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全本公示简介:河源市源城区埔前河治理工程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受理公告2576.doc环评报告.doc

上传人:laozhun 文档编号:3031990 上传时间:2023-03-09 格式:DOC 页数:58 大小:16.0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全本公示简介:河源市源城区埔前河治理工程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受理公告2576.doc环评报告.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8页
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全本公示简介:河源市源城区埔前河治理工程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受理公告2576.doc环评报告.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8页
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全本公示简介:河源市源城区埔前河治理工程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受理公告2576.doc环评报告.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8页
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全本公示简介:河源市源城区埔前河治理工程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受理公告2576.doc环评报告.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8页
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全本公示简介:河源市源城区埔前河治理工程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受理公告2576.doc环评报告.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全本公示简介:河源市源城区埔前河治理工程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受理公告2576.doc环评报告.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全本公示简介:河源市源城区埔前河治理工程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受理公告2576.doc环评报告.doc(5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报告表编号: 年编号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 项目名称: 河源市源城区埔前河治理工程 建设单位(盖章):源城区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中心编制日期:2015年9月国家环境保护部制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编制说明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由具有从事环境影响评价工作资质的单位编制。1项目名称指项目立项批复时的名称,应不超过30个字(两个英文字段作一个汉字)。2建设地点指项目所在地详细地址,公路、铁路应填写起止地点。3行业类别按国标填写。4总投资指项目投资总额。5主要环境保护目标指项目区周围一定范围内集中居民住宅区、学校、医院、保护文物、风景名胜区、水源地和生态敏感点等,应尽可能给出保护目标、性质、规模和距厂界距

2、离等。6结论与建议给出本项目清洁生产、达标排放和总量控制的分析结论,确定污染防治措施的有效性,说明本项目对环境造成的影响,给出建设项目环境可行性的明确结论。同时提出减少环境影响的其他建议。7预审意见由行业主管部门填写答复意见,无主管部门项目,可不填。8审批意见由负责审批该项目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批复。建设项目基本情况项目名称河源市源城区埔前河治理工程建设单位源城区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中心法人代表叶伟雄联系人朱伟强通讯地址源城区江宝路106号联系电话0762-3223918传真0762-3223639邮政编码建设地址河源市源城区埔前河大望陂至孤山河段立项审批部门批准文号建设性质新建 改扩建 技改行

3、业类别及代码A 水利-4、防洪工程占地面积(平方米)/绿化面积(平方米)/总投资(万元)3638.92其中:环保投资(万元)30.76环保投资占总投资比例0.84%评价经费(万元)投产日期2016年4月工程内容及规模1、项目由来埔前河位于源城区南部,为东江右岸的一级支流,发源于博罗县石坝镇红花嶂,自西北流经石坝镇的蕉窝、简下、大水坑、连麻桥,经源城区埔前镇径背水库、径背林场、燕板子,纳老炉下水、经小坑、新塘、车角、上严,纳高围河,经搞沙龙、埔前圩镇、三日坝、深潭,纳新陂河,于大沥口汇入东江。埔前河流域集雨面积90km2,干流河长为32.27km,干流坡降为7.9,多年平均降水量为1800mm,

4、多年平均径流深为1080mm,多年平均径流总量为0.972亿m3,多年平均流量为3.08m3/s;埔前河流域内以车角(老牛陂)为界,分为山区和平原区两部分;车角以上为山区,集雨面积约为54.5km2,干流河床平均坡陂约为22,山高陡峻,耕地稀少;车角以下为平原区,集雨面积约为35.5km2,干流河床平均坡陂约为6,地势相对较平,耕地较多。埔前河河流相对较短、河道坡降相对较大,洪水暴涨暴落,易形成山洪灾害。当地政府和人民对埔前河流域进行了治理,如修建径背水库、老炉下水库、在埔前河下游两岸建设堤防等,取得了一定的成就。2005、2006、2008年,遭到暴雨袭击,造成了埔前河及其支流水位暴涨,山洪

5、暴发,引发了山体滑坡,房屋倒塌,农作物、民房受浸,交通、通讯、供电、供水中断,水利基础设施受到毁坏,给当地居民的生产与生活造成了严重的灾难。埔前河治理工作已严重滞后,首先要采取河道清淤疏浚措施,同时配以修建堤防、护岸工程等综合治理工作,重点解决河道行洪通畅,提高流域综合防灾减灾能力,使当地人民生命财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防洪安全得到基本保障。2014年7月,按照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选取问题最为突出的韶关市、河源市、梅州市、清远市、云浮市等5市开展中小河流治理行动。2015年2月广东省水利厅印发了广东省山区五市中小河流治理实施方案。目前,河源市源城区埔前河治理工程已列入广东省山区五市中小河流治理实

