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格涅夫笔下的多余人——罗亭.doc

上传人:仙人指路1688 文档编号:3028888 上传时间:2023-03-09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屠格涅夫笔下的多余人——罗亭.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屠格涅夫笔下的多余人——罗亭.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屠格涅夫笔下的多余人——罗亭.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屠格涅夫笔下的多余人——罗亭.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屠格涅夫笔下的多余人——罗亭.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屠格涅夫笔下的多余人——罗亭.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屠格涅夫笔下的多余人——罗亭.doc(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屠格涅夫笔下的多余人罗亭摘要:屠格涅夫是俄国十九世纪的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同时也是杰出的编年史的编撰者,把发生在十九世纪四十年代到八十年代这期间的社会变动记录到自己的作品中。他的小说世界好像是一块丰富的宝藏,探求者路不同,就会有不同的风景让人惊叹,置身其中,我们总会得到一种纯净的美的感受和令人屏息的感动和震撼。农奴制下生活疾苦的农民,骄奢麻木的贵族,残忍虚伪的地主,兼有先进性和软弱性的知识分子他把这些形象鲜明的展示在我们面前,有力的抨击了统治阶级,积极的唤醒了先进分子。屠格涅夫创造罗亭的背景是当时正值克里米亚战争,战争的结果是俄国惨败,迫使人们去思考祖国的命运和前途。小说中的罗亭虽然出身于贵族

2、家庭,受过良好的教育,去过德国留学,深受西欧资产阶级自由、民主思想的熏陶,崇拜歌德,热情,长于辩论。当他一来到达莉亚米哈伊洛夫娜的庄园,从他开口说话之后大家就被他不凡的谈吐迷住了,罗亭自始至终认为只有牺牲自己的小我来为大我谋福利的人,才配得上人的称号,才能去从事伟大的事业。关键词:多余人;贵族;进步人士;革命;不可或缺一、文学意义十九世纪的俄罗斯文学处于高度繁荣的时期,当时俄国文学天才辈出,佳作纷呈,屠格涅夫(1818-1884)就是领此风骚的巨匠之一。说屠格涅夫是文学巨匠,不单单是因其作品数量之多、内容深刻、风格独特,更因其站在时代前列,洞悉当时阻碍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总是把握住时代主题农奴

3、制下生活疾苦的农民,骄奢麻木的贵族,残忍虚伪的地主,兼有先进性和软弱性的知识分子。他把这些形象鲜明的展示在我们面前,有力的抨击了统治阶级,积极的唤醒了先进分子。而他在长篇小说中塑造的“多余人”形象(罗亭)则一直是国内外文人学者的热点话题,一代代学者不厌其烦的对“罗亭”研究分析,却始终没有得出明确且统一的观点。二、“多余人”文学现象其实屠格涅夫不是“多余人”的首创者,早在19世纪20至30年代的俄国文坛上就出现了一批被称为“多余人”的独特的文学现象,他们身上有明显的时代印记。这可以追溯到1812年的俄国全民之战即卫国战争,当时广大人民的爱国热情已经达到了高潮,但是带有浓厚宗法性质的俄国资产阶级落

4、后保守,无力担负民主革命领导者的责任。这时俄国贵族先进人物主动承担这一历史使命,以著名的十二月党人起义为代表,他们的革命活动揭开了俄国人民解放运动的序幕,开创了贵族革命时期。也正是在这个时期,沙皇专制统治残暴,人民生活悲苦,先进人士英勇斗争。这些贵族先进分子既反对沙皇君主专制、农奴制,又因站在维护这种制度的贵族立场上而害怕人民的反抗斗争。沙皇政府残酷地镇压了十二月党人之后,推行更加苛刻的政策,粉碎了当时先进分子用改良方式推翻专制独裁的幻想。贵族先进人物陷入了彷徨和苦闷的泥沼之中,深深感到由于叛逆所带来的痛苦而又无力自拔。一方面,他们对俄国的现实生活不满,渴望改变现状;另一方面,又由于他们与人民

5、相距甚远,无法得到人民的理解与同情,因而找不到真正的出路。而且,随着君主专制,农奴制危机的加深,贵族先进人物固有的矛盾也日益尖锐,他们的革命性逐渐消失,蜕化为改良主义,主张俄国走地主阶级的道路,正是这个贵族革命时代铸造了“多余人”。第一个“多余人”是普希金叶甫盖尼奥涅金中的奥涅金,第二个是莱蒙托夫当代英雄中的毕巧林,随后屠格涅塑塑造了“多余人”罗亭。三、罗亭的文学形象屠格涅夫创造罗亭的背景是当时正值克里米亚战争,战争的结果是俄国惨败,这充分暴露了农奴制俄国军事和经济上的落后,也迫使人们去思考祖国的命运和前途,寻求能够改造社会的力量并探索强国富民之路。小说中的罗亭虽然出身于贵族家庭,身上流着地主

