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五指山热带雨林红峡谷旅游区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简本.doc

上传人:仙人指路1688 文档编号:3031273 上传时间:2023-03-09 格式:DOC 页数:37 大小:48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海南省五指山热带雨林红峡谷旅游区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简本.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海南省五指山热带雨林红峡谷旅游区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简本.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海南省五指山热带雨林红峡谷旅游区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简本.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海南省五指山热带雨林红峡谷旅游区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简本.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海南省五指山热带雨林红峡谷旅游区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简本.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海南省五指山热带雨林红峡谷旅游区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简本.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海南省五指山热带雨林红峡谷旅游区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简本.doc(3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海南省五指山热带雨林红峡谷旅游区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简本)建设单位:五指山中部旅游投资有限公司评价单位:海南环境科技经济发展公司二一三年四月海口目 录1 建设项目概况11.1 建设项目基本概况11.2项目建设规模及内容11.3产业政策与规划相符性分析32 区域环境概况43建设项目拟采取的主要措施与效果53.1施工期53.2运营期133.3生态环境的保护措施193.4项目区内道路建设和运营时的环境影响和防护措施213.5合理利用太阳能对策214公众参与234.1公众参与方式234.2调查对象244.3调查内容244.4调查表发放数量及回收情况254.5问卷调查结果统计分析264.6综合分析285

2、环境影响评价结论291 建设项目概况1.1 建设项目基本概况(1)项目名称:海南省五指山热带雨林红峡谷旅游区项目(2)建设性质:新建(3)建设单位:五指山中部旅游投资有限公司(4)建设地点:五指山市东南部的南圣镇境内,南圣河的上游河段。平面位置图。(5)占地面积项目规划控制面积为126.15公顷。建设用地面积28.05公顷。(6)投资总额本项目为旅游服务设施建设项目,项目总投资115097.00万元。1.2项目建设规模及内容1.2.1建设规模主要经济技术指标见表1.2-1序号项目数值(hm2)单位备注1规划总用地126.15 h建设用地面积28.05h2总建筑面积199900.003绿化率38

3、.26%4容积率0.715建筑密度19.93%6建筑层数层347车位300个大客车位288平均层数3.58 1.2.2建设内容主要建设内容为度假酒店、商务会所、酒店公寓和区内场地、绿化、道路及其它配套设施等。建筑总占地面积约28.05公顷,总建筑面积为199900m2。见表2.3-2。总平面布置图表2.3-2 项目主体建筑内容及规格序号项目分项规模合计面积1温泉康体养生区滨水度假区4000079500山水温泉酒店25000会议中心8000民俗食街65002峡谷漂流体验区大峡谷漂流河道改造4400m24540漂流起始站接待中心1000服务中心1500购物中心2000休息长廊约180m生态厕所12

4、0停车场5000m2登艇码头卸艇码头热带雨林独轨观光车线路约2.8km热带雨林探险栈道约2.5 km漂流终点站客服中心1000男、女更衣室1000餐馆休闲屋2000游客码头(生态厕所120)运艇码头廊桥1800独轨车轨道站9000停车场8000休闲购物街50003山地休闲游乐区94604热带雨林休闲度假区休闲会所中心1890086400游客接待中心3000活动中心8000员工宿舍150004D影院5000山地度假区36500合计1999001.3产业政策与规划相符性分析1.3.1 与国家产业政策的兼容性分析五指山热带雨林红峡谷旅游区项目在五指山市东南部南圣镇境内,充分利用青春岭热带雨林景观和丰

5、富动植物资源优势,建设热带雨林养生度假村,发展森林生态旅游。根据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该项目建设属鼓励类“工业旅游、农业旅游、森林旅游、生态旅游及其它旅游资源综合开发项目建设”中的项目,与国家产业政策是相符的。1.3.2 与相关规划的相符性分析本项目结合五指山丰富热带雨林资源,发展热带雨林旅游业,为生态观光旅游和雨林科普教育等主题旅游奠定了基础,拓宽了空间。本项目的建设符合海南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本项目的建设正是对南圣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建设,符合五指山市十二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要求。项目位于五指山市东南部南圣镇境内,根据五指山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用地属性为林地和旅游建设用地

6、,符合五指山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要求。2 区域环境概况(1)在对南圣河及其支流的监测中,除了细菌总数这项因子超过了类水质标准(为类水质标准)外,其余6项监测因子都能达到类水质标准,甚至有些监测点位的一些因子还满足类水质标准,所以从总体情况来看,南圣河的水质总体来看较好。(2)在南部热带雨林休闲度假区的环境空气中TSP、SO2 、NO2的日平均浓度评价指数均小于1,符合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一级标准,同时SO2 、NO2的小时平均浓度评价指数小于1,符合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一级标准;说明该评价区域内环境空气质量状况良好。(3)评价区域环境噪声监测点(1#