6、施方案,规划治理河长12.5km,新建堤防5.0km,护岸长11.6km,河道清淤疏浚长9.0km,规划投资为4001万元,计划于2015年实施。为保证河源市源城区埔前河治理工程的顺利开展,2015年春,埔前镇政府组织当地沿河两岸居民开展“清违清障”的活动,埔前河清理违障的河段长度约为2.5km,主要位于埔前河中下游。2、项目概况河源市源城区埔前河治理工程位于埔前河大望陂以上,埔前河(大望陂以上)的集雨面积67.04km2,干流河长为29.71km,干流坡降为8.9,多年平均径流总量为0.724亿m3,多年平均流量为2.3m3/s。本工程的任务以防洪安全为主,扩大河道行洪断面和提高过流能力,在

7、保障河道行洪安全的前提下,兼顾改善河流生态环境。经勘查,本次埔前河治理河长范围为12.5km,下游起点位于大望陂(PQ0+000)(N:233448.64,E:1143758.10),上游终点位于孤山(PQ12+500)(N:233728.12,E:1143428.14),清淤总方量381030.5m3;新建堤防3.646km,新建护岸6.335km,新建涵闸3座,涵管1座;工程总投资3638.92万元,其中环境保护工程投资30.76万元;总工期为6个月,于2015年10月初开工至2016年3月底完工。埔前河整治工程项目地理位置见附图1,项目施工平面布置图见附图2。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

8、价法(2003年9月)中有关规定的要求,该项目应进行环境影响评价,依据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2015年本)的规定,该项目应编制环境影响报告表。受源城区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中心的委托,广东省环境保护职业技术学校承担了该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环评单位对该建设项目进行了细致的现场调研,并对项目相关资料进行了全面收集、调查,编制完成了该项目的环境影响报告表,上报有关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审批。3、建设内容和规模1、主要建设内容本工程主要建设内容包括:(1) 埔前河河道清淤疏浚总长12.5km(PQ0+00012+500);(2) 对村庄、农田密集区、学校附近的坍塌或存在坍塌隐患的埔前河河岸

9、进行防护,总长6.335km,具体范围为:埔前河下游起点位于坚陂,上游终点位于老炉下水河口,护岸6处;(3) 埔前河新建堤防总长3.646km,分为上下游两段;下游段堤防长0.952km,下游段堤防下游起点为铁路桥(PQ1+910),上游终点为老国道桥(PQ2+386);上游段堤防长2.694km,上游段堤防下游起点为新国道桥(PQ2+910),上游终点为坚陂(PQ4+257),下游建设3座涵闸、1座涵管。 工程主要建设内容详见表1。2、设计标准埔前河新建堤防位于埔前河铁路桥坚陂(不含已建堤防),捍卫总人口约为7000人,保护农田面积约4000亩。根据埔前河堤防建设段两岸的发展状况,结合广东省

10、山区五市中小河流治理工程设计指南(试行),新建堤防的防洪标准取下限,即选用10年一遇。护岸工程以稳定中水河槽为主,满足通过河道造床流量要求,达到行洪通畅,使得流域内人民生命财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防洪安全得到基本保障,故护岸工程不设防洪标准。按照广东省防洪(潮)标准和治涝标准(试行)(粤水电总字1995 4号)规定:治涝设计标准按涝区10年一遇24小时暴雨所产生的径流量,城镇及菜地按1天排干设计,农田按3天排干设计,根据工程的实际情况合理确定涵闸、涵管的排水标准,即涵闸、涵管的设计排水流量采用10年一遇的洪峰流量,均按10年一遇的防洪标准进行设计。表1 工程主要建设内容一览表3、工程布置及建筑物(

