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石县县城总体规划文本.doc

上传人:文库蛋蛋多 文档编号:3031476 上传时间:2023-03-09 格式:DOC 页数:58 大小:24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灵石县县城总体规划文本.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8页
灵石县县城总体规划文本.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8页
灵石县县城总体规划文本.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8页
灵石县县城总体规划文本.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8页
灵石县县城总体规划文本.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灵石县县城总体规划文本.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灵石县县城总体规划文本.doc(5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一章 总 则 第1条 规划目的: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积极、有序地推进城镇化进程,促进城市健康有序地发展,特编制灵石县县城总体规划(2008-2020)(以下简称本规划)。第2条 规划地位:本规划是灵石县县城建设的指导性文件。凡在城市规划区内进行的土地利用和各项建设必须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的规定,遵守并执行本规划。第3条 规划文件:本规划文件由文本、图纸和附件三部分构成,说明书和基础资料列入附件。规划文本和规划图纸具有同等法律效力。文本与图纸不统一时,以文本为准。第4条 规划文本中字体下方加的条文为本次城市总体规划的强制性内容。第5条 规划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

2、200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1999)、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2002)、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2006年)、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1990年)、山西省城镇体系规划(20022020年)、晋中市城市总体规划(20002020年)、晋中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灵石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灵石县县域城镇体系规划(20062020年)、灵石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72010年)、灵石县静升镇总体规划(20052020年)、山西省灵石县静升镇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20062020年)、灵石县政府工作报告(2008年)及国家、省、市其它有关的法规

3、、政策、条例。第6条 规划原则:动态性原则、区域性原则、生态性原则、特色性原则、人本原则。第7条 规划期限:2009年-2015年。其中近期为2009年-2015年;远期为2016年-2020年。远景为2020-2030年第8条 规划层次与范围(一)县域范围:灵石县域行政辖区范围,包括六镇六乡,总面积1206平方公里,东西宽53.5公里,南北长39公里。规划内容:县域城镇体系规划,重点工作是县域内空间组织与控制,基础设施的布局与统筹。(二)规划管理区范围:包括翠峰镇部分地区(原城关镇、原水峪乡范围)、静升镇和马和乡,总面积210.13平方公里。规划内容:总体建设、保护控制安排。(三)中心城区范

4、围: 规划老城、古镇、新区三个组团,规划期末建设总用地面积1502公顷。规划内容:中心城区空间布局规划,重点在城市发展方向、空间结构与用地布局、公共服务设施及市政基础设施统筹安排等方面。第二章 县域城镇体系规划第9条 区域发展定位:山西中部的能源基地、全国知名的晋商文化旅游区、晋中市新兴工业区的重要组成部分。第10条 战略思路: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目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经济结构、空间结构和社会结构三大结构调整为主线,大力实施资源集约化利用、传统工业新型化、特色城镇化、新农村建设、可持续发展和区域管制六大战略(策略),夯实区域发展的经济、社会和资源环境三大基础,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

5、、可持续发展。 第11条 战略重点:以资源集约化、综合利用为导向的资源开发利用战略;以新型化、多元化为导向的产业结构调整战略;以空间集聚、区域协同为导向的城镇化战略;以农业产业化、居民点规模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为导向的新农村建设战略;以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为目标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以空间管制为手段的建设活动调控战略。第12条 近期发展目标:到2015年,基本完成传统产业新型化改造与新型产业规模化发展任务,初步建立起多元的产业结构体系,经济水平稳居全省各县(县级市)前列。循环经济取得一定进展,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取得较大进展。居民收入有较大提高,收入差距扩大趋势基本得到遏制。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健全,初步形成

6、比较完善的就业、社会保障、国民教育、科技文化、医疗卫生、公共安全等公共服务体系。资源节约与保护取得明显成效,生态恶化趋势得到明显改观,城乡环境质量进一步提高。城镇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城乡居民点体系得到初步调整,城镇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取得初步成效。经济增长目标:到2010年,生产总值完成121.3亿元,同比增长11%,力争完成131.3亿元,同比增长20%;财政总收入完成28.4亿元,同比增长13%,力争完成30亿元,同比增长19.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73.8亿元,同比增长12%,力争完成79.1亿元,同比增长20%;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79亿元,同比增长12%,力

7、争完成84亿元,同比增长1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33.8亿元,同比增长1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9647元,同比增长13%;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547元,同比增长11.4%;社会发展目标:到2010年,全县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4左右;城镇化率力争达到60%左右;城镇登记失业率力争控制在4%以内;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95%;城镇基本社会保障覆盖率达到80%以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达到80%;公路密度达到90公里/百平方公里;每百人电话(固定+移动)拥有数达到95部;每千人计算机拥有数达到40台;每千人拥有4位医生、5张病床;每万人公共馆藏书量达到2000册;人均公共体育场馆面