7、、2#),昼夜间均符合GB3096-2008中1类标准值。该地区的声环境质量较好。而在交通噪声监测点(3#、4#)昼夜间均符合GB3096-2008中4a类标准值,说明地区的交通噪声质量较好。(5)经过野外调查与室内分类鉴定分析和统计,该地区的维管植物有503种,隶属87科。其中蕨类植物有8科,13种;裸子植物1科1种;双子叶植物有65科,379种,单子叶植物有13科,110种,国家级或省级保护植物青梅、野生荔枝、重阳木、细仔龙和野生龙眼。3建设项目拟采取的主要措施与效果3.1施工期3.1.1污水防治措施(1)施工营地产生的生活污水,统一收集后排入临时化粪池回用于农业生产。(2)施工过程产生的

8、施工污水(泥浆水、冲洗水等),主要污染物为SS,统一收集后排入沉淀池沉淀处理后循环回用。采取以上措施后,可有效减少污水对环境的影响。3.1.2大气污染防治措施为使施工过程中产生的粉尘、扬尘影响降低到最低程度,建议采取以下措施:(1)要求使用商品混凝土,严禁施工队自行使用混凝土搅拌机。(2)施工期间,施工单位应根据建设工程施工现场管理规定的规定设置现场平面布置图、工程概况牌、安全生产牌、消防保卫牌、文明施工牌、环境保护牌、管理人员名单及监督电话牌等。(3)建设施工活动中,必须对施工区域实行封闭。对施工工地实行围挡封闭施工,围挡高度最少不能低于2.5m,且围挡要坚固、稳定、整洁、规范、美观;围挡底

9、端应设置防溢座,围挡之间以及围挡与防溢之间无缝隙。(4)土方工程包括土的开挖、运输和填筑等施工过程,有时还需进行排水、降水、土壁支撑等准备工作。遇到干燥、易起尘的土方工程施工时,应辅以洒水压尘,尽量缩短起尘操作时间。遇到四级或者四级以上大风天气,应停止土方作业,同时作业处覆以防尘网。(5)施工过程使用水泥、石灰、砂石、涂料、铺装材料等易产生扬尘的建筑材料,应密闭存储或者设置围挡;堆砌围墙;采用防尘布苫盖等防尘措施。(6)施工现场及主要运料道路定期洒水或加以遮盖,防止尘土飞扬。洒水时间主要在无雨的天气,每天洒水两次,上午和下午各一次。(7)设置洗车平台,完善排水设施,防止泥土粘带。施工期间,应在

10、物料、渣土、垃圾运输车辆的出口内侧设置洗车平台,车辆驶离工地前,应在洗车平台清洗轮胎及车身,不得带泥上路。洗车平台四周应设置防溢座、废水导流渠、废水收集池、沉砂池及其它防止设施,收集洗车、施工以及降水过程中产生的废水及泥浆。(8)进出工地的物料、渣土、垃圾运输车辆,应尽可能采用密闭车斗,并保证物料不遗撒外漏。若无密闭车斗,物料、垃圾、渣土的装载高度不得超过车辆槽帮上沿,车斗应用苫布遮盖严实。苫布边缘至少要遮住槽帮上沿以下15cm,保证物料、渣土、垃圾等不露出。车辆应按照批准的路线和时间进行物料、渣土和垃圾的运输。(9)施工工地内及工地出口至铺装道路间的车行道路,应铺设钢板或者铺设水泥混泥土;铺

11、设用细石或其它功能相当的材料、并辅以洒水、喷洒抑尘剂等措施,并保持路面清洁,防止机动车扬尘。(10)采用吸尘或水冲洗的方法清洁施工工地道路积尘,不得在未实施洒水等抑尘措施情况下进行直接清扫。(11)对于工地内裸露地面,应采取覆盖防尘布、防尘网;铺设细石以及功能相当的材料;植被绿化;晴朗天气时,视情况每周等时间隔洒水二至七次,扬尘严重时应加大洒水频率;根据抑尘剂性能,定期喷洒抑尘剂等措施。临时堆土场也应采取遮挡和洒水等防护措施。(12)应尽量采用石材、木制等成品或半成品,实施装配式施工,减少因石材、木制品切割所造成的扬尘污染。(13)应设专职人员负责扬尘控制措施的实施和监督。各工地应有专人负责逸

