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地震灾后面临的主要公共卫生问题与卫生防病任务.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章地震灾后面临的主要公共卫生问题与卫生防病任务.doc(21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目 录内容提要1第一章地震灾后面临的主要公共卫生问题与卫生防病任务1第一节震后主要公共卫生问题1第二节主要的卫生防病任务3第二章卫生防病应急风险与需求评估6第一节目的与意义6第二节内容与方法6第三章遇难者遗体与动物尸体的卫生处理10第一节正确认识地震灾害后的尸体处理10第二节尸体的现场清理与处置11第三节尸体的卫生学处理方法13第四章传染病监测与控制15第一节传染病防控网络与能力的恢复15第二节建立应急监测系统16第三节重点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17第四节现场调查与处置25第五节群体性预防接种与应急接种27第六节伤员收治医疗机构的传染病防治39第五章感染控制48第一节感染控制的组织和管理48第二节
2、灾区医院的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48第三节收治地震伤员病区院感控制措施51第四节感染控制相关技术流程52第五节气性坏疽的预防控制与诊疗59第六章饮水卫生65第一节地震灾后的饮水卫生应急响应65第二节水源保护67第三节应急供水70第四节饮水消毒72第五节饮水卫生监督监测74该类化合物中各种化合物的实测浓度与其各自限值的比值之和不超过177第六节集中式供水设施的修复和处理79第七章食品卫生81第一节地震灾害地区食品卫生保障要求81第二节救援食品提供82第三节灾区食品卫生监督管理85第四节食物中毒预防与处理89第五节营养保障103第八章环境卫生106第一节震后环境卫生工作概述106第二节废墟清理107第
3、三节灾民临时聚居区及周边地区环境卫生综合治理111第四节简易方法开展爱国卫生运动113第五节堰塞湖泄洪影响区域卫生工作113第九章病媒生物监测与控制116第一节病媒生物防治概述116第二节病媒生物监测117第十章科学消杀123第一节地震灾后消杀工作内容123第二节合理使用消杀灭药剂123第三节消毒与杀虫专业技术124第四节安全管理132第五节消杀灭药剂中毒预防与急救措施134第十一章化学品中毒139第一节化学中毒预防和处理139第二节化学品泄露中毒事件的现场应急处置141第十二章安置点卫生172第一节安置点卫生要求172第二节安置点选址与建设173第三节安置点卫生管理175第十三章健康教育18
4、1第一节震后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181第二节卫生防病宣传标语口号182第十四章应急心理干预185第一节震后心理干预工作概要185第二节紧急心理危机干预指导原则190第三节灾难后临床常见精神卫生问题处置原则198附录206地震灾区卫生防病工作快速评估/督导要点206灾民集中安置点/灾区村民卫生防疫需求快速评估表211地震灾区医疗卫生机构快速评估表214地震灾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快速评估表215抗震救灾卫生防疫队快速评估表216地震灾区卫生防病工作快速评估报告提纲21757第一章 地震灾后面临的主要公共卫生问题与卫生防病任务第一节 震后主要公共卫生问题一、地震对人群健康的直接影响(1)大量的人员因地震
5、直接死亡、受伤。地震造成建筑物倒塌、山体滑坡、等造成身体的机械性损伤和死亡。(2)传染病的发生风险加大。地震造成供水系统等生命线工程的破坏、震后食物的短缺、大规模人群流动和聚集,卫生服务可及性降低等引起传染病发生和暴发的风险加大。(3)意外伤害。主要是由跌落伤、中暑、犬伤、烧灼伤、冻伤、CO中毒、食物中毒、化学品中毒、放射性物质污染、自杀等偶发事件引起。(4)慢性传染病、非传染病管理弱化。主要是由于生活和生存环境的改变,医疗卫生服务网络的破坏,导致结核、艾滋病、心脑血管疾病、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发作或管理丢失。(5)精神及心理创伤。主要是地震灾害的突发性、灾难性引起的早期心理应急反应,以及生活
