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汾县高标准农田建设区夏粮生产情况分析报告.doc

上传人:仙人指路1688 文档编号:3034353 上传时间:2023-03-09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襄汾县高标准农田建设区夏粮生产情况分析报告.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襄汾县高标准农田建设区夏粮生产情况分析报告.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襄汾县高标准农田建设区夏粮生产情况分析报告.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襄汾县高标准农田建设区夏粮生产情况分析报告.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襄汾县高标准农田建设区夏粮生产情况分析报告.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襄汾县高标准农田建设区夏粮生产情况分析报告.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襄汾县高标准农田建设区夏粮生产情况分析报告.doc(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喜看旱年麦浪滚来自襄汾县高标准农田建设区夏粮生产情况分析报告我们襄汾县地处临汾盆地中心,全县总面积103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90万亩,辖13个乡(镇)348个行政村,总人口50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3万人;多年平均降雨量528.8mm,无霜期200天左右,年平均气温12.6。全县农作物主要以小麦、玉米为主,在小麦生产上属黄淮海流域冬麦区,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县,历史上盛产粮棉,素有“金襄陵,银太平”之美称,是国家“七五”优质棉和省“七五”、“八五”商品粮基地、“九五”山西省优质小麦基地。曾有过棉花和小麦商品粮分别占到临汾市三分之二、三分之一的辉煌历史。2009年,我县通过不懈努力,被山西省首次列入

2、了3个的首批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县之一。该项目一定三年,从2009年度开始实施,每年建设高标准农田1.05万亩。因2009年度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项目于当年年底才予批复,所以在西贾片的2.1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工程项目是2009和2010两个项目年度一年实施建设。该项目总投资2864.32万元,其中财政资金2520万元,群众自筹资金344.32万元。2009年项目涉及西贾乡的东毛、上毛2个行政村,农业人口4464人,劳力2316个,耕地面积11705亩。2010年项目涉及西贾乡的西毛、兴隆庄和永固乡的丰亨3个行政村,农业人口5025人,劳力2249个,耕地面积10628亩。建设高

3、标准农田,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一项重要措施,也是新时期赋予农业综合开发的一项重大任务。该项目实施以来,我们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增加农民收入”两大核心任务,通过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区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高标准农田成为当地旱涝保收、稳产高产的示范区。在去年10月下旬我县降雨严重偏少,11月至12月降雨量仅为0.5毫米,今年开春降水也仅为3.8毫米,全县小麦受旱面积40万亩的严峻形势下,我县建成的高标准农田项目区内庄稼的长势喜人,未受干旱影响。经6月8日县农技中心技术人员对西贾项目区所划分为六个点(每个点测0.667

4、平米小区内亩穗数,折算出亩穗数;随机抽取连续20穗取平均数,折算每穗粒数;千粒重按平均数40克计算)实地测产,预估小麦平均亩产470.4公斤,比目标产量450公斤多20.4公斤,超4%以上,比项目区开发前三年(2007至2009年)平均亩产350公斤多120.4公斤,高34%,比全县水地均产419.5公斤多50.9公斤,高12 %,增产效果明显,经济效益凸现。究其原因,分析如下:一、在发展“命脉”上下猛药,两年新增灌溉面积0.4万亩,改善灌溉面积1.7万亩,新增节水面积1.54万亩。西贾片项目区开发前浇地一般采用土渠输水,大水漫灌,跑冒滴漏浪费严重,再加上田间水利工程设施基本上已老化、陈旧,灌

5、溉效率低下,轮浇周期长,老百姓浇一次地费工、费水、费时、费钱。项目立项后,我们抓重点,抓关键,着力解决项目区用水难这个瓶颈。如原先的东毛提灌站建于上世纪60年代,由于年久失修,设备老化、泵房倒塌,加之毗临的七一水库大坝加固处理后水位升高,导致引水涵洞被淹塌陷,无法输水,彻底瘫痪。改造东毛提灌站刻不容缓,但群众想干而干不了。我办将其列入高标准农田示范项目后,把其当作首批工程进行实施,并针对该工程在双龙湖景区的实际,在规划设计上,力求做到与景区浑然一体,打造成亮点工程。通过改造,提水量比原来提高一倍以上,达到800t/h,作物轮灌周期从原来的70天缩短到20天,灌溉水利用系数达到0.716,浇地面

