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论文从《文心雕龙》看檄文文体特征.doc

上传人:laozhun 文档编号:3027810 上传时间:2023-03-09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代文学论文从《文心雕龙》看檄文文体特征.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古代文学论文从《文心雕龙》看檄文文体特征.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古代文学论文从《文心雕龙》看檄文文体特征.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古代文学论文从《文心雕龙》看檄文文体特征.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古代文学论文从《文心雕龙》看檄文文体特征.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文学论文从《文心雕龙》看檄文文体特征.doc(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从文心雕龙看檄文文体特征 杨榕摘要:檄文是我国古代一种军事文书,刘勰在文心雕龙檄移篇中对其起源、文体特征等,都做了归纳和阐述。具体说来,檄文的功用是声讨罪责,晓谕臣民;风格是先声夺人,威震雷电。它书于木简,简短精要;颇具号召性和煽动性;也具有公开性和传播性等特点。此外,檄文对后代影响久远,名家辈出,名作纷呈。 关键词:刘勰;文心雕龙;檄文 我国古代文体繁多,每种文体都有一个发生、发展和定型的过程。作为文学理论,对于每一种文体,总结前人的写作经验及文体特征,揭示文体的发展、流变的轨迹,便于后代作家把握文体要素,进行同类文体创作。 刘勰的文心雕龙是我国第一部规模宏大、论旨精深、体例周详的文学理论专

2、著。对我国古代的文体论述透彻精要。文心雕龙从卷二“明诗”篇至卷五“书记”篇止,共二十篇,均为文体论。在这二十篇中,仅作为篇名标示的就有文体三十三类,其中檄文就是里面重要的一种文体。 刘勰论述文体,体例周详,标准一贯。他都遵循着“原始以表末,释明以章义,选文以定篇,敷理以举统”。所谓“原始以表末”,就是对文体的起源和演变加以说明。所谓“释明以章义”,就是解释文体的名称含义,阐述文体的性质。所谓“选文以定篇”,就是为每一文体选定范文,再加以评述。所谓“敷理以举统”,就是阐述每一种文体的规范要求和风格特征,以及写作应当注意的事项。 一、檄文及其起源 檄文本来是一种军事文书,举凡罪责、晓慰、军国征兵、

3、公府征吏都使用这一文体。关于“檄”的名称,最早见于司马迁的史记张仪列传,“张仪既相秦,为文檄告楚相曰”。文中,虽然只是片断记述,亦见其是一种军事性的文书。 对于檄文的起源,刘勰在文心雕龙檄移篇中做了探讨。“至周穆西征,祭公谋父称古有威让之令,有文告之辞,即檄之本源也。”刘勰探究了檄文的本源,就是周天子穆王的威严、责备的文告。使得檄文产生的根本原因,就是周天子的声讨活动。 刘勰认为,最早的檄文在战国时期已经颇具体制。文心雕龙檄移篇云:“齐桓征楚,诘苞茅之阙;晋厉伐秦,责箕郜之焚;管仲吕相,奉辞先路;详其意义,即今之檄文。暨乎战国,始称为檄。”刘勰追根溯源,归纳出上述三例均为声讨性的文字,都是军事

4、行动前的文书。其中,齐桓公征讨楚国,诘问苞茅之阙的事情,详见左传僖公四年。左传云:“齐侯伐楚,楚子使与师言曰: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惟是风马牛不相及也。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管仲对曰:惜召康公命我先君太公曰:五侯九伯,汝实征之,以夹辅周室。赐我先君履,东至于海,西至于河,南至于穆陵,北至于无棣。尔贡苞茅不入,王祭不供,无以缩酒,寡人是征;昭王南征而复,寡人是问。”3齐桓公本来是因为私人的恩怨出兵侵略蔡国,顺便讨伐楚国,原本就是非正义战争,毫无正当理由,就是古人说的“曲师”。管仲为齐国出兵,找了三条理由:一是齐国的先君姜太公,得到周天子召康公的授权,可以征讨周王朝分封的侯爵;二是齐国的先君姜太