6、和生存环境的改变引起的短期心理沟通障碍等。二、地震对公共卫生服务系统的破坏(1)公共卫生服务机构受损。包括建筑物毁坏、物资储备掩埋、设备仪器损坏、实验室遭到破坏、数据和技术资料档案丢失等。(2)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受到冲击。卫生服务人员受损,包括个人和家庭成员失踪,家庭财产受损、长期劳累造成的人员减员等;卫生人员本身也收到灾害创伤,也承受极大的生活和心理的压力。(3)卫生服务需求增加。由于大量的伤病人员需要紧急救治,灾后卫生防病任务繁重,大量的心理疾患者需要疏导,短时间内需要大量的医务人员和医用物资,如医疗器械、血液、消杀药械等。三、震后面临的公共卫生风险(一)生态环境破坏1.城市供电供水系统中断
7、,道路阻塞,群众不得不喝坑水、沟水、游泳池水等不洁饮用水,并生活于露天之中。2.粪便、垃圾运输和污水排放系统及城市各项卫生设施普遍被破坏,造成粪便、垃圾堆积,苍蝇大量滋生。3.人员伤亡严重,由于受条件限制,许多尸体只能临时就地处置,在气温高、雨量多的情况下,尸体迅速腐败,产生恶臭,严重污染空气和环境。4.人员密集,居住拥挤,感染机会多,对传染病病人又缺乏隔离条件。5.当地各级卫生机构和群众防病组织遭到严重破坏。(二)水源污染1.供水条件变化地震后,城市集中式供水设施遭受严重破坏,泵房倒塌、管道断裂、供电与供水中断。分散式供水和农村给水有水井淤沙、井管错裂等,一般破坏程度相对较轻。2.供水水质恶
8、化震后厕所倒塌、粪便垃圾污物大量堆积、下水道堵塞、尸体腐败等,都能污染水源,导致饮用水水质恶化。(三)食品污染1.灾民居住生活环境污染严重,容易造成食品污染。2.缺乏清洁水、食品、炊具和餐具,灾民家庭或集体起伙做饭在震后初期存在困难。食品、食品容器和餐具没有条件充分洗净、消毒,容易引起食品污染。多人共用餐具和食品容器,容易引起食源性疾患和经生活接触传播的疾病的发生和流行。3.运输和分发求援熟食品的车辆往往不是运食品专用车,容易造成食品的污染。4.灾民家庭缺乏食品防护设施,食品易受苍蝇、尘土等污染。剩余食品再加热条件差,饮用开水困难。5.鼠害严重地震区在震前有前兆反常现象,表现为鼠成群结队洞外活
9、动频繁,在各种场所尤其是食品厂、库、店和居民家中,鼠与鼠迹显著增多。震后初期的建筑物多为简易棚,建筑材料和构筑物基本不具备防鼠作用,使鼠患严重,到处盗洞作窝,对食品造成污染和损害。6.灾区的食品卫生违法行为灾后初期,会出现一时性食品短缺,一些不法分子会乘机将超期、变质和伪劣食品在灾区销售。7.灾后初期,由于食品供应暂时紧张,还会出现以下食品卫生问题:(1)灾区砸死或其他原因致死的畜禽被灾民食用。(2)灾区甩出、抛洒、丢弃的食品较多,这些食品被有毒有害物质污染的可能性较大,在灾区有被食用的情况发生。(3)灾区仪器缺乏,加之有些地区人民有采食野菜、野菇的习惯,野菜中毒和毒菇中毒也是地震灾区应该警惕
10、的问题。(四)媒介生物滋生1.蝇类滋生震灾发生后,死亡的人和动物的尸体被掩埋在废墟下,还有大量的食物及其他有机物质。在温暖的气候条件下,这些有机成分会很快腐败,提供了蝇类易于滋生的条件。2.蚊类滋生地震造成建筑物(包括贮水建筑与输水管道)大量破坏,自来水浸溢,特别是生活污水在地面上的滞留,会成为蚊类大量滋生的环境。3.鼠类增殖由于地震造成大量的房屋破坏,一些原来鼠类不易侵入的房屋被损坏,废墟中遗留下大量的食物使得家栖的鼠类获得了大量增殖的条件。(五)传染病流行地震后,由于饮用水供应系统破坏、食物短缺、居住条件被破坏等原因,极易导致肠道传染病和食物中毒的发生和流行。如唐山在7月28日凌晨开始地震
11、后,8月1日至18日的累计肠道传染病(痢疾、肠炎)发病率约为10%(个别居民点甚至高达30%)同时,由于人口迁移、流动,干扰了一些正常免疫工作的开展,造成无免疫人群某些疾病的发生和流行。第二节 主要的卫生防病任务一、 协助抢救治疗伤员地震灾害会导致人员伤亡,强烈地震可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抢救生命永远是地震救援的第一主题,抢救治疗伤员是卫生部门,尤其是医疗机构的首要任务。公共卫生机构在应急阶段应积极参与协助抢救治疗伤员。二、 开展公共卫生状况与需求快速评估三、 加强饮用水卫生措施1.选择临时性供水水源并加以防护选择临时性水源的总原则是:先选用深层地下水,如有困难,依次选择泉水、浅层地下水、地面水