6、积从原来的0.2万亩扩大到0.527万亩。两年来,在项目区新建排灌站4座,新打机电井6眼,修复配套机井8眼,架设输变电线路11.25公里,衬砌渠道2.65公里,埋设管道82.52公里,新建渠系建筑物1093座,加强了项目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彻底改善了水利条件,提高了项目区节水灌溉标准,年节约水量146万立方米。东毛村村民李天锁高兴地说:“以前浇地得等3个小时,现在顶多40分钟水就到地头;以前一个小时浇3亩地顶天了,现在一个小时浇5-6亩地;以前浇一亩地得40多块钱,现在20多块就解决了;开发前春浇这些地只能浇两水,远的地方还浇不到,现在基本都能浇到,而且能浇3-4水;以前春浇冬灌时,村里得安排

7、4到5个劳力昼夜巡渠,天旱时还发生争水抢水现象,如今再也不用为这些烦心事操心了。为啥?还是国家的好政策解决了我村多年来想办也办不成的事,解决了农民的大问题。”据测算,项目区综合毛灌溉定额由每亩612方下降到324方,灌溉水利用系数亩均提高0.2以上,项目区轮灌二次可节约资金80万元,节水效益明显;以小麦复播玉米计算,亩增产可达150公斤左右。二、在推广良种良法上打“组合拳”,两年补贴优种16.1万公斤,普及农业先进适用技术8项。水利条件有了保证以后,只有推广良种良法,打出“组合拳”,才能确保粮食丰产丰收。为此,一是推广良种。2009年,在项目批复资金还没下达的情况下,我们为了不误农时,利用自筹

8、资金购回8.4万公斤小麦良种,及时发放到项目区农民手中,为来年的丰产丰收奠定了基础。去年,针对项目区气候、土壤、水利等情况,我们早安排、早动手,通过招投标的办法,采购回小麦良种5.68万公斤(石麦15、舜麦1718各2.84万公斤),全部按国家优良品种补贴标准供给开发区农户,使项目区优质小麦良种覆盖率、统一供种率达到了100%。二是适时播种。近年来,随着现在气候变暖,传统的小麦播种“秋分前三后四”已不适合。我们根据专家建议,及时调整到公历的10月1日-5日下种,有力地防治了小麦冬前狂长难以越冬现象。三是改良土壤。“土”、“肥”是农业生产的两大重要因素,增加土壤肥力是提升耕地质量的关键。针对项目

9、区耕地的现状,我们组织农机具补贴户统一机械化作业,进行秸秆还田,改良土壤0.82万亩。具体做法是:小麦收获时留高茬20公分30公分,先平茬覆盖保墒,然后深耕翻压,每亩翻压秸秆量为2500公斤3000公斤,且防止了焚烧麦茬毁坏农田防护林;另外是秋收时用玉米秸秆还田机直接粉碎,翻压还田,每亩翻压秸秆量为4000公斤5000公斤;还采用深翻改土的办法将耕作层由原来的12公分16公分加深到25公分30公分,打破犁地层,促进土壤活化,提高土壤蓄水保肥能力和供肥能力。通过这些措施后,项目区土壤有机质提高了0.1%,耕作层土壤含水量提高0.8%1.2%,碱解氮增加6ppm12ppm,速效磷增加4ppm10p

