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衣可穿》找到你衣橱里永远少的那件衣服.doc

上传人:文库蛋蛋多 文档编号:3035973 上传时间:2023-03-09 格式:DOC 页数:38 大小:14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无衣可穿》找到你衣橱里永远少的那件衣服.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无衣可穿》找到你衣橱里永远少的那件衣服.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无衣可穿》找到你衣橱里永远少的那件衣服.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无衣可穿》找到你衣橱里永远少的那件衣服.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无衣可穿》找到你衣橱里永远少的那件衣服.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无衣可穿》找到你衣橱里永远少的那件衣服.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无衣可穿》找到你衣橱里永远少的那件衣服.doc(3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无衣可穿引言衣柜里的衣服已经多到放不下,偏偏到了要出门的时候就是找不到一件合心意的!不禁大叫:“无衣可穿!”其实说这句话挺不负责任的。毕竟地球上还有数以千万计的人正在饱受饥寒之苦,他们的健康甚至生命都危在旦夕。这样的事实的确令人痛心。但看看那些站在堆积如山的衣服前被“无衣可穿”所困扰的人,又不得不承认他们的烦恼也是不争的事实!其实,早在19世纪中叶,美国一位诗人就曾以无衣可穿(Nothing to Wear)为题发表过作品,并在当时的读者中引起强烈共鸣。此人名叫William Allen Butler(18251902)。文章刊登在1875年2月7日的Harpers weekly杂志上。诗中的

2、主人公是住在纽约麦迪逊大道Madison Square的Flora小姐,她跑去巴黎购物,从鞋帽到首饰无一落空,先不管是否有机会穿,只要能想到的衣服、饰品全部扫入囊中。然而,疯狂购物才过了不到三个月,为参加舞会作准备的Flora面对眼前如山的衣服却发出绝望的哀嚎:“无衣可穿!”见此情景,她的未婚夫安慰道:“你不是有一件平时一直穿惯的礼服么。穿上它不用特别打扮你也一样明艳动人!”没想到这句话让Flora更加不爽,她回敬未婚夫道:“你让我穿平时的礼服出席舞会?跟你这样的男人完全无法沟通!”听完这话未婚夫相当慌张,于是竭尽全力希望帮她找到一件合适的礼服。深红色的天鹅绒、水蓝色的丝绸、淡粉色的锦缎当他建

3、议Flora穿那件自认为是她一直最喜欢的礼服时,女方彻底火了,对他大吼:“这件衣服我最少已经穿过三次了!”最后,可怜的未婚夫在万分无辜的状态下,被女方以“完全不能理解我的真实想法”为由当场解除了婚约我想起自己大学时代的英文翻译课教科书上的一道题目:“英雄背后的(无衣可穿的女人(Behind the hero there is a woman who has nothing to wear)”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当时的我回答如下:英雄背后必是*的美女。意为英雄多好色!如今看来,回答有点太过表面化。彼时的英雄,既要为城外无衣可穿的民众们浴血奋战,同时又要听城内的女人们每天叹息“无衣可穿”,不仅如此还

4、要想办法满足她们的欲求。应该说,能漂亮地摆平这道极不合逻辑的难题的人才算是真正的英雄。现在经过重新分析,我好像体会到了文章中略带悲壮的色彩。嘲笑Flora但却无力反驳,你承认这个事实吗?读过此书,若你能从中寻得共鸣就是对我最大的鼓励。 虚荣尺码 / Vanity Sizing假设你的衣着尺码是9号(标准)。某天,逛街时看到一件衣服,你在买与不买之间犹豫不决,最后听取店员的意见走进试衣间。如果腰线处有些紧绷,不用说这件衣服一定不合适,就算尺码合适,我们也多会以还想看看别的做借口婉言拒绝。如果9号穿起来松松垮垮,而店员新拿来的小一个尺码的7号却非常合身,这个时候你该怎么办呢?“咦?我竟然能穿7号了

5、呀!”你欣喜若狂,马上决定付钱拿走,这样的情况不是没有发生过吧?其实这只是关于尺码的一个小小的心理陷阱。衣服本身的大小并没有任何变化,只是在标记尺码的时候缩小了一号而已。这种利用消费者的虚荣心理设定尺码的行为被称作“Vanity Sizing(虚荣尺码)”。美国德克萨斯州大学(University of North Texas)商学部的Kinley,副教授对虚荣尺码的设定状态进行了实际调查。根据Kinley副教授的调查报告显示,尺码设定的虚荣度与服装的价格成正比。基本上售价约50美元以下的衣服通常都会按正常规格尺码标记,而价格越高,或是品牌定位越趋于个性化的服装越会把尺码相应缩小。Kinley