12、散性材料、垃圾、渣土、裸地等密闭、覆盖、洒水作业以及车辆清洗作业等。 (14)做好工地周围的保洁工作,一般设在施工工地周围20m范围内。(15)鼓励机动车辆使用清洁能源,并对施工车辆经常进行维修,减少尾气排放。(16)配合有关部门搞好施工期间周围道路的交通组织,避免因施工而造成交通堵塞,减少因此而产生的怠速废气排放。(17)加强对施工人员的环保教育,提高全体施工人员的环保意识,坚持文明施工、科学施工,减少施工期的大气污染。为了减少施工扬尘对拟建地周围环境产生的短期不利影响,建设施工单位应合理安排施工次序,采用科学的施工组织方式,加强施工的组织管理和运输车辆的管理,并严格按照以上措施的要求进行作

13、业,可以有效防止大气污染物的产生。3.1.3噪声污染防治措施(1)选用低噪声机械、设备从声源上对噪声进行控制,淘汰高噪声施工机械,推广使用低噪声的施工机械,对控制施工噪声的影响很有效,如液压机械较燃油机械平稳,噪声低10dB(A)以上。(2)改进施工方法,合理布局施工现场采用先进的施工方法,对高噪声设备宜布置在远离牙南村的一侧。(3)采用隔声措施可将施工现场用的锯、刨等高噪声设备安置在隔声效果较好的房间内,而不是简单地置于敞开的工棚下,这样能起到较好的隔声作用。(4)严格执行操作规程(5)合理安排施工时间对噪声源强度大而又无法控制的施工过程,严禁在12:0014:00、22:006:00期间施

14、工。施工运输车辆应减速慢行,严禁鸣笛。采取以上措施后,可大大降低施工噪声,减小振动,并能大幅度减小或消除对周围声学环境的影响。3.1.4固体废物处理措施施工过程产生的建筑垃圾及施工营地产生的生活垃圾由建设单位统一分类收集后,及时运往当地环卫部门指定的地点进行处置。3.1.5水土流失防治措施3.1.5.1水土流失防治标准根据关于划分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的公告和关于海南省水土保持“三区”划分的公告,项目区属海南省水土流失重点预防保护区,按照开发建设项目水土流失防治标准(GB50434-2008)的有关规定,本项目执行国家一级防治标准。(1)定性目标。因地制宜地采取各类水土流失防治措施,将工程建

15、设和运行过程中可能造成的水土流失减少到最低限度,实现工程建设与运行及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促进水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2)总体定量目标。项目区年均降雨量大于800mm,原地表侵蚀属轻度侵蚀区。根据项目区降雨、土壤侵蚀模数与基准值地区的差异情况,对防治标准中的水土流失总治理度(%)、林草植被恢复率(%)、林草覆盖率(%)的绝对值均提高2,土壤流失控制比调整为1。调整后防治目标如表3.1-1所示。表3.1-1 项目水土保持及水土流失防治目标防治指标标准规定按降水量修正按土壤侵蚀强度修正按地形修正采用标准时段施工期试运行期施工期试运行期施工期试运行期施工期试运行期施工期试运行期扰动土地整治率(%)95

16、95水土流失总治理度(%)95297土壤流失控制比0.70.80.30.21.01.0拦渣率(%)95959595林草植被恢复率(%)97299林草覆盖率(%)252273.1.5.2水土保持防治措施(一)预防保护措施1)项目建设单位应成立水土保持机构,配备必要的工作人员,负责项目建设区的水土保持监督管理工作。2)开工建设前,要对施工单位和施工人员进行水土保持培训与教育,广泛宣传水土保持法律法规及有关方针政策,普及水土保持知识,提高其水土保持意识,规范其水土保持行为。3)选择合理的施工工序和施工方法。一是尽量避免雨季施工,防止雨水冲刷造成水土流失;二是工程开挖的土方及时运至填方区,并对回填的土

17、方立即夯筑,最好是边挖边运,边运边筑,尽量做到、随时做到挖填平衡;三是开挖形成的裸露面要及时修筑防护工程,不能及时防护的要用草袋拦挡和塑料薄膜进行覆盖;四是填方形成的松散边坡要及时夯筑,并修筑护坡工程,不能及时防护的同样要用堆砌草袋拦挡和塑料薄膜进行覆盖,防止径流冲刷。4)业主要将水土保持纳入主体工程一起发包给施工单位,并同样纳入主体工程监理,落实责任。5)当地水行政主管部门要加强监督检查,发现问题要及时纠正。(二)水土流失治理措施布局(1) 温泉康体养生区1) 建筑用地防治区本防治区建筑面积为7.95hm2,本区工程建设对原地貌的扰动较大,且其扰动以工程建设地块为中心,相对较为集中,随着各项