12、。2.加强对临时性供水措施的卫生监督在地震灾害条件下,除修复的部分自来水外,临时供水措施主要有3种方式,即使用消防水龙带输水、用水车送水及用自备的取水工具分散取水。对这些临时供水措施的卫生监督也是保证饮用水卫生的必要手段。3.预防尸碱中毒在地震期间,大量人畜尸体经腐生菌腐化分解后(特别是夏季气温高时)污染环境和水源,可致尸碱中毒。为防止由于饮用被腐烂尸体污染的水而致中毒,水源周围必须彻底清除掩埋的尸体,并进行消毒处理。如果难于找到不致污染地下水源的适宜地点,需要对尸体及局部土壤环境进行消毒处理后再掩埋,可采用一层漂白粉一层尸体的掩埋方法,避免造成对地下水的污染。4.对水源水进行严格的净化消毒饮
13、用水消毒目前仍以化学含氯消毒剂为主。包括缸水消毒、井水消毒。其方法有直接投加法、持续加药法。四、 加强食品卫生措施加强食品的安全卫生,既是防范与食品相关的突发事件的重要措施,也是突发事件发生后预防和控制传染病发生,保障有效供给的重要内容。应注意加强集体食堂的食品卫生、临时饮食供应点和街头食品的卫生、外援食品的卫生和食品生产经营单位管理,严防食品受到细菌、霉菌及霉菌毒素、寄生虫及其他昆虫、化学品的污染。食品生产经营单位在灾害过后恢复生产经营前,必须进行彻底的清洗、消毒、修复,并报请卫生监督机构重新进行卫生审查,经许可后方可恢复生产经营。在灾害袭击的非常时期,在不引起急性中毒和食源性疾病的基础上,
14、要保证灾民吃到基本安全的食物。对于被污染食品就掌握其一般处理原则,即把未污染和受到污染的食品分开,未污染部分可供食用,污染部分按查明情况分别处理。五、 加强环境卫生措施包括灾民临时居住地建设和居住卫生、简易厕所的修建和垃圾粪便的收集处理、尸体的卫生处理等。尸体处理可能是地震灾害时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尸体处理要做好喷、包、捆、运、埋5个环节。1.喷药扒挖尸体与喷药紧密结合,尸体上可用石灰水、黑色草木灰来吸附含臭物质,也可用1%的二氧化硅与木屑混合吸附硫化氢之类的臭气,或喷洒3%5%的来苏水。效果较好的是次氯酸钙、氢氧化钙和漂白粉混合喷洒,能很快除臭消毒。鉴于尸体是感染的隐患,WHO建议尸体用石蜡
15、浸泡后,主地焚化,以避免疫情的发生。2.包裹用包装物包尸体头部,后用覆盖物包整个尸体,或装入塑料袋扎口。有条件时可用标准化的专用尸袋。3.捆紧将包裹后的尸体最好捆三道(头、腰、腿部),便于移运和以免尸臭散发。4.运出要用符合卫生要求的专用车辆,将包捆后的尸体及时运走,避免在市区内影响环境。在尸体装车前,要先在运尸车厢垫一层砂土或塑料布,防止污染车厢。5.埋葬在市区外选择好埋尸地点,在不影响市容环境和不污染水源的条件下,将尸体深理地下1.52m,上面加盖土壤和石灰。原临时埋在市区内的尸体,一律重新挖出并移运市区外的合适地点进行二次埋葬,以改善市区的环境卫生面貌。六、 传染病控制1.重建疾病监测系
16、统监测的内容包括法定报告的传染病,人口的暂时居住和流动情况,其他主要疾病发生情况,啮齿动物和媒介生物的数量等。2.重建安全饮用水系统。3.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做好媒介控制。4.及时发现和处理传染源,加强病人的隔离、治疗,做好疫点(疫区)的随时消毒和终末消毒工作。5.落实应急计划免疫。七、 开展风险沟通与健康教育应组织编印卫生宣传资料,宣传灾后饮用水卫生、食品卫生、环境卫生、传染病防治等应急措施及要求,充分利用大众媒介(如广播、电视、报刊等)和多种形式(黑板报、宣传画、演出、讲课等)宣传灾后卫生防病知识,力争提高灾民的卫生知识知晓率的卫生行为形成率。第二章 卫生防病应急风险与需求评估第一节 目
17、的与意义灾后公共卫生评估在整个救灾防病工作中具有重要的意义,是灾后公共卫生响应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也是其他很多工作的基础。及时、迅速地开展灾区公共卫生状况和需求评估,可以很大程度地避免错误的信息,确认紧急的健康威胁,确定公共卫生工作重点,确保有限的卫生资源投入到最急需的地方,并在很大程度上避免反应过度或不足。灾后公共卫生状况与需求评估的目的主要有以下几点:1.评价受灾害影响人群的健康状况以及面临的健康危害,识别潜在风险,从而在有限的资源下,筛选出优先工作顺序,明确干预措施的类型和规模,为政府救灾减灾提供决策依据。2.评价医疗卫生系统应对灾害的人力、物资、财力、设备、装备等能力状况以及资源方面的
