统,它向信众个体提供意义并形成其世界观.不论从涂尔干还是从格尔茨的观点来看,华人宗教都既向其信众提供进行社会整合的”集体表象”和仪式过程,也阐明了生存秩序并提供意义的象征体系.可见,就社会结构功能或意义体系而言,华人宗教信仰和西方一神教信仰并无明显差异.中西方宗教和信仰的差异可类比为同一个”门”下面的”种”间差异,完全可以运用西方宗教社会学的概念,理论和路径对华人宗教进行分析.结构是社会学研究中的一个关键概念,但其内涵和外延却一直未获统一.社会学家和人类学家都曾对”结构”进行阐述,却众说纷纭.总的来说,在社会学,人类学的不同流派中,对”结构”的运用主要有以下三种类型:关系结构(

11、relationalstructure),制度结构(institutionalstructure)和具象结构(embodiedstructure).对”结构”的不同运用代表了对社会现实进行观察的不同角度和路径.关系结构由社会关系组成,包括了行动者(此处的行动者主要是指处于社会网络或生产关系中一定位置的群体或阶层)所占据位置及其行动的因果联系.制度结构由文化或规范所组成,定义了人们的行为期望,使之可以预测和把握彼此的行为,减小社会活动的成本.具象结构则是在”铭刻于人类身体和思想中的习惯和技能中发现的,这些习惯和技能就使人们生产,再生产和改变制度结构和关系结构成为可能”J,具象结构试图从社会制度/

12、文化模式与主体能动性两个方面对行动进行辩证的描述.上述三种结构概念虽然相异,却并不参见(德)马克斯?韦伯着,洪天富译儒教与道教,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德)马克斯?韦伯着,康乐,简惠美译<韦伯作品集: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中,韦伯具体阐述了由清教”天职”观念转化成的理性主义资本主义精神,以及推崇基督教伦理在西方传统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变的过程中所起的推动力.在(儒教与道教>一书中,韦伯分析了中国古代社会的结构并考察建立在这种社会结构上的儒教伦理和道教思想,他将儒教与清教作了比较,认为儒教伦理阻碍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

13、和发展.?75?东南亚研究2010年第2期soUTHEAsTAslANsTUDlEs冲突,而是相互补充,分别从文化模式,社会空间和主体三个方面考察社会中人的主观动机与客观化行动.用这三种结构概念考察马来西亚华人宗教可以有利于我们解释宗教与移民网络的关系,华人宗教在马来西亚华人族群整合中所起的功能以及马来西亚华人族群的社会政治空间.二马来西亚华人宗教与族群整合(一)移民网络关系结构中的华人宗教在华人在向海外移民的同时,宗教信仰也依靠移民网络这一载体开始向海外播迁,可谓是一个“移神移鬼”的过程.马来西亚华人的传统宗教信仰大部分是从移居地如福建,广东和海南等地传播而来的.宗教传播的主要形式是传统的分

14、身和分香.在移民活动中,华人常常携带本土神祗的分身或分香,到达移居地后建立各种神坛和庙宇.分身或分香的传播方式与华人宗族的发展模式相一致,可看成是对宗族扩大,繁衍形式的模拟,异形而同构.产生这种”同构”的社会根源是东南侨乡移民网络在地缘,血缘和祭祀圈上的层层重叠.马来西亚华人主要来自中国东南,当地的基层社会生活过去往往依靠宗族和家庭进行组织,这些宗族都有着自身的祖先和神灵以供崇拜.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指出,正是在这种区别于现代”社会”的“共同体”中,人们之间相互熟识,产生了同情之心,建立稳定的信任并相互依赖.宗族为移民活动提供了强大的物质帮助和精神慰藉,并形成了一定规模的移民网络.从关系结构的角