6、副教授在报告中如此总结:“如今已经进入一个把尺码数字随意更改的时代。”在日本,除了邮购商品和制服等实用服装是按照JIS规格(日本工业规格)标示以外,追逐时尚趋势的流行服饰品牌多会采取“这是均码号,您可以试穿看看”的建议式试穿方式。还有一些品牌会开创自己独特的尺码规格,把与JIS规格相同的L号以M号标示、把摁扣向外稍稍挪动2厘米以掩饰顾客其实已经增码的事实(意识到增码的结果是滞销)。利益当前,商家们可谓各出奇招。特别是在最近,很多品牌明明是日本制,却要用“法国的38号”、“意大利的40号”等欧洲尺码来标示,并且趋势有增无减。商家们看透了消费者的欧洲情结心理,趁势抓住她们的虚荣心,这正是虚荣尺码设

7、定的最好案例。当然,在标示尺码上大做文章也应该算是品牌服装的个性之一吧!每当提起“与世间基本标准相异的数字”,我就不禁会联想到英语文化中所说的“Bakers Dozen(面包师的一打)”和“devils dozen(魔鬼的一打)”,因为这两句中所谓的一打都不是指12而是指13。对于面包店而言,多出的那一个不用说理所当然的成为商人的赢利。而对于专门钻人类内心弱点空子的魔鬼来说,在基督教的常识中这个代表异端的数字本身就是具有含义的。因此,类似于“服装店的7号(实际上是9号)”这种被解释为利用顾客心理弱点获取利润的词汇,也大大方方获得了占据字典中一席之地的资格。 口红指标 / Lipstick In

8、dic社会上有一种说法裙摆越短代表经济越景气。若要问原由,这一说法被强行解释为“迷你裙女性自身活力与自信的展现坚挺的市场”。顺便提一句,另有一种说法是阿司匹林大卖预示着经济开始下滑,可以理解为“经济活动懈怠头疼人数激增”。这种裙摆长短变换与阿司匹林畅销的现象被称为“Leading Indicator(先行指标)”,意为先于市场经济变动产生变化的指标。我们要关注类似裙摆长短这样奇怪的先行指标,同时也不能忽视雅诗兰黛(Estee lauder)化妆品公司从销售业绩中总结出的另一个先行指标Lipstick Indictor(口红指标)。其意思是说口红销售额的增长标志着经济下滑的开始,或是已经在下滑当

9、中。此话不假,因为减压最有效且最直接的方法之一就是购物,尤其是买一些完全没有实际用处的东西,效果更加显著。话虽如此,最终还要视经济实力而定,不能大手大脚的时候,口红是最好的选择。它既不会太奢侈又能让人得到满足,是一件能使价值与心情成正比的非必需品。经过这么一解释,经济不景气带动口红销量上升的说法听起来确实有几分道理。话说回来,重新回顾口红的发展历史,你会发现其实此化妆品在发挥其作用的时期经济并非都不景气。口红在公元前就已经出现,1883年第一次以现在这种棒状设计出现在人们的视线中,直到1915年以后才真正普及开来。用单手涂抹嘴唇的姿势,无论使女人自己还是他人都能感受到一种决然的振奋,这份决然的

10、振奋在后来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被美国人发扬光大。美国身为战胜国,肯定了口红作为战时必需品的价值。战争中,口红掩饰了疲劳,成为鼓舞士气最有效的“女人的秘密武器”,而口红也被冠名“胜利的红色”、“爱国的红色”等开始热卖。顺便提一句,口红在纳粹统治下的德国被列为违禁品,不仅如此,连制造口红外包装的机器也早在开战前就被改造成弹药制造筒了。石田Kaori注1 所著的美丽是妆出来的注释格式(化粧生人間歴史)一书中曾经介绍过一个小插曲:南斯拉夫内战期间,人们被迫过着颠沛流离的难民生活,然而当时波斯尼亚妇女们最想要的东西不是食物,也不是其他生活必需品,而是口红和围巾。也就是说,无论是和平年代还是在战时那种严峻的

11、形势下,比起生存必需品,口红更能激发人类旺盛的求生欲。这么说,女人以“口红其实是必需品”做借口不断增加自己的口红支数,是不是可以解释为因压力变动而改变的心情指标呢!注:石田Kaori(Yishida kaori),1964年生于日本神奈川县,1992年完成御茶水女子大学研究生院人间文化研究科博士课程,同年进入资生堂公司就职。化妆文化研究员,驹泽女子大学专任讲师,资生堂美丽科学研究所客座研究员。主要著作扮靓的哲学(哲学)(1995年)、“裸猴”爱化妆(裸化粧好)(1999年)、美丽是妆出来的(化粧生人間歴史)(2000年)等。 A货的战争 / Copy Cat尽管法律管制越来越严格,却始终无法杜