18、工程的建设结束,经过相宜的水保措施整治,可使各种水土流失情况逐渐减少,被扰动地貌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由于主体工程已考虑各地块平整标高,采用了相应的工程措施,故本方案对这些工程主要考虑预防保护措施以及必要的临时工程措施和植物措施。2)区内道路用地防治区根据项目道路交通系统规划,并结合该地区现状条件和地形等客观因素,由于工程建设区内地势较复杂,道路交通系统平面布置较不规则,道路开挖回填过程中,本方案参照工程相关设计资料,拟定在道路交通系统周围修建临时排水沟,并每隔200m设一个沉砂池,在道路交通系统主体工程永久排水沟修建之前防止施工过程中造成的水土流失和对两侧原地貌的影响。3)区内广场及绿化用地防

19、治区区内广场及绿化用地防治区主要为园区各类广场和公共绿化区。共需绿化覆土约1.84万m3,来源为场地平整时剥离的表层土。为了施工方便,将剥离表层土集中堆放在规划绿化用地地块内,平均堆放高度约为2.0m,占地0.45hm2。由于表土堆放时间较长,遇有降雨极易发生水土流失,故本方案考虑在表土堆放场地设置临时排水措施,并在堆土四周进行堆砌草袋拦挡,表面用塑料彩条布覆盖。为避免该区域表土回填后产生新的水土流失,建议业主单位在表土回填后立即进行绿化措施布置。 (2) 峡谷漂流体验区1) 建筑用地防治区本防治区建筑面积为2.45hm2,本区工程建设对原地貌的扰动较大,且其扰动以工程建设地块为中心,相对较为

20、集中,随着各项工程的建设结束,经过相宜的水保措施整治,可使各种水土流失情况逐渐减少,被扰动地貌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由于主体工程已考虑各地块平整标高,采用了相应的工程措施,故本方案对这些工程主要考虑预防保护措施以及必要的临时工程措施和植物措施。2)区内道路用地防治区根据项目道路交通系统规划,并结合该地区现状条件和地形等客观因素,由于工程建设区内地势较复杂,道路交通系统平面布置较不规则,道路开挖回填过程中,本方案参照工程相关设计资料,拟定在道路交通系统周围修建临时排水沟,并每隔200m设一个沉砂池,在道路交通系统主体工程永久排水沟修建之前防止施工过程中造成的水土流失和对两侧原地貌的影响。3)区内广

21、场及绿化用地防治区区内广场及绿化用地防治区主要为园区各类广场和公共绿化区。共需绿化覆土约1.78万m3,来源为场地平整时剥离的表层土。为了施工方便,将剥离表层土集中堆放在规划绿化用地地块内,平均堆放高度约为2.0m,占地0.4hm2。由于表土堆放时间较长,遇有降雨极易发生水土流失,故本方案考虑在表土堆放场地设置临时排水措施,并在堆土四周进行堆砌草袋拦挡,表面用塑料彩条布覆盖。为避免该区域表土回填后产生新的水土流失,建议业主单位在表土回填后立即进行绿化措施布置。4)大峡谷漂流河道改造红峡谷漂流起始于什闹岭水库水坝下端,终止于南牙上村附近,河道改造方案:对原有河道4400m进行整治,拓宽不利于气垫

22、船漂流小夹角航道;清除河道中阻碍漂流的巨石;在原河道上增设激流区、冲浪区、水仗区。需清理河中岩石约3.5万m3,清理淤泥约1.2万m3,清理山体杂物约5000m2。为减少水土流失,岩石应该及时运往指定地区堆放并做好临时防护措施,清理淤泥、山体杂物及时回填。(3)山地休闲游乐区本防治区建筑面积为0.95hm2,本区工程建设对原地貌的扰动较大,且其扰动以工程建设地块为中心,相对较为集中,随着各项工程的建设结束,经过相宜的水保措施整治,可使各种水土流失情况逐渐减少,被扰动地貌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由于主体工程已考虑各地块平整标高,采用了相应的工程措施,故本方案对这些工程主要考虑预防保护措施以及必要的临

23、时工程措施和植物措施。(4) 热带雨林休闲度假区1) 建筑用地防治区本防治区建筑面积为8.64hm2,本区工程建设对原地貌的扰动较大,且其扰动以工程建设地块为中心,相对较为集中,随着各项工程的建设结束,经过相宜的水保措施整治,可使各种水土流失情况逐渐减少,被扰动地貌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由于主体工程已考虑各地块平整标高,采用了相应的工程措施,故本方案对这些工程主要考虑预防保护措施以及必要的临时工程措施和植物措施。2)区内道路用地防治区根据项目道路交通系统规划,并结合该地区现状条件和地形等客观因素,由于工程建设区内地势较复杂,道路交通系统平面布置较不规则,道路开挖回填过程中,本方案参照工程相关设计

