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上的一抹新绿——浅谈《绿化树》中的母性形象毕业论文.doc

上传人:仙人指路1688 文档编号:3035710 上传时间:2023-03-09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3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原上的一抹新绿——浅谈《绿化树》中的母性形象毕业论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高原上的一抹新绿——浅谈《绿化树》中的母性形象毕业论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高原上的一抹新绿——浅谈《绿化树》中的母性形象毕业论文.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高原上的一抹新绿——浅谈《绿化树》中的母性形象毕业论文.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高原上的一抹新绿——浅谈《绿化树》中的母性形象毕业论文.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原上的一抹新绿——浅谈《绿化树》中的母性形象毕业论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原上的一抹新绿——浅谈《绿化树》中的母性形象毕业论文.doc(1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河北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 汉语言文学专业 毕业论文论文题目 高原上的一抹新绿浅谈绿化树中的母性形象学生姓名 学 号 1113001273236 指导教师 年 级 2011秋 分校/学院 保定电大 提交日期 2013年4月20日 摘 要张贤亮,是上个世纪世纪80年代伤痕和反思小说作家中无比突出和耀眼的一位。“文革”结束,他以揭露右派知识分子劳改、宣泄右派知识分子内心情感文学的代表人物面目步入中国文坛,迅速在中华大地走红,成为知名于海内外的作家之一。绿化树是他的感情的历程唯物论者启示录系列小说中的第一部。其以独特的人生经历,“自传式”的写作形式,为我们描绘了一个憨厚朴实、

2、勤劳善良的西部劳动妇女的形象马缨花。她或粗犷或柔腻、或卑俗或圣洁的情感,时而像黄土高原上铺天盖地的大风般强劲粗蛮,时而象春雨一样甘美柔和。内容上以“梦中洛神”形象的劳动妇女马缨花,救助于落难才子章永璘,而终是以“始乱终弃”作结。但小说仍存在着传统妇女的“崇文”心理和“大男子主义”的男性中心意识。她既是作者笔下有着极致美感的梦中神女,但又难以逃脱才子佳人模式牺牲者的宿命,虽然她给予于知识分子章永璘的爱情是治愈苦难伤痛的现世良药,但因为难以逾越的思想沟壑存在,最终他们也无法走向精神上的真正结合。作者借马缨花所呈现出的是一种以精神沟通为宗旨的情爱哲学观。关键词:马缨花, “才子佳人”,牺牲 目 录一

3、、 落魄的青年2二、 幸福的邂逅2(一)物质的帮助 3(二)精神的抚慰 3三、分离的想念5高原上的一抹新绿浅谈绿化树中的母性形象那是1961年,“文革”活动还未掀起。但,章永嶙因“写了不该写的东西”而下放乡下劳改队。他虽出身资产阶级家庭,受过资产阶级文化的影响又受到过无产阶级的思想教育,正在寻求人生之路时被打入社会最底层的青年知识分子,章永嶙那本来就比较斑驳的思想构成又增添了新的精神困惑。他的生活、他的性格,无不充满了难以解说又难以解脱的种种矛盾,受尽了苦难,但除去知道自已的出身不好外,并不理解自已罪在何处;他心向祖国和人民,力图进步,但又孤立无助方向茫然;他有较高的文化和智能,但聪明才能无用

4、之地,只好用以求温饱,被欺骗。他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思想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愤怒的情绪也无法得到世俗的安抚。他还要忍受饥饿,羸弱,精神已处于彻底崩溃的边缘。就在章永嶙面对物质与精神双重重压,灵与肉双重矛盾的煎熬下,作为集真、善、美于一身的马缨花出现时,就给这位落难公子的生活带来了希望。乡民妇女马缨花叫他去她家帮着打炉子,并爽快地拿出白面馍馍、土豆让他吃,把他从饥饿的困境中解救出来。此后面对“瘦鸡猴”式的章永璘,聪明善良的马缨花总是在他饥肠辘辘的时候送上热气腾腾的食物,驱赶章永璘腹中的饥饿,更是唤起了他精神上的觉醒。马缨花(绿化树)对章永璘的怜悯与同情及无私奉献蕴含着母爱的丰富性。它既是慈母般的温