6、的血液,但早已不再是花花公子,差不多已穷困潦倒。他受过良好的教育,还去过德国留学,深受西欧资产阶级自由、民主思想的熏陶,崇拜歌德,热情,长于辩论。关于自由,民主,爱情,人性,理想,他总是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且引人深思。罗亭始终当时的社会现状之不满态度,取而代之的是脑海中大胆的思想和未来的蓝图。当他一来到达莉亚米哈伊洛夫娜的庄园,从他开口说话之后大家就被他不凡的谈吐迷住了,因为他讲话才气洋溢,充满激情,且条理分明,表明他知识丰富,博览群书,以至于只要罗亭一开口,大家立刻缄口不语”。他告诉众人:自私却是自戕。一个自私的人,就像一棵孤零零的不结果实的树,会枯萎而死;而自尊作为力求尽善尽美的一种强有力的

7、渴望,却是一切伟大事业的源泉是啊,一个人应该铲除自己身上顽固的利己主义,以便给自己的个性以充分表现的权利!罗亭自始至终认为只有牺牲自己的小我来为大我谋福利的人,才配得上人的称号,人应该自尊自爱,力求完善自己,才能去从事伟大的事业。罗亭认真的向地主婆达莉亚米哈伊洛夫娜提出各种改进和改革的措施,尽管达莉亚只是嘴上赞不绝口,实际上完全置之不理;他让达莉亚的女儿娜塔莉亚爱上了自己,却又担负不起给她幸福的责任,同时得罪了达莉亚,再次过上了漂泊不定的生活。他随同一位愚蠢的富人来到乡下,准备实施自己脑子里各种各样的改良和革新却不被他人接受,只能离开;又和一位叫库尔别耶夫的人一起疏浚河流、筑建航道,却因二人自

8、身穷困潦倒没有经济援助而不了了之;还去过某中学授课,他热烈的讲演吸引了学生们,于是他又想对教育实施根本的改革,仍然得不到领导的支持和理解,阻碍重重,无奈还是以辞职告终;最后。在1948年6月26日,巴黎街头,子弹射穿了他的心脏。我们的“多余人”罗亭走完了他曲折又耐人寻味的一生。四、罗亭的“不多余”1.多余人奥涅金和毕巧林然而,罗亭同普希金笔下的奥涅金、莱蒙托夫刻画的毕巧林相比既“多余”又不“多余”。叶甫盖尼奥涅金中的奥涅金是在脱离人民和民族传统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公子哥儿。虽然他受到西欧资产阶级思想的影响,但他对生活的实际情况缺乏了解,他既不了解农奴,也不了解自己所处的位置,贵族家庭既没有给予他

9、崇高的理想和有用的知识,也没有培养他坚持到底的毅力。他厌倦了上层社会,却没有摆脱那个社会的勇气和力量;同时他也不能和人民站在一起。正是他这种软弱性让他错过了塔吉娅娜对自己的一片真情,和真爱擦肩而过。最终一事无成!而当代英雄中的毕巧林则代表了十二月党人起义失败后在尼古拉反动统治下的社会先进人士的思想与情绪:他们不满于30至40 年代由于巨大社会风暴所留下来的沉寂与停滞,但正如十二月党人一样,由于他们与人民相距甚远,注定要过“无为”的生活,要在“无目的的冒险”与“无意义的行动”上,浪费掉自己非凡的精力与热情。正如毕巧林自己所说“我活着为了什么?我生下来有什么目的目的一定是有的可是我猜不透这使命是什

10、么。”他找不到生活的目的,又无法把过剩的精力用在有意义的事业上,就不可避免地陷入了精神的空虚和道德上的堕落,成为了一个活厌了的人。他玩世不恭,到处寻找刺激。在风月场上更是情场老手,但他并不真正懂得爱情、珍惜爱人,更是承担不起爱的责任,他对白拉的爱导致白拉死亡,对维拉的爱也造成维拉一生的痛苦与不幸2.罗亭的“不多余”和前两位“多余人”相比,首先,罗亭有明确的生活信念和生活目标。他崇尚真理自由,青年时代积极参加进步团体,留学后又不甘安逸,四处奔波;他是天生的辩才,任何时候都不需要去搜索辞藻,因为辞藻自身顺着他的思路流畅地涌至他嘴边,每一个字像是从他心灵深处喷涌而出,燃烧着信念的火焰,他的听者可能未

11、必听得懂他的高谈论阔,可是他们的胸脯仍然高高鼓起,他们眼前的帷幕仍然开启,让他们看到了前方璀璨夺目的光明。可贵的是,他不愿利用自己的身份地位和真才实学哗众取宠或者像康斯坦丁一样靠溜须拍马穿衣吃饭;尽管他的理想和信念受时代限制,在实施改革的道路上处处碰壁,但这些不曾动摇过他的信念和追求“我不满于指定给我的行动范围这,你知道,还是我一贯的弱点。我要求彻底的改革”;事实证明他从未停止探索的步伐,他并非自己所说的“没有毅力的人”,为了革命、为了大多数人的利益他坚持到底直至献出了生命。这是奥涅金和毕巧林望尘莫及的。其次,罗亭对待个人情感诚恳,严肃,认真。对待大学同窗列日涅夫他承认他们曾情同手足,同时毫不

