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武术操溶入中学课间操的必要性.doc

上传人:仙人指路1688 文档编号:3034514 上传时间:2023-03-09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试论武术操溶入中学课间操的必要性.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试论武术操溶入中学课间操的必要性.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试论武术操溶入中学课间操的必要性.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试论武术操溶入中学课间操的必要性.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试论武术操溶入中学课间操的必要性.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试论武术操溶入中学课间操的必要性.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试论武术操溶入中学课间操的必要性.doc(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试论武术操溶入中学课间操的必要性摘要:为了促进我国武术的发展和弘扬民族精神,本文针对目前中学生课间操的实施情况,以武术操溶入课间操代替传统广播体操做了试探的探讨。关键词:武术操 课间操 武术文化 1前言武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是在中华民族历史演变中形成的宝贵的文化财富。武术操是将武术基本功、基本动作和体操节拍相结合起来的一种锻炼形式,其动作包括武术基本手型、手法、步型、步法和腿法等。武术操动作简单,容易学会,运动量大于一般广播操,可以使全身各部位的组织和器官都较充分地活动起来以得到锻炼,同时在音乐伴奏下进行,可以提高锻炼情趣,达到较好的健身效果。在武术操的练习过程中,武术文化的渗透对弘扬民族

2、文化,培养民族精神将起到巨大的作用。课间操又称课间体育活动,是学生每天必须参加的一项体育活动,是学生紧张学习之中的一种积极性休息,同时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综合反映课间操的形式与内容,对学生的生理、心理影响是深刻的。目前,我国大多数学校都采用做广播操的形式,但多年的教学实践表明, 现行广播操的内容和形式与青少年的身心发展规律存在着严重的分离,具体表现在第一, 课间操时间过短, 做一套完整的广播体操大约需要分钟, 而这种运动量很难满足朝气蓬勃的学生;第二, 课间操内容过于单一, 学生每天重复同一套广播体操, 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倦感和抵触的情绪;第三, 厌倦情绪导致了学生做操时“ 出工不出力”

3、 的现象出现, 现在的学生基本是在应付差事长此以往, 不仅达不到锻炼的目的, 反而养成了一种马虎从事的不良作风。 以上的问题,在上海、广州、天津等城市的一些中学做一些有意义的尝试,特别上海市的部分中学,将音乐与武术相结合的武术操引入到中学体育教学中去,以武术操取代了传统广播体操,使中学生在快乐的音乐中学习武术,为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做出了积极的努力,并取得了可喜成绩,给中学带来更多生机和乐趣。由此可见, 在提倡通过学校体育来促进全民健身、培养学生终身体育观念的今天, 在课间操时间实行单一广播体操制度, 不仅不能适应中小学生身心特点, 也不利于推广全新的体育与健康观念。我们不妨以实验的心态, 用武

4、术取代课间广播体操来看看效果。如果可行, 就继续改进与坚持如果不可行, 完全可以矫枉过正, 再改回广播体操, 也不会有什么损失。2武术操作为中学课间操的必要性2.1目前中学课间操实施情况的需要学校体育工作的基本任务之一是“增进学生身心健康,增强学生体质”。学校体育工作包括了体育课、课间操锻炼、课外活动和业余训练这儿种形式。其中,课间操既是锻炼学生身体的一个投人少、效率高的基本途径,又是反映学校校风、学风和精神面貌的一个窗口。因此,抓好课间操的改革,是落实素质教的重要途径之一。到目前为止, 我国共研究和推广了上十套广播体操, 但给人的印象好像没有什么区别。由于广播操的形式比较单一,长期的练习使学

5、生产生了厌倦的情绪,这种情况:每天的课间操时间,老师总得在学生的后面催赶,学生们很不情愿地来到操场上,机械地做着广播体操。相信如果不是由于校方强有力的措施,很少有学生会每天都出来做操的。这种强迫式的锻炼失去了广播操原有的锻炼效果,而且还增加了学生的心理负担,因此改变这种现状成为中学当前很迫切的任务。笔者认为,以武术操代替传统的广播体操作为课间操是最明智的选择。武术操中动感强劲的音乐催人奋进。音乐是“心灵体操”从人的生理方面看,不同的音乐能对人体产生不同的影响,轻松愉快的音乐使人的大脑皮层摆脱兴奋状态,使肌肉松弛而消除疲劳,有节奏的进行曲使人精神振奋,更具备兴趣,俗话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青少

6、年对于他们喜欢的东西, 学起来格外快, 而且有持久力。如果将武术作为课间操在青少年中广泛开展, 可以全面发展青少年身体的柔韧素质、灵敏素质、协调素质和力量素质, 在提高了身体素质的同时, 还促进了健美形体的形成和意志品质的培养, 这是传统广播体操所无法代替的。如果用“ 武术操” 来取代广播体操, 各级各类学校就可以定期用比武的方式来代替广播体操比赛, 即用集体比武取代集体会操了。那种场面才是真正的蔚为大观。2.2促进中国武术的全面改革的需要目前, 中国武术面临着三大改革任务, 即力争竞技武术进奥运, 加快竞技武术改革步伐, 武术进一步走向市场。竞技武术能否进奥运, 既要看武术在国际上的开展情况