11、1)清淤疏浚工程本次河道清淤疏浚起点位于大望陂PQ0+000,终点位于孤山山脚PQ12+500,总长度为12.5km。对于主河道清淤,以一定的河底高程进行控制,清淤时应根据河道断面,清理出河道主槽,边滩淤积不宜过渡切滩,以保证河道顺畅为原则。(2)护岸工程埔前河属典型的山区河流,洪水发生时流量大、流速大、水位高,为保证岸坡稳定、行洪通畅,经综合对比各种护岸的抗冲刷能力、造价、对生态的影响及取材方面等因素,本工程护岸主要选用格宾石笼挡墙、生态格网护坡以及植草护坡等型式。(3)堤防工程本工程共分2个堤段,新建防洪堤共3634m,防洪标准均为10年一遇。各堤段堤线布置简述如下:1)埔前河干流桩号PQ

12、1+916PQ2+386段:该段防洪堤全长为0.94km,防洪堤防洪标准均为10年一遇,堤线基本沿河岸线布置。堤防下游与铁路桥1相接,上游与老国道桥相接满足堤防闭合的要求。经综合比较,本段堤防采用埋石砼护脚+草皮护坡型式的防洪堤,临水坡堤脚处设C20埋石混凝土挡土墙,考虑方便人们亲水休闲的需要,挡墙上部设2.0m宽的亲水步道,在临水侧采用仿木砼栏杆防护。上部堤身临水坡坡比为1:2.0,采用草皮护坡形式防护,堤顶临水侧设置C20钢筋砼防浪墙,墙高0.5m,堤顶铺设3m宽的泥结石路面,背水坡坡比为1:2.0,采用草皮护坡形式防护,坡脚处设0.3m0.3m的浆砌石排水沟。2)埔前河干流桩号PQ2+9

13、10PQ4+257段:该段防洪堤全长为2.694km,防洪堤防洪标准均为10年一遇,堤线基本沿河岸线布置。堤防下游与新国道桥相接,上游与坚陂现有堤防相接,满足堤防闭合的要求。经综合比较,本段堤防采用格宾石笼护脚,护坡采用雷诺护垫护至常水位,其余采用草皮护坡护至堤顶,临水坡堤脚处格宾石笼高2.0m,埋深0.5,呈后倾式放置。上部堤身临水坡坡比为1:2.0,采用雷诺护垫+草皮护坡形式防护,堤顶临水侧设置C20钢筋砼防浪墙,墙高0.5m,堤顶铺设3m宽的泥结石路面,若堤顶现状路面为水泥路,则保持原有水泥路不变。背水坡坡比为1:2.0,采用草皮护坡形式防护,坡脚处设0.3m0.3m的浆砌石排水沟。(4

14、)排涝工程本工程排涝工程主要包括3座涵闸,1座涵管:(1)斗墙屋涵闸位于埔前河左岸,桩号PQ2+930;(2)南陂涵闸位于埔前河右岸,桩号PQ1+960;(3)银龙涵闸位于埔前河右岸,桩号PQ2+930,(4)陈屋涵管位于埔前河左岸,桩号PQ1+940。本工程涵闸、涵管均选择在支流或排洪渠汇入干流处,利用现有的渠道或支流排内涝,另需要新建涵闸门1座,拍门3座,螺杆式启闭机1台。(5)水生态环境、水景观及水文化工程河道整治工程措施尽量采用生态材料,保留岸边竹林、树木,在防止堤岸崩塌、维护河道形态的基础上维护建设生态岸线。护岸及堤防边坡植草,护脚采用生态格宾材料,在保证岸坡稳定的同时,也可以与周边

15、环境相协调,保护生态,美化环境。另外,在城镇河段两岸,结合工程措施适当设置一些便于后期维护管理的景观,包括岸边绿地、休息座椅、亲水平台、休闲小径等。为附近居民提供一个休闲娱乐的去处,也为镇区改善和美化周边环境提供示范与基础。结合本工程实际,沿河岸共布置9座亲水平台,两处水景观点。4、施工条件及建材供应埔前镇历来是河源市经济发展重镇,境内交通、通讯、水电等各项设施完善,已有的国道G205、以及现有的县道、村道交通公路网,施工对外交通条件较好,汽车运输通畅;场内沿堤分布有乡村道路,运送原材料和机械设备,交通便利。工程所需砂料、块石料、碎石料均按当地市场价就近购买。燃油、水泥、钢筋均由源城区市场供应