12、留情的批评列日涅夫扮演犬儒主义者;当列日列夫误解他是冷血者时,他坚持己见;多年以后,二人再次重逢,他赢得了列日涅夫的理解与尊敬,生活景况虽然悬殊,却并不影响他们互诉真情、祝福彼此。对待娜塔莉亚,他爱上了她的纯洁与高尚,但他清醒的认识到自己对娜塔莉亚比起娜塔莉亚于他的爱要逊色得多,而自己是无法给她生活的保障和关于幸福的承诺。他向纳塔莉亚说明这一切后毅然离开,他是真正为爱人着想,放娜塔莉亚寻求幸福的生路,不愿她跟着自己备受颠沛流离之苦。这岂能与奥涅金和毕巧林同日而语?最后,如书中所述,罗亭最终还是赢得了人们的理解,在当时他所处的社会环境里,他成功的吸引了像巴西斯托夫这样的有志青年,还有同样一贫如洗

13、的库尔别耶夫同他志同道合,当列日涅夫提出为罗亭的健康干杯时,巴西斯托夫兴奋的喝彩:“至于谈到罗亭的影响,我向你们发誓,这个人不但能震撼你,而且还能推动你一往直前,不让你停下来,将你彻底改变,让你燃烧!”这说明什么?说明那个社会需要罗亭、需要像罗亭这样的人。因为在唤醒沉睡的人们、在揭露农奴制的问题上,他们是对社会有用的积极力量。五、罗亭“多余人”的成因我们不可否认,罗亭的一生是个悲剧,在思想上与他志同道合的人少而又少,在行动上能够支持他的人更是少而又少,就连深爱他的娜塔莉亚也对他失望透顶,地主婆达莉亚看似欣赏他从未认真考虑过他的改良方案,后来遇到的富绅士更是对他的“标新立异”深恶痛绝,就连他教书

14、的学校当局也绝对不允许他“做出格的事”罗亭是孤独的、艰辛的改革者,他不停的奔走,毫无懈怠的寻找着机会实施自己的改革方案,可事实是如此的残酷,他在当时的社会环境里总是“四处碰壁”,“头破血流”。而罗亭出于软弱并未和阻挠者正面冲突,却选择了逃避;尽管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但他仍然悟不出这其中的主要原因;他承认自己没有毅力,为“空话”而活,却找不到根本的解决办法。可见,造成罗亭“多余”的是当时沙皇的残暴统治和大多数人的随波逐流,当然还有像罗亭这样的贵族进步人士自身固有的弊端。六、个人总结罗亭不多余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对罗亭有这样的评价他是沙皇专制社会的多余人,却也是俄国革命道路上不可或缺的人。我们必

15、须承认“多余人”罗亭的社会价值。一方面,罗亭是时代必然的产物,是人类社会进步历程中承前启后的过渡者。他对革命满腔热血,信誓旦旦,却终究无为,是因为他身上固有的软弱性,因为他没有毅力,因为他为“空话”而活。但他从不懈怠,正是像他这样的人唤醒了骄奢麻木的贵族和饱受剥削压迫的农奴,他说“的确,我们的生命是短暂的,不足道的,然而一切千秋伟业都是由人来建树的。如果一个人意识到自己是这些崇高力量的工具,那么这种意识便能代替其他乐趣,便能从死亡中找到自己的生命,找到自己的归巢。”是的,他告诉我们只要你有决心、肯行动,就一定能改变现状,这个过程可能是一年也可能是一百年,需要有人流血,甚至需要有人牺牲,然而我们

16、坚信我们要的迟早会得到,这是顺应时代潮流的结果,这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另一方面,屠格涅夫塑造的罗亭给当时的进步贵族一个警示:要改革就彻底的改革,要革命就坚决的革命。改革总会有人牺牲;革命需要的不仅仅是华丽的演说,还要有武装力量。一个人是无法革命的,要动员所有受压迫、对当局制度不满的民众一起革命,将革命进行到底。只有这样,才不空有理想和抱负;只有这样,才能化“语言的巨人,行动的侏儒”为走在时代浪尖的英雄;也只有这样,革命才能胜利,新生活才能来临。参考文献1. 【俄】屠格涅夫著,戴骢译.罗亭M. 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2. 冷和平.罗亭不是个“多余人”J. 宜春学院学报,2002(2):45-493. 王桂修,杨毅敏.“多余人”形象系列分析J.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1998(2):45-474. 任光宣,张建华,余一中.俄罗斯文学史M.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5. 孙红.“多余人”的社会价值与审美意义J. 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03(1):96-986. 张翠萍.“多余人” 新解J. 平原大学学报,1999(1):69-707. 王蕊.“多余人”的悲剧成因及其社会意义J.沈阳师范学院学报,2000(4):22-2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 > 成人教育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