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品德论文:细雨微澜教育无痕.doc

上传人:laozhun 文档编号:3028904 上传时间:2023-03-09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品德论文:细雨微澜教育无痕.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小学品德论文:细雨微澜教育无痕.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小学品德论文:细雨微澜教育无痕.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小学品德论文:细雨微澜教育无痕.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小学品德论文:细雨微澜教育无痕.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小学品德论文:细雨微澜教育无痕.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品德论文:细雨微澜教育无痕.doc(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细雨微澜,教育无痕摘要:新课程的实施就像一股春风为品德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它重视教育过程中学生在生活情景、实践体验中感悟,追求“使学生受到教育并避免学生觉得有人在教育他”这样一种“润物无声”的意境。新开设的品德课程为小学生开辟通向他们生活的渠道,在教学中,教师更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学习中抓住契机,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品行,隐蔽教育意图。关键词:情景感悟 参与实践 关注生成 教育无痕曾记得语文教学中,和学生阅读过这样一篇文章:在一个温馨愉快的夜晚,聪明的男孩彼得给妈妈写了一张账单:“母亲欠儿子彼得如下款项:取回生活用品:20芬尼 把信件送往邮局:10芬尼 在花园帮助大人干活:20芬尼 彼得一直是

2、个听话的孩子:10芬尼 共计:60芬尼” 写完后,彼得把纸条压在餐桌上,悄悄地上床睡觉了。忙了一天的妈妈看到了这张纸条后,什么话也没说,只是在下面添了几行字,又将账单和60芬尼放在了彼得的枕边。醒来的彼得,看到了这样的一张账单:“彼得欠妈妈如下款项:在她家里过了十年的幸福生活:0芬尼 彼得十年中的吃喝:0芬尼 彼得生病时的护理:0芬尼 彼得一直有个慈爱的母亲:0芬尼 合计:芬尼。”彼得读着读着,感到羞愧万分!过了一会儿,他蹑手蹑脚地走进妈妈,将小脸蛋藏进妈妈的怀里,小心翼翼地把60芬尼塞进了妈妈的围裙读着这则故事,心情着实久久难平,我为这位母亲独特而卓有成效的教育所折服,反复琢磨、细心体味那超

3、然的心境和博大宽宏的胸襟,以为她才是真正的教育家,其教育手段妙不可言。这种“无言”的教育方式,不正体现了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 “把自己的教育意图隐蔽起来”的“无为”而教的教育境界吗?它远比大声呵斥、当面指错、讽刺甚至挖苦等高明得多,真是“ 细雨微澜,教育无痕”啊。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教育,其结果是刻骨铭心的。那么,如何在我们的品德教育中也绽放如此异彩呢?我思索着这般探索和尝试:一、情境感悟 心中悟出方觉真在美国有这样一堂课:老师宣布考试分数后,发现学生垂头丧气,便说,如果要想加分数,就给10美元,但是,只能是白种人的学生。学生都愤怒喊叫,拼命跺脚,把课本、书包扔向教师表现抗议。老师用早已准备的盾

4、牌来抵挡,并用水枪向学生扫射。学生们坐下歇一歇的时候,老师严肃地说:刚才就是当年黑人领袖马丁.路德反对种族歧视,组织示威游行的情景。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方面的内容。这里,我们不难感受到启发人的内心需要的确是一切教育取得成效的前提。有了需要才能形成态度,完成行为选择。这位美国教师创设情境、渲染氛围,激发了学生渴求反对种族歧视的需要,德育目标已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他所运用的教学模式又与我们传统的情境教学有所不同。传统的情境教学模式过于显现德育“教育”意图,从而使学生产生定势、应答的假象。而那位美国教师则有意识地运用现代德育至关重要的一条策略隐蔽德育的“教育”意图,淡化被教育者的“受教育”意识。前苏

5、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说过:“教育者的教育意图越是隐蔽,就越能为教育的对象所接受,就越能转化成教育对象自己的内心要求。” 那么何谓隐蔽德育意图?就是德育工作者在充分理解德育内涵的基础上,在工作中尽可能不暴露自己的目的,改变学生以被动、应付的态度去接受德育的状况,淡化他们的“受教育”的角色意识。这点既要成为品德教学指导思想上的要求,也要成为现代德育形式上的要求。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千方百计地创设一定的情境,不露痕迹地将自己的教育意图隐蔽起来。在绝大多数学生心理认同,师生双方情感共鸣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转变学生的思想,从而水到渠成地实现自己的教育目的。那么如何有效地创设这样的情境呢?1

