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概述课件.ppt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3030951 上传时间:2023-03-09 格式:PPT 页数:33 大小:1.0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概述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概述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概述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概述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概述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概述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概述课件.ppt(3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1,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概述,单元一,2,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大体可分为两类:“物”的环境:自然科学领域“人”的环境:社会社会领域,3,一、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内涵,(一)学前儿童社会性及其意义 1社会性的产生 生物性需要:是指保存和维持有机体生命和延续种族的一些需要,如饮食、运动、休息、睡眠、排泄、配偶、嗣后等,也叫生理性需要或原发性需要。社会性需要:是指与人的社会生活相联系的一些需要,如劳动、交往、认知、审美、成就需要等,是后天习得的,源于人类的社会生活,并随着社会生活条件的不同而有所不同。,4,马 斯 洛 需 要 层 次 理 论,5,当人一出生时,由于他的身上还没有任何人类社会的烙印,他只

2、是一个自然的客观存在,即人们通常所说的“自然人”。但是,由于这个自然人生活在人的社会环境中,与人进行某种形式的交往,学习该社会所认可的行为方式、价值取向等,并把这种行为方式、价值取向等内化,变为自己的行为准则,使自己逐渐适应周围的社会生活。这个过程叫做社会化。,6,社 会 性,个 体,心理特征,掌握社会规范,形成社会技能,学习社会角色,社会化过程,7,由于这种心理特征的发生和发展,儿童由自然人逐渐变为能适应生活环境、能与周围人交往,并以自己的独特个性对他人施加影响的社会人。,8,2影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因素,环境,儿童自身的因素,幼儿园教育,9,环 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家 庭,大众传媒,社

3、区,物质条件亲子关系教养方式单亲及再婚,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归属感,电 视网 络杂 志,依恋:婴儿与他的照顾者通过广泛接触和交流形成的一种亲密的感情联系。由于婴儿的照顾者多为其父母,尤以母亲居多,故又称为亲子依恋。,安全型依恋的儿童在学前期往往被教师评定为具有高度的自尊、交往能力强、善于合作、受欢迎的孩子。回避型依恋的儿童则被评价为孤独、缺乏社会交往的孩子;焦虑矛盾型依恋的儿童被认为是具有破坏性的和难相处的孩子。,对52岁人群的研究表明:安全型的成人有持久稳定和令人满意的爱情关系,离婚率显著低于回避型成人。回避型的成人:不相信爱情,回避。难以给伴侣情绪支持。焦虑矛盾型成人:多次恋爱,容易怀疑。,权

4、威性:自信、自控;社会能力和认知能力发展出色。专制型:焦虑、退缩、顺从溺爱型:自我控制能力差,社会化程度低忽视型:亲社会行为水平低,攻击性强,10,儿童自身因素,生理成熟,气 质,家 庭,物质条件亲子关系教养方式单亲及再婚,认知发展,基础,生理基础,自我中心,容易型 40:易于适应环境,生活习惯规律,情绪愉快,喜欢探索,主动交往。困难型 10:难以适应环境、生活无节律,负性情绪多,对新异刺激反应消极。迟缓型 15:适应环境缓慢,生活习惯逐渐变化;情绪通常不甚愉快,对新刺激慢慢感兴趣中间型或过渡(交叉)型:35%,11,幼儿园教育,教育活动,家 庭,计划性:方向性目的性:价值性,物质环境精神环境

5、,行为示范期望强化,教育环境,教 师,同伴交往,社交需要社会支持安全感,内容全面、途径丰富、形式多样、资源集中,受欢迎型儿童 13.3%女 男被拒绝型儿童 14%男 女(攻击型、退缩型)被忽视型儿童 19%女 男一般型儿童 52.94%女 男矛盾型儿童 极少见,12,(二)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含义,是指以发展幼儿的社会性为目标,以增进幼儿的社会认知、激发幼儿的社会情感、引导幼儿的社会行为为主要内容的教育。旨在促进幼儿的社会化,使幼儿从出生时的自然人,成长为逐渐适应社会生活的社会人。,13,(三)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意义,促进学前儿童的完整发展。促进学前儿童积极地社会化。实现社会文化的延续与发展,为社

6、会培养合格公民。,资料输在起跑线上,14,社会,艺术,科学,健康,语言,核心与灵魂,价值与方向,15,二、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目标,1.能主动地参与各项活动,有自信心;2.乐意与人交往,学习互助、合作和分享,有同情心;3.理解并遵守日常生活中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4.能努力做好力所能及的事,不怕困难,有初步的责任 感;5.爱父母长辈、老师和同伴,爱集体、爱家乡、爱祖国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一)幼儿园社会教育总目标,16,(二)指南中的目标,关系系统,人与人,人与社会,实 现,17,18,“人际交往”从个体出发,描述幼儿应达成的社会交往行为目标“社会适应”从群体出发,描述幼儿在群体中应达成