18、差距,为资源配置提供依据。3.评价先前采取的公共卫生干预策略与措施的有效性,为策略和措施的调整提供依据。4.评价医疗卫生系统恢复重建的能力,以确定恢复医疗服务所需要的资源。5.提供客观事实、传递权威信息,以动员人力和财政资源,并避免不切合实际的报道或谣言的传播。第二节 内容与方法一、内容1、灾区公共卫生背景1)灾区社会基本情况:包括地理、气候、风俗、人口等;主要的交通路线及地形情况;卫生设施的分布、能提供的卫生服务;食品、药品、卫生供应品等的储备情况。2)灾区疾病基本情况:常见传染病的种类、发病情况;受灾季节多发疾病流行情况;既往灾区卫生有关专项调查数据。3)受灾情况:受灾的位置和面积;受灾地
19、区人口的数量及其分布情况;受灾人数、死亡人数、伤病人数;灾民的基本特征和状况;受灾地区有毒有害化学品、辐射源等的受损、扩散情况;住房及其他建筑的损毁情况;交通、通讯、电力、供水、能源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损毁情况。2、灾后公共卫生状况1)灾害及其次生或衍生灾害导致的直接伤亡。2)饮水和食品卫生状况:灾区居民现有的食物类型、数量和供应方式。3)环境卫生状况:厕所和垃圾堆放设施与管理;粪便、垃圾等废物的处理情况;病媒生物的种类、密度及活动情况等。4)医疗卫生服务:医疗点的设置、服务种类、疾病监测的开展情况。5)社会心理与服务状况。6)老、幼、病、残、孕等脆弱人群的营养和健康状况。3、公共卫生需
20、求1)保障灾民基本生活所需物资、设施及其与实际情况的差距。2)保障灾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提供所需人、财、物及其与实际的差距。3)预计灾害减轻、持续或加重情况下居民必要的公共卫生服务保障所必须增加的资源需求。4、公共卫生应对资源包括人力、财力和物资等卫生资源的损失情况、现有的分布和数量、可动用情况。5公共卫生措施的效果1)原有的公共卫生状况改善情况。2)公共卫生服务需求的满足情况。3)公共卫生措施的成本-效果。4)继续实施有效措施所需的资源是否足够。二、评估方法灾后的公共卫生评估一般包括以下几种评估方法:利用现有信息、现场观察、个人访谈、现场调查、现场检测。在实际评估工作中,往往综合采用以上多种方
21、法,相互补充、互为印证,以确保评估结果客观、准确。具体方法的选择则必须根据现场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和组合。1、现有信息利用评估中涉及到的灾区某些基础信息可从有关部门的情况介绍、现有资料、来自灾区及营救者的工作报告、媒体的宣传报道、常设系统的报告等直接获取,如灾区既往的传染病发病情况、灾后安置点分布情况、安置点居住人员规模、受灾地区学校分布等。采用此种方式收集信息需考虑信息的准确性和从某种渠道获得的信息是否和其他渠道获得的相矛盾。2、现场观察评估人员可通过在灾区进行空中观察、高地瞭望、地面现场巡视与观察,获取灾区公共卫生状况与需求的直观体会与认识,并结合评估人员的专业知识和经验判断,得出初步的评估印
22、象和结果,例如安置点的分布、灾区水源的数量和位置、水源的情况和使用强度等。此种评估方法简单、操作性强、耗时少,尤其适用于灾后紧急状态下的快速评估工作。3、个人访谈评估人员根据特定的评估目的,选取关键信息提供者进行深入访谈,从中获取受访者对评估主题的了解情况、个人观点等信息,直到评估的信息量饱和为止。此种方法对评估人员的现场访谈技巧、访谈信息的归纳和概括能力要求较高,需要经过培训的卫生专业人员开展;同时,由于评估结果随受访者对问题的关注和认知程度影响较大,因此寻找适当的关键信息提供者尤为重要。4、现场调查通过设计调查方案和调查问卷,抽取有代表性的样本或对所有调查对象开展调查,获取定量的评估结果。
23、此种调查需要进行精心设计,要充分考虑到科学性和可行性,并采用统计分析工具来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5、现场检测现场采集水质、食品、生物等样品,通过仪器检测相应的理化与微生物等指标,并对检测结果进行分析与评价。三、评估基本程序1. 评估工作组的成员接到指令后,在最短时间内到达指定现场。2. 评估工作组与地方有关部门联系或会面,通报工作任务,介绍工作组成员组成及分工,获得与灾害类型与受影响地域有关的信息。3. 根据与当地有关部门沟通的结果,进一步明确工作组工作目的和内容,制定初步工作计划,建立工作机制,及时、高效地开展工作。4. 与当地相关人员组建联合工作组,共同开展现场评估工作。联合工作组可根据需