6、 返朴归真,课堂再现情境新课标指出:“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起他们内心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祖国宝岛台湾是浙教版品德与社会第二册中的内容,教材中的“望远镜”和“智慧泉”旨在引领学生了解台湾的风光和物产,但由于台湾距离孩子们的生活比较遥远,因而很难感受两岸人民的同胞情。于是,教师结合我们镇海的家长资源和社区资源,请来了一位来自台湾的叔叔,围着叔叔来了个亲密接触,随机采访。孩子们陆续询问台湾叔叔台湾有哪些地方特别好玩?台湾三年级的小朋友有哪些课程?台湾最好吃的水果是什么?亲切朴实的交谈胜过任何煽情的话语,学生与台湾叔叔面对面的交流,加深了对台湾的了解

7、,真切感受两岸同胞骨肉相连的亲情,自然而然地激起了其内心期盼统一的情感。2 顺应童心,媒体渲染情境有效的德育要求我们用儿童的眼睛观察世界,用儿童的耳朵聆听世界,用儿童的心灵感受世界。我的一日三餐的教学中,教师运用课件制作了维生素、水、糖、蛋白质、脂肪和无机盐这六位可爱的营养宝宝。宝宝的原型是孩子们熟悉的天线宝宝形象,当它们一一蹦跳着出现时,孩子们高兴地与它们一一打招呼,叫它们的名字。当交流老师给的礼物(鸡蛋、胡萝卜、菠菜等)里藏着哪些宝宝时,孩子们更是津津乐道,仿佛这些食物一个个有了生命力,变得那么亲切了。不知不觉中,学生熟记了这六种营养素,爱屋及乌地喜欢吃宝宝们带来的食物。3 换位移情,角色

8、模拟情境我们的学生大多是独身子女,他们在家长的呵护下幸福成长,关爱唾手可得,也就不懂得去珍惜和感激。有些孩子任意指使家人做着做那,体会不了他们的辛苦。现在的我能做什么契合三年级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生活自理能力,及时进行这方面的教育,教会他们学会感激。教师在组织第三部分的内容“不做小麻烦”时,创设了学生生活中常见的一幕打电话送本子的情境。于是,生活在课堂被还原了。请看:电话的一头孩子急不可耐地说:“妈妈,快把我的语文作业拿来,交不上要被老师扣分的。”师扮演的刚乘上341公车赶往宁波上班的妈妈说:“妈妈已经上车了,天还下着雨。要不,你中午自己回家拿好吗?”“不行不行,老师昨天还嘱咐过一个都不能忘记,

9、我没带,非被点名批评不可,多丢脸啊!”孩子气鼓鼓地说。“好好好,妈妈这就回家拿,给你送来。”电话打到这儿,老师平静地问孩子:妈妈要把这本作业送到,接下去得怎么做?学生们纷纷说开了,妈妈得在下一个车站下车,冒雨等车,然后乘返程的汽车,下车后走回家,找出要拿的作业本,再急匆匆地送到学校。接着再到车站,乘上汽车赶去上班教师趁势追问:看到这儿,你有什么想说?孩子们静默了片刻,此刻他们或许想到了自己也曾有过这样的行为,或许已觉心里的愧疚,于是有感而发,有的说妈妈冒雨来送,太辛苦了;有的说妈妈上班要迟到了,会被领导批评,心里肯定很不开心;有的说妈妈鞋子湿掉了,衣服淋湿了,说不定会生病;有的说自己真不该这么

10、丢三落四,让妈妈操心这种换位体验,情由心生,才真真切切地感悟到父母为自己的成长付出的心血,学会感激父母给予的爱,体谅父母的难处。二、参与实践 躬身体悟始知深意大利教育蒙台梭利在19世纪就提出:“实践是最好的老师”。“儿童对活动的需要几乎比对食物的需要更为强烈。”她形象地解释说:一件事,我听到了,随后就忘了;看到了,也就记得了;做了很自然就理解了。的确,对于孩子来说,听到的容易忘记,看到的记忆不深,只有亲身实践和体验到的才刻骨铭心,终身难忘。新教材密切联系孩子的生活,把大量的生活资料编入教材,作为孩子的学习资源。因此,小学品德课活动型教学越来越引起广大教师的重视,但“乱花渐欲迷人眼”,如何使活动

11、不流于形式,达到真实、有效呢? 1目标定位准一点新课标指出:在本课程中,教师要有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儿童活动的指导者品德与生活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实践学科。它涉及孩子生活的方方面面,知识涵盖语文、自然、劳动等多门学科,一旦遇到综合性较强的课题,往往容易把课异化为音乐、美术等课。出现这些教学盲点的根本原因,是不能准确把握课程目标。品德与生活的总目标是培养具有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教师在组织活动前要准确把握目标,选取活动方式,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良好的行为习惯。如教学风儿吹呀吹一课,执教的盛老师课始即让学生拿出带来的小风车,想想怎样使风车转起来