16、,燃油主要为施工机械所用柴油。填筑土料均采用工程本身开挖土料,无需外运土料。本工程需配置的主要建筑材料见表2。表2 主要建筑材料表序号名 称单 位数 量1水泥t1586.022钢筋t67.123碎石m37263.84块石m3282805砂m33756.36柴油t612.965、土石方平衡计算本工程中堤防、护岸等工程土方开挖27725.04m、回填量46302.03m;河道疏浚工程土方开挖381030.5m(围堰填筑土18052.13m,围堰填土借调疏浚开挖土,工程完工后,全部弃于弃渣场),部分清淤土料经筛选后用于护岸工程的回填土,其它全部作为弃渣处理,其他工程开挖土的90%可利用于回填。土方平

17、衡表见表3。本工程设置3个弃渣场,1弃渣场位于治理河道桩号PQ9+000东北侧约1200m处荒地,距河道起点距离约10km,距河道终点距离约4km,工程区内有乡村道路可直接通往弃渣场。2弃渣场区位于治理河道桩号PQ8+000西南侧约700m处山沟荒地,距河道起点距离约9km,距河道终点距离约5km,工程区内有Y152和乡村道路可直接通往弃渣场。3弃渣场区位于治理河道桩号PQ3+000西南侧约1000m处山沟荒地,距河道起点距离约3km,距河道终点距离约9.5km,工程区内有Y145和乡村道路可直接通往弃渣场。表3 土方平衡计算表项目开挖量(m3)回填量取土量调出量调入量弃土量开挖量利用土方量(

18、m3)(m3)(m3)(m3)(m3)堤防工程18897.6617007.8930868.3613860.471889.77护岸工程8140.707326.6315098.507771.87814.07河道清淤疏浚381030.507639.30373391.20穿堤建筑物664.0322.7322.7274.966.4亲水平台22.6812.4712.477.942.27合计408755.5424669.6946302.0313860.477771.877771.87376313.98根据对弃渣区实地地质调查中未发现滑坡、崩塌、泥石流等不良地质作用。稳定性较好。适宜作弃渣场。各弃渣场规划详见

19、表4,弃渣场布设位置见附图2,。对于本项目的弃渣场要求按照水保要求进行复耕绿化。表4 弃渣场规划表序号弃渣场位置堆渣方量(m3)弃渣场面积(hm2)平均运输距离(km)1#河道桩号PQ9+000东北侧约1200m处荒地2346004.64.02#河道桩号PQ8+000西南侧约700m处山沟荒地510001.04.03#河道桩号PQ3+000西南侧约1000m处山沟荒地90713.981.84.0合计376313.987.46、施工导流本工程临时性水工建筑物级别为5级,施工围堰为土石结构,洪水标准按施工期5年一遇的洪水标准设计。需要施工导流主要为护岸、堤防段基础及穿堤建筑物的施工,需要修筑施工围

20、堰,在基坑内布置抽水设备抽干围堰内的渗水,围堰内的排水可采用水泵抽排到作业区外的方法排出施工场地外。7、主要建筑物施工(1)河道清淤:工程采用常用的河道清淤采用传统施工方法,清淤采用长臂式挖掘机沿河道两岸进行清淤,施工顺序按照顺河流方向,自上游至下游、先中央后两侧的顺序施工。清淤料采用8t10t自卸汽车运至弃渣场,74kw推土机配合散料、平整。(2)土方开挖:土方开挖主要集中在河道清淤、护坡清基、基础开、削坡、弃土料场开挖等。采用1 m3反铲扒、挖8t10t自卸汽车,人工辅助修坡,部分推土机推运至需要填筑部位卸料,剩余部分由8t10t自卸汽车运至弃渣场,74kw推土机推平。(3)土方回填:运输

21、机械选用8t自卸车为主,5t自卸车为辅,运输强度根据每期工程量大小作调整,原则上保证30%的备用量。土料采用挖掘机或装载机装运至自卸汽车上,并盖有防尘罩,运输中应避免过大的颠簸,防止粉尘污染环境。堤防回填原则上由低往高逐层填筑,每一层填土铺料厚度原则上不应大于40cm,具体厚度由现场碾压试验确定。压实采用广东地区通常选择的进退错距法,压实机械采用68t羊足碾,碾压段长取40100m,压实行进速度适中、均匀,压实遍数根据经验选68遍,压实指标通过现场碾压试验后确定。(4)埋石砼施工:埋石混凝土挡墙护脚工程施工采用0.75 m砼搅拌制砼,5t自卸汽车运至工作面,转人工手推车运至施工点入仓,块石采用