24、要分设相应的小组,联合工作组应明确各小组及成员工作职责和分工,建立定期/每日例会或情况汇报制度。5. 在开展工作前要召开工作组会议,统一认识,了解事件相关信息,建立组内工作机制。同时开展必要的培训。6. 检查现场工作所使用的相关设备、物资的种类和状态,并掌握使用方法。7. 在已掌握资料的基础上,对事件开展评估调查。每天评估结束时,应进行简短的小结会,及时交流各小组工作进展、措施落实情况和效果,分析存在的问题与困难,探讨对策和下一步的工作,合理调整专家工作组内部分工和职责等。8. 将每日工作简报及时上报或反馈相关部门。如发现重大线索、异常情况或工作取得重大进展时,要随时报告。9. 评估结束后,迅
25、速对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完成事件初步评估报告,并以书面形式向当地政府和相关部门反馈调查结论和建议。整个评估结束的23天内应召开工作汇报与讨论会。第三章 遇难者遗体与动物尸体的卫生处理第一节 正确认识地震灾害后的尸体处理一、尸体可能引发的健康问题自然灾害遇难者尸体一般不会引起疾病流行。因为遇难者多是死于外伤、溺水或火灾,他们遇难时一般未患有霍乱、伤寒、疟疾或鼠疫等传染病。但尸体腐化分解后产生气体物质(包括硫化氢、氨、甲烷、二氧化碳等)和液体物质(含硫醇、尸胺、腐胺、粪臭素及水等)。其中的多胺类化合物总称为尸碱(包括尸胺、腐胺、神经碱、草毒碱等)。尸碱与腐生菌同时繁殖的化脓性葡萄球菌和沙门氏菌所产
26、生的毒素可引起人类中毒,归为细菌性毒素所致的食物中毒。对于一般的公众,由于没有接触或处理死尸,所以对公众的健康基本没有影响。但尸体渗漏排出的粪便可能污染河流或其它水源,引起腹泻性疾病,如果饮用了被死者粪便污染的水源,可能有患上腹泻性疾病的可能。常规的饮用水消毒足以预防水源性传染病。用消毒剂或石灰粉对尸体进行喷雾消毒是无效的,这样做不会加快尸体分解或降低患病风险。对于处理尸体的工作人员(如营救人员、停尸房工作人员等)来说,存在感染结核、乙肝、丙肝、HIV及腹泻性疾病的可能,但风险很小,因为这些疾病的病原体在尸体内存活一般不会超过两天,可以通过穿戴橡胶靴、手套以及洗手等基本卫生行为降低患病风险。尸
27、体腐败的气味难闻,但在通风良好的空间/区域并不会影响健康,并且在卫生的场所也不必配戴面罩,然而使用面罩对工作人员来说可起到心理安慰的作用,但并不鼓励公众配戴面罩。二、尸体处理的一般原则(一) 自然灾害发生后,第一要务并不是尸体的收殓,而是关注和照料幸存者。尸体不具有重大的公共卫生风险,但需尽早收殓、运走并进行身份确认。(二) 尸体的快速处置尽量不采用集体掩埋。在公共卫生场所不适于对遇难者尸体进行快速集体掩埋。未进行身份确认而草率处理尸体,其害处多于益处。大量尸体混合葬埋(深坑掩埋)使死者的家庭和社区受到精神上伤害,并可能带来严重的法律后果(如无法回收和确认死者身份)。(三) 可采用冷藏、干冰或
28、临时掩埋等方式收殓和保存遇难者的尸体。对所有遗体都要进行身份识别。对每具尸体都要拍照和记录描述性资料。遗体需要保存(如冷藏)或临时掩埋,以备将来可能法医鉴定之用。(四) 不论何种宗教和文化背景,遇难者亲属最大的愿望是辨认出他们的亲人。因此,所有遗体身份确认的努力都是有用的。传统的个体安葬和悼念仪式对于个人和社会精神创伤的愈合是起非常重要的作用。(五) 对遇难者的遗体,有条件的地区应及时进行火化;不具备条件的应对遗体进行消毒除臭处理后,距地面2米以下埋葬,掩埋地点和存放地点应远离水源、避开低洼地;不宜采用焚烧方法,以防污染环境和大量尸体焚烧引起周围人群的吸入中毒;患有甲乙类传染病人的尸体,必须进
29、行火化。(六) 移送遗体的担架、推车等用具必须消毒处理,捆裹物品必须焚烧;(七) 对废墟清理中发现的畜禽、野生动物、鼠等的尸体必须实施严格规范的消毒深埋处理,加强动物免疫、疫病监测和疫情处理。第二节 尸体的现场清理与处置一、尸体清理人员的防护一般尸体的清理、运输人员需要一定的防护意识和卫生防护设备,要戴医用防护口罩、穿着工作服、戴手套、穿胶鞋。尽量避免意外擦伤,出现外伤时需要及时进行医疗处理。应注意及时洗手并注意个人卫生。尸体腐化分解后产生气体物质(包括硫化氢、氨、甲烷、二氧化碳等)和液体物质(含硫醇、尸胺、腐胺、粪臭素及水等)。其中的多胺类化合物总称为尸碱(包括尸胺、腐胺、神经碱、草毒碱等)
