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男耕女织.doc

上传人:仙人指路1688 文档编号:3034529 上传时间:2023-03-09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男耕女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论男耕女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论男耕女织.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论男耕女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男耕女织.doc(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论男耕女织文章来源 毕业论文网   一 耕犁和纺车男耕女织是一种自然分工,即在生理基础上的分工。附属于采集的原始农来本来是妇女的事,男子只是森林的主人,从事狩猎和打仗。1野蛮时代中级阶段,随着第一次大分工,原始的锄耕发展为传统的犁耕农业,同时也有了纺织。从此,农业转入男子之手,开始了男耕女织。2这种转变,也引起了原始社会由母权制向父权制过渡。传统生产工具中最重要的两种,就是男人的犁和女人的纺车。犁的进化史就是古代农业史。纺车史就是史。3犁的威力在于它是铁制农具。4还在于,最初是犁,但很快就使用大牲畜作牵引力。男人的威力也从此而来。犁耕的发展,使粮食成为人民的主食,使人们由游

2、牧变成定居,使吸收新劳动力成为有利的事情,俘瞄不再被杀掉,变成奴隶。汉代犁已在铧上装有犁壁。5这是一大发明。有犁壁才有按一定方位翻转土垡和作垄,并将杂草埋下作肥,兼有杀虫作用。汉犁木质部分,除犁辕、犁梢、犁床、犁横外,并有能调节耕地深浅的犁箭,犁已基本定型。唐代犁的改进,一是长辕改为曲辕,并装上可转动的犁盘,这就由二年抬杠变成套索驾辕,并能灵活转变。二是增加了压鑱、策颌、犁评、犁建等部件,使犁稳定,并便于调节耕地宽窄和深浅。宋代犁的改进在于多样化。南方水田用鑱,旱田用铧,草莽地用犁镑,芦苇蒿莱地用犁刀,海堧地用耧锄,好象一部拖拉机,装上了不同的作业工具。可惜的是,明清两代,没什么改进。唯一见于

3、记载的是创造人力犁,即木牛。6在超过一亿的情况下,这种复古,不失为一策。再说纺织。中国是丝的祖国,但近年出土新石器时代的麻布,7麻可能早于丝。丝终究是贵族服用,所谓垂衣裳而治。8又长期是征课的对象,农民织帛,主要是为了纳税;9明代以后,又转为商品生产。所以,就男耕女织的意义来说,重要的是麻,和后来的棉。麻有葛、大麻、苎麻三大类,苎麻又有多种。诗经提到麻的有几十处,雌雄粗细,各有专门名称,10足见其人民生活关系之深,今天我们有了棉,对麻反而忘却了。仰韶,已见纺轮,即所谓砖纺。由于麻是长纤维,一块纺砖已够原始的“手经指挂”的织布法需要。11西汉已有单锭手摇纺车,用绳轮传动,可同时加捻、并股,与近代

4、纺车基本相同。12它是麻纺车,因为丝是以缫车代纺,不用纺锭的。纺车的进化,一是由于手摇改为脚踏,使纺纱女可以双手理麻。一是加多锭子,古人叫繀,13是绕在一个长圆棒上。东晋顾恺之的一幅画上已有三锭脚踏纺车。元王祯的农书上画有五锭脚踏纺车,一天可纺麻二斤。他还画了个三十二锭的大纺车,昼夜可纺麻一百斤。这种大纺车的锭是平列车底,用皮弦带动;有左右飞轮,用人、畜、水力作动力。实际已是一部机器,与近代纺机构造原理基本一致。可谓麻纺的高峰。王祯也讲到棉纺。他说:“木棉纺车,其制比麻苎纺车颇小”。这是因为,棉纤维短,接条多,费工时,必须降低行车速度。但是,他所画的棉纺车,仍然远大于近代纺车,并且是三锭、脚踏

5、式。照徐光启说,明代纺车又有进步,可以“容四繀”“容五繀”。14但是,明末宋应星天工开物所画的棉纺车,又回单锭手摇去了。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见的纺车。我们有同志过江南织布之家,她们和她们的祖母都未见过三锭纺车。松江出名的“金泽锭子谢家车”,也是单锭手摇车。谢家从事此业已有百年。抗战时,根据地搞大生产,也是单锭手摇纺车。这是什么缘故呢?我想:(1)改进棉纺技术,是黄道波从黎族姐妹介绍来的。据说黎族有直径60厘米的大纺车和直径30-40厘米的小纺车。即使其大纺车,也比王祯画的小得多。黄道婆1295年回到松江,在年成书的王祯农书,恐怕还不知道,书中也未提起。(2)王祯的时代,棉纺尚未发展,他书中所画,只