8、积达到1.2平方米;煤炭生产百万吨死亡率下降到0.8人以下;10亿元地区生产总值生产事故死亡率达到1人以下。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分别下降2%和0.54%,空气质量稳定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并明显提高级次。民生目标:到2010年,全面完成54所、10.92万平米中小学校舍新建、加固任务,将学校建成最安全、学生家长最放心的地方;为60个建制村新建水泥(油)路172.1公里,实现村村通水泥(油)路目标;、新建饮水安全工程64处,解决20427口人、305头大牲畜的饮水安全问题; 12个乡镇卫生院全部实行基本药物“零差价”销售,逐步缓解群众“看病贵”的问题;启动城镇居民养

9、老保险,参保率达到90%以上,实现养老保险的全社会覆盖;改扩建农村敬老院6所,全县953名五保对象全部实现集中供养。帮助4000名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再就业,对贫困残疾儿童实施康复援助;新开工建设廉租住房3750平米;农民科技培训7万人,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4500人;建设和完善8个粮油经销中心店,新建120家连锁农家店;新建、改建72个村级组织活动场所。科技进步目标:到2010年,全县研究与开发经费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提高到0.5%;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0%;每10万人专利申请量年均增长4项;新型工业化水平达到50%。资源环境目标:到2010年,全县耕地保有量保持在20万亩

10、以上;森林覆盖率达到40%以上;城镇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8%以上,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8.6平米;加强各类资源的集约利用, 以发展循环经济为依托,构建节能型产业体系,确保实现万元GDP综合能耗下降4%的目标;提高城区垃圾集中无害化处理率,力争达到60%以上;大力度开展企业深度治理,提升达标水平,确保水、气污染物排放达标率达到98%以上。城镇污水处理率达到90%以上;中水回用率达到40%;万元GDP污染物排放总量下降35%;城镇集中供热普及率达到80%以上;矿区煤炭资源回采率提高到80%以上;万元GDP综合能耗下降25%。人民生活目标:到2010年,全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

11、入分别达到22000元、8000元,居全省领先水平;占总人口20%的低收入者收入增长率达到13%;城镇居民人均住宅建筑面积达到30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宅建筑面积达到40平方米。近期到2015年目标在战略思路上:着眼于在更高层次上率先跨越发展目标,坚持以转型发展为主线,实施“开放引进、民营赶超、项目带动、环境保障”四大战略,抓好“工业新型化、规模化、循环化”,“城镇集群化”,“农业现代化”三个重点,采取“工业向园区集中、农业向规模集中、人口向城镇集中、住宅向小区集中”四项措施,努力构建“实力更加强劲、生活更加富裕、生态更加良好、社会更加文明和谐”的新灵石。在发展规划上:把城镇、农村、产业及基础

12、设施作为整体来谋划,努力构建以城镇、乡村道路为纽带,“1城6镇100个中心村”为框架,工业园区、旅游景区为补充,若干个规模化现代农业示范园和生产基地为延伸的更高层次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在推进举措上:坚持统筹推进“项目建设、环境建设、新农村建设、和谐社会建设”,特别是坚持对外引进和对内激活相结合,突出绿色、低碳、循环取向,全面开展“大招商、大引资”,全力推动煤矿主体企业及被兼并整合煤矿业主建设地面项目,积极落实税收分成奖励等优惠政策,努力形成全社会合力引资、县内外竞相投资的发展新格局。在目标确立上:通过分析灵石“十一五”主要经济指标内在关系,科学把握资源型县工业化中期发展规律,坚持以固定资产

13、的超常规投入,推动县域主要经济指标“十二五”末翻1.5番以上。即:“十二五”期间,灵石要完成固定资产投资700亿元以上;到“十二五”末,全县GDP达到400亿元,财政总收入达100亿元,城镇化率达到70%以上,实现“再造两个新灵石”的目标。到2020年,基本形成国际先进、国内一流的新型能源化工基地和园林化的“宜工”、“宜居”城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70亿元,县域循环经济体系基本建立,经济增长方式得到根本转变,多元产业体系基本成型,非煤产业产值达到70%以上,城镇化率达到85%以上,人均GDP达到全国中上等水平,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基本完成,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得到进一步