24、资料,拟定在道路交通系统周围修建临时排水沟,并每隔200m设一个沉砂池,在道路交通系统主体工程永久排水沟修建之前防止施工过程中造成的水土流失和对两侧原地貌的影响。3)区内广场及绿化用地防治区区内广场及绿化用地防治区主要为园区各类广场和公共绿化区。共需绿化覆土约1.72万m3,来源为场地平整时剥离的表层土。为了施工方便,将剥离表层土集中堆放在规划绿化用地地块内,平均堆放高度约为2.0m,占地0.45hm2。由于表土堆放时间较长,遇有降雨极易发生水土流失,故本方案考虑在表土堆放场地设置临时排水措施,并在堆土四周进行堆砌草袋拦挡,表面用塑料彩条布覆盖。为避免该区域表土回填后产生新的水土流失,建议业主

25、单位在表土回填后立即进行绿化措施布置。3.1.5.3 综合防治措施项目用地山体为生态公益林区,要做好施工期水土保持,避免造成边界区的水土流失。合理选择施工地块、临时道路、材料堆场等临时占地,上述选址应在水土相对不易流失处。在设计中结合地块地形,尽量使土石方工程挖方、填方平衡。根据施工区域实际情况,结合施工计划,对临时弃渣、弃土堆放采用雨布覆盖、砖石压护等简易防护措施。施工区应完善排水,建好度假区内的截洪沟和排洪沟,将大量的雨水安全导入排洪沟,以减小地表径流对被扰动地表的冲刷,避免对表土和新生植被的冲刷和破坏。应分片、分时安排地块平整工期,以减少被扰动地表暴露时间,施工期尽量避开暴雨季节。施工完

26、成后,对新建用地尽早进行绿化,对工程临时用地搞好植被的恢复、再造,做到边坡稳定,岩石、表土不裸露。建设单位应按照项目方案实施的进度安排落实资金、监理、管理和其它保证措施,认真做好工程建设期间的水土流失防治工作,加强对承担施工任务单位的管理,严格遵守水土保持设施与主体工程的三同时制度,并接受有关水行政主管部门的监督检查。项目启动后,建设单位将对项目规划区域内的裸露土地和荒地有计划地进行植被恢复和绿化工作。3.2运营期3.2.1水环境防治措施3.2.1.1保护项目区南圣河水质的主要措施与对策项目开发建设中,应十分注意加强对南圣河水质的保护。本评价提出,在本项目的选址、制定开发强度规划、建设项目选择

27、、污水治理深度与废水综合利用、生态环境恢复与保护等方面,应遵循以下原则:(1)确保本项目的建设不得截断南圣河的补充水源,漂流河段改变水体流速、流量和水文情势的变化应经水行政管理部门的批准同意。(2)控制开发强度,确保项目产生的污水能在区内完全综合利用(绿化或农灌),建设项目不得设置向南圣河水体外排的污水排放口;实现酒店系统内的中水循环,基本上不因为本项目的开发建设而增加对南圣河水体的污染;(3)在发展理念上,首先,应树立绿色酒店管理的新观念,以水体净美、绿色植被、山体景观作为项目可持续发展的不可或缺的基础条件,避免过度开发,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4)在开发强度上,参照国家山岳型风景资源开发环境

28、影响评价指标体系(HJ/T6-94)中的环境感应指标为拥挤度指标,即景区游人密度m2/(人d)100时(游人可达游览区内),游人就会有拥挤的感觉。本项目总用地面积280500m2,旅客和员工总人数高峰值为2500人。经计算,景区游人密度为112 m2/人d,略大于100 m2/人d,因此本项目的游客在景区内不会有明显的拥挤感,项目的开发强度较为适宜。8.2.1.2项目区内污水防治措施根据污水的特点(可生化性能好)、项目所在区域的环境特点以及综合利用的要求,污水处理推荐采用BC/O法工艺。污水经处理达标后的污水作为景观和绿化或农业用水。该工艺包括预处理、二级生物处理、深度处理及污泥处理。生活污水

29、经化粪池处理后与经。过隔油池处理过的餐饮污水和洗涤污水一起进入污水处理站,经处理达标后进行综合利用。工艺流程见图8.2-1所示。(1)工艺流程说明预处理生活污水经收集后进入污水处理站集水泵井,首先经过沉砂池重力去除1mm以上粒径砂粒,淤积泥砂定期人工清理,预处理设置自动机械格栅,用于去除10mm以上的飘浮物及杂质,保证后序处理设备正常运行,降低生物接触氧化负荷。格栅处理后污水流入集水泵井;池上设检修泵房,进入集水井的污水通过水位自动控制仪自动提升至平流式沉砂池(去除0.2mm以上的砂粒),提升上水管安装电磁流量计,核定进入污水站的处理水量。经预处理后的污水进入下一级处理装置。污泥处理干化肥料二