30、。尸碱与腐生菌同时繁殖的化脓性葡萄球菌和沙门氏菌所产生的毒素可引起人类中毒,归为细菌性毒素所致的食物中毒。在清理大量尸体时,可能接触多量的硫醇、尸胺之类的物质,可戴用活性炭过滤的防毒口罩除恶臭。接触尸体的人员要带手套,以防止细菌毒素沾染引起中毒。进行清理尸体操作后及饭前必须认真洗手。另外,进行尸体清理工作的人员,为防厌氧创伤感染(如破伤风、气性坏疽等),必要时可进行接种免疫血清。另外,可用石灰水、黑色草木灰吸附尸体的含臭物质,也可用1%的二氧化锰与木屑混合吸附硫化氢的臭气,也可喷洒35%的来苏尔。实践表明,效果最好的是次氯酸钙、氢氧化钙和漂白粉混合喷洒,能很快除臭与消毒。二、遇难者遗体的清理(
31、一)包裹1. 首选统一制作的裹尸袋。先用包装物包住遗体头部,后用覆盖物包入整个遗体,或装入塑料袋扎口,有条件时可用标准化的专用尸袋。2. 可因地制宜选用逝者生前使用的被褥等进行包裹。3. 在尸体高度腐烂时在裹尸袋内要加棉织物吸收液体,并适当喷洒漂白粉或其他消毒除臭剂。4. 尸体的包裹要尽量严紧结实。5. 对轻度腐烂的一般性尸体,无须进行消毒除臭处理,为减轻周围环境的臭度,在尸体周围环境可适当喷洒消毒除臭剂。(二)捆紧将包裹后的遗体最好捆三道(头、腰、腿部),便于运送和避免尸臭散发。(三)运出1. 最好用符合卫生要求的专门的尸体运输车辆,将包裹后的遗体及时运走。2. 尸体装车前要在车厢里衬垫液体
32、吸收物,液体吸收物清除前需对液体吸收物与车厢进行用漂白粉等进行消毒处理。3. 进行尸体运输尽量选择人群较少的路线。(四)消毒存放1. 尸体存放处应远离水源(50m以上),避开人员活动区,避开低洼地,并铺上3cm5cm漂白粉消毒;2. 条件许可的情况下适宜适当集中存放,便于管理。3. 存放时间在平均气温低于20的情况下,自然存放不宜超过4天,放入存尸袋的可适当延长存放时间,但应在尸体上下洒盖漂白粉,降低尸体腐败的速度,减少异味,尸体出现高度腐烂时应及时进行火化或掩埋处理。4. 采用含1500-3000mg/L的含氯消毒剂对遗体消毒;5. 有蝇蛆孳生,用50100ml/m2的溴氢菊脂类或其他杀虫剂
33、进行杀虫处理;6. 对确认患有鼠疫、霍乱、炭疽、肝炎、结核等传染病的遗体,以5000mg/L含氯消毒剂擦拭或喷洒,消毒时间30分钟60分钟;或用0.2%0.5%过氧乙酸擦拭或喷洒,消毒时间15分钟30分钟;存放时用0.5过氧乙酸溶液浸湿的布单严密包裹,口、鼻、耳、肛门、阴道要用浸过0.5过氧乙酸的棉球堵塞,并尽快火化。(五)环境处理1. 对挖出遗体的区域用1500-3000mg/L的含氯消毒剂或漂白粉或石灰进行消毒。2. 对搬运遗体和畜禽、野生动物尸体的担架、推车等用具以及移运车表面和空间可用0.1%过氧乙酸溶液或5000mg/L有效氯含氯消毒剂溶液喷洒至表面湿润,消毒时间60分钟后,用清水冲
34、洗。3. 对捆裹物品必须进行焚烧。三、畜禽、野生动物尸体的清理死亡畜禽、野生动物采取“四不一处理”(不加工、不销售、不食用、不转运,进行无害化处理),应用漂白粉或生石灰处理和环境消毒后,远距水源,进行集中深埋。第三节 尸体的卫生学处理方法一、组织分工与部门职责灾区各有关部门在当地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加强协调配合,落实责任制,共同做好处置工作。卫生部门负责指导遇难者遗体的消毒工作。民政部门负责遇难者的火化或土葬。公安部门负责遇难者遗体的确认。林业、畜牧部门负责灾后死亡畜禽、野生动物无害化处理和环境消毒工作。(一) 根据遇难者有效身份证件或经亲属辨认,能够确认死者身份的,由民政部门安排火化;(二)
35、不具备火化条件的,土葬处理。(三) 遇难者经确认是外国人的,遗体由殡葬人员进行防腐处理,遇难者身份确认、通知、遗体运输等问题按有关规定处理。(四) 既无有效身份证件也无亲属辨认,无法确认遇难者身份的,如在医疗机构内或临时救治点(含军队医院和医疗队)死亡,由卫生部门负责对遗体编号、记录、拍照、提取血样或其他可供DNA检验的样本;在其他地方死亡的,由公安部门尽力对遗体进行编号、记录、拍照、提取可供DNA检验的检材,并统一保管和检验,建立地震遇难人员身份识别DNA数据库。(五) 林业、畜牧部门应紧急动员,迅速组织干部职工和自愿者,成立应急分队,按照从外向内推进的原则,重点对受灾规模养殖场(小区)进行