14、增强,基本建立起人口、经济、社会和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运行机制。第13条 县域空间发展战略:强化中心,打造脊梁;轴线拓展,适度均衡;迁村并点,空间集中;分区引导,协调发展。强化中心,打造脊梁:重点完善“一城两镇(翠峰镇、静升镇)”结构式的县域中心城,强化其中心作用;聚合与提升县域中部、沿南北向交通轴线形成的县域城镇与经济发展主轴的核心功能,打造具有强劲竞争力的区域发展脊梁,带动县域整体发展。轴线拓展,适度均衡:依托城镇与经济发展主轴线,在其两侧一定的纵深地区形成县域产业、人口与生产要素集聚区,并按照适度均衡的原则,重点强化两渡、段纯、南关三个中心镇,打造县域旅游次中心夏门镇,以实现人口与生产力

15、的相对均衡拓展,构建“集中与均衡”相协调的区域空间结构。迁村并点,空间集中:综合扶贫移民、生态移民和工矿区综合治理等政策,形成合力,着力推动迁村并点,逐步缩并地理区位偏远,地质环境恶化,人口少,生活环境恶劣的农村居民点,重构区域村庄布点体系,促进人口与经济要素的空间集聚。 分区引导,协调发展:根据县域内部地域差异和功能分化,将县域空间划分为中部沿南北向交通主轴线的核心增长区,东部及东南部生态与旅游经济区,西部、西南部、东北部农牧区等三类分区。优化与提升核心增长区,积极建设生态与旅游经济区,保育农牧区。积极推进人口与生产要素在分区之间及分区内部的合理集聚,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第14条 县域城镇总体

16、布局结构为“1145”:即: 形成“一心、一轴、四点、五园区” 的布局格局。 “一心”,即县域中心城(由县城、静升镇区及其间的连接段构成),是县域人口集聚与城镇建设的重心,全县的综合服务和创新中心,区域增长极核。以新区建设为契机,加快空间结构调整步伐,完善功能,提高质量,增强实力,扩大规模,强化对全县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及提升区域地位。“一轴”,为沿汾河谷地与大运一级公路形成的县域城镇与经济发展主轴线,是县域最为重要的人口-城镇产业生态聚合轴。 “四点”,为两渡、段纯、南关三个区域性中心城镇和夏门旅游次中心。 “五园区”为两渡、段纯、南关、交口四大工业园及静升新型产业区。第15条 县域人口规模预测

17、:到2015年为28万人,到2020年为30万人;若考虑暂住人口,2015年县域人口为28.5万人左右,2020年县域人口为31万人左右。第16条 分乡镇人口预测灵石县分乡镇人口预测(2020年) 表1乡镇名称现状人口(万人)规划人口(万人)合计25959031.0翠峰镇8569610.2两渡镇286833.1南关镇365534.1静升镇221256.0段纯镇167811.8夏门镇165721.8马和乡98240.8英武乡69240.5王禹乡92680.7交口乡80860.6坛镇乡87170.6梁家焉乡103610.8注:(1)由于生态移民、搬迁扶贫以及采矿塌陷区治理等原因,部分乡镇的村庄撤并

18、;(2)由于县域中心城吸引力加强,导致县域人口向中心城集聚。综上所述因素,部分乡镇人口可能出现负增长。第17条 县域城镇化水平预测: 2020年,县域城镇人口达到23万人,城镇化水平达到74.1%左右。第18条 农业发展基本思路:保持粮食生产基本稳定,优化农业结构,大力发展优质、高效、生态、设施农业,着力做大畜牧业,加快发展林果业,培育壮大蔬菜业,积极开发休闲观光农业。按照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经营要求,合理调整农业布局。培育、壮大农业龙头企业,延伸农产品链条,形成龙头企业联合合作组织、合作组织带动农户的农业产业化体系。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建立有效的抗旱减灾体系,提高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19、第19条 农业产业布局:以静升、马和、王禹、梁家焉、段纯、两渡、夏门为发展种植业的重心地域。在翠峰、梁家焉等乡镇建设玉米示范区,重点推广农大108粮饲兼用玉米品种;在南关西许一带建设小杂粮基地,重点推广晋谷21号,引进沁州黄品种;在马和、静升等乡镇建立黄金梨、水晶梨示范基地;在边山发展以核桃为主的干果种植;积极扩大中药材的种植面积;沿河流域积极发展蔬菜种植。第20条 农业推进措施: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农业发展的基本农田建设;完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积极引导农民发展旱作农业;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和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建立集中统一的农产品批发市场;以工补农,工农共建。第21条 工业发展基