5、情,同时又融入了博大的社会关爱。在这种母爱里,因沉淀着对生活的各种富有哲理性的感悟和马缨花美的创造者的品格,使她成了具有象征意义的大地上的“绿化树”。马缨花对章永璘的一切疼爱、怜悯、帮助,并非出于男男女女情欲的性吸引,更多的是一位善良女子对一个无衣无靠、穷困潦倒、遭人欺凌的落魄男子的本能同情和怜悯。两人之间的情感恐怕离真正的爱情还差得相当远,他俩之间更多的是一种关爱、体贴的温情效应。白面馍总是留给章永璘吃,马缨花对章永璘胜过对她自己的女儿。“尔舍,你说:叔叔你放宽心,有我吃的就有你吃的。你说,你跟叔叔说:叔叔你放宽心,有我吃的就有你吃的”马缨花对章永璘就像对“儿子”,她女儿有的吃就少不了这个“

6、儿子”。马缨花像母亲养孩子似的用白馍、杂盒饭、土豆养壮实了章永璘,并用体贴和爱抚慰着他,1使他成为正常的人。 马缨花之于章永璘,也显现出一种明显的“崇文”心理,似乎在“才子佳人”模式中,佳人总是拜倒于才子的风流才情下。“她把有一个男人在她旁边正正经经地念书,当做由童年时的印象形成的一个憧憬,一个美丽的梦”,当章永璘向她表示爱慕之举时,她也还说是“行了,行了你别干这个干这个伤身子骨,你还是好好地念你的书吧!”她鼓励章永璘读书:“你是个念书人,就得念书,只要你念书,哪怕我苦得头上长草也心甘。”在两人对于结婚问题上,马缨花也要以特殊的方式利用瘸腿保管员对她的好感获取食物,来保证章永璘的“读书”,却又

7、誓言“就是钢刀把我头砍断,我血身子还陪着你哩”。由此,可以看出马缨花的忠贞刚烈,对知识分子的无比爱慕,同时也可以说是,一种爱情中寄生的传统顺从性,自觉地充当男性的配角,即“才子佳人”式中的,男性中心观。马缨花对章永嶙的一切疼爱、帮助,并非出于男男女女情欲的吸引,更多的是一位善良女子对一个无依无靠、穷困潦倒、遭人凌弱的落魄男子的本能同情和怜悯。两人之间的情感恐怕离真正的爱情还差得相当远,他俩之间更多的是一种关爱体贴的温情效应。在绿化树中,虽是以章永璘的隔离监禁,马樱花的出走青海为结局。但是,我们不难想到,在章永璘与马缨花之间悬殊的文化差异鸿沟,势必会阻碍他们俩之间的情感发展,没有心灵的沟通和情感

8、交融的结合,发展下去必然也只是一个同床异梦的破裂婚姻。“才子佳人”最终也没有走到一起。一、落魄青年“在清水里泡三次,在血水里浴三次,再碱水里煮三次。”有人曾用这样的话,形象地说明旧知识分子思想改造的艰巨性。看绿化树的第一章,“我已经瘦的够瞧的了,一米七八的个子,只有四十四公斤重。” “拍在我像鸡爪般的手上”。 以及如何吃到糨子面饼依靠稗子面馍馍、在笼抽布上的馍馍渣、咸菜汤、黄萝卜生存,而且还要时时刻刻担心搭伙的人太多,炊事员会苛扣伙食等,章永璘通过废罐头盒盛稀饭以利用炊事员的视觉误差获得更多的食物、在去镇南堡赶集时用狡黠的手段骗取更多的老农,获得更多的萝卜、在农场砌炉子时,将本用来砌炉子的稗子