15、度来看,华人宗教与移民网络中的各节点(宗族和家庭)密不可分.在移民网络中,移民往往以家庭,宗族为单位争取各种生产和生活资料,在处理同其他移民群体的关系时,各种神灵和祖先崇拜就是他们借以区分,协作或认同的方式.例如,着名的马六甲青云亭既是华人华侨祀奉祖先,从事佛道等宗教活动的地点,也是福建籍华侨华人各群体的交往中心.同时,具有相似性的各种宗教信仰也能够将冲突或分立的宗族或社团连接起来.例如,马来西亚柔佛州新山市的华人社群分为福建人,潮州人,广府人,海南人和客家人.根据地缘或血缘关系划分的这五个华人社群,都有各自祭祀和崇拜的神明:洪仙大帝,元天大帝,华光大帝,赵大帅和感天大帝,但是每个社群的神明都

16、被安放在柔佛古庙之中.平时,社群各自祭祀本社群神灵,但在整个华人社群遭遇到重大问题时,不同社群的领袖会一起到古庙求签问卜ll.可见,宗教既能被华人社会各宗族和社团作为区分和竞争的手段,也可成为连接华人社会网络的“公分母”.(二)作为制度结构核心的华人宗教马来西亚华人宗教以儒释道”三教”为主体,同时还融合了祖先崇拜和各种民间宗教(马来西亚华人的民间宗教主要有妈祖,关公,大伯公及一些地域性色彩和文学色彩较强的神灵).据1991年的统计,马来西亚华人中约有68.3%的人信仰佛教,另有20%的人信仰道教或其他传统宗教.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的道教包括了儒教及其他民间宗教.将华人宗教分为儒释道三教与祖先崇拜

17、和民间信仰,是根据宗教经典,仪式或官方认可来划分的.但从华人信众的角度看,各种宗教和信仰间的差别并不重要.”在东南亚华人心目中,区别何为佛教神,何为道教神并不重要,实际上他们自己也说不清.早在华人移居东南亚之初,他们带去神祗,也多是佛道之味兼有,原始宗教之色掺杂.”不甚重视符号和象征体系间的差异以及对各种宗教宇宙观差异的调和是马来西亚华人宗教信仰的一大特点.这从马来西亚华人庙宇的布置,格局,宗教仪式和信众的信仰实践中可见一斑.在马来西亚,年代最久远的华人寺庙是于1673年建造的青云亭.青云亭在将观音菩萨作为主神祀奉的同时,仍同时供奉着其他的神灵,如关帝,孔夫子,大伯公,三宝公等等.在祀奉各路神

18、灵的同时,庙内也供养了为数众多的华人祖先牌位.马来西亚碧瑶的趣善钟坛,虽是道观,其中也供奉菩萨.在马来西亚各地的华人寺庙中,儒释道三教众神灵往往共处一庙,各享香火,相安无事,而在马来西亚华人家中多设有家祠,家坛或是”神主牌”,每逢节庆,便焚香对祖先进行祭拜.这种调和差异的观念可能让人认为华人的宗教信仰具有很强的实用性或功利性,而把它当做一种“巫术”来对待.这种观点将人神之间的互动如捐资,修庙,塑身,焚香和供祭视为信众与神灵的互利,并将其与商业和经济活动进行类比.这种从功利主义出发的观点将人看成是只会谋求利益最大化的工具理性动物,忽视了人类理性中价值理性的存在,以及人之为人的文化驱力和情感需求.

19、由于在?76?SoUTHEAsTAsIANsTUDIES东南亚研究2010年第2期信仰实践中,必然会出现”求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的事例,因此,人神之间的互动是难以完全根据经济守则来维持的.所以,我们不妨将华人宗教中的入神互动看做是”礼物的流动”.对”礼物”研究有重要贡献的法国社会学家莫斯认为,“人类最早与之有契约关系的一类存在就是亡灵和诸神”,而人神间的”交换一礼物经济根本不能纳入所谓的自然经济或功利主义经济的框架”【l.把华人宗教中的人神互动理解成是借助世俗与神圣之间的”礼物”流动,来建立一种长久的人神和谐,天人合一的关系可能更贴近现实.这种带有“人情味”的互动纽带,不拘泥于直接和即时的利