12、绝伪造名牌、生产山寨商品、随意使用他人商标等行为。事实摆在眼前,大牌商家和设计师们是否采取对策了呢?上世纪六十年代,当CHANEL(香奈儿)的山寨版套装以超低价格问世时,Coco?Chanel(可可?香奈儿)小姐本人认为被人仿制是一件衣服拥有人气的最好证明,所以不仅没有无视它的存在,还对它表示出极大的欢迎!其实Chanel的这一举动是向世人昭告她对自己的品牌有绝对的自信,香奈儿时装的精巧工艺是山寨版永远都望尘莫及的!(事实证明,CHANEL这个品牌的价值至今任在不断攀升中)。随着仿制技术不断“规范化”,出现了材料和做工都采用上乘之选的顶级A货,这些仿制品已经达到让普通消费者难辨真伪的境界。对于

13、这类违法行为,Cartier(卡地亚)鉴于A货具有导致品牌灭亡的危险性,曾经对犯罪网络进行彻底调查,直捣制造者老巢。结果发现制造者竟然是德意志联邦手表?珠宝协会的委员,可谓是出自专业人士之手的完美A货!仿制品的制造水准已经精进到如此地步,而且成功之余威慑力十足。现状演变至此,各大品牌不得不考虑其他有效对策。Giorgio Armani(乔治?阿玛尼)雇用一名设计师并赋予他一项任务“仿制我的品牌”!因为这一句话,带有阿玛尼品牌独有特征,价格适中的ARMANI COLLEZIONI诞生了。现在很多大品牌都仿效此方法,而对消费者来说,那些衍生品牌、姐妹品牌的存在早已理所当然。即便如此,A货仍然不断涌

14、向市场。作为消费者,明明知道那就是一个打了大牌商标的A货,却还愿意花钱购买,难道不觉得丢人么?关于这个疑问,我在电影下妻物语中找到了答案。其中一个场景讲述热爱Lolita(萝莉)风格的桃子,把自己黑社会老爸缝制的A货Versace(范思哲),而且还是一个里面打着环球影城UNIVERSAL STUDIOS的商标的包包卖给不良少女草莓。因为实在太好笑以至于我忘光了具体台词是什么,以下引用摘自狱本野蔷薇的原著:当桃子努力地解释这东西多么地没价值的时候,草莓这样回答她:“就算是A货,范思哲不还是范思哲么!只要心里认为它是范思哲,A货也能变真货”。原来如此,这些无视别人意见的“歪理名牌信仰”正是支持 A

15、货在地下流通最强而有力的后盾。不要觉得难以理解,看看那些为了买名牌,三个月不吃不喝,把生活开支缩减到最低限度的正品名牌信仰者,你就会明白正版与A货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里仍然会平行存在。 包包狂想曲 / Bag Wars自2005年9月之后,“”这个数字使在时尚女性之间悄悄流行开来,无声无息间演变成一个时尚暗号。“”,是CHANEL在1955年2月推出的一款挎包的名字。2005年为了纪念此款挎包诞生五十周年,在秋冬时装周上CHANEL公司发布了与其同名的复刻版。其实这款50年前风靡时尚界的挎包,其原型诞生于1929年,比1955年整整早了26年,最初只是战场上的士兵所使用的杂物包。在clutch

16、bag(手抓包)和hand bag(小手包)的全盛期,香奈儿女士有感单手使用的不便,于是在手包上添加设计了可以斜跨于肩的金属链,这个既方便又不失美感的装饰链在1929年可被称为是划时代的大胆设计。当然,仅凭这一点并不能确立“CHANEL Bag”的超然地位。令众人纷纷“沦陷”并从此成为CHANEL忠实信徒的真正原因源于1955年确立的“”这个蕴藏秘密的名称和LOGO。让人产生“只对它情有独钟!”的念头,除了在挎包崭新的功能上下功夫,更不能缺少一个只要一经提起就令人兴奋不已的暗号式名称。自始祖“”创始至今已经走过50个年头,对Cult bag来说,名称仍然是它不可欠缺的条件。Silverado、

17、Paddington,这些都是近年大有呈风靡趋势的包包名称,它们皆隶属于Chloe旗下,一直引领被统称为editors bag的潮流。Editor就是编辑,工作关系令他们不仅需要随身携带大量资料还经常会出入上流场所,因为从事编辑工作的多为女性,所以她们爱用的包包被称为editor bag。其容量可以装下A4大小的文件,外面附有很多口袋,既可以手提也可以肩挎,兼具实用性与高级感,满足了现代女性公私并进的需求。在众多的editor bag之中,以Silverado 与Paddington尤为令人注目,不得不承认这与它们颇具深意的名称大有关系。与CHANEL一样,这两款包的山寨版随处可见,某种意义上