7、, 更要看武术在它的故乡中国开展的情况, 实事求是地说, 中国武术在中国的普及率并不如理想的那么高, 其中, 普通中小学的武术教育仍很薄弱, 相反, 大学的情况稍好一些。要提高中国的武术人口, 学生是主要对象。而竞技武术在国内受欢迎的程度有待提高, 关键是现场观众不是很多, 如果学校武术开展得轰轰烈烈, 学生喜欢武术了, 竞技武术就不愁没有观众, 其市场化程度自然就高了。所以, 学校武术与竞技武术是相辅相成的, 正如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是相辅相成的一样。近两年, 美国出现了音乐与搏击运动相结合的搏击操,此项运动一时间风靡全球。在我国, 搏击操运动多见于健身房等健身场所,很少应用在学校教学中。借鉴

8、于此,本文将音乐与武术相结合的拳操引入到中学体育教学中去, 取代传统的枯燥的武术教学方式,使中学生在快乐的音乐中学习武术,期待能更好地促进武术运动的普及化, 并希望拳操能够给中学体育可带来更多生机、更多乐趣。2.3武术文化建设的需要武术不仅是一种体育现象,更是一种文化现象,武术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产物,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沉积的反映。武术文化处处渗透着中国传统文化的色彩。武术文化的形成是中国人文化心理的缩影,是中国文化重体验轻实物的产物,因而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势必被赋予传统文化的内涵。主要表现为:礼、德、性三者合一。礼代表着中国人心理潜在规格与礼尚传统;德,标志着人的体能与自身修养协调程度的高低

9、;性,则是人综合素质与创造力的体现,三者共同组成中国人的精神实质。武术文化所涵盖的极富民族性的精神内涵,对武术文化的走向又具有很强的归向和聚合作用。武术文化面临着全面性激活与深层次振兴。武术操作为武术文化象征性的符号在中学推广,可以构筑一种中华儿女英姿勃发、气宇轩昂、神韵逼人、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同时,武术操的推广可以很好地继承和发扬武术精神,将传统文化潜移默化地灌输到青少年的思维中,形成极具特色的东方文化。2.4爱国情感培养的需要武术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民族讲礼仪、讲道德的优秀传统, 十分重视武德教育,通过武德教育可使学生明确习武的目的并非为了争强斗狠, 而是为了弘扬传统文化,为了懂得做人的道理

10、。另外,武术动作舒展大方、造型优美,经常锻炼还可以培养学生热爱美、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能陶冶学生的情操。拳操秉承了传统武术的特点, 挖掘适合中小学生特点的动作, 加上音乐节奏的配合, 使他们这方面得到更好的发展马克思认为,爱是生活深处的一朵炽热的火花,爱产生于对美的追求。中华民族是具有灿烂文化的民族,它的民族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影响深远。江泽民同志要求我们用中国五千年的灿烂文化教育下一代,培养他们的民族情感。爱国情感的基础是一种深厚纯朴的民族感情,它是对自己的民族语言、民族历史、民族文化模式、民族居住地等等的爱恋之情。武术文化是民族文化的缩影,是民族精神的载体,是民族智慧

11、的结晶。它是孕育民族情感的好种子。它对于弘扬民族精神,培养民族情感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武术操作为武术的文化符号的标志,适合青少年期的心理发展。青少年期个体接受外来作用和经验影响最敏感最强烈,从学习和培养角度看这一时期对特定的行为学习最为适宜,效果好。中学阶段是学生爱国情感形成的关键期,可通过武术操教学进行民族情感的渗透,为民族精神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3结论与建议武术操在中学体育教学中的重要性是肯定的,中学教育以武术为载体,开展武术操教学,势必促进中学生继承民族传统文化,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建议学校领导以及各级有关决策层,从思想到行动真正把武术工作重视起来,认真学习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精神,采取应对措施,解决好师资培训,创编一、二套简单易学、学生喜欢、老师好教的武术操教材,在中学中推广和普及。建议体育工作者在武术操的创编中,将武术操的动作名称和动作过程与历史和民族英雄故事结合起来,借此故事,通过武术操的教学向学生讲解武术历史和民族英雄事迹,从而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4 参考文献1 江百龙.武术理论基础M.北京: 人民体育出版社,1995.2凌启平.音乐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广西体育科,1995.16.3李志刚.音乐在体育中的作用.体育百科.4李成银.中国武术咨询大全.山东教育出版社,1991.5赵立等.论素质教育与中小学的体育改革.武汉体育学院学报,1983,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 > 成人教育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