22、人工手推车推运入仓、摆放,人工立模,插入振捣器振捣密实。埋石所采用的块石要求新鲜坚硬,无裂缝和突出的棱角,长条状及片状块石不宜采用,其粒径一般多为300mm左右。墙体每隔15m设一道伸缩缝,伸缩缝宽20mm,沥青木板填缝。(5)格宾石笼施工:人工摆放格宾笼,块石料运至施工点卸料,部分转手推车推运,人工摆放,部分则采用1 m反铲装块石入仓,人工辅助摆放。本工程需配置的主要施工设备见表5。表5 主要施工机械设备表序号名称型号或规格单位数量1挖掘机1m3台42自卸汽车8t10t辆153推土机59kW74kW台44汽车起重机30t50t台35砼搅拌机0.75m3台36自卸汽车5t辆47胶轮车辆128插

23、入式振捣器1.1kW把69冲击钻机CZ-22台310砼泵30m3/h台4合计588、施工总布置工程施工河岸线长,覆盖范围较宽,不采用集中布置施工工区设施。考虑到距离城镇及部分村庄较近,本项目将租用附近民宅使用。不设置施工用房。9、主要工程量主要工程量:土方明挖:41.7万m3;土方回填:4.6万m3;混凝土:0.51万m3;格宾:2.2 m3成品方;模板1.42万m2;钢筋63.92t。主要材料用量:水泥:1586.02t;块石:28280m3;砂:3756.3m3;碎石:7263.8m3;钢筋:67.12t;柴油612.96 t。10、施工进度本工程进行分期施工,将跨年度施工,尽量利用枯水期

24、进行工程下部结构的施工,在非汛期进行防洪堤上部结构和堤面植草、种树等的施工。总工期初定6个月,从2015年10月初开始至2016年3月底完工,分为施工准备期、主体工程施工期及完建期三个阶段。11、建设征地本工程的占地范围由下列部分组成:(1)堤防需占用土地;(2)护岸需占用土地;(3)工程建设需土石方料临时堆放场、土料场(兼作弃渣场)、工棚、仓库、施工道路等需要临时占地。本工程占地总面积为250.9亩,其中永久占地118.6亩,临时占地132.3亩。永久占地范围(含管理范围用地)均在河流两岸,为内陆滩涂、水工建筑用地,其中内陆滩涂为国有未利用地,水工建筑用地为原工程建设用地范围,无新增永久征地

25、;临时占地中116.9亩为其他草地,0亩为水田,15.4亩为旱地。工程永久占地影响栗树45棵,龙眼50棵,杮树40棵,竹类11600棵。工程临时占地影响栗树30棵,杮树45棵,桉树820棵,竹类1900棵。本项目治理工程特性表见6。表6 河源市源城区埔前河治理工程初步设计阶段工程特性表序号及名称单位数量备 注一、气象1、多年平均气温21.22、多年平均降水量mm1711.93、多年平均蒸发量mm1275.7二、水文1、流域面积全流域km290工程地址以上km267.042、河长全流域km32.27工程地址以上km29.713、比降全流域7.9工程地址以上8.94、设计洪水埔前河(大望陂以上)设

26、计洪峰流量m3/s444.64P=105、分期设计洪水埔前河(大望陂以上)设计洪峰流量m3/s46.28枯水期五年一遇6、起推水位埔前河(大望陂以上)起推水位m34.76P=107、泥沙多年平均悬移质年输沙量万t1.20三、工程规模1、防洪工程设计标准%10现标准2、河道整治工程埔前河治理河道长度km12.5四、工程占地和房屋拆迁工程永久占用土地面积亩118.6工程临时占用土地面积亩132.3五、主要建筑物挡水建筑物(堤防、护岸)护岸型式km6.335格宾石笼km6.335草皮或雷诺护垫堤防型式km3.646总长埋石砼挡墙+亲水步道+草皮护坡km0.952生态格宾挡墙+草皮护坡km2.694六

27、、施工1、施工总工期月62、主体工程数量土方明挖万m341.7土方填筑万m34.6混凝土万m30.51格宾/雷诺万m32.2钢筋t63.923、主要建筑材料数量水泥t1586.02块石m328280碎石m37263.8砂m33756.3柴油t612.96钢筋t67.124、施工动力及来源供电kw3利用沿线村镇或企业供电5、对内交通距离km3新建临时施工道路6、施工导流方式:堤防工程基础及穿堤建筑物的施工采用分期、分段施工的导流方式。型式:施工围堰采用梯形断面,顶面宽1.0m,边坡1:1.5,围堰高1.5m。规模:围堰总长3895m,填土18052.1m3。七、设计概算概算总投资万元3638.9