9、面煎成一张又一张的煎饼缓解自己的饥饿感等方式千方百计活下去。也就是说,在当时,章永璘的生活是没有保障的,他只能通过“不光彩”的手段维持他最基本的食物需求。这些无不一一体现出他生活的落魄。二、幸福的邂逅2章永璘无疑是不幸的,他被下放,受尽苦难,但章永璘又是幸运的,他遇见了马缨花。马缨花带给章永璘的是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她喂养了章永璘羸弱的身体,也喂养了他不健全的思想性格。一切都因为有马缨花,生活才格外有意义。她的爱给章的生命注入热烈的活力和希望。(一)物质的帮助绿化树中的马樱花,她是那么的泼辣刚强、爽朗奔放。在那个靠力气挣工分来养家糊口的时代背景下,她做到了以弱女子的一双手养活一个家,还要忍受别

10、人对她没有丈夫却有孩子的讥讽嘲笑。这些仿佛都没有影响她以笑颜依然热情对人。初次见到劳改犯章永璘,她就表现出了对落魄主人公的体贴和非常坦诚的信任,把家里的钥匙给他让他自己去拿镐。此后,马缨花对章永璘胜过对她自己的女儿,白面馍总是留给章永璘吃。“尔舍,你说:叔叔你放宽心,有我吃的就有你吃的。你说,你跟叔叔说:叔叔你放宽心,有我吃的就有你吃的”马缨花对章永璘就像对“儿子”,她女儿有的吃就少不了这个“儿子”。马缨花像母亲养孩子似的用白馍、杂盒饭、土豆养壮实了章永璘,并用体贴和爱抚慰着他,使他成为正常的人。“张贤亮让马缨花的形象进入绿化树的时候,她给他吃白馍馍,她给他吃好些的土豆,她给他吃大米、黄米、高

11、粱、黄豆、豌豆,他给她吃羊下水她把他从一个面色发灰、身体单薄的非正常身体素质的人变成了一个向海喜喜那样魁梧,那样彪悍,那样粗犷的多面手!不仅如此,马樱花还给章永璘钉扣子、做绒裤、做绒衣裳对他如此细心、如此无私的照顾。 正是因为马缨花给予他的帮助使得他摆脱物质上的困境而更好的追求精神上的解脱。马缨花是绿化树中性格非常复杂并让读者喜爱的形象。她具有中国普通劳动妇女的一切美德,也具有她们所不具有的独特的热情与豁达。在那个人性缺失的年代里,马缨花的形象仿佛是一缕刺破黑暗的光线,让人在反思那个荒唐年代之余,感受到一丝人性光辉的存在。马缨花对章永璘的爱护,从物质上和精神上拯救了一个身处困境的知识分子,并使

12、他从精神上和物质上双重“复活”。(二)精神的慰藉马缨花是善良的,她的“杂合饭”令读者我也流口水,作者对于那个年代的饥荒的描写庚辰脱了那一碗杂合饭的重要和感情寄托之重之深。杂合饭喂养了章永璘羸弱的身体,也喂养了章永璘不健全的思想性格,是章永璘身体的补充,也是灵魂的温暖。农场是一个讲究干活的能力的地方,男人当然最大的荣耀是有一身好力气,可是,她偏偏看上的是章永璘。一个文弱书生。马缨花看重文化,她渴望文化,是一种积极,3活力的人生观态度。书中有他斥责海喜喜不读书的情节,同时马缨花的爱情并不是类如贾平凹的小说中的陕西女人一样-肉欲总是占有很大的部分,马缨花的爱情是灵与肉的统一,甚至,更注重灵。在绿化树

13、第二节中,当章永璘被马缨花善良的温情感动以后,提出与马缨花结婚,但马缨花却拒绝了他。这使人不禁要问:为何马缨花要在即将到来的幸福面前止步不前?马樱花拒绝和章永璘结婚,并不是不想和倾慕的男人结婚,只是下意识的不想让作为“读书人”的章永璘放弃读书,被家庭的负担所累。她认为: “我不能让你跟别人家的男人一样:老婆孩子炕头热,那最是没起色的货!你是念书的人,就的念书。哪怕我苦的心头长草也心甘情愿。我要你分担什么呢?咱们一结了婚,那些傻熊还会送东西给我吗?你看我不出手,羊下水就搁那了当马缨花拒绝和章永璘结婚时,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没有文化但却天真坦荡的农妇伟大的爱情。同时马缨花在粮食极度紧张严峻的现实面前,