10、pm,肥料利用率提高5%10%。同时降低病虫草害发病率,使作物产量明显提高。四是普及技术。在项目区先后普及了“小麦氮肥后移”、“玉米叶龄管理高产栽培”等8项农业生产技术,为提高农作物产量,增强示范辐射作用,促进农民增收发挥了重要作用。三、在林业、道路措施上组装配套,两年共修田间道路32.9公里,其中干道水泥硬化10.88公里,栽植防护林4.3万株。在项目建设中,我们采取林业措施和田间道路工程交叉作业的方法,新开、整修道路的同时边挖路槽边打坑,互不影响,缩短了工期。两年共修田间道路32.9公里,其中干道水泥硬化10.88公里,既方便了农民出行又利于农机作业;共栽植杨树、香花槐43018株,营造农

11、田防护林400亩,不仅有效改善了农田小气候,而且能减轻和防御各种农业自然灾害,特别是能有效防止小麦干热风,保证农业生产稳定、高产。据测算,有林网保护的农田,平均亩产可提高10%30%。我们还将田间防护林与村庄美化相结合,在进村路、十字路口等显要位置点缀了青桐、黄杨球、雪松等苗木,形成乔灌结合,花草搭配,三季有花,四季常绿,有力地促进了新农村建设。针对群众认为防护林会胁地、影响农作物产量,农机随意进地耕作给树木的管护带来了困难等这些问题,我们一是结合林权制度改革对项目区内的树木实行“622”管护制度(即:树木成材后,六成收益归林地户,两成归村委会,两成归乡镇)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同时通过改良土

12、壤、良种补贴、技术培训等方式引导农民进行区域化种植和统种统收,解决了一家一户机械作业,随意进地损坏树木和道路的问题;二是探索不同的栽植模式,在道路与作物种植方向垂直的路段,扩大树木株距,由原来的2米变更为4米,尽量满足农民耕作的需要,有效解决了树木管护的问题;三是完善林木管护责任制,实行一月一小评,一季一大评,麦收秋收关键时期实行浮动工资,有力地调动了管护员的积极性,使项目区工程的完好率和林木的存活率均达到95%以上。.四、在科技示范培训方面“软件”不软,两年共培训农民6500人次,测土配方2万亩,新建小麦、玉米展示示范基地500亩。技术培训是实施科技推广项目的必要环节,也是建设现代农业、促进

13、农民增收、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我们在项目实施过程当中,为切实发挥综合开发项目田的效用,促进项目区粮食丰产、丰收,我办根据农作物生长的不同季节,邀请县农技中心专家,多次深入项目区,对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小麦田间恶性杂草防治、玉米高产栽培技术等科技知识进行了详细的讲解。他们紧密结合农民在日常农业生产过程中所遇到具体问题及容易出现的一些错误作法,有针对性地进行了解疑释惑,让听课的群众在应用农业科技知识上得到了不同程度地提高,有了新的收获。两年来,我们组织技术培训20期,参训农民6500人次,共印发小麦玉米生产管理技术问答、夏玉米高产栽培技术、农田防护林农作物的绿色卫士、三樱椒优质高产栽培技术、

14、基层农业综合开发指南等教材资料1万余份,全部免费发放到项目区农户手中,做到户户一个明白人,家家有人懂技术,人人都会搞生产。委托县农技中心对项目区进行了测土配方,并根据化验结果和目标产量,给每一户农民发放了施肥建议卡,共测土配方2万亩,使项目区群众在使用氮肥时变底肥“一炮轰”为底施追施各一半的方法配方施肥,增强了农民科学种田的积极性,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培养了一批高素质的现代农民。为了充分发挥粮食新优品种的示范带动效应,加快新品种、新技术在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的示范推广速度。两年来,在项目区建立新优小麦、玉米品种示范基地各250亩,展示了晋麦82、临汾6510、临汾8050等新优品种,种植了京花糯一号、潞鑫四号、沈玉26、强盛16、先玉335、君实8号、登海662、白糯一号等8个新品种。基地内统一供种、统一施肥、统一管理。这些新品种新技术的应用,有效提高了基地粮食的产量和质量,平均亩增收150公斤,粮食优质率进一步提高,为项目区农民树立了典型,做出了示范,使广大农民看到种植粮食增产增收的效益,极大的激发了他们种田的积极性。2011年6月11日作者:梁军 单位:襄汾县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 > 成人教育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