20、本思路:依托县域产业与经济发展优势,以建立节约化、多元化的支柱产业体系为目标,以传统产业新型化、新型产业规模化为导向,以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为着力点,集约化发展煤炭开采业、电力工业,规模化发展煤化工产业,配套发展建材与新材料产业,多样化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逐步形成多元化产业体系。积极推进煤炭、焦炭、化工、冶金、建材、电力等行业的循环经济型企业和循环经济型工业区建设,积极探索符合县情的循环经济发展道路,促进经济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实施大企业战略,扩大企业规模与产业集中度,抓好重点工业区建设,促进工业布局的相对集中,加强产业整合,积极推进产业集群化发展,从大型企业、工业区两个层次推进经济

21、结构调整。第22条 工业产业布局:县域工业形成 “一园、四区”(段纯工业园区、两渡工业小区、南关工业小区、夏门工业小区、城东综合经济区)的布局格局。段纯工业园区以煤化工为发展主线,并带动产业链的相关工业发展,进一步壮大产业集群。同时要依托镇域丰富的硫铁矿资源积极发展硫化工业;两渡工业小区的产业发展以原煤洗选、煤矸石发电为主导方向;南关工业小区的产业发展以煤化工为主导方向;夏门工业小区的产业发展以建材、冶金为主导方向;城东综合经济区以发展洁净型工业、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等为主。第23条 工业推进措施:拓展工业化资本筹措的渠道;加强技术创新,以信息化带动产业的发展;通过企业之间的整合做大产业规模

22、,形成集团化、规模化企业组织形式。第24条 第三产业发展基本思路:通过区域性市场中心的建设,促进商品的流通与销售,促进当地消费水平的提高;加快交通运输业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与发展,拓宽县境内乡、镇、村之间,以及本县与外界联系的通道,积极发展现代物流业;突出发展面向本地优势产业的服务业,大力拓展社会居民生活服务业;在做大做强第三产业的同时,全面提升服务质量和水平,增强城镇的聚集和辐射功能。第25条 第三产业布局:重点推进中心城、南关、两渡、段纯“一主三副”的城镇第三产业发展,加强夏门镇旅游服务基地建设,以区域中心带动整个县域的服务业。第26条 城镇化发展指导思想:遵循工业化初期区域经济发展与城镇非均

23、衡发展规律,以提高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集约程度,建立城镇化与工业化互动发展机制,优化区域经济社会运行空间环境和“人居环境”,优化区域生态环境为基本目标,树立城乡统筹,城乡互动的发展思想,全面实施积极的城镇化战略。以区域空间格局重组和建设活动调控为重点,注重促进产业聚集和完善城镇功能,走一条有利于产业聚集、资源节约、环境改善、布局紧凑的城镇化新路子;突出重点,尽快培育具有活力的县域中心城镇,协调发展中心镇,走非均衡发展的城镇化道路;重视城镇化和环境生态建设的和谐,重视城镇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设施的共建共享,形成与县域经济发展、环境生态建设相协调的县域城镇体系;通过工业化链条延伸来加深城乡经济融合,带

24、动农村经济发展,走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互动发展道路。第27条 城镇体系建设的主要任务:重点发展县域中心城,择优培育和建设中心镇;壮大城镇经济实力,强化城镇发展的产业支撑;坚持以人为本,构建舒适宜人的城镇环境;切实加强资源节约利用,走资源集约型的城镇发展道路;切实抓好公共安全工程建设,形成安全可靠的城镇防灾体系。第28条 城镇体系职能结构规划强化县域中心城的综合职能(翠峰镇是县域政治、经济中心,新型工业区及旅游服务基地,以发展物流、商贸服务业为主;静升镇是县域文化教育中心,旅游及旅游服务基地)。在中心城逐步退出高污染、占地大的传统工业生产职能;加强其他城镇的职能分工,形成综合服务功能较强的城镇职能

25、体系。城镇体系职能等级:规划县域城镇体系职能等级为“一心、四镇、多点”的三级结构。“一心”即县域中心城,为城镇体系的一级城镇;“四镇”即南关镇、段纯镇、两渡镇、夏门镇,是城镇体系的二级城镇;其他城镇与集镇为三级城镇。城镇职能分区(即城镇服务范围):县域中心城全县;南关镇镇域、县域南部;两渡镇镇域、县北部;段纯镇镇域、县域西部;夏门镇镇域,县域旅游次中心。规划县域各城镇职能分工详见下表。 城镇体系职能结构规划 表2职能等级城镇名称职能类型主要职能县域中心翠峰镇综合型县域政治、经济中心,晋中市南部门户,高新工业基地及旅游服务基地,以发展物流、商贸服务业为主静升镇综合型历史文化名镇,宜居城镇,灵石县