18、这确实证明了它拥有的人气指数。当年,香奈儿女士认为“仿制品只会不断提升真货的价值”,对山寨版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今天,Chloe面对山寨版态度强硬,遵循法律途径,将抄袭Silverado设计,并以原价格的三十分之一出售的KOOKAI品牌告上法庭。人们对仿造的责难声一向很高,但又忍受不住价格的诱惑。面对人类内心隐藏的这不可思议的弱点,我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 撞衫的恐怖 / The Same Dress只是挑选一件外衣却要花上好几个小时。由于款式太多,越挑越眼花,越挑越不知道自己要什么,到最后,脑中一片模糊这种状态被称作Buyer blur,解释为当购买者面对众多选择时所产生的朦胧状态。一般这

19、样的顾客都逃不过导购小姐们锐利的双眼,通常她们一定会采取固定的推荐方式“这件衣服是我们店里最受欢迎的款式。”就是这句“名台词”让众多顾客心甘情愿地“入套”大家都说好的东西,一定差不到哪儿去。多数人都会以此为依据,随之大脑被一种莫名的安心感占据,然后对店员说:“那好,我就要这个!”几天后,在某间餐厅,当你发现对桌的女士跟自己穿着一样的外衣时,几乎想都不想的马上脱掉。其实冷静地想想看,既然买了大众款的衣服,自然而然的也提升了撞衫的可能性!这无可厚非。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穿的衣服能令别人注目,同时又不愿意在公众场合与人撞衫,这种自相矛盾的心理实在令人匪夷所思。设计师kate spade在自己的著书Occ

20、asions中把朋友在宴会上遭遇的撞衫情景写出来与大家分享。“一开始,她的确非常愕然!但是接下来的瞬间她觉得自己应该积极乐观的去面对,于是她主动与对方打了招呼,之后两人还相互称赞彼此的礼服非常漂亮。”不愧是成年人的处事方法。只不过大多时候,人们内心的声音并非如此友善。美国影星伊丽莎白?泰勒就曾经因为在宴会上与人撞衫而愤然转身离去(另有一种说法是硬叫对方去换另一件衣服)。超模Naomi Campbell也曾经以模特Yvonne Scio所穿的礼服与自己相似为由,向对方施以暴行,因导致对方面部受伤而被起诉。上述这两人的例子不免有些极端,但也足以证明“女人遭遇撞衫时的不爽”足以驱使她们做出任何超乎想

21、象的过激行为。也正是因为类似现象层出不穷,才使得那些保证世界上仅此一件的高级成衣订制老铺生生不息。如今的成衣界,虽然不断批量生产流行时装,但会在细微的地方稍加区别,力求增添更多种类,希望能够满足消费者“不讲理”的欲求心理。结果,很多消费者在这种无限膨胀的选择面前陷入了Buyer blur,购买了撞衫可能性极高的衣服啊!写着写着,我好像也陷入了Writer Blur。 顶级奢侈品 / Jailwear说到英国的特产红茶,曾经有过一个被称作“Fortnum & Mason的Earl Grey” 时代。曾经被视为珍味,难以入手的*茶,如今在超市随便就能找到。久而久之不禁会暗自期待,希望能再遇到新奇的

22、茶,偶尔闲逛伦敦某超市的茶叶卖场,吼吼,发现货架上成排摆放的都是我没见过的茶!就在我苦于无从选择的时候,瞥到了一个奇怪的标签Monkey Picked Tea!猴子、采摘的、茶?难道是遭到猴子折腾之后散乱的茶叶因为无法成为“手摘茶”,而被冠以“猴摘茶”之名,目的是为了卖个噱头?即便如此,价格也昂贵得有些过分吧!考虑再三,我还是决定放弃不买。回到日本后,当我终于了解了此茶叶的真正含义时,只恨这世上没有后悔药买!但为时已晚。在中国的深山里有一种极为珍贵的茶树,它们生长在普通人无法攀登到的险峻崖壁上,只有受过特殊训练的猴子才能爬上去,靠它们采摘回来的茶叶才能制成*茶。普通人永远无法触及的地方,正是这

23、样高级的茶才配称为“猴摘茶”啊!我误会猴子了实在不好意思。现在,茶树已经被移植到方便人们采摘的地方,但是仍然保留了“猴摘茶”的名字。幻想着猴子采茶的画面,仿佛感受到了茶里特别的香味(只是要小心利用这种印象招摇撞骗的仿制品)。在非一般人可以涉足的地方,由接受过特殊训练的手所制造出的奢侈品,茶的例子让我想到了某个品牌服装的标签。德国的服饰品牌Haeftling,中文译为“犯人”。诞生于柏林规模最大的特格尔(Tegel)监狱,是享有“囚衣时尚(Jail Fashion)”称号的品牌。特格尔监狱的犯人自一百多年前开始一直自制工作服。几年前,该品牌的德国创作总监导入新理念,从设计、品质、宣传等多方面介入