6、是把当时的麻纺车作为棉纺车,改五锭为三锭而已,他画的棉纺车,不是用绳轮传动,而是将三锭拴在架上,置于纺轮的顶端,靠摩擦带动。这样,锭子是摇摆的,纺麻可以,用以纺短纤维的棉,恐怕是行不能的。(3)徐光启的“四繀”、“五繀”,恐怕是把麻纺识为棉纺了。(4)宋应星的记载,看来比较实事求是。他画的单锭手摇车,正是民间通行式样。他又说:“凡纺工能者,一手握三管纺于锭上”,但是,“捷则不坚”。巧手可以纺三管,但不坚,常断头,棉纱又不象丝可以搭头,须要打结,这是纺纱女工最头痛的事,所以不能推广。明清两代,棉已逐步取代丝麻,成为男耕女织的基本要素。但是,从生产工具来说,几乎还是汉代的水平。这是值得发人深省的。

7、二 麻的时代和棉的时代原始社会末期,出现第二次社会大分工,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去。但纺织,却直到封建社会末期还没有分离出去。这是因为:(一)它与人民生活关系太密切了,衣食不如父母,难以分离。(二)纺织是真正的轻工业,是“最少需要行会技巧、技艺训练的那种劳动”部门。15在封建社会,已有许多种手艺人,以至皮匠、鞋匠、皮主匠,但没听说有独立的纺纱匠。(三)我想要强调的,至少就中国说,生产工具落后。因此,男耕女织长期成为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结合的基础,成为自然经济的标志。然而,长期以来,这种结合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用麻的时代和后来用棉的时代,有所不同。麻的御寒力远不如棉。在麻的时代,黄河流域的大部分人的衣

8、著,还须部分地依靠羊、狗和野兽的皮毛。在人口不太多的情况下,衣裘并不困难。这样,穿衣就不完全是家庭副业生产,也不完全是女人的事了。麻的种植范围并不太广,在古代不如桑。均田法在产麻的地区才以麻田代桑田。最适于服用的苎麻,主要产在南方。还有,棉一出现后,就“泛海而鬻诸南”。16麻则几乎是没有的。整株麻运输太不合算,剖了皮干了就不好沤制,沤制后“久而不析则亦烂。”17文献中见麻布的流通,罕见麻的运销。因而,户户纺麻是不可能的。事实上,织棉布的农户最多时也只占全国总农户一半以下,麻的时代,织麻布的农户所占比重肯定要小得多。苎麻产区,如江西“宁都州俗无不缉麻之家”,但缉成卢后,“请织匠织成布”。18这样

9、的人家,也不是完全家庭生产了。麻是韧皮纤维,需先脱胶,才以析出。葛还可以在家中用煮法脱胶,19大麻的苎麻则须在麻池浸沤。麻池相当大,水要清,生熟得宜,大都不是家庭置备的。所谓“东门之池,可以沤麻”,“东门之池,可以沤苎”。到元代,纺麻也不全是家庭作业了。前面说法的大纺车,长二丈余,高五尺,结构复杂,昼夜开动。它是各家把麻拿来的,共同生产,然的,“秤绩分卢”20,一家的原料喂不饱它,只是不知这种大纺车是何人,怎样收费。棉花的情况,大不相同。木棉来自东南亚,大约宋末已在海南岛和云南兄弟间种植,元代流行中国。到明代十五世纪末,它遍布天下,“地无南北皆宜之,人无贫富皆赖之”。21这话未免夸大,因有集中产区,而直隶、陕西等产区是清代才发展起来的。但运输甚便,几乎所有集中产区都有贸迁的记载。明代,轧花车(搅车)有很大改进,比之元代,一人可当三人,句容式车一人可当四人,太仓式车二人可当八人。22这就更便于运输,普遍纺织,有了可能。棉与麻比,优点自不必说。而其缺点是纤维短,只能用小纺车,单锭手摇为常。正因其限于简单工具,老妪稚女,均能操作;并且便宜,家家可以置备;设备有限,炕头檐下,随地皆宜;时作时息,任何空余时间都可利用。纺纱便真正成为家内妇女的事。当然,织布还须巧媳妇,布机也较大;有些人家是纺纱后拿到有布机的人家去织。有人认为,中国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的密切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 > 成人教育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