26、域的旅游服务、文化教育中心,静升镇域的综合服务中心重要城镇南关镇工贸及旅游型县域南部中心城镇、交通枢纽,区际贸易市场,煤化工基地,生态旅游区两渡镇工贸型县域北部中心城镇,原煤洗选、电力工业基地,区际贸易市场段纯镇工业型县域西部中心城镇,煤化工、硫化工基地夏门镇工业及旅游型县域中部重要城镇,县域的旅游次中心和旅游服务基地,建材、冶金工业基地,县城工业产业外迁安置地一般乡镇梁家墕乡农贸型以农副产品加工、集市贸易为主的农贸型乡集镇和乡域中心英武乡农贸型以农副产品加工、集市贸易为主的农贸型乡集镇和乡域中心坛镇乡农贸型以农副产品加工、集市贸易为主的农贸型乡集镇和乡域中心马和乡农贸型以农副产品加工、集市贸

27、易为主的农贸型乡集镇和乡域中心王禹乡工矿型以煤炭工业为主的乡集镇交口乡工矿型以煤炭工业为主的乡集镇第29条 城镇体系规模结构规划:遵循“突出重点,促进集聚”的总体指导思想,规划县域城镇规模结构如下表。 灵石县城镇驻地人口规划表 单位:万人 表3城镇名称现状人口2009年规划人口2020年规模等级城镇数量中心城7.899614.5101两渡镇1.88472.01.03.04南关镇2.86803.0段纯镇0.83011.5夏门镇0.79511.0马和乡0.350.40.56英武乡0.0840.15王禹乡0.1250.15交口乡0.10090.15坛镇乡0.14870.2梁家焉乡0.10940.15

28、第30条 县域公路网络布局:以区域经济与城镇发展战略为导向,重点搞好以大运高速公路和省道干线组成的对接型对外通道和以中心城为核心的交通主骨架和“树枝状”乡村道路相结合的区域交通网络,加强城镇与工矿区站场建设,基本建成与国民经济和城镇发展相适应的、适度超前的现代化运输体系,成为促进全县经济与城镇合理布局的重要支撑体系。规划公路网络分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通道型公路布局):峪南线(峪口南关),全线路面拓宽改造,技术等级提升为一级;夏木线(夏门木瓜曲),全线路面拓宽改造,技术等级提升为一级。第二层次(叶脉型公路布局):大运高速公路陈家山互通口至玉成段全线路面拓宽改造,技术等级提升为一级;富王线(富家

29、滩王禹)、坛富线(富家滩坛镇)义两线(义棠两渡)、解梁线(解放桥梁家焉)、峪霍线(玉成郝家庄段)等公路进行全线路面拓宽改造,技术等级提升为二级;旅游公路,灵石红崖沟段、东夏线王家大院段、马和介庙林场段、东夏线资寿寺段道路等级提升为二级,新建峪口介庙林场段旅游路,技术等级为二级。第三层次(网络状公路网布局):在规划期内实现村村通油路。第31条 铁路建设规划:加强各铁路站场建设,规划将灵石站站内线路延长至1050米,以增加运力;延伸汾西电厂铁路专用线至南关工业小区; 新建中煤九鑫铁路专用线,该专用线从灵石的富家滩引线,设计规模300万吨年;在铁路线穿越城镇人口密集区域时,考虑设置立交;搞好铁路沿线

30、的绿化隔离带建设,隔离带宽度应不小于30米。第32条 文物古迹保护分区:突出“五区、两轴”的重点保护框架。“五区”:王家大院民俗文化保护区、 夏门民俗文化保护区、介庙晋文化保护区、石膏山自然生态保护区、红崖沟峡谷自然生态保护区;“两轴”:旌介县城历史文化轴线、南关石膏山历史文化轴线。第33条 保护措施1.文物保护单位保护措施划定保护范围与建设控制地带,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经核定公布后,应当在一年以内划定必要的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并制定保护措施。保护范围内应竖立标明级别、名称、公布机关、公布日期、树立机关以及树立日期的文物保护单位标志碑牌。保护范围及建设控制地带视实际需要设置坚固耐久的保护界桩;