36、清毒,及时清理、深埋(距地面2米以下)死亡畜禽、野生动物尸体。二、实施尸体处理对逝者遗体处理时必须给予充分尊重的原则;及时清理、尽快火化或掩埋的处理原则;因不能辨明身份而不能马上处理者,存放时间应尽量缩短。(一) 火化1. 火化处理场可运行,有条件进行火化的,尸体应尽快运至火葬场焚化,这是处理尸体的最好方式。2. 如没有条件火化,可运致开阔地焚烧。对于甲乙类传染病人的尸体,必须注意,工作人员应在焚烧点的上风侧,避免吸入中毒。另外,世界卫生组织(WHO)建议:可用石蜡浸泡尸体后,就地焚化,以免疫情扩散。(二) 掩埋当没有条件火化时,对于大量尸体,可采用深坑掩埋方式。1. 尸体埋葬的场所应由当地政
37、府指定,不得随意乱埋。2. 在城镇、村外选择好埋尸地点,在便于运输又在不影响城镇、村容的地点选择尸体掩埋地。3. 应选择地势较高、土壤结构结实、地下水位低的场所;尽量选择人口密集区的下风向。4. 为防止污染环境及水源,尸体应远离水源50m以上,以一层3cm-5cm厚的漂白粉一层尸体的方式,距地面2m以下深埋。埋葬人数集中量大时或有特殊原因不能选择深埋方法时,如为避免对地下水的污染等,经现场卫生专家集体决定可选用浅埋(1M)的方法。5. 对甲乙类传染病死亡者,应做彻底消毒后,以最快速度运出火化或者2M以下深埋。6. 对高度腐烂的尸体应进行消毒除臭处理。第四章 传染病监测与控制第一节 传染病防控网
38、络与能力的恢复为做好震后传染病监测与控制,应优先恢复或重建传染病网络直报系统、免疫规划系统、公共卫生实验室系统,尽快恢复或加强本地疾控能力。一、 监测与报告系统恢复(一) 在灾后重建的过程,要优先恢复网络直报系统,加强疫情监测报告工作。灾区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是责任报告单位,执行职务的医疗卫生人员和乡村医生、个体开业医生是责任报告人。要及时动态掌握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灾民安置点医疗站、流动医疗队等责任报告单位和责任报告人的基本信息。(二) 医疗救治机构已经恢复网络直报系统的,应按照相关规定按时上报;医疗点、医疗队如果发现散在的、可疑或确诊的病例,应向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也可向附近的防疫队通
39、报,或者直接上报省卫生厅抗震救灾疾病预防控制组。(三) 地震灾区或灾民集中安置点要建立健全传染病报告制度,指定责任人。城市以社区服务中心(站),农村以乡镇卫生院为基础,辖区内每个临时医疗点落实一名专职人员,严格按流程落实预检分诊制度,加强传染病疫情监测和报告,掌握疫情发生和流行动态,做好预测预警工作。特别加强对当地原有和灾后易发传染病以及急性水样腹泻、出血性腹泻、发烧、出疹、咳嗽、呕吐、颈项强直、黄疸、出血、急性麻痹或虚弱、分泌增加等症候群的监测,发挥哨点作用,做到早发现。(四) 对网络直报系统损坏未恢复的、临时安置点等暂无条件进行网络直报的灾区,要指定专人负责,通过手机、电话、传真及手工等方
40、式开展传染病疫情报告工作,及时收集分析信息,保证疾病监测的连续开展;并及时将传染病病例通过有条件的医疗机构或县级疾控中心进行网络直报。要坚持值班制度,保持24小时专人值守,实行灾区疫情、食物中毒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日报和零报制度。(五) 卫生行政部门要对辖区内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灾民集中安置点的卫生服务机构或其他临时医疗点的传染病诊断报告工作进行监督、检查、督促。二、 免疫规划系统恢复(一) 对已损坏的疫苗、注射器应尽快进行清理。(二) 灾后重建,优先考虑免疫规划系统(冷链、接种门诊等)的恢复或完善,保证扩大国家免疫规划顺利实施。(三) 根据传染病发生风险和既往疫苗接种水平的评估结果,制定并落实灾
41、后群体性预防接种工作,对重点地区重点人群实行群体性接种甲肝疫苗、乙脑疫苗。(四) 制定针对灾区可能出现的流行性腮腺炎、流行性出血热、钩体病、炭疽、狂犬病等传染病做好疫苗储备,必要时开展应急接种。(五) 制定针对灾民集中安置点(尤其是较长期安置点)的常规免疫接种工作方案,责任到人、落实到位。三、 实验室能力恢复(一) 保证以疾控机构为主的公共卫生实验室正常运行。(二) 如有必要可利用外援医疗防疫队建立简易实验室,保证传染病监测、水卫生等应急监测正常开展。(三) 尽快重建相关实验室。第二节 建立应急监测系统地震发生后的最初阶段以人员抢救和伤员救治为主,此后,灾区公共卫生和传染病防控工作即应全面展开