20、益交换,而旨在将世俗世界与神灵的世界紧密地联系起来,以创造出一种具有意义和连续性的生活世界.作为制度结构的华人宗教对马来西亚华人的文化,认同具有深远的影响.社会学家潘光旦先生引述中庸中”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将中华文化的本色概括为”中和位育”,”中和”便是强调了社会,自然万物调和在华人思想所占据的重要地位L1.以海外华人为载体的中华传统文化在海外的延续和传播,在华人宗教信仰的层面得到了充分体现.”致中和”的思想也在马来西亚华人宗教中占据了主导的位置.马来西亚华人对传统宗教与祖先崇拜的信仰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在华人族群代际间的”濡化”能力.虽然马来西亚华人的宗教信仰会依据当地的历史和社会环境

21、做出相应的调整,不时吸纳或排除某些神灵以适应特定环境的需要,但其对各宗教信仰采取融合的精神内核未曾改变.例如很多已经不会讲汉语和不认识华文的马来西亚土生华人”杏杏”,即使已经改宗伊斯兰教或其它的宗教,却依然进行祭祖等中国传统的宗教仪式和节日习俗.三社会空间中的马来西亚华人宗教马来西亚以马来人,华人和印度人为主要族群成分.据马来西亚2000年人口统计,马来人占总人口2152万的65%(包含同属马来人种的其他少数民族),华人占26.25%,印度人占7%”J.在英国殖民时期,”英国人既没有像葡萄牙人那样借用宗教圣战的名义,也没有像荷兰人那样寻求直接的政治权势”,而是采取了通过马来人进行间接统治和分而

22、治之的策略,增加族群间的矛盾以利殖民统治.分而治之的统治策略使得马来西亚族群间的隔阂持续扩大.在英国人的统治下,马来人享受到了优越于其他族群的待遇.在二战后争取独立的运动中,马来人仍坚持享有特权地位,拒绝华人成为合法公民.虽然之后代表马来人利益的政党巫统在公民权问题上做出了让步,但仍坚持马来人在政治,文化和宗教等方面的优先权.1957年出台的马来亚联合邦宪法使马来人的优势地位得到了宪法的保障.1969年的”5?13事件”后出台的1971年宪法修正案,以法律的形式规定马来人的政治和文化特权地位不受任何置疑.以国家法律形式确立下来的歧视和区别对待华人的政策极大地阻碍了华人族群和马来人族群间的交往和

23、互动,同处一个社会中的两个族群间的融合趋势日渐缓慢.在经济领域,马来人实施了”新经济政策”,旨在限制并降低华人在经济领域的优势地位,借以扶植和发展马来人族群的经济实力.而在文化领域,以马来人为主导的执政联盟及其支持的宗教和文化团体大力推动伊斯兰教的传播,通过广建清真寺,祈祷室和伊斯兰教大学并采取强制政策来推行伊斯兰化教育.马来西亚政府希望借此将伊斯兰文化和马来文化变为国家的主导文化和意识形态.客观上,这一政策和做法取得了一定的作用.马来西亚1980年的人口普查显示:在西马,皈依伊斯兰教的华人约7,000多人,仅占西马华人总数的0.2%19.而按照1991和2000年的马来西亚人口普查数字,全马

24、华人穆斯林占华人总数的比例已分别提高到0.4%和1%l20J.但总体来看,这种文化同化政策收效甚微.与政府主导的文化同化政策相反的是,近2O年来,马来西亚华人的传统宗教呈复兴之势.20世纪80年代以后,佛教开始吸引越来越多的华人信众,各种念经班,佛学会和佛教会不断涌现,佛教信众中的青年人逐渐增多.据马来西亚的调查报告显示,华人中佛教信奉者的比例从1990年的68.3%上升到2000年的76.3%_2.从佛教在华人族群中的复兴可以看到,华人宗教已经内化为马来西亚华人族群的精神文化要素,更是华人在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现实之时,向内寻求缓解压力和向外抗争的资源和媒介.华人宗教的复兴之势源于长久以来马华

25、族群之间的交流和互动程度的相对低下.虽然同处一个国?77?东南亚研究2010年第2期soUTHEAsTAsIANsTUD|Es家和社会中,马来人和华人族群的交往却受到族群政治的限制,生活世界日益凝固为各族群内部的交往,个体的社会化过程被相当大程度地局限在本族群的文化,宗教和道德体系中.在社会结构基本上按照族群来进行划分的马来西亚,宗教信仰不可避免地成为族群间进行区分的表征,改宗便在很大程度上意味着改变自身的族群界别.华人若要与马来人结婚就必须信奉伊斯兰教,而这些转教的华人穆斯林在婚后基本上都离开了原来的华人群体,居住在马来人社区中.而在一般情况下,这些华人转教者也不会再与华人社会发生任何联系.