24、,竟然将它变身成为一个极具质感的品牌。一时间国内外的订单如雪片般飞来,大家都希望能定制到带有Haeftling标签的工作服。只不过监狱与民间工厂不同,犯人的劳动时间按规定一天只有7小时。这样一来生产数量自然受到限制,而这正是抬高品牌价值的高明手法。消费者或多或少都会认为犯人有感恩戴德之心,认为他们在监狱里学到的服装制造技术在出狱后也能对他们有所帮助遗憾的是,犯人们并不这么想,“出狱以后,我这辈子都不想再裁布了!”这是来自受过裁剪训练的犯人的心声。相信消费者听到后一定会大失所望。Fortnum & Mason:英国具有300多年历史的百货商店,始建于1707年,最初只是一家卖茶叶的小铺子。这里所

25、卖的茶叶,被誉为是全英国最好的。Earl Grey:格雷伯爵茶。是以中国正山小种或锡兰红茶等优质红茶基茶,加入佛手杆油的一种调味茶,是英式下午茶的最经典饮品,以十九世纪初英国格雷伯爵为命名。 限量版 / Massclusive但凡临近情人节,各大商铺的巧克力卖场就会骤然升温。最近连高级巧克力也开始改走大众路线,品牌多到令人眼花缭乱,选择哪一种更成了棘手中的棘手问题。味道的确都很好,但是如果可以的话,消费者当然愿意选择不同于他人的种类。商家战略就是掌握了消费者这种心理,于是把卖点集中在“限量”上,放眼望去,很多商品都是打着“某某师傅制作”、“限量100个”、“本店独家发售”等字眼的限量版。无论什

26、么商品,只要沾上“限量”的边儿就难以抗拒,这便是消费者的弱点。但凡推出限量商品,商家也不遗余力的各出奇招,这当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数量与销售店铺都限量,印有巨大“G”标志的盒子。里面是30颗装的巧克力,售价竟高达7万日元(近5000元人民币),如果你以为这是GUGGI推出的巧克力就大错特错了,因为它是GODIVA。是不是有点立马奥休克的味道?对追求与众不同的消费者而言,除了“限量”以外,能够诱惑、吸引、满足他们的还有特别订制,就是通过直接与生产商沟通,订制特别的款式。比如特别订制的运动鞋,与市场上推出的款式截然不同,让所有者可以一尝那种独一无二的兴奋感。如今这个时代,品质优良的商品随处可见,只

27、要有钱想要什么都能马上到手,所以人们对于那种只有少数人才可以拥有的特权喜悦感的需求越来越大,“限量”和“订制”的繁盛便是最有力的证明。Hennes & Mauritz(H&M)就是一个掌握消费者的欲求并从中获得成功的模范企业实例。H&M是瑞典的快速消费时尚品牌(迅速推出翻版T台时装的时尚品牌)的连锁店。2004年11月,H&M与CHANEL的设计师卡尔?拉格菲尔德(Karl Lagerfeld)合作,开设了限量店铺,并在店铺中推出限量发售时装Karl Lagerfeld of H&M,结果在欧美掀起了一股狂潮,很多店铺在开店仅几小时后就出现了库存为零的盛况。既是面向大众的商品,又是特权商品,这

28、个备受瞩目的概念被称为“massclusive”。虽然一直在说限量,但其实消费者在购物时不光只会关注限量品,有时候消费者的购买动机也会以寻求“与人相同”的安心感为前提,关于这点,家电产品就是一个好例子。在选择家电的时候,因为每一个品牌都能绝对保证质量,这时候胜负的关键就取决于贴在货架上、极富说服力的产品说明,通常销量最好的商品上一定贴着“本店热卖产品”的标签。与大众相同的安心感。仔细想想,这个概念一样也可以被称为“massclusive”。在如今这个物产极大丰富的时代,无论是限量版还是流行版,消费者的满足感已经不再简单的定义于某件东西,而是被无形的“大众”所左右了。 超特权经营法 / Uber

29、 Premium2005年11月10日,在伦敦发生了“Stella暴动”。在由时尚连锁店H&M发起,与设计师合作计划的第二弹Stella McCartney of H&M的首发日上,所有H&M店铺在开店后不久就变成了女性顾客们抢夺商品的战场,店内商品顷刻间被抢购一空,甚至在工作人员搬运新一批货物的途中也出现了扭打的场面。据说在其他国家的店铺中还出现了流血场面,实在荒谬得可以。不过,试想如果Christian Dior(克里斯汀?迪奥)的大衣出现在JUSCO(中文译为佳世客,在日本是便宜货大卖场,而且标价仅售5000日元(约350元人民币)。这消息一旦传入女人们耳中,她们暴增的欲望指数很难不演变