28、2其中:建筑工程万元2617.66金属结构设备及安装工程万元8.95临时工程万元311.03独立费用万元396.89基本预备费万元166.73专项部分投资万元137.681、水土保持设计投资万元49.932、临时占地及青苗补偿费万元56.993、环境保护设计投资万元30.76八、经济评价1、埔前河经济内部受益率%14.58%,满足要求经济净现值(Is=8)万元20320,满足要求经济效益费用比(Is=8)1.51.0,满足要求4、产业政策相符性对照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2013年修正),该项目属于鼓励类中第二十二条水利中的第1项“江河堤防建设及河道、水库治理工程”,本项目不属于

29、广东省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07年本)中禁止类和限制类开发的项目。综上,本项目的建设与国家和地方的产业政策相符。5、项目选址及四至情况该项目位于河源市源城区埔前镇,埔前河治理工程范围流经埔前镇、南陂、埔前圩、下村、上村、陂角等多个村镇,以及埔前人民医院、埔前税务分局等医院和行政办公单位,该工程施工期间受影响人口约2250人,河段现状情况见下图1:与本项目有关的原有污染情况及主要环境问题:本项目建设地点位于河源市源城区埔前河,项目周围为鱼塘、村庄、农田及荒地,由于缺少日常清淤维护,埔前河段上游淤泥淤积较深,不仅严重缩小了行洪断面,对埔前河的水质保护也产生一定影响。通过对项目及周围原有污染情况

30、调查,主要受少量居民生活污水、机动车尾气和扬尘、交通噪声的影响。埔前河现状整治河段下游起点(大望陂)整治河段上游终点(孤山)陂角村河道附近鱼塘小坑处农田图1 埔前河治理河段现状情况建设项目所在地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简况自然环境简况(地形、地貌、地质、气候、气象、水文、植被、生物多样性等):一、地理位置源城区地处广东省东北部、河源市南部,东江与新丰江的汇合处。位于东经11431341144544和北纬2331212351之间。东与紫金县临江镇接壤,西接东源县新港镇,南接博罗县石坝镇,北与东源县仙塘镇毗邻。2013年,全区总面积361.5平方千米。二、地质和地貌源城区北部为东江和新丰江冲积而成的东埔小

31、平原,中部为丘陵,南部为东江冲积而成的埔前小平原,西部为低山丘陵区。总体地势为东低西高,最高点在西端的桂山,海拔为1056米,最低点在东江双头村,海拔标高46米,境内最大高差为1010米。境内地貌形态与构造、地层、岩石等有关,是内外动力地质作用的结果,按成因可分为构造侵蚀、剥蚀侵蚀、侵蚀堆积三种成因类型,地貌形态主要表现为低中山低山地貌、高丘陵地貌、低丘台地地貌、河谷平原地貌等。其中低中山低山占测区总面积的10.58%,高丘陵占19.09%,低丘台地占35.09%,河谷平原地带占34.43%。低中山低山区山脉两侧地势较陡峻,山峰呈尖圆或浑圆状,山脊较窄,多形成陡坡和峻坡,植被较发育;高丘陵区山

32、顶呈光秃秃的馒头状、扁平状,沟谷发育,植被覆盖较好;丘陵台地地带地形坡度1525,植被覆盖率较差。沿江一带地形常呈现多级台地和陡坎,阶地面相对平缓。境内地层主要包括中生界侏罗系、白垩系,新生界古近系和第四系,主要分布于区内的西南部、中东部及东北部一带。岩性主要为沉积碎屑岩类、火山碎屑岩类和松散岩类,出露总面积约278.2km2,占规划区总面积的76.26。境内岩浆岩主要分布于规划区西北部及南部,主要为中生代酸性侵入岩及新生代喷出岩。侵入岩分布于规划区西北部,属新丰江岩体,总面积约62.4平方千米,占规划区总面积的17.11,岩性以黑云母花岗岩为主,侵入时代包括白垩纪、侏罗纪;喷出岩分布于规划区