30、级处理预处理深度净化处理来水剩余污泥污泥回流回用机械格栅集水泵井平流沉砂池配水井特殊生物槽生物氧化池二沉池快滤池消毒池再生水蓄水池浓缩池均质池脱水间图8.2-1 BC/O法工艺流程二级生物处理生活污水经格栅到集水井后,由一级提升泵送入特殊生物槽,在微孔曝气及特殊畸型巢的作用下,可将污水中大分子结构的难降解化合物进一步分解成小分子物质,从而提高生物降解效率。经分解后的污水自流入生物接触氧化槽,生物接触氧化槽分为二段:其在反应器内设置填料,经过充氧的污水与长满生物膜的填料相接触,在生物膜的作用下,废水得到净化。氧化槽中的曝气装置采用新型BYW-II型微孔曝气器,充氧能力强,布气均匀,一般氧化利用率

31、25%以上。本系统主要分为两大工序:A特殊生物BC工段。该技术是遵循大自然的良性循环系统,这种强大有效的微生物菌群在本系统中生成对抗性菌排出分解酵素,引起的适应性,育成耐衡性菌并不断增殖。在整个工艺阶段物质分解过程,是一个物质构造级的分解,原子级分解,从而使污水的有机质达到快速分解。B生物氧化工艺。该工序分为I、段,将65%的COD放在特殊生物槽进行分解,絮凝吸附去除。将80%以上的BOD放在I段好氧槽单元内去除,因此II段好氧槽的负荷较低,可进行消化反应状态,由于溶解性碳源不足,所以将前段脱落的生物膜放在此段中进行好氧消化分解,因此段好氧段同样也具有完成污泥消化和降低水中SS的功能。深度净化

32、处理为了充分保证出水效果及污水再生利用的目的,污水经二级处理后再经深度处理工段,确保再生水回用达标要求。本工段由二沉池、过滤及消毒单元组成。污水经生物反应后,主要污染物在此段得到高效去除,再经二沉池进一步沉淀(停离时间2h)快速过滤达到固液分离的目的。上清水排入消毒池,通过二氧化氯对再生水进行消毒灭菌,达标后再生利用,沉淀污泥部分再次回流特殊生物槽减量消化,剩余难降解部分进入污泥脱水设备处理。污泥处理本工艺通过设置的生物反应池、沉淀池等单元的污泥经重力流入污泥浓缩池,浓缩后进入污泥均质池后,一部分经提升泵提升至特殊生物反应槽进行污泥消化处理,生物槽内填充特殊生物填料(专利产品),在槽内布置穿孔

33、管作微量曝气,并控制污水的流速,强迫高浓度污泥吸附在特殊生物巢填料上,在厌氧菌、兼性菌、好氧菌共存的条件作用下,达到快速降解的目的,污泥降解消化在60%以上,另一部分不可降解的剩余污泥积累较多时,经厢式脱水机进行污泥脱水干化后,用作肥料。(2)工艺特点该工艺的特点是利用特殊形状及构造的生物巢为微生物菌群固定膜床,所产生的生物膜,其表面属于好氧层,而内部畸型处则属于厌氧层,微生物菌群通过好氧层与厌氧层不断穿插交替、裂变增殖。传统的活性污泥基本属于浮游性或沉降性的,其厌氧层由底部污泥向上1000mm处为厌氧产生甲烷的最佳活跃区,再向上3000mm厌氧层产生甲烷基本停止,说明厌氧层中的活性污泥比表面

34、积十分重要,本工艺将活性污泥吸附在生物巢上,通过生物菌群的接触,加快了有机质的分解,在BC反应槽内的污水,因反复循环地与生物巢接触而在生物巢上形成生物膜,这时在接触反应槽内的废水是处于好氧性的状态,在生物巢上会逐渐地生成多层生物膜,当生物膜积层至一定厚度后,生物膜的内层就形成厌氧层,这便是厌氧性菌体栖息之处。在生物槽外侧的好氧菌部分,因污水中的养分而使好氧菌群繁殖,这又使外侧继续形成更厚的生物膜,如此则使生物膜内的厌氧性菌群的作用更趋活跃,而在积层后的生物膜内部进行厌氧分解。(3)优点该工艺的主要优点是占地面积小,与传统的活性污泥法相比,BC/O法各生物反应池工艺节省占地达40%以上,建设费用