5、公,得到周天子划定的征讨范围,具体到东西南北的地点;三是楚国没有按时履行进贡苞茅的义务,以及周天子昭王南征失事。在上述理由中,只有不按时进贡苞茅是真正的理由,其他都是发动战争的借口,突出了声讨性。这一时期,檄文文体尚未形成,但语言颇具檄文的声讨性质。春觉斋论文流别论十“:本无檄文之体,而言则似檄。”4确为的评。 二、檄文的文体特征 从使用场合来看,檄文既适用于声讨对方的罪责,又可用于征召和晓谕臣民等;从文章风格来看,檄文先声夺人、威震雷电,颇具震慑力;从书写质材来看,往往书写在木简上面,简短精要;从艺术效果来看,声讨性的檄文具有号召性和煽动性。下面分别论述。 (一)声讨罪责,晓谕臣民 声讨罪责

6、,详见左传僖公四年,齐桓公声讨楚国,此不赘述。晓谕臣民,最为典型的文例,是司马相如的喻巴蜀檄。司马相如这篇檄文,是对汉武帝的征讨政策进行解释,对巴蜀守臣乱发兵卒以及巴蜀民众的骚动进行谴责,口气威严,富含斥责之意。其中,描写边郡将士效忠朝廷的一段,十分精彩。 云:“夫边郡之士,闻烽举燧燔,皆摄弓而驰,荷兵而走,流汗相属,唯恐居后。触白刃,冒流矢,议不反顾,计不旋踵。人怀怒心,如报私仇。彼岂乐死恶生,非编列之民,而与巴蜀异主哉?计深虑远,急国家之难,而乐尽人臣之道也。”5司马相如描述边郡将士,一旦听说发生战争,全部带上兵器急赶到位,汗流浃背,出生入死,为国难而乐死恶生,表现出为国捐躯的强烈爱国主义

7、热情。文章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具有强烈的说服力和感染力,乃檄文中的上品。 檄文的结尾,却是文体的格式和套语。云:“方今田时,重烦百姓。已亲见近县,恐远所溪谷山泽之民不遍闻,檄到,亟下县道,使咸喻陛下之意,无忽。”檄文结尾虽属套话,却也威严。从后来的史实看来,司马相如这篇檄文,化解了巴蜀地区士民的怨愤,起到了良好的安抚作用。 (二)先声夺人,威震雷电 文章风格因文体而异,不同的文体其语言风格差别甚多。因檄文是军事文书,其语言风格就是先声夺人,威震雷电。文心雕龙檄移篇:“震雷始于曜电,出师先乎威声。故观电而惧雷壮,听声而惧兵威。兵先乎声,其来已久。”中国古代非常讲究名正言顺,发动战争更是如此。名不

8、正就言不顺,言不顺就事不成。发动任何战争,都需要找到自己的理由,置对方于不义之地,取得战争的主导权。此外,孙子兵法云:“不战而屈人之兵者,善之善者也。”檄文先声夺人的语言风格,希望达到对方闻风而降的效果。对于这种语言风格的作用,刘勰认为:“故知帝世戒兵,三王誓师,宣训我众,未及敌人也。”檄文这种语言特点,较为典型的文例是“夏后初誓于军”。尚书甘誓云:“有扈氏不服,(夏)启伐之,大战于甘。将战,作甘誓,乃召六卿申之。 王曰:嗟,六事之人,予誓告女。有扈氏威侮五行,怠弃三正,天用剿绝其命。今予惟恭行天之罚。左不攻于左,女不恭命;右不攻于右,女不恭命;御非其马之正,女不恭命。用命赏于祖,不用命戮于社

9、。予则孥戮女。”6其实,甘誓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檄文,但作为战争动员的文告,确实威震雷电。文章首先列举有扈氏的罪行,标示自己代表上天来剿灭他们。然后声明军事纪律,赏罚分明,而“用命赏于祖,不用命戮于社”,则是具体的赏罚措施。 (三)书于木简,简短精要 据现有文献记载,在史记张仪列传已经有张仪写的檄文,表明战国时期,檄文已成为一种正式的文体。汉代的檄文,书写在木简上面,至于木简的长度有二说:其一,长二尺。说文解字:“檄,二尺书也,从木,敫声。”7其二,长一尺二。汉书高帝纪下:“吾以羽檄征天下兵。”颜师古注:“檄者,以木简为书,长尺二寸,谓之檄,用征召也。”8文心雕龙檄移篇:“张仪檄楚,书以尺二。”