31、在保护范围内禁止建设任何影响文物历史氛围和与文物保护无关的建筑物和地面设施。在建设控制地带内,根据实际情况,对建筑提出控制要求;对建设控制地带周边毗邻区域的环境风貌提出指导性建议。核定为文物保护单位的属于国家所有的纪念建筑物或者古建筑,除可以建立博物馆、保管所或者辟有参观游览场所外,如果必须作其他用途,应当经核定公布该文物保护单位的人民政府文物行政部门征得上一级文物行政部门同意后,报核定公布该文物保护单位的人民政府批准;国有未核定为文物保护单位的不可移动文物作其他用途的,应当报告县级人民政府文物行政部门。非国有不可移动文物转让、抵押或者改变用途的,应当根据其级别报相应的文物行政部门备案。由当地

32、人民政府出资帮助修缮的,应当报相应的文物行政部门批准。经批准作为参观旅游场所的文物保护单位,应接受文物行政管理部门的指导、监督。2.传统文化保护措施继承和发扬地方优秀传统文化;发挥地方历史人物的宣传教育,以史为镜、以人为鉴;对传统工艺进行整理和继承;保护民风习俗;保护传统风物特产;弘扬地方名贤文化;保护、弘扬地方传统民间文艺、戏曲、传统小吃等文化遗产,恢复与传统文化相关的部分建筑和设施,并加强相关文化设施的建设,进行充分挖掘,并结合传统民居开辟小型的展览或纪念等场所,并要保护好、利用好、发展好;积极探索,创造条件,定期或不定期地举办各种与名人有关的文化活动;保护传统地名。3.自然文化遗产保护措

33、施要正确处理好资源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关系,遵循“适度开发”的原则,合理规划旅游业发展规模;严格控制开发建设活动,降低开发建设强度,禁止建设与资源保护和旅游事业无关的项目;保护区内影响人文和自然景观的建筑与用地应调整到其它适宜的区域,保护区周边的建设项目应与区内整体景观相协调。第34条 旅游规划的基本思路:充分发挥灵石旅游资源优势,围绕“五区、两轴”的发展重点,突出文化及生态旅游两个主题,组织跨区域联合旅游线路; 完善旅游服务设施建设,加大旅游产品的开发力度,使旅游产品适应市场需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科学处理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关系。第35条 功能定位与目标市场定位:以“红门巨宅王家大院” 、“妙趣

34、天然石膏山”、 “钟灵毓秀红崖沟峡谷”、“北方汉民族堡式民居建筑奇葩夏门古堡”作为主题形象定位;打造以观光、休闲为主导,兼具商务会议、康体疗养、生态与文化体验、传统教育等功能的旅游目的地和中国旅游强县。国内旅游客源市场定位:一级市场(核心市场),山西省、河南、环渤海地区(包括北京、河北、山东、天津等)大中城市;二级市场(拓展市场),华北其他地区、珠三角、长三角;三级市场(机会市场),除一二级市场以外的国内其他地区。入境旅游客源市场定位:一级市场(核心市场),港澳台、日本、韩国、英国、德国、荷兰、美国等;二级市场(拓展市场),西欧、北美、东南亚其他国家;三级市场(机会市场),西亚、东欧、非洲、澳

35、洲、南美等地区。第36条 旅游空间布局与游线组织实施“一主一次两中心、七大景区、两条轴线、多个节点”的空间布局战略。“一主一次两中心”即以县域中心城和夏门镇区为灵石的旅游组织中心;“五大景区”即构建:以文化艺术中心为载体的“天石园”历史文化展示旅游区;以静升历史文化名镇为龙头的夏门、冷泉、董家岭、王禹、仁义等历史文化名村民俗文化旅游区;以及国家级森林公园、省级风景名胜区石膏山宗教文化和自然风景旅游区;红崖沟大峡谷探险旅游区;介庙忠孝文化旅游区;翠峰山公园和清凉山森林公园城市景观旅游区;静升新区森林公园和农业生态示范园休闲度假旅游区等七大主题景区;“两条轴线”即旌介县城历史文化轴线、石膏山南关镇

36、区历史文化轴线;“多个节点”包括千年古刹资寿寺、韩信墓、周槐、旌介遗址公园、三清寨等多个旅游节点。区域游线:晋商大院文化旅游线路,太原旅游区常家庄园乔家大院平遥古城王家大院厦门古堡;沿大运一级公路黄金旅游线路,忻州太原太谷平遥介休灵石临汾。县域游线:一日游线路,王家大院景区一日游、 石膏山一日游、红崖沟峡谷一日游、夏门古堡景区一日游;二日游线路,王家大院红崖沟大峡谷石膏山度假区周槐秦晋古道、韩信墓;石膏山天竺寺周槐夏门古堡景区古车马道王家大院景区。第37条 县域空间划分为适宜建设地区、矿产开发整治区、限制建设地区和禁止建设地区四种空间开发管制地域。第38条 适宜建设地区:主要包括城镇建设区、村