30、成一场暴动。在上一篇“Massclusive”文中,我已经对赋予大众化商品特权价值的经营方法做过介绍。利用名牌信仰的经营手法,近年来已经成为商家针对大众市场战略方针的主流趋势,现在商家们开始把目标转向“追求与众不同”的阶层,标新立异化的战略方针逐渐成为新焦点。Uber(德语,译为:超,极为) premium(超稀有)把普通人无法轻易弄到手的东西作为商品出售的超级不公平的经营手法。比如纽约的NIKE iD Studio(Nike iD工作室)。一次只允许三个客人入店,不仅如此还需要提前预约,而预约的先决条件是要持有店铺的邀请函,满足条件能够入店的人在三周之后会收到一双世界上绝无仅有的订制运动鞋。

31、普通人也能享有特权,享受稀有(不等于高级)带来的快乐,这证明我们已经进入奢侈品牌大众化的时代。英国人创意总监Tayler Brule最先提出这个概念,他同时作为高品位室内装饰杂志Wallpaper的创始人被世人所熟知。2005年秋天,我有幸在伦敦与他见面,而这个永远站在世界潮流最前沿的男人此时已经不再关注世界上的名牌风潮,向来与流行背道而驰的他早已将注意力投放到新趋势上。所谓新趋势,就是小工房的手工制品所产生的人气。身为日本通的Tayler在谈话中透露,他在东京的原宿和中目黑也察觉到了这股人气。既能亲眼见到制作工匠,又可以买到非批量生产的真货,现在持有这种想法的年轻人越来越多。而Tayler之

32、所以能察觉到,是因为他潜意识中早已厌腻了与大众一样陷入名牌战略的漩涡。换句话说,就是在具有“敏感时尚嗅觉”的人之间出现的,从巨型名牌转向小型稀有品牌的趋势。如此一来,那些因为追求“与众不同”的欲望而引发的事件,与其说是暴动,不如说是普通人看不见终点的盲目行走。 时尚的慈善 / Fashion Chari每年秋天,美国的名牌百货店Saks Fifth *enue(萨克斯第五大道精品百货)都会举办慈善活动,在活动上会义卖特制的慈善T恤,以示对乳癌患者的支持。这件“Key To The Cure”T恤,2005年的设计师是DIANE von FURSTENBERG,代言人是奥斯卡女演员Hilary

33、Ann Swank(希拉里?斯旺克)。顺便提一下,2004年的设计师是MARC JACOBS,代言人也是奥斯卡得主,女演员Charlize Theron(查理斯?塞隆)。在英国,2005年9月为患有遗传病的儿童举办了慈善时装秀“Jeans for Genes”,其间Victoria Beckham(维克多利亚?贝克汉姆)作为模特登台。除此之外,活动中还拍卖了名人们捐出的私人物品,所得收益全部无偿捐赠慈善机构。提到慈善拍卖,VogueJapan杂志版也曾经在慈善活动中捐出Isabelle Adjani(伊莎贝尔?阿佳妮)等名人爱用的手包进行拍卖,所得收益全部捐献给联合国儿童基金(UNICEF)。

34、最近,全部由名人担任模特拍摄的艺术*集Nude也成为热门话题,其所得版税收益全部捐赠给艾滋病基金会。如今,对于名人来说,为世界上被贫困与疾病所困之人尽一份心力等同于noblesse oblige(特权阶级的义务)。当然,必须承认,诸如上述各种形式的时尚慈善是绝对有意义的。而参与及从事慈善活动的人所拥有的宏志与善心更是值得称颂和发扬的。只是,看看那些担任慈善活动代言人的明星们,他们一边呼吁大家“关注世界上的贫困地区”,另一边却又马不停蹄的担任各大品牌服装、饰品的代言人,出现在各种时尚杂志中。此情此景难免令人心生疑问,不禁想质问他们“你们身上穿的那些令大家羡慕的衣服,有不少是出自巴西萨尔瓦多的sw

35、eat shop(压榨、雇佣廉价劳动力的工厂)的童工之手对于这点你们怎么看呢?”时尚慈善意在帮助“贫困的第三世界”,可时尚产业的中流砥柱sweat shop的廉价劳动力问题恰恰就是第三世界的问题,这自相矛盾的事实的确很讽刺。英语中有一个词叫“Helpers high”,意思是自己做的事情,前提如果是为了别人,内心会涌现出一种异样的幸福感,情绪也会跟着高涨。名人们手腕带着白色橡胶圈,关注贫困第三世界的举动是很值得赞扬,只不过当你看到穿着满身名牌展示白色橡胶圈的名人们一字排开的时候,不免心中不懈,越来越困惑这样的宣扬到底是为了什么? 人道主义的消费者 / Consumerist一直令人担心的事情终

36、于还是发生了。2006年2月的伦敦时装周,因过激抗议活动而闻名的动物保护团体PETA,在设计师Julien Macdonald的皮毛时装发布会之后冲入酒会现场,向发布会中作为模特登台的Paris Hilton(帕丽斯?希尔顿)和Julien本人投掷小麦炸弹。奇怪的是,无论PETA以什么方式发出警告,还是会有人打着“挑战正统,时尚没有不可能”的口号,毫不掩饰对皮毛狂热的爱。反对者与拥护者,将这两者之间的战争说成是时装秀的一部分也不为过。虽然如此,近年的时尚界也开始显露出奉行人道主义的流行趋势。放弃使用皮革的品牌Stella McCartney也借势大放异彩。连同一向对时尚保持高度关注的消费者的行