10、刘勰所说的“书以尺二”,可以理解为尺寸,也包含了檄文简短精要的意思。据史记张仪列传记载:“张仪既相秦,为文檄告楚相曰:始吾从若饮,我不盗而璧,若笞我。若善守汝国,我顾且盗尔城!”张仪写给楚相的檄文,只有五句话,二十四字,十分简短。但檄文叙述前因后果,追叙张仪从前和楚相一起喝酒,楚相冤枉张仪偷盗他的玉璧之事,及张仪遭受鞭笞的耻辱,以及张仪相秦后,要报仇雪恨,表攻略楚国城池的决心。 (四)颇具号召性和煽动性 檄文的声讨性质和体制,决定了它具有号召性和煽动性。魏晋时期陈琳的为袁绍檄豫州,名义上是讨伐归 属曹操的豫州刺史刘备,实际上是为袁绍讨伐曹操的一篇军事文书。檄文的结尾颇具号召性和煽动性。云“:即

11、日幽、并、青、冀,四州并进。书到,荆州便勒见兵,与建忠将军协同声势,州郡各整戎马,罗落境界,举师扬威,并匡社稷,则非常之功,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2011年第2期于是乎著。其得操首者,封五千户侯,赏钱五千万。 部曲偏裨将校诸吏降者,无有所问。广宣恩信,班扬符赏,布告天下,咸使知圣朝有拘逼之难。如律令。”刘勰所谓“其植义扬辞,务在刚健”,意谓檄文安排内容,夸张言辞,气势雄威,刚健有力,咄咄逼人。指的就是檄文的号召性和煽动性。 (五)具有公开性和传播性 檄文的声讨性质和体制,也决定了它具有公开性和传播性。文心雕龙檄移篇“:明白之文,或称露布。露布者,盖露板不封,播诸视听也。”指的就是檄文的公开

12、性和传播性。刘勰所谓“露板以宣众”,亦指檄文的公开性和传播性。 三、檄体文的流变及其影响 刘勰对于檄文特征的概括,除了“简短精要”外,大体切合檄文文体。早期檄文受到书写条件的限制,确实“简短精要”。就早期的檄文而言,这一概况还算较为恰当。就刘勰能够见到的后期檄文而言,如陈琳为袁绍檄豫州、阮瑀为曹公作书与孙权等,用“简短精要”来概括,则不太准确。这一时期,檄文已经铺张扬厉,长篇大论。后来的骆宾王为徐敬业讨武曌檄,更是沿着铺排的方向发展,体制恢宏,淋漓尽致。 檄文在魏晋南北朝定型之后,其文体体制和文体特征基本上保存下来,对后代产生久远的影响。 作为军事文书,一直到清代仍然保存。 檄文的外在体制,加

13、插鸟羽以示紧急,对后代影响巨大。汉书高帝纪下:“吾以羽檄征天下兵。”颜师古注:“檄者,其有急事,则加鸟羽插之,示速疾也。”8文心雕龙檄移篇:“插羽以示速,不可使辞缓”,论及檄文的紧急。这就是后来的“鸡毛信”的来源。鸡毛信直到抗日战争时期还在使用,也足见檄文对后代的影响深远。 从文学发展史来看,檄文作为官方文书,属于公牍文的性质,但是历代名家辈出,名作纷呈,具有艺术感染力。如司马相如、陈琳、阮瑀、钟会、徐敬业等,都是檄文的名家,他们的檄文名作至今仍然脍炙人口,令人爱不释手。从声讨作用来看,后世最为人所道的是唐代骆宾王的为徐敬业讨武曌檄。此檄文是为唐朝徐敬业起兵讨伐武则天而作的。檄文的结尾,号召天

14、下起兵响应,颇具号召力和鼓动性,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在当今纷繁复杂的国际环境下,檄文的声讨性质和威严语言特点,对于外交辞令,仍然具有某种程度的借鉴作用。 综上所述,檄文是我国古代一种军事文书,刘勰在文心雕龙檄移篇中对其起源、文体特征等,都做了归纳和阐述。具体说来,檄文的功用是声讨罪责,晓谕臣民;风格是先声夺人,威震雷电。它早期书于木简,简短精要,后期铺张扬厉,长篇大论,颇具号召性和煽动性。也具有公开性和传播性等特点。此外,檄文对后代影响久远,名家辈出,名作纷呈。 参考文献: 1司马迁.史记张仪列传M.北京:中华书局,1957. 2周振甫.文心雕龙今译M.北京:中华书局,1986. 3李梦生.左传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4刘勰.文心雕龙义证(中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5萧统.文选司马相如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0. 6李民,王健.尚书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7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1963. 8班固,颜师古注.汉书高帝纪下M.北京:中华书局,200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 > 成人教育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