7、的行为目标,19,三、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内容,(一)具体内容自我意识与个性社会交往行为社会文化认知行为规则,20,21,(二)纲要的内容与要求,1.引导幼儿参加各种集体活动,体验与教师、同伴等共同生活的乐趣,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自己和他人,养成对他人、社会亲近、合作的态度,学习初步的人际交往技能。2.为每个幼儿提供表现自己长处和获得成功的机会,增强其自尊心和自信心。3.提供自由活动的机会,支持幼儿自主地选择、计划活动,鼓励他们通过多方面的努力解决问题,不轻易放弃克服困难的尝试。4.在共同的生活和活动中,以多种方式引导幼儿认识、体验并理解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学习自律和尊重他人。5.教育幼儿爱护玩具和

8、其他物品,爱护公物和公共环境。6.与家庭、社区合作,引导幼儿了解自己的亲人以及与自己生活有关的各行各业人们的劳动,培养其对劳动者的热爱和对劳动成果的尊重。7.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引导幼儿实际感受祖国文化的丰富与优秀,感受家乡的变化和发展,激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8.适当向幼儿介绍我国各民族和世界其他国家、民族的文化,使其感知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培养理解、尊重、平等的态度。,22,(三)指导要点,1.社会领域的教育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幼儿社会态度和社会情感的培养尤应渗透在多种活动和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之中,要创设一个能使幼儿感受到接纳、关爱和支持的良好环境,避免单一呆板的言语说教。2.幼

9、儿与成人、同伴之间的共同生活、交往、探索、游戏等,是其社会学习的重要途径。应为幼儿提供人际间相互交往和共同活动的机会和条件,并加以指导。3.社会学习是一个漫长的积累过程,需要幼儿园、家庭和社会密切合作,协调一致,共同促进幼儿良好社会性品质的形成。,23,(一)学前儿童社会领域学习的特点,模仿:自觉或不自觉地重复他人的行为,同化:受周围人影响而变得与其相似,强化:行为结果和体验对行为产生影响,体验:亲历某件事产生真切的感受,形成态度和认识,四、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原则,24,(二)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原则,1.正面教育原则2.行为练习原则3.强化原则4.一贯性原则5.环境熏陶原则,25,五、学前儿童

10、社会教育的途径和方法,(一)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途径1专门教育活动 2随机教育(日常生活、其他领域活动)3幼儿园、家庭、社区合作共育,26,(二)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方法,特殊方法:榜样示范法角色扮演法移情训练法价值澄清法,一般方法:讲解法谈话法讨论法观察、演示法参观法行为练习法强化评价法,移情训练法:就是通过故事、情境表演等形式,使幼儿理解和分享别人的情绪体验,从而在日常生活中对他人类似的情绪体验会主动地、“习惯性”地产生理解和分享的教育方法。移情训练的标志就是:如果你是某某,你经历这件事,你的心情怎么样?,27,价值澄清法价值观是指一个人对周围的客观事物总的评价和总的看法,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持

11、久性。价值本身没有真伪与对错。价值的形成与发展完全是个人选择的结果。个体如果价值观混乱,其行为会表现出幼稚、过于顺从或强烈不合作的倾向。价值观保持一致的个体,遇到价值观冲突时,会表现出如同马斯洛描述的自我实现人的特点:冷静、自信、目标明确、坚定如一地按照自己的价值观行事。,28,目前我国正处于改革开放和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多渠道的信息来源和多元化的价值观念使得社会、学校和家庭很难给学生提供一种唯一固定不变的价值评价标准,也无法把社会中各种不良价值观一一穷举出来进行批驳。因而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因为各种冲突的价值观而烦恼,难以抉择,甚至造成严重心理失调的现象时有发生,如惶恐不安、

12、焦虑、冷漠、喜欢幻想、反复无常、无所适从、心灰意冷、犹豫不决、自相矛盾、盲从、盲目反抗和逢场作戏等。传统教育方式对学生的价值观教育只是“授人以鱼”而已,只把一些所谓的正统价值观对学生加以灌输,却忽略了发展学生比较、分析、鉴别、反思以形成合适价值观的能力;只是解决了学生的道德认知问题,却没有教会学生如何将认知转化为行为、内化成信念。,29,价值澄清法是指在人的价值观形成过程中,通过分析和评价的手段,帮助人们减少价值混乱促进同一价值观的形成,并在这一过程中有效地发展学生思考和理解人类价值观的能力。价值澄清法旨在帮助学生反省自己的生活、目标及过去的经验,重在协助他们发现自己的价值观是什么,而不是向他

13、们灌输一套事先安排的、唯一正确的价值观。即教会学生一个过程,通过这个过程来帮助他们减少价值观的混乱、理清自己的价值观念,从而促使其行为与价值观相互协调,让他们在选择、珍视、践行价值观的过程中提高分析和处理各种道德问题的能力。,30,五个步骤(新加坡):,(1)认清问题,找出各种可能的选择。(2)衡量各种选择的利弊。(3)考虑各种选择的后果后,做出选择。(4)珍惜并愿意公开所做的选择。(5)根据自己的选择采取行动。,31,六、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评价,对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评价 白爱宝幼儿发展评价手册对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的评价,32,作 业:,预习“自我意识与个性”的教材内容;收集有关“自我意识与个性”的教育活动案例;课外阅读:G624.1/1 合格小公民手册 龚爱平,郭邦海主编 中国大地出版社 G611/8 36岁儿童生活价值训练广场泰尔曼著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33,Thanks,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