35、低,一次性建设投资20003000元/m3(不含设计费);能应对COD负荷冲击和水中部分油脂影响,特别是能高效去除设备内部剩余污泥影响,处理效率高,COD处理率达到92%以上;由于BC系统能将大部分COD及污染物有机质在前段得到充分降解去除,后段好氧系统COD负荷很低,然后通过DO在线控制系统及时调整主机动力达到节能功效,运行费用低,为0.250.45元/m3;具有脱氮除磷功能,不产生滤池蝇,也不散发臭气,污泥产生量小。经处理后的污水能达到城市污水再生利用 景观环境用水水质中的观赏性景观环境用水水景类标准要求。(4)污水处理站的选址1)污水处理站选址原则尽量借助地形的优势,污水不用或少用水泵提

36、升而自流进入污水处理站;位于主导风向的下风向,避免对度假休闲的干扰;要尽可能隐蔽;尽可能靠近污水产生的地方;注意安全,宜布置在近年来最高洪水位线以上。2)推荐污水处理站站址根据上述选址原则、总平面布置和项目开发进度,结合当地气象资料,选择污水处理站的位置。当地的主导风向为SSE风,其次是SE风。根据建设单位污水规划布置图,项目三个污水处理装置匀选址于两个小区用地的西侧及西南侧,距离废水产生最多的地方,且不在该区域主导风向上,相对地势较低,在该地选择布置污水处理站比较合适。(5)污水处理站的建筑要求为不影响该区域的景观,避免污水处理过程中可能产生的臭味对该区域所造成影响。建议将污水处理设施布置在

37、地下,地上进行绿化美化。(6)其它说明对位于地势低的污水,经集水井收集后用泵提升到污水处理站进行处理。3.2.2大气污染防治措施(1)采用清洁能源采用天然气、电能、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项目所用空调、冰箱等,应根据关于加速淘汰消除臭氧层物质的通知(海南省人民政府,2005.12.27)的要求,均采用无氟制冷剂。(2)汽车尾气防治加强行车道路两旁和区内地面停车场的绿化,以防治汽车尾气。(3)炊事烟气防治建议选用烟罩等高效除油烟装置,处理本项目餐厅厨房产生的炊事油烟。选用的烟罩等高效除油烟装置处理效果,达到饮食业油烟排放标准(试行)(GB18483-2001)的要求,即油烟去除率85%、油烟浓度

38、2mg/m3。油烟处理工艺图示如下:油烟治理工艺流程如下:油烟废气 烟罩 高效等离子体油烟净化装置 离心风机 达标排放工艺说明:高效等离子体油烟净化装置是目前较佳的厨房油烟净化设备。采用先进的等离子体技术,蜂窝薄板选用经特殊处理的铝合金制造,流道呈蜂窝状,利用涡流分离的原理,能有效进行油水分离和隔绝火焰。空间放电产生的等离子体含有大量活性很强的游离基团和强氧化剂臭氧,可以有效分解油烟中的气态有害物质,并有一定的除臭作用。高效等离子体油烟净化装置是一种新型的油烟处理设备,其主要特点是:运行费低;电极本身不集油,方便耐用;不需高压配电系统,安全性、可靠性高,处理率可达90%以上。 厨房油烟采用上述

39、措施后,引出餐厅厨房天面高空达标排放,排放气体基本上已不含动植物油及气味分子,油烟浓度达到饮食业油烟排放标准(试行)(GB18483-2001),即2.0mg/m3,对周围环境空气的影响不大。(4)其它废气防治措施柴油发电机的燃油尾气,如不治理,将对周围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建设单位采用含硫率低于0.2%的轻质柴油为燃料,燃油尾气由机房机械排烟系统经由专用内置烟管引至屋顶排放,但排放设施应在建筑物内或结合建筑物设置,不得单独设置高烟囱,据调查,应急柴油发电机组一般情况设置在室内(目前本规划尚未确定柴油发电机组的具体位置)。本项目将布设4台120万大卡的燃油热水锅炉,燃料采用轻质柴油,为项目区内提

40、供热水。燃烧后产生的废气对环境影响很小。目前本规划也尚未确定锅炉房的具体位置,本评价建议锅炉房布置时,应与敏感目标保持一定的距离,同时做好降噪措施,避免噪声带来不良环境影响。垃圾收集点与项目区的建筑物保持5m以上的卫生防护距离,对生活垃圾及时清运,并做好垃圾堆放点的消毒,杀灭害虫,以免散发来恶臭,滋生蚊蝇,减小恶臭对项目区内环境的影响。3.2.3噪声污染防治措施(1)加强对噪声源的环境管理区内禁止使用高噪声喇叭,对车辆实行限速行驶和禁止鸣笛。(2)减振措施应急柴油发电机组的噪声值比较高,由于位于室内,除必需的通道外都是墙体或地板,所以噪声传递的主要途径是固体传声;因此,设备安装时,机组的机座与