37、镇建设区、独立工业区三类地区。在适宜建设地区要加快工业化与城镇化步伐,使之既承担县域产业发展功能,又承接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的人口适度转移,逐步建成县域最强大的经济与人口集聚区。1.城镇建设区城镇建设区包括中心城和其它建制镇由城镇总体规划确定的规划城镇建设用地范围。管制要求:城镇发展区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等相关法律法规进行管制;规划期内的城市(镇)开发建设活动不得越出该区域,在县域各类建设用地中,应重点保证该类建设用地供给,建设用地年度供给计划由省、市、县三级政府国土与城建部门协同确定;加强各城镇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的修编,做好用地开发强度、开发时序的分区划分,并提出各分区相应开

38、发强度的控制指标。城市公园与绿地等开敞空间纳入本区控制范围;城乡一切建设用地和建设活动必须遵守和服从各城镇的总体规划,各项建设必须依照法定程序审批实施。中心城和各建制镇建设活动具体由县城建部门实施管制;引导政策性城镇基础设施、社会服务设施建设资金向本区倾斜。2.独立工业区(点)独立工业区(点)主要包括段纯工业园区、两渡工业小区、夏门工业小区、南关工业小区、城东综合经济区等。管治要求:按照城镇总体规划和工业区发展规划,明确划定其用地界线、用地性质,明确划定工业区与城镇之间防护绿带的用地范围;严格执行城镇总体规划,加强工业区与城镇的用地整合。工业区、工业点的配套居住小区与生活服务设施应集中到城镇建

39、成区统一布局;积极引导工业企业向工业区集中,加强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严格按照国家规定的行业用地标准安排各项建设用地,高效利用建设用地;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对电力、化工、建材等占地多、污染大的产业,强制推行清洁生产,鼓励发展循环经济;具体建设项目布局要严格执行建设部、国家计委建设项目选址规划管理办法、山西省建设项目选址规划管理实施办法,严格执行建设项目环境评估和生态环境监控制度。3.村镇建设区村镇建设区包括规划确定的乡驻地集镇、中心村等。管制要求:村镇建设活动依据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山西省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实施办法、山西省村庄建设规划导则等相关法律法规进行管制;村镇建设区用地主要用于居

40、民住宅、乡村公共设施和公益事业的发展。要加强村镇建设用地管理,严格控制农村居民点的建设用地规模,逐步压缩农村居民点建设用地指标。以户籍人口计算,人均用地控制在150平方米以下。对确定的控制型村庄以内涵式改造为主,不再安排建设用地;严格执行农村居民宅基地审批制度,加强废弃居民点用地的复垦和旧村改造,充分利用农村现有闲置土地、荒地和劣地,严格控制基本农田保护区内的建设用地规模,切实保护有限的耕地资源;搞好乡村居住区建设的规划和设计,合理确定人均用地指标、用地规模、设施布局、建筑标准及建设步骤等,实现科学规划有序建设。地域紧邻合并的中心村,应确定良好的村中心建设区,严格控制低水平重复建设;新村建设要

41、依托旧村,集中选点,统一规划建设道路、绿化及其它基础设施,注重居住环境的建设,并与旧村改造或复垦同步进行;采取各种措施改善乡村居住区的基础设施和生活设施,尤其是道路、给水、供电、通讯设施和居民服务设施的建设,切实改善农村居民的生活环境,促进农村居民形成新的生活观念和生活习惯,使农村居民生活向实现现代化迈进。第39条 矿产开发整治区:是县域矿产资源集中分布区,应从区域整体发展角度,对矿产资源开发活动加以引导,协调区域矿产资源开发与居民点体系建设、环境生态整治的关系是区域管制的首要任务。管制要求:建立、实施新建矿山企业准入制度,建立资源开发回收、安全生产强制性标准,继续淘汰小的资源开采企业,提高矿

42、山回采率、选矿回收率,实现资源的保护性开发;严格按照国家规定的行业标准安排建设用地,积极推广清洁生产,加强三废治理,防止对土地、水、居民点和大气的破坏和污染;加强采矿企业的选址管理,杜绝在重要风景旅游区、重点保护的历史文物和名胜古迹所在地、城镇、中心村、积极发展村庄、铁路、高速公路、国家和省级公路等重点保护区范围内开采矿产资源;大力推进城镇化与移民并村工作,促进地质灾害严重和存在严重潜在地质灾害的村庄搬迁,保证人民的生活安全;加强地质灾害的监测与防治,强化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重点加强煤炭采空沉陷区的土地整理工作;引导煤矿技改资金、政策性土地整理资金向本区倾斜。第40条 限制建设地区:主