33、南部,总面积约24.2平方千米,占规划区面积6.63%,岩性以玄武岩为主。三、气候和气象东江流域地处北回归线附近,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高温多雨湿润,具有明显的干湿季节。夏季高温湿润;冬季温暧干燥。流域降雨以南北冷暖气团交绥的锋面雨为主,多发生在46月份,其次是台风雨,多发生在79月。降雨年内分配极不均匀,冬春干旱,夏秋洪涝,49月降雨量占全年降雨总量的80%以上。降雨量地区分布亦不均匀,流域内降雨量分布一般是西南多东北少。据工程附近的河源气象站资料统计,工程所在地区的气象特征如下:气温:多年平均气温为21.2,极端最高气温为39.3,最低气温为-3.8。降雨:多年平均雨量为1911.9mm,最

34、大年降雨量为2735mm,最小年雨量为970mm,最大日降雨量为344mm。蒸发量:多年平均蒸发量为1275.7mm,最大蒸发量为1503.7mm,最小蒸发量为1140.5mm。湿度:多年平均相对湿度为77%。风:多年平均风速1.4m/s,最大风速17.7m/s,春夏以东南风为主,秋冬多吹东北风。四、河流水文埔前河位于源城区南部,为东江右岸的一级支流,发源于博罗县石坝镇红花嶂,自西北流经石坝镇的蕉窝、简下、大水坑、连麻桥,经源城区埔前镇径背水库、径背林场、燕板子,纳老炉下水、经小坑、新塘、车角、上严,纳高围河,经搞沙龙、埔前圩镇、三日坝、深潭,纳新陂河,于大沥口汇入东江。埔前河流域集雨面积90

35、km2,干流河长为32.27km,干流坡降为7.9,多年平均降水量为1800mm,多年平均径流深为1080mm,多年平均径流总量为0.972亿m3,多年平均流量为3.08m3/s;本工程位于埔前河大望陂以上,埔前河(大望陂以上)的集雨面积67.04km2,干流河长为29.71km,干流坡降为8.9,多年平均径流总量为0.724亿m3,多年平均流量为2.3m3/s。埔前河流域内以车角(老牛陂)为界,分为山区和平原区两部分;车角以上为山区,集雨面积约为54.5km2,干流河床平均坡陂约为22,山高陡峻,耕地稀少;车角以下为平原区,集雨面积约为35.5km2,干流河床平均坡陂约为6,地势相对较平,耕

36、地较多。埔前河河流相对较短、河道坡降相对较大,洪水暴涨暴落,易形成山洪灾害。五、植被、生物多样性源城区动植物资源丰富,主要分布于大桂山省级自然保护区内。据2003年8月的广东河源大桂山自然保护区资源调查报告记载,大桂山自然保护区共有野生维管植物198科660属1280种,分别占广东省维管植物280科、1645属、7055种的70.71%、40.12%和18.14%。野生维管植物中,蕨类植物有37科65属122种,裸子植物5科5属6种,被子植物156科590属1152种。区内包括国家重点保护植物7科7属7种,均为II级保护植物,占广东省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的10.94%,其中蕨类植物4科4属4种

37、,被子植物3科3属3种,此外还有栽培的国家级保护植物4科4属4种。区内珍稀濒危植物有10科11种,其中属于濒危等级的有桫椤一种,渐危的有穗花杉等4种,稀有的有沉水樟等6种,另外还有1种三尖杉为广东省级保护植物。兰科植物共计13属20种。区内资源植物十分丰富,药用植物约占广东省药用植物总数的19.54%,全国的14.88%,包括抗癌药狗肝菜、清热解毒药山银花、利水渗湿药地胆草、祛风湿药八角枫等;用材树种约占广东的6.49%,全国的2.48%,包括樟树、红椎等;观赏植物约占广东的17.35%,全国的2.30%,包括木莲、枫香等;纤维植物约占广东的22.41%,全国的7.09%,包括朴树、芒等;野生

38、水果约占广东的34.96%,全国的7.55%,包括桃金娘、金樱子等;油脂植物约占广东的18.26%,全国的7.81%,包括油桐、香叶树等。六、建设项目环境功能区区划表7 建设项目所在地环境功能属性表序号功能区类别功能区分类及执行标准1水环境功能区根据广东省地表水环境功能区划(粤环201114号),埔前河按照III类水质功能区管理,按类水质标准的环境容量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因此埔前河水质执行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类标准。2大气环境功能区二类区执行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中的二级标准3环境噪声功能区1类区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1类标准4基本

