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奥德赛》的情境化解读.doc
《对《奥德赛》的情境化解读.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对《奥德赛》的情境化解读.doc(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返乡,在神与人之间对奥德赛的情境化解读摘要:本文试图为讲述了一个人的返乡旅程的奥德赛提供一个新的理解视角,即深入到奥德修斯面对的具体情境中去发现隐藏在其后的推动性力量。在此它们是两种恰可以辨认出的观念:人性和命运感;前者体现于主角所经历的多重身份确认,后者通过神意的在场得以外化和独立。本文想要说明的是,在奥德赛的世界里,这两种观念相辅相成,而正是这种独特的融合性为不同时空的人们提供了永恒的心灵的参照。关键词:人性命运Abstract: Homers Odyssey talks about a man who returns home and the journey has been an en
2、during inspiration throughout generations. In this article, I try to explore Odysseus particular situation and reveal two key forces hid behind, that is, humanity and a sense of destiny. Both of them are not as explicit as we might think, although the former one is confirmed by Odysseus several iden
3、tifications while the latter holds its corroboration by Gods presence. My point is that these two ideas are inseparable in Odysseus world and it is from this unique integration that arouses a universal and everlasting fond of Odyssey.Key Words: HumanityDestiny亚里士多德对荷马奥德赛情节的概括并不长:“有一个人在外多年,有一位神老盯着他,只
4、剩下他一个人了;他家里情形落到了这个地步:一些求婚者耗费他的家财,并且谋害他的儿子;他遭遇风暴,脱险还乡,认出了一些人,亲自进攻,他的性命保全了,他的仇人尽死在他手中。” 亚里士多德诗学,罗念生全集第一卷,P73,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然而便是这看似简单的情节,荷马用12105行壮丽的诗句表现出来后,却构成了西方历史上最重要的经典文本之一,并可从中追溯到此后西方精神世界的诸多重要母题。它们在不同的时空中不断交错回响,使奥德赛时时拥有历久弥新的魅力。本文便是在这样的情形下诞生的:一个现代的中国读者,一名涉世尚浅的年轻人,一位有着怀乡情结的女性,在偶然的情形下终于读了荷马的诗,便也想写写自己
5、的感悟。她并不能细细分清各种主义和流派,也还没弄清自己的视野归属何处,只好尽力紧贴文本,直面奥德修斯的世界。一、双向结构在开始进入之前,我得先简单介绍一下奥德赛的结构或线索。它们将关乎我之后的叙述,即便前人已讲过多遍。一般认为奥德赛有一种双向结构的观点大致有几种,一是认为奥德赛包括了奥德修斯向家的回归和特勒马科斯向外的寻找,直到双线在某一点处重合展开新的情节。这一点很容易从奥德赛全书的结构中看出来,即在神明议允奥德修斯回返家园后,故事是从他的儿子特勒马科斯开始的史诗的前四卷将篇幅都赠给了他。第五卷到第十二卷共八卷讲的是奥德修斯的域外漫游,从第十三卷开始,二者相逢直至共同在第二十四卷完成史诗。还
6、有一种观点认为是奥德修斯与一位神、求婚者、自然(风暴)的多重双向关系。亚里士多德对奥德赛双重结构的另一种解释是“其中较好的人和较坏的人得到相反的结局” 同上,P56。本文也认为奥德赛有一种双向结构,但与前人的看法略有不同。站在结构线两端的既不是父亲和儿子,也非奥德修斯与众多对象,而是可视为一种状态的语汇:家园和漂泊注意我在此处并没有使用“流亡”一词,尽管许多观点认为奥德修斯是历代流亡者的先声。根据刘小枫(这一代人的怕和爱,P260,,华夏出版社,2007年),“流亡”(Exil)在希腊文中意为“逃亡”“畏避”“放逐”“补救”“避难所”。并不符合奥德修斯面临的情景。因此我选择了直接表明离家在外的