37、为也出现了不一样的变化。人们开始注意服装的产地,抵制那些来自压榨劳动力的地区生产的商品、选择有环保标志的商品、手腕上带着慈善橡胶圈、驾驶高环保性能的Hybrid Car(双动力汽车)普锐斯(Prius)关心弱势群体,关注环境问题,当消费与“正确的道德观”相结合,会让人倍感心情愉悦,就连尖端大牌周围也开始弥散这样的空气。正确的人道主义行为当然值得赞扬。但是,若像好莱坞明星那样一个人拥有好几辆普锐斯,天天换着开,又当如何呢?一个人拥有多辆低公害汽车,这到底是不是在保护环境呢?所以,这里所指的“人道主义”与本人的意志毫无关系,只不过是一句时尚宣言而已。正确的人道主义行为(humanist)可以令人心

38、雀跃,并通过消费表现出来,更形成了被统称为consumanist的甚为壮观的消费人群。从市场的角度来看,自恐怖袭击之后开始的隐形巨富(Stealth Wealth)的时尚消费才是人道主义消费,这也不失为一种观点。但对于站在人道主义立场的消费者来说确实是一种背叛。本来是为了追求正义与真理发起非难,结果却大大提升了Julien Macdonald的知名度。PETA的抗议行为最后演变成时装发布会上的一件趣闻插曲这明显与他们的初衷背道而驰。 小布垫大作用 / Doily日常生活中我们会遇到一些女人,虽然她们并不算特别出众的美女,但是女人味十足,让人忍不住想多看两眼。仔细观察后发现,她们在细节打扮上也丝

39、毫没有偷懒,指甲、睫毛、眉毛、发梢可以说对身体的每个部位都精心加以修饰。“细节就是上帝”这句出自德国著名建筑师路德维希?密斯?凡德罗(ludwig Mies van der Rohe 18861969)之口的名言,同样也适用于女人,说不定创造女人的上帝就隐藏在那些对日常生活毫无影响的小细节之中。同样的,从房间的摆设、装饰也能体现女人味。通常让人感觉舒适、优雅的房间都很注重看似不起眼的小细节的修饰。比如,铺在花瓶下的一块小小的蕾丝装饰垫。这种装饰方巾在英语中被称为“doily”,17世纪后期由伦敦的绸缎商人Doily发明,并开发成商品出售,因此而得名。1712年,Doily本人被杂志Specta

40、tor评价为“物美价廉”的装饰方巾发明者,一夜间成为身价倍增的名人。一块小方巾所创造的市场价值被广泛认知,这之后,装饰方巾不断推陈出新,一直沿用到今天。*、飞机座椅靠背上所使用的白色方巾(有时是纸制)就是众多方巾类型中的其中一种。19世纪中期,皮制安乐椅开始受到英国中产阶级家庭的青睐,而椅背上用别针固定住的正是doily,不过这里的doily有个特殊的名字,叫做anti-macassar。macassar是1793年左右在市面上发售的一种油脂状美发膏。虽然广告商把这款发油的宣传语写得异常华丽“洁发、定型、让头发光彩动人、芳香四射的上上之选!”,但它最大的缺点是很容易蹭在椅背上。为了防止maca

41、ssar发油弄脏家具而使用的doily因此被人们称为“anti(抗)-macassar”。再后来出现的门把手套,可以算是防尘用doily的另一种衍生产物,就像我们看到头垫时,会不由自主地想象先于自己坐过那个位置的陌生人的头发,然后产生瞬间抵触情绪一样。看到门把套时,会有种不得不硬着头皮与陌生人握手的感觉。这时的doily虽然保持了家具的清洁,但也造成了心里抵触。当我们面对这些过分的细节时,不免会小声嘟囔路德维希的那句话“少即是多”! 里衬 / Lining当我们听完关于某外国明星的八卦爆料后再看他主演的电影时,不由自主的会把本人与角色混淆在一起,从而对其形象产生另一种看法。其实在服装中也会遇到

42、此种现象,有时候,你会因为一件衣服的里衬而改变对它外观的看法。还记得大学时代的某个冬天,因为教室里暖气过热,哲学课上那位一向面无笑容的老教授脱下了他素净的外套,不经意间露出了外套的里衬,如果我没认错,那好像是爱马仕(HERMES)的方格纹。不一会儿的工夫,教室里传起了小纸条,大家在相互询问:“你看到了么?”从此以后,同学们对那位哲学教授的看法产生了180度的转变。不经意间引发巨大效果的里衬,到底是何时、诞生在哪里的呢?英语中里衬叫做Lining,这个单词从15世纪一直沿用至今。最初,发明里衬是为了覆盖上衣里的充垫物、防止汗渍渗到衣服表面、减少衣服之间产生的摩擦、强调线条的张力等。因为制作材料普