43、要包括基础设施廊道、城乡结合部、生态功能保护区三类区域。在限制建设地区实行有限开发的方针,控制进行矿产开发、工业企业、农村居民点等建设活动。1.基础设施廊道:指满足区域基础设施如高速公路、铁路、高压线通道设置所必须预留的两侧最小控制距离。(1)交通廊道:主要包括南同蒲铁路、大运高速公路、大西高速铁路、大运一级公路、峪南线、夏木线、三双一级公路等区域性交通通道。管制要求:由省、市、县人民政府按照交通线路规划设计方案共同划定区域性交通通道“红线”,红线宽度应包括道路交通建设用地和通道绿化用地等,红线内用地不得进行永久性开发,不得新建和改建建筑,不得进行矿产资源开发。省、市、县人民政府按照红线管制要

44、求进行监管型管制;各城镇和工业区总体规划及其他专业性规划应明确上述红线范围,不得擅自更改;加强通道绿化,通道绿化用地中不能发展与生态保护和交通设施无关的开发项目。南同蒲铁路两侧建设与预留3050米宽的防护林带用地,大运高速公路两侧建设与预留100米宽的防护林带用地,大运一级公路、东夏线、峪南线、夏木线两侧建设与预留50米宽的防护林带用地,三双一级公路两侧建设与预留15-30米宽的防护林带用地。 (2)供电线路廊道:规划预留220KV和110KV供电线路通道,通道宽度在城(镇)区内控制宽度6075米,其他区域控制宽度100米,在控制宽度内不得建设永久性建筑物、构筑物。供电线路通道应结合区域性交通

45、通道布置,尽量利用丘陵、山地等不宜建设用地。2.城乡结合部: 是城镇与乡村在社会、经济和自然环境上相互作用,形成的城乡交错地带。本县范围内主要为城中村及其所属用地范围,主要分布于中心城及外围等。本区域应根据县域各城镇总体规划关于城中村改造相关要求进行管制。3.生态功能保护区:是指在保持流域、区域生态平衡,防止和减轻自然灾害,确保生态安全方面具有重要作用重要水源涵养区、水土保持的重点预防保护区和重点监督区以及其他具有重要生态功能的区域。主要包括汾河、静升河两侧的丘陵山体、石膏山等。区内应积极鼓励植树造林、退耕还林还牧,严禁乱砍滥伐森林,禁止在大于15度的坡地上开垦耕地,不断提高绿化覆盖率和森林覆

46、盖率;积极推动生态移民,减少区内居民点数量,实现人口外迁,降低人类活动的干扰,保护和恢复自然生态。政策性生态环境建设资金重点向这类区域倾斜。第41条 禁止建设地区:本区域是指依法设立的资源、湿地、动物、文物、地质、水源地等保护区以及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等。这类区域要依法实施强制性保护,严禁不符合自然保护区功能定位的开发建设活动。本县主要包括:基本农田保护区、水源地保护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区、重要生态廊道和风景名胜区五类区域。1.基本农田保护区是以种植业为主的低密度开发区域,基本农田保护区具体范围由基本农田保护规划确定。基本农田保护区要依据基本农田保护条例进行严格管制。2.水源地保护区要严格按照

47、水法和各城镇规划水源地的保护规划进行管治。禁止各类污染源进入水源地保护区和排放环境污染物;严格控制开发强度,禁止建设油库、墓地、垃圾场等;严禁进行矿产开采、搞地下建筑,水源地保护区内应按规定设置一级保护区。3.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区主要为县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保护措施为:按照文化遗产保护优先的原则,做好文化遗产的保护,特别是注意濒临破坏的历史实物遗存的抢救和保护。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要遵循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保存历史的原貌和真迹。历史文化保护区要保存历史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合理确定规模。注重与周围环境的关系,应在历史文化遗产与其他建设区之间划出一定的空间区域作为隔离、保护及过渡性的地带。对尚未列入保护的文物、历史文化地段参照有关规定进行保护,并及时进行鉴定,对有价值者申请相应保护级别。4.风景名胜区是指为保护人文景观资源、自然生态系统和物种资源而划定的区域。要正确处理好资源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关系,遵循“适度开发”的原则,合理规划旅游业发展规模;严格控制开发建设活动,降低开发建设强度,禁止建设与资源保护和旅游事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 > 成人教育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