14、利用自己的姿色同几个男人周旋,尽量捞取定量以外的优质食物以供章永嶙读书,这看似不道德的行为实则却是无私的在为爱人考虑的权宜之计。最后马缨花在章永璘怀疑她的贞操时说:“就是钢刀把我头割断,我血身子还陪着你哩!”体现的是最朴实的爱情气魄。她勇敢地爱恋着“右派”章永磷,倾尽全力把他从一个“瘦鸡猴”养成一个健壮的男子汉。宁愿顶着“开美国饭店”这个不光彩的名声,也要竭力帮助自己心爱的人度过难关,哪怕这只是作为屈辱的权宜之计。比如她对章永璘体贴备至时,曾有滋有味地咂摸过“怎么”的描写,便把一个让人爱怜的女性形象活灵活现地呈现在我们的面前。马缨花(绿化树)对章永璘的怜悯与同情及无私奉献蕴含着母爱的丰富性。它

15、既是慈母般的温情,同时又融入了博大的社会关爱。在这种母爱里,因沉淀着对生活的各种富有哲理性的感悟和马缨花美的创造者的品格,使她成了具有象征意义的大地上的“绿化树”。马缨花对章永璘的一切疼爱、怜悯、帮助,并非出于男男女女情欲的性吸引,更多的是一位善良女子对一个无依无靠、穷困潦倒、遭人欺凌的落魄男子的本能同情和怜悯。两人之间的情感恐怕离真正的爱情还差得相当远,他俩之间更多的是一种关爱、体贴的温情效应。当马缨花拒绝和章永璘结婚时,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没有文化但却天真坦荡的农妇伟大的爱情。同时马缨花利用别人对她的好感获得更多的食物以供章读书,这看似不道德的行为实则却是无私的在为爱人考虑的权宜之计。最后马缨

16、花在章永璘怀疑她的贞操时说:“就是钢刀把我头割断,我血身子还陪着你哩!”体现的是最朴实的爱情气魄。4三、分离后的想念在绿化树第二节中,当章永璘被马缨花善良的温情感动以后,提出与马缨花结婚,但马缨花却拒绝了他。这使人不禁要问:为何马缨花要在即将到来的幸福面前止步不前?马樱花对章永璘说:“你是个念书人,就得念书。只要你念书,哪怕我苦得头上长草也心甘。”这一席话看出马缨花将自己划到了很卑微的地步,看似章永璘婚后吃苦,事实上她已将自己划入与章永璘不平等的地位,宁愿恪守长辈传下的古朴而陈旧的传统美德,伺候面前这位神圣的“文化人”。一方面她有对男性力量的敬畏,另一方面又对知识充满渴求和崇拜。在封建守旧的生

17、活状态下,这是属于盲目的崇拜。她想追求却又迫于旧观念的压力,最后陷入理想与道德的自我否定之中。这是何等的麻木!麻木的原因是什么呢?身处偏远闭塞、远离文明的地域环境中的妇女们除了“尚武”对力的膜拜以外,还“崇文”对现代文明和文化有着一种神秘的向往之情。西部的落后,使得这种向往永远停留在朦胧和神秘的阶段。马缨花是主动选择章永璘的,把他叫到家里精心照料,并不断鼓励章永璘读书,把有一个男人在身旁捧着书读当作极大的满足,心中充满了对文化的神秘感和对读书人的敬畏。但当被问到为什么读书,马缨花却“始终也没有说出个所以然来”。在她的脑子里,似乎以为读书才是章永璘惟一的正道和天职,这种心理让她不“希待”海喜喜,