12、,试试能有多少种方法。孩子们有的对着风车使劲吹气,有的举着风车快乐地奔跑,有的拽着风车转动身体,有的抛起风车,让它自由降落小小风车承载着对风的认识,通过玩风车,学生自然而然地意识到风跟空气流动的关系,再经过老师把学生浅表的感性认识进行提升,从而轻松地突破了难点风产生于空气流动。学生在动手、动脑的过程中享受创造带来的乐趣,同时渗透着对风的美好情感。2实践内容实一点新课程是以儿童生活为基础,但并不是儿童生活的简单翻版,课程的教育意义在于对儿童生活的引导,用经过生活锤炼的有意义的教育内容教育儿童。“因此,教师一方面要对教材进行”二次创造“,另一方面要充分挖掘文本外的教育资源,从”小”、“近”、“趣”

13、着眼去筛选、补充、重组教材。“小”就是开口小,小中见大。“近”是注重选择和补充学生身边的事情组织实践活动。“趣”是指基于满足儿童情趣的需要,注重将儿童喜爱的游戏资源,有机切入到教学活动中,教师在选择活动内容时要把学生是否乐于参加作为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例如教学美好的家园时,可制作一副环保棋,在掷骰子玩棋子时,当棋子停在特殊的大格上,就说一说“它告诉了你什么”“为什么可以进几步或要退几步”,寓教于乐。3体验感受多一点新课程活动化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导行”,而要“行动”必先“心动”。体验是促使“心动”的催化剂。此时,精心选择活动的内容和形式都很重要。学生在体验中成长,真正评为生活的真谛,才是幸福的

14、成长过程。比如,我从哪里来这一课教学前,老师先请学生用一天的时间小心呵护一只鸡蛋,课中又设计开展了一个“当一回妈妈”模拟体验活动。教师自己和全体学生一起反背书包,扮演“怀孕的妈妈”。全体学生随着老师一起做动作,一起模拟体验“怀孕妈妈”的不方便和辛苦。课末畅谈自己的感受。诉说、倾听、表达、交流,让孩子们在品味生活的同时,沟通了生活,使孩子们体会到了自己还未降临这个世间,妈妈的关爱和呵护,辛苦与付出已源源不断。让沐浴在爱河的孩子们珍惜爱。三、关注生成 春风化雨细无声1意料中的“课堂生成”我帮你,你帮我一课中,教师设计了一个让学生把集体生活中大家互相帮助的事情画在纸上,然后互相说说,最后贴到黑板上的

15、两棵爱心树上。众所周知,我们镇海城区里的班额大,张贴时,势必会拥挤不堪,甚至发生矛盾,导致课堂纪律失控。不是说,教育要回归生活,重视生活的教育价值吗?那么,此情此景,不正是达到本课预期目标最具亲和力的儿童生活题材?于是教师备课时预设这一生成,课中着急地问学生:谁能帮忙老师出出主意,使大家又快又安静的贴好吗?学生一听要帮老师解决问题,纷纷献计献策,有的建议每组交给组长,由组长贴上去,有的提出一组一组轮流着贴,还有的提议大家排好队,你帮我传,我帮你贴。这时,教室静了下来,学生排好队,一个传一个,一个帮一个贴,教育目标自然达成。这里教师没有居高临下地训斥,没有道貌岸然地灌输,有的只是平等的对话。在平

16、等的对话中,师生一起分享你帮我,我帮你所带来的快乐。教师善于挖掘活动中的资源,预设“生成”让学生在亲历中感悟和体验,润物无声。2意外的“课堂生成”真实的教育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动态转化和生成个体的过程,它不可能百分之百地按预定的轨道行进,总会出现一些意料之外的,与课前预设不一致,甚至相矛盾的情况发生,教师如果能驾驭好,就能起到锦上添花的效果。如在送你一个微笑这课时,本课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明白同学间要互相体谅、宽容和帮助,这样我们的集体就会变得更加温暖。上课老师创设了一个情景:班里正在进行大扫除,一位男同学不小心把红红的鞋子给泼湿了,他不断地向红红道歉。如果你是红红,你会怎么对这位男同学说呢?同学们

17、各抒己见,有的说:“我会说没关系的,下次小心点!”有的说:“不要紧,鞋子过会儿就会干的。”还有的说:“小意思,回家让我妈妈洗洗就好了。”但是却有一位男同学笑眯眯地说:“我会说你没长眼睛呀,把我鞋子都弄湿了。“这时,上课老师如果沉下脸来,只是让学生坐下,忽视这一回答的内容显然违背了教育的实质。更何况,最后的这句恰恰是最常听到的。当时,那位教师听了孩子的回答后,那微笑的脸庞慢慢出现难过、愧疚的神色,她低着头说:”如果我是那位男同学,一定会更自责,心里更难受,你安慰我一下好吗?“如此一来,不如痕迹地指出了他这一待人的不足之处,在保护孩子自尊心的同时,也引导了学生怎样处理类似的事情。“无痕教育”既是一种教育方式,更是一种育人技巧,是一种教育的美学哲学境界。只要我们教育者有爱心、信心和足够的耐心,那么,达到教育“无痕”的境界并不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 > 成人教育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