7、状态的词语“漂泊”。我们也可以使用“流离”一词。漂泊者奥德修斯渴望重为家园中人,家园中人同样渴望接收漂泊者。双方在返乡过程中的再次统一仰赖于相互的身份确认,即发现与被发现(或考验与被考验),这构成了奥德修斯回乡故事的双向结构。神祇在这双向的顺利展开中都扮演了重要角色,他们代表了一种必然性,确保了返乡终点的有意义在这儿,即是家园的有意义。从这样的角度再来看奥德赛的分卷结构便可以这样理解:全书二十四卷只分为两部分,前十二卷讲述家园中人与漂泊者处于分离时的一种失落状态以及身份的重新找寻,后十二卷讲述家园中人与漂泊者再次统一时所经历的必要的相互确认。本文这种结构划分的必要性在于,通过将“家园”和“流离
8、”转化为一种作为奥德修斯“返乡”的背景的状态,能够使促成这次“返乡”实现的两个重要要素凸现出来(如图所示)。这能够使我们置身于奥德修斯所面对的情境中去理解他的这十年经历,而非是带着自身的经历或体验去奥德修斯的世界中寻找某种确认或类比。家园流离神意的见证返乡身份的确认这样,我们便可以开始将故事逐一呈现。二、返乡关于奥德修斯回到故乡之前的十年漫游里的种种经历,在此我只想指出两点。第一,在十年漂泊中,奥德修斯和他的同伴们至少有三次机会可以顺利回家:一是刚打完特洛伊之战的时候,这时他们还没有得罪独眼巨人的父亲波塞冬;第二次是风神给了他们顺当的西风的时候;第三次是基尔克送他们走,给他们指明技巧和方向。但
9、这三次机会都被他们自己弄糟了出于欲望、贪婪、猜忌、骄傲和渎神。第二,这并不是奥德修斯一个人的归乡故事。离开伊利昂的十年战役的胜利者、奥德修斯以及他的亲爱的伙伴们,至少装满了好几艘船。然而,奥德修斯的伙伴却逐渐消失在达基科斯涅斯、洛托法戈伊、巨人岛、太阳神之岛和无边的可怖的大海。只有奥德修斯一个人孤零零地抵达。于是我们要猜测,是因为奥德修斯天生与众不同,使得他享有了与伙伴们不同的命运?就像宙斯在一开始就说出其后又反复出现的这句诗那样:“可悲啊,凡人总是归咎于我们天神,/说什么灾祸由我们遣送,其实是他们/因自己丧失理智,超越命限遭不幸”(1:32)凡人们因自己的愚蠢导致了自己的毁灭,而奥德修斯是英
10、雄,有神的庇佑,当然跟纯粹的凡人不在一个级别上。可没有遭到同样命运的奥德修斯真的就与人性的这些弱点摆脱干净了吗?他不也曾贪享过一年的安逸、在偶遇的小岛上侵略,也有能被塞壬拿来引诱的欲望吗?当然,奥德修斯的欲望不同于凡俗,是企图“知悉丰饶的大地上的一切事端”(12:190)。此外,在谈及奥德修斯的“弱点”时,我也很好奇在太阳神的岛屿上,当他们的食物告罄、一切努力也都穷尽,同伴们开始连续六天美餐神牛的时候,奥德修斯是否有与他们一同享用?奥德塞没有明确告诉我们,于是在此我们也不做出判断。神明能够代奥德修斯奔走游说,为他返乡牵桥搭线,却无法运用魔法径直送他回乡。因此,对于奥德修斯的“幸存”,与其把它看
11、作十年之后才姗姗到来的神明的意旨,不如把它看作奥德修斯自己的决断:“我立即惊醒,勇敢的心灵反复思索,/是纵身离开船只,跃进海里淹死,/还是默默地忍耐,继续活在世上。/我决定忍耐活下去,掩面躺在船里”(10:50)。奥德修斯决意要忍耐着活下去,于是又一个问题产生了。当奥德修斯成功活下去回到伊塔卡时,他要想家园是否还是二十年前远征前的那个家园?阿卡门农不就是在“幸得返家园”之后被妻子用剑刺死的;奥德修斯回乡后隐藏身份不就是出于这位“人间王”的告诫?同样的,伊塔卡人未必要无条件地接纳回家的奥德修斯在他们,这样一个问题也是须要问的:漂泊者奥德修斯是否二十年前的家园中人奥德修斯?我们知道,有时候让一个人
![对《奥德赛》的情境化解读.doc_第1页](https://www.31ppt.com/fileroot1/2023-3/9/bfa8eac9-11b4-417c-8abe-445f69900eeb/bfa8eac9-11b4-417c-8abe-445f69900eeb1.gif)
![对《奥德赛》的情境化解读.doc_第2页](https://www.31ppt.com/fileroot1/2023-3/9/bfa8eac9-11b4-417c-8abe-445f69900eeb/bfa8eac9-11b4-417c-8abe-445f69900eeb2.gif)
![对《奥德赛》的情境化解读.doc_第3页](https://www.31ppt.com/fileroot1/2023-3/9/bfa8eac9-11b4-417c-8abe-445f69900eeb/bfa8eac9-11b4-417c-8abe-445f69900eeb3.gif)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奥德赛 情境 化解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0288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