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新儒學:《存有三態論》諸向度的展開——關於後新儒學的心性.doc

上传人:仙人指路1688 文档编号:3029384 上传时间:2023-03-09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1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後新儒學:《存有三態論》諸向度的展開——關於後新儒學的心性.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後新儒學:《存有三態論》諸向度的展開——關於後新儒學的心性.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後新儒學:《存有三態論》諸向度的展開——關於後新儒學的心性.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後新儒學:《存有三態論》諸向度的展開——關於後新儒學的心性.doc(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後新儒學:存有三態論諸向度的展開關於後新儒學的心性 論文提要本文旨在經由一宏觀的反思,以儒學、新儒學與後新儒學做一對比,並據存有三態論為核心,展開有關心性論、本體論、詮釋學、教養論及學等向度之綜述。首先,對後新儒學與儒學道統系譜之關係,做一歷史之釐清。再者,對心性論所涉及之結構志、意、心、念、識、欲展開一建構性的詮釋。此詮釋又關連到存有三態存有的根源、存有的開顯與存有執定的基本構造。凡此,皆不離存有的連續觀天、人物、我人、己通而為一之型態。落實於詮釋學而說,這裡隱含有五個詮釋的層級:道、意、象、構、言。進一步,由此申言,人是參贊天地人我萬物所成之道的主體,人不能離此天地人間。人之教養也就當落實

2、於此真實世間,能暢其欲、通其情、達其理,自可上遂於道。以政治社會面來說,這是從血緣性縱貫軸到人際性互動軸之轉化與重建,此自當由原先之內聖外王之結構轉而為外王內聖之結構,這是以社會正義為優先的心性修養。如此一來,自能解開道的錯置,邁向公民社會,建立法治的社會。;關鍵字詞公民社會、外王、内聖、心性、正義、詮釋、道、言、血緣性縱貫軸、人際性互動軸、存有、連續觀;一、後新儒學與儒學道統系譜之重新釐清;儒學應該到了一個新儒學之後的年代了,關於儒學,我的提法有傳統儒學、新儒學、後新儒學。一般所謂的傳統儒學我是把它定位成,從先秦一直到宋明之前,或者說時間更長一點,一直到近代清朝末年民國初年。民國初年之後有一

3、大段新儒學的發展,這些儒學的發展可以往前追溯到宋明理學,之後到牟先生,整個體系有了一個總結。牟先生在一九九四年去世,從一九九四年標幟著從當代新儒學到後新儒學的一個里程碑。;關於儒學的分期,我認為不一定要硬說三期或者四期,儒學應該順著整個歷史的發展,它是一步一步地往下發展,所以我認為應該破除掉儒學血緣上誰是正宗嫡傳的意識。我覺得將儒學正宗嫡傳的意識去除,而回歸到一歷史社會總體的視野來看儒學,就會有很大的不同。就這一點來講,我認為儒學應該關聯到整個天道論,也就是自然哲學,關聯到它的歷史哲學,關聯到它的心性論,關聯著它整個政治社會的哲學。因為儒學是在一個非常豐富的文化土壤下所長出來的,它跟它的經濟的

4、生產方式,跟它整個社會結構的方式、政治組織的結構方式,是有密切關聯的。;我覺得近幾十年來研究儒學的、研究當代新儒學的,有一種錯誤的想法,認為好像儒學就只有強調本心良知天理之學,而整個歷史上其它種種,好像跟本心良知之學並不是那麼密切關聯,所以只要單提本心天理良知之學,就可以從這裏繼續地去開展一些什麼東西,這樣的一個儒學思考裏面,它有幾個缺點:它忽略了更豐富的經學傳統,豐富的史學傳統,也忽略到整個中國經濟史、社會史、政治史、文化史的整體的理解,這一點我是頎頎以為不可的。;先秦是一個宗法封建的年代,而秦漢一直到隋唐乃至於到宋元明清,姑且把它叫做帝皇專制的年代。帝皇專制的年代跟宗法封建是不同的,宗法封

5、建是一統而多元的,而帝皇專制的年代是單元而統一的。近現代的儒學它整個基本上是已經進入到帝皇專制被破解了,它必須進到一個民主,更現代化的年代。在這樣的一個狀態底下,儒學的精神內涵,隨著時代的變遷而做了一些改變,這一點是我們必須要去正視的。;破除了這個所謂的正宗嫡傳意識,它並不意味著儒學沒有所謂的核心論點,我想本心論、天理論,即心、性、天通而為一,這論點可以作為儒學核心的論點,但這樣子核心性的論點只是詮釋系統上核心性的論點,它並不意味著以此為正宗。如果要從儒學所面對的不同歷史環境來分別儒學,那麼諸代學問又根據什麼標榜都是儒學?它們的共通點何在?我這麼說,是要說儒學有一個共通的地方,儒學非常重視孝悌

6、人倫。在先秦時候的儒學就已經非常重視孝悌人倫了,秦漢以下也是非常重視孝悌人倫,一直到當代也是重視孝悌人倫,但是先秦時代孝悌人倫思維空間,跟帝皇專制時代的孝悌人倫的思維空間,以及當代的孝悌人倫的思維空間,是不太一樣的。;以儒學的系譜來講,我認為應該好好的還原到儒學本身上去,至少我們應該了解到先秦儒學它後頭所關聯到的意義結構,秦漢以來又是甚麼,當代以來又是什麼。在當代之後,我們應該正視的是,在現代化之後的社會歷史方面不同的發展,儒學不必花那麼多工夫去問如何從傳統開出現代化,而是應該好好去思考,在現代化的發展過程中,面對到什麼樣的一些新的問題,必須好好重新去理解這些前所未有的環境。;二、心性論結構志

7、、意、心、念、識、欲之詮釋;孔孟儒學經過兩漢、魏晉南北朝、隋唐,而進入宋明階段,有關人的心靈意識結構問題上,儒學已經發展相當完整,而這個部分是受到了佛教的挑戰。換言之,東漢之後,整個中國人對自己內部心性意識的結構性分析,已經開始逐層深入。大體來說,可以用下列結構作說明:;心是就總體來說;意是就心靈總體所發的指向;意往上提是志,是個定向;意往下墮是念,我認為是涉著於對象;而在於涉著於對象上面起一個分別作用,是識;而念再往下墮是欲,是個貪取、佔有的意思。大體來講,我認為宋明理學家,對整個心靈意識的結構性分析可以用上述的圖加以說明,其所做的工夫在於如何化念歸意、轉意回心、致心於虛。;這裡有幾個不同的作用方式:以程朱學來說,強調從識,也就是認知上,即對對象的了別下功夫,程朱認為對於一個對象越清楚地了別,我的心裡也就越為明白。而不管是程朱或是陸王,都預取著最後要志於道(志通於道),致心於虛,心的虛極即是通於道。但是,程朱學從格物致知、誠意正心著手,強調我們對於對象的客觀認知,是必要且優先的,唯有我們對對象所形成的一套知識系統能夠清楚地掌握,才能展開恰當的實踐。這裡對知識的認知與道德的實踐,在程朱這裡,隱含了一個辯證性的結構,並關連成一個不可分的整體。換句話說,它(程朱學)的下手處,在於對客觀事物的認知開始,而這個認知就隱含了一個道德實踐的指向。這便是程朱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 > 成人教育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