26、在族群间交往”内卷化”的情况下,作为传统文化内核的华人宗教已经内化为华人族群个体的具象结构,成为【注1(美)韦思谛编,陈仲丹译中国大众宗教,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1页.2葛兆光:中国思想史第一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445页.3(德)诺贝特?埃利亚斯着,王佩莉,袁志英译文明的进程文明的社会起源和心理起源的研究,上海译文出版社,2009年,第49页.4(挪威)托马斯?许兰德?埃里克森着,童薇译小地方,大论题社会文化人类学导论,商务印书馆,2008年,第275页.5(德)傅吾康:东南亚华人宗教,世界宗教1990年第2期.6(法)爱弥儿?涂尔干着,渠东,汲吉吉译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

27、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8页.7ClifordGeertz,”ReligionasaCulturalSystem”,inCliffordGeertz,TheInterpretationofCultures,NewYork:BasicBooks,1973.8(英)杰西?洛佩兹,约翰?斯科特着,允春喜译社会结构,吉林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46页.9(英)莫里斯?弗里德曼着,刘晓春译中国东南的宗族组织,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104114页.10(德)斐迪南?滕尼斯着,刘阳,马乐乐译共同体与社会,载冯刚编着社会学基础文献选读,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167174页.11张禹东:

28、宽容:一种生存方式以海外华侨个体面对社会现实所采取行动的动机和手段.提倡“具象结构”概念的法国社会学家布尔迪厄,将社会看作由多个场域所组成的社会空间,具有创造性的行动者处于场域中的不同位置上.这些行动者因受家庭出身,教育经历与独特成长道路的影响而具备”习性”(habitus).”习性”内化于行动者的身体,在行动者的”习性”遭遇到其场域内熟悉的境遇时,便会自然而然地生成实践活动.在马,华族群间交流和互动匮乏情况之下,面对来自外部的伊斯兰教宣传攻势,华人族群各阶层和个体只能转而依靠”习性”,向内求助于传统的宗教文化,以此为资源和媒介,形成具有凝聚力的集体状态.释】华人的生存实践为例,哲学动态200

29、5年第11期.12马来西亚统计局:1991年人口及房屋调查(BanciPendudukdanperumahanMalaysia1991),转引自张禹东:华侨华人传统宗教及其现代转化,华侨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1年第4期.13高伟浓:东南亚华人信仰诸神考说,泰国曼谷大通出版社有限公司,2001年,第1页.14(法)马塞尔?莫斯着,汲拮译礼物,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2526页.15同14,第194页.16潘乃穆,潘乃和编潘光旦文集第六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121页.17徐罗卿:马来西亚民族政治文明建设制度解读,东南亚纵横2007年第8期.18(美)埃里克?沃尔夫着,赵丙祥

30、等译欧洲与没有历史的人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284页.19附表22:1980年大马半岛各民族宗族信仰统计,(马来西亚)林水檬,骆静山编马来西亚华人史,吉隆坡:益新印务有限公司,马来西亚留台校友会联合总会,1984年,第471页.20廖小健:马来西亚的华人穆斯林兼论不同文明的共存,世界民族2003年第4期.21张禹东:华侨华人传统宗教及其现代转化,华侨大学学报2001年第4期.【责任编辑:郭又新】.”内誊l化:.(i.nvolu.ti0n).概念泰于美国类学家克利拐德?格尔茨(ChiffordGeertz)对东南亚国家农业内向型的描述.本文借指马来西亚华人族群与土着民族间的文化与思想交往逐渐减少,转而向内注重自身传统文化和宗教的保存与发展.?7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 > 成人教育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