42、。为了及时发现灾区和灾民中发生的传染病暴发和其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苗头,迅速采取控制措施,应及时启动灾后应急疾病监测机制。一、应急监测组织系在灾区前线救灾防病指挥部或指挥中心设立疾病监测组,负责应急疾病监测方案的具体设计、数据收集、数据分析解释和监测报告的撰写,向指挥部报送并向各灾区指挥分中心反馈监测信息。必要时,组织监测数据分析会商会议,研判疫情形势,研提控制措施建议。二、监测病种或/和临床症候群根据灾害发生时的季节特点、地理区域特点、灾害程度、灾民数量及年龄结构特征、灾民安置方式以及当地既往传染性疾病谱和流行水平,确定应急监测病种或/和临床症候群。监测病种或/和临床症候群可根据救灾工作的发展
43、进程和需要,适时调整。三、报告人和报告方式报告人一般应包括尚在运转的医疗机构、灾民安置点的固定和流动医疗点、医疗队的医生、现场疾控专业人员。为了保证监测系统能够掌握每个灾民安置点的传染病或因病死亡发生情况,在未设固定医疗点的安置点,应指定人员每天在安置点询问了解疾病症状和发生人数等,向指定信息收集点报告。在灾害的初期,可采用电话报告。通讯系统恢复后,可填报报表,用传真或电子邮件向指定的信息收集单位报告。四、报告内容和报告收集方式报告内容可分两类,尚在运转的医疗机构除按传染病报告规范报告法定传染病病例和聚集性传染病事件外,各灾民安置点及固定、流动医疗队应进行传染病症状及死亡报告。发现鼠疫、霍乱、
44、炭疽、疑似传染病相关死亡及疑似传染病聚集性病例时,应采用最快捷的方式立即进行报告,其他传染病或症状报告,可每日报告或每半天向指定疫情收集单位报告一次。各指定疫情信息收集点应确定联络人、联络电话、电子邮件地址,通报给各报告单位(尚在运转的医疗机构、灾民安置点医疗站、流动医疗队、流动和固定防疫队等)和报告人。各疫情收集点还要及时掌握各灾民安置点的灾民人数、年龄性别结构数据、医疗和防疫队伍的基本信息。各疫情信息收集点收到疫情报告后,要随时向指挥分中心的应急监测组报告,分中心每日完成所辖灾区疫情信息汇总后,及时向指挥中心监测组报告。五、数据的汇总分析指挥中心监测组指定的数据收集单位收到鼠疫、霍乱、炭疽
45、、疑似传染病相关死亡及疑似传染病聚集性病例时,应立即向指挥分中心和指挥中心负责现场疫情控制的负责人报告。其他报告数据应每半天和全天汇总分析一次。分析的主要指标包括分病种和症候群新发病人数、死亡人数、罹患率和死亡率,分年龄组的发病数、死亡数、罹患率和死亡率,发生地点、变化趋势等。六、信息利用疾病监测组应每日对监测信息进行分析会商,研究提出防控建议,向指挥中心报告。第三节 重点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灾区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应抓住“四个重点”,即在重点区域、重点人群中,采取重点措施,防控重点疾病。一、 重点传染病(一) 重点传染病的确定灾区人口流动频繁、外来人口(包括救援人员)多,存在多种传染病发生、流行
46、的潜在危险,综合灾区既往传染病疫情、近年防控工作开展情况,综合研判评估,确定应重点防控的传染病。例如,汶川地震后,根据四川地震灾区2004-2007年各类传染病发病情况和流行特点以及各类传染病发生后造成的影响,采用专家评分结合定性分析的方法,确定了以下重点传染病:1鼠传传染病:鼠疫、钩体病、出血热;2肠道传染病:霍乱、甲肝、伤寒副伤寒、痢疾、其他感染性腹泻;3呼吸道传染病:肺结核、腮腺炎、风疹、流感;4虫媒传播:乙脑、黑热病、疟疾;5其他法定疾病:炭疽、狂犬病、手足口病;6.可能出现暴发的水痘等非法定传染病。灾区最高等级风险的是霍乱散发、痢疾和感染性腹泻病聚集性暴发(表1)。表1.汶川地震灾区传染病风险评估矩阵可能性后果可忽略1较小2中等3较大4严重5A几乎肯定M散发:感染性腹泻;肺结核;淋病;梅毒;乙肝S散发:菌痢;流腮;麻疹;狂犬病;猩红热;水痘HHHB很可能M散发:HIV和AIDSM散发:出血性结膜炎;戊肝;手足口病;甲肝,疟疾S散发:伤寒HHC有可能L散发:风疹;疟疾;流感M散发:乙脑S暴发:甲肝;手足口病;出血性结膜炎;流腮;急性呼吸道感染;麻疹;水痘;风疹H散发:霍乱暴发:菌痢;感染性腹泻;HD不太可能LL散发:伤寒;流脑;出血热;登革热M暴发:乙脑;流感S暴发:军团病;猩红热;水痘;风疹H霍乱聚集性发病E很罕见LL散发:部分其他表中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