18、就是因为海喜喜是个“放着书不念,倒喜欢满世乱跑” 没起色的人。章永麟也精细地感悟到,马缨花选择自己而不选海喜喜是因为马缨花有 “崇文”的意识,并由此获得了她的爱。在与马缨花相处中章永璘表现出一股忠顺的、读书人特有的傻气。这种傻气和他沉毅、雄健的男子汉气质融合起来,都是使马缨花为之迷恋的魅力所在。我们可以看到,马缨花对文化盲目向往,希望通过放弃自我,从男人身上得到安宁与满足的理想,只不过是在重复着“中国妇女一个古老的传统的梦幻。”这说明马缨花在潜意识里有深深的依附心理,很大程度上被传统的“妻性”牢牢束缚着。这也是有着反传统倾向的知识分子章永璘不与其结合的真正原因。从创作意识的角度看,这种缺陷的存

19、在得以给马缨花最终被抛弃的结局一个合理又自然的解释。揭开爱情的表皮会发觉马缨花身上永远笼罩着一层“依附男性”的阴影,使她最终走向服务于男主人公并“泯灭自我”的结局。表面看塑造完美理想的“佳人”表达着作家强烈的“女性崇拜”意识,然而实际上仍然是一种男性的写作策略。因为在这样的恋爱模式里,男性心安理得地承受着女性的奉献,女性则在完成负担拯救男性的使命后悄然消失,她们是名副其实的爱情牺牲品。绿化树又名马缨花,马缨花其人如5其名,是黄土高原上一株长得结结实实的树,而是是绿化树。绿化的是章永璘心灵的黄土。综上所述,张贤亮的小说在大体上延续了传统的“才子佳人”爱情叙事模式,但在小说绿化树中,作者却是以新的

20、叙事结构,打破了一直以来在“才子佳人”小说中的“大团圆”结局形式,而是以一种看似模糊的“佳人”被始乱终弃作结。小说通过马缨花对爱的理解,对爱的态度,以及爱的方式,多侧面的逐层展示她的性格,天真而狡黠,善良而泼辣,开朗而稳重,富于幻想而又植根于现实,温情脉脉而又野性未驯,鲜明而生动的刻画出一个“大地之母”形象的“梦中洛神”,来走进了每一个读者的心坎里。小说对于落难才子章永璘的刻画,一方面在对他灵与肉的煎熬中的痛苦,为了生活而不得不磨灭自己的理想而表示同情、怜悯;另一方面,又会以他高傲的知识分子心理作祟,从心底里歧视和看不起底层劳动妇女的态度而遭到读者的鄙视和唾弃,使成为一种“负心汉”的形象留在读

21、者的心中。但绿化树作为“才子佳人”小说,虽有革新,人物形象鲜明生动,我们也不得不认识到,从根本上,他仍旧不可避免的继续了一些封建传统思想,是小说在一定程度上落于俗套,过于公式化、概念化。张贤亮塑造的贤妻良母式的拯救者形象充分体现了他内心潜藏的女性观。西北荒原贫瘠的土地与西伯利亚的寒风加之贫困挣扎的年代促成了马缨花坚韧、顽强的生活态度,但她直面人生的苦难,勇于反抗年代加在身上的枷锁。由于女性的生存命运受到多种社会因素和传统习俗的制约,又使她在对自己的社会地位与社会职能的认识中带有一定的盲目性,潜意识中流露出传统女性的牺牲意识。马缨花性格复杂,姿态多样,这个女性形象不但凝聚了无可质疑的美学价值,还具有着深刻的社会意义。6参考文献1苏丽娅.在母性的呼唤下被压抑者的回归中的人物心理结构和恋母情结J.安徽文学.2009年。2吴炫.中国当代文学评论M.上海学林出版社.2010年。3朱栋霖.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4张炯.关于评价的思考J.文艺报.2010年。5 彭龙健.才子佳人小说叙事模式的文化阐释D.湘潭大学.2010年。6张贤亮,张贤亮精选集 M .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9年。7张贤亮.心灵与肉体的变化关于短篇灵与肉的通讯 J .鸭绿江.2009年。8 周鑫辉.中国式女人张贤亮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分析 J .安徽文学。2009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 > 成人教育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