43、遍使用亚麻(linen),所以它被命名为里衬(lining)。后来,又逐渐出现了使用皮革、毛织物等保温性能较高的材质制作的里衬。衣服里面可以拆下来的夹层,英文叫做liner,而这个单词于1947年正式登场。以上所说全是里衬的“正面辅助作用”,其实它还有另外一层更隐晦的意思,那便是自古以来的“私相授受”。举例来说,16世纪,英国*官Sir Thomas More就曾经收到过一双以“纪念品”为名,带里衬的手套。在发现里衬中塞了40英镑的金币时,他只收下了手套,把藏在里衬中的金币原数退回。清正廉洁的Sir Thomas More后来因为不满国王的行为出言不逊而被处刑,到现在仍然为人们所称颂。其实,在

44、和服的世界中里衬可算是幕后英雄。有这样一则小故事,在江户时代,因为规定一般庶民不能穿绸缎上街,于是人们就把丝绸穿在棉布外衣里面,让它隐约可见,通过这样的做法来表示对不平等规定的抗议。此时,里衬改变外观的威力只能在隐约看到的一瞬间发挥出来。为了显示而被显示出来的里衬,与我们常用的“另一面”一词一样,看起来胆小怕事的人,有时也会成为暴徒。 交叉带 / Lace-up根据市场调查显示,近两年,靴子的销售量一直呈增长趋势。站在商场的鞋区,一眼望过去,各种各样搭配不同场合的长靴、短靴、休闲靴成排摆放,这样的盛况的确非常养眼。当中格外引人注目的是一款lace-up,也就是交叉带高腰长靴。因为系带部分可以对

45、大小进行细微调整,适合各种脚型穿着,所以甚受大众欢迎。还有正面看是交叉带,其实内侧设计成拉链式,方便穿、脱的款式,此时交叉带的作用就剩下装饰门面了。无论是可调整大小,还是纯为好看,这种交叉带装饰已经自成一格,不仅局限于靴子,最近也开始应用到其他设计中。外套的袖子、牛仔裤的边线、衬衫的前襟、礼服的后背交叉带设计随处可见。就连女性内衣款式中也出现了交叉带设计,而且位置刚好在臀沟之间,目的就是要演绎若隐若现的戏剧化效果,因此命名为“hip top”。在2004年的巴黎时装周上交叉带也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本来以为只有三宅一生(Issey Miyake)发布的裤子与运动鞋连为一体的连裤鞋使用了交叉带设计

46、,后来发现让?保罗?高缇耶(Jean Paul Gaultier)也把交叉带束腰设计应用到外衣上,提出新塑形主义,由此证明交叉带的人气依旧如日中天。90年代初,因为麦当娜把Ganltier的束腰当作演出服装穿上舞台,使它从此成为女性“主动出击”的象征。其实早在18世纪,鲸鱼骨制的束腰因为过分约束女性身体,对其产生非自然的副作用,曾经备受舆论批判。只不过医生和专业人士的忠告在时尚的世界里从来不听使唤,无论时代,当然亦无法否认是当时女性自身的意识让反对束缚身体不断呈现白热化。以现代人的眼光来看,勒紧身体的束腰与刑罚别无两样。但在18世纪,对大多数女性来说能在束腰的过程中体会到*,一种与自豪感密不可

47、分的*,关于这一点很多历史学家都曾经证实过。我们没有亲眼见证历史,所以并不知道真正的情形到底如何。但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在“交叉带”约束女性身体的同时,有另一种“交叉带”却把女性从家庭中解放出来,让她们走出室外,得以享受更广阔的天地。那就是巴莫洛靴(balmoral boots),一款脚面系带的皮靴,因1852年维多利亚女王把苏格兰的巴莫洛城堡(Balmoral Castle)作为皇室别邸使用而得名。女王的夫婿,阿尔伯特亲王(Prince Albert)一直爱穿的男款巴莫洛靴,如今已经变身为整皮拼接的系带皮鞋“Balmoral”,成为搭配西装的经典款式。据它的拥趸者所言,穿上它的确可以感受到一种与自豪感密不可分的*,但是解开鞋带的一瞬间所带来的放松又是另一种*。啊,交叉带的世界真是深不可测呀! 卷边 / Roll-up神户卷加上维多利亚卷。大家不要误会,这并不是点心的名字,而是形容故意把牛仔裤边卷起来的穿衣方法。2003年,维多利亚?贝克汉姆(Victoria Beckham)与丈夫大卫?贝克汉姆(D*id Beckham)一起访日时穿了一条卷边牛仔裤,这个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 > 成人教育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