41、基础之间装减振器,其隔振率不小于90%。(3)隔声措施将噪声较大的应急发电机、水泵、排风机等设备均置于室内,并将高噪声设备(应急发电机等)集中在密闭单间以便于控制,门窗采用双层隔声门窗。双层玻璃的隔声量为2025dB。(4)吸声措施吸声的作用是降低反射声,从而降低室内混响声场的噪声级,一般能降噪35dB;在高噪声设备室内墙面采用吸声材料,并悬挂吸声球。(5)消声措施风机的出风口、进风口,送、回风管等空气动力噪声高的部位,根据其位置和对环境的影响情况,安装相应的消声器。在柴油发电机尾气管安装阻抗结合式的二级消声器,总消声量大于25dB,对进、排风机采用消声弯头进行消声处理。采取以上控制措施后,能

42、有效减少噪声对周围环境的影响。3.2.4固体废物处理措施项目营运期固体废物主要为生活垃圾和污水处理站污泥。(1)生活垃圾的收集在主要公共场所和度假区道路设置分类垃圾箱。其中,度假区道路每100-200m设置一个。建立区内清洁队,负责收集各子项目及公共场所垃圾箱中的垃圾,以及清扫面上垃圾。设立小型垃圾收集点(要与周围建筑物有一定的卫生防护距离,建议5m),用于临时贮存收集的垃圾。临时贮存时间不超过24h。(2)生活垃圾的处置生活垃圾装卸过程实行全封闭。配备垃圾清运车12辆负责垃圾的清运。垃圾日产日清,不隔夜。建筑垃圾均送至该五指山市环卫部门指定地点处置;生活垃圾运往五指山市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进行

43、处置。(3)污水处理站污泥污水处理系统产生的剩余污泥经稳定化和熟化后作为绿化用肥。(4)应急柴油机废物对于应急柴油发电机房产生的少量含油固体废物,由于属于危险废物,不得与其它固体废物混在一起,应单独收集后,由建设单位外委有危险废物处理处置的单位进行处理处置。3.3生态环境的保护措施3.3.1对植物的保护措施(1)施工期合理布置作业场所,进一步优化各类临时占地,严格控制施工占地面积,减少对植物的破坏。(2)在施工结束后及时恢复植被。进行绿化恢复,在绿化过程中不能照搬城市绿化树种,应结合当地的自然条件,种植当地乔灌草植被,尽量避免入侵物种趁机占据生态位。(3)对工程永久征占灌草地,在施工建设前,剥

44、离土壤层并保护好,用于工程其它受破坏区域的土地整治与植被恢复。(4)对项目区内建筑物侵占到的的国家和省级保护植物应经林业行政管理部门同意后予以移植和挂牌保护。(5)控制陡坡开垦,尽最大可能减少对地表植被的破坏。(6)对受工程影响区域采取切实的水土保持措施,尽快编制项目水土保持方案报水行政管理部门审批后实施。(7)对项目区域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对容易发生地质灾害的区域,尽量避免人为干扰和植被破坏,必要时采取必要的拦挡等措施,防止地质灾害发生。(8)绿化日常管理中,尽量施用一些易降解、低残留和高效半衰期短的农药,建议使用无公害的生物农药。(9)同时要严格控制游客(特别是索道及独轨车游客)随意乱

45、扔剩余食物、饮料瓶、包装物、塑料袋、水果(籽)等等,在度假区道路两旁,每隔100200m设置分类垃圾箱,箱体设计要与周围景观相协调,并及时回收处理,以截断游客可能带来的外来有害物种或外来病虫害的侵入。3.3.2对动物的保护措施(1)生境恢复生境是指为多种或单一种野生动物提供生活所需要的空间单位,是野生动物赖以生存的环境。因此要保护野生动物首先要保护好野生动物赖以生存的栖息地。度假村内应该多种植当地原生树种,为野生动物提供适合其生活的生境,吸引更多的野生动物在度假村内栖息,为居住在度假村的人们提供更多的野生动物视觉盛宴,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目的。(2)重视宣传对居住在度假村的人们提供必要的环保宣传,增强度假村内人们的环保意识,比如做到垃圾分类、小区内静止鸣笛、爱护与保护身边的野生动物等。(3)道路建设建议生态公路是一种追求公路工程与原生生态环境相和谐的建设新理念,要求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最小程度的破坏和最大面积的恢复,即在路域原生生态环境保护的同时,通过优化主体工程和进行生态恢复,降低公路对野生动物的阻断、干扰、致死以及生境被切割等负面影响,建立生态稳定、地域特色鲜明的生物群落,从而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的路域生态系统。当拟建道路经过溪流时,为保护该区域的两栖、爬行类动物,应尽量多的设置涵洞以降低道路对它们迁移的影响。建设中应尽量加大涵洞的宽度,并在桥涵下、涵洞进出口种植当地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 > 成人教育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