39、农田保护区否5风景保护区否6水库库区否7城市污水集水范围否8管道煤气干管区否9是否敏感区否社会环境简况(社会经济结构、教育、文化、文物保护等):一、行政管辖源城区为县级行政区,是中共河源市委、市人民政府所在地,也是河源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源城区建区之初,下辖源城镇、东埔镇、埔前镇和国营高埔岗农场。1997年1月,经省政府批准撤销源城镇和东埔镇建制,设立上城、新江、东埔、源西4个办事处和源南镇。此后,源城区下辖上城、新江、东埔、源西4个街道办事处,埔前、源南两个镇及高埔岗农场。2011年,经广东省民政厅同意,设立源城区高埔岗街道办事处。2013年,全区共有2个镇、5个街道;39个社区居委会

40、、30个村委会;314个居民小组、313个村民小组。二、人口分布源城区下辖上城、新江、东埔、源西、高埔岗5个办事处,埔前、源南两个镇。源城区有36个社区居委会、30个行政村、4个作业区,设立356个居民小组,173个村民小组,据2010年人口普查,源城区有31个民族,除汉族外,还有30个少数民族。2013年源城区常住人口47.88万人,户籍人口302509人,汉族人口占绝大多数。三、经济概况2013年,源城区完成地区生产总值86亿元,同比增长1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46亿元,同比增长2.9%,第二产业增加值39.84亿元,同比增长20.1%,第三产业增加值43.76亿元,同比增长6.4

41、%。三大产业结构由上年的3.144.052.9调整为2.946.350.8。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综合实力不断提升。2013年,源城区全社会工业总产值167.8亿元,同比增长27.4%,实现工业增加值40.75亿元,增长20.6%,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55亿元,实现增加值36.6亿元,分别增长29.4%和22.8%,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 19家。全年签约工业项目47个,合同投资总额81.6亿元;开工工业项目23个,合同投资总额28.48亿元;竣工投产工业项目22个,合同投资总额18.1亿元。2013年,源城区完成农业总产值4.62亿元,实现增加值2.46亿元,分别增长2.9%和2.9%。全区出

42、栏肉猪6.82万头,增长4.1%;出笼三鸟320.47万只,同比下降6.6%;粮食产量12291吨,同比下降5.7%;蔬菜产量32711吨,增长5.7%。2013年,源城区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3.5亿元,同比增长34.4%。其中城镇(含城镇工矿区)完成投资32.2亿元,同比增长17.8%;农村投资完成1.05亿元,同比下降31.5%;房地产开发完成投资30.24亿元,同比增长64.9%。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完成投资600万元,较去年同比增长了14倍;第二产业完成投资10.72亿元,同比增长48.8%;第三产业完成投资52.73亿元,同比增长31.7%。2013年,源城区对外经济平稳发展,全区外贸进

43、出口总额66014万美元,同比增长9.2%。其中出口总额43451万美元,增长17.1%。全区实际外商直接投资4040万美元,增长11.2%。2013年,源城区旅游接待总人数469.61万人次,旅游总收入46.15亿元,分别增长19.2%和18.7%。旅游产业在源城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旅游市场竞争力得到进一步提升。房地产开发态势强劲,全年完成房地产开发30.24亿元,增长64.9%。2013年,源城区全区第三产业增加值43.76亿元,增长6.4%。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5亿元,增长14.8%。其中批发业销售额完成1.83亿元,同比增长12%;零售业完成49.48亿元,同比增长15.9%;

44、住宿业完成0.22亿元,同比增长2.2%;餐饮业完成3.83亿元,同比增长3.5%。四、教育、卫生情况2013年,源城区大力推进教育创强工作,教育事业快速发展。全区共6个镇(街)成功创建省教育强镇,教育强镇覆盖率达85.7%。启动并推进公园西小学、进修学校、新江路学校等校舍的新建或改扩建工程,完成了区机关第二幼儿园建设,支持碧桂园小学建设。全区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44所,标准化学校覆盖率为69.8%,居全市县区之首。全区初中毕业生升学率达98.47%以上,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持续稳定在93.10%以上。2013年高考录取人数835人,录取率为71.92%。五、文化与医疗2013年,源城区全力推进文化源城建设,完成7个文化站和63个文化室建设。扎实开展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加强了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体育事业蓬勃发展,城乡体育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源城区被评为全国农民健身工程先进区。2013年,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 > 成人教育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